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漳州 »

開漳功業千秋萬代

作者:張耀堂  來源:雲宵宣傳  更新時間:2012年02月20日

開漳功業千秋萬代

從開漳聖王陳元光創建漳州到現在,剛好走過1320年的滄桑歲月。在迎來首屆中國‧雲霄(國際)開漳聖王文化節暨枇杷節的今天,通過進一步對開漳史料的搜集整理和開漳精神的深入探索,對於回顧歷史,展望未來,發揚開漳精神,擴大改革開放國際空間,加深閩台親情關係,加快海峽西岸與和諧美好新漳州的建設,必將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下面謹就我所瞭解的一些史料,對漳州建立的歷史背景、發展歷程和深遠歷史意義;對魏母、陳政、陳元光和子孫數代開漳、建漳的歷史勳勞,及其在廟祀千年過程中所形成的聖王文化現象等方面,作若干論述。限於本人水準,不當之處,敬請專家學者指正。

 

泉潮間的甌脫地與“蠻獠嘯亂”

今天的漳州地域,是古代閩粵之交南方少數民族的聚居地之一。在遠古的夏、商、周時期,以黃河流域中原地區為中心的漢民族,泛稱四方的少數民族為“東夷”、“西戎”、“南蠻”、“北狄”,或統稱為“夷”、“蠻夷”。在東南沿海,今浙江南部至福建的大部分地區,是閩族的七個部族,稱“七閩地”。福建南部至廣東,則為“百越”(南越)之地。西元前 355年的戰國時期,楚滅越,以今紹興為中心的浙東越族(東越)大量南移,閩族演化為閩越族。秦漢以後,隨著國家的統一,中央政權的建立,和時代的演進,南方少數民族逐漸有了較具體的稱謂。這其中,既有以居住環境、居住地點或生產形式作為稱謂的,如“峒蠻”、“五溪蠻”和“在山為佘”(居山區,刀耕火種,稱“佘民”。雲霄今仍稱開山種作物為“開佘”,如“鳳梨佘”、“薑佘”,放火燒山種出的地瓜稱“佘番薯”。至今還有桃佘、頂梨佘、下梨佘、白鳳佘等村名)、“在水為疍”(以船為家,稱“疍民”);也有被統治者蔑稱而加上“犬”、“蟲”等偏旁字樣的,如“獠”、“獞”、“猺”、“蠻”、“閩”等,這些少數民族被統稱為“蠻獠”,是這一地區的土著。

在閩粵之交這一地域上,從秦統一中國建立郡縣制到東晉末的600多年中,雖有隸屬,卻從未建立過地方一級政權。其隸屬情況是:以今雲霄、漳浦兩縣交界的梁山盤陀嶺為界線,嶺以南,從秦、漢到東晉末,先後隸屬於今廣東範圍的南海郡揭陽嶺屯戍區和南海國、南越國、南海郡的揭陽縣;嶺以北,先後隸屬於閩中郡、閩越國、會稽郡、建安郡。東晉末至南北朝,曾在這裏建立綏安(治在今雲霄)、龍溪(治在今漳州古縣)、蘭水(治在今南靖靖城) 3個縣,但到隋開皇十二年( 590),又廢蘭水、綏安入龍溪,隸於泉州(治在今福州)。由於歷來領屬的州郡距離遠,統治管理鞭長莫及,而成為一個甌脫地帶。

唐朝建立之初,因傾全力于削平王世充、竇建德、劉武周等群雄割據和應付北方突厥、胡、吐谷渾等少數民族的侵擾,又用兵高麗,而無暇南顧。於是,聚居在泉潮間的這些少數民族,便在其首領苗自成、雷萬興的鼓動下,嘯聚山林,與官府作對,並與粵東一帶少數民族首領陳謙、藍奉高等互為呼應,攻城掠地。使這裏老百姓的生命財產受到嚴重損失,州郡震動,社會動盪不安,這便是當時發生在泉、潮(潮,潮州,隋開皇十一年即西元 591年置)間的所謂“蠻獠嘯亂”。

