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漳州 »

陳元光的傳說

作者:佚名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2年11月17日

陳元光的傳說

七星拱月地與將軍祠

杜牧《金城曲》有“門外韓擒虎,樓頭張麗華”的詩句,吟的是南朝陳後主叔寶偏安江左,腐化墮落,整日擁姬抱妃,尋歡作樂,致使朝綱廢馳,杜會風氣腐敗,造成亡國的悲劇。

據傳說,隋楊廣二次統兵伐陳,先鋒韓擒虎避開南陳江北重兵,直插江岸心腑防守薄弱處,出奇兵,水陸並進,迅速攻破朱雀門,包圍陳宮。陳叔寶接到緊急戰報時還問:“我江北翟讓,程澤臣尚統十萬大軍何在?”當韓擒虎破龍綺樓門時,陳叔寶正擁張麗華歌舞猶酣之際。宮女見隋兵而驚呼逃避。他還厲聲問:“小王子巡檢回來否?”

那小王子正是陳克耕,于隋楊廣第一次伐陳受挫退兵後,即奉旨率領皇家禁軍三千巡檢江北防務。這次金陵陷落之時,他剛從翟讓將軍防區趕到淝水一線巡檢。適逢程老將軍率兵勤王潰散。隋軍追殺,喊聲連天,他以所帶之人馬迎戰,一接觸陳兵就潰敗下來。他只得收拾殘兵敗將向西無目的的潰退。由於巡檢部隊沒有輜重,不幾日就缺糧缺草,兵無鬥志,逐日潰散。到光州界時僅剩皇家親兵親將百餘騎保駕。小王子舉目四望,這裏地形依山傍水,草木繁茂,人煙稀少,土地肥沃,就命令就地休息,舉行朝會議事。大家一致同意暫時就地隱蔽,暫避鋒芒,再圖後舉。小王子把軍中僅有銀兩分散給個人,擇地結合舍,添置農具,墾荒種地,過起隱居生活。他改名陳克耕寓意,克已自持,躬耕而食以明志。

這批青少年移民,文化層次高,各種技能水準好,管理才能又精幹,不過二年工夫就形成一個較發達的小部落。他們同當地居民互濟互助,通婚通商,相處很融洽。戰後的田園生活,也頗為誘人。

再說隋煬帝楊廣統一中國後,不體恤民疾,也不奉行戰後休養生息之術,一味的對外開邊拓韁,對內大興土木,鬧得國困民窮,匪盜蜂起。他更倒行逆施,頻造龍舟,大選美女,掘運河,造行宮,三下江南看瓊花,耗資驚人。結果造成全民叛變,小王子陳克耕的隱逸之夢到此也就破滅了。在動亂的形勢所迫和鄉民的要求下,他只得派出幾名原得力的將領來維持鄉里治安。通過幾次小型的自衛戰鬥,陳家兵也就打出名了,小王子的招牌也就不翼而飛。江淮之間民思故主,將念舊恩,霎時間風從虎生,雲從龍起,一支兵強馬壯的反隋隊伍也就拉起來了。接連幾次打退隋朝州縣的進剿軍。兵越打越勇,將越聚越多,於是農民軍將領擁立陳克耕複陳討隋。陳克耕堅持只稱將軍,不建國號,同時在徐州、汴梁、陳州一帶,也組織起一支由前南陳大將軍翟讓領導的農民軍,建首府於瓦崗寨,兵強馬壯,威鎮一方。另有山東人魏征、魏敬兄妹舉旗起兵反隋,會合了徐績和前南陳大將程澤臣公子程咬金、秦彝公子秦瓊等人,也樹起反隋義旗。登州、冀州一帶英雄豪傑望風歸附,兵多將廣,聲勢浩大。三股義軍攻城掠地,把中國東部連成一片。

