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漳州 »

漳州近代陳氏名人

作者:佚名  來源:漳州市志  更新時間:2012年02月20日

漳州 近代陳氏名人

陳齊賢

陳齊賢(1870~1916年),祖籍海澄縣(今屬龍海市),出生于英屬馬來亞的麻六甲(今屬馬來西亞)。父親陳德源是當地富有聲望的植物學家。齊賢聰敏好學,繼承父志,研究熱帶植物,有一定造詣。

光緒十七年(1891年)陳齊賢出任麻六甲市政委員。光緒二十年(1894年)被委為太平局紳。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被選為麻六甲僑生支會主席。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新加坡森工部長兼植物園園長英人李德立從巴西私帶橡膠種子20多顆,試種失敗,不再試驗。陳齊賢得知後,在林文慶的鼓勵下,決心一試。他到巴西考察,購進一批橡膠種子,選擇麻六甲市郊一塊42英畝的蕉園試植,終於成功。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他與林文慶、邱雁賓及英商埃格敦合夥,在武吉亞沙溪園種植3000英畝,五年後橡膠樹開割,產量頗豐。英國人以 200萬元買下該膠園。消息傳開後,不少人躍躍欲試。齊賢為發展橡膠經濟,公開介紹種植橡膠樹經驗,並把膠乳製成生膠,在麻六甲舉辦展覽會,用實物、圖片、文字介紹種植知識。麻六甲殖民政府發出“憲報”肯定其成績,種植橡膠樹隨即在新馬地區廣泛發展。

陳齊賢又與林文慶、曾江水等人合作,將橡膠樹移植到新加坡楊厝港芭地,也獲得成功。此後,陳齊賢轉營培育橡膠種子出售,發了大財。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陳嘉庚向齊賢購買橡膠樹種子18萬粒,播種在福山黃梨園裏;宣統二年(1910年)又以每英畝50元向齊賢購買 500英畝老橡膠園,投鉅資於橡膠種植業。陳六使、李光前等人亦步其後塵,相繼經營橡膠種植業,均大有成就。數十年來,福建華僑在新馬地區採用齊賢的種植經驗,從事種植橡膠致富的,有陳嘉庚、陳六使、李光前等30餘人。

陳齊賢致富後,與曾江水捐建培風學校,對其他公益事業也熱心贊助。民國五年(1916年)陳齊賢因病逝世,年僅46歲。

陳齊賢引進、傳播橡膠種植的技藝,馬來亞一帶人民尊稱他為“橡膠藝祖”。《南洋年鑒》評說:“今天馬來亞的繁榮,陳齊賢之功不可沒。”新加坡中峇魯區還將一條街道命名為“齊賢街”,陳齊賢芳名永世流傳。

  

陳禎祿

陳禎祿(1883~1960年),祖籍南靖縣,生於麻六甲。陳禎祿的祖父是一位船主,川行東南亞經營海外貿易,後定居於麻六甲。父親繼承航運業,並經營橡膠種植業,成為馬來西亞的富商。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陳禎祿進入萊佛士學院就讀,這是當時新加坡最著名的學府。畢業後,赴英國牛津大學留學,獲博士學位。先在麻六甲一所中學任教,後擔任校長。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陳禎祿轉入商界,管理陳氏家族二萬畝橡膠園,進而創辦了亞逸其力橡膠有限公司、檳達橡膠園有限公司,並擔任20多家大公司的董事。雄厚的財富和與日俱增的威望,使英殖民當局對他也頗為尊重。民國元年(1912年)陳禎祿被任命為麻六甲市政局議員,封賜太平局紳,並兼任工業教育委員會、米糧委員會、商業委員會、房屋供給委員會、貧窮救濟委員會、橡膠統制委員會的委員。

民國三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戰爭對戰略物資的需求大為增加,陳禎祿所經營的橡膠業,得到迅速發展。