 

盡室南來 篳路藍縷

唐高宗總章二年( 669),以“蠻獠嘯亂,民苦之,僉乞鎮帥有威望者,以靖邊方”。朝廷即派玉鈐衛翊府左郎將歸德將軍陳政為嶺南行軍總管事,率府兵3600名,出鎮故綏安縣地(今雲霄)。過去,有的人喜歡劃等號,把歷代帝王、朝廷統治者的一切舉動都說為是“反動”,而把一切對抗、反抗朝廷的舉動都說為是“正義”,因而便有人把陳政、陳元光父子綏靖南疆,開啟文明,說成是“鎮壓少數民族”。其實這是一種唯心主義、形而上學的觀點。我認為評判歷代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所作所為的是非功罪,應該是以它的舉動是否代表了國家和老百姓的利益來衡量,才比較恰當。何況,此番陳政南來,實是屯守,而非討伐。這可從兩個方面來分析:其一,陳政所率領的軍隊僅僅是3600名,這與真正要打仗的所需兵力是相去甚遠的。以當時唐朝的國力,調動十萬八萬軍隊並非難事,但朝廷並沒有這樣做。其二,在唐高宗給陳政的詔書上也說得很清楚,那就是要陳政到達鎮地之後,要“相視山源,開屯建堡”,以達到“靖寇患于炎方,奠皇恩於絕域”的目的。很明顯,這完全是一種宣慰綏靖的策略,而非採取武力鎮壓。

正是由於陳政率領的只是3600名府兵,因而他入閩所遇到的困難是相當大的,他全家也為此付出了很高的代價。在入閩這一問題上,首先讓朝廷始料不及的是蠻獠勢力的強盛。原來,此前朝廷所派屯兵閩境的曾溥(即志書上所說的“曾鎮府”),也只能是據守在今漳州九龍江的北溪之東,“阻江為界,插柳為營”。北溪之西(含今漳州市區)便是蠻獠的天下了。

總章三年,陳政率兵渡江,戰鬥失利,眾寡不敵,退保九龍山,向朝廷求援。當時朝廷對解決這一地區嘯亂問題是十分重視的,因為這裏是閩粵的咽喉地帶,是東南沿海的交通要道,而且如果不解決好,還可能使火種延燒到也是蠻獠聚居的粵東北、閩西、贛南一帶。因此,朝廷一接到求援奏章,便立即命陳政的兩位兄長陳敷、陳敏“率五十八姓軍校來援”。但這次援兵,連住在家鄉河南固始的陳政母親魏氏、兒子元光和敷、敏的眷屬,以及其他將士的家眷也一起來了,這便是志書所說的“盡室南來”。這樣的增援行動,實質上就是一次大規模的長途移民,表明這些南來的府兵將士們將永遠留住在泉潮之交的這塊大地上了!

陳敷、陳敏所帶的這支隊伍,由於攜帶家眷,行動困難,加上長途跋涉,水土不服,傷病事故,多有發生。至須江(今浙江江山縣),陳敷、陳敏相繼染瘴病逝。陳政聞報,赴須江葬二兄於今福建浦城縣後,即迎母攜子帶援軍到龍溪駐地(據《漳州市志》。另一說為《雲霄廳志》:“敏、敷道卒,母魏氏多智,代領其眾入閩”)。

援軍到達後,陳政與軍諮祭酒丁儒設謀,暗中派人在江的上游水流緩處,結筏渡江。渡江後且戰且撫,至盤陀嶺東擊敗蠻獠(民間傳說為“娘仔寨”,今村名依舊)的阻攔,越嶺入鎮雲霄。

 

