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泉港 »

泉港大義陳氏宗親福州閩侯尋根問祖

作者:福建陳客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5年09月30日

 泉港大義陳氏宗親福州閩侯尋根問祖

2015-02-12

族譜是記載某個姓氏家族子孫世系傳承之書,具有區分家族成員血緣關係親疏遠近的作用。沙格陳氏族譜四房譜在戰亂及文革時期盡遭毀滅,為儘快修回家譜,幾代人都付出了許多艱辛的努力。2015年元月 2日,趁三伯父從上海回沙格的逗留間隙,特邀泉港侖頭村大義宗親們前來對譜考議。上午九時餘,侖頭村大義陳到訪沙格,安排在寒舍交流後,初步斷定侖頭村大義陳屬沙格大義陳氏七房後裔。

中午十二點半,沙格村大義陳氏四房與侖頭村大義陳氏臨時決定,再一同趨車前往閩侯縣青口鎮大義村大義陳氏尋根問祖,席間受到閩侯大義陳氏宗親陳銘通、陳金海、陳繼海等的熱情接待,並參觀了正在修繕中的大義陳氏祖祠——榮繡陳氏祠堂,在此表示感謝!

大義村位於閩侯縣青口鎮,古為崇善東鄉西集裏,據清林楓著《榕城考古略》、《義溪雜詠記》等載,唐貞觀年,元帥衛總持過此,“見其商旅賓主有序”,長幼有別,“故以大義名之,而山曰義山,溪曰義溪”。大義還有一個更好聽的名稱叫“榮繡”,據《大義陳氏族譜》記載,南宋淳祐年間(1241--1252),族人陳塏以顯謨閣待制知福州軍事、充福建安撫使,返鄉祭祖,其誥詞有“榮哉此行,何殊晝繡”之句,於是鄉人更裏名稱“榮繡裏”,並立榮繡坊於村口。

大義村是陳姓聚居地,“大義陳”更與“古靈陳”一道成為福州地區影響最大的兩大陳姓衍派之一,兩派的共同的祖先陳忠是唐代遷居京兆的“穎川陳”陳寔後裔,仕唐,封鄂國公,忠傳邕,邕生夷行,夷生傳翿,翿生聞。聞生顯、勳、黯,顯為長樂始祖,勳為福州始祖。陳勳與長子陳檄,在唐僖宗年間的“廣明之亂”時,避入福州,後陳檄在王審知政權中任職,官至太尉大都督節度使,封檢校司空左武衛上將軍,深得王審知信任,王審知將從侄女賜嫁陳檄為妻,封贈楚國夫人,並賜第城南石井巷。陳檄生三子:令鎔、令圖、令猷。長子令鎔,官至大中大夫,補闕上柱國穎川郡開國伯,遷入大義,為大義始祖;次子令圖,官至容省使,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空,尚書左僕射,左驍衛上將軍,穎川縣開國子,定居古靈(即今閩侯縣十八重溪的古城村),為古靈曉洞、長樂東源珠湖、福清陳庫祖,“海濱四先生”中的陳襄就是他的孫子;三子令猷,官至工部尚書,建州長史兼禦史,先遷古靈崎埔,後遷長樂岱峰,為古靈崎峬、福和、長樂岱峰、福安、羅源祖。因為陳檄被尊為古靈的“開基祖”,也有人將“大義陳”歸屬為古靈陳氏衍派。

大義陳氏歷經千年,瓜瓞綿綿,子孫繁衍昌盛,“名宦鴻儒輩出”。在明朝從永樂辛醜(1421年)至隆慶戌辰(1568年)約 150年間,走出了陳叔剛、陳叔紹、陳煒、陳烓、陳墀、陳達、陳暹、陳朝鎣、陳朝鐵等九位進士,以陳叔剛為首,四代中有弟一、子一、侄一、孫一、侄孫二、曾孫一、曾侄孫一,九人中有八人官居四品以上,一門顯貴,家聲冠閩省,譽為“四世九登黃甲、一門八授豸官”,更有“九條金帶”、“世禦史”、“世進士”、“父子三進士”、“同宴瓊林”、“兄弟雙才子”等美譽,從“豸官”一語,我們可以看出,這八人不是禦史,就是大理寺、按察司之類的司法、監察官員,因為在古代,執法官的官服與眾不同,他們所穿官服的補服前後都繡有獬豸(古代傳說中的單角神羊,能辨別是非曲直)的圖像,故稱“豸官”,穿獬豸官服,意謂司法公正。

榮繡陳氏祠堂位於村子的中央,背臨石鼓,面對吉山,始建於明永樂年間(1403-1424),民國甲子年(1924年)裏人集資重修擴建,大門的青石匾上還有民族英雄林則徐的曾孫、原福建省財政廳廳長林炳章書寫的“榮繡陳氏祠堂”六個陰刻楷書。