隨著經濟的發展,陳禎祿和廖正興、林文慶、陳齊賢、林秉祥等著名錫礦主和橡膠園主認為建立華人自己的銀行勢在必行。他們於民國6年發起組織和豐銀行,民國8年又成立華僑銀行(民國24年兩行與華商銀行合併為華僑銀行,實有資本1000萬元)。從而打破了西方銀行的壟斷地位。民國12年至民國23年,陳禎祿任麻六甲海峽英籍華人及麻六甲中華總商會副會長。

民國31年至民國34年,日本佔領馬來西亞,陳禎祿及其家人避居印度。他在印度組建了“新、馬、緬、印(尼)華僑協會。”

民國35年,英國政府決定成立馬來西亞聯邦,這是英殖民者與馬來貴族的聯合體。在“新憲制建議書”中,對非馬來人申請公民權予以限制;在立法議會,官委的非官方議員中,華籍人士占極少數。“建議書”的出籠使華人處於不利的地位。陳禎祿為了爭取組成一個自治政府和一個民選的立法委員會,給所有馬來西亞人平等公民權,與左派聯合發動反對新憲制運動。

同年12月14日,反對新憲制的各團體在新加坡召開大會,決定成立“聯合行動委員會”,推舉陳禎祿擔任聯合行動委員會主席。為了擴大範圍,聯合行動委員會後來改名為“全馬聯合行動委員會”。與此同時,麻六甲中華總商會也召開大會,有72個社團和各商號代表出席。會上公推陳禎祿為主席,並致電英國政府,表示抗議。大會還號召麻六甲各界人士罷業一天,以示抗議。

當時,有相當多的華人具有強烈的雙重國籍願望。這種願望被一些別有用心的種族主義分子和極端主義分子用以攻擊華人,指責華人不效忠當地,導致戰後初期華、馬(馬來族)關係緊張,發生一些種族衝突事件。

1949年初,陳禎祿擔任“各族聯合委員會”委員後,積極與各民族領袖合作,消除種族衝突,促進關係和諧。同年 2月27日,由陳禎祿發起組織的馬來西亞華人公會(簡稱馬華公會)成立大會在吉隆玻舉行,陳禎祿當選為會長。他在成立大會上發表演說,闡明成立馬華公會的主要目的是將“這塊哺育滋養我們的土地鑄造為一個國家,成為我們效忠、熱愛與獻身的對象”,推動馬來西亞華人積極爭取公民權,參與當地政治活動。由於陳禎祿和馬華公會多年的努力,馬來西亞華人爭取公民權運動逐漸進入高潮。

1951年下半年,馬華公會成為馬來西亞一個活躍的政黨。1952年,陳禎祿領導的馬華公會與東姑•拉赫曼領導的馬來民族統一機構(簡稱巫統)結成聯盟,成為馬來西亞最大的政派。2月16日,在吉隆玻市政委員選舉中,華巫聯盟攜手參選,在12個議席中,贏得9個席位。1954年底,馬來西亞印度國大黨也加入,組成了華巫印聯盟。

1955年7月,馬來西亞第一次舉行普選,華巫印聯盟在52個立法議席中囊括了51個席位。1956年 1月,華巫印聯盟代表團終於促使英國政府同意馬來西亞於1957年 8月31日獨立。為表彰陳禎祿的卓越貢獻,馬來西亞政府在獨立日授予他最高榮譽“敦”( TUN)的封號。

1957年11月10日,馬華公會中央委員會及各洲分會委員、全馬華人註冊社團召開聯席大會。大會通過了組織推動申請公民權總機構。至1958年 8月,通過申請獲得馬來西亞公民權的華人總數達到 200萬人,尚未獲得公民權的華人只有30萬人。至此,困擾華人社會多年的公民權問題也基本得到解決。

1958年,陳禎祿由於年事已高,加上健康原因,辭去馬華公會會長的職務,擔任馬華公會名譽會長。1961年,其子陳修信當選為馬華總會會長,連任至1974年。1960年12月13日,陳禎祿因心臟病突發逝世,終年77歲。馬來西亞政府為他舉行國葬。

 

