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漳州 »

漳州道教

作者:佚名  來源:漳州市志  更新時間:2012年02月20日

漳州道教

宗教

漳州主要宗教有道教、佛教、基督教。唐初,道教、佛教已流傳於漳州各地;明代中期,基督教派天主教傳入;鴉片戰爭以後,基督教新教乘門戶開放時傳入。

漳州古稱佛國,自唐代至元代,境內寺院 600多所,不少著名寺院建于唐、宋。五代王審知主閩,宣導佛教,倡建寺院。寺多,僧多,寺田多。南宋時,陳淳稱:漳州僧侶“極為饒富,十漳州之產,而居其七。”唐、宋兩代,漳州有20名著名僧人,載入《五燈會元》和《宋高僧傳》。

漳州著名道觀建于唐、宋,著名道人見於宋代。名揚閩南、臺灣和東南亞各地的吳夲,于宋至道二年( 996年)學道雲遊,一生以治病濟人為願,百姓至今仍尊稱為“大道公”而崇仰奉祀。

漳州道、佛兩教不相斥。境內各地佛、道合一現象普遍,道子也崇信浮屠之學,有的地方僧人與道徒居處同一宮寺,奉祀道祖和佛祖。不少佛寺立道教俗神造像,僧尼對佛、道偶像同樣虔敬禮拜,民間百姓更是佛、道無別,見神見佛都燒香膜拜。

 

道教傳播

舊《漳州府志》載有隋、唐岩穴道人、游方道士的蹤跡。相傳隋開皇時,有潛翁者,隱居鶴鳴山(今稱雲洞岩),修道養鶴。唐時,康長史在龍溪圓山琵琶阪學道,後人在琵琶阪建康仙祠祭祀。唐末,又有河南高陽人許碏落足於雲洞岩。許碏學道于王屋山,自河南經荊、襄、江、淮到漳州。每到一地,常在高崖峭壁人不及處題刻“許石昔自峨嵋山尋偃月子到此”。今雲洞岩高崖處仍存“許石昔尋偃月子至此”石刻,歷歷在目。自隋至五代間,雲洞岩及附近是道士往來駐足和修道之地。

唐代初、中期之間,漳州域內已有道觀建築。初時,一般建於州治所在地,隨州治的遷移而移建。

唐開元四年(716年),在州治漳浦縣城西,建置漳州第一座道觀開元觀,唐貞元十二年(796年)隨治所遷建于龍溪縣,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年至1016年),改名為天慶觀,元元貞年間(1295年至1297年),改名為玄妙觀。唐祀老子,宋祀趙真君,元又改祀老子。以後,奉祀老子不變。

北宋時,道教在漳州日益興盛,信徒增多,道觀增建。宋太祖在位時,漳浦建甘霖玄天上帝廟,年久殘頹,該廟道士李盛募款修葺。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全縣乾旱,知縣楊遇在此建壇祈雨。

宋初,漳浦縣城西門外,邑人募建一座道觀。紹興年間,縣丞雷光胄增拓祝聖道場,嘉定間,定名為崇真道院。元至正年間,移崇真道院入漳浦縣城內,改名為崇真觀,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募款重建,清同治四年(1865年)毀於戰亂。

北宋景祐二年(1035年),龍溪縣在今薌城文化街建鳳霞宮。該宮為武當山分鎮,祀玄天上帝。宮前有亭,亭後三進,前為護神殿,中為神殿,後為藏經樓,占地1590平方米,宋時與天慶觀並列為漳州兩大道觀。

漳州天慶觀(原名開元觀)是當時名揚遐邇的道觀。它不僅孕育了本州的名道人邱允迪、張徹、劉希岳、楊虔誠,還吸引了不少域外人前來學道,著名的有梁野、林虛極、陳以文。

宋咸平三年(1000年),漳州籍道士邱允(一作元)迪,入漳州天慶觀,常出外遊歷名山。大中祥符年間(1008年至1016年),授籙於著名的江西龍虎山,學得道術。慶曆六年(1046年),宋仁宗賜給他藍袍。至和元年(1054年),賜號沖元大師。宋治平元年(1064年)告終。

