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漳州 »

陳元光對漳潮地區的開發

作者:湯漳平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2年11月17日

陳元光對漳潮地區的開發

我國歷史上有許多這樣的人物,他們的名字娃赫地寫在史書上,但是後代卻很少知道他們。相反,一些在史冊上缺乏記載的人物,他們的名字和事蹟卻長期而廣泛地在民間流傳著。陳元光就是後面所說的這樣一位有趣的人物。新舊《唐書》上沒有他的事蹟記載,但是從閩南到廣東的潮汕地區以及臺灣省,一千多年來,人們懷念他,崇敬他,並流傳著不少動人的故事。他對漳潮地區的開發的歷史貢獻是不可磨滅的。

陳元光(658--711),字廷炬,河南固始人,父陳政為唐玉鈐衛翊府左郎將歸德將軍,奉唐高宗命令進戍綏安(今福建雲霄),陳元光以鷹揚將軍隨父戍閩,此後即從事漳潮地區開發。

唐總章二年( 669年)泉潮間蠻獠反,唐高宗下詔命玉鈐衛翊府左郎將歸德將軍陳政為總嶺南行軍總管事,“率府兵3600名,將士自副將許天正以下 123員,從其號令,前往七閩百粵交界,綏安縣地方,相視山源,開屯建堡,靖寇患病炎方,奠皇恩於絕域”。這道命令要求“莫辭病,病則朕醫;莫辭死,死則朕埋”。“斯誓斯言、爰及苗裔”。(唐高宗《詔陳政鎮故綏安縣  地》)。這可說是一道很嚴厲的命令。

陳政父子入閩後對閩南的治理、開發,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穩定局勢時期。這個時期以作戰為主。陳政率兵進伐時,寡不敵眾,退守於九龍山(今漳州南),奏朝廷請求加派援兵。朝廷命令以陳政兄陳敏、陳敷,領軍校五十八姓來援,後來陳敏和陳敷死於道中,他們的母親魏氏足智多計畫,代領其眾。援兵入閩後與陳政會齊,擊敗蠻獠,屯兵于雲霄。這是陳政人閩後紮下根的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設置地方政權與恢復社會經濟階段。垂拱二年( 686年),陳元光上表請於泉潮問增置一州變原來的七閩為八閩,並委派地方官吏。朝廷同意了他的請求,於是因地為名在漳江旁建漳州,轄漳浦、懷恩二縣。並且朝廷令陳元光兼刺史之職,自別駕以下,得自辟置。可見唐王朝對陳元光父子是很信任的。

建置漳州以後,陳元光“乃率眾辟地置屯,招來流亡,營農積粟,通商惠工,奏立行台於四境,時巡邏焉”。從這時起,“從距泉興,南逾潮惠、西抵汀贛,東接諸島嶼,方數千里,無烽火之驚,號稱樂土。”(見《雲霄縣誌.名宦》)這裏所描繪的也許有誇張之嫌,但建州之後,陳元光及其部下就著手大力恢復經濟工作,這是正常的。這一長期混亂的地區得到治理,老百姓自然十分感激陳元光,因而景雲二年( 711年)當陳元光作戰陣亡時,“百姓哀號,相與制服哭之。”設置地方政權和恢復發展社會經濟,是陳元光人漳後的第二階段的主要活動,用了25年時間。

第三階段:鞏固與發展經濟時期。陳元光死後,他的部下和子孫繼續進行開發閩南的活動。陳元光的子陳晌,孫陳酆、曾孫陳謨,歷任漳州刺史。據記載,陳謨至元和十四年( 819年)卒,也就是說從西元 669年陳政人閩至西元 819年陳謨卒,在長達 l50年的時間裏,陳家五代人及其從河南帶來的部下們,一直致力於閩南地區的開發,直到陳謨的兒子陳泳到外地做官為止。這是第三個階段。《舊唐書》記載,到天寶年間,漳州已有5346戶, l7949人,更有意思的是陳泳最後的任職是在河南老家當光州司馬。

天一閣本的《嘉靖固始縣誌》中說:“固始衣冠南渡大較有三,按《閩中記》,永嘉之亂,中原土族林、黃、陳、鄭四族先人閩,今閩人皆稱固始人,一也……王潮之亂,十八姓之閩,二也……又靖康南渡、衣冠文物蕩然一空,三也。”其中竟絲毫沒有提及陳元光人閩之事。乾隆五十一年撰修的《固始縣誌》也沒有任何地方提到陳元光入閩,這的確是一件不公平的事。其實中原幾次南遷,對閩南影響最大的應是陳元光的人閩。從人閩的規模和人數來看,晉代一次人數較少,而唐初陳元光人閩人數卻是比較多的,人閩者有先後兩批,第一批由陳政帶去的,有3600多人,這有文獻可考,第二批由陳政的兄長帶去的58姓,具體人數卻不清楚,但數量必然不會少於第一批,因為這次是聚族而行,兼帶家屬,數量自然較大。