民族融洽 歷盡艱辛

陳政進入雲霄,首先做的就是“相視山源,開屯建堡”。他把軍隊分為 3營,上營屯嶽坑,控制梁山山脈;中營屯西林,控制水陸交通要道,並作屯兵指揮中心;下營屯今雲霄縣城西郊將軍山前,控制入海口和烏山山脈,營地所在即為雲霄最大的沖積平原——丁洋。其家眷則安置在中營與上營之間的火田村。

“唐史無人修列傳,漳江有廟祀將軍。”這是宋代漳浦知縣呂 一首《威惠廟》七律詩中的兩句。確實,我們無法從《新唐書》、《舊唐書》或《資治通鑑》這些史籍中找到有關陳政、陳元光的記載,這很可能跟當時朝廷圍繞武則天問題進行相互傾軋和爭鬥有關。然而我們卻能在閩、粵、豫、台的多種地方誌書和開漳各姓氏族譜中,找到許多有關魏母、陳政、陳元光及其子孫和將佐事蹟的記述,民間也有不少世代流傳的口碑資料。據我所能瞭解到的史料,我認為陳政、陳元光在駐鎮雲霄的整個過程中,其始終致力的是“民族融洽”而非“兵戎相見”。“民族融洽”從“且耕且守”開始,不斷通過推廣中原先進生產技術,發展農業生產,“招徠流亡”、“營農積粟”、“販陶冶,通商惠工”和“興庠序”,並鼓勵與土著通婚,而逐步融洽民族感情,使動盪不安的社會日趨穩定。至於“兵戎相見”,則多半是在被動的情況下才採取的,而且發生的地點也多在粵東一帶而非雲霄境內,這也足見其在這裏實行民族融洽政策的顯著成效。這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得到證實:

一、興修水利,引進中原種植技術,改變農業生產落後面貌。雲霄至今還有 3處水利設施與陳政、陳元光的開屯有關,其中有軍陂(陂,滾水壩。因系陳政、陳元光率軍所建,故稱“軍陂”)二處,一在火田,一在孫坑;陳公陂一處,在中營西林附近的和瑞堂。火田軍陂亦稱“聖王陂”,位於火田村西北面,陂長約 120米,陂左有引水渠長一公里多,引水入火田洋,灌溉面積近千畝。現存碑記兩方,一在火田村中的開漳聖王廟內,嵌於壁上,記載陂所由來及船隻通過和有關保護的規則;一在陂左側的山腰上,正面中間鐫“聖王陂”,兩旁鐫“春來雨人人不安,月上農夫心艱難”等字樣,背面鐫“咸豐八年”。字裏行間反映出農民對聖王陂的倚重和對開漳聖王的崇敬。直至今天,這座聖王陂仍在發揮著作用。陳公陂與孫坑軍陂,因年代久遠,已無資料可考。

陳政、陳元光父子,通過興建水利設施和推廣中原農業種植技術,迅速改變了這裏“可耕乃火田之餘”、“凡佘惟種黍稷,皆火耨”的刀耕火種歷史,而出現“嘉禾兩度新”的新面貌。

二、開發耕地,發展農業經濟。陳政、陳元光在雲霄率軍開發的耕地,主要有兩大塊,一是從上營嶽坑至中營西林之間的漳江上游河谷低丘陵沖積平原地帶;二是下營屯所的漳江中下游沖積平原——丁洋。“丁洋”這個名稱,實與當時的府兵軍諮祭酒丁儒(建州後任承事郎、別駕)有關。據調查,今詔安和丁儒後代定居的龍海,也都有“丁洋”、“丁溝”的名稱。在現存開漳府兵將領官員們的吟詠中,也只有丁儒的《歸閑二十韻》是專門反映農業生產情況的,而且是比較全面的,並以“呼兒多種植,長是此方人”作結句,這也足以證明他確是開漳時期開發耕地和種植業的實施者和組織者。從他在詩中所描述的“天開一歲暖,花發四時春。雜卉三冬綠,嘉禾兩度新。”“錦苑來丹荔,清波出素鱗。芭蕉金剖潤,龍眼玉生津。蜜取花間液,柑藏樹上珍。醉宜薯蔗瀝,睡穩木棉溫。茉莉香籬落,榕陰浹裏闉。”等情景,可以看出當時這裏的農業生產已發展到多種種植的階段,並有了一定的規模。農業經濟的發展,使老百姓生活得到改善,從而為社會穩定和民族融洽奠定下良好的基礎。

