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漳州 »

河洛文化與陳元光將軍

作者:陳義初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2年02月20日

河洛文化與陳元光將軍

為了弘揚陳元光先賢的愛國精神及對傳播河洛文化做出的重大貢獻,我代表中國河洛文化研究會,就“河洛文化與陳元光將軍”這一主題作書面發言,與朋友們交流,以示對開漳聖王的追思和緬懷之情。

 

一、河洛文化的基本概念

在論及中華民族三代之史時,司馬遷在《史記‧封禪書》中說:“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一些典籍記載得更為具體,稱“禹都陽城”、“商都西亳”、“周都洛陽”。

從此,“河洛”一詞作為一個文化概念無數次地出現於中國浩瀚的典籍之中。“河洛”一詞既有地域上的意義,更有人文的廣博內涵。

1、河洛文化是一種地域文化

“河洛”指黃河與洛河。發源于青海巴顏喀拉山的黃河奔騰而下,出潼關後與發源于陝西華山的洛水在河南省鞏義市交匯。

“河洛”作為一個地域概念,是指以伊洛河平原的洛陽和嵩山周圍為中心,包括北起中條山,南達伏牛山,東至豫中平原,西至潼關的廣大地區,與今天河南省中西部地區大體相當。

2、河洛文化是一種歷史文化

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說:“昔唐人都河東,殷人都河內,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由此可知,河洛地區是中華民族先民早期活動的核心地區。在這一地區形成的河洛文化,有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其上限可追溯到傳說中的五帝時期,但主要產生于夏商周三代,發達于漢魏唐宋,其下限大致到元末明初。

河洛文化孕育了《周易》、《尚書》等影響中華文化至深的古典文化。

考古發現,河洛地區在很早之前就具有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如青銅、鐵冶、絲織、陶瓷等。河洛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源頭。

河洛文化大體上也可以叫作中原文化或黃河文化。

 

二、河洛文化的內涵

1、河洛文化是由“河圖洛書”衍生的古代文化。

《周易》載“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竹書紀年》和《水經注‧河水》載:“龍圖出河,龜書出洛。”

河南省的孟津縣為“河出圖”之地,南北朝時期建造的“龍馬負圖寺”至今尚存于孟津縣的雷河村。

河南省的洛寧縣為“洛出書”處,洛水中游的長水鎮現在還有漢魏和清代的石碑。

“河圖洛書”看起來雖然只是圖點的集合,但它凝結了古代先哲無限神秘的想像和超凡的智慧。至漢代,一些經學家用河圖洛書解說《周易》和《尚書》,並進而形成了“陰陽五行”學說,由此生髮了許多中國哲學、醫學、天文、曆算以及儒、道、兵、刑、法等。

2、河洛文化是中華先民在河洛地區創造形成的以農耕為中心的政治、經濟、生活、習俗以及由此產生的信仰、禮儀等文化。它既包括物質方面的文明,也包括精神方面的建樹。

河洛地區不僅是中國先民早期活動最集中的地區,也是中華民族最早形成奴隸制國家的地區。考古發現證明,登封市的告成就是夏的首都。夏王朝的建立,創造了華夏民族最古老的國家形態,對社會的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殷承夏制,周承殷制。周代確立的以敬天明德為基本內容的政治教化思想,以宗法為本的國家政治制度,以禮樂為核心的社會規範,以上下一統為基礎的國家運行機制,影響了中國社會數千年。河洛文化在發展過程中也吸收了周邊地域文化如齊魯文化、三秦文化、荊楚文化的精華,逐步成為了強勢文化。又由於它具有其他地域文化所沒有的正統性,進而成為中華民族的主流文化,對中國歷史的發展與社會進步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三、河洛文化促生了客家文化

1、歷史上中原漢人的南遷,是中國古代社會發展與進步的一個重要因素。北方遊牧民族的不斷南下,造成了歷史上中原的無數次動亂,致使出現了幾次漢人大規模地向南播遷,東晉末年的永嘉之亂,唐代的安史之亂、北宋的靖康之變是其中最著名的三次。漢人的南遷,使福建以及閩、贛、粵交界地區的人口激增,形成了一個特殊的群體——客家民系。客家人從中原帶來了先進的農業、手工業技術,更帶來了悠久燦爛的文化傳統,客家人與土著居民的結合,促進了閩、贛、粵地區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明清時期閩、粵沿海一帶的客家人又流向台澎,進而促進了臺灣地區的發展。調查表明, 閩南及臺灣地區的漢人中,陳、林、黃、鄭四大姓占總人口的一半以上, 故當地有“陳林半天下, 鄭黃排滿街”的諺語流行。而在一些著名大姓的族譜上,都明確地記載著其先祖是河洛人。國學大師章太炎在《客家方言序》中非常肯定地說:“客家人大抵來自河南”。

2、客家文化的核心是河洛文化。客家人在保留、傳播河洛文化的同時,由於與當地土著民族雜處,在相互融合中形成的“客家文化”也吸收了很多地方特色。因此,所謂客家文化,就是以漢民族傳統文化為主體,融合了古越族和佘族、瑤族等少數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一種新文化,是從河洛文化母體中衍生出來的一種亞文化,其核心、精髓和根柢,還是河洛文化。客家人後來又到了臺灣及東南亞、歐美等世界各地,因而客家文化中滲入了更多的海洋文化因素,這使得客家人視野更加開闊和具有開拓精神。但不管走到哪里,他們仍念念不忘中原,念念不忘“根在河洛”,依然自稱“河洛郎”。

 

