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漳州 »

光州漫憶:被戲說的陳元光出生地

作者:楊峰  來源:南陳宗親網  更新時間:2016年09月01日

光州漫憶:被戲說的陳元光出生地

一.引子

《光州漫憶》竟然漫憶到了“光州固始人”陳元光,會不會有些唐突?不,不唐突。可以開篇直接的告訴您:陳元光(657—711),字廷炬,光州弋陽人。弋陽,即今天河南省潢川縣南城的古稱。

在今天我們僅存的順治、乾隆、光緒三部《光州志》中,有多處明確地指出其後世回“弋陽舊第”居住;陳元光及其後人的事蹟、傳記,亦在《光州志》中有大量的記載,而不見於明、清時期的《固始縣誌》。據志書記載,宋孝宗加封陳元光為靈著順應昭烈廣濟王,有司春秋祀之。明時,在光州北城儒學東有祭祀陳元光的廣濟王祠,並有祭田七畝,在南裏九甲行糧。後元光三十六世孫燁,于萬曆初為光州守,民感其德,以燁配祀。此亦不見於固始志書中記載。作為對照,兩本《固始縣誌》對“固始人”王審知等記錄頗豐,卻不見有關陳元光的隻言片語的記載。還有,今天在固始縣的對外宣傳中,處處以“光州固始人”指稱陳元光,對陳元光的這一指稱亦不見於光州、固始現存的任何一本志書的記載。

閑言少述,言歸正傳。

 

二.陳元光

陳元光這個名字在中國,甚至說在華人世界中,都可算是耳熟能詳,並且很正面的一個形象。百度一下可以看到下面的介紹[01]:

陳元光(657—711年),字廷炬,號龍湖。唐朝光州人(今河南省潢川、固始一帶),祖籍河東道,漳州首任刺史。他是閩臺地區重要的民間信仰之一,被奉為開漳聖王。

陳元光將軍自未弱冠之年即隨父率眾南下,直至殉職,始終堅守在閩戍地,長達四十二年;治閩有方,開科選才,任用賢士,招撫流亡,燒荒屯墾,興辦學校,勸民讀書。還在州內設36個堡,立行台於四境,作為軍事綏靖和政治教人的據點。對山越人以招撫為主,德威並重,和親通婚,娶山越女子為夫人。對叛唐的人施以武力,對願歸順者,劃地居住,自己管理自己,稱“唐化裏”,亦稱“九龍裏”。號稱“蠻荒”之地的閩南,經濟文化得到了迅速發展。 陳元光成為促進中原文化與閩越文化融合的奠基者。陳元光去世後,被後世尊奉為“開漳聖王”。祖父陳犢,字克耕,山西河東人,隋朝將領陳果仁之子。隋朝末年說服陳果仁以五萬精兵降唐。唐高祖李淵平定天下,功拜玉鈐衛翊府中郎將,封開國元勳濟美嘉慶侯,原配卒,再娶淮南光州固始人隋朝中書令魏潛之女魏敬為妻,遂落籍光州固始,陳元光為陳犢與魏敬之孫。
陳元光後曆官嶺南行軍總管,進中郎將,右鷹揚衛率府懷化大將軍,兼領漳州刺史。因討潮寇死事,贈臨漳侯,諡忠毅。《潮州詩萃》收錄其排律詩三首,後人編有《龍湖集》48首,《全唐詩》及外編錄其 7首。

總的說來,自唐總章初年,以歸德將軍陳政為開漳先驅以來,經其子元光為之奠定基業,繼由其孫珦、曾孫酆、玄孫謨蟬聯刺史。雖其一家為戍閩而犧牲者先後共達六人,然自陳政將軍以下,五代相繼,領袖一州,率眾啟土,遺愛萬民,建設漳州近百餘年,這在唐代乃十分罕見的現象。惜唐史因陳果仁為降唐之將略而無傳,但勳業幸憑口碑猶得以永垂後世。

今天以陳元光為代表的“開漳文化”廣義上可代表“閩南文化”,從而與“媽祖文化”、“閩王文化”共同構成了今天福建省最具影響力的三大傳統祖根文化,並是維繫海峽兩岸人民情感的重要精神紐帶。如今,陳姓已成臺灣第一大姓[02],其大多為陳元光後裔。在臺灣的各民族中,漢族人數約占全省2300萬人的98%。在1946年以前,他們中的80%左右祖籍福建,其中以漳州、泉州人為最多[03]。

以陳元光在華人世界中的巨大影響,足讓我們這些陳將軍的家鄉人,生活在曾經光州的後來人,以家鄉出了陳元光這樣的大英雄為榮。但是,歷史走到了今天,卻似乎發生了偏差…
固始今天以“唐人故里,閩台祖地”和“中原第一僑鄉”的宣傳自居[04]。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根據就是“開漳聖王陳元光”為“光州固始人”。現今,固始不僅僅有新建成的陳元光塑像、陳元光廣場,更是陸續對外宣佈發現了陳氏祖墳,陳元光祠堂、廟宇,陳元光祖居等等。而曾經作為光州州治,今天的潢川人似乎也無太多的異議。