北宋時,漳州有一個後來影響遍及閩、台,遠至海外的著名道士吳夲。吳夲,龍溪縣白礁村人,四方雲遊,從師習道,潛研醫術。他多方運用道家傳統醫術,自煉丹藥,運用氣功,施用針灸,配製草藥,使民間病患者病癒康復。其醫德高尚,受宋仁宗敕封為“慈濟真人”。

南宋期間,漳州道教繼續發展,道觀自城鎮向山鄉延展。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華安良村鄉建南山宮,祀聖祖大仙。

南宋端平二年(1235年),龍溪籍檢正顏耆仲和侍郎顏頤仲捐資,派人到福州九仙觀摹寫道藏經典 564函,收存于天慶觀,並修建天慶觀魁星祠及北斗祠,擴大天慶觀規模。

元代,全真道鼎盛,屬正一派的漳州道教無甚發展。

明代,明太祖本來對道教和佛教頗為推重,即位後,反而以僧、道奸惡作亂為由,抑制佛、道,詔令府、州、縣只存大寺觀一所。受此影響,漳州道教走向衰微。原來未建道教宮觀的詔安,約於明代末期建縣之後置玄天上帝宮,位於縣城東北街,占地 500平方米,有前、後兩殿,後殿為樓閣,清乾隆、嘉慶、同治三度重修。

明代之後,信奉俗神大為興盛。漳州俗神廟多數始建于明朝,到清代,另行建置或陸續修葺俗神廟風氣仍然盛行。

漳州民間信奉俗神很多,難以勝數。家庭供奉土地公、灶君公、門神、財神、關帝爺、天公等等,城鄉社會供奉吳真人、開漳聖王、城隍、媽祖、大道公、娘仔媽、玉皇大帝、清水祖師、廣應聖王謝安等等,各行業另供奉行業神,商業供奉趙公明,木匠及其他匠人供奉魯班,打拳賣膏藥者供奉李鐵拐,書坊、紙業、鐫刻業供奉文昌帝等等。

明末清初,隨著漳民大量移殖臺灣和鄭成功率兵(閩南人居多)收復臺灣,這些信奉和祭祀活動都被引入臺灣,成為漳籍臺灣人世世代代宗教活動的一部分。由此而建造的大小宮廟,在臺灣漳籍人的聚居地,到處可見。臺灣比較聞名宮廟,有的是隨移民帶入香火,手捧神像引入,有的是跟隨鄭成功征伐臺灣的官兵分靈移入,或漳州籍臺灣人派員返鄉引香立神。

漳州道教自明代之後,進一步世俗化,道教的宗教活動成為世俗生活的組成部分。道士沒有全真派,只有正一派,在閩南民間被稱為“師公”,分為兩種,一種是“烏頭師公”,屬天師派;一種是“紅頭師公”,屬閭山三奶派。他們大多數不諳教義,也無篤實信仰。在世俗活動中,“烏頭師公”較多司理對死者的宗教禮儀活動,如對死人開魂路、做功德、引魂等。“紅頭師公”較多司理為活人舉行的宗教禮儀活動,如起土、謝平安、豎符、補運、安宅等。

漳州道士屬正一教派,不出家,居家娶室,茹葷,不在道觀長住。因此,道觀不如佛寺多,規模不如佛寺大。

民國期間,漳州道士多數散處於民間,以做道場、行法事為業。城鄉民家,逢吉居喪,多請“師公”舉行法事。逢吉事,“師公”誦《老君經》、《普化經》、《天尊經》、《玉樞經》、《消災經》;逢喪事,“師公”誦《天乙救苦經》、《度人經》、《水懺》、《軒轅懺》。這時期的道士,已從宗教者逐漸變成為職業者。

