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漳州 »

新加坡僑領陳篤生玄孫陳繼廉福建尋根記

記者:曾嫣豔 鄭玲玲 沈卓琳 陳坤城  來源:《廈門日報》  更新時間:2012年08月16日

新加坡僑領陳篤生玄孫陳繼廉福建尋根記

2011-8-18

陳篤生濟人無數 創辦陳篤生醫院

1798年,陳篤生在麻六甲出生。新加坡新開埠後,他為謀求發展,遷移入境。少年陳篤生為解決三餐問題,到市場擺攤賣食物。有了積蓄後,他便同別人合夥做起了土產生意,後來成為有名的出入口商——20年後,陳篤生成了家喻戶曉的商業領袖。

發達後的陳篤生並沒有忘記曾經的貧困生活,他行善濟世,幫助窮苦人民。當時的新加坡,各種疾病滋生,瘧疾、霍亂、天花、風濕、肺癆……這些都是致命的疾病,陳篤生認為要與疾病搏鬥,惟有倡建醫院。1844年,為了新加坡人看病方便,陳篤生個人捐資,在珍珠山上建立平民醫院,後來該所醫院以他的名字命名,便是如今遐邇皆知的陳篤生醫院。

陳篤生同時也是天福宮草創時期的大董事(地位等於董事長)。他不但倡建醫院,也施棺贈糧,解決華人之間的糾紛。據說1845年餓死街頭的乞丐有75人,他施棺埋葬,深得政府和人民的賞識。另外,陳篤生還是新加坡華人受英國賜冊為太平局紳的第一人,也是早年福建幫地位最為顯赫的領袖。

1850年,陳篤生在新加坡逝世,葬于歐南山山麓。

 

沉睡的中文線裝書 原來就是族譜

陳篤生族譜的發現,有一段曲折的過程。20年前,新加坡一名會計師無意中成為這一重大發現的主角。

從小受英文教育的會計師艾力-陳(Eric Tan)完全不識中文。有一天,他的一個遠親來問他,家中是否收藏一部陳家的族譜。他不知族譜為何物,但記得他的父親留下一本中文線裝書,收在他的保險箱中。於是,他就把這部線裝書交給這名遠親。

後來,他獲知這名遠親正是新加坡歷史名人陳篤生的直系後人,而他本人是陳篤生的旁系後人。於是,他找到在澳洲留學時認識的戲劇家郭寶昆,請郭寶昆把整部族譜譯為英文。

據族譜封面上的題記,這部族譜是在清代同治十年(1872年)修刊的。儘管這是一項艱巨的工作,但郭寶昆表示,他願意義務做這項工作,不收取費用。

摘自《聯合早報》

 

托人福建尋“根”

俗話說,飲水思源。在一次國際會議上,陳繼廉先生(Rony Tan)用不太流利的中文,向廈門大學圖書館副研究館員林振鋒老師說出自己的心願:找到祖墳,聯絡宗親!

陳繼廉今年63歲,是新加坡開埠初期著名的僑領陳篤生的玄孫。為了幫陳繼廉尋根,林老師奔波走訪,多次探訪漳州陳氏聚集地,但結果不是很理想。近日,他找到本報,希望借助黨報的力量,幫陳繼廉完成尋根心願。

 

廈大老師接受尋根的委託

事情還得追溯到2009年 5月。當時,在“第四屆海外華人研究與文獻收藏機構國際會議”上,林老師認識了海外華人陳繼廉先生。

陳繼廉現居住在新加坡,他是傢俱進口商,也是新加坡開埠初期著名的僑領陳篤生的直系玄孫。陳繼廉說,陳篤生有三個兒子,長子金鐘、次子秀林和三子德源,而他是陳德源的曾孫。

陳繼廉說,陳篤生的父母是福建海澄人,後來移居麻六甲。1798年,他們在麻六甲生下了陳篤生。而陳篤生的爺爺奶奶良公夫婦,當時都留在海澄,過世後也葬在海澄。事隔 200多年,陳篤生留在福建的宗親早已與海外親人失去聯絡。如今,陳繼廉想找到祖墳、聯絡上宗親,找到陳氏家族的起源地,認祖歸宗。

在那次交流會上,陳繼廉得知林老師主要從事文獻資料收集整理工作,很開心,就請求林老師幫他尋找陳氏家族的祖宗,並贈送廈大圖書館一本《陳篤生宗譜》。

 