不可否認固始是中原移民沿海的一個重要地方,固始也曾經是光州的一部分,但是“光州”、“光州固始”、“光州弋陽”卻是截然不一樣的概念及地方。歷史真的可以戲說嗎?真實歷史中,陳元光的出生地又在哪兒呢?時間已經過去了近一千四百年,歷史的真實早已化作星星點點的碎片淹沒在所剩不多的典籍之中,避免戲說的最好辦法,那就是我們老老實實的翻書吧。

 

三.三部《光州志》中的陳元光

潢川留存到今天的《光州志》有三部:順治十七年的、乾隆三十五年的、光緒十二年的。今天我們就從這三部《光州志》,以及光緒三十三年《光州鄉土志》翻起,來看看史書中是怎麼記載,又是怎麼論述的。

一:陳元光後人、三十六世孫陳燁,是不把固始稱為光州的。固始雖隸屬於光州,但對固始的稱謂就是“固始”。且陳燁自稱“燁之先世元光,光人也.……(燁)視邦之士夫子弟,皆其鄉人也。”

保存在順治十七年《光州志》中的《光州志舊序》篇,是萬曆丙子,知光州事閩龍溪肖厓陳燁為明萬曆《光州志》所作的序言。這位陳燁正是陳元光三十六世孫。

陳燁序:“燁之先世元光,光人也,唐時隨父政領兵戍閩,因家焉。今來守是邦,則視邦之士夫子弟,皆其鄉人也。”同篇文中亦稱:“燁承乏光州。光為汝南巨州,屬邑四……越明年,複得固始故先生葛公臣所纂《志略》……”

二:志書中提及的“弋陽”即指今天潢川的南城。

順治十七年《光州志》中的《城池•州舊弋陽城》介紹:“《地形志》:弋陽在定城縣。漢為弋陽國,後魏置郡,唐改光州。《一統志》:古黃國在定城廢縣西一十二裏,今州南城即其地。黃城即定城,定城即弋陽,弋陽即光州也。”

乾隆三十五年《光州志》卷八《城池》篇介紹:“其實,今之州城即舊弋陽城。《地形志》謂弋陽在定城縣……”

光緒三十三年《光州鄉土志》中的記載:“而光州之城,于宋修築者再。其實今之州城,即舊弋陽城也。《地形志》謂弋陽在定城縣,漢為弋陽國,後魏置郡,唐改光州,《明一統志》雲古黃國(即今之西古城)在定城廢縣西十二裏,今光州南城即其地。是定城即弋陽,弋陽即光州也……”

三:據志書記載,宋孝宗加封陳元光為靈著順應昭烈廣濟王,有司春秋祀之。明時,在光州北城儒學東有祭祀陳元光的廣濟王祠,並有祭田七畝,在南裏九甲行糧。後元光三十六世孫燁,于萬曆初為光州守,民感其德,以燁配祀。後移至名宦祠。

順治十七年《光州志》中,卷七《官秩考•陳燁》記載:“陳燁,字惟實,福建龍溪人。萬曆初,以舉人授光州守。其先人元光,產于光州,有功唐代,世守閩,因為閩人。以故公視州之紳士黎庶,猶其親姻比黨也……士大夫感公德,以元光舊封廣濟王,為建廟儒學東,以公配食,複祀名宦祠中。”

乾隆三十五年《光州志》卷十一《壇廟》篇仲介紹:“州鄉賢祠、名宦祠、忠義祠,俱在學宮內。節孝祠在學宮外東,雍正三年,知州高鍈奉文建。廣濟王祠在學宮前,祀郡人陳西元光。宋孝宗時封為‘靈著順應昭烈廣濟王’,有司春秋祀之。元光,本郡人,唐高宗時為嶺南行軍總管,鎮守漳州,陣歿,子孫世守漳。後元光三十六世孫燁,于萬曆初為州守,士民為立廣濟王祠於學宮傍,以表其先德,後遂以燁配祀。有祭田七畝,在南裏九甲行糧。”

在光緒十二年《光州志》卷二《典祀志》篇記載:“陳公祠在儒學前,祀州人陳西元光,唐高宗時為行軍總管,鎮守漳州,陣歿。宋孝宗時封為靈應廣濟王。祠年久坍塌,乾隆九年知州高鑒重修,有祭田七畝,在南裏九甲行糧。”卷六《宦績列傳》篇中也記載了:“唐 陳詠 子章甫 陳詠,字正雅,舊為光州人,因祖元光戍閩有功,世守漳州刺史,遂為閩人……陳燁 陳詠,字惟實,福建龍溪人。萬曆初,以舉人認光州守。其先人元光,本光州人,有功唐代,世守閩,始居於閩。以故燁視光之紳士黎庶,猶其親姻比黨也……士民感其德,因元光舊封廣濟王,為建廟儒學東,以燁配食,複祀之名宦祠中。”