由於目標都是反隋,又多是南陳遺臣,他們在老將軍翟讓的撮合下,邀請陳克耕、魏征等農軍三方代表在瓦崗寨開了個千古流傳的群英聚會。頭一件大事,是聯合後議立新君。老將推幼主,幼主尊老將,推來推去落不下盤子。最後還是徐績和魏征等想了個活局。他說:“那麼少主推,老將辭,三軍不可一日無主,提議請公候家子程咬金代立,以觀形勢變化。”大家一致贊成程咬金黃袍加身,稱混世魔王。封魏征為開國丞相,徐績為開國軍師,秦瓊為討隋兵馬大元帥。陳克耕尊為故主,翟老將軍參于軍機。大事已畢,擇日西征。

議立之後,軍有頭,將有主,陳克耕認為報國仇、雪家恨已有人,他的心境也就平靜下來。幾天舒服日子一過,他的心思反而複雜了,飯不思,茶不飲,竟鬧起病來。翟讓看在眼裏,疼在心裏,夜入臥帳看望侄兒陳克耕。克耕交底道:“我年過而立,不近女色,主要是看不慣先皇和諸皇兄擁姬抱妾,詩詞歌舞,糜爛生活帶來亡國滅族的悲劇,所以至今沒有考慮個人婚事。近來認識了雙槍女將魏敬,對她的文韜武略,百般敬佩,想結為鳳侶鸞儔。由於身在軍中,不便開口,這就將我愁病了。”翟老將軍當即表示贊助,回帳即告知魏征,致意魏敬。在他們說合下,有情人終成眷屬,為興唐史增加一段佳話。三股義軍合兵西征之日,也正是隋煬帝三下楊州看瓊花,駕崩江都之時。

話說中國西部也崛起幾股農軍,其中最強大的,當推唐王李淵,率領三個兒子起兵太原,王妹起兵宛城。他們屢敗隋軍,並聯合王世充,竇建德等農軍,竟然打下洛陽、咸陽,隋朝也就滅亡了。隋亡諸候紛爭,又開始了割據戰爭,這時李世民率領的唐軍主力,一敗洛陽,再敗潼關。恰在這時得遇程咬金派出的聯絡人員,經魏征、徐績撮合,山東、江淮二股聯軍,全部人馬歸了唐。也就是“二馬投唐。”後來李世民率領這支經過改造的農軍,東伐西討,南征北戰,終於完成了一統歸大唐的事業。在興唐開國的戰爭中,陳克耕和魏敬立下了赫赫戰績。特別是下臨汾定太原,為大唐開基打下了堅實基礎。

高祖駕崩,李世民登基,統一天下,定都長安,大封興唐功臣。其中魏征封丞相,賜國公。陳克耕誓志歸田蓼邑,太宗李世民准奏。即封魏敬為蓼國夫人,參與治蓼。他們入蓼後,建將軍府于光州固始縣陳集北面。克耕治蓼特別重視興修水利,如疏上清河,挖泉河入准等工程,均造福百代。魏夫人主持將軍府,代銜與皇室、相府聯繫,主持一切慶賀大典,因此她有機會認識武氏于唐宮,武氏執政後,也很敬重魏敬的為人。

陳克耕將軍逝于西元 654年前後,其子陳政襲爵治蓼,官玉鈴衛翊府左郎將歸德將軍,葬其父于陳集東七星拱月地,建將軍祠于陳集南街。

將軍祠歸址猶在,也是陳家祠堂,解放前為福山西會館,解放後是鄉所在地。

七星拱月地,是陳克耕墓地。1968年修東幹渠,工程經過墓區,曾出土軍械、護心鏡等物。基地何以名“七星拱月?”有幾種說法:其一,七星指附近七座小山,計為何山、郭山、桃花鄔山、黃櫟山、石堂上、義崗、黃山,月指墓地,是就地勢風水說的。另一,南斗七星,象徵南陳,月象徵陳克耕本人,是王子而不封王,是素月,有功德如月之清輝永照人間。

 

