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漳州 »

漳州陳氏鳳梧祖譜

作者:陳偉平  來源:詔安文史資料第二十六期  更新時間:2012年02月20日

漳州陳氏鳳梧祖譜

溯源

陳姓,乃帝舜之後,稱為舜裔。中華陳尊稱軒轅黃帝八代孫虞舜重華公為血緣始祖(太始祖 1世)。商末,帝舜重華公33世孫虞遂閼父(遏父)任西伯侯周文王姬昌之陶正,因技藝精湛,深得文王歡心。迨周武王姬發興兵滅紂建立周朝,即周武王十三年(已卯,前1122年)追封先賢遺民,乃封閼父子媯滿(34世)於太昊之墟陳地(今河南淮陽縣),國號陳,都宛丘,並以長女太姬妻之。陳國君媯滿薨諡胡公,又稱陳胡公媯滿,生二子:長申公犀(一載犀侯)嗣位襲陳侯,薨傳位於弟皋羊,是為相公(35世),相公皋羊之後,以祖諡號胡為氏,故陳胡公媯滿同為陳、胡得姓始祖。

下傳十世至陳佗,乃陳文公圉(42世)次子,周桓王十三年(甲戌,前 707年),公子佗乘兄侯腖桓公鮑薨之機,殺侄太子免,自立為君是為陳厲公(43世),次年生完。公子陳完(44世),諡敬仲,為陳大夫,素與陳宣公杵臼(44世)太子禦寇善;陳宣公欲立嬖姬之予款,殺太子禦寇(周惠王五年,己酉,前 672年),引起陳國內亂。陳大夫完為避禍奔齊,為齊桓公工正,八傳至太公和(53世),將國君齊康公放逐海上,取代姜姓自立為君,改姓田氏,史稱田氏代齊。自帝舜至春秋戰國、已發展成為姚、虞、陳、胡、田五姓,故後人有“媯汭五姓同宗之說。

陳國傳至二十世陳閔公越(史記載閔公周,53世)亡于楚(周敬王四十一年,壬戌,前 479年),後子孫四處逃難,便以故國號陳為氏。據唐代林寶《元和姓纂》載:“陳媯姓,亦州名,本太昊之墟、畫八卦之所。周武王封舜後胡公滿于陳,後為楚所滅,以國為氏。”

之後.陳氏浚儀(陳留)派裔孫陳武(62世),佐漢高祖劉邦為相定天下,于高祖元年(乙未,前 206年),以軍功封棘津侯;戶牖.山陽派裔孫陳平(65世),佐漢高祖劉邦為護軍中尉,漢朝建立後以功封戶牖侯,更封曲逆侯,三朝為相,劉漢王朝賴以複存;陳平下傳六世孫陳湯(71世),為漢元帝西域副校尉,以斬殺匈奴郅支單于功,封關內侯;浚儀(陳留)派廿一世(74世)孫陳孟璉,東漢時為固始侯相,子孫因家焉,遂為固始始祖,代多偉人。陳孟璉六世80孫陳引奇,為東漢信都(一載信州)別駕,德化大行于魏郡、清河、趙固、常山之間,恩威複著於河間、廣平、钜鹿、真定之處;無嗣,入繼陳麟(戶牖.山陽派80世)之三子陳寔承嗣宗祀,徙許縣(今河南許昌市長葛縣老城東),成為潁川派始祖。潁川陳氏,瓜瓞綿綿,生齒廣眾,群星璀燦,名人輩出。東漢時陳寔,字仲弓,諡文範,為太丘長,與鐘皓、荀淑、韓韶同為潁川之鼎鼎人物,號稱潁川四長。陳寔(潁川一世81)生六子,其中長子陳紀(元方)、四子陳諶(季方,二世82)尤著,亦以至德稱“二難”,元(方)季(方)父並著高名,時號三君。陳紀建安時官至尚書令、大鴻臚;陳諶官至太傅,後裔分衍福建興化莆田為多。陳紀子陳群(三世83)為魏明帝司,制定《九品中正制》(又稱《九品官人法》)。陳群長子陳泰仕魏,官至左僕射,諡穆侯,贈司空;次子陳訓(四世84)蜀亡歸魏,官至尚書令,其子陳壽(五世85)蜀平歸魏,為著作郎,撰《蜀相諸葛亮集》、《魏、蜀、吳三國志》等名著。陳諶之孫陳琳(四世84)為建安七子之一,深得曹操賞識,魏明帝時官至尚書令、司徒。

此外,還有傳衍南朝.江州義門派之陳朝高祖武皇帝陳霸先(九世89)、開漳(北廟、北陳、開漳聖王)派之陳政(十二世92)陳元光(十三世93)父子,太傅(南院南陳)派之陳忠(十四世94)陳邕(十五世95)父子。

《百家姓書庫.陳》載: “陳氏除了源於國名,出自今河南的一支外,還有一支系少數民族改姓而成,出自今河南洛陽。據《魏書.官氏志》載,代北鮮卑族原有三字姓侯莫陳氏,隨北魏孝文帝遷都到洛陽,在孝文帝實行漢化改革、定族姓時,於 496年改為單姓陳氏。”另外,漢朝(一載春秋)魯相無子,以外孫劉矯為嗣而產生廣陵之陳;隋初,白永貴改姓陳,成為江西萬年之陳。潁川世系堂號(或稱族望)有:潁川、汝南、廣陵、下邳、東海、河南、德星、德聚、繩武等。

 

入閩

陳姓入閩,始於西晉。《百家姓書庫.陳》載:“西晉末年,中原戰亂頻仍,各界人士紛紛渡江南逃,移至江南各省,有一批人遷至今福建省,其中即有陳氏。陳氏與林、黃、鄭、詹、丘、何、胡姓人是中原移民最早進入福建者,此即《閩書》中所載:‘永嘉二年(戊辰, 308年),中原板蕩,衣冠始入閩者八族,所謂林、黃、陳、鄭、詹、丘、何、胡是也’”。

南北朝末年,陳宣帝陳頊(南朝二世90)之八子宜都王陳叔明(三世91)于陳後主禎明三年(隋開皇九年,已酉, 589年)避亂入閩,居於福建興化府仙遊縣,其後裔即為江州旌表義門派,蕃衍成為潁川衍派第一大支派。另據譜載:“陳宣帝廿一子南安王陳叔儉,共後為福建諸陳之祖;陳霸先孫、衡陽王陳昌次子陳季麟(三世91)遷武平;陳宣帝孫、岳陽王陳叔慎次子陳清(四世92)遷古田(按:查現代地圖,福建有二古田:一為古田縣,一為上杭縣古田會議舊址。屬何古田,待考)。

隋煬帝大業十二年(丙子, 616年),陳諶六代陳邁(八世88)奉旨領兵人閩為福建節度使,鎮守興化,後歸唐,武德二年(已卯, 619年),詔置莆田縣,為散騎都尉開莆縣令,多惠政,致仕後蔔居於城內刺桐巷。其後裔號稱“十八陳”,已傳衍成為莆仙著姓。

唐代,中原陳氏多次大批入閩,在我國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中最重要的一次,乃唐高宗總章(已巳, 669年),泉潮間少數民族嘯亂朝命光州固始人陳政率子陳元光及府兵將士人閩,平亂、鎮戌、開漳,蕃衍成為開漳(北廟,北陳,開漳聖王)一大支派。其次為饒州府(一載京兆府)萬年縣陳忠之子陳邕,受宰相李林甫排擠,于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丙子,736 年)父子舉家被謫入閩,蕃衍成為太傅(南院,南陳)一大支派。

另外,光州固始人王潮,在王緒麾下為軍正,唐僖宗光啟元年(乙巳, 885年),隨軍至漳州,後任福建觀察使等職,死後,其弟王審知繼任威武軍節度使。後樑太祖開平三年(已巳,909 年),王審知被封為閩王,跟隨王氏兄弟入閩之27姓軍校,第一便是陳姓,已衍成福州地區望族。據劉球《陳公振行狀》雲:“陳之先,光州固始人,唐末之亂,有諱檄者,從王審知入閩。”

宋仁宗嘉祜七年(壬寅,1062年),陳霸始、陳霸先兄弟之後江州義門陳氏第二次奉旨大分析,(按排行次序)入閩者有:南朝.江州義門派廿四世112陳彥悅定居於漳州府長太縣;陳三琉(魁)登進士第,官汀州太守,攜家眷97人並族眾,定居於汀州府寧化且縣石壁村、上杭縣等地;陳宗昌(章)攜家眷87人定居於泉州;陳彥光定居於泉州府同安縣(今廈門市同安區);陳明通定居於南平;陳宗逵定居於建甌(原譜載福建甌寧);陳宗和定居于侯官(今閩侯);陳宗遷定居于福建馬頭(譜載如此,待考);陳道大定居于建陽;陳智煒定居於歸化;陳彥德、陳彥相兄弟定居于漳州;陳希豪定居於訂汀州府上杭;陳顯先定居于邵武;陳思南定居於政和;陳延盛定居于建寧;陳守昌定居于長樂;陳延祚定居于崇安(今武夷山市),等等,傳衍成為福建各地巨姓大族。

開漳

陳姓入漳派系有開漳(北廟、北陳、開漳聖王)派、太傅(南院、南陳)派、南朝.江州義門派。

 