在乾隆三十五年《光州志》卷三十七《典禮》(上)篇,更介紹有祭祀鄉賢、名宦等的典禮儀式:“忠義祠祀:唐贈忠毅文惠廣濟王陳元光……陳設:爵三,飯一孟,饌五器,饅首二盤,羊一,豕一,(同俎)。鐙二,爐一。尊一,香槃一。吏目行禮如名宦、鄉賢儀。”由此記載可以看出,祭祀鄉賢陳元光的活動是系統的,規範的,很成熟的典禮儀式,可以說是長期形成的“祖宗之制”。

四:志書中《選舉考.薦辟》、《人物考.鄉賢》、《宦績列傳》、《仕賢列傳》等篇,對陳元光及後人事蹟都詳細記載,並明確指出其為光州人或光州弋陽人,並且陳鄷等因避亂亦曾回光州老家居住:“無意仕進,訪弋陽舊第,川原壯麗,再新而居之數年。”

順治十七年《光州志》卷八《選舉考.薦辟》篇記載:“唐.天寶初,陳鄷,光州人,以祖元光功,世守漳州,居閩,舉秀才,授辰州寧遠令,見李林甫柄國,複隱居光。漳亂,閩人複請公為漳州刺史。父珦、明經,及第授翰林承旨。”

卷九《人物考(上).鄉賢》篇中有更詳細地記載:

“陳元光,光州人,字廷炬。風姿卓異,博覽經書。年甫十二,領光州鄉薦第一,遂從其父政,領將兵五十八姓以戍閩。父薨,代領其眾,任玉鈴衛翊府左郎將,會廣寇諸蠻陳謙、苗自成等攻陷潮陽,守帥不能救,公輕騎平之,詔進嶺南行軍總管。垂拱二十年,上疏請建一州於泉、潮之間,以控嶺表,乞駐刺史以主其事。時宰相侍從裴炎、婁師德等以為非公不可,遂可其請,俾建漳州漳浦郡邑于綏安地,仍世守刺史。州自別駕、縣自簙尉以下,聽自注用。由是方數千里,無桴鼓之警。未幾,蠻寇潛抵嶽山,公往討之,步兵後期,為賊所殞,民哭而祀之。事聞,詔贈官賜,諡忠毅、文惠。宋孝宗加封為靈著順應昭烈廣濟王,有司春秋祀之。三十六世孫陳燁來為光州知州,表揚先德,士民為立廣濟王祠于學之左。”

“陳鄷,字有芑,舊為光州人。因祖元光戍閩有功,世守漳州,遂為閩人。父珦舉明經,及第授翰林秀才,授辰州寧遠令。在都見李林甫、楊國忠柄國,無意仕進,回訪光州舊第,川原壯麗,再新而居之數年。安祿山亂,漳州民詣福建觀察史,乞遵舊制,命陳鄷領州事,以拯民生。朝是其請,乃建學延師,鋤強救災,一如祖父之政。”

保存在乾隆三十五年《光州志》卷四十七《宦績列傳》(二)篇中的記載:“陳詠,子章甫,陳詠字正雅,舊為光州人,因祖元光戍閩有功,世守漳州刺史,遂為閩人……”卷四十八《宦績列傳》(三)篇中的記載:“陳燁 陳燁,字惟實,福建龍溪人。萬曆初,以舉人任光州守。其先人元光,本光州人,有功唐代,世守閩,始居於閩。以故燁視光之紳士黎庶,猶其親姻比黨也……士民感其德,因元光舊封廣濟王,為建廟儒學東,以燁配食,複祀之名宦祠中。”卷五十《仕賢列傳》(一)篇中的記載:“陳鄷,字有芑,先世弋陽人。因祖元光戍閩有功,世守漳州,遂為閩人。父珦舉明經,及第授翰林承旨,珦生鄷,德性溫恭,幼躭經史。天寶六年舉秀才,授辰州寧遠令。在京見李林甫、楊國忠柄國,無意仕進,訪弋陽舊第,川原壯麗,再新而居之數年。安祿山亂,漳州民詣福建觀察史,訴乞遵先朝舊制,命陳鄷領州事,以拯民生。朝是其請,鄷至漳,建學延師,鋤強救災,一如其祖守漳時。”

在三部《光州志》裏,對陳元光及其子孫、後世的陳酆、陳詠、陳章甫、陳燁等,都有明確的、大量的記載,這是流傳有序、而不是偶爾提及的記載,這是今天我們確定陳元光出生地的最原始的材料,重要依據。