安大山與元光頂

安大山座落在固始縣縣東七十華里與霍邱交界處,是大別山的支脈。大別山層巒疊嶂,東西走向,到了豫皖地界,更突起一脈,自南向北,蜿蜒伸去,直達淮河南岸。此脈稱長山。而長山是南北走向,延伸到霍固交界處,它竟突出一脈,伸向蓼東平原,拔地而起,直插雲霄。真有飛來山的雄偉氣勢。沿山湖溝星羅棋佈,波濤浩浩,有吞山沒嶺之氣,更有泉河圍繞山麓,向北注入淮河。此地之水光山色,堪稱一絕。

且說,安大山在南北朝時及隋代戰亂期間,山上有廟,廟居和尚數百人。由於當時戰亂頻仍教化不及,他們不遵王法,肆暴鄉里,民不堪其苦。大唐開基,依然是春風不度,形成豫皖邊一大真空帶。他們過的仍是非僧非道,作惡多端的生活。

唐皇帝李世民登基後,論功行賞,大封興唐功臣。但也有一條規矩,只給爵位,多給俸祿,改任文職,脫離軍隊,歸田待命;對女將,則只封夫人,給俸祿,不授官職。陳克耕將軍其時攜夫人魏敬榮歸固始,就卜居於安大山北麓,泉河東岸。此地土地肥沃,草木豐茂。陳將軍由於過慣了軍旅生活,除日理縣政外,還喜跋山涉水,興修水利。魏夫人則撫育子女,安居樂業。

此時山僧,懾于魏夫人的虎威,不得不有些收斂,一時相安無事。可是,時間一長,他們又賊性萌發,橫生是非,毒害鄉民了。

一日,將軍府接到狀紙,狀告:“山僧打家劫舍,擄掠民女。”當時,魏夫人似信非信,她想:大唐開國,遵道敬僧,廣立廟宇,政教所及,國泰民安,怎麼有和尚越規的事呢?

她本著有告必查的準則,就向家將徐珩面授機密:備煙火禮品一擔,嚮導一個,隨從十騎,前去進香探廟。徐珩受計啟程,免不了也向隨從作一番安排。他捧祭表,帶隨從,探山向南而去。憑文書,遵山規,也就順利的進了夾山口,過白龍池歇馬飲水,步行至老平堂,停眾歇腳。徐珩僅帶一副香擔,一個隨從登上二嶺,攀上老頂,再由接引和尚引見主持僧。進香、獻茶、拜佛一應禮畢,方辭山率眾回府。

路上他們匯總出四點條呈,向魏夫人稟告:

一、觀眾僧粗俗無狀,妖氣橫生,眉宇間蘊有殺機,絕非出家人氣質;

二、老平堂雖設道場,實乃練兵之地,刀光劍影,翻打痕跡,斑斑在目;

三、龍窩馬群呦呦,聲震山野;

四、廟內地下有空響之聲,似有暗室地道。

魏夫人聽後,為之動容。歷經多次查訪,始有充分的材料證明山僧罪惡多端,圖謀不軌。才上表奏明朝廷,獲准降旨剿滅山寇。

魏夫人遵旨,調府兵三千,戰將百員,兵分三路,掃蕩山寇。

第一路:攻正面夾山口,破白龍關,大戰老平堂,直抵老頂西坡,主將徐珩。

第二路:攻打松林寺城堡,搶佔普救寺,掩護強攻陣風洞,圍志頂南坡,主將陳敷。

第三路:發輕騎兵三百,飛渡紫騮嶺,包抄二嶺,截斷東、北兩方退路,主將陳敏。

帥部一聲令下,陳家府兵,冒著滾木擂石,奮勇當先,一鼓作氣,攻下老頂,堵死地道,全殲山寇,其戰果輝煌。

魏夫人一面派人處理戰後事宜,安置戰俘,資遣民女,救火清道,一面命隨軍繚員著手刻石立碑,名曰:“安大山,”以志永遠平安之意。

次日天朗氣清,魏夫人攜帶愛孫陳元光,並馬登山,觀看山勢,過白龍池,停進飲馬,池中水清見底,元光人馬倒映水中,真如白龍戲水。魏夫人見狀大喜,說道:“此真我家白龍駒也,堪繼祖業,馳騁疆場。”時人稱元光為白龍少帥,典故即出於此。元光後來尊為開漳聖王,果驗此語。

