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漳州 »

漳州掌故大全‧第四輯‧仙佛遺蛻‧下

作者:佚名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2年02月20日

漳州掌故大全‧第四輯‧仙佛遺蛻‧下

九、鵝髻仙蹤說夢兆

南靖縣金山鎮有一座翠綠色高峰,突兀千尋,峭壁嶙峋,峰頂有巨石為鵝髻,故名鵝髻山。山腰有一古寺,匾額上書“九鯉飛仙”。據說,宋仁宗年間,有個金山人,名叫鄭光,曾經虔誠地遠去莆田仙遊的九鯉湖祈夢。夢中聽仙人說:“聽說你們鵝髻山風景絕佳,我們將於九月九日結伴往遊。你又何必遠道來這裏祈夢呢?”鄭光聽了,非常高興地回來,傳話給鄉親們。

九月九日重陽節,南靖鄉親人山人海聚集在鵝髻山等待九仙來臨,結果只見九隻仙鶴棲集于古樹上,鄭光恍然大悟,就在樹旁築祠祀之。從此四方祈夢者踵接來此頂禮朝拜,夢中預見,無不奇中。後人有詩雲:

“鵝峰開勝景,九鯉寄仙蹤。有夢皆奇中,無乩不暗逢。啼猿棲絕壁,巢鶴隱長松。悟覺人間世,深山午夜鐘。“(太學生王麟祥題)

祈夢發清機最著名的當數明正德年間,廣東興寧的舉子羅倫來此祈夢,住九宵未得一夢,憤然題詩於壁,拂袖而去。詩雲:

  千里求仙意虔誠,九宵無夢亦無眠。

  神仙不識人間事,羅倫此去不回頭。

誰知他離去匆匆,忘拿包袱雨傘,待回廟時,忽見所題之詩,已被改成:

  千里求仙意未誠,九宵無夢豈無眠。

  神仙盡識人間事,羅倫此去中狀元。

後來羅倫果中狀元,特修路謝九仙,至今“羅倫古道”依然存在。

另一位祈夢的名人,是本縣奎洋鄉的舉子莊亨陽,他於清康熙戊戌年進京趕考,順道上鵝仙洞祈夢。夢見眼前空蒙一片,不見一物,只聽見耳旁有人吟誦詩句,反復三遍。詩雲:

  功名,功名,戊戌兩字皆非成。

  洛陽橋畔見分明, 必竟可以別矣。

醒來後,狐疑不解,心中悶悶不樂。清機指點“洛陽橋”,且去泉州請教親堂莊印潭剖解吧。他在漳州雇小轎,抬去泉州,交待到洛陽橋要下轎。一路上,他長籲短歎,反復念夢中的詩句,總不能解。到了洛陽橋停轎時,兩轎夫見坐轎的舉人心事重重,怕出意外,特請問他因何事。莊亨陽見他們真關心,就如實相告。轎夫一聽,拍手叫好,說“恭禧老爺,今科定然高中。”莊亨陽仍不解,問何以見得?兩轎夫說:“我們倆,一個名必,一個叫竟,洛陽橋下見分明。我倆說中就會中。果然莊亨陽高中二甲第八名。

 

十、圓山、琵琶阪與康仙

圓山在漳州城西南十裏遙,志書上說:“其山高大雄秀,一方偉望,面開十二。”俗話說“圓山十二面,面面都有寶”。單說其東北面山麓,有一塊坡地,樹木蓊郁,環繞成琵琶形狀,地名就叫琵琶阪。阪上湧出一股清澈的泉水,灌溉著山下的田園,這裏就是馳名海內外的水仙花的產地了。

琵琶阪的左手有一座廟觀,入門便見一位仙風道骨的老人端坐于龕內,他就是康仙,民間皆尊敬地稱為“仙祖”,大殿裏供奉的卻是三寶佛,原來的廟名早已失傳了,現在廟額題為“岱仙岩”(即大仙岩)。仙佛同祀,為什麼康仙卻坐在廟門口呢?這裏有個緣故,且聽分解。

康仙自稱康長史,不知何許人,唐朝時就在圓山修行,采藥煉丹以濟世救人,他是寄寓在寺廟,所以仙蛻後,就端坐在廟的山門口了。

傳說唐代乾隆年間,長安瘟疫流行,人心惶惶。禦史中丞黃碣退朝後,見長安市上,有人施藥治病,百姓有口皆碑,都說是“神藥”。黃碣上前見過施藥老人,才知老人姓康名長史,自稱家居“清漳圓山琵琶阪”,等到瘟疫平息後,賣藥老人就不見了。

黃碣是福建閩縣人,幾年後,奉旨去安南運糧,路過漳州,特地去圓山拜訪康長史。山下百姓都說,此間沒有姓康的人家。黃碣不信,親身來到琵琶阪,進廟一看,不覺一怔,原來端坐在門口的神像,就是當年在長安市上賣藥施診的康長史老人。

黃碣心想康仙坐在廟門口,實在不恭,要想在山頂另建大觀以祠之。當晚夢見康仙來答謝他,口吟一詩雲:

  賣藥因循未得還,卻因耽酒到人間;

  一心只戀琵琶阪,無意更登山上山。

黃碣醒後,理解仙家本意,只留戀琵琶阪風水寶地,便打消了移祠的想法,只把岱仙岩增廣修葺一番,以表敬意了。

 

十一、東山關帝廟為何有兩周倉

東山武廟,即關帝廟,始建於明洪武二十年,碑文記載:“城銅山,以防倭寇,刻像祀,以護官兵。官兵賴之。”到了正德三年戊辰歲(一五〇八年),地方士紳嫌祠宇狹小,乃募資擴建,至正德七年壬申歲(一五一三年)二月落成。碑文描述:“廟之地勢,龍盤虎踞,水秀山明;廟之壯觀,

飛鳥革,矢棘歧翼;廟之定制,縱袤百二十尺,橫廣五十一尺;廟之規模,王宮巍巍,廊腰縵回,階級峻絕,中肅閫門,外高華表,傍則僧舍翼然。非昔人之舊矣!”