五:志書對人物籍貫記載是區分“州人”和“固始人”甚至“光山人”的。不會以“州人”、“光州人”籠統代指固始或者光山等籍貫。同時,志書也明確的點出:“陳元光,字廷炬,弋陽人……”

順治十七年《光州志》卷之九《人物考(上)•鄉賢》篇記載:“元 張鉉 字用鼎,州人……明 張安仁 州人……王義 州人……陳固 州人……蔡翠 字羽秀,固始人,家於光……”、卷之十《人物考(下)忠孝》篇記載:“萬凰 上油崗人……”、卷之十《人物考(下).武(職)》篇記載:“(唐)王潮 為威武軍節度使,弟弟邽為泉州刺史,審知、梁以為中書令,封閩王。兄弟乘唐末之亂,割據閩中,其後兵多光州人,今福州人多能自言其上世出於浮光者。一作潮為光州固始人。”“胡海 光州台頭子人……”

乾隆三十五年《光州志》卷三十九《選舉》(上)介紹:“三國時,吳有胡綜(固始人,中書令。);唐天寶間有陳鄷(州人,舉秀才,官漳州刺史。);僖宗時有張睦(固始人,光祿大夫。)……郡之登進士第者,唐景雲初,有陳元光(州人,官嶺南行軍總管);有方竦(州人,官鸞台侍郎);成通間有王延政(光山人);宋淳化三年有王彬(固始人)……”

光緒十二年《光州志》卷五《忠義列傳》記載:“唐 王潮 王潮,字信臣,固始人……唐 陳元光 陳元光,字廷炬,弋陽人……”

由這些記載可見,《光州志》的編撰者是不會把一位可以列入名人行列要紀念之人的籍貫搞混淆的。對人物籍貫記載是區分“州人”、“固始人”甚至“光山人”的。不會以“州人”、“光州人”籠統代指固始或者光山籍貫。一個“上油崗人”也會寫的清清楚楚,那就更不會把固始稱為光州的。固始雖隸屬於光州,但對固始稱謂就是固始,即使是以光州代固始,也會說:“光州固始人”,而不會簡單的以“光州”代指“固始”。

六 《光州志》明確的記載了:“浮光山 一名浮弋,即弋陽山也,州名弋陽郡本此。濮公煉丹光浮於天,州邑因以此名。又名濮公山,在光山縣北八十裏,俯映長淮。”
和“浮光陳氏”關係密切的浮光山,在現存的三部《光州志》中有多處明確的記載。在順治十七年《光州志》中,卷之一,《輿地考•山川》裏:“浮光山 一名浮弋,即弋陽山也,州名弋陽郡本此。濮公煉丹光浮於天,州邑因以此名。又名濮公山,在光山縣北八十裏,俯映長淮。每有光耀,出瑉玉及黑石,堪為棋子。”乾隆三十五年《光州志》中,卷之五,《山志》篇:“《水經注》雲:淮水又東徑浮光山北,亦曰扶光山,即弋[陽]山也。山距息縣南五裏,雖今在光山縣境,實古新息之封內山也。”

隨著時代的變遷,雖然浮光山(今稱:濮公山)所屬的具體縣治在變化:古息、光山、息縣等,但是,這座山一直就是屬於大光州範疇的,緊靠著“弋陽”或“光州州治”西北的一座山脈。該山因為弋陽、光州,而被賦予了無盡的人文資源,更是曾經光州的十景之首。“浮光”一直就是光州或者弋陽的代名詞。“浮光陳氏”的記載,恰恰印證了其發源於“光州”或者就是“光州弋陽”。

 

四.兩部《固始縣誌》裏相關記載有沒有?

在明嘉靖版,以及順治十六年版的《固始縣誌》裏,對陳元光或陳元光後人又有些什麼樣的相關記載呢?

我們先翻看明嘉靖版《固始縣誌》。

卷之一《圖像志》中《名宦》、《鄉賢》篇,均無與陳元光相關的記載。卷之五《官師志》中《封爵》、《守令》、《宦績》、《報祀》等篇,也無與陳元光相關的記載。卷之六《選舉志•薦辟》篇記載:“唐一人 張睦光祿大夫,自固始從王審知入閩,居古田之梅溪......”亦無陳元光等記載。卷之七《人物志》中《忠義》、《文學》、《世家》等篇,如《文學》篇中對所錄入人物“胡綜”籍貫使用諸如:“汝南固始人”等,不單純使用“光州”或者其他稱謂。《世家》篇中,更是詳細記錄了“固始人”唐 王潮、王審邽,五代 王審知、王延政的事蹟,也無陳元光的相關記載。卷之七是《祠祀》篇,記錄有“固始人”唐閩王王審知,亦無陳元光的相關記載。

