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漳州 »

詔安深橋鎮溪南陳氏村族

作者:黃家祥  來源:詔安(丹詔)之窗  更新時間:2017年09月11日

詔安深橋鎮溪南陳氏村族

村落概況

溪南聚落地處詔安深橋鎮的東南部,東鄰新溪村,西至埔上村,南連下寨村,北接雙港村。為詔安縣人口、土地規模較大的自然村,也是全縣人口數僅次於下官的行政村。

村莊聚落鄰近詔安縣城,背丘而面溪,呈橢圓形,因建于南溪(今稱“西溪”)南面,故名“溪南”。土地資源以丘陵、低山為主。先前因地勢稍高,較易受旱,新中國成立後,由於水吼、烏坑兩個各百萬立方米的水庫建成,發揮蓄水排灌功能,加之當地光、熱條件配置優良,農業基本實現旱澇保收、高產穩產,有“漁米之鄉”之稱。1959年,全村擁有耕地面積4735畝,山地面積8127畝、池塘80畝。之後,一些土地改作居住、交通用地,到2013年,全村耕地面積3500畝,山地面積8100畝。

溪南村自宋至明的經濟狀況,因原住民遭清順治朝屠村之難所剩無幾,難以稽查,僅《溪南陳氏族譜》有披露先祖元末至清初於雞籠山燒瓷,以及清康熙《詔安縣誌》有“溪南市”的記載。清代、民國時期,村民則業農為主,地方以盛產烏葉荔枝而聞名,有蔗寮、油寮各 3間,從事赤砂糖、花生油的加工,還有 1間規模較大的永隆糖坊,則收購周邊蔗寮加工的赤砂糖,煉燥為白糖。永隆的經紀人陳利貞,並參股“亞細亞石油公司”。延續下來的溪南市,溪南大村及周邊村寨皆參與交易,購銷兩旺。新中國成立前後,溪南市場已形成“一日三市”,通常早市交易荔枝、雜果;午市交易稻米、甘薯;晚市交易海產、蔬菜。公社化時期,在溪南大隊經濟收入中,糧食作物占70.4%,經濟作物占22.9%,副業占6.7%,年完成糧食徵購任務1000多噸。農特產品主要是花生、甘蔗、荔枝。荔枝因質優味美被調供閩、粵、港等地城市。現今,溪南村主要農產品:水果類有荔枝、龍眼、李子、桃子、枇杷、芭樂;蔬菜類有白菜、菠菜、芹菜、芥菜、香菜、甘藍、四季豆、豌豆;大田作物有水稻、甘薯。為詔安縣荔枝、蔬菜的生產基地之一,生產的糧食不足自給。工商企業有漳州悅豐食品有限公司,深橋照明器械廠,深橋武順毛織廠,華韻蘭花專業合作社、欽武建材商行等。由於大量青壯勞力轉向務工經商,農業收入所占收入比重趨降。2013年,溪南村居民人均總收入 10103元(其中,家庭經營4950元,工資性收入4344元,轉移性收入 809元),人均純收入8710元;居民人均總支出8315元。到是年底,村財結存貨幣資金12.5萬元。

溪南古代有陸路、水路對外交通,到縣城可從近村南溪乘船走水路,也可走陸路。若走陸路,明萬曆前要在村東北1.5公里處的平寨過舟渡,再北行2.5公里。明萬曆間溪南村民集資建設石砌平寨橋,免去涉渡的不便。2002年,橫跨高速公路 156米的溪南大橋啟用,高速公路還設立“溪南生活區”,村民來往縣城或出縣、出省,皆更方便。現今村內村外的其他道路也改為水泥路;居民飲用水納入鎮安全集中供水系統,供電、通訊納入縣網;有完全小學 1所、初級中學 1所、衛生所 1所。

溪南于宋代開村,時屬漳浦縣安仁鄉海濱裏。入明後,海濱裏析為二、三都,為三都溪南約溪南寨。清康熙後,改約、寨為保、村。清宣統間,屬遵化區溪南保。民國19年(1930年),遵化區改為第一區。民國34年(1945年),為思政鄉溪北保、溪中保、溪南保。1951年 4月,屬第二區溪南鄉。1955年 6月,屬城關區溪南鄉。1959年 1月,屬紅旗公社溪南管理區。1959年11月,為深橋公社溪南大隊。1961年 5月,改稱深橋區溪南公社溪南大隊。1964年 4月,撤區並社屬深橋公社。1984年10月,改公社為鄉、大隊為村,1992年 3月,屬深橋鎮溪南村委會。2013年,仍以溪南自然村組成 1個行政村,下分44個村民小組,1644戶,6776人。居民為漢族,流行閩南方言,帶詔安腔調。

詔安地交閩粵,叢山阻海,山賊海寇交相為亂,官軍鞭長莫及,村族不得不求自保。據清康熙《詔安縣誌》載:“自嘉靖辛酉以來,盜賊生髮,民自為築,在在有之。”溪南村在明嘉靖時就有土圍之設,到明萬曆間,改砌石為堡。即便如此,仍難保無虞。