奇怪的是,普天下的武廟,關帝座前只有兩名侍將,一身持刀的周倉,另一身捧印的關平。唯獨東山的武廟,與眾不同。除了持刀的周倉外,其身後神龕裏還坐著另一身周倉。而且其相貌也不同立著的周倉,是白淨臉龐五綹須。你知道這是為什麼?

據年長的漁民道出端詳:先是宋末忠臣陸秀夫奉命附神在帝君神像上,享受民間香火。後來幼主宋帝昺也附神在周倉身上。這一來,陸秀夫大傷腦筋了。按廟裏神位,關帝為主,周倉是侍將;但是,帝昺總是君,自己畢竟是臣,總不能叫帝天天站立在身旁?左思右想,矛盾難解,只好托夢給廟祝說明情況。地方耆老體恤陸秀夫的苦衷,給宋帝昺附神的周倉安排個座位,另立個神龕於側旁,權免了他持刀的職務。俟關帝出巡時,另備白馬一匹,供其代步。但是,後人總感到帝君座前,僅有關平侍立,不對稱,所以,又塑周倉原形,持刀侍立,這就是東山武廟兩周倉的來歷了。其實,這種傳統,只不過反映漢民族在異族統治下,借關羽不忘故鄉的忠義,寓托人民不忘故國的思想罷了。

無巧不成書,鄭成功東征打臺灣時,在東山誓師那天,向關帝座下求籤卜吉,神賜一“上巳”簽。

簽詩曰:

  百千人面虎狼心,賴汝干戈用力深;

  得勝回時秋漸老,虎頭城裏喜相迎。

首句指斥紅毛番,次句讚揚國姓東征,三句預兆凱旋時機,末句暗示班師地點。鄭國姓得簽大喜,辛醜歲二月初一誓師,初三放洋,抵達澎湖馬公,初八攻打鹿耳門,登陸。圍困赤嵌城八個月,紅毛番終於投降了,正好是這年八月,豈非秋漸老了嗎?

 

十二、扶搖帝君斬雞公

封建社會裏,淫欲貪婪的地主惡少對貧苦佃戶的新婚擁有“初夜權”,一身正氣、大義凜然的關帝君一怒斬了雞公精,清除了此惡習。

傳說明朝年間,東山城關一位姑娘遠嫁到漳州附近的灰窯來。灰窯是個小村莊,沒有正式的地名,只因這裏的人多以燒窯為生,買賣磁器的,叫慣了磁窯產地,成了地名了。

再說東山人家家戶戶都是拜帝君的,母親心疼女兒遠嫁,吩咐女兒將朝夕供奉的帝君繡像請去,會保庇平安的,女兒自然遵命行事了。

誰知道,灰窯的風俗不一樣,新婚之夜,新郎不能入洞房,婆婆卻將新媳婦單獨反鎖在屋裏,全家人都回避開了。夜深人靜,新娘心裏害怕,只好焚香向帝君禱告了。禱告後心裏踏實了,不知不覺就靠著茶几打起瞌睡來了。四更將盡,聽得窗外一聲吆喝,有公雞撲翅聲,怪聲啼叫,就無聲無息了。一夜平安無事,不久,東窗透進曙光,婆婆開門進來,笑問媳婦道:“昨晚讓你受驚了,沒出事吧?”新娘沉著臉說:“沒有,只是窗外有動靜。”這時,新郎在門口大叫:“不好,窗口有灘血跡。”家人沿著血跡找到山上磁窯寨的廢墟裏,發現一隻巨型公雞被殺死了。

新娘方知是雞公精作怪,幸虧被東山請來的帝君斬了,灰窯人額手相慶,就在磁窯寨裏建座帝君聖殿,將公雞的遺骸永遠鎮壓在帝座下過,磁窯寨從此改名為“鎮安寨”。村裏人又將灰窯諧音為扶搖,在聖殿柱上鐫刻金字楹聯曰:

  扶蜀漢,拒東吳,先帝有知應寬笑;

  搖青龍,騎赤兔,阿瞞雖死心猶寒。

 

十三、浦頭大廟和藍理提督

漳州東門外浦頭港碼頭附近有座關帝廟,額題“崇福宮”,俗稱浦頭大廟,始建于宋孝宗淳熙四年歲次丁酉(西元1177年)。這座崇福宮有別於官府敕建的武聖廟。因為這是民間崇祀商界武財神的祖宮。