再看順治十六年版《固始縣誌》。

其中卷之二《域地•疆至》篇記載:“西屬光州,七十裏跨春河入其境,一百四十裏抵郡治。”由是可見,《固始縣誌》中,對光州稱謂,亦是指今天潢川境內。

順治《固始縣誌》卷之二《域地•古跡》篇中,沒有陳元光祠堂等相關古跡的記載。卷之五《官師》中《封爵》、《宦績》、《報祀》等篇,亦無陳元光封爵、祠等相關記載。卷之六《選舉•薦辟》篇記載:“唐一人 張睦光祿大夫,自固始始從王審知,入閩居古田之梅溪……”、卷之七《人物•世家》篇記載:“唐 王潮,字信臣,固始人……五代 王審知,字審通,狀貌雄偉,常乘白馬……”、卷之十《藝文》中《宋詹統制墓表》篇記載:“侯,光州固始人……”等等,均無相關的陳元光記載。由以上記敍也可知道,《固始縣誌》對固始籍貫的介紹也不會簡單的以“光州”指代。必寫明:“固始人”,或者就是“光州固始人”。

翻遍明清兩部《固始縣誌》,可以確定的是:“紀、傳、表都沒有隻字記述陳元光和他的上下代關係”(出自福建肖林文),亦無和陳元光相關的祠堂、祖墳等古跡的記載。

 

五.福建人真的認為“閩祖”陳元光是“光州固始”人嗎?

早在26年前的1990年第6期《福建史志》【注5】上,就刊登了福建人肖林的考證文章:《陳元光籍貫窺探》。該文考證之詳細,推理之嚴謹,在福建省影響很大,甚至“廈門市陳元光學術研究會”也做了轉載【注6】。文中是這樣說的:

陳元光是建置漳州,開發閩南的第一位傑出的歷史人物,但他的籍貫至今尚無定論。歸納起來,大概有五種說法,現分別探討之。

一、固始說

固始縣,春秋為蓼國地。漢時的固始地域包括今淮南。有些人據嘉靖《固始縣誌》載有一段話:“永嘉之亂,中原仕族林、黃、陳、鄭四姓先入閩,閩人稱固始人”於是便把這裏的“陳”作為陳元光的祖先。然而,此說未敢苟同。陳元光若是固始縣人,為什麼作為“一方之全史”的《固始縣誌》均無載及陳元光之事蹟(王潮、王審知等都有詳載)?明嘉靖《固始縣誌》和清乾隆《重修固始縣誌》(方志學家洪亮吉所纂)的紀、傳、表都沒有隻字記述陳元光和他的上下代關係,這就不能不令人懷疑了。

二、河東說……

四、揭陽說……

五、弋陽(光州)說

對陳元光籍貫的上述四說,皆未敢苟同。但我認為弋陽(光州)說是與史實較相吻合的,也就是說切近了些。其根據是:

 1、《光州志》(清光緒丁亥夏竣工,汝南府光州知州楊修田總纂)載有陳元光及其孫酆、曾孫詠、玄孫章甫四人列傳。這裏就列傳與《福建通志》、《漳州府志》所載的不同部分抄下:
“陳元光,字廷炬,弋陽人……其系本子胡公滿,後,子孫以國為姓,遂易媯為陳。漢建武間,有祖名孟璉者為固始侯,薨葬於浮光山之麓,子孫因而留家焉。元光三十六世孫,華耒為光州守,表揚先德,士民囑立廣濟王祠於學宮之左。”(原文注:節舊志)

《光州志忠義列傳》(卷五第43~44頁)載,陳元光為“弋陽人”,並說明龍溪舉人陳華為光州守時,立過陳元光“廣濟王祠於學宮之左”以祀之。這是後裔為褒揚先祖陳元光的勳業在祖籍故地所建造的紀念物,以供老家後人所仰奉。

該志的“仕賢列傳”(《光州志》卷八第2頁)載,陳元光孫酆傳雲:“陳酆,字有芑,先世弋陽人……父珦……珦生酆……天寶六年,(酆)舉秀才,授辰州寧遠令,在京見李林甫,楊國忠柄國無意仕進,訪弋陽舊第,川原壯麗,再新而居之數年。”

此傳說了二件重要的事情:其一、陳酆“先世弋陽人”;其二、陳酆“訪弋陽舊第”,且“再新而居之數年”。這就從側面提明瞭陳元光世家舊第在弋陽,其籍也在弋陽的依據。

《光州志宦績列傳》(卷六第 1-2頁)載陳元光曾孫陳詠(光州司馬尋加本州團練使)傳雲:“陳詠,字正雅,舊為光州人,因祖元光戍閩……遂為閩人。”傳後附其子陳章甫傳記雲:“子章甫,字尚冠,建中初舉明經……(貞元)十九年轉光州司馬代父本州團練。元和三年轉京兆司田兼領度支郎……十二年詠卒,章甫扶柩葬於漳。敬宗初,複補光州司馬加團練使,輔國左將軍,士民愛之如慈母。”(原文注:節舊志)

陳詠、陳章甫父子雙傳除有分寸地記述他們“舊為光州人,因祖先元光戍閩有功……遂為閩人”外,提供了唐“元和十二年(公元 817年)詠卒,(章甫)扶柩歸葬於漳”的一件重要史料,說明陳元光老家弋陽(光州)及其後裔子孫與漳州保持著密切關係和深厚感情。非淵源的深長,能有絲絲縷縷的縈繞和牽葛嗎?