開漳(北廟、北陳、開漳聖王)派系

唐高宗總章(已巳, 669年),歸德將軍陳政奉朝命進朝議大夫、嶺南(按《漳州府志》載:武德元年,改建安為建州,五年析南安為豐州,六年析閩縣為泉州,置都督府,領泉、建、豐三州;貞觀初廢豐州,並人泉州,隸江南道。至是,改隸廣州嶺南道)行軍總管事,攜子陳元光,率申、光、蔡三府府兵將士兩批共66姓8600人,及隨軍眷屬平南、鎮戍,作宅于火田村居焉。儀鳳二年(丁醜, 677年),陳政老將軍病卒,朝命陳元光承父志、襲父職為嶺南行軍總管事,指揮軍事,得心應手,經過九年苦戰,終於平定嘯亂,使閩南、粵東人民過上安定的生活。為開發閩南這片沃土,武則天垂拱二年(丙戌, 686年),朝廷批准建置漳州郡,轄漳浦、懷恩二縣,進行大規模的社會經濟、文化建設。陳元光首任漳州刺史兼漳浦縣令,不憚辛勞,親自經營擘畫,選賢任能,開墾荒田,招徠流亡,綏撫蠻獠,興修水利,勸課農桑,設置學校,使閩南大地無烽火干戈之擾,百姓安居樂業,人稱樂土。唐睿宗景雲二年(辛亥, 711年),將星隕落,陳元光不幸殉國,長眠於斯。之後,其子陳坰(三世94)、孫陳酆(四世95)、曾孫陳謨(五世96)、玄孫陳則(六世97)共五代擔任漳州軍政長官,歷時一百餘年,使閩南這片廣袤千里荒徼之地,出現了欣欣向榮的景象。歷朝歷代封贈有嘉,南宋高宗追封一門七世及開漳將士,追封曾祖陳果仁為忠烈王、祖陳叔犢(克耕)為濟美嘉慶侯、父陳政為衽昌開祚祜侯;追封陳元光為開漳州主聖王、諡忠毅文惠王、蔭封子陳坰為昭貺通感文英公、孫陳酆為昭素襲美忠正武英侯、曾孫陳詠為昭仁詡德侯、陳謨為昭義詡忠侯,陳於為昭信翊順侯。其後裔定居于漳郡諸邑,蕃衍播遷,成為閩南、粵東、浙南、臺灣及東南亞等地一大望族。陳政、陳元光父子被尊奉為開漳始祖,衍派子孫稱為開漳(北廟、北陳、開漳聖王)派。開漳(北廟、北陳、開漳聖王)派以陳政為一世92,陳元光為二世93,陳元光子陳坰為三世94。陳坰,字朝佩、伯珙,號迂齋(一載迂齊),生於唐高宗開耀元年(辛巳, 681年)九月初九辰時,九歲入學,才冠鄉邑。武后天冊萬歲元年( 695年)乙未科舉明經,時年十五,授翰林院承旨直學士。十二年後辭歸漳州,任州署文學,應龍溪縣令席宏之邀,主持松洲書院學政,親自講學授課,開啟士民,使漳郡文教之風大盛,人才輩出。父歿,奉詔接任父職,開元十九年(丙辰, 716年)遷州、縣治于故綏安地李澳川,奉敕在西宸嶺上修建“威惠廟”,詔立“盛德世祀”坊;開元四年( 731年)辛未科登王維榜探花及第,開元二十五年(丁醜, 737年)乞致仕退隱,聚徒講學,直至天寶元年(壬午, 742年)十一月初一巳時,壽終正寢。坰子陳酆為四世95。陳酆,字有芑,號文甲、強齋,生於開元十九年(辛未, 731年)七月十八日寅時,天寶六載(丁亥, 747年)舉秀才,授辰州寧遠令,朝廷應漳郡耆老朱興家、餘拱辰等請求,于天寶十載(辛卯, 751年)調他任漳州刺史,大曆十四年(己未, 779年)六月十五酉時,卒于任上,由其次子陳謨繼任刺史,貞元二年(丙寅, 786年)奏准朝廷再遷州治于龍溪縣桂林村(今漳州市薌城區),並奉敕遷葬曾祖墓于城北松洲堡(今薌城區浦南鎮)石鼓山上。

開漳(北、北陳、開漳聖王)派一世居火田村(今雲霄縣火田鎮),二世先居火田,後居雲霄鎮(今雲霄縣雲陵鎮)燕翼宮(後作為開漳陳氏大宗,崇祀開漳五代先祖神位),三、四世為單傳,居漳浦縣綏安城(今漳浦縣城綏安鎮)。自五世起衍三支派,稱為南江、北溪、東海支派。

 

太傅(南院、南陳)派系

唐朝中期,同為潁川衍派陳忠(一世94)之子陳邕(二世95)為中宗神龍元年( 705年)乙巳科進士,官至太子太傅。因與宰相李林甫不洽,受謫人閩,于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丙子,736 年)父子舉家徙居福州三山,旋遷興化楓亭井上,再遷泉州惠安社稷壇後,又遷漳州南驛路南廂山下。因建宅第超規制,備鐘鼓樓台,宏其苑囿,州府參謗謀逆,以僭越罪密告京畿,李林甫遂訪之,禍恐不測。時夷則、夷錫官居在外,夷行、夷實(三世96)尚幼,遂聽其中娘之勸,獻家宅物業為漳州南山報劬禪寺(今漳州南山寺),去三都後水頭居焉,避嫌免禍。女金娘發為尼,以發筆墨書“悠然”二字掛佛前,法號玄妙,奉佛終身,卒封金花郡主。後用錢三百萬貫購得同安縣南嘉禾嶼(今廈門島),長子夷則、次子夷錫兄弟于建中二年(辛酉,781 年)舉家 340餘口遷居嘉禾島。三子夷行進士,唐文宗朝為相,後以足疾判河東(今山西省),遂入籍焉。傳至十四世 107陳洪進居興化仙遊,以才勇聞,隸兵籍,從攻汀州,先登補副兵馬使,與留從效誅黃紹有功,節鎮清漳,從效以女妻之。後奪張漢思節印,為副留後,清源郡主。宋太祖時奉表納款,加爵南康王,追贈祖太子太師,父歧國公;宋太宗朝遣使奉表獻漳泉二州,賜號順化功臣,授太子太師同平章事、武甯軍節度使,封南康王,贈父歧國公。此派子孫興旺,在閩南、粵東、臺灣等地成為望族。因先祖陳邕官任太子太傅,稱太傅派,尊奉陳忠、陳邕為太傅(南院、南陳)派始祖。

 

南朝江州義門派系

潁川南朝派陳霸始孫宜都王陳叔明(三世91)于陳後主禎明三年避禍入閩,徙居興化府仙遊縣,其三子陳志鉉(四世92)隨同入閩定居仙游,成為開仙游始祖。陳叔明長子九傳孫陳伯宣(十三世 101),號希夷,與馬聰友善,聰宮南康,攜孫陳旺(十五世 103)訪之而悅廬山之勝,于唐玄宗開元十九年(辛未, 731年)隱於廬阜聖治峰前居焉,注《史記》行於世,其孫陳旺定居于江州府德安縣太平鄉常樂裏永清社艾草坪(今江西九江市德安縣車轎鎮義門陳村),成為江州旌表義門派始祖,特授承義郎知德安縣事。至宗仁、宗嘉祜七年(壬寅,1062年),江州義門已衍十三世、三千九百餘口,皇上以義門聚族太盛,詔飭江南西路轉運使謝景初,郡牧呂誨等官臨門,奉旨(第二次)監分:以十二字、每行 291人為分,拈鬮別大小宗,星分基業,散處各省州府縣之莊而居焉。故才有入漳定居者也。他們是:二十四世 112陳彥悅(陳戩子)居於長泰縣,陳彥德、陳彥相兄弟(陳齊子)居於漳州。

 

支系與傳衍

漳浦縣南江支系(開漳五世長房陳詠之後)

陳詠(五世96),初名正雅,字以言、以信,號龍岩,陳酆長子,庶出。生於唐肅宗至德二載(丁酉, 757年),唐德宗建中元年(庚申, 780年)廿四歲,應福建觀察使召試耕戰法,薦鎮龍岩,採訪使皇甫政深表其器,擢為京兆別駕,後憑同平章事裘召之力請外補河南汝寧錄事,轉授恩州參軍,嘗權領京兆事,補光州司馬,遂複家於固始舊宅(今河南固始縣陳集鄉)。父故,以祖爵世襲讓,薦仲弟陳謨,有弧竹之風焉。光州為官二十餘年,守職無玷,加光州團練使。貞元十九年(癸未, 803年)卒于任,年僅47歲。後與二妣同葬龍岩龍門裏長林山。子孫昌盛,為開漳派系第一大支系,宋代多出名賢。生五子,名五甫。

六世97:陳章甫(795~844年)舉文學,掌固始學政,後進光州司馬,仍居固始舊第,以不忘本也;次子陳吉甫,襲父職,鎮龍岩,遂家焉;三子陳山甫,貞元間舉方術,官至都督,居龍岩;四子陳嘉甫舉明經,任龍岩儒學,居龍岩;五子陳季甫以力田補國課,任漳州司倉,居龍岩。

七世98:陳嶽(822~884年)唐武宗會昌元年( 841年)辛酉科進士,官至禦史中丞,後乞致仕,隱於浮光山下故居;陳岱、陳岩兄弟重興固始,陳啟(崗)任漳州司倉。

八世99:陳羽(854~911年),唐僖宗乾符二年( 875年)乙未科進士,官至參知政事、左僕射。與陸贄、韓愈交往,有詩名。其詩注重文采,情景交融。《唐才子傳》贊其詩“寫難狀之景,了了目前;含不盡之意,皎皎言外”。又評其小詩“二十八字,一片畫圖”。

九世 100:陳彝行(891~952年),後樑末帝乾化四年( 914年)甲戌科進士,官至平章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性耿介,與楊嗣複不協,累遷。後乞致仕,賜河東節度使。年六十二歲卒,敕葬錦屏山。

十世 101:陳陶( 907~?)詩人,後唐進士,官至左僕射、同平章事。與貫休、方山子結詩社。後辭官避亂於西蜀峨眉山,仙去。後人輯有《陳嵩伯詩集》一卷。

十一世 102:陳重,宋初舉明經,官至甯州刺史。

十二世 103:陳雲( 936~1007年)遭逢亂世,隱居不仕,潛於芹山;陳霄,宋進士,官至秘書少監。

十三世 104:陳希亮( 979~1063年)徙遷洛陽,宋仁宗天聖三年(1025年)乙丑科進士(與倆侄同榜,時號三雋),官至少師、司徒;陳希曾,五代後唐長興進士,官知閬州,徙居興化陳宅巷。

十四世 105:陳庸,宋仁宗天聖三年乙丑科進士,兄弟與叔同榜,時表三雋;陳諭,宋仁宗天聖三年乙丑科與叔、兄同榜三登第,其後遷潮,分衍澄海、揭陽竹橋、普甯洪山等地;陳悅,北宋官至戶部度支郎中,分衍潮州庵埠、大馬隴等地;陳恪(1005~1080年)宋仁宗寶元二年(1039年)己卯科特奏名進士,官清州(一載滑州)推官;陳恂,北宋官至大理寺丞;陳堯典,由興化陳宅巷徙衍廣東澄海官塘等地;陳堯咨,宋神宗熙甯進士,官至荊南太守,贈太尉;陳堯佐,北宋官潮州通判,遂徙居潮州,分衍古埔鳳塘、東鳳等地。

十五世 106:陳舜俞(1026~1083年)宋仁宗慶曆八年(1048年)戊子科進士,官知諫院,因少不附新法忤執政,神宗熙寧三年(庚戌,1070年)左遷監河南南康軍酒稅。嘗居秀州白玉山,號白玉居士。著有《廬山集》、《都官集》等十四卷。

十六世 107:陳禹議(與義)(1049~1139年)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己未科進士,官至參知政事,詩人,亦工詞,詩詞都有集,朱熹贊日:“與義河目海口,所賦梅詩,徽宗有見晚之歎。建炎入恭大政,其出處氣節,翰墨文章,為中興大臣之冠;協贊大義,稱社稷之勳臣,非魯公、文正公康伯歟!”陳禹諧,北宋官至侍郎;陳禹詒,太學生,徙遷江蘇丹陽。