明嘉靖中期,溪南遭倭寇燒殺搶掠,損失慘重。之後,又于清初遭屠村慘案。據清康熙《詔安縣誌》載: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偽提督黃、萬等賊陷溪南堡,擄殺如洗,堡牆亦盡摧平。”(“偽提督黃、萬”,系指鄭成功麾下抗清將領黃廷、萬禮。)故居溪南曾任縣政協主席的陳福亮老先生,則于此解說較詳且有所不同。據稱有一天,一個小孩在溪南堡北門頂撒尿,淋到一位恰從下面走過的游方和尚。和尚並末發火,反而賞給幾枚銅錢,心懷叵測地對小孩說:“如果有人騎馬過城門,你將尿撒到那人頭上,會有重賞。”小孩信以為真,不久,真等到一個人騎馬而來,小孩果將尿撒到其頭上。此人姓何名匏頭,是個海盜首領。他要到水潮河村探訪何姓族親,路過溪南想到堡內看看,沒想遭此戲弄,於是勃然大怒,拖著小孩找村裏老大理論,村老承認教育不周,望看在孩童年幼無知,予以體諒。但何匏頭卻認為是有人縱容所致,雙方起了爭執。何因此懷恨在心,發誓報仇雪恥。後來投靠鄭成功,乘黃廷、萬禮領兵在詔安征餉之機,何匏頭以溪南堡抗繳糧賦為由,引兵圍攻該堡。村民只好憑險踞守,城堡久攻不下。當時堡內魚塘有天然洞穴通城外大魚塘,堡內鄉民投餌料引大塘的魚進堡,捕魚充饑,並將新鮮魚鱗、魚骨剌和剩飯拋於堡外,以示食物充足。何匏頭見狀想放棄,其部下獻欲擒故縱之計:先行撤兵,麻痹其心,等到農曆九月二十八日夜晚,利用堡內演社戲之機,再突然殺回來,打對方一個措手不及。果然,是日溪南堡一派節日氣氛,防範鬆懈,東門被一舉攻破,裏面的男女老幼慘遭殺戮,屍橫遍地,血流巷路,此案並禍及鄰近村莊。

據陳福亮先生說:抗戰年代,日寇亦曾兩次為害村民,溪南是詔安縣內為數不多仍留有戰爭痕跡的村莊。民國33年(1944年)10月27日,日本飛機來襲,村民陳玉陣被炸死,當時遺留的彈片至今還在,溪南坑美寨的寨牆上也遺留下累累彈痕。民國34年(1945年) 7月,日本敗兵 1個小隊10多個人沿著田野到溪南東厝寨山,將日本的膏藥旗插在那個小山上。村民怕其禍害村莊,大家敲鑼、呐喊,拿土銃、長矛與其對峙,敵兵終究未敢進村,順埔上村、西坑村朝廣東方向退去,溪南自衛隊追在後面。在閩粵兩省交界的“仙過梁山”,自衛隊隊員陳桂結、陳福籬遭敵機關槍掃射,中彈身亡。

 

姓氏源流

在清順治慘案發生前,溪南堡住著陳、林、塗、白、歐、蔡、孫等姓氏居民。慘案發生後,僅少數人口倖存,其中一些人逃離這個傷心地再沒返回。之後,居住在附近村寨陳姓人口相繼入居填補空白,溪南漸由雜姓地變為陳氏單姓村莊。歷經 300年的繁衍,到民國時,溪南已是詔邑僅次於梅洲的第二人口大村、也是全縣陳姓最大的聚落。

《詔安陳氏宗譜》載《開漳“五景公”衍派輩序詩》:“堯舜禹湯文,景思起太郡。洪軍一繼璽,澤化承永存。祥和日基泰,興朝茂成章。君恩恒寵錫,咨汝益熙昌。門學達廷政,經典昭邦令。祖德詒謀遠,開來萬世盛。”溪南陳氏作為潁川開漳(一世祖陳政)祖派南江支系景雍支脈,系按此排列昭穆字輩,同時,又採用自己的一套世序。從南宋陳景雍開漳十九世、開溪南一世祖“景”字輩算起,現今已到開漳五十一世、開溪南三十三世“益”字輩。

陳政曾孫陳酆生詠、謨、訐三子,分別傳衍南江、北溪、東海 3個支系。南江支系十八世陳文晦居潮陽直浦,生五子景雍,景備、景肅、景俊、景修。在陳景雍15歲時,奉父命攜其弟陳景肅來到祖居地漳州,居安仁鄉修竹裏。景雍師事學者高登,卒業入讀太學。南宋隆興元年(1163),孝宗詔征直言,景雍敷陳王道直言不諱,上授以休甯縣令之職,後辭官回鄉,縱情山水,卒葬修竹裏, 遺有思悳、思憲、思懋三子。

南宋亡,元捕世家子弟,陳景雍長子陳思悳、次子陳思憲昆仲攜眷潛遁安仁鄉海濱裏山區,卜居白葉(今詔安縣太平鎮白葉行政村)下城自然村,卒葬白葉山下社豪樹埔。陳思悳有二子,長起莘留居白葉,次起渭輾轉遷溪南。陳思憲有二子,長起英輾轉遷溪南,次起彥遷廣東潮陽縣。陳景雍三子陳思懋隱居莆田山村,其後人分衍漳浦大店、澄海溪南等地,在詔安無傳。