陳劍垣

陳劍垣(1896~1976年),又名楊章奕,海澄縣(今屬龍海市)人。

民國三年(1914年),陳劍垣赴緬甸仰光當興茂商行店員。民國 6年夏回國,由胡漢民、李烈鈞介紹加入中華革命黨(後改為中國國民黨)。國民黨人許卓然等響應孫中山號召,組織反對北洋軍閥政府的鬥爭,劍垣受指派回福建為反對北洋軍閥政府的鬥爭籌措軍費。後因反軍閥鬥爭失利,民國10年轉赴上海入惠民英文專修學校就讀。民國14年 5月回海澄籌建國民黨組織。民國15年夏加入中國共產黨,秋赴廣州參加周恩來主持的福建軍事情況彙報座談會。同年11月08日正式建立國民黨海澄縣党部臨時執行委員會,劍垣擔任常務委員兼組織部長。同年11月秘密建立中共海澄支部,12月組織國民黨海澄縣党部臨時執委會宣傳隊,支部在宣傳隊中發揮共產黨組織的作用,開展反軍閥、反貪官、反土豪的宣傳活動。民國16年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海澄處於白色恐怖統治下。劍垣與黨組織失去了組織聯繫,被迫南渡新加坡。南昌起義後,劍垣到汕頭,尋找黨組織未遂,由潮州取道回老家,在家鄉經營農業,並舉辦一些公益事業。

民國38年 9月21日海滄等地解放,陳劍垣出任新垵鄉支前委員會主任,為解放廈門島做了大量工作,被海滄區支前評功委員會評為區支前功臣。解放初,陳劍垣以華僑代表的身份出席海澄縣首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1956年被推舉為政協海澄縣第二屆委員。1976年病逝,享年80歲。

 

陳番西

陳番西(1899~1984年),原籍福建省安溪縣,出身貧苦農民家庭,16歲即遠渡馬來亞謀生,入泰升機器廠當學徒。他學會車、鉗、刨等工藝,還利用業餘時間學會駕駛、修理汽車。三年滿師後,陳番西當了司機,不久升為機匠。

民國八年(1919年),漳州成立漳碼汽車始興公司,二年後發展為汀漳龍長途汽車始興公司,消息傳到海外,陳番西認為自己所學的技術已有用武之地,遂於民國16年回國,定居漳州。

陳番西先後任漳浮、漳嵩汽車公司的機匠和機務主任。他首先制定定期清潔檢查、加油潤滑等制度,對延長汽車機件使用壽命和安全行駛起過不少作用。他常說:“出一樣機件事故,就要車翻人亡。”因此他對保養機件和傳授門徒都極嚴格而又耐心。他要求徒弟幹活要認真,決不可分心玩忽。時隔數十年,當年徒弟後來身任汽車大修廠廠長的林大河,仍感激地說:“如果沒有師父那樣嚴格,我就永遠不會成器!”

民國26年抗日戰爭爆發,沿海道路破壞,汽車不通,許多工人只好自謀出路,陳番西與朋友合辦漳州合興機修廠。民國27年 5月,廈門淪陷,汽油來源斷絕,大後方汽車運輸發生困難,不得不用木炭來代替汽油。陳番西決定改進“漢口爐”來提供汽車的動力。

“漢口爐”即木炭爐。其原理是利用木炭燃燒產生乙烷來提供動力。20年代中,漢口一家鐵工廠曾來漳州推銷,所以人們稱它為“漢口爐”。這種爐子的毛病是管道容易堵塞,耗炭量大,不大好用。陳番西弄來一隻廢爐,分析研究,找到改進的辦法。他在濾清器上換上笠形蓋,以利雜物沉澱,又用絨布代棉布,減少炭灰,於是解決了管道的堵塞問題。再把短巴形爐子改為喇叭筒形,增加煤氣容積,同時還增加滴水裝置,使木炭得以充分燃燒,產生更多的氣體,由此耗炭量降低了 15%左右。改裝的木炭爐先在漳龍公司使用,它能使汽車爬上15度斜坡,性能良好。隨後,其他汽車公司也紛紛使用。汽車裝上改進的大炭爐,福建境內甚至遠至江西等地,運行都不成問題。閩贛交通大動脈又活躍起來。新中國成立初期,因資本主義國家對我國實行經濟封鎖,國內石油礦藏尚未勘探開採,汽油嚴重缺乏,福建省內貨車也因缺油改裝木炭爐。據1952年統計,約解決當時 70%貨車動力問題。

