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漳州 »

漳州最初州治考證

作者:佚名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2年02月20日

漳州最初州治考證

雲霄 方道金

根據志書記載,漳州州治曾經幾度遷徙。不少志書同時對州治最初建置的時間、方位和地點有過描述和考證。但綜觀諸種志書有關漳州最初州治的記載,歷來並不一致,甚至有爭議。我們對漳州最初州治的考證工作,是從1985年春開始,當年把考證的一些資料和具體資料,刊發在《雲霄文史資料》第五輯上,為了引發史志工作者深入探討這個歷史問題,我們重新整理了有關資料,供參考指正。

漳州建制時間,據記載在唐代垂拱二年( 686年)。有的記載還精確到月、日。例如《舊唐書》記載:“漳州垂拱二年十二月九日置”。又如《漳浦縣誌》說:“皇唐垂拱二年十二月九日,左玉鈐衛翊府左郎將陳元光平潮寇奏置州縣,敕割福州西南地置漳州。”

同樣記載漳州於垂拱二年建制的,有唐李吉甫撰《元和郡縣圖志》《福建通志》及朱維幹著《福建史稿》,復旦大學編的《中國歷史地名辭典》等志書。

此外,《福建通志》還說:“故漳州城,唐嗣聖初置於漳浦南八十裏,即今漳浦縣雲霄驛也。”《雲霄縣誌》引用《漳州府志》說漳州自嗣聖三年始建。同樣的《雲霄縣誌》又說“中宗嗣聖二年,陳元光請屯所建漳州郡。”這裏又有漳州始建於“嗣聖初”、“嗣聖二年”和“嗣三年”的不同記載。考查中國歷史紀年表,中宗嗣聖元年同睿宗李旦文明元年以及武則天光宅元年為同一年,即西元 684年。嗣聖只有一年。若嗣聖有延續,則嗣聖三年為西元 686年。實際上西元 686年正是垂拱二年。因此,所謂“嗣聖初”、“嗣聖二年”和“嗣三年”等說,當是舊時修志者對紀年把握不准所致。我們以為,漳州建制的時間,以唐李吉甫撰《元和郡縣圖志》及後晉成書的《舊唐書》較可靠。

有關最初漳州治所的具體方位和地點,志書又有多種說法。

曾二度出任唐憲宗宰相之職的李吉甫,在其撰寫的《元和郡縣圖志》中記有:“漳州,本泉州地,垂拱二年析龍溪南界置,因漳水而名。初置於今漳浦縣西八十裏……。《福建通志》說陳元光“垂拱二年表請置一州泉潮間,以抗嶺表。因析龍溪西南境置漳州,因南有漳水為名。……其治在古雲霄鎮。”《福建通志》另一記載說漳州嗣聖初置於漳浦南八十裏,即今漳浦縣雲霄驛也”。宋代學者朱熹在其撰寫的《漳州守臣題名記》文中,說漳州“開元四年徙治李澳川,在舊治北八十裏”。《古今地大辭典》則說漳州初治漳浦,在今福建漳浦縣西南,即今雲霄縣治。

此外,朱維幹《福建史稿》說“元光就屯所梁山下,漳江南即綏安縣故址,今雲霄縣建漳州。”並說“這是漳州的第一次州治”。

可見初置的漳州城,其方位地點有:在今漳浦縣西八十裏處;漳浦縣南八十裏處;漳浦縣西南以及認定今雲霄縣治即最初州治等幾種說法。而朱熹所說的第二次州治李澳川在舊治(第一次州治)北八十裏,指的亦為第一次州治即舊治在李澳川南八十裏。

首先,關於最初州治在今漳浦縣南或李澳川南八十裏處,那就是說,最初州治在漳浦縣古雷半島附近的海中,這個方位地點顯然不能接受。其次,最初州治在漳浦縣治之西八十裏和西南八十裏或者就在今雲霄縣治的說法,以及元光就屯所建漳州的記載,雖值得商榷,但其一致之處在於最初州治是在今雲霄縣境內。

我們知道,雲霄城的方位在漳浦縣城西南方,公路曲線距離44公里即88裏,如直線距離在80裏左右。但是,雲霄古時為鄉或鎮,直至明嘉靖五年(1526)才建築雲霄城,至隆慶六年(1572),城再增建。現雲霄縣治唐時並無築城。又實際上,雲霄城在漳江之西,而非在江之南。所以我們以為,今漳浦縣城西南的雲霄縣治,不可能是漳州最初州治所在地。至於就屯所建州治的說法,因元光父子屯兵是在盤陀嶺西南坡,從今雲霄縣火田鎮的嶽坑村、火田村直到今雲霄城關和莆美鎮的演武亭村一帶,此種說法大致不會錯,只是籠統些。

我們知道,一些志書說雲霄縣的西林城就是最初漳州治城。

雲霄在清嘉慶三年(1798)以前大部地域屬於漳浦縣。嘉慶三年建制雲霄廳。據《雲霄廳志》記載:“西林城在(雲霄)城治北七裏,唐時郡城”。《漳浦縣誌》說“浦屬雲霄西林溪與海水合,清濁相間,厥名漳江,唐垂拱間始建州治於此”。《雲霄縣誌》還說:“西林城在西林,舊有石城……考其由來,實建自唐高宗年間”。