元朝初葉,陳思悳次子陳起渭、陳思憲長子陳起英從白葉下城遷附近的景坑。中葉,又相繼舉家徙居溪南。在溪南村的西北面、南溪西岸,有海拔20米的雞籠山。該山昔時三面環水,因受浪濤衝擊、雨水洗刷,疊石成籠狀,故稱“雞籠山”。是處有瓷土資源,又傍南溪可通航船。宋代就設有燒制瓷器的官窯。陳起渭自居溪南大村,而將其子太虛送到雞籠山瓷窯(址於今肥窯村)學習制瓷技藝。陳太虛生二子,長男郡黼居溪南村守祖業;次男郡輔外遷漳浦縣,成為蓬山開基祖。陳起英有二子,長子太萃居溪南,次子太清外遷(溪南無傳)。太萃生二子,長子郡錫在雞籠山官窯學藝;次子郡寶外遷(溪南無傳)。陳郡黼、陳郡錫同屬開溪南第五世,郡黼傳衍下厝房(堂號“永思堂”)、郡錫傳衍東厝房(堂號“追遠堂”),現今居住溪南大村的陳姓人口,便是此二人的傳裔。

入明後,雞籠山官窯制解體,允許民營瓷業。於是,陳郡黼、陳郡錫各自在雞籠山開辦窯口,前者名為“下處瓷窯”,後者名為“東處瓷窯”。陳郡黼生有二男,長男德謙留守下處瓷窯,次男德諒外遷澄海。陳德謙生裕、禧、祺、隨裕四子,爾後,陳裕生羨、綜,陳禧生繹、義,陳祺生真、三,陳隨裕生信。家族在南溪的上游墾置田園、建立下厝寨(今寨口自然村下方的廢村);陳郡錫生有三男,長男萬石留守東處瓷窯,次男萬鬥、三男晚得外遷(溪南無傳)。陳萬石生甌一男,陳甌生佛生、愷二子。家族在南溪的中游墾置田園、建立東厝寨(今為下寨自然村)。明季,下厝寨八世陳羨後人部分遷往鳳崗寮(今稱“王公寮”);東厝寨八世陳佛生後人部分遷往埔上寨。

清順治溪南堡遭血洗後,下厝房、東厝房陳姓族眾大部分遷入該堡。迨至乾隆年間,溪南堡及其周邊業已形成陳姓多個聚落,其中,下厝房分衍堡內的北門、西門、南門、雲樓(高寨)、後埔寨,以及堡外的下厝寨、鳳崗寮、白厝寨;東厝房分衍堡內的坑美寨、樓內寨,以及堡外的東厝寨、上寨、埔上寨。

歷經數百年,陳姓下厝房、東厝房在現今的溪南大村各角落分佈情況如下:下厝房(建祠“永思堂”)七世(大房)陳裕長子陳羨的後人居城後、大路頂,次子陳綜的後人居北門、大井腳;七世(二房)陳禧長子陳繹的後人居後埔寨、壙仔頂、大路頂,次子陳義的後人居雲樓、塘仔尾、竹蒲腳;七世(三房)陳祺長子陳真的後人居大井腳,次子陳三的後人居北門;七世(四房)陳隨裕子陳信的後人居南門。東厝房(建祠“追遠堂”)八世(大房)陳佛生之孫陳伯瑞的後人居追遠堂邊;八世(二房)陳愷的長子陳亮後人居樓內、坑美,三子陳疇的後人居南門,四子陳庸的後人居大厝前。

在詔安境內,溪南大村下厝房兒孫還分衍深橋鎮的寨口、王公寮、白厝、新厝、金山、長茂林等村,並南詔鎮的聖祖街、西門街、南門塘東和橋東鎮溪雅等;溪南大村東厝房兒孫還分衍深橋鎮的上寨、下寨、埔上、後嶺等村,並南詔鎮西門街和建設鄉江畝坑、鳳尾鞍、後岑村及西潭鄉上陳村。2013年,二大房派在深橋鎮共3000餘戶、逾 1.4萬人。

歷史上,溪南大村陳姓族人播遷漳潮和南洋、臺灣等地。據《詔安溪南陳氏族譜》記載,屬下厝房(永思堂)的二十四世到二十七世均有人赴臺灣;二十三世到二十八世均有人遷泰國及新加坡;屬東厝房(追遠堂)的二十三世到二十七世均有人赴臺灣;二十一世到二十七世均有人遷泰國及新加坡。歷史上二大房派的海外宗親曾多次回祖地謁祖探親觀光,並為建設溪南小學“思遠樓”等公益事業捐資。溪南十寨社旅泰宗親在曼谷谷莊建有陳氏祖祠思遠堂(取鄉梓宗祠“永思”“追遠”堂號後一字),在北柳府、萬象府也建有祖祠,這 3座祠堂奉祀開漳聖王陳元光、國姬夫人陳瑛等先祖。2013年,海外宗親人數近 6萬。