漢壽亭侯關雲長,當年精工數算,為追隨兄長劉皇叔,他掛印封金,單騎護送二嫂夫人,過五關斬六將。臨行之際,將曹丞相饋贈之金銀布帛等悉數留下,還附上一本依照原、收、出、存四項記載得清清楚楚的帳冊,是為後世商家傳統使用的簿記法,簡明日清簿的創始者。為此,歷代商界遂尊崇關帝為武財神,而浦頭港在明清之際,正是漳州進出口的大商埠。各地商旅,雲集於此,各行各市百業興隆,浦頭港內,日集千帆,四通八達;貨物裝卸,四個碼頭日夜不停,一派繁榮興旺的景象,以故過往商賈、船戶,途經浦頭,無不入宮參拜,祈神保佑,因而,香火暴盛,百年不衰。

廟內壁龕裏還供奉檀越藍理的祿位,這是因為藍理賤時,曾寄身廟裏,與窮哥兒們過著“五人三條褲”的艱難歲月。不過他的把兄弟,並非世傳的吳田、柯彩、許鳳、陳龍等一輩“五虎將”。藍理出世較晚,順治四年丁亥歲次(西元1647年)出生在漳浦縣赤嶺佘族鄉,是石椅村“種玉堂”的酋裔。他身材魁偉,武勇過人,善追奔馬,能拽其尾倒行,時人嘆服。少時習武,不務正業,為族人所輕。曾在浦頭金城好漢街浪蕩數年,後立志上進,率領五十徒兒,與海匪對陣,格殺匪酋盧質,迫使群匪投誠,想以立功進身。不料反被官所誣,投入死牢,監禁十幾年。直到康熙十三年,三藩叛亂時,耿精忠下令開監釋放死囚,要他們為耿軍效力。藍理不依,從間道投奔康親王,願作響導。平叛中立殊功,為施琅賞識,調去平臺作先鋒。血戰澎湖時,他盤腸作戰,“破肚將軍”,名揚天下。官至福建提督,衣錦還鄉後,為答謝神恩,乃修建宮寢,增其舊制,雕樑畫棟,煥然一新。並題“江漢以濯”金匾,高懸聖殿之上,以酬神恩,又愛烏及屋,疏浚浦頭港,拓寬新行街,使四鄰鄉里,皆沐神恩,而崇福宮歷數百年風雨,迄今香火不斷,此皆藍理將軍之功行也。至今,嶽口街頭,康熙御筆題寫的“勇壯簡易,所向無前”的石牌樓仍高聳屹立,旌表其功,不可沒世。

 

十四、宮前媽祖助戰晉天后

明朝初年,湄州媽祖由於庇護鄭和太監七次通西洋,立了大功,明成祖才封媽祖為護國庇民昭靈顯應弘仁普濟天妃。為什麼經過276年後,清朝康熙聖祖二十三年,才加封媽祖為護國庇民昭靈顯應仁慈天后呢?這是因為宮前媽祖庇護施琅將軍東征臺灣,種種靈賜所致。

宮前(當時還稱為“平海”)是東山島上一個小漁村,據當地老漁民介紹說,多年以前,有個漁民從深海裏網起一段枯木,就棄置在沙灘上。又過了多少年,漁民發現,沙灘礁石間,夜夜有七彩寶光出現,光焰一晚比一晚明亮。幾個膽大的悄悄跑去偷看,原來是枯木發光,他們就把這段枯木抬回村裏,放在現在廟址那裏,當晚全村人都做同一的夢,夢見尊神告訴大家:原本一株神樹,分成七段,媽祖附神在神木上,分鎮七處港澳,庇護漁民,保佑航海安全,是為“七姐妹”。大姊鎮守湄州灣,我排行第六,你們若祭祀我,我當保佑你們平安。

於是,全村漁民集資募工建廟,以神木雕塑神像,人們尊稱媽祖為“六媽”。

崇禎七年甲戌歲(西元1634年),一天,幾艘雙桅大番船駛來,數不清的小駁船滿載紅毛番兵蜂湧登岸,見人就殺,見屋就燒,挨家洗劫一空。漁民哭天嚎地逃到廟裏,祈求六媽保庇。突然,廟裏飛出無數神鴉,口銜火種飛進番船,霎時間,番船著火了,烈焰沖天。這時狂風怒號,黑雲滾滾,波浪濤天,紅毛番驚恐萬狀,紛紛下海逃生。青壯漁民,借助神威,奮起反抗,把紅毛番全部消滅了。

到了康熙二十一年壬戌歲(西元1682年),施琅將軍奉旨東征,全體水師集結在銅山島,等待信風。平海也駐紮萬余水師,一時食用水成問題了。只有天妃宮前一口古井,平時只能供給百餘口鎮民飲用,還是半鹹淡的苦水,如何是好?大將藍理向神禱告祈水,然後派軍士淘井,還沒挖深幾尺,泉水汩汩湧出,水味甘甜無比,盡夠萬餘軍民飲用了。從此這口古井就叫“龍鳳井”。施將軍得知,欣然命筆寫下《師泉井記》,刻石立碑,樹立井畔,以志不朽。

到了翌年六月中旬,三軍在宮前誓師,獻上三牲和美酒,施將軍執香禱告道:“本帥奉旨東征,統一台澎,願天妃助戰,平定風險,凱旋之日,必奏聖上褒崇,以答謝靈賜。”

三日後,水師正在澎湖會戰,漁民們發現天妃渾身水淋淋地,座前戰將千里眼和順風耳也是濕漉漉地,雙手都打泡了。原來在澎湖海戰中,施琅主帥戰艦觸礁擱淺,鄭軍距艦十餘艘圍攻上來,情況十分危急。藍理將軍腹部中彈,盤腸血戰,幸虧天妃指揮天兵天將助戰,方擊潰鄭軍,施將軍才脫險了。

