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漳州 »

漳州掌故大全‧第五輯‧圓樓春秋‧下

作者:佚名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2年02月20日

漳州掌故大全‧第五輯‧圓樓春秋‧下

十四、平和土樓

在編寫新《平和縣誌,文物名勝卷》時,筆者曾對本縣土樓(舊縣誌稱“土堡”)數量做了一次調查,得 476座。具體分佈為:五寨鄉29座、南勝鎮50座、阪仔鎮72座、崎嶺鄉31座、安厚鄉29座、小溪鎮18座、大溪鎮37座、山格鎮35座、長樂鄉和秀峰鄉18座、蘆溪鎮45座、霞寨鎮30座、九峰座44座、國強鄉26座、文峰鎮10座。應該說,這個數字是不甚準確的。主要原因是,直到現在我們還沒有給“閩南土樓”這一概念做出科學的界定。從時間上看,建築年代的下限定在哪一年適合?從結構上看,除了全封閉形的(細分為圓形、橢圓形、方形、長方形等等)以外,還有准封閉的和半封閉形的,算不算土樓?從擁有房間數看,多至百來間,少的僅五六間,如何劃定?從保存情況看,有保存完好的、已倒坍和半倒坍的三種,又如何區分?提出這些問題在於呼籲有關方面組織人員,對我縣(乃至我市)的土樓做一次全面的考察,並深入進行有關的學術研究。

平和土樓的始建年代當不遲於明中葉。小溪鎮新橋村的延安樓建于明萬曆十一年(1583),為平和迄今已發現的最早的土樓。該樓正方形,邊長40米牆厚 1.5米,樓內房屋18間,均為三層樓。目前,除樓西北面坍壞一角外,基本保存完好。

蘆溪鎮蘆豐村的豐厥樓(俗稱“寨仔”)曾享有“世界之最”美譽。1988年 8月,同濟大學考察隊考察該樓時,認定是“迄今已發現的世界最大的圓形土樓”。樓外徑長77.6米,牆厚 2米,樓高 169米, 4層,樓內房屋有56間又半間。樓建於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門樓上有一聯:“豐水匯雙潮十二世開疆率作;厥家為一本億萬年聚族咸寧。”這對聯把土樓的地理環境、建樓年代以及建樓者的動機和願望都說到了。蘆溪鎮數十座土樓都有一對樓聯,這些樓聯對於研究樓史大有裨益。

豐厥樓的“世界之最”紀錄很快被打破了。不久,又有人發現,霞寨鎮西安村的西爽樓長度竟達96.8米,超出豐厥樓18.2米,樓高15米,也是 4層。樓有東、西、南三個大門,南門為正門,較大,全樓有房屋78間,樓內埕有 6座祠座,分為兩排,每排 3座,西爽樓建于清順治十六年(1659)。

樓中樓結構是平和土樓建築一大特色。如五寨鄉埔坪村的思永樓,外樓 3層、21間;內樓 4層、16間。樓牆為三合土呈土黃色。樓門、柱、窗、廊的材料均為細雕花崗岩,極為精緻。傳說思永樓是五寨“百萬富翁”林帝於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建的,至今保存完好。霞寨鎮建設村的旗杆又別具一格,主樓為圓形,長61.9米, 4層,28間。主樓外面有兩重護樓,半圓形。第一重68.8米,雙層,37間。第二重長 153米,平房,45間。旗杆樓倚山面溪,結構宏偉,遠望似一座金字塔,蔚為壯觀。

 

十五、豐厥樓

平和蘆溪豐頭阪有一座規模宏大的圓土樓,它比南靖的“順裕樓”,永定的“順啟樓”都大,僅次於“西爽樓”。

此樓樓門的石匾上刻著“豐作厥寧”四個大字,當時還有個對聯:“豐水匯雙潮十二世開疆率作,厥家為一本億萬年聚族咸寧。”這裏還有一段有關葉氏十二世祖長文公、孝廉公建樓的故事呢。

葉長文少年時以賣糯米糍為生,十二歲那年,有一天早上,從南靖書洋方向來了一位漢子,身材高大,鬍子拉茬,疲憊不堪,一看便知道他餓極了。長文就問他要不要吃糯米糍,他點了點頭,便狼吞虎嚥地吃了起來。沒想到,一會兒他竟將長文的糯米糍全吃光。長文向他要錢,那人不好意思地搖搖頭,拍拍口袋,表示身無分文。長文就此作罷,挑著擔回家去。母親覺得奇怪,便問他今天為什麼這樣快就賣完,長文便如實將事情告訴母親。准料,母親毫不責備,反而拿出兩百文錢,叫長文給那人送去,說:“他身無分文,這點錢拿去給他當路費。”長文依照母親的話,把錢交給那個人。那人吃了一驚,心想,世上竟有這麼好的人。於是便拿出一把扇子交給他,叫他以後有難到小山城的山頂來找他。

幾年後,長文到山城買豬。到小山城時,豬被賊仔搶走。長文沒辦法,就想起當年那人交待的話,便到山頂去找他。原來那個人便是山寨賊王,他知道這事後,便問長文的豬有何記號,長文說他他的豬豬頭有點紅(其實山城墟市上所賣的豬都有這樣的記號)。於是,賊王就將那天搶來的一百多頭有點紅的豬都叫人趕到蘆溪“還”長文。後來,賊王還叫長文載番仔紗線回去賣,那知每捆紗線都藏有許多銀子,這樣長文便無意中發了一筆大財。

長文發跡以後,便叫其弟丹玠(因他舉孝廉,人稱孝廉公)到贛州學地理。孝廉十分聰明,幾年後學得一套好功夫回家來。一日,他來到豐頭阪的一個小山丘,一看丘前東西溪匯合,來龍水向都很好,便決定在此建座圓土樓,讓子孫後代聚族而居。他用心推算,根據這個山丘的大小,土方的多少應建多大的樓。這時,葉氏財丁興旺,很快便將樓建成。說來實在妙,山丘鏟平,土方用盡正好土樓完工。

後來,葉孝廉看到樓門正對的山峰似火焰,分金又是屬火,所以就在樓門外埋了十三缸的符子水,上面鎮十三塊大石,用此來避火。圓樓建成後,葉氏家族良田千畝,富貴雙全,還出現了“五代千丁”的興旺景象。至今,雖經數百年滄桑,百姓仍聚族而居,和睦相處,古樓亦雄風猶存。

 

十六、水進士曾萼的三座樓

曾萼是清朝乾隆年間的進士,先在廣東惠州、潮州、佛山一帶為官,又做直隸連州的知州,後年紀大了,身體不支,無法應付繁冗瑣雜的官場禮節,整天跪拜迎送官員,才告老還鄉。曾萼乳名“阿水”,又因輩份較低,未中舉前人們都直呼其乳名,後來他中了進士,大家覺得這樣有些不恭。便改口稱“水進士。”所以他的子孫為避諱,便稱水為泉,這個習慣至今尚存。

水進士每到一處為官,皆清正廉明,帶領百姓興修水利,整頓民風,又興辦學堂並親自執教,深受人民愛戴。他的赫赫政跡史書不惜筆墨作了記載,而有關他忠義厚道寬宏大量的遺聞軼事也在民間廣為流傳。