十七世 108:陳椿齡(1037~1118年)薦舉賢良方正,官至瓊州太守,秩滿旋閩興化莆田,掛冠遁跡林泉,徙遷潮州庵埠,為潮郡龍溪開基祖;陳湯德,宋哲宗元祜三年(1088年)戊辰科進士,其後分衍泉州北門、同安鼎尾、漳浦北門;陳湯征(1070~1133年),宋徽宗大觀三年(1109年)已醜科進士,官太學博士,宣和七年(乙巳,1125年)因助堂弟陳東上書請誅蔡(京)、梁(師成)、李(邦彥)、朱(勔)、王(黼)、童(貫)六賊忤執政,以承事郎謫知廣東潮陽縣,興禮教,舉孝廉,重農桑,勵耕織,以理學造人文,邑有鄒魯之鄉,政聲卓著,卜居直浦都柳崗鄉西山徽嶺,為潮陽開基祖;陳湯行,遷長安;陳湯咸,後裔遷福建長樂;陳東(1086~1127年),北宋末年太學生,面對內憂外患,國家興亡之際,莘莘學子奮起上書,前後六次,反對割地議和,堅決主張抗戰,收夏失地,迎回二聖,矛頭直指堅持妥協投降的最高統治者,最終慘遭殺害,表明投降賣國戰勝了抗戰愛國,是主戰派的悲哀,愛國者們的悲哀!後陳東嗣子陳文曜及家人避難于江西南昌,遷廣東南雄珠璣巷,再遷廣州、南海、崖山(今廣東新會一帶)。

十八世 109:陳文晦(1095~1175年)隱居不仕,博覽古今,通達文武,人稱為學海,誥封承義郎,贈封朝奉大夫。生五子,號五景,從宋末始,傳衍河南固始、粵東、閩南諸邑、漳浦、南靖、平和、詔安、雲霄、東山、海澄(今屬龍海市)及龍岩,廣有分佈。

景雍(長房)支脈:分衍詔安、漳浦、澄海、揭陽、潮陽等地;

景備(次房)支脈:分衍南靖(草阪)、龍岩;

景肅(三房)支脈:分衍詔安、平和、雲霄、東山、漳浦、南靖、龍溪(今屬龍海市)、興化、莆田、仙遊等地;

景俊(四房)支脈:分衍河南固始;分衍東山、漳浦、詔安、廣東陸豐等地;

景修(五房)支脈:廣東潮陽縣直浦柳崗守祖,後裔分衍平和蘆溪。

漳浦縣景雍支脈:根據漳浦縣沙西鎮蓬山嶼頭西浯後園北街《陳氏聯合族譜整理》:

陳郡輔:陳景雍玄孫,二十三世 114原居三都溪南,元末從軍,易名陳郡賜,投南勝伯陳君用麾下為軍官,元惠宗(順帝)間解甲歸田,蔔居於漳浦縣蓬山(今漳浦縣沙西鎮蓬山村),為開基祖。卒後與妣吳氏合葬後林兀厝埔,墓旁植一四權樟,人稱四房樟。裔孫建大宗柱鼇堂。生四子,衍四房:

長房陳萬成:二世,開漳二十四世 115下同),分衍本縣城關陽朝、杜潯下盧(廈路)、古雷岱仔(宗祠致遠堂)、雲霄過溪崎尾、下港尾(魚行邊)、臺灣等地;次房陳萬宗開基嶼頭,建宗祠維則堂,分衍河墘、西山、白衣;三房陳萬全分衍廣東海豐、惠來神泉赤山、潮州城內(後裔分衍潮陽峽山洋汾陳村)等地;四房陳萬德蓬山守祖,生四子:長子分衍雲霄火田(不詳),次子分衍打山(北山)、縣城北街、水磨嶺大洞,三子蓬山守祖,分衍湯頭社(不詳),後裔分派揭陽白塔、潮州鳥澄培、寮仔內,四子分衍西浯。

景肅支脈(略,參見漳浦文)。

景俊支脈:分衍河南固始祖居地,四傳至玄孫陳魁(二十三世 114)原居河南光州固始縣莆蔗園鄉,南宋度宗朝拜招諭使,為人剛正,不阿權貴,罪于奸相賈似道,棄官歸休。時元兵南侵,避亂隨宋衛王趙昺入閩,於漳州府漳浦縣五都驥霞裏擇地(飛鳳下田)居焉,為五都驥霞(今東山縣陳城鎮岐下村)開基祖,後裔分派漳浦白沙(今漳浦舊鎮白沙),再從白沙分傳杜潯路邊。

詔安縣景雍支脈

陳景雍(十九世 110),名天澤,字伯恭、敬伯,號方屏,自幼穎悟,十二能文,語多峻拔。年甫十五,奉父命回漳,師事高登先生(字彥先,號東溪,漳浦杜潯宅兜村人,宋名學者),居安仁鄉修竹裏(四都竹港一帶,今屬雲霄),卒業入太學。南宋孝宗隆興元年(癸末,1163年(,應詔征直言,詣闕敷陳王道,直言不諱,上賜官爵,知休甯縣令。後辭官歸隱,縱遊山水以終,葬修竹裏。宋末元初,長子陳思悳、次子陳思憲兄弟(二十世 111)避元捕世家,舉家遷二都白葉開基,分衍白葉下城、大斜背、徑子(解放前夕散村,不詳)三自然村。

元初葉,陳思悳長孫、陳起莘長子陳振開(二十二世 113)遷廣東澄海冠隴開基;陳思悳次孫、陳起莘次子陳振東遷廣東揭陽漁湖溪南開基,分衍西溪南(今西寨村)、東溪南(今東寨村)、仁嘉美(今頂鄉村)、古厝洋(今南厝村)。

元中葉,陳思悳次子陳起渭(二十一世 112)、陳思憲長子陳起英舉家從二都白葉下城遷二都景坑,後相繼再遷三都溪南,遂定居焉,分衍溪南、埔上、上寨、白厝、寨口、後嶺等地;陳思憲次子陳起彥遷廣東潮陽深洋。

元末葉,陳郡輔(二十三世 114)從三都溪南從軍,易名陳郡賜,投在南勝伯陳君用(二十四世 115陳景肅來孫)麾下為軍官,後解甲歸田,于元惠宗(順帝)至正二十年(庚子,1360年)蔔居於漳浦蓬山(今漳浦縣沙西鎮蓬山村),為開基祖。陳郡安(二十三 114)從三都溪南遷漳浦大店開基。

陳德諒(二十四 115)從三都溪南遷廣東海陽縣(今廣東澄海市)開基,分衍田寮村、東山村。

陳德應(二十四世 115)從三都溪南遷海澄(今屬龍海市)總鎮開基。

陳恪齋(二十五世 116)從漳浦大店遷興化莆田,明初再遷廣東海陽(今澄海市)蘇灣都銀砂,為澄海十三鄉陳氏開基祖。

陳宗蔡(二十六世 117)從二都白葉下城遷廣東饒平縣東山宮還;其兄弟陳宗魯遷饒平縣東明塘背(北坑)。

景肅支脈

陳景肅(1130~1203年),字和仲,號石屏,潮陽直浦柳崗陳文晦三子。年甫十五,奉父命回漳,從兄景雍遊學臨漳,師事高登先生,居漳浦縣安仁鄉修竹裏四都漸山(今屬詔安縣),與翁待舉、吳大成、鄭柔、楊士訓、楊士謹、薛京七人,結為摯友。因學行優異,被薦入朝,嘗同秦梓奉使燕趙,回朝,梓上表薦為祈請使,肅托故不拜,回仙人峰(今雲霄竹塔)下建石屏書院,設帳授徒。儒生吳大成、薛京、楊耿等敬慕景肅學有淵源,相率前往拜師。南宋高宗紹興二十年(庚午,1150年)遷建漸山石屏書院(草堂),二十一年(1151年)登辛未科進士,授翰林院而令仙遊,旌孝義,多美政。尋提舉湖南,除知南恩州,詔擢知制誥,以秦檜故不拜,出知台、湖等州。頃以題詠諷檜罷官,及閘人吳大成、楊士訓等重歸漸山書院講學,潛心學問,辨訂經籍。莆田陳俊卿、晉江梁克家、漳州知事朱熹等嘗至此作客,聯吟唱和。二十五年(乙亥,1155年),檜死,複入翰林院知制誥,進資政殿大學士。孝宗乾道間適南恩州叛服無常,命將征討不能平,朝議“非陳景肅不可”,他奉旨持節,單騎往慰,嶺南遂平,以功加朝議大夫,賜紫金魚袋,食邑二千戶實封二百戶嶺南諸州宣撫使,贈南恩公。後乞致仕,歸隱漳州故里,年七十四歲卒,贈光祿大夫、觀文殿大學士,諡廉獻,敕葬四都漸山之麓。入祀龍溪、漳浦、詔安、平和四邑鄉賢。明嘉靖二十二年(癸卯,1543年),經福建提督學政夏月川批准,列為鄉賢奉祀,漸山石屏書院遺址建為七賢祠,又稱七賢庵。 二十世111:陳肇(1173~1252年),一名宋,字弘猷,號素軒,南宋光宗紹熙元年(1190年)庚戌科特奏名進士,官至參知政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尉、督兵勤王抗元,參決軍機,封興國公,埰地二縣,御賜鐵券金牌;陳宰一名宋二,字大猷,號東齋,南宋進士,官至朝奉大夫、延平知府。

二十一世 112:陳概(12lO~1286年),字寢新,號奇髯翁,南宋甯宗朝舉武試,授漳州分曹參軍轉戶部員外郎、南航行軍統制,宋亡避元難,潛居平和芹山白葉,分衍平和石繩、高坑、虞布、山布、下村、雲霄西林、溪尾(今雲霄城關溪美)、陳岱等地;陳植(1220~1293年),字寢立,號玉澗,年甫十八,蔭補太學,授龍溪令轉漳州司理,南宋理宗淳祜四年(1244年)甲辰科第六名進士,安定郡王趙伯澤妻以女,封郡馬都尉,掛印為嶺南路兵馬平南侯,專提督嶺南海路兵馬,督兵崖山勤王,賜食邑千二百戶,後見勢危,自以六舟泊梅嶺,收集亡命,馳檄諸蠻,圖立宋後,宋亡,元人索捕遂變姓名,匿于白葉九侯間,誓不仕元;陳格(?~1279年),字寢成,南宋理宗景定二年(1261年)辛酉科特奏名進士,授嶺南海舟監簿,祥興二年(已卯,1279年)二月,參加宋元艦隊崖山海上決戰,壯烈殉國。

二十二世 113:陳泰與,宋末官至禮部郎中、司馬,分衍溪尾(今雲霄縣城關溪美村);陳泰典(124l~1288年),宋末恩官提領海舟,祥興二年宋亡,潛入白葉山,後遷烏石寺前,分衍平和縣石繩、高坑裏;陳泰箕,宋末登武第,官至右軍參將;陳泰興,南宋理宗淳祜七年(1247年)丁未科進士,官至禮部侍郎,明經薦官校書郎,宋亡,元以不臣、拒已者索捕,與弟潛居海濱梅嶺,分衍田中央、峰崎(清同治間三都水潮河何氏與峰崎陳氏換地,改名新溪,屬深橋鎮);陳泰輿,宋末舉文學,官德化縣教諭,宋亡避元捕不臣拒已者,與長兄潛居梅嶺;陳泰奐(1283—1362年),諡元隆,元武宗至大三年(庚戌,1310年)官江西道左布政使,元文宗天曆元年(戊辰,1328年)致仕,元末避亂闔家逃隱手二都霞葛林婆社下樓小民巷定居,分衍二都霞葛、白葉、平和店前、廣東饒平、潮陽等地;陳泰運,元官左軍提點參將;陳泰迪,元官運州司馬;陳泰道,元官至朝議大夫,分族陳岱;陳汝選,元初遷漳浦東林定居,分衍選山;陳汝遷,元官至刺史、廣西副使;陳汝遴,元舉鄉試,官至廣西廉訪僉事,遷興化府,分衍莆田、仙遊。