祖孫休息罷,策馬登山上老頂主峰,極目四野,好一派風光盡收眼底;南看金剛台連雲,橫空出世,東看長山如龍出海,吞江沒河;下視龍潭,波光如鏡,浪擊藍天,浩浩蕩蕩,有吞沒老頂之勢;回身西望,則見蓼東平川沃野百里,草木豐茂。不覺仰天讚歎到:“真乃天造地設之靈山也,吾死當葬身於此,以觀風化於百代也!”元光雖年僅十歲,已是朝野聞名的神童,立即察覺奶奶的心願,馬上拱手稟道:“孫兒遵命,願祖母壽比青山。”

魏夫人聞言不覺欣然大笑,以鞭指山峰,說道:“我名此峰為元光頂,願我祖孫二人共戴佛光。”隨軍僚員亦刻石立碑曰“元光頂”。此及即興之言,本無關大局,此事已流傳千載,成為佳話,受萬人景仰的信史了。

 

白龍池與龍窩

魏敬奉旨剿平為非作歹的山僧,命名安大山以後,百里山區恢復了過去山的寧靜,水的澄澈,松竹的蒼翠,呈現出一派升平景象。

春日山光明媚,百鳥聲喧,太夫人攜帶愛孫兒陳元光和幾名侍從,登山觀景。他們一行人馬,取路朝山官道行至山下,舉目上看,只層層石階,直排列到山頭。此道全是用青石板砌墊而成,寬約八尺,高有千層,故稱千層梯。每高至 300層時,均有方石砌就的一個平臺,面積可容二百人休息,平臺中間有古松參差,濃蔭覆蓋,遮陽蔽日;兩側沿山溝處,遍生水竹子,竹林中有潺潺山泉流出,可供朝山人飲用。第三層平臺,上接老平堂,有一個較大的蓄水池,是從整塊大板石中開鑿而成,從石縫中間有泉水溢出,其水澄澈見底,冬日水暖,夏日水涼,水底及周邊有青苔鋪翠。其特徵很像龍門山的珍珠泉、禹王池,專供朝山者飲馬之用。並立有石刻山規:“凡是朝山者到此,均須下馬下轎”。徒步登山,馬夫、轎夫、隨從住此歇腳飲馬,故名飲馬池。

太夫人帶領元光策馬並來到池邊,白馬倒映,碧波漣漪,好似白龍戲水,元光騎在馬上,丹唇皓齒,活靈活現,像李天王的三太子,戲耍白龍。太夫人見狀,不覺大喜,以鞭指元光,春風得意的說道:“此真我家白龍戰駒也,可光大祖業,功在朝廷,榮在家門,吾夙願足矣!”陳元光看著奶奶的喜悅之情,就很認真的說:“吾若真能乘龍,就一定跨海。”此話當是祖孫一時開心之談,誰知陳元光13歲時領光州鄉薦第一,少負盛名,譽為白龍小將;15歲隨奶奶魏敬,叔父陳敷、陳敏,率固始五十八姓人馬,馳援兵,靖漳江,稱元光為白龍少帥,後尊為開章聖王。後人稟承太夫人之意改飲馬池為白龍池,流傳到今已1360年矣。