《光州志》是河南光州的“一方之全史”,對記載其方域內的人和事,應該說是有較高的可信性和可靠性。

 2、《河南通志祠祀》(清康熙三十四年張沭等纂)載:“汝寧府憫忠祠在光州西,祀陳亨祖。”陳亨是安祿山反時隨唐玄宗入蜀在馬嵬驛(今陝西興平西)殺死楊國忠,逼縊楊貴妃的陳玄禮之祖,與陳元光同宗近親,同籍光州,生時以憫忠揚名,死後立祠在光州西祀奉。再者,《固始縣誌》載陳氏遠祖陳孟璉,卒後葬於浮光山之麓。浮光山,在今固始縣之東北,亦潢川縣之東。此二則記述從側面旁證陳元光遠祖和近世旁系都是在光州生養棲息的事實。

 3、明萬曆初,舉人陳華(龍溪人)任光卅守,因他到先祖陳元光的故籍當州官,與先祖後裔和當地土紳黎庶非常友善,勤政惠及百姓,後人將陳華祀入宦祠。《光州志》也給予列傳留世。傳雲:“其先人元光,本州人,有功唐代,世守閩,始居於閩,以故華視光之紳士黎庶猶其親姻比黨也。”這段傳文足以說明在陳元光卒後九百餘年的明萬曆年間,漳州陳氏後裔仍然與光州祖籍保持著深厚的親姻關係和承宗聯祖的特殊感情。由此,也可以證明陳元光的籍貫該是弋陽(光州)。

但古之弋陽,今歸何屬呢?《辭源》(縮印本)條析:弋陽、郡名。三國魏分汝南、江夏兩郡置,治所在弋陽(今河南潢川西),轄境相當今河南淮南以南,竹竿河以東,灌河以西及湖北東北角。西晉後屢有伸縮。北魏只轄今潢川一帶,北齊移治定城(今潢川),隋初廢,大業及唐天寶、至德時又曾改光州為弋陽郡。

《辭源》“光州”條解是:“地名,春秋弦、黃、蔣三國地。今河南潢川縣地。”

經過河南省潢川縣地方誌編委會查考,在“建置沿革”中新載(摘錄)“潢川縣……西漢置弋陽縣,屬汝南郡所轄……三國魏分汝南郡為弋陽郡……北齊改名永定縣,梁末(公元 550年前後)置光州,治光城(即光山縣)……隋改為弋陽郡……唐天寶複為光州……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廢州立縣,改光州為潢川縣。”

根據上面所述,便可以得出弋陽——光州——潢川即一地的概念。如果可以說陳元光的籍貫弋陽(光州)是接近史實的話,那麼便可以較明確地說,陳元光的籍貫則在豫東南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是自古南北兵爭重地的今日“潢川縣”。

這就是一位在福建做文史工作者得出的結論:“陳元光的籍貫則在豫東南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是自古南北兵爭重地的今日‘潢川縣’”

 

六.陳元光與固始也有一定的淵源

綜合幾本《光州志》和《固始縣誌》,已經可以否定陳元光是“光州固始人”這個命題。但陳元光和固始也是有一定關係的。這個關係就是陳氏先世在固始做過侯相。

保存在乾隆三十五年《光州志》卷五十六《忠義列傳》篇中的記載:“唐 陳元光 陳元光,字廷炬,弋陽人,生於顯慶二年二月十六日。風姿卓異,博覽經書。總章已巳年甫十三,領光州鄉薦第一,遂從其父政,將兵五十八姓以戍閩。父薨,代領其眾,任玉鈴衛翊府左郎將,會諸蠻陳謙、苗自成等攻陷潮陽,守帥不能救,元光輕騎討平之,詔進嶺南行軍總管。垂拱二年,上疏請建州於泉、潮之間,以控嶺表,乞設刺史以主其事。時大臣裴炎、婁師德、裴行立、狄仁傑等建議,以為非元光不可,遂可其請,俾建漳州漳浦郡邑于綏安地,仍世守刺史。州自別駕、縣自簙尉而下,聽自注用。乃辟部曲馬克君之子仁,數十人為司馬等職,仍奏立行台於四境,以時巡查焉。由是方數千里,無桴鼓之警。未幾,蠻寇鴟張潛抵嶽山,元光往討之,步兵後期,為賊所殞,百姓哀之,肖其象,以祀于綏安溪之大峙先。天元年,事聞,詔贈官賜,諡忠毅。宋孝宗時加封為靈著順應昭烈廣濟王,命有司春秋祀之。其系本于胡公滿,後子孫以國為姓,遂易媯為陳,漢建武間,有祖名孟連者為固始侯。薨葬於浮光山之麓。子孫因而留家焉。元光三十六世孫燁來為光州守,表揚先德,士民為立廣濟王祠於學宮之左。”