澎湖海戰結束,鄭軍敗退臺灣,清軍佔領三十六列島,許多小島都缺水,怎麼辦?藍理的船隊駐紮在八罩、虎井各島,沒有淡水飲用,軍校焦渴難耐,藍理率領將士,跪在沙灘上禱告,請求天妃賜水。果然,扒開沙灘不盈尺,便有清泉湧出。藍理大喜,立即報告主帥知曉,傳令各缺水的軍旅,都向天妃祈求,果然得水。等到大軍進攻臺灣後,沙灘再無淡水了。

統一臺灣後,靖海侯施琅將軍不忘神恩,就上疏請求皇恩崇加敕封,藍理也上表,如實奏說宮前湧泉濟師,澎湖海戰助威,海灘沙湧清泉諸般靈賜。康熙皇帝見表後,才晉封媽祖為天后。康熙二十三年八日,特派欽差禮部郎中雅虎奉禦書香帛到湄州和宮前詣廟致祭,並御賜十棚大戲,以資慶祝。直到今天,宮前漁民說起宮前六媽助戰立功,晉升天后的故事,還津津樂道,引以為榮哩。

 

十五、石室岩中的龍褲國師

石室岩,是漳州鶴鳴山后的三峰山間一處石洞,這處岩廟奇特之處:只有“一片瓦”。即以洞壁作廟宇,洞口有一股清泉流經,人們說:石室岩是螃蟹穴,那石室頂象螃蟹的殼,兩旁大岩石猶如螃蟹的一雙巨螯,岩前澗水是它的出水池。

龍褲國師俗家姓郭,法號樵雲。本是步文鄉山頭社的農民,自小種田,不識鬥大的字,因家貧窮,無以為生,便在社裏橋下庵出家當和尚。但他生性愚鈍,學經五年,只會念一句佛號“阿彌陀佛!”師傅對他說:“你只能作苦行,以消孽障”。他毫無怨言,每天忙於砍柴、挑水,供全庵僧眾食洗之用。

有一天,他砍柴偶爾來到三峰山石窟,見這洞口向陽,冬暖夏涼,洞前又有清泉可飲,心想我何不獨自到此修練呢?於是抽空就砍柴割茅,儲藏在洞窟中備用,然後開始砌磚壘石,建造棲身的佛堂,最後向師傅、師兄們告辭,自己遷到石室中專心念佛參悟,種些番薯、芋頭充饑,艱苦修行。幾年過去了,他整天不視不動,念佛如故。有一年嚴冬,他的衣褲都破爛了,膝肉露出凍得通紅,痙攣不已。他撫摸膝蓋自勉道:“且忍耐忍耐,莫干擾我的心,等我修練成國師,一定給你穿上皇帝的龍褲。”

傳說,不久萬曆皇帝的母后駕崩,皇上晚間夢見母后來哭訴道,“吾罪孽深重,皇兒快請高僧替我超拔出幽苦!”萬曆皇帝急問:“高僧何方?”答:“就在閩地。”於是,朝廷頒詔書,廣聘福建各寺院高僧進京為皇太后薦亡超度,作水陸法會。

閩南各地僧侶相約結伴同行,熙熙攘攘地經萬松關北上,樵雲也要去。人家嫌他說:“你不會念經,去有何用?”他說:“我有力氣,可以替你們挑經箱。”於是讓他也跟去。

到了京城,皇帝下旨,閩省高僧一律從新辟的城門進去,大家昂首挺胸,魚貫而入。可是這些僧眾進城以後,分發了盤纏,又叫他們從另一城門出去,各自回去。弄得眾僧莫名其妙。只有他獨自跪在城門口,口宣佛號,不肯進去。問他何故?他說:“地下有金剛經。”皇帝一聽大喜說:“這才是我要請的得道高僧哩!”原來是皇上故意在城門口地下埋一部金剛經。

次日,請他上法堂念經超度。他只宣讀三聲佛號“南無阿彌陀佛!”然後念一偈:“我本不來,是汝故愛,連根拔起,超生天界。”將幡招三下,就說做完道場了。皇帝正狐疑間,忽聞空中有人說:“感謝三寶和聖僧超拔,我已超生去了。”萬曆皇帝大喜,要重謝法師,他只求皇帝賜予身穿的龍褲。於是就賜號“龍褲國師”,道場賜額“閑雲石室”。至今尚存一座石塔,傳說也是從御花園中移來的。

 

十六、九龍嶺土地公

漳州民間流傳一句奚落人的話,叫做“九龍嶺的土地公,顧吃不顧‘尻川”(屁股眼)”。這話是怎麼說起的?