辭官歸建詠春樓

平和黃田一座雄偉的土樓叫“詠春樓”,樓名是清乾隆年間吏部尚書譚尚忠題寫的,至今依然完好地保存下來。

提起譚尚忠,與曾萼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當時他們在廣東同拜一位宿儒為師,攻讀經書,賦詩寫策準備考試。那時譚尚忠的學問文章都比曾萼好,可老師在各種場合排名露面時,總把譚尚忠置於曾萼之後。譚尚忠不解其意,一日就問老師。老師說:“你雖然學問文章都勝於他,可是你的文章非常人能夠賞識,以後鄉試定遭冷落,怎能上京殿試呢?金榜題名是曾萼在先,這人忠厚好義,你以後還會得到他的幫助提攜,若沒有他,你文星不顯。以後你還得尊他為長,知恩圖報啊!”後曾萼殿試中了進士,接著便到潮州任知府,而譚尚忠果然名落孫山,且生活清苦,曾萼還千里迢迢去看望他,資助他。後來譚尚忠參加州試,拜府爺曾萼為師,曾即以州試第一讓他進京,果然譚也中了進士,而且他才學出眾,很快官至吏部尚書。

曾萼每到一處為宮,都清正廉明,民風良好,政跡顯赫。朝廷對他十分滿意,不斷加宮進爵,但他多次想歸隱回鄉,都沒有實現。到了晚年,曾萼上書皇帝,說自己年事已高,整天迎送官員,跪跪拜拜的身體不支,希望辭官退隱。皇帝不僅沒有恩准,而且賜一把黃涼傘給他,讓他坐著接送官員,這樣又把歸隱之事拖了下來。但這個隱衷被譚尚忠知道了,經過他的周旋,才給這位一貫清廉公正兩袖清風的水進士找到一個閑官當,不僅無具體事務辦理,而且奉祿極高,日收紋銀一鬥。不久,曾萼覺得不妥,又上書要求回鄉,由於譚等人的幫助,終於得到皇上的恩准,回到平和黃田。

曾萼回家前由於得到優厚的奉祿,有了許多銀子,回家後便建了一座規模盛大的土樓,讓親人聚族而居,朝夕相處。譚尚忠知道建樓這事後,又給他題寫了“詠春樓”作為樓名。曾萼也鏤石為匾,懸于樓門之上,一直沿用至今。

隱居再築望雲樓

水進士曾萼告老還鄉後,先居黃田。蓋了“詠春樓”,聚族而居共用天倫之樂,倒也熱鬧快樂。後來覺得這裏離縣城太近,官來紳往,糾紛訴訟很多,人事煩雜,不能清心養老,欲另選一清靜地方隱居,以享殘年。經過很久的選擇,終於找到了一塊偏僻清靜的地方,便在這裏定居下來。這裏山清水秀,有一間草寮,寮後有一片桑樹,稻子成熟似遍地黃金,曾萼便應景取名“黃桑寮”。現在的黃桑寮和別的村莊不同,本來鄉鄉里裏,凹凹缺缺都有土地伯公,唯獨黃桑寮沒有,這是為什麼呢?

據說水進士來到此地後不久,便叫大家取泥築牆,伐木建土樓。當時也請了許多幫工。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水進士正在品茗賞月,突然看見有一個身材矮小的銀須老者,右手執一青枝,來到幫工住的工棚。水進士注目一看,只見他排門而入,隨即出來,而青枝卻沒有了。水進士也排門進去,幾十個幫工並排睡著了,那青枝正放在一個幫工身上,他便把那青枝拿起來,丟在山腳下。過了一會兒,只見一隻老虎縱身跳入工鋪,走到幫工們的鋪前看了看,然後垂頭喪氣地跑了。水進士一看,便知那老者就是土地伯公,傳說土地伯公是老虎的舅舅,掌管黎民百姓的生死權,只要他做過青枝記號的,老虎即可憑記號傷人,否則老虎不敢傷人。過不久,土地伯公拿著青枝再來,水進士又將青枝藏起來,老虎又撲空。如此這般,來來去去已有三次。進士爺的品位比土地伯公高,是天上的文曲星,他想這下該收斂了吧。可是土地伯公第四次再來。這時,水進士火了,手持文官摺扇,擋住他的去路,狠狠地往他頭上一敲,喝道:“放肆!身為土地伯公,不好好保護百姓,竟三番五次為虎作倀,還不快滾!”接著又大聲喝斥老虎:“山中有百獸,林中有百鳥,盡可填你腹肚,怎可傷害人命,以後別入我村境。”土地伯公和老虎在水進士面前沒有辦法,只好遵命退去。據說第二天有人去看,土地伯公石被水進士的摺扇打破了一大角。

幫工們知道此事,都感恩戴德,幹起活來更加出力。經過一段時間的夯築,一座圓形的土樓終於建成了,水進士將此樓命名為“望雲樓”。而土地伯公卻無顏在此再呆下去。只好溜走了,老虎從此也不敢再進村了。所以黃桑寮從此沒有土地伯公,逢年過節也不必再祭拜他了。

大義歸還永思樓

坪回田心村的“永思樓”,原來並不叫“永思樓”,在樓門上寫著“天寶金湯”。為什麼此樓會更名呢?這裏有個緣故。

據說田心黃氏家族,遷居這裏後,子孫繁多,人丁興旺,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將自己的家園建設得十分美麗。後來,他們便築起了一座十分雄壯的土樓,樓門上題著“天寶金湯”四個大字。後來,由於子孫們不爭氣,坐吃山空,家境慚漸敗落下來,便將樓房一間一間地賣掉,沒有守住祖宗的家業。恰好這事給水進士曾萼知道了,便來田心看看這座樓。進士爺一看,此樓雄偉壯觀,地理位置極好,村邊有良田千頃,一條河流環村而過,是個理想的好村莊,於是便將樓一間一間地買下來。不久,黃氏家族便將士樓全部賣給了水進士,就只欠地皮還未成交而己。這時,田心村有識之士認為這樣變賣祖業有辱族風,便想盡辦法要守住此樓。後來他們在樓中央蓋了祠堂,然後與進士爺商議,欲贖回此樓。進士爺同意了,無嘗地將樓歸還他們。當地人對進士爺的寬宏忠義感恩不盡,就請他給樓題名。進士爺看到他們終於奮發起來,十分高興,便給樓題寫了“永思樓”作為樓名,意思希望後人永遠記著先人遺訓睦族敦宗,奮發圖強;且“思”即田心二字,是這裏的村名,永思即希望田心黃氏永守祖業,牢記教訓,使此樓永遠是田心人的樓。

此後,“永思樓”成了鄰村百姓友好的象徵,據說以後此樓遭受兩次火災,當地人很快就複修完整,水進士題寫的樓名額匾競火燒不著,後人們刻石為匾,一直保存至今。“永思樓”雖屢經淪桑,如今卻依然完好地屹立在田心村,象璀璨的明珠鑲在這塊美麗的土地上。

 

十七、龍見樓

平和縣黃田村有座規模宏大的圓土樓,匾額上題書“龍見樓”。這座圓樓占地面積達十餘畝,由於這座樓的建築雄偉,樓內人丁又興旺,曾姓人聚族而居其中,附近的鄉親都稱之為“大樓”。

相傳清初時,黃田曾氏九房只有孤兒寡母兩人相依為命,只因人單勢孤,家境清寒,曾寡婦雖然精明能幹,幾年來勤勞節儉地操持家務,總想中興家室,但還是力不從心,只能守著十幾畝薄田度日子。