三、“販陶冶,通商惠工”。火田是陳政最初建宅和其他將佐居住的地方,今村中尚有開漳將領李伯瑤的後裔,其祠堂對聯為“建宅屯軍曾此地,承家衍派永朝宗”。村旁有居民住地稱“古厝窯”(亦稱“許厝窯”),當地群眾稱此地名古已有之,且燒制陶器歷來不斷,很可能就是開漳時期燒制陶瓷的舊址。當時的商業活動,主要集中在水陸交通便利的中營西林,今西林村東的漳江“石飯頭”,即為古漳州的天然碼頭。漳江通海,潮汐直達石飯頭以上的西北兩溪,內河船運可沿漳江上游四大支流通達雲霄的大部分地區。歷史上雲霄至平和及其以上地區的魚鹽海產品和山區竹木柴炭等各種農副產品,很大部分都是通過漳江船運進行溝通的,而江上通行的船隻皆體型一律,稱為“西林船”。足見在開漳前後,以西林為水上交通樞紐的商業活動已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

四、漸開蠻峒,通婚土著。所謂峒蠻,指的就是當時居住在深山密林裏的少數民族“蠻獠”。“峒”與“洞”通,今雲霄仍有不少以“洞”為村名的,如大洞、樹洞、內洞、羅婆洞、白狗洞等等。過去有一本小說叫《楊文廣平閩南十八洞》,葉國慶教授(漳州人)曾在其燕京大學畢業論文中專門做過論述,認為楊文廣平蠻的故事在黔、桂一帶,所謂平閩南十八洞的主人公實際上就是陳元光。上世紀80年代,漳州又有人寫了一本《陳元光傳奇》,但這都屬小說之類,不足為憑。小說所講的“平”是“武力討平”,而志書、家譜記述的“平”,則主要是“感召力”而非“武力”。據志、譜記載,儀鳳二年( 677)陳政病逝由陳元光代父職後,他便在前 8年“且耕且守”和初期農業開發,取得社情相對穩定的基礎上,不斷派遣使者進山宣喻而“漸開西北諸峒”,誘導峒蠻出山,“招徠流亡”,參與農業開發和“通商惠工”活動,並推動府兵與土著通婚。在通婚這一問題上,志書只說“五十八姓互為婚”,但雲霄民間卻世代流傳著府兵與土著通婚的故事,而且其特殊婚禮也成了雲霄的千年婚俗。據傳,府兵要與“蠻女”聯婚時,“蠻女”提出他是遠方人,日後跑掉會把她拋棄。為了表達生死不渝的決心,雙方議定舉行婚禮時必不可少的幾件事:一、床上要墊鋪一條死人入殮才用的“菅榛席”。二、新郎新娘都穿白色孝服(俗稱“相頭衫褲”,婚後洗淨收藏,到逝世時再拿出來穿)。三、新郎新娘在房內吃的“十二碗”中要有一碗是祭祀死人用的“糖豆麻糍粿”。此俗到近現代雖逐漸消失,但民間依然在傳說。

五、興庠序。據志書記載,陳元光創辦松州書院是在漳州建立後的景龍元年( 707)。然而從陳元光之子陳珦及其他將領子弟登第的情況看,在松州書院創辦之前,也一定會有其他辦學教育形式或家學或講學的存在。因為陳元光本身13歲就在固始家鄉“舉鄉薦第一”,是一位飽讀經史的人,許天正、丁儒也都是飽學之士,其對教育的重視是必然的。