民國八年(1919年),陳炯明在漳州成立閩南護法區,為改變民風,下令廢毀宮觀神像。民國27年,國民政府頒佈神祠存廢標準,廢除岳飛、關帝、土地神、太上老君、灶神、五嶽四禦、龍王、城隍、天師、呂祖、三官等神廟,皆屬道教。但地方官吏並不認真執行,漳州神廟大體上得以保留。

民國20年,原籍龍溪縣的著名學者許地山,撰就《中國道教史》(上冊),成為當時全國為數極少的一部有關道教史的專門著述。

新中國成立初期,道教宮廟廢用,“師公”的迷信活動受禁,道觀及宮廟長期斷了香火。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道觀得到修復。慈濟宮、關帝廟、天妃宮之類的道教俗神廟,也隨著僑胞、台港澳同胞頻繁往來,旅遊觀光的需要,重新修建,逐漸恢復正常的宗教活動。

 

主要活動

漳州道士以行醫濟貧為夙願,最聞名的是北宋龍溪縣人吳夲。他一生“不茹葷,不受室”,擅長針灸,精通醫術,自己上山采藥,自製成藥,行游四方,為人施藥治病。宋景祐元年(1034年),吳夲遠行安溪、晉江等縣治病。泉州一帶為吳夲濟世精神所感,開設義診所,華僑踴躍捐資。

漳州道教與民間信仰息息相關,道教符錄祈禳之術都來自民間巫術。明清以後,漳州道士到民間行法事,成為道教世俗活動的主要部分。民家逢喜事,請“紅頭師公”行法事;逢凶事,則請“烏頭師公”做道場。“師公”以此為業,其中也有魚目混珠、濫竽充數者。而且活動迷信色彩濃厚,民國以來,屢被政府當局明令禁止。

漳州道士對道教戒律操守不嚴,比較重視齋戒,修齋時要誦經、禮懺、祭煉、建醮,尤以建醮最為隆重。建醮時要設壇、擺供焚香、化符、上章、誦經,民家點燈、吹奏,殺豬宰羊和進奉供品。道士法事活動與民家祭祀融成一體。

平和縣大規模的建醮有三次:民國15年(1926年)九峰城隍廟的五朝大醮;民國35年崎嶺天湖堂的五朝大醮;同年雙溪心田的五朝大醮。

東山縣每逢農曆正月十三日(關羽去世日)和六月二十四日(關羽誕生日),舉行大規模祭祀活動,除當地百姓虔信男女外,還有歸航的漁民、船民,甚至遠途返鄉的臺灣、香港、澳門同胞。民眾及台、港、澳同胞也樂於獻資,在關帝廟前搭台演戲,連演數夜。

龍海縣白礁慈濟宮,閩、台兩地民間信徒往來頻繁。民國17年,臺灣學甲慈濟宮組團來龍海白礁祖宮祭祀,臺灣歌仔戲團隨團而來。該團連日在白礁演出,廈門、同安等地民眾聞風趕來參加這一盛會。1986年,臺灣國民黨當局允許臺胞返回祖國大陸探親觀光後,臺灣各地慈濟宮紛紛組團來白礁慈濟宮進香,儀式隆重,不少臺胞以到祖宮念經、膜拜為心願,虔誠而來,盡興而歸。不少臺胞還特意到此引靈分香,捧回臺灣供奉。

 

道觀

南山宮

位於華安縣良村鄉良埔南山腰,距縣城13公里,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興建,為漳州市現存比較完好的道教宮觀。該宮的建築具有宋代建築風格,主殿正中的藻井,結構精巧富有特色。其餘木質構件也雕刻精美。清順治元年(1644年),明朝太僕陳天定因避清兵,寓居於此,題寫“德茂天初”木匾,後被毀。