曾姓中有一大戶,戶主曾在壽寧縣當過一任知縣,掛冠歸隱後,地方上人就尊稱他為“壽寧公”。卻說這位壽寧公財多勢大,滿想找塊風水寶地建座大圓樓,以傳諸後世,立下萬載基業,他重金聘請一位名聞遐邇的地理仙,替他相一處陽宅地。這位地理仙走遍縣城四郊的山山水水,最後相中了曾寡婦這塊祖上傳下來的田地,壽寧公立刻派人向曾寡婦遊說買地,別看曾寡婦是個婦道人家,人窮志不短,她說什麼也不肯賣掉祖宗遺產,並且斷然說:“等我發財有錢了,定要在這塊地上建座大圓樓。”壽甯公自然不肯甘休,就親自出馬,跟曾寡婦攀個族親,商量合建圓樓,議定曾寡婦出地壽寧公出資。建好以後各分一半,曾姓人聚族而居。曾寡婦很有見地,便欣然同意了。於是,由地理仙擇吉日良辰破土動工。壽寧公財大氣粗,刻意建造一座特大的賀樓,樓基打得又厚又寬,可以擺上一張八仙桌,四張太師椅,四人圍桌飲酒還綽綽有餘地可迴旋哩。若用一根面線,圍繞這圓樓一周,再用這根面線煮成麵食,幾個後生也吃不完,你說這樓有多大!

建樓期間,雙方講妥輪流供養地理仙的食用,九房的曾寡婦家境雖清寒,但對待地理仙絲毫不敢怠慢,她克已待人,十分殷勤,一片真心誠意,使地理仙十分感動。而壽寧公畢竟是做官的老爺,使喚人慣了,不會以禮待人,因此,在地理仙心中就有一桿秤,早已分出彼此來了。圓樓建成後,雙方送紅包給地理仙,壽寧公抱著過橋丟拐的態度,反正圓樓建成了,你這地理仙也無作用了,當初許諾的不全兌現,紅包銀兩給不足。而曾寡婦對地理仙則感恩戴德,道謝不已,她送的紅包,給了十足的銀兩,還外加一顆她娘家陪嫁的金戒指,並且誠懇地對地理仙說:“我們孤兒寡婦,家境清寒,紅包菲薄,拿不出手,請先生海量包涵,萬勿見怪,將來我孩子長大有出息了,家道中興時,定在不會忘記先生,那時再重重謝先生。”

地理先生深知,他之所以替東家選擇這塊風水寶地建陽宅,是因為這塊寶地的後山正是下坑岩的清水廟,蓋這座圓樓,猶如一隻香爐,以後樓內財祿均有,人丁興旺。而壽寧公也知圓樓內龍氣所在,堅持要選定正對樓門的那一間。曾寡婦沒法跟他爭,地理仙就暗中救她,在圓樓一處穴位上挖一口大井,井欄上只放三個井眼,這樣一來,就把龍脈中的寶氣泄給對方了。

果然,以後幾十年,曾寡婦的九房人丁興旺,財富不斷增殖;而壽寧公派下則很不平安,科舉不中,人口非病即死,家道中落,只得將圓樓內房屋一間一間地賣給九房的人,不上兩代,整座龍見樓全歸九房子孫所有了,曾姓九房終於成為黃田的望族了。

 

十八、旗杆樓

平和下寨鎮有座遠近聞名的“旗杆樓”,原本命名“聚德樓”,後來由於樓裏子孫出息了,出了五個有功名的人,就在樓前旌樹五支旗杆,當地人因此稱之為“旗杆樓”了。

相傳這座圓樓始建於清代康熙晚年,建樓的主人黃遜敏,是從“西爽樓”分支過來的。黃遜敏為人忠厚老實,被人認為好欺侮,他娶妻沈氏,也是賢慧能忍讓的婦道人,妯娌間常遭欺侮受氣。有一回,沈氏在池塘邊洗衣裳,一個惡婆娘跟她爭一塊洗衣石,竟敢悍然將沈氏推落池塘裏,使她喝了幾口髒水,象落湯雞一樣渾身濕淋淋地爬上池岸,她不與口角爭吵,強忍住在池塘邊洗衣裳的妯娌們的哄笑,急衝衝回家換乾淨衣裳。

事後,她的兩個兒子和媳婦,來問母親被誰欺侮了,沈氏吞忍說是自己不小心掉下池塘的。等到晚上丈夫回來了,她才關起門來,向丈夫訴說早晨被欺侮的事,老實人黃遜敏也只有唉聲歎氣,無可奈何。

第二天,沈氏回大坪娘家,跟她母親、哥哥們哭訴,她的大哥們聽後火冒三丈說:“歸氣(乾脆),你們一家搬來住。”沈氏聽了又哭說:“搬出來,一家人能到那裏住呢?”她大哥想了一會兒就說:“我們家對門山腳下,有幾間菸寮,你要不嫌房子破,就收拾一下,搬進去住。”沈氏一聽就破涕而笑了,她也真樂意搬回家去住。她母親為了免去日後兒孫間糾紛,歸氣(乾脆)就將這塊地送給女婿,等日後有錢時,再建新樓房。

沈氏回去,高高興興地跟丈夫、兒媳們說了,準備搬家。那些妯娌們知道了,又嫉恨地創空(指出壞主意)作弄沈氏。古代人搬家,怕沖犯了什麼,都是在天未亮進搬,妯娌們就暗地裏把青苔抹在沿途石板路上,製造麻煩。果然,當沈氏捧著一盆炭火出門時,半路上滑了一倒,兒子、媳婦們驚問怎麼啦,沈氏很好嘴說:“沒事、沒事。”她不僅把火炭都揀回爐裏,連地上的泥士也捧了一些進爐內,做到點滴不漏。據說有人親眼看見,當沈氏捧著爐火進菸寮門時,身後跟進十二個身穿麻衣蓑服的銀鬼。第二天清早,當她的兩媳婦爭著起早煮飯時,在灶間灰堆裏發現了白銀。傳說,一個銀鬼,就埋一甕白銀,從此黃遜敏家就富了起來。他自己對外說是做菸葉生意賺了錢。不久,就雇工興建“聚德樓”了。

“聚德樓”建成後,遜敏家財丁兩旺,長子漢昭有九個兒子,次子衍周有四個兒子,三子色紅也有三個兒子。原來這座樓是建在宅穴位上,樓後的小山非常象一隻飛鷂。

黃家富起來後,請了一位有名的風水先生,為老祖公找塊寶地,花了三年功夫,才在漳州郊區找到一處蓮花穴,地理十分好,葬下後財丁貴皆旺,只是地煞十分凶。果然下葬那時刻聚德樓突然遭回祿、整座生土樓幾乎燒個精光。派人到漳州告急,風水先生聽了,泰然無驚,只關心地問:“土樓燒光了沒有?”家人氣急敗壞地說:“差不多燒成平地了。”風水先生滿意地點頭說:“好,好,燒得越徹底越好。”跟著又一個家人來告急了。家裏又出一條人命案,東槐的縷子樓裏一個人,被打死在聚德樓前,黃家遭嫌疑,官府來傳人了。風水先生聽了,拍掌說:“這更好,出條人命就更好。”雖說風水先生滿口說“好”,可是一家之長漢昭還是被官府地抓去坐牢房了。過了不久,老二衍周主動到九峰縣衙要求換人,他情願頂替哥哥坐大牢,因為一家子的事他管不了。