1953年 9月,陳番西到省運輸公司泉州分公司工作,先後在保養場任技工、檢驗員、技術員等職。他發揮才智和技巧,修舊利廢,救活了因缺乏零件而廢置的老爺車,使它們重返公路,行駛如常。

1972年,陳番西73歲,因病離職。1984年病逝,享年85歲。

 

陳溪南

陳溪南(1904~1979年)字鬥星,祖籍福建晉江,遷居漳州城區。父龍井,眼科中醫,有名于時。溪南少時就學私塾六年,後隨父學醫,一生除閱讀《黃帝內經》、《本草綱目》外,專攻《銀海精微》、《龍木論》等眼科古籍。

民國11年(1922年)溪南18歲開始行醫。經二三十年的診治實踐,他總結出數帖驗方,對眼科常見病麥粒腫、急性流行結膜炎、泡疹性結膜炎、沙眼血管翳等症的診治,有立竿見影之療效。尤其對須動手術的青光眼、須摘除眼體的眼外傷、交感性眼尖、眶內組織炎等症的診治,最為擅長。

1953年間,陳溪南與漳州五位名醫組成第五聯合診所。逾二年,擴充組建為漳州市中醫聯合診所。1959年改名龍溪專區中醫院,後依市改制定名漳州市中醫院,他任中醫眼科主任,並負帶徒培訓之責。

陳溪南對久病難治之症,總是詳加診問,細察病情,查明病因病理,詳考古今醫案,務求實效,決不掉以輕心,應付了事。他注重總結經驗,對角膜潰瘍、青光眼、中心性視網膜炎、急性視神經炎等眼底炎,主張先辨證分型,按病情分期,然後分清輕重緩急、總體與局部關係進行立方施治。對經典藥方,也按病情需要予以增減。他所配製的眼藥散和四精膏,療效很高。

金門炮戰,許多年輕戰士在炮擊中因受震而突然失明,陳溪南受命下野戰醫院進行巡迴治療,對失明戰士按驚震內障辨證施治,一般在兩個月左右都不同程度地複明。

陳溪南晚年編訂《陳溪南眼科經驗》一書,該書1980年由福建省科技出版社出版。

1979年01月31日陳溪南病逝,享年75歲。

 

陳南田

陳南田(1914~1980年),臺灣省台南市人。自幼酷愛布袋戲藝術,15歲從臺灣渡海到漳州,先跟楊港(福興派第四代弟子)學藝,一年之中,從鼓師、“二手”升為主演。翌年,正式拜鄭福來為師,18歲出師。他勤奮好學,創造性強,在鄭福來諸徒中首屈一指。1951年05月他參加鄭福來組建的漳州南江木偶劇團,既當“頭手”,又自願當配演。1952年在排練赴省參加會演的劇碼《三打祝家莊》中,他和鄭老師傅首先在這個劇碼改“坐式”為“立式”的表演,一台可以同時容納四位以上演員上場操作。這個創舉推動了布袋戲藝術的革新、提高。

陳南田尤長表演“金殿戲”與“武打戲”。他的“金殿戲”(包括官袍戲)氣勢十足,人物威武有力,虎虎有神氣,令人叫絕;“武打戲”動作準確、明快、乾淨、俐落,特別善於把京劇中舞槍弄刀和對打的技術,融匯於木偶表演之中。在木偶武打之後的亮相、喘氣的表演都有獨到之處。他還十分注意通過武打技術來刻劃人物性格和思想感情。如“獨木關”薛仁貴病挑安殿寶,他沒有採取京劇那種連打帶唱的形式來表現,而是通過手指操縱的刀槍,把薛仁貴扶病作戰的情態表現出來。他還創造出弄花槍、連環槍、夾藤牌、弄大球、舞彩綢、舞旗等武打特技。為了表演老虎撲蜻蜓這個動態,他曾多次捉蜻蜓到馬戲團去逗老虎,仔細觀察老虎的神情、體態,不斷地琢磨、排練,演起來非常動人,富有情趣。