現存記載溪南大村陳氏的族譜有《溪南陳氏族譜》(明萬曆年間修);《詔安溪南陳氏族譜(永思堂)》(2007年 6月修);《詔安溪南陳氏追遠堂族譜》(2007年 6月修);《詔安陳氏宗譜》(2012年12月修)。

 

歷代建築

溪南堡

建于明萬曆年間,環村砌石築垣,留有東西南北 4個堡門,堡門頂部條石鋪蓋。建堡壘所用的石材,取自西門堡外名為“打石山”的地方,採石後該處被平整為園種上荔枝樹。因建堡之前先有村,為將所有民居皆囊括於內,周遭的堡牆呈不規則形狀。在清順治十二年“九•二八”事件中,溪南堡東邊堡門被炸毀,堡牆被摧平,堡內民宅被燒毀。清雍正年間,裏人陳錦、陳守仁發動重建石堡,新砌的石垣高 5米多,厚度近 1米,堡門亦皆恢復。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因防日寇飛機轟炸,政府命令拆毀堡門板石及堡牆。現今該城堡除南門、北門處各有一株大榕樹纏繞一小段城牆外,餘跡已無存。

平寨橋

在溪南村東北 1.5公里處,橫跨西溪,為溪南陸路往縣城必經。民國《詔安縣誌.建置》載:“平寨橋,一名平濟橋,在縣南五裏,舊設渡。明萬曆間,溪南堡砌石建之。清雍正間,裏人陳錦、陳守仁重修。”清同治間,溪南十寨社群眾又重修。民國32年(1943年),為抗戰計,毀斷該橋,僅留一塊供 1人行走的石板條。1963年重修,1970年,舊橋拆毀,移至其上游10米處新建石拱橋。

南方樓、北方樓

“南方樓“(又名“坑美樓”)、“北方樓”(又名“雲樓”)為溪南村建造歷史較久、保存現狀較好的古建築。這兩座樓均建於清乾隆年間,同是坐西北向東南,皆為方形、分內外兩圈呈“回”字結構,其牆體都是以三合土(殼灰、溪沙混合糖水泥漿)層層夯築而成,堅固異常。

南方樓在大村南側,長53.4米,寬47.8米,占地面積2496平方米。內圈為二層樓式建築,高約8.5 米,主要安置陳氏宗祠,樓屋出簷長 0.4米。外圈為單層建築,有房28間。後門樓用石板砌成,高 3米,寬 1.7米,厚 0.6米。

北方樓在大村北側,長37米,寬32.3米,占地面積1295平方米。內圈為三層樓式建築,高約8.5 米,有房20間,樓屋出簷長 1米。外圈為二層建築的護樓厝,有房25間。正門樓用石板砌成,高 3米,寬 1.7米,厚 0.6米。樓門對聯:“雲開五色祥光現,樓接九霄瑞氣來。”樓外,有溝渠環繞。

宗祠永思堂、追遠堂

清乾隆年間,溪南十寨陳姓族人籌畫在溪南堡內建大宗祠堂,因選址意見不一,最終分別建大房宗祠“永思堂”和二房宗祠“追遠堂”。溪南大村所處之地,據風水先生說是一個“鼎穴”,這兩座祠堂就選址於鼎穴的中間。

“永思堂”坐西北朝東南,正對南山尖峰。祠堂占地面積約4000平方米、建築面積 300多平方米。格局為二進二廡一天井六楹三開間,雙坡懸山屋頂,土木抬梁結構,祠前帶埕,並有石欄杆環護的大塘。祀開溪南一世祖陳景雍、大房開基祖陳思悳及陳起渭、陳太虛等先祖。石柱聯:“由直浦構堂南溪千載蒸嘗廟祀,會南皋講學西寺萬年詩禮家風”;“祖宗重彝倫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子孫追懿德春祠夏禴秋甞冬蒸”;“永爾頰用力用勞子繼孫承,思先人所樂所嗜春濡衿節”;“永銘固始百世裔孫披德澤,思蔭南溪千年村社祀垂庥。”門對:“永思新氣象,巨廈發榮光。”該祠建後幾經修葺,上個世紀作為溪南中心小學的禮堂,1998年被定作危房,2014年于原址重建。

“追遠堂” 坐北朝南,面向東厝寨山,建築面積300多平方米。懸山頂式二進一天井建築,土木抬梁結構,祠前帶埕,祀二房開基祖陳思憲及陳起英等先祖。楹聯:“追思漳州返固始晉京都巢亂避蜀青山,遠念青山回漳浦升汴州東治遺粵柳罔”;“追望柳罔求學赴漳浦奉詔令知休寧,遠懷宋亡避捕潛白葉覓勝地居溪南。”該祠建後,亦幾經修葺,今尚保持原有的格局、風貌。