漢昭出了監獄,急匆匆地往家趕,半路上在一家小攤吃點心,聽見獅子樓裏一個姓周的,正跟老闆在談論他家的事。這個姓周的正說到聚德樓的遭回祿,又吃人命官司,真是禍不單行,不知道流涎伊(漢昭的綽號)要不要賣樓址,他想得到這塊風水寶地。店老闆一見漢昭進來吃點心,就做手勢叫姓周的別講了,姓周的不領會,還在大聲講個沒完。漢昭聽後,臉色一沉丟下筷子,推碗就走。他心裏發狠地想道:“姓周的想趁人之危,奪我風水寶地,免想(沒門兒)。”漢昭一走店老闆覺真“歹勢”(尷尬),就埋怨姓周的,不看手勢,當著流涎伊的面,還講買樓的事。獅子樓的姓周的這才知道自己無意中得罪了黃漢昭,趕緊追上去,向他賠禮道歉說:“剛才真失禮,請勿見怪。今後你們要重返聚德樓,需要多少銀子,我們獅子樓都借給你。”漢昭要試試姓周的話,是不是真心實意的,開口就要借十擔白銀,姓周的滿口答應,第二天,真的派人送來了。漢昭也就收下,其實聚德樓雖然燒光了,地下埋藏的十二甕白銀,還沒有用掉一半哩。不久,一座嶄新的聚德樓又建成了,九峰的人命官司,也早打贏了,這叫做財去人平安。

聚德樓落成之日,黃家大宴賓客,辦了百桌酒席,也敦請獅子樓姓周的來赴宴,酒席宴間,漢昭當眾向姓周的道謝說:“聚德樓遭難後,獅子樓鄉親鼎力相助,此恩此情應當重報。說完叫人挑出十二擔白銀來,除了還本,外加兩擔利息。姓周的回家後,檢驗白銀,十擔白銀原封未動,銀錠上都有周氏印記,這才知道聚德樓真是財力雄厚,遭此大難,竟能應付自如,實在令人驚訝之至。

 

十九、雙納寨

從前,蘆溪雙豐有個寡婦,帶著兒子葉其德很艱難地度日,用野藤背孩子開荒種藍草(可提取染料的草),好不容易才把葉其德拉扯大。

一日,葉其德去田裏幹活,母親送飯給他吃。半路,有個陌生人坐在路旁,向她討東西吃,她不加思索地讓他吃個精光。那人有些不好意思,她就安慰他,說時辰尚早,可回去再煮。等再煮熟飯送來時,已經很遲了,葉其德知道原因也毫不責怪。傍晚回家時,那人還在路邊坐著,象在看什麼,他們就把這個人帶回家,安排食宿,客氣地招待他。當晚,那人對其德說:“你這麼好,這麼善良,我要找一門寅做卯發的好風水給你。”其德回答:“現在日子都過不了啦,做什麼風水呢。”“正因艱苦,才應做門好風水,我看你母子人心太好,所以將今天看到的一門好風水讓給你,一文錢也不要。”這時他才知道這是一位地理仙,第二日便將祖母的金鬥葬在地理仙指點的鳳地的穴位上。

過了一年,有一天半夜,經常抬棺材板賺錢的其德,突然聽到門口有人大聲叫:“其德,別人都上路了,你還不快走。快點啊,我先走了。”其德匆忙吃點飯便趕著上路了。奇怪,路上一個人也沒有,走到一個叫扒死驢的地方,其德看見路邊有一個櫃子,放下擔子走近一看原來是空櫃子。他想,反正時辰還早,不如將櫃子先搬回家裝東西,便扛起櫃子回家去。回到家裏,母親感到奇怪,怎麼這麼快回來,其德放下櫃子,打開一看,原來裏面滿滿一櫃子紋銀。原來是銀鬼送銀子上門。果然鳳地做好後,寅葬卯發,發了財。後來,其德做了個夢:夢見天上掉下一顆文曲星,他一直追過去,想不到追到一座士樓裏。他便醒了。第二天,他順著夢中那個地方去看,雖然沒有土樓,可地面開闊,青山綠水,實在是個好地方,便用這些銀子在此蓋了一座土樓,取名為天星樓。

天星樓建成不久,又有一個地理仙從此經過,見這樓如此美觀,便拿出羅庚一格,連聲說:“可惜!可惜。”剛好被其德聽到,就挽留他住下來,盛情款待。後來地理仙告訴他,這樓蓋得太小太深又太高,建議要再蓋一座週邊,才能鎮住整個天星墜地的寶穴。其德很快便把週邊建好,這樣,便成為今天所見的雙納寨。

雙納寨建成後,子孫滿堂,家業興旺,代代有文人高中,九代人沒赤腳,田地遍佈永定、南靖,遠及廣東,年收千石,整座的倉庫都五穀滿倉,大家聚族而居其樂融融。

 

二十、鄒華吉捅破黃蜂巢

沙建庭安村溪尾社有一座圓土樓,匾額題名曰“月升樓”,是清朝乾隆年間建造的,距今已有二百多年了。樓原來有五層高,地基厚達五尺寬,可以擺下一張八仙桌,四客對座,原是黃姓所建,聚族而居。據傳地占“黃蜂出巢穴”,因此黃姓人丁興旺,樓內曾住有上千人口。

上坪著名的地理仙鄒華吉學成風水術歸來,仍舊化裝成養鴨窮漢,趕一群母鴨,來到溪尾社,看出這裏地理形勢極好,當晚宿在樓前爛泥田邊。第二天清早,鴨母只只生雙蛋,鄒華吉斷定這裏是風水寶地,就千方百計要謀占這座土樓。

第二天,他就跟黃姓家長參詳(商量),要買下門口的爛泥田,說是便利飼鴨母用。黃氏家長不知是計,還以為買主真的為飼鴨用,反正這塊爛泥田也種不出莊稼,貪圖眼前小利,就賣給鄒華吉了。

鄒華吉買到這丘爛泥田,就雇工排水,改造爛泥田,然後占龍脈,建下鄒氏祖祠。第二步,對準土樓大門建立三排長的平屋,開闢了二條通道,修路,表面上便利樓裏人通行,實際上是象徵二支竹竿,捅進黃蜂巢。果然,此後月升樓內住戶就不平安了,死的死、病的病,災變屢生,弄得黃氏子孫紛紛遷出。鄒華吉趁機逐個單元買進,最後使整座月升樓易主,變為鄒姓子孫居住的圓土樓。鄒華吉在翻修月升樓時,將五層削低兩層,迄今成為三層圓土樓。而黃姓家長最後撤出月升樓時,慟哭流涕地向天詛咒道:“鄒姓占我月升樓,從此月升樓不能再圓如故了。”不知怎的,這悲憤的詛咒竟靈驗了,月升樓終於坍塌了一角,以後屢修屢塌,真是不成圓形了。鄒姓子孫為了作法不自斃,也將大門封閉,從後門出入,避免“長竿”再“捅黃蜂巢”。

 

二十一、黃公台手建藩垣樓

清初的開國功臣“一等海澄公”黃梧,是平和霄嶺人,至今這裏還完好地保存著一座月眉形的生土樓,據說是他親手建造的。在門樓的石額上,雕刻著四個蒼勁的柳體大字:“霄嶺藩垣。”