二十三世 114:陳子成(1276~1360年)元官至武德將軍建甯路同知、總管事、驍騎尉南勝縣主,贈南勝伯,元初遷平和石繩為開基祖;陳子威,元初遷平和庵後吳坑開基;陳子藏,宋末遷溪州,分衍廣東大埔小靖;陳子湊,年高99歲,大明洪武帝賜養老儀物;陳子澄,元舉明經,授南勝縣尹,明初贈大理寺少卿;陳子鏟,元初遷平和,分衍上蘇、高坑;陳郡保,元末分居二都霞葛南塘角大坪巷,分衍廣東饒平、大埔等地;陳郡祿,元末分居二都霞葛下樓小民巷守祠;陳郡壽,元末分居二都白葉;陳克端,元末擇居平和大溪店前開基,分衍大溪店前、塔下、新農、新紅等村;陳赤仔,元末分居遷廣東潮陽,分衍石溪頭、樟溪社;陳子統,遷龍岩開基;陳子紀,陳岱守祖,為開基祖。

二十四世 115:陳君應,遷南靖馬棚開基;陳君慕,遷雲霄溪尾(今雲霄城關溪美),分衍東坑、西林溪;陳君用(1312~1366年)字玉諫,號鈴岡,元官至宣武將軍南勝伯,領萬戶府正萬戶,駐屯南詔,督建南詔石城,重修開漳故郡西林城,傳衍南詔城內“世鈐派”;陳君獻,元舉明經,官南勝訓導,明初贈大理寺少卿;陳和卿,元舉明經,登進士第,官至奉政大夫、兵部員外郎;陳成,明洪武三年(庚戌,1370年),從二都白葉分居霞葛排下,分衍廣東饒平東山坡下(壩頭);陳正,號特山(得山),明洪武三年,從二都白葉分居霞葛樓下;陳茂(1433~1514年),字治朝,號天福,二都白葉始祖。

二十五世 116:陳建邦,宋末避亂從溪尾(今雲霄溪美)遷漳浦錢塘(今漳浦深土鎮金塘村)開基,分衍墩柄、南境、院前、湖(烏)潭埔、六鼇上厝墩等地;陳光福,宋末避亂遷莆田涵江港口社,至明洪武五年(壬子,1372年)其後再遷漳浦梅林;陳光祿,宋末與兄同遷莆田涵江港口社,至明洪武五年其後陳永興、陳永慶昆仲再遷漳浦梅林、產山;陳海生(崇源),以父蔭授宣撫副使、本路總管府同知,參贊軍民屯務,後見元祚將傾,遂棄官舉家潛居龍溪汰內桃源堡鳳翔社開基;陳養生(崇和),分居平和興工寮;陳汶輝,明洪武十三年(庚申,1380年)征為“八閩元士”,入朝,官至嘉議大夫、太子庶子兼弘文館大學士、大理寺少卿,忤旨懼罪,投金水橋下死,時年九十餘歲,賜太子少傅,敕葬南京鳳凰山。子孫多隨任居金陵;陳伯宗,明洪武二十八年(乙亥,1395年)從二都霞葛樓下分居楓樹下;陳宗海,原居二都霞葛樓下守祖,後裔分衍廣東普寧大園埔、白石、東坑等地;陳得仁,居二都霞葛樓下,後裔分衍廣東饒平縣大坪、黃崗龍眼城、潮城等地;陳昊瑞(1455~1536年)分居二都白葉古竹,後裔分衍古竹、上新樓、下新樓、星斗(杉坑)、和陽、五鬥(長源)、孝豐、秀峰等自然村;陳瑞,分居二都白葉上城;陳國瑞,分居二都白葉山下,後裔分衍山下、玉坪自然村。

二十六世 117:陳均壽(陳海生四子),遷居南靖縣布廈開基;陳由(陳燎次子)貢士,官至戶部主事,遷居漳平居仁開基;陳真棘(陳汶輝次子),明入太學,官至中書舍人;陳真柱(陳汶輝三子),隨父任遷居金陵(今南京市)。

二十七世 118:陳興潮,從二都霞葛樓下遷廣東普寧赤水定居,分衍赤水、流沙;陳立潮,從二都霞葛樓下遷廣東普甯棉陽(今屬揭西縣);陳桑墊,從二都霞葛樓下遷廣東潮陽直浦柳崗神山宮;陳愷定,從雲霄陳岱回遷詔安寄柴(今詔安四都鎮奇材村);陳福海從雲霄陳岱回遷三都西潭軍寮(今詔安西潭鄉軍寮村)。

二十八世 119:陳松山,從二都霞葛樓下遷廣東饒平黃崗黃枝山開基;陳松峰,居二都霞葛樓下,分衍詔邑搭橋、廣東潮陽深坑子;陳松林,居二都霞葛樓下,裔孫分衍臺灣;陳崇仁長子(佚名),從二都白葉古竹遷本邑上徑,八世孫名力、名靖,九世孫名相、獻、瑞、向;陳崇仁次子(佚名)從二都白葉古竹遷廣東惠州府歸善縣開基;陳崇仁三子(佚名)遷廣東潮州嶺子頭;陳崇仁四子(佚名)從二都白葉古竹遷廣東潮州內庵,後其裔孫陳遠裕再遷饒平縣青竹徑。

三十世 121:陳鶴夫,由雲霄陳岱遷三都西潭陳厝巷,分衍西潭上陳(今詔安西潭鄉上陳村)、陳厝寨(今詔安建設鄉三林陳厝寨自然村);陳岡夫,由雲霄陳岱遷廣東饒平大埕,後裔又從大埕回遷詔安城關西門外(今詔安南詔鎮西門街西門外)。

三十一世 122:陳政 2,號惟德(1618~1648年)由二都白葉古竹分衍白葉孝豐、秀峰自然村;陳從,號雲龍(1621~1662年),由二都白葉古竹分衍白葉古竹下學、上新樓自然村;陳俊,號進賢(1624~1712年),由二都白葉古竹分衍白葉杉坑(星斗);陳侃,號近冉(1635~1718年),由二都白葉古竹分衍白葉和陽自然村。

三十二世 123:陳來,號篤周(1669~?),原居二都白葉杉坑(星斗)自然村,因二子參加陳作(業成)領導的農民起義受株連,與妻塗氏一同流放貴州鶴慶府;陳峰,號華登,攜子奇、生、重、上、靖及家人由二都白葉遷居本邑三都磨石溪(今詔安建設鄉磨石溪);陳枋,號朝榜,攜子齊、嚴及家人與兄陳峰同遷三都磨石溪。

三十三世 124:陳士、陳關及陳對(應梅)昆仲舉家由二都白葉古竹自然村同遷廣東饒平縣柘林;陳英,號抱奇(1679~1727年)居二都白葉杉坑(星斗),分衍白葉長源(今五鬥)自然村;陳安,號列榮,因長子陳作(業成)於清乾隆七年(壬戌,1742年)領導白葉農民起義受株連,與妻鄭氏餅闔家男女由二都白葉杉坑(星斗)充軍雲南邊陲;陳馥,號德馨,攜妻沈氏及子收、交兄弟,舉家由二都白葉杉坑(星斗)遷居臺灣;陳興,號又文,居二都白葉杉坑(星斗),清乾隆七年(壬戌,1742年)因參與策劃陳作領導的白葉農民起義,英勇就義于福州街頭,妻官氏與子陳摘受株連充軍雲南邊陲;陳參,陳日(華舁)之三子,由二都白葉古竹遷居本縣城關(今詔安南詔鎮),妻沈氏,生一子陳火。

三十四世 125:陳薦,號文選,原居二都白葉孝豐,惟留長子陳化守祖,攜子傳、巢、行、餐及長房之孫博、背舉家徙居廣東普甯南山;陳東,號啟參,惟留長子陳瑤守祖,攜妻張氏,子勇、昂、朗、稱、敕、秋舉家由二都白葉徙居廣東廉州(今廣西合浦);陳作,號業成,二都白葉杉坑(星斗)人,清高宗乾隆七年(壬戌,1742年)領導白葉農民起義,失敗被俘,與陳興(又文)及官亦陽秀才同時就義于福州街頭,妻江氏受株連,充軍雲南邊陲,諸子旗下為奴;陳新、號學進,陳雄、號威士,陳假、號威方昆仲,因受長兄陳作(業成)領導的白葉農民起義株連,與父母及家人由二都白葉杉坑(星斗)充軍雲南邊陲;陳蹤、號騰徽,陳籍、號其典昆仲,舉家由二都白葉杉坑(星斗)同遷臺灣;陳飄,號名及,由二都白葉古竹渡海去臺灣;陳活,陳扶女只(文傑)三子,由二都白葉古竹渡海去臺灣;陳院、陳珩(楚奇)之子由二都白葉古竹渡海去臺灣;陳壩、號君武,由二都白葉遷東京;陳禮,號乃賓,隨長兄陳壩由二都白葉同遷東京(按:在詔安梅嶺鼎底湖古吳二練兵處{今梅嶺烤鰻廠}附近,古代嘗立一路碑“東京路口”,說明古東京島即在附近,後地質變遷,大地震後沉沒了)。

三十五世 126:陳床、陳座(侍正)三子,由二都白葉古竹渡海去臺灣;陳獻、號文明,陳寬昆仲隨同父母家人由二都白葉孝豐徙居廣東海豐田滣;陳家、號君齊,陳相昆仲]陳望(端士)之子]受陳作(業成)領導的白葉農民起義株連,由二都白葉杉坑(星斗)充軍日本。陳綠、號在春,由二都白葉杉坑(星斗)徙居廣東陽崗;陳見,陳素(彩先)長子,由二都白葉杉坑(星斗)渡海去臺灣;陳崇、號益高,陳省(智山)次子(1733~?)二十余歲時,由二都白葉杉坑(星斗)渡海去臺灣;陳萊、號其壽(1747~1787年)成人後由二都白葉杉坑(星斗)徙居廣東陽崗;陳靜,陳巧(善學)之四子,由二都白葉杉坑(星斗)渡海去臺灣;陳回、陳金昆仲,隨父(陳蹤,號騰徽)母由二都白葉杉坑(星斗)徙居臺灣;陳習、號曾省之子(佚名)由二都白葉和陽遷廣東普寧;陳討,陳皇(位極)之三子,由二都自葉和陽徙居廣東陽崗。

三十六世 127:陳淑光,陳占(純禮)次子,由二都白葉古竹渡海去臺灣;陳敞,陳片(盛言)五子,由二都白葉古竹渡海去臺灣;陳鑼,號積聲,陳遇(性約)長子,由二都自葉古竹渡海去臺灣;陳交,陳霜(天恩)之長子,由二都白葉孝豐渡海去臺灣;陳貢,陳舉(會科)之次子,由二都白葉渡海去臺灣;陳話,陳公保(神佑)之次子,由二都白葉渡海去臺灣;陳亢,陳廉(益清)之三子,由二都白葉杉坑(星斗)渡海去臺灣;陳暇,陳書(孔傳)之四子,由二都白葉長源(五鬥)渡海去臺灣;陳烏,陳緩(乃悠)之三子,由二都白葉杉坑(星斗)渡海去臺灣,傳衍台南縣官田鄉惠安宮,八代孫陳水扁(白葉二十世,開漳四十四世135 ),為留美法學博士、執業律師,曾任臺北市長,2000年當選為中國臺灣總統。