原來在清初的太平盛世,乾隆爺微服游江南。這一回,伴駕的是當朝相爺、漳浦人蔡新。一天,君臣二人正從九龍嶺下經過,碰著初夏大雷雨。兩人趕緊躲進路邊小廟裏避雨。這廟,嵌在溪澗上的岩壁間,雖小,有綠樹掩映著。白牆、綠瓦、紅柱、倒也整齊雅致。廟裏供的是一尊紅顏白須,笑微微的福德正神。這時,暴雨瓢潑,澗水迸流,君臣二人暗自歡喜,託福小廟保庇,免得淋成落湯雞。

不一會兒,雨過天睛,陽光燦爛,滿山青翠翠。君臣二人好不歡喜,正要啟程趕路,乾隆爺笑著說:“且慢,蔡卿,我們正該向這裏的主人多謝一番才是。”蔡新連忙稱“是”。君臣二人風趣地向福德正神抱拳施禮,道聲叨擾。正要轉身離廟,只見土地公公忙不迭地站起身來還禮,一欠身,頭戴的平頂帽掉落下地,一咕碌竟順著斜坡滾落進山澗裏,被洪水一沖,消失得無影無蹤了。乾隆爺看見土地公失落了帽子,垂頭喪氣癱坐在神位上,心裏十分過意不去。他對蔡新說:“尊神因為還禮,失落了冠戴,實在遺憾!該怎樣給予補償呢?”蔡新湊趣地說:“權且將臣下的頂戴,借給尊神試戴—下,看合式不合式吧。”說罷便摘下自己的帽子給土地公戴上了。君臣二人端詳了土地公戴新帽的憨態,拍手大笑起來。

這位土地公也十分乖巧,知道面前端的是當今皇上和宰相,當朝一品的帽子,竟然戴在自己這麼個小小土地神的頭上,如此榮耀,非同小可,便執意要定這頂帽子了。當蔡新要取回帽子時,他便施展神力吸住帽子,任你怎麼拔,也摘不下來了。乾隆爺心中明白土地公愛上這頂戴了,就勸阻蔡新說:“愛卿,人情做到底,這頂戴就送與尊神吧。從今往後,他便是這一方的都土地了。”

乾隆爺君臣走後,這消息象一股風,越吹越遠,傳遍了漳郡四鄉,各方善男信女絡繹不絕地朝山進香來了。小廟香火旺盛。土地公為人圓滑機變,遇見求籤問卜的,都有求必應。求籤拜佛的人個個滿意。由此他嘗遍了山珍海味,接受了千家萬戶的供品。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是那位鄉下愚民認為這位跟乾隆皇帝打過交道的土地公身上必定注有神氣,從他身上討點東西回家做藥引,必能治癒百病;給孩子裝在護身符袋裏,也能祛邪護身。他悄悄地繞到這尊用檀香木雕成的神象背後用小刀摳下一點檀香末回去做藥。其他鄉民們在獻上供品以後,也都要互相看樣,到這尊土地公的背後,摳一點檀香末回去。從此,土地公嘗到鄉民們進供的一點甜頭,總不免要皺緊眉頭,強忍著疼痛,讓人在屁股眼上猛摳。天長日久,他的屁股竟被悄悄地摳成一個大窟窿。

這件事成為笑柄被傳遍三縣四鄉。有見識的父老都借此告誡後生們說:“孩子們,今後長大,為人做事,千萬別學九龍嶺的土地公,只顧嘴上吃得甜,不顧屁股後面給人挖個大窟窿!”這種現象,似乎已成官場遺風了。

 

十七、司命緣何成灶君

從前,有一個讀書人,姓司名命,父母早都死了,也沒有兄弟姊妹,孤苦伶丁地守著幾畝地過日子。他只會念書,考了幾年,連個秀才也沒有考上,坐吃山空,直落下一屁股債。好在他娶個好妻子,十分賢慧,平阿日勤勤懇懇,紡紗織布,做針線,靠她這雙巧手。賺得三餐兩頓飯吃。夫妻倆恩恩愛愛,鹹酸苦澀過日子。

司命欠了幾年的債,利滾利,還不起。有一年除夕,債主上門逼債,一發狠,就將他的妻子拖去抵債。這麼一來,剩下司命一個日子更是歹過(難度)。他沒臉在家鄉討飯,就去逃荒,流落在外鄉做乞食了。

好幾年過去了,這天正是十二月二十四,小年瞑,家家戶戶都忙著準備過年。司命沿街討食,正討到一個人家的後門口;這家的頭家娘正在廚房裏忙著“清塵”,聽見門外的乞食聲,很熟悉,就打開後門來看。真的是她的前夫司命。原來那年她被債主拖走,過年就賣給外縣人做填房。這人是開店做生意的,娶個妻子裏裏外外幫個手,店裏買賣越做越興隆了。這頭家對她十分敬重,可是她心中仍然惦記著她那苦命的前夫。今天兩人終於見面了。這司命平時低頭討飯,根本不敢抬頭正眼看人,今日做夢也沒有想到眼前站著的這位穿金戴銀、白白胖胖的頭家娘竟會是他的原配;可是,這頭家娘早巳認出她的前夫來了。雖然幾年風吹雨淋日頭曬,他早餓得又黑又瘦,只剩一把骨頭了。可是她心愛的人,她是不會認不出來的。但這時她也不便相認,就急忙拿一個大碗,在婉底裝上魚肉好菜,上面蓋上白米飯,再插上一雙筷遞給他,叫他吃完就到對面河邊大榕樹下歇著,下午再來討。

這頭家娘心裏好歡喜,趕緊殺只小母雞,燉上蓮子,想給前夫補一補身子,並暗暗盤算著等頭家回來後,怎麼跟他講,幫助司命給安個家。

下午,司命又來討飯了。這頭家娘趕快端來一碗清燉的蓮子雞,倒到他的大碗裏,叫他去河邊吃。這司命真感到納悶,這頭家娘怎麼這樣好心,中午給我一頓好吃的,下午又燉雞?他好幾年沒吃到好東西了,就狼吞虎嚥地吃起來,沒想到一根雞骨頭鯁在喉頭,竟然把他給憋死了。