祖孫飲馬白龍池後,回首東望,則見蒼松翠竹掩映,碧草連雲的元光頂下有一個山窪,三面壁削陡立,西向一闕。魏敬指鞭問眾人,對面為何處?隨從答:“此乃龍窩,是山僧養馬的地方。”她審視良久說道:“好一個養馬場,咱們去看一看。”隨從回轉馬頭共擁魏敬祖孫二人,馳馬下山,飛馬大澗溝,立馬龍頭,舉目四望,則見龍窩三面環山,陡不可攀,似圈馬圍牆,陡崖腳下有汩汩清流,如同飲馬槽;中心地帶突起一平崗似龍頭,可搭建馬棚;整個窪處,地勢平緩,雜草豐茂,是理想的牧馬場。

魏敬看到這裏,心潮澎湃,忽然想到兩句名言:“豐年不忘積糧,太平不忘築牆。”暗暗的反思,幾年太平日子一過,我老婆子倒忘乎所以了。就毅然決定:“作為將軍府的飲馬場”。日後送來二百匹良種馬,在此繁衍軍馬。先將軍騎的火龍駒,魏敬騎的雪花青,均放養此處,命名為將軍府龍窩養馬場。

這一繁殖軍用良種馬的措施,為總章二年,大唐玉鈴衛翊府左郎將歸德將軍陳政奉旨領嶺南行軍總管事,率府兵3600名、戰將 123名前往泉州、潮洲間平叛準備了條件。其中鐵騎五百就都是從龍窩養馬場挑選裝配起來的,可見魏敬憂患意識的歷史意義了。

 

龍潭水兵與泉河槽運

總章二年( 669年),福州綏安縣山民騷亂,朝廷命陳政為嶺南行軍總管事,率府兵3600名,將領 123員,前往平叛。魏敬淮上勞軍歸府,若有所失,總是考慮著大軍南征,如何籌措後援問題。而後援的關鍵是槽運軍需和補充兵員,特別是大軍闖海,尤需水兵和戰船。她就決定第二天帶領兒子陳敷、陳敏、孫子元光,到安大山作實地考察。先走小路,從泉河轉北澗溝,東到龍潭。看了龍潭水位和港口,再策馬登山看森林資源,計算造船材料。回府後又是虎帳青燈,徹夜籌畫,霜染白髮,馳思萬里。

次日魏敬升帳,決議兩件事:

其一,令陳敏將軍伐木造船。陳敏領令招集木工、鐵工、運輸工,擇日開山伐木。他把造船的廠址分設兩處:第一處造戰船,設在龍潭西港近山坡處,建築起船塢,近山取木,近港下水,可謂方便之至。陳敏組織一班工匠,日夜兼工,半年造成戰艦20艘,交付現役,二年監造 200艘,投入服役。第二處造運輸船,設在泉河東岸陳集碼頭上邊,叫將軍府木場。口堆積元木,監造運輸船和快艇,二年也造成 200餘艘,驗收待用。

泉河槽運對唐時陳將軍府運兵運糧很重要。它南連史河,北接淮河,風帆上下,船舶接踵,是蓼東蓼北官運、商運一大要津。這條槽運,對魏敬南援,更為重要,泉河在安山南北有兩條分支,由西向東走北坡接龍潭名北澗溝,是木材下運陳集木場,軍糧上運龍潭的樞紐;由西向東線南坡,接納大澗溝,二澗溝,南澗溝的南潤河,在雨季汛期是放木排的最佳季節,順流直達陳集木場,排乘水勢,盛況空前。

其二,命令陳敷將軍訓練水兵。他奉令把水軍訓練大營紮在龍潭西埠,背靠開闊平原,面對波濤浩蕩之龍潭。陳敷先調府兵 200人,再徵募熟悉水性的青年 300人。即日上馬,先用民船訓練基本項目,俟戰船下水就正規訓練。半年後配來20艘戰船,他就抓緊訓練並利用龍潭不凍港的優勢,大搞冬訓。二年過後,這支 500人的水兵,居然練成掌楫駛船、下水潛遊,船上可戰的一股蛟龍。為後來魏敬率師南援,作了勝利的準備。

 