尋“根”之路費盡周折

《陳篤生宗譜》上寫著“十八世裔孫水源依原譜修刊”,宗譜的部分字跡已模糊。本報記者翻開宗譜第一頁,內容從右至左、自上而下,工整地寫著“福建省泉州府,始祖開基店前,自跟惠公傳世,遷移漳州府,建南院分支海澄縣圳美保過田社……”林老師說,這就是陳篤生家族最初的衍派遷移史。

而早在2006年,陳繼廉曾親自來福建尋“根”。但由於人生地不熟,加上中文不好,尋“根”之旅無法繼續。當時,他只能雇了輛三輪車,在海澄轉了一圈,然後帶著遺憾離開。

廈門文史專家洪卜仁老先生向記者介紹說,陳姓入閩有三大派系。海澄一帶陳姓人很多,單憑一本宗譜尋“根”,真是猶如大海撈針。

認祖歸宗的事情不敢絲毫馬虎,林老師不僅請教洪老,還委託俊美陳氏宗親會幫忙做三件事:一是查找陳篤生祖父母良公夫婦的墓地;二是尋找陳篤生父親旁系血親的後代;三是查詢有沒有能與《陳篤生宗譜》續接得上的家譜。

記者瞭解到,林老師已多次到海澄走訪,儘管找到了一些旁系宗親和相關遺跡,但因為這些宗親沒有族譜,對祖上的事情也不甚瞭解,所以尋根之路再次遇阻。

目前,林老師與洪卜仁仍在進一步查閱相關文史資料,希望能找到更多的突破口。本報也歡迎讀者提供線索。

陳繼廉先生(右二)贈送《陳篤生宗譜》給廈大圖書館

陳篤生

 

赴海澄尋根

63歲的華人陳繼廉昨日是從新加坡趕到廈門的,他之前已委託廈門大學圖書館副研究館員林振鋒老師幫助尋根。本報昨日對此事進行報導後,廈漳兩地的熱心讀者紛紛打進本報熱線968820提供相關線索,這讓陳繼廉和林老師既欣喜又感激。他們表示,將認真核對這些線索,以期儘快找到陳氏家族的起源地。

 

驚喜看到伯祖父的照片

昨日下午,在洪卜仁老先生及林老師的陪同下,陳繼廉參觀了廈門華僑博物館。看到展館裏掛著家中長輩陳齊賢的照片時,陳繼廉很驚喜,忍不住叫了一聲“阿公”。陳繼廉告訴記者,陳齊賢是他爺爺的哥哥。

陳齊賢,出生於麻六甲,是陳篤生的孫子。20世紀初,陳齊賢首先在馬來西亞種植橡膠,並把橡膠事業傳入新加坡,被尊稱為“橡膠藝祖”。陳齊賢致富後,將其資財回饋給社會。能在異地看到自己的伯祖父照片,陳繼廉十分激動,趕忙走近和陳齊賢的相片留影。

當看到貼在牆上的“新加坡福建街”圖片時,陳繼廉感慨地說,那時候很多華僑病死,他的先祖陳篤生施棺贈糧,做了很多好事。此行,陳繼廉各送華僑博物館、廈大圖書館、洪卜仁老先生一本《溟南靖波》,而丁院長回贈陳繼廉華僑博物院的讀物。

 

首次到海澄尋根不順利

近年來,尋根的願望在陳繼廉心裏越來越強烈。在陳繼廉的號召下,新加坡每三年舉行一次“陳篤生大家族聚會”,2005年有人提出“尋根問祖”,陳繼廉開始承擔了尋根重任。

海澄,古稱“月港”,福建歷史上四大商港之一,位於今龍海市海澄鎮西南九龍江下游江海匯合處。陳繼廉昨日向記者介紹,2006年他的第一次尋根之路並不順利。

那一年,海澄在陳繼廉心裏留下了乾淨、清新的印象。但因為人生地不熟,普通話又說得不好,陳繼廉只能雇請一輛私人麵包車,翻開宗譜中標有陳篤生母親埋葬地的一頁。麵包車司機根據宗譜上提供資訊,將他帶到一個墳場。但至今他仍不敢肯定,當初自己到過的地方是否就是目的地——林坑山。

當時他帶回了許多海澄的街頭照,並且告訴新加坡的宗親們,故土如今是什麼樣的風貌。

 

陳篤生家族1688人

陳繼廉說,陳篤生的後裔目前已到了第九代,整個陳篤生家族如今共有1688人。他說,多數人居住在新加坡,其餘的散居世界各地,包括美國、英國、泰國和馬來西亞等。

而陳篤生的後裔中,除了黃色人種外,還有金髮碧眼的“洋人”。陳繼廉說,陳篤生的第七代子孫中,有個“洋”後代——英國人羅倫斯·陳。從外表上看,羅倫斯·陳已完全看不到華人的影子。他擁有四分之一的華人血統,一直以自己擁有華人姓氏、華人血緣而感到無比自豪。