支房祠

永思堂分衍的支房祠(由於史籍、實物的欠缺,難以詳考):大房開溪南七世陳裕派下十世祖陳存理,于明季建支祠文顯堂,址於永思堂的北邊;二房開溪南七世陳禧長子陳繹再傳至長孫陳永年時,建有公廳,址於永思堂的北邊。這一支傳至開溪南十四世陳家宿,其長子陳椿傳至溪南十七世時,開 4房,大房陳和欽、二房陳和興、三房陳和發、四房陳和升;次子陳榕傳至溪南十七世時,開 1房,為五房陳和宗, 5個房頭共建敦本堂,其祠建在溪南市場邊。譜載柱聯:“敦祖訓貽孫謀萬代蒸嘗尚饗,本宗心穆族誼千秋耕讀維馨。”雙向門對:“敦睦開枝遠,本固世澤長。”“祖德源流長,宗風勵來茲”敦本堂十七世三房陳和發之子陳明盛生有六男,六個房頭共建六德堂,祠堂柱聯:“枕後山面對蝶峰光前裕後南溪勝概,由永思以開六德敦詩說明禮振廈家聲。”門聯:“六根深厚枝開葉茂,德澤長流務本家聲。”門對:“六枝皆挺秀,德澤永流芳。”;二房開溪南七世陳禧次子陳義派下二十世琉璃嶺祖(佚名)生五子、5 個房頭共建支祠啟祥堂,啟祥堂大房傳至二十五世(佚名)建有承愛堂;三房開溪南七世陳祺派下支祠永錫堂,址於北門,懸山頂式二進一天井建築,建築面積約 300平方米。祀開溪南七世陳祺、八世陳真、九世陳通經、陳友、陳奮等神主,清季建,曾經重修,現保存完好;四房開溪南七世陳隨裕派下建有支祠友慶堂。

追遠堂分衍的支房祠(由於史籍、實物的欠缺,亦難詳考):二房開溪南八世陳愷派下支祠報本堂,為十九世陳嵩等五兄弟建于清乾隆間,祠堂內石柱鐫刻對聯:“田亦美、園亦美,田園雖美,不如追遠報本更美;子欲賢,孫欲賢。子孫能賢,當思繼志述序乃賢。”;陳愷派下房祠則有懷德堂、召貴堂。

新中國成立後,上述祠堂、公廳有的改作他用。如敦本堂上世紀50年代被工商聯借用辦公,後被供銷社改作門市,已是面目全非;召貴堂曾作為溪南小學辦公廳,屬危房,拆後與永思堂同時新建。又如敦本堂、文顯堂、啟祥堂及永思堂二房派下的公廳,1988年因溪南小學建設的需要被拆除。

河山古寺

在溪南村河灶山,始建於明末年,原名何山寺廟,址在西麓。清順治間,檀越主何某參加鄭成功部攻溪南堡戰役,致寺被官府毀棄。乾隆間,溪南人進士陳丹心倡議重建于南麓,並改寺名“何山”為“河山”。後經多次修建,最後一次修建在1987年。現有占地面積逾1000平方米,建築面積 360平方米。祀觀世音菩薩、地藏王、十八羅漢等。坐北朝南,硬山頂式,有門樓、下廳、天井、大殿和東廂房。從天井到大殿拾級而上,大殿高出天井2米。面闊3間,1廳1暗。東廂房1廳3暗。門樓有陳丹心所撰對聯曰:“河透南溪,溪邊楊柳;山經北院,院裏曇花。”距寺不遠處有“白辟蚊石”,盛夏時農人夜巡,常睡於其上,無一蚊敢近身。該寺有僧尼(包括藏族僧尼)住持,香火旺盛。

地頭廟

溪南堡 4個堡門,各社建有廟宇,安置“地頭”保障。其中,東門原建之廟,祀開山聖侯和土地公。“九•二八”事發時,東門被破,廟亦受毀。之後,於“會真所”大壙對面建“壙尾廟”,祀開山聖侯。東門堡內今有一座小廟,祀土地爺公;西門堡內建有“武當行宮”,奉祀玄天上帝、神農氏炎帝、開漳聖王等。廟內有明萬曆年間遺詩:“恒古修身養性,一心仗劍驅邪。威鎮南溪城西,德被黎庶人家”;南門堡內有“南關保障”廟,奉祀城隍爺公;北門堡內建有“北方保障”廟,奉祀趙公元帥;堡外有坑美社“石雞勝境”(因石似雞形而得名)的附廓小廟,建築面積35平方米,奉祀開漳祖王、天后聖母和田元帥;有北門外的佛祖廳,奉祀觀音菩薩。此外,還有後坑廟、巷口廟、西官巷廟、後山廟、後山頭廟,奉祀土地公、大伯公諸神。

古井

有兩個,一個在村子中央,開鑿于宋代,源源不斷的清泉可供應全村,乾旱時還可用來澆菜,今該古井及所附古碑均在。碑的正中刻:“宋之祖八角舊福井惠受碑”,旁邊落款:“乾隆二十四年重修”。另一個為村東的“東庵香泉”,始建於清康熙年間。泉從石中出,水清泉甘,終年不竭。為汲水方便、安全起見,村人就此泉砌長2米、寬1.4米的橢圓形井牆。此井於今仍可供飲用。民謠雲:“好水東庵井,好田石古坑,好園大路下,好厝是高寨。”