陳政、陳元光的入閩,實際上是一次有組織、有準備的大規模的遷徙。唐高宗的詔書清楚地說明要他們去“相視水源、開屯建堡”,且“斯誓斯言,愛及苗裔”。陳元光等進漳之後,執行命令甚為堅決,並做好了長期駐紮的準備,發展生產是長期紮根的必備物質條件,因此陳元光很重視經濟建設,他留下一首《示珦》詩,詩中要他的兒子陳珦“日閱書開土,星言勸駕農”,就是要兒子多督促耕作。這些開拓者從中原帶去了當時比較先進的文化和生產方式,而漳潮地區氣候溫和,土地肥沃,非常適宜農作物生長。這兩種條件的結合,使這一地區的經濟得到迅速發展。當年從固始隨同陳政人閩,並在軍中擔任軍諮祭酒的丁儒,晚年曾寫一首《歸田二十韻》詩,現摘錄部分如下:

漳北遙開郡,泉南久罷屯。歸尋初旅寓,喜作舊鄉鄰。好鳥鳴簷竹,村黎愛慕臣。土音今聽慣,民俗始知淳。烽火無傳警,江山已淨塵。天開一歲暖,花發四時春。雜草三冬綠,嘉禾兩度新。……霜雪偏避地,風景獨推閡。辭國來諸屬,於茲結六親。追隨情語好,問饋歲時頻。相訪朝與夕,渾忘越與秦。……呼童多種植,長是此方人。

丁儒是在漳潮地區開發中有貢獻的人物,《福建省通志》載有他的事蹟。這首詩十分生動地描繪出經過幾十年開發後漳潮地區的社會經濟和風土人情的狀況,也反映了從中原來的百姓已與當地人水乳交融般地結合在一起。

近代的人口調查資料,也可以看出陳元光在漳潮地區的影響。以福建省雲霄縣為例,1946年曾做過人口統計,當時全縣總人口為113802人,姓氏8l姓。在族譜中寫明先世從河南人閩的有方、吳、陳、柳、王、湯、蔡、林等九姓,總人數約 9萬人,占全縣總人 121的百分之八十。九姓中寫叫先祖隨陳元光人漳的就有方、吳、張、陳、湯、柳 6大姓(均有先祖姓名),人口 6萬餘,占全縣當時總人數的百分之五十三。還有一部分是族譜無考的(見《雲霄縣誌》)。陳元光隨父入閩時,隨從的偏裨將 123員,據《雲霄縣誌》中保存的資料,可稽得姓名的95人、姓氏62種(見附錄),後來陳敏帶來相助的有58姓,則沒有具體記載。現在福建的大量族姓,都稱其先祖是隨陳元光入閩的,不僅寫在族譜上,而且刻石留示後代。如湯家的祠堂石柱上就刻有“宗由固始,將軍及澤”的字樣,至今仍保留著。這批入閩的中原人,先在閩南站穩腳跟並發展起來,然後又向廣東發展,潮州、梅州一帶的中原移民有許多就是從漳州一帶往南播遷去的。(參閱《臺灣通志.人民志.氏族篇》)

從《臺灣通志》所提供的材料,也可以看出,臺灣的居民姓氏主要結構和福建大致相似,這是因為臺灣居民大多是由福建播迂到臺灣的,尤以漳州和泉州地區移民為最多。據1930年臺灣統計的人口資料,當時臺灣總人數為 3751600人其祖籍注明從漳州和泉州二府移去的為 3000900人,占當時臺灣省總人數的百分之八十。又據l953年一次戶口統計資料,當時臺灣總戶數為828804戶, 737種姓。戶數在 500戶以上的 l00種姓巾,有63姓族譜材料說明先祖在晉末、唐初、唐末這 3次從河南遷往福建的。這63姓計有670512戶,占全省總戶數的百分之八十點九。63種姓中,又有45種姓的家譜記載是先祖隨陳元光入閩的。由此可見,陳元光這次人閩,對後代影響極大。

臺灣的移民和開發,主要是伴隨著鄭成功收復臺灣過程中進行的,大量的福建、廣東百姓隨鄭成功移屑到了臺灣。因此追根溯源,今日臺灣居民的大部分, 300多年前的祖籍在福建,一千多年前的祖籍在河南(大多數在固始,但也有部分從河南其他地方如汝南、祥符、鄧縣等地去的)。這支移民隊伍,先是由陳元光父子、王潮兄弟從中原徙至福建,又由這批移民後代鄭成功從福建徙至臺灣,像接力棒一樣往前推進。