由於陳政、陳元光父子相繼採取了以上種種發展經濟、安定社會、融洽民族感情的措施,因而在志書、譜牒中,並未發現有關駐軍與這裏土著發生民族衝突而引起的重大兵事記載。

 

漳州的建立、發展與深遠歷史意義

雲霄的漳江,因流從雲霄山(亦稱大臣山、大神山)經過,原稱雲霄溪。東晉義熙九年( 413)析揭陽縣立綏安縣,以治在雲霄而稱綏安溪。唐總章二年陳政入鎮雲霄過此溪,見南北兩溪南清北濁匯合成章,回憶起他年青時“以良家子從征”,隨父克耕在李世民部下征戰山西上黨漳河流域的情景,而指著對將士們說:“此水如上黨清漳”,從此綏安溪即命名為漳江。

以雲霄為中心的故綏安縣地,經過陳政、陳元光父子 8年的苦心經營,“嘯亂”火種熄滅,漸成一片樂土。於是陳元光便在儀鳳二年( 677)、開耀元年( 681),兩次奉命跨境入潮打敗蠻獠首領陳謙、苗自成、雷萬興的攻城掠地後,為長治久安計,向朝廷上了在故綏安縣地建州郡的表章。垂拱二年( 686),朝廷詔准劃泉州(治在今福州)所轄龍溪縣南部,以漳水為名建漳州,設州治于中營屯所今雲霄西林(見《漳州府志》、《漳州市志》、《雲霄廳志‧建置》、《福建史志》1990年第 6期拙作《始建漳州州址考》、《中國地方誌》2000年增刊本第 120頁拙作摘刊)。

漳州的建立,為東南沿海閩粵之交這塊長久以來動盪不安的甌脫地,掀開了新的歷史之頁,為其此後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宏基。

漳州建立後,州址和州的歸屬及所轄縣份,經歷過多次變遷。始建的漳州,只轄從龍溪析出南部所置的漳浦、懷恩(漳江以北為漳浦,以南為懷恩)兩縣,隸於嶺南道。開元四年(西元716 年),因瘴癘遷州治至李澳川(今漳浦縣城)。開元二十九年(西元 741年)劃龍溪縣入漳州,是年十一月二十二日(西元 742年1月3日),因戶口逃亡廢懷恩歸漳浦。天寶元年(西元742年),詔命州改郡,稱漳浦郡,隸於江南東道。天寶十年(西元751年)改隸於嶺南道。乾元元年(西元 758年),詔命郡改州,複稱漳州。上元元年(西元 760年)改隸於江南東道。大曆十二年(西元 777年),劃汀州(治在長汀)龍岩縣入漳州。貞元二年(西元 786年),遷州治至龍溪縣登高山(今芝山)下的桂林村(今漳州市薌城區),隸於江南道。據《元和郡縣誌》,時漳州“東至大海(東海)一百五十裏,南至大海(南海)一百八十裏,西北至潮州四百八十裏,北至汀州九百里”。