祠堂建築總面積約1500平方米,坐西朝東,前後三進,磚木結構,前兩進相聯,抬梁式木構架,歇山頂。前座戲臺,兩側看臺,中天井,左右回廊,大廳面闊三間,進深七楹,穿鬥式減柱木構架,雙坡頂,廳內保存有不少聯匾,造工考究,多出自名人名家手筆,如大廳正額懸掛的“博雅茂正”匾,為明相張居正題寫,書法蒼勁渾樸。再如東柱的一對木制覆竹長聯,為楠木所制,底漆金箔,浮雕黑字,周邊框以三國演義人物浮雕,聯曰:“穎川肇瑞,曆河東節度,再傳司馬司空,食邑賜第頻褒,榮膺九憲;繡裏開基,冠閩省華宗,七葉舉賢舉德,名宦鴻儒輩出,望重三山”,乃明朝大方伯廣東右布政使、竹林後七賢之一謝肇淛撰書。祠堂中原保存有皇帝聖旨六十八道,現僅存明正德六年(1511年)聖旨一塊。該碑端石製作,高1.56米,寬 0.7米,碑首半圓形,篆額“奉天誥命”,兩邊陰刻雙龍圖案。廳右的文昌閣為明代建築,雙層樓閣式全木結構,面闊三間,九脊頂。閣的前面為明代建的門亭,面闊三間,硬山頂,門額上也有一塊木匾,上寫“榮繡陳氏祠堂”,可見祠堂原有的大門是開在北側,民國間重修時改在了東面,才形成如今門亭在北,大門在東的格局。(如今祠堂在原有的基礎上,再次進行整修,預計2015年下半年會整修完畢。)

1992年,榮繡陳氏祠堂被公佈為閩侯縣第二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附注“九條金帶”:以陳叔剛為主,有一弟、一子、一侄、一孫、二侄孫、一曾孫、一曾侄孫

一、陳叔剛(1394~1440年),名棖,號綱齋,以字行。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進士。宣德元年(1426年),任禦史,施政嚴而不苛。參與修《太宗實錄》和《仁宗實錄》,升翰林修撰。後修《宣宗實錄》,任朝廷經筵講官,升侍讀。宣德初拜監察禦史,預修成祖仁宗實錄,以勞遷翰林修撰,未幾,守節歸。正統初,服闕,複起充經筵講官,尋擢侍讀。叔剛性溫厚,居母喪,哀毀廬墓。以文行重一時。

二、陳煒(1430~1484年),字文曜,號恥庵,陳叔剛長子,明天順四年(1460年)登進士,授禦史職。時錦衣衛都指揮門達得皇上寵倖,大起冤獄陷害無辜,陳煒參劾其罪狀,門達被謫戍嶺表,朝廷內外,人心大快。南京給事中王徽,因論大學士劉吉結黨廢後事,被貶謫遠州,陳煒又上書論救,由是陳禦史耿直敢言的聲名震動朝野,人號“敢言”。後巡按南畿、提學北京、升任江西副使、江西按察使、布政使。成化二十年(1484年),遷浙江左布政使,命未下而卒。

三、陳墀(1463~1530年),陳叔剛孫,陳煒子,字德階,號僅窗。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進士。授東莞知縣,只帶一僕從官,廉以律已,慈以愛民。他將“商引”錢悉解司庫,作為貧民典女贖費,還曾討平土寇黎巢哥之亂。後升戶部主事、郎中,官終雲南按察司副使。

三位都名列“九條金帶”,從左至右依次為:陳墀、陳煒、陳叔剛

四、陳朝鎣(1512--1580),字全之,又名粹仲,號津南,晚號夢宜居士。陳璽子,陳煒孫,陳叔剛曾孫,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進士,授禮部主事,提督四夷館,升員外郎,出知荊州府,築堤治水利民,人稱“陳公堤”,後任山西布政右參政,致仕歸鄉,耕讀於義溪。

中間的一位為“九條金帶”之一:陳朝鎣

五、陳叔紹(1406~1458年),陳叔剛胞弟,名振,號毅齋,以字行,精《春秋》學,明正統十五年(1450年)進士,任禦史,正直敢言。景泰初(1450年),朝局變動,禦史台有所建白彈擊,皆叔紹為之倡。後升湖廣按察副使,與刑部郎中許振雷審錄冤案,多所平反。卒于任上。生平清廉,死時囊無餘資,由同僚經辦歸葬故里。

六、陳烓(1449~1527年),陳叔剛胞侄,字文用,號蒙庵,晚號留餘。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進士,任潮州推官,饒平山民抗拒官府苛稅,陳烓前往處置,十日即告安定。他巡行之處,冤民有從數百裏外前往告狀者,立即判決,案無滯留。後升南京禦史,巡視兩浙,奏劾貪吏監司以下13人,名聲大起。弘治元年(1488年),陳烓上疏奏蘇民困等 8事,均被採納,後升廣西僉事、浙江僉事,以病辭歸。

右側兩位名列“九條金帶”,從左至右依次為:陳叔紹、陳烓

七、陳達(1482-1554),陳叔剛侄孫,陳烓長子,字德英,號虛窗。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進士,任寧波府推官,審判公明。歷任南京戶部主事、北京職方郎中、太常少卿。嘉靖初(1522年),升大理寺卿、升僉都禦史,巡撫山西,因議折糧,得罪嚴宗藩,罷歸。

八、陳暹(1503-1566),陳叔剛侄孫,陳烓三子,陳達胞弟,字德輝,號闇窗。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進士,授大理評事,曆寺正,擢升安慶知府,後曆官兩淮鹽運使、苑馬寺卿、江西按察使,終廣東右布政使。曆官三十年,屢管財政,而不妄取一文。

九、陳朝鐵(1527-1591),字嚴之,號筆山,陳堪之子。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鄉試舉人,隆慶二年(1568年)進士,官雲南按察司副使,以廉潔著稱,死時年65歲。

三位都名列“九條金帶”,從左至右依次為:陳達、陳暹、陳朝錠(鉄)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