民俗文化

溪南村族的風俗習慣,與周邊其他村族大體相同,但也有一些習俗具有自身的鮮明特色,這裏僅就其三則特俗予以簡介。

村族恭請聖祖巡安

溪南自古相沿慶祝開漳聖王、聖祖陳元光壽誕的活動。清代、民國期間,每年農曆二月十五日,村裏便組織人馬,安排車隊鼓樂,前往縣城南門內威惠王廟“請聖祖”,將聖祖接回村後,舉行群眾性祭拜,儀式隆重,氣氛熱烈。祭畢,再於十六日將聖王聖祖送回祖廟。新中國成立後,此活動一度中斷。改革開族後,又行恢復。溪南民眾共同出資雕塑聖祖陳元光像,“請聖祖”儀程相應改變,時間延長,從農曆二月初一日開始,到二十二日結束。溪南片區陳姓聚居村社輪流為“祖公”慶誕。各村社排序為:初一寨口村,初四後陳村,初六新寨村,初八厝仔村,初九小頁村,初十、十一日長茂林村,十二日金山村,十三日上寨村,十四日樓內社,十五日坑美社,十六日西門社,十七日埔上村,十八日北門社,十九日南門社,二十日王公寮村,二十一日新溪村,二十二日新厝村、白厝村,屆時下一個輪到的村社組織鼓樂隊伍,到上一個村社恭迎聖駕。各個村社設理事會主持祭祀,並任由各家各戶祭祀,每年的活動不但禮品豐盛,而且有歌舞演劇,成為當地的重大慶典。

萬眾共祭會真祖

地方有緣于清初慘案的祭祀“會真祖”的特俗。據村老陳福亮先生說,當年血洗溪南慘案發生後,堡內破敗淒涼。過了一段時光,情勢稍安定,該堡倖存居民會同近鄰村寨的族親戚友,將死難者屍體抬至溪南堡東南面的小山腳下,集中掩埋於一口池塘內,堆土成墓。由於時間傖促,只是簡單祭拜了事。直到清雍正年間,在裏人陳錦、陳守仁倡議下,於農曆九月二十八日,由溪南一帶村寨共同參與,沉痛哀悼溪南死難者,並舉行超度亡靈儀式。當天傍晚鄉民以及外鄉親朋戚友等在溪南大阪溪斗門放水燈。隨後主祭點香火,眾人引香火插於各自的祭品上,和尚誦祭文,僧眾做法事,眾人默哀祭拜。祭畢各家各戶引香火插於竹編紙糊的小紅燈籠內,回家供奉。是年十一月,又在該處立了一塊“時乙未仲冬吉;會真所;南溪肇上建書”的碑。據說,“會真所”者,即會聚真靈之所在。相應地,人們將死難鄉親不分姓氏統稱為“會真祖”。

隨著時間的推移,溪南堡陳姓人口日益興旺,少量他姓人口也改姓併入陳氏宗族,從而形成溪南統合為陳姓的狀況。“會真祖”墓地林木旺盛,陳氏族人認為該墓地是一處能夠蔭庇其後裔的靈異寶地,自覺加以維護,並尊奉“會真祖”為“祖公媽”。每逢“九.二八”,鄉民便自發前往墓地祭拜。早年,溪南十寨社相約在農曆九月間不得奏樂、唱戲,以示哀悼。在清乾隆年間,有過一次較隆重的祭奠活動,溪南進士陳天堦、陳丹心的老師阮朝蛟親自寫祭文,並由二位進士做主祭,祭文曾在鄉民中廣泛流傳。

祭奠活動經歷了由民眾自發到形成村規民約的轉變。清嘉慶年間,經堡內長輩耆老會商,將農曆九月二十八在“會真所”祭奠稱為做“祖公媽生”。竹編的紅燈籠和羅帳都書寫“會真祖”,字樣,共表敬祀,傳承兒孫。是日,各戶要備供品、飯菜到墓地祭拜,當晚舉行公祭。商定由西門、坑美、北門、南門等社按年序輪流值班,負責設祭壇、搭祭棚、備牲醴,並迎請做法事的僧人、塑觀音大士像;供應是晚各裔孫來客燃點“紙卷火把”的清油(花生油);當主持法事的僧人和主祭者送亡靈到大阪溪斗門(河山古寺前)時,組織眾裔孫和信眾舉火把跟隨,並在溪邊燃放水燈;負責維持祭拜法事秩序和場所安全。此外,當值年的甲社,每戶要飼養一頭豬,供作生豬祭拜。

從清季到民國終,溪南各甲社及村民皆遵從著這項村規民約。每逢九月二十八日,人們在四個門社搭建佛棚,供奉觀音大士佛像,佛棚前供奉豐盛的祭品,兩側放置許多大鼎,鼎內盛滿香油。仿舊時故事,祭“祖公媽”,放水燈,做法事。各家各戶引香火插於寫有“會真祖”字樣的紅燈籠,大家用火把蘸佛棚前鼎內的香油並點燃火把,舉火把照明,提燈籠默默地回家,場景肅穆而壯觀。每逢是日,遷往他鄉外地的溪南堡先民裔孫以及其他信眾,也會自發到“祖公媽”墓地朝拜。