《雲霄廳志》和《雲霄縣誌》都引用浦邑志,說在《丁氏家譜》的“殘記”記載:“漳州在梁山盤陀之陰,即梁山嶺下。今考雲霄西林村,其地有故城,有軍營、炮臺舊址,相傳以為系故郡城。地在梁山之西,漳水之北,與殘記所稱梁山西嶺下合”。即使《丁氏家譜》為宋代後人所撰寫,它對西林城為故郡城的考證不失為一古本,可信度相當高。

我們是在漳州建制一千三百周年之前一年,即1985年初,對西林城進行多次且詳細調查考察。西林村屬雲霄縣火田鎮,在雲霄縣城東北偏北 3公里處。漳江從平和峰山發源,流經雲霄縣的馬鋪鄉的雙溪村(今峰頭水庫區內),匯合了從平和靈通冊東麓彙集的溪水,再經下河鄉至火田鎮的瑞堂村,從西北方進入西林地方。其實這一段溪流是漳江的主幹道。西林地方實際上是個半島。半島上,西北方是瑞堂村,西方是下樓村,中至東方是西林村,東北方是菜埔村。就是說,半島上有四個行政村,整個半島約面積 2.5平方公里。漳江主幹道從半島的西北經瑞堂村折向東,流至菜埔村村東折而南流,在東南方又匯合盤陀嶺西麓之水,再轉向西,過西林村南,至下樓村折向南流,朝雲霄城東面流去。該半島只有西端的下樓村及西北的瑞堂村連接陸地,其南、東和北均為漳江主幹道環繞。從實際地理形勢可知,西林村在漳江北或漳江南的說法,都不會錯。因此歷來關於漳江南建州治或漳水之北建州治之爭,完全不必要。

我們看到,實際古西林城基址仍然殘存著,有些地段,如南城段和西北城段還有部分城牆。城基底層砌石,中、上層為三合土夯築。據村中老者說,南城沿漳江邊,1958年以前,還雉堞依然,此後才逐漸拆毀。整座西林城呈橢圓狹長形,象一莢花生果。城周長約 8裏多,總面積約1.5 平方公里。城南臨漳江地段,原有三處下水道,而今保存一處。隔江南岸,殘存一處古渡口,有石砌的古碼頭遺址。據當地老者說,東城門還湮沒在沙土裏,尚可見東城門內土地城隍廟的基址。

城北由一列小丘與半島北邊的漳江隔開,因而城下開有護城濠,而今已淤為農地,但濠溝尚明顯可辨。城西北內側殘存一座古指揮台,當地人也稱“土樓”。該台分三層由原始土夯築,周圍壕溝環繞,外層高 3米,長54米,寬45米;中層築在外層之上,高 1.5米,長26米,寬15米。在中層上面夯築上層,上層才是地面建築物,基長20米,寬 9米,殘存一堵牆高 5米多。三層夯土均 1米厚,該建築物軍事性質十分明顯。

指揮台之北百米處的城外,就是至今仍稱為軍營山的地方,該山丘形似覆鍋,中心突出周圍約15米。我們實際踏勘資料是:南北直徑約 600米,東西距離約 400米,橢圓形,總面積約二萬平方米。軍營山的四周也有濠溝與外界隔離,濠溝痕跡尚存。

西林城的東北角,在城外近城牆處,有一平坦的開闊地,當地人們稱為“演兵壇”,據說原來壇呈六角形,其四周砌石為界,如今石不存在,地辟為菜園。

此外,在城內,居民指著兩座並列的古基址,說是“縣衙”和“郡衙”。基址南北各長 120米,東西各寬40多米。基址在背後即北面,有“花園”地,東西有“牢房”,正面大門兩側各有值班室。從基址內出土了大量石板。

城內目前保留舊時稱謂的地名頗多,如“軍營巷”、“鹽館”、“五街厝”、“總兵寨”、“尚書府”等等。其中“蔡總兵寨”的地基範圍完整,其後牆還殘存一堵條石砌築的厚牆。《雲霄廳志》曾記有西林城康熙間城石為總兵蔡祿拆築私寨。可見這一記載確鑿無疑。

志書還記載了西林城於元代,陳君用曾維修過,就目前殘存的城基城牆,有原始土夯築,也有文化層土夯貢情況看來,西林城確曾毀壞,也曾維修過。

我們以為李吉甫說的漳州治所最初在今漳浦縣西八十裏的說法,相當準確。因為西林城既有不少志書說是最初州治,就現在還殘存的古跡遺物、地名地物看來,很能證明志書記載,其方位、距離也較準確。並且,歷來包括開漳聖王陳元光在內的不少名人墨客,對於最初漳州城的題詠,對那裏的江、海、城、山描寫,我們今天的人吟詠之餘,也會讚歎不已。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