南山宮原祀聖祖大仙,附祀都統舍人神像,均已毀壞無存,現神像為重塑的元始天尊。

南山宮面積 180平方米,正殿面闊三3間,進深三間,重簷歇山頂。

 

玄天閣

位於華安縣仙都鄉大地村達摩岩下,供奉玄天上帝,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開建,清乾隆二年(1737年)落成。

閣高四丈多,分上、下兩層。上層為正殿,奉祀道教四方神之一玄武帝(又稱玄天上帝)。殿中有一匾額,上書“小當山”三字。下層供奉清水祖師及眾侍神。閣內回廊雕樑畫棟,閣基用巨石壘砌,四周石板為欄。

該閣歷經三次修葺。道光四年(1824年),由印尼華僑捐資修建;民國六年(1917年),由印尼華僑蔣先生捐款修建;1981年,由印尼華僑蔣義英捐款並集款修建。

 

鳳霞宮

位於薌城區文化街,建于北宋景祐二年(1035年)。該宮為武當山分鎮,祀玄天上帝。

 

1990年漳州道觀表

名稱       地址       始建時間

甘霖玄天上帝廟  漳浦舊鎮甘霖村  宋太平興國年間

鳳霞宮      薌城區文化街   北宋景祐二年(1035年)

南山宮      華安良村良埔   宋德祐元年(1275年)

玄天上帝宮    詔安縣城東北街  明代

顯應宮      南靖靖城武林村  明代

玄天閣      華安仙都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

 

道教俗神廟

漳州道教諸神廟奉祀的有全國性的神明,也有地方性的神明,一個神廟多數不止專奉一個神像。道教神廟大多供奉吳真人、開漳聖王、媽祖、清水祖師,慈濟宮、威惠廟、天妃(或稱天后)宮散見各地。

現存較有代表性的有龍海慈濟宮、東山關帝廟、浯嶼天妃宮、龍海東嶽大帝廟和雲霄威惠廟。

 

白礁慈濟宮

位於龍海縣角美鎮白礁村,是一座閩南及至於臺灣、海外聞名的俗神宮廟。

吳夲一生行醫濟世,百姓感念其恩德,在吳夲家鄉白礁村建“龍湫庵”,奉祀“吳真人”(吳夲之尊稱)。

南宋紹興二十年(1150年),高宗派使臣于“龍湫庵”原址,重建二進宮廟,名慈濟廟。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賜額“慈濟”。翌年,追封吳夲為慈濟真人,明永樂十七年(1419年),又追封吳夲為“萬壽無極保生大帝”。閩南百姓隨之尊稱為“保生大帝”,或稱為“大道公”。

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臺灣學甲祖籍龍溪人集募重修,成為三進宮廟。光緒四年(1878年)、民國12年(1923年)兩度修繕。1990年,漳籍臺胞捐資 120萬元人民幣,維修該宮。

南明永曆十五年(1661年)鄭成功收復臺灣時,軍中白礁將士追隨東渡。他們在最初登陸的台南學甲鎮建置慈濟宮。此後,每逢農曆三月十一日,學甲慈濟宮前都舉行盛大祭典,數以萬計的臺胞遙拜大陸,稱“上白礁謁祖祭典”,300多年來祭典從未間斷。今臺灣建造的慈濟宮253座,都以白礁慈濟宮為祖宮。

閩、台兩地恢復往來之後,常有閩籍臺胞組團到此朝拜和接香。

 

東山關帝廟

位於銅陵鎮銅山古城之內。該廟初建於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正德三年(1503年)擴建為關帝廟,俗稱武廟。經幾百年多次維修擴建,今廟宇建築華麗堂皇,木雕、石雕豐富精美,為閩南道廟之佼佼者。該廟香火旺盛,香客遍及海內外。臺灣若干武廟、關帝廟、協天廟、文衡殿由此分香或奉神像引入。