這頭家娘忙完廚房裏的事,想抽空來跟前夫說個話,沒想到他早巳死去了。這可憐的人,這麼沒福氣,自己的好心倒害了他一命。這頭家娘哭也不敢哭出聲來。她趁著厝後僻靜,左鄰右舍沒人看見,就把司命的屍身拖回廚房,埋在灶膛底下。等到把廚房裏收拾乾淨後,她就自己一個人悲悲切切地坐在灶前,思念著前夫的恩愛。最後她用紅紙寫上“司命灶君之香火”,在廚房裏給司命立了個神位。她燒香點燭禱告一番,乞求亡靈原諒她,保庇她平安無事。

正在這時,她的頭家回來了,看見頭家娘正在拜神,就問她,拜的是什麼神。頭家娘說了一個假話:“昨瞑我夢見有一尊神,自稱是灶君,我求他保庇咱家平安,生意興隆,萬事如意的。”頭家一聽好高興,說:“這尊神我也該拜一拜。”他又往神位兩旁貼上一副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果然,過幾年,他家日子更紅火了,店裏生意興隆,發了財。左鄰右舍都來探聽他家是怎麼發家的。頭家娘說是司命灶君保庇的。於是家家都拜起司命灶君來了。從此往後,每年十二月二十四,小年瞑,都要祭灶,送神上天。但是,誰也不知道司命灶君的真正秘密。老人們都叫大家不許亂說。

 

十八、林探花與“姑婆祖”——烏石媽祖又一說

在漳州市薌城區的香港路,跨街並排有兩座石牌坊,都是以青白石相間構築成三間五樓十二柱的“荷表”,坊上遍佈浮雕、鏤雕的龍鳳、花卉、鳥獸、人物等裝飾,形象生動,巧奪天工。其中一座是褒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高中進士第三名——探花林士章的。

林士章是漳浦縣烏石鄉人,曾任南京禮部尚書、國史副總裁諸官職,歷經嘉靖、隆慶、萬曆三朝,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告老還鄉。他乘官船攜眷離開石頭城時,悶悶不樂,夫人問起才說,原來林士章的祖父當年經商,船到“三洲”忽遇颱風,桅斷艙裂,人貨全被狂浪吞沒,他祖父抱著斷下的桅杆,哀號“姑婆祖救命!”在風浪中漂泊了一天,終於死裏逃生,在馬祖島上得救了。因此,交代兒孫們,今後若有一官半職,一定要去答謝姑婆祖。

據《林氏族譜》記載,福建林姓始祖是東晉時晉安郡太守林祿,傳至唐代,有林坡者官至太子詹事,生九子皆為州牧,世稱“九牧林”,分守各州府。其中六牧林蘊為邵州刺史,傳六世林維愨,媽祖林默娘就是他的第六個女兒。而林士章衍出九牧中的第八牧,曹州刺史林邁,林邁傳至八世林安,因避元兵而從長樂縣遷徒到漳浦縣的烏石鄉,為漳浦林氏的開基始祖,再傳十一世才是林士章。按林氏大宗譜載,林默娘是開閩始祖林祿的第二十三世孫女,林士章則為第四十四世裔孫,所以稱之為“姑婆祖”。

林士章告老返鄉歸隱山林,怎能年年來湄洲朝拜姑婆祖呢?夫人聽後說:“官人,這有何難,何不恭請姑婆祖到烏石來,就能經常朝拜以盡孝心了。”林士章一聽,此話有理,於是夫妻倆就商量出一個好辦法來了。

他們的官船經過舟山群島時,先去普陀山朝拜觀音菩薩,恭請觀音菩薩金身到船上。再到湄洲島天后宮敬香。朝拜後,探花公向湄洲宗親說:“晚輩舟泊普陀山時,夢見觀音菩薩和姑婆祖相約,要到漳浦觀賞‘海雲禪月’的奇景。為此,普陀山紫金閣的觀音已請在官船中了,現在恭請姑婆祖金身登舟,如何?”湄洲父老怎敢不答應呢?只是依依不捨地說:“聖像自宋時奉供,至今已曆六百餘年,望烏石宗親善為照顧。”林士章大喜,奉上白銀千兩為謝。次日,八月初九,官船上懸燈結彩,岸上鞭炮震天,鼓樂齊鳴,香煙繚繞,恭送聖像登舟。十一日船入梧江,十二日烏石林氏子孫恭迎兩尊神像入“海雲家廟”。從此以後,烏石林氏每年八月十二日都要舉行媽祖盛會,與外地於三月廿三為媽祖誕辰、九月九日升天不同。故中華媽祖第一金身是在漳浦烏石而不在湄洲了。

 

十九、閩南“三公廟”與水操“犁”

漳州所屬各縣從前都有“三公廟”,現在多已圮廢了,獨獨長泰縣的圭塘鄉的三公廟依然存在,而且香火很旺盛。考此“三公”,乃宋末有名的忠臣文天祥、張世傑、陸秀夫。民間稱呼為大爺、二爺、三爺。每逢三公的誕辰日,鄉里必然要家家擺供祭祀、演戲酬神,視為一方盛典。這種風俗信仰的由來,大概由於宋亡之後,漢民族不忘故國。崇敬在民族戰爭中為國捐軀的忠烈,故立廟塑像,藉垂不朽。到了清朝以後,又寄託反清複漢之寓意,但有所禁忌,唯恐罹文字獄,故稱之為大爺、二爺、三爺,未便明示姓氏,猶如漳州城北山頂庵之供祀崇禎帝,而諱稱為“太陽公”。