景俊支脈

陳景俊(十九世 110):字季明,號丹屏,陳文晦四子,南宋太學生,上舉德行,任福建龍岩教官,重興河南固始故土。四傳至陳魁(二十三世 114),遭際宋末元兵南侵,國土淪陷,棄官隻身南下入漳,至五都驥霞裏卜地居焉,為驥霞裏(今東山縣陳城鎮歧下村)開墓祖。後裔分衍山東村,再從山東村分衍南詔城關(今詔安南詔鎮東門街),傳衍十二世後分衍三角落,後再分衍詔城北門內角落,建有公廳“敦仁堂”。

北溪支系(開漳五世二房陳謨之後)

陳謨(760~819年),字以忠,號毅夫、月溪,陳酆次子,嫡出。唐代宗大曆十四年(已未,779 年),蔭襲中郎將守漳州刺史。唐德宗貞元二年(丙寅, 786年)徙州治,遷葬曾祖墓後,恪守綱常,遵循祖訓,無私奉國,盡忠盡職;十二年(丙子, 796年)平粵寇,功加福建、江西採訪、制置、觀察等使。唐憲宗元和元年(丙戌, 806年),宰相李勉薦署兵部尚書,加翰林學士、右衛大將軍、中書、門下、尚書三省平章事,年六十歲,卒于任上,諡武肅,封魏國公。

六世97陳則(795~879年)襲中郎將守漳州刺史。唐文宗開成四年(已未, 839年)遷嶺南觀察使兼尚書、太保,封趙國公。子名蕩、玨。

七世98陳蕩(812~881年),唐敬宗寶曆二年(丙午 826年)領鄉薦,唐文宗太和元年( 827年)丁未科進士,官至太傅、尚書,襲侯爵,後繼任守漳州剌史兼嶺南行軍總管事,拜太保、中書令,賜金帛歸養,七十歲卒,封陳國公。子名江、淮、河、漢。

八世99陳江(834~886年),蔭襲漳州剌史。唐僖宗光啟二年(丙午,886年),值光州刺史王緒起兵入閩,陷汀州後圍漳,與戰不支,城破死節。子名鵑、鵯鴻、雕(出嗣)。

九世 100陳鵑(849~906年),唐懿宗鹹通四年( 863年)癸未科登孔震榜探花及第,累官至金紫光祿大夫、司空,父殉職丁憂,還鄉(泉州府同安縣浯州)守制而卒,誥贈金紫光祿大夫、尚書、司徒.封開國伯。子名田、園、圃、囿。

十世 101陳田(863~956年),唐僖宗光啟三年( 887年)丁未科進士,官至天官侍郎、翰林院侍講,封中郎將守漳州剌史兼嶺南行軍總管事。唐昭宗光化元年(戊午,898年)上表乞致仕,歸籍同安龍溪,置產朔風、始安諸裏。子名通、達(出嗣)。

十一世 102:陳通( 897年~?)後樑末帝貞明元年(乙亥, 915年)任漳州鈐轄司指揮使,以金紫光祿大夫、中書令兼樞密院直學士,纂修譜牒。後置業于龍溪棘林村,遂家焉。子名洪仁(天福)、天壽。陳達(898~933年),後樑末帝乾化三年(癸酉, 913年)應閩王坤知徵召,授承事郎通州節度使,後領父命奉鎮同安浯州鹽場。子名洪濟(天澤)、洪進(天義)、洪金舌(天舉)。

十二世 103:陳洪仁(天福)襲職漳州鈐轄司都指揮使。陳天壽,南唐官至清源節度使兼鈐轄司崇儀使,入宋,勸堂弟洪進歸宋,太平興國三年(戊寅, 978年)入京,除葉中大夫威武將軍,福建路漳州鈐轄司崇儀使。陳洪濟(天澤,911~996年)襲職承事郎管鹽場事,加晉江令,遷同安令,建縣學宮于登龍坊。陳洪進(天義,914~985年)奉王延鈞命,奪清源軍,授平海軍節度使;宋太祖乾德三年(乙丑, 965年)從兄之勸,納土歸宋,封平海軍節度使。複平海軍為威武軍節度使,贈南康郡王,遷連江楓亭驛後覽鄉市港南馬母嶺西,分衍漳泰東門、海澄豐田、龍溪九都葛尾、浯州水頭、南安二十九都獬谷、豐江、二十八都西坑竹林、三十都水溝塹尾、興化仙游東門柳橋頭、同安廈門、清溪湖頭、連江、北京、廣東、臺灣頂淡水等地。陳洪金舌(天舉)宋官至泉州衛指揮使。陳天健,南唐官至清源節度使,留後張漢思自立,封平海軍節度使,後從兄陳天壽歸宋,封威武將軍、歧國公,進封歧王。陳天恬,宋官至泉州指揮使,舍地建“資壽寺”(又稱普昭寺),後進閣門祗侯。

十三世 104:陳紱(947年~?)宋太祖乾德五年(丁卯, 967年)從叔陳洪進薦知漳州龍溪縣事兼武經大夫防邊巡檢使,後進正議大夫、戶部侍郎,封忠應伯。

十四世 105:陳舀,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 979年)已卯科舉明經,官至光祿大夫、吏部尚書、左丞相,乞歸、以尚書、左丞相知漳州。陳曙,宋榜眼及第,授柳州鈐轄司崇儀使,以討伐袁智商兵敗受誅,州民德之,立祠歲祀。

十五世 106;陳援(1028年~?)宋徽宗崇寧五年(1106年)丙戌科特奏名進士,官至朝散郎武學博士,卒葬天寶山麓陳坑崳前,為北溪發祥祖。陳驥,遷居溪阪。

十六世 107:陳大謨,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壬辰科登莫儔榜探花及第,官至大理寺丞,時有“伯侄相看水映水,廟廊接武錦添花”之譽。陳大訥,南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年)戊午科名進士。陳大誥,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壬辰科特科名進士,居溪阪。陳大忠、陳大節、陳大智、陳大勇兄(堂)弟同心誅賊陣亡,鄉民立四神廟于中和坊,宋徽宗敕廟額曰“威濟廟”。

十七世 108:陳舟(1080~1154年),父蔭補知英山縣,進知州,卒葬大場保珠浦山寨仔峰,灰墓鳳形。

十八世 109:陳謾(1097~1183年)宋官忠翊郎,北廂兵馬押監司城巡檢使。

十九世 110:陳元甫(1118~1197年)立齊家之法,五世同堂,並不分鮮,南宋高宗紹興八年(戊午,1138年)吏部顏師魯奏請敕封,建旌表“孝義坊”於城右廂,卒贈禮部尚書。子名渥、濟、淳、洙、泗。

二十世 111:陳渥(1151~1211年)入南宋甯宗嘉定年間特科名進士。

陳淳(1159~1223年)南宋甯宗嘉定年間特科名進士,官安溪縣主簿,南宋理學家,稱“北溪先生”,後人建有陳北溪祠,入鄉賢祠,春秋享祭。

二十一世 112:陳萬宗(1168~1231年)陳渥長子,南宋官武經郎東廂兵馬都監兼司城巡檢使,卒後追贈武經大夫。

陳萬年,陳潤子,南宋理宗寶祜元年(1253年)癸醜科進士,授臨安府通判。

陳萬言,陳洄長子,南宋甯宗嘉泰二年(1202年)壬戌科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兼國子祭酒,宅心正大,執法如山,不阿權貴,守卒令簿聞之,莫不竦惕。

二十二世 113:陳太丁(1182~1257年),南宋甯宗嘉定年間官武經大夫、漳州參軍、沿邊副都巡檢。陳太輿,貢生,官至朝議大夫。

二十三世 114:陳守義(1205~1270年)南宋理宗淳祜五年(乙已,1245年)襲爵任漳州剌史、武經郎東廂兵馬都監、司城巡檢使,以子陳圭貴贈中書舍人兼三班直學士。

陳能貳(1191~1275年)蔭補迪功郎,進朝散大夫陳州知府(今河南淮陽縣),歸休居漳瀛洲之南墩(今屬龍海市顏厝鎮),鄉人德之,尊稱“陳州”。

二十四世 115:陳圭(1225~1296年)南宋理宗淳祜七年(1247年)丁未科進士,授三班直學士、嘉議大夫、漳州知事,遷潮州知府,撫恤士民,淡泊矢志,常祿之外,毫不苟取。

陳堊,居漳之陳州,卒葬萬松關,鄉人呼之“赤湖墓”(倆子開基漳浦赤湖)。

陳墩,南宋以捕盜功授武經郎,後從曾叔祖玉澗(陳植)公勤王崖山,宋亡,遂晦跡于馬鞍山麓古坑之溪阪居焉,為溪阪開基祖。

二十五世 116:陳鑾(1232~1297年),世居白樵,分衍陳州、漳浦赤湖、土陳、龍嶼陳、染陳等地。

陳道昭,南宋理宗景定元年(庚申1260年)從陳州遷漳浦赤湖(錦湖),為開基祖,分衍城內、前張、南峰、東溪、山洋、竹嶼、前湖、後溪、福清、廣東海陸豐等地;陳道明(1241~1272年),南宋理宗景定元年(庚申,1260年)與兄同遷漳浦赤湖,為赤湖開基祖。

二十六世 117:陳希道,後裔遷廣東饒平縣東界上裏。陳克建,從東山九裏下(今東山陳城鎮歧下村)遷漳浦舊鎮白沙,為白沙開基祖。

陳孟業(1267~1324年)卒葬番入坑,分衍赤湖西城、北橋、前張、南峰、東溪、竹嶼、臺灣臺北市、台中、員林、桃園、彰化、南投等地;

陳仲業,分衍赤湖東城、南門、西謝、赤頭埔、坡角;

陳季業,分衍赤湖東門前;原居錢塘陳世雄(南江支系)易名群業,遷入繼附赤湖為四房,分衍埭頭、半石等地。赤湖陳氏於西城建有總祖祠“崇孝堂”。

 

詔安縣(空)
東海支系(開漳五世三房陳於之後)

陳於(768~806年),字以詞、正獻,號雲若、東海,陳酆三子,庶出。唐德宗興元元年(甲子, 784年)舉秀才,授國子監四門博士,居於漳之東歧鳳,後遷嶺鳳居焉。其後裔稱東海派,分衍海澄六都歧鳳、歧路、嶺鳳、嶺嶽、嶺南、西峰等地。子名則寧。

六世97:陳則甯,妣鄭氏無出,人嗣堂兄章甫公子宗承祀。

七世98:陳宗,捐銀建兩峰功德院。人宋成望族。後裔分衍海澄、海滄、漳平永福、南安竹腳、廣東南澳田內、漳浦馬口甘棠社、萬安農場西壟等地。宗子陳凍(八世99),陳凍生子陳嚴調(九世 100)。