關於陳元光先世曾經在固始做官的記載,2010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固始移民史料簡編》[07]一書中認為:“東漢建武間,固始侯為李通,陳孟連應是固始侯相。唐咸通特封開國男甘棠潘存實撰《陳氏本源宗譜記》:陳‘孟連為固始侯相,死葬浮光山之麓,子孫因家焉。’侯相為侯國長史,漢代‘侯國設置長史’,治理侯國事物。”

有關陳氏“子孫因而留家焉”的浮光山,在現存的三部《光州志》中有多處明確的記載,上文已有介紹,這裏不再累述。我們來看看其他的古代經典志書是如何介紹的:

在我們鄰縣光山,今天保存下來的乾隆年《光山縣誌》(點注本)中記載:“山之知名,久而最著無若浮光者,縣口光山,以山名也,唐以前,光州治光山,故州亦以山名。酈道元雲:浮光,即弋山也。漢立弋陽縣,謂在弋山之陽也,魏立郡,乃治西陽,西陽雖在弋陽縣西,實弋山之正南也,山瀕淮,其北岸即新息,與山相面,故息以浮光為南障,而實在光山境內。出迎恩門北望,平疇曠遠,惟茲山峻石孤撐,高觀枕流。”

酈道元的《水經注》卷三十《淮水》篇亦記載:“淮水東徑故息城南。《春秋左傳》隱公十一年,鄭、息有違言,息侯伐鄭,鄭伯敗之者也。淮水又東徑浮光山北,亦曰扶光山,即弋陽山也。出名玉及黑石,堪為棋。其山俯映長淮,每有光輝。”

在《大清一統志》卷一百七十六中,也清楚地記載有此浮光山:“在光山縣西北八十裏,一名浮弋山,即弋陽山也。漢書地理志:弋陽縣有弋山在西北;酈道元水經注:淮水東逕浮光山北,亦曰扶光山,即弋山也;李吉甫元和郡縣誌:光山一名弋山;樂史太平寰宇記山周圍二十裏,俯映長淮,每有光耀,因名光山,舊志謂之濮公山。

可以這麼說:光州一直和“浮光”有緣。甚至在大宋,我們光州最早出現的兩部志書,都叫《浮光圖志》。“浮光”一直就是光州或者弋陽的代名詞。

理解了這些,就可以理解《光州志》中記載,東漢初年陳孟連做固始侯相死後,安葬在浮光山,於是子孫定居於此。據此而言,陳孟連的後裔定居潢川南城,就是“弋陽”,也就合情合理、順理成章的。因為弋陽城就是因為在浮光山(弋山)之南而得名。並且在當時,弋陽就是豫南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城市。

我們認可史書中對陳氏先世在固始做過侯相的記載。但是,陳元光與固始的關係更多的就是歷史與先世,以及所帶兵員有部分出自固始的關係。

 

七.讓歷史的歸於歷史,還歷史以真實

今天在固始縣的對外宣傳中,處處以“光州固始人”指稱陳元光,事實上,對陳元光的這一指稱,不見於光州、固始現存的任何一本志書中對陳元光的記載。相反,“陳元光 光州人,字廷炬。”、“陳鄷,字有芑,先世弋陽人。”等記載比比皆是。

據說固始縣城東北25公里的陳集鄉有陳氏將軍祠祭祖;據說祠堂最初是由陳元光的孫子建于唐天寶年間,占地5081平方米,房屋近百間[08]——在這裏,古志書記載的“訪弋陽舊第,川原壯麗,再新而居之數年。”已被成功的修改為“遂訪光州固始陳集舊第,再新而居之數年。”(見呂文鬱著《浮光陳氏英烈傳奇》第18頁[09])

據說經歷了1000多年的滄桑之後,陳氏將軍祠已遭到嚴重破壞。現在的祠堂是清嘉慶年間重修的,但祠堂基石的雕刻依然能看到唐代的風格。——但是,有據可考的是,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山西富商王天義在此建“山西會館”[10],文革期間被破壞。