提起黃公台來,他確實是個傳奇式的人物。傳說,黃梧的祖上還很窮,他祖父有四個兄弟。有一天,他們到深坑為其祖父拾遺骨,裝在金鬥甕裏,準備移葬別處。正當他們四兄弟拾著金鬥甕走到獅嶺山下時,忽然間,天昏地暗,暴風驟雨潑下來,他們只好將金鬥甕藏在嶺下石洞裏。四人躲在樹下避雨。正商量著等明天再來埋葬遺骨,只聽見一聲巨響,山崩地裂,一塊岩石滾下來,剛好堵塞住洞口,紋絲不露,再也沒法取出金鬥甕,只好埋葬在這裏了。後來請地理仙來勘探龍脈。地理仙驚奇地說:“這叫天葬,正好理在正穴裏。此地是五鬼弄金獅穴,石洞是獅鈴,金鬥甕正放置在獅子嘴巴裏,日後子孫會出‘九公三王’。

到了明朝萬曆四十四年十月初七日,黃梧就出生在霄嶺坎下村黃家。他母親何氏懷孕達十二個月,臨產前,她夢見一條青龍盤繞在柱子上,驚醒了,腹中胎兒開始躁動起來。臨盆時,天空烏雲翻滾,刮大風,下大雨,霹靂閃電一齊來,忽然間,五彩毫光沖天起,附近村民看見烏雲中垂下一條青龍的尾巴,掛在黃職(黃梧的父親名)家的屋脊上。當霄嶺鄉親們紛紛來黃職家探聽消息時,一個嬰兒呱呱落地了。大家都祝賀黃職說:“這個孩兒,將來一定會大富大貴的。”黃職夫妻聽了,都十分歡喜。

黃梧的父親黃職精通四書五經,但是時運不濟,總進不了學,只好棄儒行醫,周遊廣交。黃道周在平和教書時,跟黃職結成莫逆之交了。後來就把黃梧送去,請黃道周啟蒙。

黃梧長大後,文學武功都好,但是生在亂世,無所作為,只好跟同村人—起去山上燒炭,弄得渾身烏黑烏黑的,活象一隻烏龍。他的母親見了很是失望,她私下歎氣說:“原來我夢見的青龍,應在燒炭夫身上了,那還談什麼大富大貴呢 ?”

後來黃梧為了堂叔黃猴丕被誣賴偷富戶雞鴨,為打抱不平而殺了本縣的貪官。一不做,二不休,就跑到廈門投奔鄭成功。在國姓軍中征戰六年,立下大小戰功。但是,他看見鄭成功任人惟親,待部將刻薄寡恩,百戰之功,毫無厚賞,偶爾失利,便懸首竿頭。

先是左先鋒施琅,因為他的部將曾德犯法當死,逃避到鄭成功左右,被施琅偵察到,擒歸執法。鄭成功徇私情,命令施琅不准殺曾德。施琅爭辯道:“軍法是為公,犯法那能逃避?要是藩主自己徇其法,軍隊不大亂了嗎?”還是執法殺了曾德。鄭成功知道後,咬牙切齒地命令右先鋒黃廷去抓施琅正法,施琅只好叛變降清了。後來,都督蘇茂因為同情施琅,放他逃跑,鄭成功耿耿於懷,想殺蘇茂而找不到理由,剛好揭陽一戰失敗,藉口斬了蘇茂,黃梧也遭連累,罰俸制鎧甲五百領。由此,黃梧內心惴惴不安,乘鄭成功調他守海澄的機會,就獻海澄給清朝。因為海澄是鄭軍儲蓄餉糧的地方,是廈門、金門的門戶,關係重大。所以清朝就封黃梧為“一等海澄公”。本來這個爵位是用以召降鄭成功的,後來就把這印信授給黃梧了。

黃梧衣錦還鄉後,回到霄嶺省親,族人敦請黃公台為家鄉修建一座圓土樓,黃梧也剛好有此心意,為了防禦鄭經軍隊的侵擾平和,不謀而合,於是便著手籌備,大興土木。

黃公台要建大樓,消息傳開,遠近的地理仙,圓土樓建築師,紛紛前來為黃公台效勞,提出各種建議。黃公台看中其中一張圖紙說:“這張圖所設計的大樓結構、佈局,甚合我意。但是土樓的形狀還是以月眉形的為好,對準漳州這一方向為直線形,多設炮眼,以利防禦外敵侵攏。”

之後,地理仙們又紛紛出謀獻策,擇定黃道吉日,破土動工。黃公爺看後都不太滿意,這時又來了一位濃眉大眼的中年人,他擇定的時日特別怪,被人們稱為“怪仙”。怪仙得知公台要興土木,也就預先為他看個日子。清早,他不慌不忙地來到黃公台身邊,神秘地說:“昨晚,我夢見一大好時日,如果按這個時日開工動土,日後子孫一定會大富大貴,就是賊寇要攻樓也沒法攻破。樓內黎民百姓不管婚喪喜慶,都不必找人擇日。”說著就拿出日課,黃公台不看則己,一看就緊鎖著眉頭,你道為什麼?原來這怪仙獻出的是“天殺日、天殺時”。這在封建迷信十分盛行的時代,一般人是不敢運用的,更不敢在這天大動土木的。只過了片刻,卻見黃公台舒展雙眉。滿面堆笑地說:“好!就選這個時日。”因為他理解了怪仙的用意,以我的官威,豈能壓不住煞神?

動工那天,只見黃公台身著公爺服,手執紅珠筆,坐在工地中央,當煞時一到,黃公台手中的紅珠筆如箭一樣飛出去,破了煞,隨即奠基動土,事後工程進展得十分順利。

黃公台建土樓,資金足。工匠多,人手齊備,不久就要放中脊大樑了。正在這關鍵時刻,黃公台又回到工地來,地理仙滿意地笑了。因為竣工這天也是選在天殺日、天殺時,這個時辰只有黃公台才能壓得住煞神,破得了煞氣。

土樓建成了,朝廷及康親王都派人前來祝賀,朝廷賜來了一金匾,匾上題寫著“霄嶺藩垣”四字。黃公台看到這個金匾非常高興,請來幾棚好戲,在樓前連演十天十夜,熱熱鬧鬧慶祝一番。

 

二十二、和鳴樓

靈通山下大松小溪尾,有座別具一格的土圓樓,叫“和鳴樓”,含有琴瑟和鳴之意。樓建于清朝順治年間,距今有三百餘年。

為什麼樓名叫“和鳴樓”呢?這還得從張尊因禍得福興建圓土樓的來歷說起。

從前有個善良的農民叫張進唐,祖祖輩輩住在靈通山下小溪尾。家境清貧,生五子,大兒叫張當,二兒叫張榜,三兒叫張齊,四兒叫張尊,五兒叫張敬。五兄弟除老四識幾個字外其他的都是目不識丁的大老粗。一天夜裏,因放水田塍漏水浸了鄰居的菜田,發生糾紛。結果為了爭奪鋤頭,失手鋤頭柄打在對方的太陽穴上而致命。這一來可遭了大禍,得殺頭賠命,誰去認罪好呢?父母覺得手面是肉,手背也是肉,五個兒子個個都好,那一個都不忍心讓他去認罪。可是又沒有別的辦法,實在為難。而五兄弟卻爭著要自投官府,願受殺頭之罪。彼此爭議了一夜,互不相讓。老四張尊心中有數,他寫好認罪書,藏在懷裏,天一亮就上路奔赴縣衙去。其他四兄弟追趕到半路,結果在老四的真誠相勸下,才怏怏回頭。