十世 101:陳豸,進士[按:譜載為“宋仁宗天聖五年(1027年)丁卯科進士”而傳至其曾孫陳夢周,譜載為“宋太宗淳化三年( 992年)壬辰科登狀元孫和榜進士第”曾祖比曾孫遲36年登第是不可能的,如提前一甲子則為唐哀帝天祜四年[梁太祖開平元年( 907年)丁卯科]。生子陳望(十一世 102)。

十二世 103:陳霖,卒贈奉政大夫。

十三世 104:陳夢周,宋太宗淳化三年( 992年)壬辰科登孫和榜榜眼及第,官至奉政大夫。居歧鳳。後裔分衍臺灣水沙連堡社寮(竹山鎮內)街仔頭、南投集集林尾莊等地。

十四世 105:陳資,宋太學生,官南安縣尉。陳貨,宋進士,官國子監。

十五世 106:陳玨,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癸醜科進士。陳玠,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已未科進士。陳璟,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丙辰科進士,官承議郎。陳元,南宋高宗紹興十八年(1148年)戊辰科特奏名進士。

十六世 107:陳敦厚,南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年)癸未科特科進士。陳敦德,南宋高宗紹興三十年(1160年)庚辰科進士,與主戰派李綱為友。陳兢,南宋高宗紹興三十年(1160年)庚辰科進士,官國子監教授,遷居海澄嶺後。

十七世 108:陳宗一,宋進士,居海澄。

陳宗本,遷居龍溪。

陳師孟,宋徽宗大觀三年(1109年)已醜科進士,遷居泉州池店(今泉州晉江市池店鎮大路邊)。

陳師錫,南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庚申科進士,曆官殿中侍御史、諫議大夫、龍圖閣學士。

陳師盂,南宋進士。

陳衍(載衍)南宋甯宗慶元二年(1196年)丙辰科特奏名進士,知廣東揭陽蓬州。

漳浦縣(按:根據陳萬年主編《漳浦與臺灣陳氏綜合族譜》第138頁編輯)

馬口甘棠社,地處交通要衝,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凡有兵過,幾使村民逃逸殆盡,村社亦歷數度興廢。始祖諡嶷庵,明初從海澄嶺鳳遷於官潯附近居焉;妣楊氏孺人(1356~1441年),諡貞慧,享年86歲,卒葬官潯渡圍內。

二世陳瑛(1376~1466年)字廷矽,號稼叟,遷馬口甘棠定居,實為甘棠始祖,妣孫氏,合葬于甘棠。

三世陳濟,字以舟,號牧山人,庠生,明永樂成化年間存世,遷縣城西塔巷(今准提室巷)定居;妣蔡氏,生三子,分族三房。

四世:長、次二房仍居西塔巷,分衍城南長潭尾一帶;三房陳槐(1454~1506年)字汝奇,號藏春主人,旌表孝友,稱孝友公。妣盧氏,繼妣洪氏,考妣合葬猴崗山,後裔建三房祖祠“孝友堂”,族人聚居之巷稱“三房巷”。

五世陳岌,字希時,號西澗、質庵,稱西穀公、行三,為陳槐三子;妣徐氏、繼妣劉氏,生三子,分居另一鄰巷。

六世陳梧,字我峰,陳岌長子,明世宗嘉靖二十年基;陳崧,遷槐浦浦上張,分衍洪埭、港頭、城仔內等地。

漳浦縣鑒湖支系

太傅(南院南陳)派二十五世 118孫陳馬孫,又名煙、珧,字馬瑞,諡瑪珧,陳妃英長子,奉為鑒湖太始祖,墓葬湖西後朝天馬山大石下。姚馮氏。一子:史惰。

一世(二十六世 119):陳史惰,字清甫,元代遷漳浦鑒湖(大坑)定居,成為鑒湖開墓祖。一子:壽。

二世(二十七世 120):陳壽,字伯齡,號龍湫,以文學授徒裏塾,輒往視瀾于海隅龍湫之石,人乎之為“先生石”。妣林氏,有淑行。考妣合葬於虎嶺山(今茭差山),“貓仔洗面”穴。一子:天敘。

三世(二十世 121):陳天敘(1355~1421年),字則彝,號困翁,明洪武中辟為縣儒學訓導,頃以疾辭,於鑒湖自辦鴻江書院,以詩書教授鄉里。卒葬鑒湖賴厝山麓。右春坊贊善,右諭德尚梅林志其墓。明英宗正統十二年(丁卯,1447年)追贈承德郎、戶部江西清吏司主事,明代宗景泰三年(壬申1452年)追贈奉政大夫、吏部考功清吏司郎中。妣王氏,初贈安人,後特加贈宜人。六子:翼、肅、亹、搏、穆、桓。

四世(二十九世 122):陳翼(1392~1445年),字尚弼,號竹庵,明成祖永樂十八年(1420年)庚子科領鄉薦,卒後以孫奐貴,追贈廣西清吏司郎中;二子:楨、梗。

陳肅,字尚邕,號松庵,後以孫烈貴,追贈文林郎,五子:幹、棟、梁、權、衡;後裔分衍赤水(今赤湖鎮後湖村)、後山邊、觀音亭、坡仔兜、新社等地。

陳亹,字尚勉,號梅庵,明成祖永樂十八年(1420年)庚子科領鄉薦,明英宗正統元年(1436年)丙辰科進士,曆官戶部廣東清吏司主事、承德郎戶部江西清吏司主事、奉政大夫吏部考功清吏司郎中、廣東左布政使,妣範氏,繼妣楊氏追贈宜人;九子:柬、瑾、三軒、四軒、五軒、六軒、七軒、八軒、九軒。

陳搏,字尚華,號菊庵,一子:敦本,後裔分衍山門內、白芹、長橋甘門(甘園)、石兜,舊鎮西嶼、溫寮,廣東陸豐麗湖等地。

陳穆,字尚舉,號果庵;分衍深土前雄、大店、下東郭、南門,六鼇大澳,赤土門口埕、水磨,綏安草埔、西廟、大陂等地。

陳桓,字尚桓,號柏庵;二子:敦論、敦移;分衍大坑山兜社,赤湖霞黃、長瑞等地。

五世(三十世 123):陳楨(1406~1471年),字敦立,號中軒,卒後以子奐貴追贈廣西清吏司郎中,妣周氏、五氏、謝氏追贈恭人,三子:奐、炳、三爺。陳柬,號長軒,後裔分衍廣東;三軒、四軒、五軒、六軒、七軒、八軒、九軒俱分衍廣東海豐。陳敦本,居江兜,一子:均壽。

六世(三十一世 124):陳奐(1435~1504年),字朝美,號古愚,明憲宗成化四年(1468年)戊子科舉鄉薦,成化十一年(1475)乙未科進士,曆官工部都水司主事、工部屯田部、工部郎中、廣西司郎中、貴州布政司參儀兼按察司僉事、朝議大夫,後致仕回鄉建“進士坊”于縣城府前街,妣林氏、續顏氏贈宜人,妾覃氏,七子:謨、謙、謹、訥、諤、譽、訚。

陳炳,字朝晦,號裕夫,妣林氏、許氏,三子:詡、諶、言乃 。陳三爺,傳衍赤湖赤水,後裔分衍廣東海豐。

陳朝信,字敬夫,分居下黃(譜載黃下)為開基祖。

陳烈,字垣夫,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辛未科進士,官江西武進知縣。

陳均壽,遷石兜開基,一子;百福。

七世(三十二世 125):陳謨,字懋嘉,號知非,妣蘇氏、柯氏,三子:台、弁、員。

陳謙,字寬裕,居大厝內,妣施氏、林氏,二子:政,分衍徑口三落(今屬佛曇鎮)、江西贛州。

陳訥,字自省,居埔墅,分衍廣東陸豐碣石、小情、焦園裏。

陳諤,字強恕,後以孫公相貴,追贈中憲大夫,四子:西麓、考、佚名、中吾。

陳譽,又名鐘(譜載訓),後裔渡台,族衍噶瑪蘭(今宜蘭)數千人,建祠“鑒湖堂”及登瀛書院於擺裏。

陳訚(譜載七公),分衍廈門。

八世(三十三世 126):陳台,字景秀,後裔分衍廣東海豐(六世孫志弘);

陳弁,字景原,庠生,一子:子左;

陳員,字景芳,號肖山,妣朱氏,一子:光同,分衍鑒湖湖滸(後許)。

陳白山,庠生,二子:東湖、蘭齋,分衍鑒湖軋仔內。

陳三峰,分居田坪(今屬佛曇)開基,一子;肖峰。

陳考,居祠堂畔,以子公相貴,贈中憲大夫、浙江溫州知府,妣林氏,封太恭人,三子:滄湖、公相、蓮塘。

陳耀池,陳懋舒三子,分衍赤水大社。

陳百福長子陳子義,後裔(孫輩)遷居福州石蛇徑、莆田、廣東等地;次子陳子安,分衍西嶼,為開基祖;三子陳子政,遷居甘園石兜,為開基祖,分衍石兜、甘門,綏安芒婆,陸豐麗湖等地;四子陳子禮,分族龍海石碼;五子陳子智,分族南靖。

九世(三十四世 127):陳習吾,陳政之子,以曾孫義貴,追贈榮祿大夫,妣程氏、吳氏,追贈一品夫人,三子:鑒泉、次泉、活泉。

陳陰芳,陳教長子,分衍廣東海豐。

陳滄湖,分居上車後圍;陳公相,字子顯,號鑒塘,明神宗萬曆十一年(1583年)癸未科進士,官至廣西按察司副使,崇祀鄉賢,妣元配林氏,封懿德夫人。

陳子英,陳景壁四子,分衍赤水松仔腳。

馬坪支系

始祖陳輝孫,又名德亮(二十五世 118),陳妃英次子。元代遷馬坪侯(後)康山尾,蔔居於鳩山下,成為馬坪開基祖。二子:旺宗、旺宏。

二世(二十六世 119):陳旺宗,居馬坪守祖,二子:廣才,發才[譜載科(建)];陳旺宏,遷居南安霞美開基。

三世(二十七世 120):陳廣才,妣林氏,遷居南安霞美開基;陳發才,又名維權,葬山洋坪,土名龜仔墓,稱為龜仔墓祖,建祠山尾,妣林氏,生六子,衍六房。

四世(二十八世 121):長房陳佛升,字邦愷,建祖祠“鳩山堂”于後康頂厝,卒葬紅西橋尾,妣王氏,諡純懿,葬井壟臂尾;分衍馬坪頂厝、山前、獻臺山、臺灣及印尼雅加達、美國芝加哥等地。

次房陳佛平,字邦賢,妣江氏,合葬坑尾,分衍廣東雷州半島、同安馬巷。

三房陳佛美,字邦良,號老人,分居後康下厝,葬後康埔頂山, “猛虎投林”穴,妣藍氏葬獻臺山磚子墓中央,祖祠“積善堂”。分衍後康下厝、巷仔內、下厝尾、下厝土埕、樓仔厝、漳城(今薌城區)、印尼雅加達等地。