因為“浮光陳氏”,今天固始縣在不斷的強調他們與“浮光山”的歷史淵源。《浮光陳氏英烈傳奇》稱:“固始東鄉的安陽山最高處曰浮光峰,終日浮光繚繞,因之古稱浮光山”。但是,地方誌書裏記載的浮光山卻和固始是無緣的。甚至固始縣自己的明清兩代的《固始縣誌》對此亦無記載,不知何來“古稱”?《光州志》中記載的浮光山位於今天潢川縣西北的息縣,固始縣卻位於潢川縣的東部。不說是“南轅北轍”吧,最少也算是“西轅東轍”了吧。

據說1987年福建雲霄縣與固始縣以“歷史淵源血脈親情為紐帶”締結友好縣[11]。以至於今天在固始縣的對外宣傳中,為了拉近與福建雲霄縣的感情,還要在二合一的“安陽山浮光頂”上再附會上一座“雲霄殿”:“浮光山因有‘雲霄殿’和‘陳氏將軍祠’,早已成為人們祈福納祥之聖地。”(見《浮光陳氏英烈傳奇》第 1頁《序一》。)

據說固始縣城南新區,有一處占地近百畝的根親文化園。每年10月,這裏都將會舉辦根親文化節。據說根親文化與根親經濟,已成為固始縣的一張名片。據說,僅在2012年舉辦的第四屆根親文化節上,就成功簽約12個項目,總金額53.6億元[12]。
據說閩台港澳和東南亞、歐美等地近十個國家、地區千餘個尋根團由此踏上固始的土地[13]……

歷史在某一個時期或者會拐一個彎,歷史的真實為了某一個原因短期內或者會被掩蓋,或者會被修改,但真實的歷史依然存在於過去的歲月之中。歷史真實的碎片依然星星點點地散落於各種傳世史籍之中,這是人為修改不了的,也掩蓋不了的。

讓歷史的歸於歷史,還歷史以真實的面目吧!

英雄的歷史更不容我們後人去“戲說”。

想來,這才應該是我們作為後人,對先輩、對英雄可以做的,也能做到的最好紀念。


[01]陳元光_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link?url=kXzv-ahHCzOoe_zY-9gbkxo5n2pIJfkutJbfxngePG9zuUlXJjrTujDvraCK1akwsJOvVZRGCrBqh8Ms20Nw2a#3

[02]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10月第一版《固始移民與兩岸文化認同研究》,第160頁,林永安《臺灣與河南同根同源:以祖籍姓氏堂號信仰為探討》。

[03]摘自《臺灣的風土人情》http://zhidao.baidu.com/link?url=KGj2dKbAiyVPwmpBqH-lhf4CBEOXyP2Hpy08C9EURuKbTjEAoosBQG7pvx471jO1LiKwmGrE5W4ijE6IcoY3MK

[04]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10月第一版《固始移民與兩岸文化認同研究》,第一頁,陳義初《關於<固始與閩台淵源關係>的幾個問題——在2010年固始與閩台淵源關係研討會上的講話》

[05]《福建史志》,福建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福建省地方誌學會主辦。國內統一刊號:CN35-1027(公開發行)

[06]新浪網“廈門市陳元光學術研究會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ad6be90c01011yfa.html

[07]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9月第一版《固始移民史料簡編》,第33頁,《歷史著姓•一、浮光陳氏》

[08]出自《浮光陳氏英烈傳奇》第129頁《光前裕後將軍祠》一文。該書是河南省固始縣(信合)文史研究院主編,2007年6月出版,出版證號:豫內資信新出通字[2007]006號。

[09]出自《浮光陳氏英烈傳奇》第18頁。

[10]《三炷香:"歷史行色與他鄉敍事》新華出版社2011年10月1日出版。作者陳峻峰,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河南省信陽市作家協會主席。另參見《浮光陳氏英烈傳奇》第129-130頁《光前裕後將軍祠》一文記載。

[11][13]出自《浮光陳氏英烈傳奇》卷首語,固始縣人民政府縣長方波《獻給永久的紀念》。

[12]根親文化節招商引資項目簽約儀式今日舉行(圖)-固始網
http://www.gsw.gov.cn/html/genqinwenhua/dsjgqwhj1/gqbd1/52640.html

 

作者自傳:楊峰,出生於1970年6月5日,祖籍安徽省金寨縣。工作單位在潢川縣人民醫院,潢川縣政協文史委委員。

隨父母落戶潢川已三十餘年,是潢川的女婿。最初整理或者說寫作和潢川有關的歷史文章,來源於我熱愛的收藏。當我每增加一項藏品時,我總是會翻遍我能找到的各種資料,去瞭解這個藏品背後的故事。這個探尋當中也陸陸續續的在國內專業的郵政史刊物上發表了不少相關的文章。

近幾年參與了潢川縣政協文史系統《記憶潢川》、《抗戰中的潢川》、《凋零的野百合花》,以及信陽市政協文史系統的《豫南抗戰史料選編》、《信陽文化史跡》等書籍的編輯,2015年在臺灣出版了個人的郵政史專著《豫南往事》一書。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