審判開始,張尊跪下實說犯罪原由,確因失手打人致命,祈求父母官從輕明判。縣官傳來受害家屬,問明實情,認為張尊主動如實認罪,結果判處賠償人命錢,並將兇犯流放嶺南三年。

張尊流放嶺南梧州三年,後在財主家做工,記帳。一次財主結帳,算盤打錯一粒子,差一千銀。財主左查右查,弄了老半天,仍差一千銀。張尊看在眼裏,記在心裏,知財主一時無法查出,就毛遂自薦說:“願替財主算清帳目,若算錯了或比你結帳的數字少,一元賠十元,財主不假思索信口說:“你如能算清,願將我結的數位多出來的全部賞你,決不食言。”張尊接過算盤,仔細地查算兩遍,都多出一千銀。財主叫第三者再查算,仍然分文不差。說到做到,就將此一千元當眾賞給張尊。張尊得了一千銀,喜出望外,立即開間當店。說來也巧,當店沒開多久,財神找上門來,鬼子化一老人送來寶物,結果發了大財。娶一妻江氏,幾年後生三子,真是人丁興旺,家境富裕。後積存十八包白銀,裝為十八米袋和妻兒一起將白銀運回老家小溪。

張尊發財還鄉,鄉親紛紛來探望慶祝。父母兄弟見面如魚得水,彼此激動得熱淚盈眶,好久說不出話來。

是日,辦席設宴請眾鄉親,席間張尊提起蓋樓的事,鄉親無不拍手稱讚。

第二天,五兄弟開始籌畫,請上等師傅設計蓋土圓樓,著手請工興建。不上半年,一座很有特色的土圓樓建成了。

全樓二十六間,三層,樓的大門是青色的大方石砌成的,門的左右兩邊大石都設有槍眼,槍口外小內大,有利於防敵入侵。樓內中心設口大水井,樓門頂上裝有水槽,萬一受敵進犯燒樓門時,水槽上放水,水可以源源不絕地從樓上灌注而下,火燒不著。兩扇大門板厚度二十幾公分,堅固難攻。樓棚第二層前面設有圓形走廊,各間互相通透,入夜,樓上家家戶走廊門前點著燈籠,燈光金碧輝煌,大家坐在樓棚走廊上,唱歌彈琴,你彈來我唱和,東家唱來西家琴和,享盡人間歡樂,因此,樓名叫“和鳴樓”含有琴瑟和鳴、享樂天倫之意。象黑珍珠琢成的和鳴樓,至今仍點綴在靈通山下,為遊客所稱羨。

 

二十三、洛陽樓

說起洛陽樓,二百多年來一直被大溪人傳為佳話。且不說建樓的奇特,也不表大樓宏偉,只講備料的講究,就轟動一時。

江氏湘公為了顯示錢很多,樓大門石要到靈通山取,石子要到九峰縣城西門溪選一樣色一樣大的,九十九間棟樑要取一樣大一樣直無樹眼的柯樹,楹木要取口徑一樣粗一樣直的杉木。請工磨磚,一人一天只能磨一塊磚,給一塊白銀,有一位工人手勤快,一天多磨一塊磚,就給辭退了。運大門石和大門棟樑時,特地從山上開一條大路到江寨,殺豬宰羊,請戲曲班,一路放大銃迎大樑入樓,真是熱鬧非凡,轟動全大溪。

那麼江氏為什麼錢銀這麼多呢?這得從打擔當長工說起。

大溪農民有句口頭話:“作田落薄,擔杆園洛”。意思是耕田耕到無田從事挑擔過日子。江湘家窮,作(耕)地主兩畝田,一年天大旱,粒穀無收,交不起田租,狠心的地主就把兩畝田收回。從此,他沒田耕,只好靠打擔(挑擔)過活,日子比黃蓮還苦,幸好一姓張的幫他一同到臺灣去。後來在台中一大財主家當長工。江湘很勤勞,早出晚歸,一天勞動十五、六小時,財主很滿意。他也感到生活安定、溫飽解決,不僅勞動賣力,也十分尊敬主人。

財主有九個親生兒子,但還嫌少,見江湘為人誠實又勤勞,就招為義子,為之娶親成家,江湘為了報答義父的恩情,特別孝敬義父母。不久義母去世,九個親生兒子也都長大成人了。已到樹大分丫,兒子分家的時候了,分財產時,父親決定義子也同樣分一份。而老人自留下百畝洋心田,作為老本,獨自生活。

一年除夕,晚餐要圍爐,以示熱鬧吉慶。這天,老大一早就上廳堂來請父親,說晚餐到他家吃團圓飯,老人笑呵呵答應了。老大走後老二接踵來請,老人更樂開了懷答應了。老二走後老三也來請。老三走了,老四又來請……上午九個親生兒都來吩咐今晚到他家吃團圓飯。老人好久沒有象今天這樣開心。想自從老伴去世後,九個兒子很少來過問,今天都來請了,晚餐得到各家看看,和兒孫歡聚一堂,該多幸福啊!下午老人坐在廳堂上,端詳老伴的遺像,等待兒子來請。晚餐時,大兒子酒喝到半酣,忽然想起老父親,就自言自語說,老二就該會去請。老二舉杯暢飲時也想到沒有把老父親請來,旋又轉念應該老三會去請。老三又想老四會請,老四想老五請……結果九個兒子竟無一個親自來請。老頭獨坐在廳堂上喝悶茶,等到天大黑了,探頭看看各家,都在歡飲。看著,看著,心裏陣陣翻滾,不知是何滋味。義子外出擔雜貨,摸黑才回家,放下扁擔,草鞋一脫,二話不說就趕快請義父吃團圓喜酒。老人以吃過了為由,婉言推辭。義子懇切地拉著義父的雙手說:“阿爸,吃過了也要來,能吃多少就吃多少,喝一杯團圓酒也好,就是坐一會兒,兒子也高興!”邊說邊拉著義父到他家來。媳婦、孩子見公公來了,非常高興,請阿公坐大位。席間,老人暗自思忖:“九個親生兒子還不如一個義子值錢。當舉筷要夾雞肉時,老人很感慨地說:“開正(正月初五日)望義子選頭最壯的牛去犁田,能犁多少就儘量犁,犁內的田全歸你的。”江湘非常感激義父的好意,夾雞夾鴨勸老人家多吃,勤勤舉杯敬祝義父健康長壽。孫子講好話,媳婦也祝願,老人感到快慰。吃過團圓喜酒,老人要回去,江湘扶著義父、孫子提著燈籠送阿公回堂上。

這一夜老人想得很多很多,想起怎樣養育九子的情景,想起義子數年來孝敬老人的言 行,越想越精神,躺在床上不斷自歎:“九子不如一義子值錢。”