新中國成立後,此項活動一度中斷。近30年來得以恢復,從農曆九月二十六日至二十八日,不僅溪南一帶鄉民隆重祭拜“會真祖”,漳屬東山縣、雲霄縣和潮汕南澳等縣以及本邑一些鄉鎮的信眾,也會前來上香祈願。通往會真所的路上,香客絡繹不絕,綿延數裏。“會真祖”墳墓前人山人海,香煙燎繞。

別開生面改“丁桌”

在舊社會,詔安城鄉凡上年生過男孩的人家,元宵夜要在祠堂掛燈並設宴請族人,以慶“出丁”,俗稱“辦丁桌”,溪南亦如此。這在貧苦人家是一筆很難承受的負擔。清乾隆間,溪南堡因進士陳天堦的倡議,村族改了此項陋俗。

話說當年一個仲春的下午,陳天堦從溪南乘轎要到縣城。途經後山頭時。耳聞路邊大榕樹下有婦人哭泣。於是停轎上前詢問究竟?原來這位同村的農婦添了小兒子,眼看元宵將至,依例須辦丁桌宴請鄉紳長輩,然家境困頓,無奈想賣大兒子來籌款,因心中不舍而哭泣。陳天堦聽了深表同情,叮囑農婦休要賣兒子,丁桌由他代辦。到元宵夜,丁桌在天堦操持下分外豐盛。宴畢,陳天堦問在座的鄉紳耆老:“丁桌辦得如何?”眾人齊聲稱好。天堦說:“那下次你們各家的丁桌就照此辦理,好嗎?”眾人為難地答道:“怎麼和老爹比,跟不上。”陳天堦正色說:“你們覺得困難,貧窮的族親豈不更難?我想與你們商量,此事能不能從簡辦理”眾人說:“請老爹拿主意。”陳天堦說:“咱們村出產花生,不妨讓增丁戶炒些花生給鬧花燈的鄉親吃,村裏又有糖寮,可以煮些糖水,供吃花生口幹的人飲用。”

從此,溪南村族的元宵丁桌,改為“看花燈,吃花生”,形成與眾不同的習俗。

鄉賢名人

在陳思悳、陳思憲派衍的溪南陳氏後人中,才彥賢達不少。明清時期,出過進士陳琛、陳朱圖、陳天堦、陳丹心。清代,出過文舉陳時敘、陳衡南、陳鴻猷;武舉陳猛、陳大香、陳時英、陳時揚;貢生陳登三、陳天桂、陳其宗、陳拱辰、陳先甲、陳以南、陳維霖、陳時傑、陳璧山、陳麗吾、陳建、陳錦、陳會、陳守仁;也出過名標《詔安縣誌》的“篤行”人物陳會、“孝友” 人物陳仕祿和“方伎” 人物陳毓桓、陳治安等。

陳天堦:清乾隆十五年(1748年)中舉,翌年登進士。曾任河南商丘縣知事、歸德府知府。清《漳州府志》言其:“行誼純篤,學問淹通,有左癖。曆官有政聲”。

陳丹心:清乾隆十七年中舉,越二年登進士。在等待任用的10餘年間,開館教授生徒。官江西信豐令,遷湖南寧遠、零陵二縣知事。據民國《詔安縣誌•人物》載:其在任上“鋤稂莠、杜苞苴,恩威並用,冰蘖自持,凡郡之積案疑獄皆委決焉。丹心矢公矢慎不遑寢食,一時服教畏神、謠歌載道。”朝廷因其才幹、政績突出,方議破格擢升,丹心卻念父親年邁,力請歸養。至家,命僕夫將行篋置於堂上,當眾啟視,以示囊無私積。丹心性至孝,居喪盡禮,三日水漿不入口,三年不處臥內。素重手足,財帛不以自私。生平口不擇言、行無過舉,辭色不假,剛正廉潔。幼年積學,至老不倦。自經史子集以及天文地理、兵刑錢谷諸書,無不條分縷析。

陳仕祿:天性孝友,對嫡母阮氏曲為承順,得其歡心。父親苦於風疾,醫生說得蚺蛇入酒可治癒,仕祿入山尋找,月餘得蛇,回來按醫囑親為調和蛇酒,父親之疾不久痊癒。他與兄仕國分家後,仕國貧困,仕祿將自有的產業分給他。仕祿在鄉里教讀,所得束修往往拿一半給兄長。哥哥死後,侄兒負債,仕祿捐己田四畝,俾鬻以償。親族有喪,一時無力安葬,他幫助備辦灰土。遇災荒年景,鄰里有食物短缺的,他接濟錢米不求償還。有婦女偷竊其園中的豆子,仕祿望見而退避。有人問他為何不制止,仕祿說:“她因饑餓以至於如此,我不忍心。”鄉人敬佩仕祿宅心忠厚,在他去世後建孝友祠以紀念。進士陳天堦贈聯雲:“求蛇果得蛇,感同躍鯉心尤苦;分產仍捐產,愛此胞侄情更真。”