長泰縣圭塘鄉的三公廟,每逢農曆正月十七,說是三公爺的誕辰,並非三位公爺皆是同一天生日,實際是紀念當年崖山之役,陸秀夫負少帝昺蹈海犧牲之忌辰。圭塘葉姓的祖公葉棻,當年是縣尉,追隨丞相陸秀夫、元帥張世傑抗元,參與了崖山之役,戰後還打撈了忠臣烈士之屍體,掩埋後,背著三個“神主”返鄉,才立廟祭祀,視為葉氏之祖廟,立下鄉規,每年正月十七,要抬三尊神像,下水“犁”神。

怎樣落水操“犁”神呢?鄉里要精選中壯年男子,袒露上身,穿短褲,四人抬一尊神象,下廟前池塘中,顛簸進退,搖來晃去,馳驅以為樂。待到抬轎人有精疲力盡的,岸上精壯自動躍入取代,雖數九嚴寒也不稍怯,蓋表達當年崖山海戰的艱苦卓絕,不忘盡忠赴難之熱忱耳。

後來又接續一個“節目”,在池塘中犁神後,再舁神像快跑到二裏路外的岩溪鎮上,從夾道的鞭炮、煙火中橫衝直撞過去,即使硝煙火石炙燙肌膚也不躲避,以示其勇。據說這是長泰“土皇帝”葉文龍首倡的。

傳說民國初年,局勢混亂。漳州軍閥張貞想收拾長泰民軍首領葉文龍,突然派兵包圍岩溪葉公館,當時大門被火力封鎖住,左右商店毗連,確實難以突圍,房後又臨深溪,插翅難飛。葉文龍走投無路,正束手待斃,他的三姨太徐愛仙急中生智,命衛兵搬來幾箱光洋和幾箱鴉片,大聲呼叫著從三層樓上往街心拋擲,一時叮叮噹當的響聲壓倒了槍聲,官兵們放下槍爭先恐後地去拾銀元和煙土,葉文龍趁機翻牆到隔壁慶發醬園的天井,從後門逃出。事有湊巧,說是門口有個黑臉漢子,遞給他一頂竹笠,一身蓑衣,化裝好,溪邊正有一隻小船,他扮成漁夫沿著溪墘逃上山去了。

事後,葉文龍硬說是三公爺保庇他的,那個黑臉漢子跟三公爺陸秀夫長得一模一樣。

 

二十、“九龍三公”與“古公三王”

閩南各縣有很多“三公”、“三王”之廟,所祭祀的多是宋末抗元的忠臣義士,這表現漢民族不忘故國,顯示其民族氣節的高尚情操。正如文天祥《正氣歌》中所發抒的:“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時究節乃見,一一垂丹青。”

華安縣華封鎮湖底村石門頭(舊名侯卿鄉),有座嘉應廟,明初始建,內祀南宋末年祖孫三代忠貞不貳的魏天中,其父魏國祐,其祖魏了翁,俗稱“九龍三公”。據《九龍三公祖壇碑》記載:祖父魏了翁于南宋慶元五年(西元1199年)己未科進士,嘉熙元年(1237年)以校書郎出知嘉定府,累官工部侍郎、禮部尚書、端明殿學士、資政殿大學士等職,力主抗金,在收復兩淮的戰役中英勇作戰,以身殉職。

其父魏國祐,淳祐元年(西元1241年)辛醜科進士,任漳州軍事推官,後升任川滇粵等五軍都統制,與元軍三戰于江西,於淳祐十年(西元1250年),為國捐軀。

魏天中,賜進士出身,德祐元年(西元1275年)任禦史,後奉調以文職兼武銜入宮,任皇帝侍衛,景炎年間隨端宗皇帝南逃,至漳州以南九龍嶺下,被元兵圍困,元將阿利罕逼端宗皇帝飲鳩自殺。魏天忠為解宋主之危,便暗中換穿帝服,代帝飲鳩而殉難。

到了明洪武 元年(西元1368年),朝廷為表彰魏氏一門忠烈,特在其故里修建嘉應 廟,並追諡為“九龍三公”。

古公三王廟則在漳浦縣坑尾村獅球山上,這座小廟規模並不大,始建于元代初年,內祀三身王公,傳說民族英雄文天祥部下的驍將:大王公柳信,精醫道,通藥理,經常采藥制藥為民治病;二王公葉誠,江湖俠客,武藝高強,會分金點穴,通曉勘輿地理之術;三王公黃勇,虎背熊腰,力大無窮,有百步穿楊之術,能徒手格鬥猛獸。三人結義金蘭,親如手足。

當元兵追趕南宋的幼主時,他們率義軍攔截元軍,保護宋主逃走。待到崖山之戰,陸秀夫背帝昺蹈海,南宋亡後,他們仍在漳浦湖西堅持抗元鬥爭,直到最後,壯烈犧牲在獅球山上。後人掩埋了義士屍骸,並建祠以奉祀。因為是在元朝統治下,民間諱稱他們為“古公”,取“生人己作古”之義,所以稱謂“古公三王”,至今香火鼎盛,連臺灣也有“九龍三公”與“古公三王”之廟。

 