年初五,老人怕義子不敢去犁田,一早就來叫,開年假了,快去犁田。還拿一張老人親筆立的字約給義子,寫道:“犁以內的田全歸義子所有,他人不得爭奪。”江湘牽牛去犁田時心想,雖然義父好意,但要為九個兄弟著想不能獨得。所以到田裏只選最大的一片平田,四周犁了一圈,犁好巡視一遍,看看犁起的泥塊全向內,一大圈足足有幾十畝,犁內的田全是自己的的了。他高興地扛著犁回家。義父看見說:“這麼快就回來了,為什麼不多犁些田。義子說:“犁內的田夠多了。”義父不信,特到田裏去,一看說:“好啊!他不是一丘丘田犁,而是打大圈犁一大圈,真如一筆化三千。義子真聰明。”義父大加讚揚道“這圈內的田全是義子的了。”

江湘喜出望外得了這麼一大片田地。從此,不再外出擔雜貨了,就在這片田地上勤耕細作,栽種各種經濟作物,糧多豬肥,雞鴨成群。妻子勤儉持家,不幾年就發了財。夫妻倆不斷地積錢,托人帶回大溪買田,請地理仙測樓址。九個兄弟看在眼裏,恨在心裏。不久義父去世,辦好喪事後。一天,夫妻倆商量把田地賣掉帶錢回祖家蓋大樓,於是就離開臺灣回大溪興建洛陽樓。

洛陽樓的確建得出名,至今仍傳為佳話。

 

二十四、錦江樓

漳浦縣舊鎮和深土鄉交界處的浯江東岸,有著名的“五星三樓”,這就是慎修樓、里安樓和錦江樓,前兩座年久失修,都巳倒塌,唯有錦江樓經歷整整二百餘年,仍完好無缺。

這錦江樓據說是一個名叫林升澤建造的,後人為了紀念他和他的妻子,稱他們為樓祖和樓祖媽。

林升澤為人忠厚,世代務農,父親早逝,由他和兩弟弟侍奉著母親。不久,他的兩個弟弟也相繼病逝,全家只依靠他一人扶持。後來娶了妻子,他的妻子十分勤勞賢慧,並善於養雞,她讓升澤把雞帶到圩場去賣,用來彌補家庭收入。升澤賣雞賣得出了名,自己養的漸漸的不夠賣,他就當起了雞販仔。有一天,他往圩賣雞,發現雞籠邊有一匹布,問遍圩中的人,都不知道是誰遺下的,他只好在每圩賣雞的時候,把布匹帶上,以招領主。過了十多日,果然有一個漳州人到他的擔前,不買雞,而是問他掛在扁擔頭的布匹要賣嗎?林升澤告訴這是要招領的。來人坦率地說,這布匹是他十多天前遺失在這裏的,並說布中有張貨單,升澤一看,完全符合,便把布匹還給他。那人感恩不盡,自我介紹說:“我叫戴敬,家住漳州路口的五星聚奎下。”他瞭解林升澤的家境貧寒,就建議升澤運這裏的海產上漳州,他可以幫助推銷,然後再帶漳州貨回來,可獲重利,比販雞勝過十倍。

林升澤聽從了戴敬的話,改行做漳州“水客”。

由於戴敬的幫助,他的貨物容易賣出手也不被殺價,而買進的貨物便宜,不受“漳州客,對半折”的影響。況且,他身高力大,挑的貨比別人多,在漳州買了一把如意的“番仔扁擔”,中間寬有三寸多,挑二、三百斤的貨物上九龍嶺如履平地,所以與同行相比他獲利加倍。後來,他乾脆雇了幾個幫手,長期販運。家中也逐漸豐裕,但這樣經濟收入只能是“擔蔥有餘,娶妻不夠”的境況。當時,地方不平靜,匪寇經常騷亂,林升澤為了子孫和全村人民的安全,很想能建一座樓堡。但以他現在經濟建樓堡談何容易啊 !

轉眼,林升澤已經六十二歲了,這一年到漳州與老朋友戴敬敘談。談話中他對未能實現建樓的宏願,一事無成,頗感懊喪。

當天,林升澤辭別戴敬回家,戴敬一直送他到木棉庵,升澤感謝他的厚意,並感慨地對他說,我明年如果還活著,定來與君歡聚。

過了九龍嶺,來到長橋,天色已晚,他就在旅店中住下。滿腹心事,一直到深夜,尚未能入睡,就到戶外散步,這時滿天星斗,萬籟俱寂,只見遠處山坡有幾隻白色的牲畜在跑動,再定睛一看,是一群白馬,在跳躍歡鬧。突然,有位老者拄著拐杖來到跟前,對他說:“林長者,你一生為善,這十匹白馬是你的,因你一生走大路,不曾在此過夜,我沒有機會告訴你,如今你該帶回去了,就此告辭。”說完人不見了。這突然而來的情況,使得林升澤有點糊塗,回家後,把發生的事向妻子細說了一遍,並交代注意觀察家中有什麼動靜。

奇異的事情果然發生了,他回去的第一天早晨,他的媳婦清早起來煮飯,發現水缸內沒了水。在昨晚她分明挑滿了一缸水,水缸又不漏,怎麼會沒水?觀察了三個晚上,發現半夜有牲畜在水缸飲水的聲音。第四夜,他們用米鬥遮住燈光,等到飲水聲又起時,急掀起米鬥,清楚地看到有幾匹白馬在缸中飲水,見燈光一亮,急忙從水缸下鑽進地裏消失了。事情已明白了,長橋長者莫非是土地公?這十匹白馬已隨他回來,而且就藏在水缸下。聽說,一匹馬是由一萬兩白銀聚形而成的。他們動手把缸中的水灌在地面,往水急滲入的地方挖掘,不到一尺深,就挖到一滿斛的白銀,計一萬兩。由此可知,其餘的九萬兩也在廚房的地下了。

有了錢,建樓的願望就可以實現了。林升澤就請地理師文仙來相地、擇日。就動工建樓。

地理師文仙看到原來江頭祖祠,雖是背面,向丹山面向大江,坐北向南,地理形勢還不錯,只是偏西一點和太靠前邊,本來應是“丹鳳傳書”的寶地卻成為“老鴉下田”的俗宅了。因此,他選擇靠東邊且退後的園地上,同樣背靠丹山,面向大江,此處為“丹鳳傳書”的正穴,樓堡正是丹風之冠,就擇個吉日開工了。

正在費神籌畫木料、石料和舂牆用的殼灰時,忽然天降滂沱大雨,浯江溪水暴漲,一直湧到家門前。雨停水退,奇跡出現了,門前海螺殼堆積如山,有幾萬擔之多。林升澤大喜:“此天助我啊 !”殼灰有了,石料也從附近的丹山采打回來,只有木料尚缺。升澤上漳州找老朋友戴敬商量,戴敬建議親自到北溪上游杉山採購。兩朋友結伴到北溪上游杉山上,依計畫要建的三層內樓,買了三百根大杉木。北溪衫山通往北溪要經過一處山中伏流,稱“龍須串”。買杉木的人從山上放下杉木,要在“龍須串”下收集杉木,但“龍須串”中有石頭阻礙,以往有很多杉木不能隨流而出,他聽從別人的建議,把三百根杉木一起放下,真是天賜洪福,沒想到在“龍須串”下卻收到了大杉木一千五百多根。林升澤大喜,急忙雇人綁杉排,雇船拖載入海,從六鼇虎頭山入浮頭港再運到浯江溪。

由於原料充足,原來設計只建三層的內樓增為四層,並再設計一圈二層二十八間的外樓,然後再圍一圈四、五十間房屋的護樓。

這樣,錦江樓巍巍然聳立在漳南大地上,成為這地方的第—大樓了。

 