陳會、陳守仁:陳丹心的祖父、父親。陳會性孝友,好施予,其子守仁體父志。古時溪南一帶海潮與溪流相匯,鄉人到縣城須涉水而過,很不方便。守仁倡議遠近居民捐金鳩工伐石為橋,橋未修竣,原本與他一起共事者見花費太多而退出,最終由陳守仁捐資續成。雍正五年(1727年),大饑荒,一斗米價值數百錢,守仁勸導人們有無相濟共渡難關,歷經三個月,鄉里無餓莩。守仁曾在陰雨天獨行時,聽見鬼哭的聲音,見久年的塚壘多傾陷,心裏悲傷,築土封之。陳守仁還和陳錦(天堦之父)一起,于修整溪南堡、會真所及其它公益事業,多有倡議、帶領之功。

陳治安:約生於清康熙年間。民國《詔安縣誌》言其“醫法如神,活人無數。”本邑遊擊雷澤遠的母親腹部鼓脹數年,性命垂危。經治安診治,服藥數劑,腹蟲瀉盡,其病即愈。雷澤遠感其救母之德,立祿位並贈聯雲:“修善修福,利物利人。”又有村鄰小兒誤吞麥須,刺中喉嚨,危在旦夕,陳治安調以藥,灌之立愈。因遠近之人延請者日眾,難以遍及,築醫館於鳳崗寮,以方便病者就醫居住。貧窮者病癒歸去缺少盤纏,他還為其提供。

陳毓桓:生平不詳。曾遇游方和尚于鳳山亭,毓桓將其引至家中,與之談論醫事,頗有見解。其父命毓桓拜此僧為師,游方和尚亦盡心傳授醫術。臨別,陳氏贈以白金五十兩,僧人去後,陳家見金子卻在篋中放著,供給諸物也在。陳毓桓曆試僧人所傳,往往見效。有一位患者延請毓桓診療,毓桓見面即斷其不治。鄰居有人取草藥療之而愈。這位患者後來在路上遇毓桓,以此嘲笑他。毓桓凝神注視良久,說:“此必得服某草,可更活一年耳。”患者回去說給鄰人聽,鄰人所用是秘方,奇怪毓桓怎麼能說中?之後患者病情反復,家人求治。毓桓不去,說:“無濟矣。”不久,果如其言。

當代,縣(處)團職以上幹部有:福建省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局長暨福建煤礦安全監察局黨組書記、局長(正廳級)陳炎生;湖北省檢察院院長助理陳中川;武漢市江夏區區委書記陳解馨;海軍快艇21支隊後勤部部長陳鵬升;福建省軍區財務處副處長陳旺生;漳州市檢察院檢察長陳汝文;甘肅省博物館主任陳炳應;詔安縣政協主席陳福亮;漳州古雷港經濟開發區黨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陳一森、規模企業主有福建和瑞工貿有限公司、福建恒瑞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漳州華瑞聚苯塑膠有限公司等6家公司董事長陳振閩;漳州市德友盛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再盛;漳州嘉恒農業有限公司、漳州景盛有限公司等4家企業董事長陳鴻明;詔安縣亨利實業有限公司、台州亨利電動車有限公司等2家企業董事長陳慶舟等。

企事業單位高級職稱專業人員有詔安縣醫院首任院長陳壽三(參加過烏山革命);詔安縣醫院內科主任醫師陳順榮;漳州五交化公司高級工程師陳濟喜;詔安縣中醫院內科副主任醫師陳樹鑫;詔安縣中醫院內科副主任醫師陳彧章;詔安一中高級教師陳耀祥;西門子公司高級工程師陳建平;廈門文學雜誌社副總編陳中治;詔安縣邊城中學高級教師陳志智;詔安縣深橋中學高級教師陳傑聰;詔安一中高級教師陳毅慧;漳州中線工程招標公司高級工程師陳鑫生等。

出過陳加海(解放軍14師12縱隊戰士,1948年12月在解放天津戰鬥中犧牲)、陳尖峰(烏山遊擊隊隊員,1934年 7月在饒平縣被敵殺害) 2位革命烈士;陳耀波、陳汝文、陳建雄 3位獲省、部級表彰的先模人物。

僑臺胞看知名人士有:創辦泰國曼谷吉利隆房地產企業、曼谷新城社區理事長的泰僑陳保存;從事商貿經營,帶領宗親興建曼谷谷莊陳氏祖廟“思遠堂”,倡立宗親會的泰僑陳秋林;任曼谷谷莊陳氏宗親會理事長的泰僑陳懋強、陳成發;任曼谷谷莊陳氏宗親會副理事長的泰僑陳奇生;任泰國北柳府陳氏宗親會理事長的泰僑陳財發;任泰國萬象府陳氏宗親會理事長泰僑陳佳春;任新加坡詔安會館副主席、新加坡漳州總會副主席的新僑陳秀全;電腦專業博士,美國密歇根洲大學教授陳泳等。

 

稿:黃家祥

說明:本文撰寫過程中,溪南村人、原縣政協主席陳福亮先生予以不少幫助,順致謝忱!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