四、陳元光將軍是河洛文化的重要傳播者

在河洛文化南播過程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開漳聖王陳元光。

1、隋唐時居住在閩南的古越族和佘族等土著人被稱為蠻獠,其農業生產大多仍停留在刀耕火種的階段,生產力水準很低。他們雖然勤勞勇敢,但生活很苦。唐高宗總章二年( 669),土著人因徭賦等問題社會發生動盪,朝廷便任命“剛果敢為而謀猷克慎”(《雲霄縣誌》)的河南光州固始人陳政為朝議大夫兼嶺南行軍總管,前往安撫。

史載,陳政率府兵3600人,將吏 123人迅速來到了八閩百粵交界之地。不久,陳政的母親又率領中原子弟58姓數千軍校前來支援。在陳氏母子的安撫與感召下,土著人很快就發現這支軍隊不是來剿滅他們的,而是很友好,官兵不僅給他們帶來了糧食和生產工具,還向他們傳授使用耕牛等先進的農業技術。生產的發展,社會的穩定,使唐王朝的威望在閩南大大提高。不久,陳政病逝。朝廷審時度勢,很快就任命陳政之子陳元光為鷹揚將軍代父領軍。為使閩南穩定發展,陳元光上疏朝廷,陳請在閩南增設漳州建制。垂拱二年( 686),唐政府同意設漳州府,並任命陳元光為首任刺史。

為使漳州經濟快速發展,陳元光採取了許多措施:一是將官兵與居民組織起來,實行屯耕結合,大量開墾土地,林耕並作;二是招徠流民,給予土地,使其安居;三是輕賦免征,休養生息;四是興修水利,藏糧於民;五是鼓勵種桑紡織,通商惠工;六是興學重教,培養人才;七是鋤寇禦患,強化治安。在陳元光將軍的全力治理下,未及數年,雲霄山一帶林茂糧豐,九龍江畔物阜民足,漳、泉地區不僅人口增加,家家富庶,而且“方數千里無桴鼓之警”,成了魚米之鄉,禮儀之邦。

陳元光在閩南人心目中有著崇高的威望,去世後被當地人尊為“開漳聖王”,到處建祠紀念膜拜。以至遷至臺灣及東南亞的閩台後裔,仍是祖祖輩輩感念不已,所到之處,紛紛立祠紀念。據統計,至今僅臺灣各地就有陳聖王廟60多所,東南亞各地也能隨處可見。新加坡保赤宮就是供奉陳元光先賢的聖地。

2、客家人到南洋雖無準確時間所載,但較大規模地遷徙南洋諸島則是在18世紀初年。汶萊歷史學家休羅在《砂拉越》一書說,18世紀中葉,汶萊地區就有 3萬華人從事種植業,主要是栽植胡椒。之後,又有很多客家人到西婆羅洲從事金礦的開採業。據新加坡商人厄爾氏記述,到19世紀三、四十年代,在西婆羅洲的客家礦工已達15萬之多。客家人歷盡辛勞,在南洋謀生創業。為圖發展,他們相互支持、相互幫助,為保護族群利益與安全,開始在各地創立了會館,之後又發展組建了同鄉會或客家公會。在經濟水準有所提高以後,他們又創辦華人學校,發展文化教育事業,積極從事公共事業。後來,無數的客家人在南洋落地生根,不僅完全融入了當地社會,有的還擔任了政府首腦(如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先生的祖籍為廣東梅州大埔),為所在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都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南洋客家人中有許多陳姓世家,都稱自己為陳元光裔孫,至今還保留著“浮光堂”之號。他們中的傑出代表是陳嘉庚先生。陳氏後裔為有這樣偉大的先祖感到驕傲。他們說,先祖不遠千里從中原來到閩南,把河洛的先進文化帶到了南方,為當地的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的福祉奉獻了畢生;我們又不遠萬里走出國門,用智慧和汗水建設了新的家園。河洛文化的這種自強不息精神,永遠是我們奮勇前進的不竭源泉。

  

五、加強河洛文化研究是對陳元光將軍最好的紀念

中國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致公黨主席羅豪才先生是河洛文化研究的熱心宣導者,在他的指導和促成下,2006年 2月24日,中國河洛文化研究會在北京正式成立。這標誌著河洛文化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即由分散的、缺乏組織聯繫的研究走向有計劃和不斷進行力量整合的階段。中國河洛文化研究會在今後的工作中,將主要發揮組織研究、資訊服務、協調力量等方面的作用。圍繞“河洛文化的內涵、傳承與影響”這一中心議題,通過召開國際學術研討會、組織課題研究、編輯出版學術著作、開展諮詢活動、普及河洛文化知識等方式,弘揚河洛文化“奮鬥、進取、和合、厚德”的精神,同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和志士仁人一起努力,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促進海峽兩岸的統一,為世界的繁榮、發展與和平,做出積極貢獻。

2004年10月,2006年 4月,在中國河南的鄭州和洛陽,我們先後召開了第四、第五屆河洛文化國際研討會。海內外專家、學者和僑胞、臺胞 600多人與會,大家歡聚一堂,圍繞河洛文化,就中華傳統文化和中華文明起源等問題進行了深入地探討和交流。在與會的客人當中,也有來自新加坡的專家和教授。明年10月,我們將在有3000年悠久歷史的殷商古都——河南安陽市,召開第六屆河洛文化國際研討會。衷心地歡迎更多的專家學者與會,我們期待著朋友們的光臨。

謝謝各位!

 

作者系河南省政協副主席 中國河洛文化研究會會長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