今日,陳繼廉將根據先前掌握的資訊和本報讀者提供的線索,再次前往海澄尋根。本報記者陪同前行,並將及時發回報道,敬請關注。

陳繼廉與洪蔔仁等人一起 查看老照片

 

尋根有進展 認親待考證

僑領陳篤生玄孫陳繼廉昨日前往漳州龍海海澄鎮蒼頭村後許社尋根。雖然有些資料有待繼續考證,但事情有了進展,這讓陳繼廉很開心。

昨天,當車子剛開進村莊,10多名陳氏宗親就迎了出來,他們都熱情地直呼陳繼廉“大哥”,有的人手中還拿著當天的《廈門日報》——原來,本報關於陳繼廉千里尋根的報導,讓漳州的讀者非常關注,尤其是這些陳姓讀者們。

 

良公夫婦的墓沒找著

清晨,在前往海澄的路上,陳繼廉心事重重。清明快到了,尋找陳篤生爺爺奶奶良公夫婦的墓希望很渺茫。此前,陳繼廉為了尋找陳篤生曾孫陳武烈的長眠之地,在新加坡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先後走訪了報館、新加坡國家檔案局、新加坡國家環境局,最後找到武吉布朗墳場,還10次上了墳山,最終尋獲陳武烈墓。陳繼廉說:“作為後人,有必要知道陳家先賢的墳墓在哪里。”

根據從新加坡帶回的《陳篤生宗譜》記載,良公夫婦分別墓葬在海澄東門外馬河洋的田邊及海澄西門外林坑山祖墓邊。昨日,在後許村陳氏宗親的帶領下,陳繼廉到了這兩處地方,良公的墳已被平整為耕田,而良公妻子的墓也找不到了,只有滿地的枯葉。

 

認親對象有待繼續考證

前來迎接的宗親中,有一名88歲的老婦人,她是已故宗親陳清標的長孫媳婦蘇國明。據介紹,根據《陳篤生宗譜》第三頁記載,陳氏家族的十四世中的次子重器生有三個兒子。長子名興,次子名佛,三子名良,其中,良公是陳篤生的爺爺,陳清標很可能是興公的後代,因為《陳篤生宗譜》中興公後人中有陳清標、陳清秀兩兄弟。

廈大林老師說,當初他找到這個村落,得知村裏有陳清標、陳清秀、陳清蓮等四兄弟,這與宗譜上記載有出入,加上這個小村落中的陳氏宗親並沒有族譜記載,認親物件還有待繼續考證。

 

捐緣牌上見到“陳武烈”

不過在村中的會庵宮前,陳繼廉找到了寫有陳武烈字樣的碑刻。碑刻記載,當年重修會庵宮新室時,陳武烈曾捐資。而蒼頭社石路捐緣牌也記載,陳武烈也捐了資。

此次海澄之行取得了一些進展,這讓陳繼廉很開心。他說,如果能找到陳篤生旁系宗親,明年正是原定的三年一聚陳篤生後裔聚會,那時他會帶領宗親們再回龍海海澄。

陳繼廉(右一)與88歲的蘇國明老人(中)討論老資料

 

帶著感動謝讀者

新加坡著名僑領陳篤生的後代陳繼廉千里迢迢來到閩南尋根,得到了本報許多熱心讀者的幫助。昨日下午,陳繼廉帶著感動離開廈門返回新加坡。臨上飛機前,他再三對本報記者說,這幾天的所見所聞太難忘,他非常感謝本報熱心讀者。

本報對陳繼廉的此次尋根之旅做了全程跟蹤報導,得到廈漳兩地讀者的廣泛關注。幾天來,本報熱線968820接到不少陳姓讀者的來電,他們爭先為陳繼廉先生尋根出點子,提供了不少線索。

首篇報導見報後,陳振福老人就拿出一本《陳氏族譜》,希望能幫助陳繼廉。龍海市委黨校的退休老領導陳安軍也帶著一本《山雋美大宗譜手抄本》趕到海澄蒼頭村後許社,供陳繼廉等人現場查閱。