魏敬六十七歲統三軍

唐玉鈴衛翊府左郎將歸德將軍陳政于總漳二年奉旨南征,初與山越人作戰獲勝,後因北方將士不服水土,加之瘟疫發生,病死比較多,便退保九龍山(閩南九龍江中、上游),奏請朝廷增兵。武則天覽表,想起開國雙槍女將魏敬,足智多謀,能征慣戰,不久狄仁傑上稟:“魏敬在龍潭操練水兵,為國操勞。”不禁大喜,馬上傳下聖旨,令蓼國夫人掛帥南援。

魏敬接旨謝恩,祭旗點兵,馬上發軍帖,點將校,傳檄固始城鄉58姓軍校5800人;其中騎兵千人,戎裝赴將軍校場待命;另從龍窩選出戰馬 500匹,配備突騎兵待命;又從龍潭水兵營中,選士兵 500人,戰艦 200艘,運輸船 200艘,排列於泉河兩岸待命。

各路人馬到齊,魏敬擇日誓師。她依舊跨上雪青戰馬,手執雙槍,頂盔貫甲,威風凜凜。三聲炮響,水、陸、騎兵全登上戰艦,刀槍映日,旌旗蔽空,戰艦首尾相銜,一字兒排列數十裏。風鼓帆張,船乘碧波,出泉河,入淮河,轉運河,過長江,飛駛太湖……。

魏敬登上船樓,觀看軍容,深深威到船運兵馬,順水放舟,的確減少旅途勞頓。各個軍船上的將士均顯現出土氣高、水手勇,戰馬壯的旺盛鬥志。風送樓船,很快到達浙江境內。魏敬本著救兵如救火的原則,兵分二路,水陸並進。在過浙江入閩途中,經過幾次小規模戰鬥,以風掃落葉之勢,攻必下,戰必克。在勝利聲中,也誤了些日子。瘟疫開始流行,傳染迅速,陳敷、陳敏等主要戰將,相繼病故。太夫人一方兒孫病亡落淚,更為援兵受阻擔憂。真是困難千層,噩耗萬端。她憂心如焚,夜不成眠,忽然二目一亮,頓生醒悟:“兵行湖中無病,登陸頓感染,可見瘟疫傳染於草木,不傳染於水面。”她升帳議事,當機立斷,一方面挑選人強馬壯的騎兵 800人,組成突騎軍,由陳元光率領,不攻城,不戀戰,有阻突過,各攜帶三日乾糧與部分藥物,日夜兼程三百里。另一部分病弱者乘船,隨大本營東向浮海入九龍江。軍令一下,各自準備。且說突騎軍,如颶風狂飆,賓士三日,竟行千餘裏,實現了千古奇觀會師九龍江。政與元光父子見面,北向頓廷,叩謝朝廷。立即派船隊泛江入海迎接大軍。

二軍會師後,陳氏三代,軍校親友,免不了慶賀三天。然後太夫人升帳議事,制定了建立據點,分階段掃蕩,奇兵制勝,招叛撫降,廣釋恩澤的戰略,軍威大震,戰局立轉,迅速平定閩南,陳政命一條無名河為漳江。

儀鳳二年,陳政病逝。元光以鷹揚將軍代父領兵。魏太夫人申報朝廷,並參與軍機。從九龍山打到潮州,經過百余戰,全部平定山越人的騷亂。

陳道人有詩替魏敬曰:

  立功不讓鬚眉郎,中幗七旬負箭囊。

  揮劍決雲靖越海,群雄受命安漳江。

 

閩漳雲霄縣,豫蓼雲霄廟

魏敬協助孫兒陳元光平定山越人騷亂,就籌畫領兵屯墾,建宅于火田村。她力主與山越人通婚,通商,幫助建房,教學耕種,逐漸改變了山越人的穴居,火耕生活方式。又親自組織軍中女眷,幫助山越婦女學習養蠶,繅絲、織錦、刺繡,縫製衣裙等女工,使山越人的婦女也都脫下樹葉披肩,獸皮圍裙,換上了中州服裝。同時招納賢士,興辦癢序,發展教育事業,振興東南文化,為後來的文風望東南打下良好的根基。