陳元光父自率眾開闢閩南,在這一一帶留下了大量的遺跡。這些遺跡大多在今雲霄縣境內,因雲霄縣即古綏安縣地,初建漳州的州所在地。

閩南的地名,至今仍保留陳元光人閩時所取的名字。漳江,是陳元光父陳政所命名。據舊志載,陳政“嘗渡雲霄”,指江謂父老日:“此水如上黨之清漳。”(《雲霄縣誌.陳政傳》)因此命名為漳江。其實漳江命名的原因恐怕不僅如此。漳河上游有兩支流,一為清漳河,一為濁漳河,到河北省涉縣合漳鎮匯合而為漳河。漳江也是如此,上游分南北二溪,南清北濁,匯于西林村,瀲灩成章,因而稱為漳江。(見《雲霄縣誌.地理志.山川》)後來又因江而置州,稱漳州。漳州府址雖曾三次遷徙(初建于雲霄,次遷于李澳川,再遷于龍溪),而州名至今未改。漳浦也是以江為名,即漳江之旁的意思。因陳元光的活動而命名的地名,在今雲霄縣還有大、小將軍山,東海中有將軍嶼、將軍澳等。

在遺跡方面,漳江北盤陀嶺下留有故城,據傳為漳州初建時的城址。雲霄及漳州都有傳為陳元光駐軍的軍營遺址;有陳元光所建的巡邏台,此外雲霄有演武亭,陳元光軍隊牧馬的馬坑,還有兩塊巨石:一稱為磨劍石,傳說陳元光曾在這裏磨過劍;一為試劍石,傳說是陳元光一劍把巨石劈為兩半,這些遺跡帶有濃厚的傳奇色彩。在雲霄還有陳元光所建的燕翼宮舊址和陳元光為祖母魏氏守制三年於墓側建的墓廬。陳元光祖母魏氏,陳政夫婦,陳元光夫婦,陳元光女兒柔懿夫人,陳元光隨征的一些部將等人的墓地,大都在雲霄,有的後遷至今漳州附近。

閩南各地過去建有大量廟宇祭祀陳元光及其將領的,有威惠廟、靈著王廟、靈侯廟、將軍廟、功臣廟、沈李二公廟、祁山廟(見《福建通志.坊廟志》)。還有祭祀陳元光女兒的夫人媽廟(據載其女兒從征,曾立不少戰功)等。

閩南的舊風俗,每年正月十五元宵時,各村抬著陳元光的神像遊村,想來是作為驅邪的。由此也可見陳元光在閩南影響之深。

據史籍記載,陳元光能文善武,13歲就領鄉薦第一。他的著作有《玉鈐集》。《全唐詩》中保存有他的三首詩。

綜上可知,唐初由陳政、陳元光父子率領的中原百姓對漳潮地區的開發,對我國東南地區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影響極其深遠。而陳元光本人,由於他的功績、組織才能和實際上的領導地位,在其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對此,我們應該本著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給以恰當的評價。

 

附錄:

一、從陳政戍閩諸姓氏 (據《雲霄縣誌》):

陳、許、盧、戴、李、歐、馬、張、沈、黃、林、鄭、魏、朱、劉、徐、廖、湯、塗、吳、周、柳、陸、蘇、歐陽、司馬、楊、詹、曾、蕭、胡、趙、蔡、葉、顏、柯、潘、錢、余、姚、韓、王、方、孫、何、莊、唐、鄒、邱、馮、江、石、郭、曹、高、鐘、汪、洪、章、宋、丁,共61種姓。

二、臺灣1955年戶口統計資料,在 100種大姓中,其族譜記載晉、唐初、唐末入閩的姓氏:

晉代入 閩:

林、黃、張、劉、楊、鄭、邱、何、詹、梁、鐘、溫、巫,共15種姓。

唐初隨陳元光入閩的:

陳、張、李、王、吳、蔡、楊、許、鄭、郭、周、廖、徐、莊、蘇、江、何、蕭、羅、高、盧、余、潘、魏、顏、趙、方、孫、鐘、戴、宋、曾、蔣、姚、歐、鄒、丁、錢、柳,共45種姓氏。

唐末隨王審知入閩的:

王、吳、蔡、楊、鄭、謝、郭、曾、周、廖、莊、蘇、何、高、盧、孫、傅、馬、董、薛、韓,共27種姓。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