宋以後建置與轄屬有較大變動。宋太平興國五年(西元 980年),從泉州(景雲二年即西元711 年,原治在今福州的泉州改稱閩州。同年改武榮州為泉州,治在晉江。此處所指即此泉州)割長泰縣來屬,轄境包括今龍岩市,漳平市,永安市南部和今漳州市全境及1958年劃歸廈門市的海滄區(原屬龍溪縣一、二、三都地)。元至治二年(1322年)至明隆慶元年(1567年),先後在轄境內外置南靖、漳平、平和、詔安、海澄、寧洋(析龍岩及大田、永安兩縣地置)等縣,包括原來的龍溪、漳浦、龍岩、長泰、計轄10縣。明、清稱漳州府。雍正十二年(1734年),龍岩從漳州析出為福建省直隸州,並析漳平、寧洋屬之;漳州府轄 7個縣。嘉慶三年(1798年),劃漳浦、平和、詔安 3縣地置雲霄撫民廳,亦稱漳州分府。漳州府境域為:東界泉州府同安縣七十五裏,西界龍岩州一百三十裏,南界廣東潮州府饒平縣二百八十裏,北界龍岩州漳平縣二百四十裏。廣二百一十裏,袤六百一十裏。民國期間曾設道(汀漳道)和行政督察區。民國二年(1913年)雲霄撫民廳改為雲霄縣,民國五年置東山縣,民國十七年置華安縣。漳州計轄龍溪、海澄、長泰、華安、漳浦、雲霄、東山、詔安、平和、南靖等10縣,境域未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設漳州行政督察區、龍溪專區,龍溪地區,1985年成立為漳州市(地級市)。建國初期,為管理方便與漳平、龍岩、晉江、廈門等鄰縣、市,有若干地域劃入劃出,並將市區成立為漳州市(今薌城區),合併龍溪、海澄為龍海縣(後改市)。現漳州市計轄龍海市和漳浦、雲霄、東山、詔安、平和、南靖、長泰、華安等 8個縣及薌城區、龍文區、常山華僑經濟開發區等 3個區。陸地面積 12607平方公里,海岸線長 631公里。人口總量,從唐玄宗天寶十年( 751)轄龍溪、漳浦 2縣的 17940人,1949年底轄10縣的 150多萬人,發展到現在的 400多萬人。

國家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使漳州獲得了跨越性的發展,闊步走向現代化。今天的漳州,是沿海各省市南來北往和通往港、澳的重要通道,是廈門、汕頭兩個特區的連接地帶,同三(黑龍江同江——海南三亞)高速公路、漳廈、漳汕高速公路,鐵路鷹廈線、國道 324線(福州——昆明)、 319線(廈門——成都),都從境內通過,所轄各市、縣、區公路四通八達。從境內通過的滬深(上海——深圳)高速鐵路已在啟動中。水運沿海岸線有東山、石碼、舊鎮、下寨、佛曇、宮口等港口碼頭,雲霄港口也在啟動建設中。

從唐末宋初開始,漳州便陸續有人過洋到東南亞和東渡臺灣,從事墾殖經商,傳播中華文化,並與當地人民並肩反抗西方殖民主義者的掠奪和壓迫。清順治十八年(1661),大批漳州人加入鄭成功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寶島的鬥爭。現在臺灣人口中,祖籍屬漳州市的占 35%以上。全市在世界各地的華僑、華人70多萬人, 90%居住在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泰國、緬甸等東南亞國家,其餘分佈在日本、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古巴、荷蘭、德國、新西蘭及非洲等7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歸僑、僑眷40多萬人。居住香港、澳門的同胞 5萬多人。在現有的漳州市人口中和分佈國內外其他地方祖籍屬漳州市的人口中,很大的部分就是陳元光及其將佐、府兵的後裔。

漳州氣候地理條件優越,是聞名遐邇的“花果之鄉”。這從丁儒《歸閑二十韻》中已可看出,早在漳州建立伊始便已呈現出“花果之鄉”的雛形。現在漳州市境內,有近 500種1400多個品種品系的花卉和62種 500多個品種品系的水果,有許多花卉水果,遠銷各地。其中“漳州水仙花”和“雲霄枇杷”久享盛譽,馳名海內外。雲霄枇杷有 700多年種植歷史,栽培經驗豐富,所產枇杷品質優良,具有果大、皮薄、肉厚、色純、氣味清甜、季節早的特點,春節前即可上市。素稱“中國枇杷之鄉”。

回顧1300多年的不平凡歷程,展望未來的宏偉前景,可謂是開漳功業,千秋萬代!