1952年11月23日南江木偶劇團在福州參加福建省第一屆戲曲會演,以後奉調前往上海接待蘇聯木偶藝術大師奧布拉茲佐夫,陳南田、鄭福來演出了《李逵醉打山門》和《孫彩娥代嫁》。奧氏盛讚陳南田表演的公子醜“是以一種多麼逼真的演員感覺和技巧演出”,“表演了許多經過精確觀察的細緻的生活真實”,“這些特點顯示了演員的真實天才”。隨後他與鄭福來表演的《大鬧天宮》被北京電影製片廠拍入中國第一部木偶藝術片《閩南傀儡戲》。1954年 8月陳南田參加福建省第二屆戲曲會演,獲一等演員獎; 9月赴上海參加華東地區戲曲會演,又獲特種藝術表演獎。1960年 9月隨同中國木偶藝術團赴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參加第二屆國際木偶、傀儡戲聯歡節,他與楊勝合作主演的《大名府》、《雷萬春打虎》雙獲表演一等獎,各得金質獎章一枚。他先後 4次出國,訪問了蘇聯、法國、印尼等10多個國家,受到熱烈歡迎和高度讚賞,榮獲蘇聯戲劇家協會名譽會員稱號。

陳南田于1959年任龍溪專區木偶劇團副團長。先後當選為漳州市(今薌城區)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受聘為中國木偶團、福建藝校龍溪木偶班教師。1980年逝世,享年66歲。

 

陳榮殿

陳榮殿(1917~1983年),漳州城區人,少時就學於漳州尋源中學。民國31年(1942年)畢業於湖南湘雅醫學院,民國34年到美國波士頓麻省總醫院進修。回國後曾先後任南京中央醫院外科主治醫師、廈門鼓浪嶼救世醫院院長。新中國成立後,歷任大連醫學院外科副教授、教授,遵義醫學院教授、副院長、院長等職。

陳榮殿是我國醫學外科知名專家,在外科學上有較深造詣,臨床上有許多創新,取得顯著成果。尤其在胃大部切除,採用空腸近端大彎的吻合手術,經1000多例臨床治療觀察,證明這種手術併發症少,治癒率高,故此後命名為“華羅氏Ⅱ區空腸近端胃空腸吻合術”。其醫學論文有《商榷流行近百年的華羅氏Ⅱ區胃部分切除術有感》、《胃部分切除後輸入半空腸梗阻》、《中藥排石湯對膽結石的療效觀察》、《旅大市膽道蛔蟲病 102例調查報告》等10多篇。

1969年,為支援“大三線”建設,大連醫學院奉命南遷貴州遵義,改名遵義醫學院,他隨醫學院到遵義。一段時間後,許多同事都返回大連複辦的醫學院工作,但他不留戀於沿海城市,而以年邁病弱之身,矢志紮根於貴州,獻身於他所熱愛的醫療事業。他還兼任《中華外科雜誌》編委30多年,曾參與黃家駟教授主編的《外科學》以及《新急腹症學》等書的編寫工作。

陳榮殿是中共黨員、中國民主同盟會員,曾任貴州省第六屆人大常委會委員、遵義市政協副主席。1982年,他深知自己病情嚴重,向黨交了《身後意願書》,表示其病逝後殯葬要移風易俗,一切從簡,不開追悼會,願把遺體捐獻給醫學教學之用。1983年 6月病逝,享年66歲。陳榮殿一生從事醫學,業績卓著、治學嚴謹、品德高尚,為醫學教育事業貢獻出畢生的精力。為紀念其功績,遵義醫學院特地建立“陳榮殿紀念碑”。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