關帝廟背山面海,氣勢雄偉,周圍風景優美。廟門為亭式結構,廟宇為二進。正殿祭祀關羽神像,左房附祀周倉坐像。大殿中兩邊柱子上有明末民族英雄黃道周手書的木刻楹聯。

 

浯嶼天妃宮

位於龍海縣港尾鎮浯嶼島,原名和安宮。始建年代不詳。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浯嶼把總沈有容抗擊荷蘭侵犯榮立戰功,為謝恩而集資擴建為天妃宮。 300年來經多次重修,香火一直十分興旺。

天妃宮坐落於浯嶼島中部,依城面海,雄偉壯觀。殿宇建築由四殿組成,其規模之大,裝飾之華麗,堪稱漳州各地天妃宮之首。第二殿為正殿,供奉湄洲媽祖之神像,三殿為媽祖受封“天妃”後手執玉笏的神像,後殿則供奉佛教之三寶佛像。宮外兩側有兩口井,系鄭成功駐軍浯嶼島時所開鑿,號稱“龍虎井”。

 

東嶽大帝廟

位於龍海縣榜山鎮嶽嶺上。始建年代不詳。廟中尚存有明朝萬曆年間修廟碑記,足證始建年代在明朝以前。廟宇並列三座,各為二進。主殿之前殿供公德司官,即閻王、牛頭馬面等;後殿為五嶽大帝殿,岳帝左右諸神分列站立。兩側配殿左翼為文昌樓、觀音亭、天王殿;右翼為注生娘娘。廟中神像之多,列閩南佛道教宮廟之最。廟宇佈局大方壯觀,雕刻精細。整座廟宇占地4000平方米,是漳州規模最大的道教宮廟。

 

雲霄威惠廟

位於雲霄縣雲陵鎮漳江畔,奉祀“開漳聖王”陳元光。該廟原建于唐嗣聖元年( 684年),主祀陳元光之父、唐左郎將歸德將軍陳政,後久圮不可考。現存廟宇為明成化年間(1465年至1487年)裏人吳永綏所建。經多次重修,今廟宇建築規模大,佈局大方典雅,裝飾精美。該廟被尊為漳州威惠廟的祖廟。廟宇為二進,正殿中,“開漳聖王”陳元光和夫人種氏的神像並列而坐。該廟還附祀陳元光之父陳政、陳元光之子陳珦(漳州的第二任刺史)等。

 

正順廟

位於薌城詩浦村。相傳陳元光自光州攜香火來漳州,祀奉東晉著名宰相、廣應聖王謝安。此廟初建於明代,清代重修(1993年再修)。由前殿、正殿組成,中有天井。正殿殿中懸“功施普佑”匾額。廟內有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石香爐一座。清咸豐七年(1857年)刻寫楹聯一對至今仍存,聯對為:“寶樹傳勞光晉史,靈雞早唱警唐營”。

 

除上述各廟外,尚有散見於各縣、區的若干主要俗神廟:

奉祀吳夲的薌城西湄宮,龍海山后紅滾廟,詔安真君廟,東山真君宮,南靖侖仔慈濟宮,薌城蒼園蒼吳宮。

奉祀關帝的石碼關帝廟,龍海郭坑扶瑤關帝廟,雲霄雲陵鎮大園街頂關帝廟和下港街下關帝廟、太平廟,詔安關帝廟和梅嶺關帝廟,南靖山城武廟和草阪關帝廟,薌城浦頭崇福宮。

奉祀媽祖的東山銅陵天后宮,龍海埔尾媽祖廟,漳浦北門媽祖廟和舊鎮媽祖廟,詔安朝天宮,南靖梅林天后宮和南歐天后宮,薌城前峰田霞媽祖廟。

奉祀城隍的詔安城隍廟,平和城隍廟,東山銅陵城隍廟。

奉祀謝安的平和崇福堂。

奉祀開漳聖王陳元光的漳浦威惠廟,薌城松洲威惠廟。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