四房陳佛善,字邦彥,分居山尾守祖,建祠“山美堂”,編頂溪輩妣戴氏,合葬於山尾福場埔,“困虎穴,後裔分衍庵山、臺灣。

五房陳佛化,字邦羨,分衍臺灣雞籠頭(今基隆)。

六房陳佛敬,字邦甫,分居赤壟埔,妣黃氏。

 

潁川開漳(北廟北陳開漳聖王)派裔孫,南寧初年始在詔安定居、蕃衍、生息、播遷,廣為分佈,瓜瓞綿綿,生齒日繁。除山區之秀篆鎮、紅星鄉,沿海梅洲鄉外,全縣十五個鄉鎮中,有十二個鄉鎮分佈有陳姓裔孫。他們聚族而居,團結友愛,風雨同舟,共同建設美好家園,如溪南(片)、甲洲、白葉等,已衍成詔邑大村落矣。

南江支系

景雍支脈

溪南(片),包括溪南、埔上、寨口、白厝等十寨十八社陳姓村寨(社),共三千餘戶、一萬四千餘人,主要為南江支系景雍支脈裔孫。數百年來,可謂人才興旺,英才輩出,傳衍成為詔邑陳氏第一大村落。從南宋初年陳景雍回漳為一世始,至今已傳衍三十二世(五十世 141)。

太平鎮:白葉村下城、大斜背、徑子(解放前夕散村,不詳);

深橋鎮:溪南村,埔上村埔上,上寨村,寨口村,白厝村白厝新厝、金山,西坑村長茂林,後嶺村(陳氏);

建設鄉:江畝村(陳氏),坪路村風尾鞍;

西潭鄉:上陳村上陳(文銳房)。

景肅支脈

白葉村,地處閩粵之交的邊遠客屬山區,即古二都地,群山環繞,青山綠水,是一古老而美麗的村寨,那形狀各一的生土樓,點綴其中,散發著悠悠的情思。先民們選擇河谷平地聚族而居,取土築寨(樓屋),形成了十四個村(社)。他們主要是南宋漸山七賢之南恩公陳景肅曾孫、平南侯陳植六子陳泰奐(元隆)之後。從明洪武三年(庚戌1370年)陳郡壽分居白葉其三子陳茂(天福)留守為白葉始祖起,已蕃衍二十二世(四十五世 136)。

梅嶺鎮:田中央村,宮口村(陳氏),赤石灣村(陳氏),臘洲村(陳氏),玄鐘村(陳氏),峰岐村(陳氏);

太平鎮:白葉村古竹、上新樓、下新樓下星斗(杉坑)、是城、和陽、五鬥(長源)、山下、孝豐、玉坪、秀峰(秀鳳尾)。

霞葛鎮:坑河村樓下;

官陂鎮:陂龍村梅子林;

建設鄉:長埔村(陳氏),月港村月港,三林村陳厝寨,坪路村坪路;

西潭鄉:上陳村上陳,後陳村後陳,軍寮村,桔林村桔林(陳氏);

白洋鄉:玉樓村六爺樓;

深橋鎮:新溪村,埔上村東湖,考湖村(陳氏),新寨村新寨,華表村小驛(小頁);

橋東鎮:橋園村橋園(沙前埕),溪雅村頭溪(陳氏);

金星鄉:院前村(陳氏);

四都鎮:寄材(寄柴)村,城樓村(環門陳),西嶠村(陳氏),上湖村(陳氏),四都墟(陳氏);

南詔鎮:西門社區西門外,媽祖廟邊,城內社區聖祖街、南門、東門社區德勝巷承恩堂、行宮,東北社區北門(陳氏),東關社區(陳氏),五一村(陳氏),秀峰社區(陳氏),南關社區(陳氏),文峰社區(陳氏),光良社區(陳氏)。

景俊支脈

南詔鎮:東門社區文魁敦仁堂,東北社區大路街前段。

東海支系

甲洲村,包括上厝園、樓仔,林柄、後厝四個自然村。由於人丁興旺,農舍鱗次櫛比,昔日的四個小漁村,業已連成一片,難分彼此了。南宋高宗初年,開漳五世陳于裔孫陳宗說(十七世 108)從泉州遷入漳浦海濱裏沙阪,旋遷甲洲島(後淤積成為小平原),遂定居焉。此後,瓜瓞綿綿,人才輩出。從陳宗說開基為一世起,至今已蕃衍三十一世(四十七世 138)。

橋東鎮:甲洲村上厝園、樓仔、林柄、後厝、西滸村山前;

深橋鎮:華表村厝仔;

金星鄉:公子店村公子店(陳氏)。

 

文物

祖祠家廟

開漳(北廟北陳開漳聖王)派陳氏祖廟

詔安縣陳氏祖廟位於南詔鎮西門外文化古街西段中心,由門樓、兩廊、天井、大殿及一側廂房組成,硬山頂式建築,始建於明嘉靖年間,天啟二年(壬戌1622年)重修。主祀開漳聖王陳元光,開漳功臣六將陪祀。1999年經縣文管會批准,在原址上重建為開漳聖王陳元光紀念館,升高立龍柱,頂蓋琉璃瓦,脊塑龍鳳呈祥,蔚為大觀。

甲洲陳氏祠祖祠“忠悅堂”

忠悅堂坐落于甲洲林柄,背靠松山,建於明嘉靖年間,為始祖陳宗說祀祠。占地三百多平方米,設一廳四房,脊塑龍鳳,頂蓋琉璃,門前石鹿、石鶴、石鼓肅立,亨哈門神威武凜然,門上匾書:春官家廟。有聯雲:

  有宋賢大夫禮部郎中振鷺翔鸞矜羽儀于上國;

  皇明隱居子臨江亭外耕雲釣月傳清白乎世家。

昭穆字輩

詔安開漳(北廟北陳開漳聖王)派輩序(60字):

  堯舜禹湯文 景思起太郡 皇軍一繼璽 澤化承永存

  尚和日基泰 興朝茂成章 君恩恒寵錫 咨汝益熙昌

  門學達廷政 經典昭邦令 祖德怡謀遠 開來萬世盛

詔安二都白葉輩序:

1、祖澤光華紹有虞 振承助世序雄圖

  海國相傳流芳遠 聲啟南天達上都

2、尚和日居泰 興朝茂成章 君恩寰寵錫 咨爾永熙昌

祖訓牌匾

潁川祖訓

  明明我祖 漢史流芳 訓子及孫 悉本義方 仰驛斯旨 更加推詳

  日諸裔孫 聽我訓章 讀書為重 次即農桑 取之有道 工賈何妨

  克勤克儉 毋怠毋荒 孝友睦姻 六行皆臧 禮義廉恥 四維畢張

  處於家也 可表可坊 仕於朝也 為忠為良 神則佑汝 汝福綿長

  倘背祖訓 暴棄疏狂 輕違禮法 乖舛倫常 貽羞宗祖 得罪彼蒼

  神則殃汝 汝必不昌 最可憎者 分類相戕 不念同氣 偏論異鄉

  手足干戈 我心憂傷 願我族姓 怡怡雁行 通以血脈 泯厥界疆

  汝歸和睦 神亦安康 引而親之 歲歲登堂 同底於善 勉哉勿忘

潁川家訓

  一要孝,父母面前無違拗,在生不見子承歡,死後念經有何效?

      爾子在旁看爾樣,懺逆之人懺逆報,當知孝。

  二要悌,兄長面前無使氣,手足痛癢本相關,你尖我妒終何益?

      有酒有內朋友多,打虎還是親兄弟,當知悌。

  三要忠,富貴貧賤本相同,譬如替人謀一事,能盡其心便是忠,

      一點欺心天不依,弄得錢來轉眼空,當知忠。

  四要信,一諾千金人所敬,譬如約人到午時,不到未時終是信,

      若是一事不踐言,下次說來人不聽,當知信。

  五要禮,循規蹈矩無粗鄙,先生長者當尤尊,子弟輕狂人不敬,

      況我侮人人侮我,到底哪個饒了你,當知禮。

  六要義,事大遇功無不及,譬如一事本當為,有才也要留餘地,

      又如好事不向前,懦弱何無男子氣,當知義。

  七要廉,百般有命只由天,口渴莫飲盜泉水,家貧休要昧心錢,

      巧人詐得癡人穀,癡人終買巧人田,當知廉。

  八要恥,好漢原來一張紙,含羞忍辱騙得來,哪知背後有人指,

      寄語男兒當自強,甘居人下何無恥,當知恥。

正宗九綱南宋‧石屏翁陳景肅撰

凡人不知宗道,則不知所從出。宗道既知,則譜當重也,實當紀也。祀或絕,則為之立;祭或怠,則督之敬。行或紊,則肅之;戚或窮,則周之。業恐廢也,守之維艱;文恐喪也,修之為貴。凡此九者,知宗之綱而一,此九者以道為宗,宗必有綱,列其目;綱必有紀,附其文。凡我同姓者,看斯文,舉斯目,而張斯綱也,宗道其有窮乎?

  一曰知宗道 萬川有源,萬葉有本,不知宗道,斯人之蠢。

        方以類聚,物以群分,不知宗道,斯物不倫。

  二曰重宗譜 山河有脈,田宅有段,不重宗譜,本支亡散。

        正月會修,祭日會讀,三尺童子,可知宗族。

  三曰紀宗實 本支雲藹,雲為並載,俾我後人,鑒於宗代。

        學此道義,舍彼賊害。所紀宗實,永昭勸戒。

  四曰立宗祀 古來立祀,以嫡以長,毋私支庶,奸生潛養。

        敬告我宗,斯意是同,莫惑媚言,以外祖宗。

  五曰敬宗祭 先人茫茫,不祭則亡,人心擾擾,不祭則荒。

        于廟於墓,致齋散齋,敬承祭祀,格祖貽來。

  六曰肅宗行 既是我族,行以昭穆,不恃齒爵,不發逆惡。

        叔後侄前,弟行兄先,雖不畏人,寧不愧天。

  七曰周宗窮 戚之兄弟,遽而貧窮,周恤保愛,念系祖宗。

        休戚交通,慶恤攸同,神人協吉,家同平康。

  八曰守宗業 創業維艱,守成不易,艱思保之,易懼廢矣。

        惟勤惟苦,莫恃莫怙,庶可全身,庶無忝祖。

  九曰修宗文 先人德業,著在斯文,世修世錄,雲戒後昆。

        有聖有哲,有謨有烈,文獻之征,永傳無缺。

祖墓碑坊

開漳南江支系景肅支脈入詔始祖宋陳景肅墓

南宋初年,陳景肅從廣東潮陽回漳,紹興二十年遷建漸山石屏書院,翌年登進士第入仕,因反對秦檜,罷官歸隱漸山,成為詔(安)、(平)和、雲(霄)、東(山)等地景肅支脈始祖。

甯宗嘉泰三年四月初八丑時卒於漳州,諡廉獻,贈光祿大夫觀文殿大學士,敕葬浦邑漸山之麓。有碑碣“知州山”,乃為後人所立,逐改其山名為“知州山”[按民國版(詔安縣誌•上•名勝志卷三)載:陳光祿景肅墓按漳浦志景肅本傳雲在漸山之麓,有碑碣]。