 

六代勳勞 千古豐碑

開漳、建漳,最令後人永遠不能忘懷的是陳元光一家六代,在從總章二年( 669)陳政領兵入閩到元和十四年( 819)陳謨病逝漳州刺史任上的整整 150年中,所做出的巨大犧牲和奉獻。陳政之兄敷、敏率援軍病逝途中,葬浦城;陳政屯耕撫民八載,病逝雲霄,與夫人司空氏合葬下營屯所將軍山麓(此山也因此得名);魏母高齡攜家南來,終老雲霄,葬海濱半徑山;陳元光啟文明,建漳州,以身殉職,葬雲霄“綏安溪之大峙原”(即漳江上游割布山峰);元光之女懷玉“隨父征戰有功”,因父戰歿悲慟而亡,葬嶽坑內倉;女兒懷金與女婿戴君胄,亡後合葬火田碧雲峰。元光歿後,子珦、孫酆、曾孫謨,相繼領州牧,治漳州,為初建漳州的鞏固發展獻出了畢生精力。

為緬懷入閩開漳的先驅者,早在漳州建立兩年前的嗣聖元年( 684),雲霄老百姓就在下營屯所建“將軍廟”,奉祀歸德將軍陳政(福建省考古隊在該廟址發掘中,出土有“嗣聖”兩字的瓦當)。這是紀念開漳的第一座廟宇。景雲二年( 711),陳元光戰歿,“百姓哀號,相與制服哭”,並將其入祀將軍廟,這與雲霄廳、縣誌所載,奉祀開漳聖王的廟宇“建于唐嗣聖間”是相符的。元光歿後,於開元四年( 716)詔立廟。此後歷代,陳元光累封“開漳州主聖王”、“靈著王”、“廣濟王”,閩、台、粵多處立廟,其故鄉河南光州亦於明代建“廣濟王廟”。清代,僅雲霄一地就有開漳聖王廟 200多座。臺灣也有二三百座之多。伴隨著開漳各姓氏後裔的足跡,奉祀開漳聖王的宮、廟或社團組織也遍及於東南亞各國和日本等地的華僑華人社區中。

雲霄的開漳聖王廟,主祀陳元光(稱“王爹”)、種夫人(稱“王媽”)、陳珦(稱“王子”)、陳懷玉(按封號稱柔懿夫人)和李伯瑤、馬仁(按封號稱元帥)。也有配祀魏母(稱“魏媽”,媽,雲霄閩南語音上上聲,祖母的意思)、陳政(因是聖王之父,也尊稱為“王爹”)和許天正的。“王爹”典出梁始興王荊州刺史蕭憺,因其親民政績,民歌之“始興王,民之爹,赴人急,如水火,何時複來哺乳我!”雲霄老百姓引始興王故事,把開漳聖王視同自己的爹親。

開漳聖王列入雲霄地方祀典。雲霄聖王廟香火興旺,民間每逢陳元光誕辰、忌辰必焚香禮拜,每年元宵節城鄉都要隆重舉行“鑒王”(祭拜)、“走王”(抬神像巡境)的祀典紀念活動。農村由廟宇所在地或周圍村莊輪流舉辦,於節前先搭王棚、掛燈花。十四日,迎神出廟至王棚觀燈花看社戲。十五日,先舉行祭典,然後以旗幡、鼓樂、儀仗為前導,群眾成群結隊抬神像巡遊境域,從起轎到回王棚,沿途鳴放三眼銃。至十六日,再以鼓樂迎神歸廟。城關於神像巡遊各“福社”時,家家戶戶在門前置“香案桌”祭拜。神像夜宿懸掛“浮光世澤”的溪美陳氏家廟。其“走王”也別具特色,在長街上按段落各挑選精壯男子若干人,神轎不用肩抬,而是用雙手高舉轎杠向前疾跑,一段接過一段,如接力賽跑,跑完全程為止。祀典紀念活動歷時三天,整個過程莊嚴肅敬而熱烈,這是雲霄自唐宋以來1000多年開漳聖王文化積澱的一種表現。人們把開漳聖王視為保護神,堪稱是一座無形的千古豐碑。

 

作者系雲霄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原副主任 副編審 雲霄縣開漳歷史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