此次協助陳繼廉尋根的廈大圖書館林老師及洪卜仁老先生等人還將繼續對《陳篤生宗譜》內容深入研究。林老師說,該宗譜首頁後半段寫道“我本原正過田禦史世祖後裔,遷移許坑,又移蒼頭二十三保後許社,傳十三世國華祖立業”。譜中還記載:十三世國華傳三子:長重啟、次重器、三重發。十四世重器傳三子:長興、次佛、三良。十六世:明、海、港、月中;十七世:爾含、爾喬、速棋、雨露、孟郎、有郎、卓生。

林老師表示,如果讀者手中的《陳氏宗譜》能與上述內容銜接,歡迎撥打本報熱線968820繼續提供線索。

 

“小聯合國”來閩尋根

大巴車停靠在酒店門口,一群膚色各異的外國友人走下車,他們中有的黃皮膚黑髮,有的金髮碧眼,交流都用英文——但是,他們都是新加坡開埠初期著名僑領陳篤生的後人。當他們走下飛機,腳踏中國的土地時,內心的激動讓他們熱淚盈眶,有的人甚至跪下來親吻故土的大地。

他們此行來廈的目的是再續一年前的尋根之行。一年前,在廈大圖書館、廈門文史專家及本報牽線搭橋下,陳篤生的直系玄孫陳繼廉在龍海海澄找到了陳篤生堂叔後代的少部分宗親。

 

一年前本報搭橋 助陳繼廉海澄尋根

昨日清晨5時許,來自美國、英國、德國、加拿大、新加坡、馬來西亞、澳大利亞等七個國家的30名陳篤生後人,聚集在新加坡機場,搭乘航班來到廈門。愛琳用“很久沒講過”的福建話與記者攀談起來,她的丈夫是德國人,兒子也是金髮碧眼。她是此次尋根陣容裏的最年長者,雖然歲數最大,但精神矍鑠。才21個月大的淑恩是年紀最小者,雖然不知道什麼是尋根,但她從爸爸口中得知,這次是回“老祖宗的老家”。

陳繼廉是陳篤生家族來福建尋根的首位探訪者,也是陳家大聚會的主要召集人。他於去年 3月千里迢迢來到閩南尋根,當時本報對陳繼廉的尋根之旅做了全程跟蹤報導,得到廈漳兩地讀者的廣泛關注。

自首篇報導《僑領陳篤生玄孫托人福建尋“根”》見諸報端,借助《廈門日報》廣泛的影響力向社會各界發出“線索徵集令”,接連幾天本報熱線968820接到不少陳姓讀者的來電,他們爭先為陳繼廉尋根出點子,提供了不少線索。

在祖先居住的閩南故土,陳繼廉遇上一群熱心人——廈大圖書館副研究員林振鋒、廈門文史專家洪卜仁,華僑博物院及從事各行各業的陳氏宗親,以及許多熱心的日報讀者。因此,儘管陳繼廉在廈、漳兩地人生地不熟,但尋根之旅還是取得一定的進展。於是,他當場許下承諾,如果能找到陳篤生旁系宗親,今年正是原定的三年一次陳篤生後裔聚會,他會帶領宗親們再回龍海海澄。昨日,他履行承諾,帶著30人的“大部隊”回來認親。

 

新加坡大聚會後 30名後裔抵廈訪親

說起這次“回鄉”陣容,還得從 7月28日說起。陳繼廉告訴記者,當天大約有 200名陳篤生後裔從世界各地湧到新加坡,出席三年一次的家族大聚會。其中包括他在內的30名陳篤生後裔繼續又到福建訪親。

據悉,1798年出生的陳篤生在新加坡白手起家,成為名重一時的富商和華僑領袖。他一生樂善好施,創立了家喻戶曉的陳篤生醫院,是新加坡開埠史上的先驅。今年是陳篤生逝世 161年,這個家族枝繁葉茂,成員激增到1800多人。

這個1800人的家族不僅人丁興旺,而且堪稱“小聯合國”,陳篤生的後裔中不僅有黃色人種如新加坡人、馬來西亞人、泰國人,更有不少金髮碧眼的“洋人”,如英國人、德國人、美國人等。經過幾代和異族的通婚,有些後裔只有一點華人血統,從姓氏上看依然是陳家血脈,但臉上已看不出是華人。“他們都為自己是陳篤生後人而驕傲,有的還為自己取了中文名字,姓氏為陳。”陳繼廉說,如今負責編續家譜的陳緒文(羅倫斯·陳)是陳篤生的七代孫,擁有四分之一的華人血統,從外表上看已看不到華人的影子,但一直以自己擁有華人姓氏、華人血緣而感到自豪。

陳篤生後人回到故土,尋找祖先的足跡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