人物

漳浦縣•唐

陳政(614~677年),字一民,號素軒,河南光州固始縣人。唐高宗總章二年(已巳669年),奉旨進朝議大夫,統嶺南行軍總管事,攜子陳元光率府兵將士南下平亂、鎮戍,積勞成疾,卒於軍中,享年64歲,諡武烈,追封忠肅公。奉為開漳始祖。

陳元光(657~711年),字廷炬,號龍湖,河南光州固始縣人。唐總章二年,甫十三齡,領光州鄉薦第一,隨父入閩;父卒,代領其眾,平定肅亂,建置州縣,首任漳州刺史兼漳浦縣令,711年殉國,諡忠毅文惠,追封為豹韜衛鎮國大將軍兼光祿大夫、中書左丞臨漳侯,宋追封開漳州主聖王。奉為開漳聖祖。著作有《玉鈐集》、《龍湖集》等。

陳泰奐(1283~1362年),字天玉,諡元隆,漳浦縣四都漸山(今詔安)人,陳植六子。元武宗至大三年(庚戌1310年)官江西道左布政使。

陳君用(1312~1366年),字玉諫,號鈴岡,元官至宣武將軍、南勝伯,漳州路萬戶府正萬戶,駐屯南詔(今詔安縣)。元惠宗至正十四年(甲午,1354年)督建南詔石城。卒諡忠潔湣侯,贈南勝侯。

陳子澄,漳浦縣四都梅嶺(今詔安縣梅嶺鎮)人。元舉明經,授南勝縣尹。入明以孫汶輝貴,追贈大理寺少卿。

陳君獻,字寶玉,號梅南,漳浦縣四都梅嶺人。元舉明經,授南勝訓導。入明以子汶輝貴,贈大理寺少卿。

陳汶輝,字耿光,號南皋,四都梅嶺人。明洪武初以經明行修應徵入試,名居第一,稱“八閩元士”,官至嘉議大夫,太子庶子兼弘文館大學士、大理寺少卿。以忤旨死,敕葬南京鳳凰山,賜太子少傅,諡文烈。

陳天資,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乙未科進士,官至湖廣布政使。

陳士奇,字弓甫,明天啟五年(1625年)丁醜科進士,官至四川巡撫。

陳賓,字賓壬,明天啟五年(1625年)丁醜科進士,官至湖廣布政司參議。

陳春英,字華澄,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癸巳科進士,官至翰林檢討。

陳天堦,溪南人。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辛未科進士,官至歸德府知府。

陳熙璧,字頤璧,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壬申科進士。

陳丹心,字藎臣,號松齋,溪南人。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甲戌科進士,官江西信豐令,遷湖南寧遠、零陵二縣令,除暴安良,廉潔自持,政績頗著。

陳腰公,又名汾倬文,字石亭,城關人。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壬午科舉人官尚水、定海、慈溪等知縣,攝理寧波知府。學問淵博,不阿權貴,頗有政聲,民間有許多故事流傳至今。

陳文卿,清乾隆四年(1739年)已未科武進士。

陳定舉,清乾隆七年(1742年)壬戌科武進士,官至廣東虎門守備。

陳謝勇,清,官至金門鎮總兵。

陳識之,甲州人,清道光間官連城縣尹。

民國時期

陳熙台(1876~1940年),縣城關(今南詔鎮)人。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壬寅科舉人,兩廣法政學堂畢業,任廣東遠平縣知事,積功加授同知銜,民國八年任詔安縣知事。

陳錫宗(1910~1981年),字鶴禎,甲洲人。1946年11月當選中華民國南京政府國大代表,1949年遷居臺灣臺北市,為臺灣終身國大代表。

新中國

陳文平(1915~1993年),又名阿昭,南詔人。1934年參加革命,1938年入黨、參加新四軍,歷任雲和詔縣委副書記、閩南特委副書記兼雲和詔縣委書記、鐘騫支隊政委,閩南特委書記,建國後任龍溪地委副書記兼專員,福建省民政廳副廳長(正廳職)等職。

陳炎生,埔上人,歷任中共南靖縣委書記、漳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省X廳(正廳職)。

遷徙台、港、澳人物

陳烏,二都白葉杉坑(今詔安太平鎮白葉星斗)村人,清中葉渡台,傳衍台南縣官田鄉。八傳雲孫陳水扁(白葉二十世、開漳四十四世 135曾任中國臺北市長,2000年當選中國臺灣總統。
陳馥,號德馨,攜妻沈氏及子陳收,陳交,舉家由詔安二都白葉杉坑(星斗)村渡台。

陳蹤、號騰徽,陳籍、號其典昆仲,舉家由詔安二都白葉杉坑(星斗)村渡台,其子陳回、陳金同遷。

陳見,[陳素(彩先)長子],陳崇、號益高[陳省(號智山)次子],陳靜[陳巧(號善學)四子],陳亢[陳謙(號益清)三子]同由詔安二都白葉杉坑(星斗)村渡台。

陳暇[陳書(號孔傳)四子]由詔安二都白葉長源(五鬥)村流台。

陳飄、號名及,陳活[陳扶只(號文傑)三子陳院[陳珩(號楚奇)子],陳床[陳座(號侍正)三子]陳淑光[陳(號純禮)次子],陳敞[陳片(另盛言)五子],陳鑼、號積聲[陳遇(號性約)長子]等由、詔安二都白葉古竹村渡台。

陳交[陳霜(號天恩)長子]由詔安二都白葉孝豐村渡海。

陳泰奐(1283~1362年),字天玉,諡元隆,漳浦縣四都漸山(今詔安)人,陳植六子。元武宗至大三年(庚戌1310年)官江西道左布政使。

陳君用(1312~1366年),字玉諫,號鈴岡,元官至宣武將軍、南勝伯,漳州路萬戶府正萬戶,駐屯南詔(今詔安縣)。元惠宗至正十四年(甲午,1354年)督建南詔石城。卒諡忠潔湣侯,贈南勝侯。

陳子澄,漳浦縣四都梅嶺(今詔安縣梅嶺鎮)人。元舉明經,授南勝縣尹。入明以孫汶輝貴,追贈大理寺少卿。

陳君獻,字寶玉,號梅南,漳浦縣四都梅嶺人。元舉明經,授南勝訓導。入明以子汶輝貴,贈大理寺少卿。

台港澳知名人物

陳學將(1913~2002年),甲洲人。現代畫家,寓居臺灣從事美術教育工作,敬業育人,桃李遍天下。作品人選臺灣26、27、29屆美展暨國際書畫展、中南部五縣市美展;1959、1961年應邀參加全國第一、二屆書畫展,全國第二屆當代名家書畫展。

陳應彭,南詔人。中央員警大學畢業,適抗戰勝利,奉派臺灣接管警務,歷任宜蘭警務課長、基隆區員警所長,高雄市警察局長、警政署秘書兼勤務指揮中心主任等職。

陳水扁,二都白葉杉坑(今詔安縣太平鎮白葉星斗)村人。曾任臺灣臺北市長,2000年當選中國臺灣總統。

境外知名人物

陳晉昌(1920)甲洲村人。新加坡合安信局董事長,詔安會館副主席,漳州總會產業信託人和財政主任。

陳金光,上陳村人,馬來西亞國政府華人區長。

陳林楓,上陳村人,l996年美國獲博士後學位,現任美國道樂碳化合物研究專家。

附隸:

陳宗鏞(1928),甲洲人。青島海洋大學教授,中國海洋潮汐和海平面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海洋能源專業委員會委員和《海洋學報》、《黃渤海海洋學報》、《海洋湖沼通報》編委。著作有《潮汐學》、《海洋學概論》、《中國海面變化》、《潮汐和潮流的分析和預報》等10部。

陳明光(1928年),太平白葉村人,1952年參軍,從文書至正團職轉業廈門房管局紀檢,“廈門市房地產資訊”主編。

陳成罷(1935~2004年),太平白葉村人,中共黨員。早年從教後從政,歷任公社書記、縣計生委主任、副縣長等職,1990年榮獲全國計劃生育戰線勞動模範稱號。

陳炳權(1935年),南詔鎮人。上海同濟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院長,中國行為科學學會理事、中國品質管制協會理事、全國高校品質管制教育研究會會長、中國人類工效學學會理事。獲國務院有突出貢獻專家特殊津貼。

陳成魯(1935年),太平白葉村人,中共黨員。早年從教後從政,歷任公社書記、詔安一中書記兼校長、漳州市人事副局長。1994年獲省政府第二次社科研究成果獎;1995年獲省科技先進工作者稱號;1996年獲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榮譽獎。

陳振發,橋園人,廣西自治區桂林地區行署人事局局長。

陳可能,成都鐵路局副局長。

陳立華,福建省政府文化廳辦公室主任。

陳方,漳州市黨史辦主任、副研究員(離休)。

陳玉琳,上海市政府水產局紀檢書記、副研究員。

陳開德,橋園村人,華安縣人武部部長。

陳金來,漳州市紀檢委辦公室主任。

陳枝榮,上陳村人,漳州市勞動局局長(大校軍銜)。

陳汝文,漳州市檢察院檢察長(逝世)。

陳鵬生,福建省政府交通廳副處長(正團轉業)。

陳成元,甲洲村人,廣東省武警海巡總隊參謀長。

陳君嚷,甲洲村人,解放軍海軍某部獨立團後勤處長。

陳養順,軍寮村人,大校正團職轉省政府電力局。

陳炎輝,白葉村人,廈門市水產研究所所長。

陳裕權,南詔鎮人,江西省政府廣電廳無線電管理處處長。

陳福亮,溪南村人,詔安縣政協第五一七屆主席(退休)。

陳武池,奇材村人,詔安縣政府縣長,人大主任(退休)。

陳建坤,橋園村人,南京航空大學教授。

陳松都,福建畫報社副社長、主任記者。

陳舜海,溪南埔上村人,葛洲壩集團公司總工程師、教授。

陳來成,中國科技情報到研究所研究員。

陳炳應,甘肅省博物館研究館員。

陳桂琛,南詔人,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

名人文獻

漳浦縣•唐

開漳聖王陳元光《玉鈐集》、《龍湖集》和《清建州縣表》、《謝准請表》、《舉薦部曲人材表》及《兵法•射訣》

陳珦《雲漢遺稿》。

陳羽詩存《全唐詩》一卷。

陳景肅《石屏擷翠集》、《禮疏》、《詩疏》、《石榴洞賦》。

陳概《芹葉集》、《平典集》、《芹山帳》。

陳植《玉澗詩全集》。

陳璧娘《辭郎吟》、《平元曲》。

陳格《六詠詩》。

陳汶輝《南皋文集》等

新中國

陳宗鏞《海汐學》、《海洋學概論》、《中國海面變化》、《潮汐和潮流的分析和預報》等lO部。

陳炳權(著作有專著10部、論文30多篇。

陳成魯著作有《社會人才學》、《大千世界探奧秘》、《科苑拾貝》、《華夏擷英》等。

陳明光《陳明光詩文集》第一、二、三卷。

譜牒名錄

古譜:《潁川•開漳•白葉族譜》。

新編:《中華陳氏•潁川•開漳•詔安大宗譜》未印。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