太夫人愛民如子,鄉鄰間婚喪嫁娶,疾病災難,有求必應,不求也問,因此士兵、山民視之如父母。

垂拱二年( 686)陳元光向朝廷上表奏請綏靖之策,提出建立州縣,廣施教化,統一政令,鞏固封疆大業。後來朝廷批准建立漳州。為紀念魏敬封疆偉績,元光奏請建雲霄縣。恩准兼製圖。漳州人懷念魏敬建有魏媽廟,後來遍南海及澎台等沿海島嶼。

魏敬享年八十多歲,大約病故於西元 686年前後。她晚年客居漳州,經常懷念固始陳集。據說是老年人常犯的思鄉病。由於軍事雖定,元光還忙於選才任能,建州建縣。魏敬本人寬宏大度,也沒請求還鄉養老,致客死漳州任所。葬于雲霄,漳州廟祀千秋。由於魏敬生前與安山結下不解之緣,她曾明言:“死後當葬身安山。”此言元光也經常提及,只是漳州人不同意遷葬,元光只得奏請皇帝在安山興建祠宇,紀念封疆大臣魏敬。聖旨恩准,賜號雲霄娘娘。豫鄂皖邊區方圓數百里人民,皆用中州敬詞稱為雲霄奶奶。安山雲霄娘娘廟,也就被稱為雲霄奶奶廟了,沿稱今已1320多年。

西元 690年左右,元光奉旨回固始祭祖,在元光頂破土奠基,修建雲霄娘娘廟。院宇三層,神像數十尊。其中雲霄娘娘主神是灰白石雕像,其餘金童玉女侍官衛士皆為青灰石雕像。

西元 695年神像開光大典,元光亦奉旨親來主持禮拜,終於賞還了他奶奶的夙願:“魂歸安山,”使魏敬的名字與安山並存。禮畢元光登山懷故,行至二嶺,停步,以腳踏分水石上說:“祖母指此石對我講‘水從此分,到海匯合,人事常如此。’”至今思之,實寓有天機妙理。他感慨賦詩《吟分水石》一首:

  水分一石源頭高,兩股清流入望遙。

  越澗翻山滾滾去,淮河水匯漳江潮。

 

繡鞋崗 牛死嶺

元光頂西下方,有塊平坦的山頭,名老平堂,其北下方有一裸露的山脊,無草石,坡較平緩,叫牛死嶺,無非是形容其陡峻難登。當年進剿山僧時,陳敏跨紫騮駒,率飛騎軍,就是由此出奇兵登上老平堂,故有稱紫騮嶺。

為非作歹的山僧被剿平後,魏敬常帶兒孫從此走捷徑登山,又能教兒孫馬術。龍潭水兵營地建立,這裏更成了上山或往南坡古城堡騎兵站的必經之地。魏夫人檢閱水軍,或過山南視察騎兵營地,也都經牛死嶺,從繡鞋崗回將軍府。

繡鞋崗位於元光頂北下坡十裏處,離將軍府八裏。魏敬生前上山或下山均取此捷徑,常在繡鞋崗歇馬。馬兒自由的放牧,她坐在一方大石上休息,時間一長,竟把石板踩出腳印。

魏敬死後,受皇封為雲霄娘娘,身現佛像佛光,是安大山一位尊神。但在月白風清之夜,也時常懷念當年並轡馳騁戰場的戰友陳克耕將軍。而陳未成尊神,只是人魂,雖有七星拱月地和將軍祠,但享的是人間煙火祭禮,不能接待尊神。雲霄娘娘常想實現聚會心願,只有收佛像,佛光,變化為一村樞,提著竹籃,私自到將軍祠聚會。去來均經過繡鞋崗,去時意慊慊,歸時情綿綿,她只好在繡鞋崗緋徊。時間長了,繡鞋崗的板石上,也就印了多處腳跡。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