二十五、宋城趙家堡

漳浦宋城趙家堡,俗稱趙家城,位於縣城東南35公里處的湖西鄉碩高山北。是南宋末,一支流落漳浦的皇族後裔的隱居處。

漳浦縣依山傍海,古時為防海盜山賊,鄉間多倚險築城,同族聚居城內,一旦有急,憑城共同抵禦外侮。據統計,全縣二百多公里海岸線上,就有52座古城堡寨。其中,最負盛名的首推初建于宋祥興二年(1279年),擴建于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素有“五裏三城”之稱的趙家堡。

趙家堡分內外城,內城巍然矗立著一幢叫“完璧樓”的三層生土方樓,為趙家堡的主體建築。樓用花崗岩條石砌成台基,以三合土為牆,周長88米,高13.6米,占地 400多平方米。第一層分10間,第二層分 9間,第三層不分間,為四合大通廊。樓下有 1米多深的天井,右角邊有地道可通城外。整幢樓雄奇、堅固,給人一種莊嚴、凝重並富有神秘色彩的感覺。是我國南方保存完好、歷史悠久的一幢紀年土樓。

樓門額青石匾鐫刻著清麗雋秀的“完璧樓”三字。緣何會管它叫“完璧樓”呢 ?原來它還有一則蒼涼曲折的歷史故事呢。

德祐二年,南宋亡。在福建宋之遺臣遂擁立益王趙昰,年號景炎。景炎三年四月,趙昰卒,衛王昺繼位,改元祥興。祥興二年(1279年),元將張弘範攻陷廣東崖山,丞相陸秀夫負年僅 9歲的帝昺投海殉國。當時伴駕至崖山的趙宋王族“閩沖郡王”趙若和(宋太祖趙匡胤之弟趙匡美的第十世孫),在侍臣黃材、許達甫等人的護衛下,以16艘戰船奪港而出,謀往福州,再舉圖複,不料到浯嶼遇颶風,船沉12艘,不得已折回漳浦浦西登陸。因元軍搜查甚緊,遂隱趙姓改姓黃,先後匿居銀坑、積美等地。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明禦史朱鑒在審理一起漳浦黃氏“同姓結婚”案中,查閱族譜玉牒,確知被告黃惠官乃趙若和的後裔,立即奏請朝廷給以複姓。並贈詩一首雲:

  宋去春秋二百過,許多怨恨幾時磨。

  胤因國亂披金甲,為身亡丟戰刀。

  元帝勢強圖社稷,趙人歷盡去山河。

  兒孫能效胡公滿,管取當朝賜紫袍。

明隆慶五年(1571年),趙若和的第九世孫趙范考中進士,歷任磁州知府、戶部郎中等職,萬曆二十八年致仕後,因“遭劇寇淩侮,決意蔔廬入山”,便在今湖西鄉碩高山下建樓築堡,聚族而居。

考之歷史,歷代王朝覆滅後,改朝換代,尚未聞有所謂滅國王族能聚族而居,傳之數百載,且建樓築堡如此恢宏壯美者,趙家堡實為罕見。

由上可知,趙氏家族之所以為此一天下民居瑰寶題名“完璧樓”,乃隱寓“完璧歸趙”之意,聊表“慎終追遠”之思。

趙家堡另有外城,主要建築有仿南宋臨安皇宮修建的“官廳”,府第五座,五進並列,共有150 間房。府內連環20個天井,前面是石砌廣場,廣場前高豎石旗杆的進士坊。園林中有荷池亭榭,橫跨池中的精緻石拱橋上,建有六角涼亭。園中還有一座高 6米的實心石砌七級聚佛寶塔。塔壁上刻有20尊浮雕佛像。

在趙家府第花園中還保存著“悟石”、“墨池”、“雲巢”、“禹碑”、“峋嶙碑”、“建城碑記”等勒石題刻。其中有明代大學士、禮部尚書、著名書法家張瑞圖所書的“松竹村”。“墨池”石碑高1.56米,寬0.68米,字高 0.5米,寬0.45米,乃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米芾的手跡。

趙家堡古建築群至今猶存,居住城內的一百戶、六百多名趙氏後裔,仍沿襲趙氏祖先習俗,洋溢著一派宋代汴京市井生活氣息。因此是一座具有研究宋代歷史、建築、民風極有價值的古城堡,已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完璧樓”也被辟為宋史陳列館,陳列著趙氏宗族代代相傳保存至今的宋代十八位皇帝的肖像及有關宋史、文物資料和古今名人書畫。

 

二十六、詒安堡與黃性震

詒安堡在漳浦縣湖西鄉,距著名的趙家堡不到3公里,是趙家堡的姐妹堡。

詒安堡位於湖西盆地中央,四面群山環抱,綠水圍繞,阡陌縱橫,風景宜人。城牆巍峨壯麗,氣勢非凡,全長1200多米,高6.7米,寬1.1米,全部用巨大條石砌築。牆頂端外部築 2米多高的三合土女牆,上開 365個垛口(為一年天數,以示年年周而復始,綿延久遠)和炮眼數孔,緊附內牆有25條挑出的石梯可以攀登,城上按一定距離築了 4個小譙樓。依當地風俗,除北邊不開門外,東西南各開一門,上築城樓,鐫刻石匾,冠以“迎曦”、“毓秀”、“詒安”為名。整個城堡既堅固又美觀。堡內 8條石鋪通道整齊有序,95座房屋座北向南,鱗次櫛比,雖然歷經 300多年,尚有一部分官廳、廂房和民屋保存完好。

詒安堡是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由黃性震捐獻歷年積蓄傣銀所建,是一座保存基本完好,具有歷史價值和地方特色的民間軍事城堡。

黃性震(1638~1702年),字元起,號靜庵,自幼刻苦讀書,胸懷大志,初在鄭經手下任候補僉事道。康熙十七年(1678年),他順應歷史潮流,決意投清,謁見福建總督姚啟聖,闡述平臺十策,也稱“平海十便”,核心是“攻心”。他說:“鄭氏熟悉海上形勢,臺灣海外天險,實在難以用力。現在鄭經沉溺酒色,兒子幼弱,諸將各懷異心。若能不吝官爵、金帛,誘致其黨羽,收買其心腹,平定臺灣就很容易了。”姚啟聖認為這是陳平所以打破項籍的策略,於是就將這一任務委託黃性震去辦理。黃性震又道:“現在時機還未成熟,應等待時機出奇兵,使其喪師地蹙,孤島難持,部屬感到困窘,然後撫而懷之,才能使其離心。”姚啟聖又稱讚這個建議是項籍促使章邯投降的策略。於是令清軍出師龍虎山,奔襲長泰縣,大破鄭軍於西溪,奪取江東橋、水晶坪等地。黃性震認為時機已成熟,可以招撫了。於是在漳州大開“修來館”,凡來降者均給予官服、車騎或白銀,即使逃回鄭管區也不追究。結果,只半年時間,投誠官員就達1237人,士兵 11639人。當清兵攻下金門、廈門時,將領們曾商議要殺盡鄭經部屬,並將其子女和資財犒賞清軍。性震秘密建議姚啟聖嚴令制止,數十萬人得到拯救。

黃性震因佐平臺有功,歷任廣西按察使、湖南布政使,晉太常寺卿,軍功加至正一品。他建詒安堡,也許是由於飽經憂患、居安思危、聚族禦盜、未雨綢繆之舉吧 ?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