二十一、潘尚書和漁頭廟

明初,漳州出了位聲名顯赫的大官府,此人姓潘名榮,字尊用。正統年間進士及第,任吏部給事中,因此他的故居,現在仍取名為“給事巷”。他生性恬淡敦厚,做官四十年,經歷四朝皇帝,奉職皆無過錯,累遷至南戶部尚書。弘治年間,告老返鄉,定居於東鋪頭的巷內,於是這條巷子就命名為“尚書巷”了。潘榮在七十八歲時卒於家中,賜太子太保,葬在南門頭。嘉靖年間為他立牌坊旌表,稱為“都憲坊”,樹於漁頭廟前。漁頭廟原是潘榮的家廟,廟內祀奉的尊神是保生大帝吳夲,因為廟址在魚鹽市場上,從前流經漳州的西溪水,可以從南河通達東西閘貫通城裏,沿海縣份的魚鹽水產諸貨,可以藉小船運至漁頭廟附近卸貨,為此供保生大帝的廟,也被世俗稱為漁頭廟了。

究竟宋代的醫靈真人吳夲跟明代的戶部尚書潘榮有什麼關係呢?傳說有這麼一件故事。

當潘榮尚未出仕時,只是一名窮書生,他的岳父母都瞧他不起,岳父母家人常常嘲笑揶揄他。有一年,岳父做大壽,潘榮家裏窮得米缸都見底了,哪里送得起一份隆重的壽禮呢?只好打發自己的娘子先回娘家去,自己到親戚朋友家告貸,東挪西借,好容易湊上一千五百文錢,用紅頭繩串起,就動身到岳父家祝壽去了。

他的岳父家住在石碼的附近,要從鎮頭宮過渡,鎮頭宮裏供奉的就是保生大帝。潘榮搭渡時,匆匆忙忙跳上船,還沒站穩,船就離岸了,他身子一晃,手提的一千五百文錢串就落入江中,無沒撈獲了,只好自認晦氣,無精打采地去岳父家,兩手空空地給岳父拜夀了。岳父家人都嫌他寒酸,大宴賓客時,故意不讓他上席,叫他在廚下吃鹵面。潘榮當時氣忿不過,本想連夜回家去,娘子再三勸他要忍氣吞聲,只要立志讀書,將來金榜題名,自會有揚眉吐氣之時,何況半夜裏也沒有擺渡人,怎能過江呢?潘榮聽娘子說的有理,只好將就在岳父家書房過了一夜。

他岳父母生下兩個女兒,大女兒嫁給官宦人家,有錢又有勢,全家人都巴結得象個王子,無論他說什麼話、做什麼事,都得到一片讚揚聲。二女兒嫁給潘榮,只是因為窮,被人瞧不起,儘管經綸滿腹,總被恥笑為窮酸相。這天晚上,岳父大人偕夫人,率領丫環到書房巡夜,看見大女婿弓著腰,側身而臥,就對夫人嘖嘖稱讚道:“賢婿不愧為官宦後裔,睡也有睡相,象一支神弓,將來必是朝廷棟樑之材啊!”回過頭來,睥見西廂睡的潘榮,他正生氣,整夜睡不著覺,也是弓身側臥,只聽見老丈人哼了一聲說:“人窮志短,睡沒睡相,躺著多象支死狗。”氣得潘榮咬緊嘴唇,眼淚往肚裏淌。

半夜,老丈人又來巡房了。他看見大女婿這時正直身仰臥,又讚美道:“你們看看,真象一隻擎天玉筆,將來必是輔佐社稷的泰斗!”潘榮這時仍沒睡著,聞聲趕緊將身子伸直,仰面佯睡,免得被老丈人恥笑。誰知老丈人仍然譏笑說:“睡得象死屍,直挺挺的,令人嘔吐。”

十年後,潘榮終於登上龍虎榜,奉旨到廣東犒勞軍隊,衣錦還鄉,特地去拜望老丈人和丈母娘。到鎮頭宮過渡時,這一年天旱水淺,在渡口淤泥間,下人發現一支小缸,裏面藏著一千五百文銅錢,錢串依舊殷紅如新咧。潘榮知是保生大帝顯靈,當年為了激勵他讀書上進,才替他保存這串銅錢的。他速忙進廟磕謝大帝。以後吩咐夫人,在他上朝做官之時,每月初一、十五,都要替他到鎮頭宮給保生大帝燒香還願。

日子久了,夫人嫌麻煩了,眉頭一皺,計上心來,這一天,到鎮頭宮進香,吩咐安排兩抬大轎,雖然給事公不在家,她裝著夫妻雙雙來拜香。一進鎮頭宮,就命令閒雜人等回避,連廟祝,師公都攆開,說是給事老爺來進香。

潘夫人恭恭敬敬向保生大帝敬香後,虔誠地禱告,弟子誠心誠意恭請大帝聖駕移到漳州去。蔔個卦,居然是聖簽,神竟允諾了。潘夫人大喜,將神像請入空轎內,就起轎回府了。以後就將保生大帝神像供奉在潘府家廟,即漁頭廟內。潘夫人走後,鎮頭宮的巫祝們才發覺神像失蹤了,明知被潘夫人請走了,只是叫苦連天,不敢聲張出去。後來,得知神像被供奉在城裏漁頭廟裏,特地去漁頭廟進香,禱告,要想請回神像,卻一直蔔不上聖簽,神意不允,保生大帝自願留在城裏,這真是無可奈何的事了,鎮頭宮只好另塑新像了。

解放後,漁頭廟被毀,保生大帝聖像已移至天寶鎮玉尊宮裏供奉了。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