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廈門 »

廈門滿清時期大事記

作者:  來源:廈門市志  更新時間:2012年02月20日

廈門滿清時期大事記

順治三年(1646年)

秋 鄭彩、鄭聯踞廈門島。

十一月 鄭彩迎奉南明監國朱以海到廈門。翌年移駐長垣。

 

順治四年(1647年)

五月 鄭成功屯兵鼓浪嶼,起兵抗清。

 

順治五年(1648年)

四月初十日 鄭成功率兵攻取同安城,委葉翼雲為知縣。

八月二十六日 清將佟國鼐、陳錦、李率泰攻陷同安城,守軍全部犧牲。清軍屠城 4天,近 4萬無辜百姓被殺。史稱“同安四日屠”。

 

順治七年(1650年)

八月 鄭成功回師廈門,奪取鄭彩、鄭聯兄弟的兵權,收編其部。從此,鄭成功聲威大振,部眾達 4萬人。十月,鄭將所部整編為左、右、前、後、中 5軍,自領中軍。

 

順治八年(1651年)

三月初一日 清巡撫張學聖、提督馬得功率軍偷襲廈門。鄭成功自廣東回師救援。四月初一日,困清軍於筼簹港,清軍遁逃。

 

順治九年(1652年)

正月 朱以海在浙江沿海兵敗後逃至廈門。

三月初十日 鄭成功軍隊在同安用地雷崩城,引清總督陳錦到江東橋大戰,清兵敗退灌口。陳錦被其家丁所殺。

十二月 鄭成功再破同安縣城。

 

順治十一年(1654年)

六月二十一日 福清黃檗山萬福寺住持隱元和尚從廈門啟程赴日本。後成為日本黃檗宗的開山鼻祖,該宗為日本佛教最大流派之一。

七月 南明永曆帝晉封鄭成功為延平王。

 

順治十二年(1655年)

二月 鄭成功在中左所置吏、戶、禮、兵、刑、工等六官,分理軍政各事。

三月 鄭成功改中左所為思明州,命薛聯桂知州事,又令工官馮澄世築演武亭,督兵操練。

 

順治十三年(1656年)

四月 清定遠大將軍濟渡率軍攻思明及金門,因清兵不習水戰,大敗。

 

順治十四年(1657年)

六月 臺灣荷蘭殖民者派何斌來思明州請求通商,鄭成功以荷蘭當局每年輸餉5000兩、箭坯10萬枝、硫磺千擔為條件許之。何斌暗中將台島內情況報告鄭成功。後何斌再次赴廈,向鄭成功獻上臺灣航道、炮臺設置和荷蘭兵力分佈圖。

七月初十日 鄭成功興師北伐,命忠振伯洪旭守思明州。清軍趁虛來攻,鄭成功聞警回救。此後鄭成功又兩次由廈門率兵北伐,均告失敗。

 

順治十七年(1660年)

五月十日 清將達素、李率泰、施琅率官兵數萬,戰船 500餘艘,分水陸三路攻廈,遭鄭軍反擊。清軍大敗,傷亡萬餘人。

 

順治十八年(1661年)

三月 鄭成功渡海攻打臺灣,令其子鄭經領兵守思明,鄭泰守金門。十二月,鄭成功收復臺灣,結束荷蘭侵略者在臺灣38年的殖民統治。

是年 清廷實行禁海遷界,沿海30裏皆虛其地,遷同安排頭沿海居民入內地。

 

康熙元年(1662年)

五月 鄭成功卒於臺灣。其子鄭經自廈入台襲其職。

 

康熙二年(1663年)

正月 鄭經複返廈島。

十月 清廷令剿廈、金兩島。靖南王耿繼茂、福建總督李率泰及荷蘭艦隊兵出泉州,馬得功兵出同安,施琅、黃梧兵出漳州。清將馬得功戰死。鄭經部隊寡不敵眾,廈門、金門失守。

冬 清兵強迫廈門沿海居民遷居內地,拆毀廈門城。

 

康熙五年(1666年)

九月 鄭經招納江勝駐守廈門,與內地開展貿易。

 

康熙九年(1670年)

五月初七日 英東印度公司的“萬擔•賓克”號輪船來廈門港貿易。

 

康熙十三年(1674年)

三月 靖南王耿精忠(耿繼茂之子)舉兵反清,鄭經應耿精忠之約率軍西渡,五月進駐廈門。

 

康熙十五年(1676年)

英東印度公司在廈門設商館,從事貿易活動,地點在錢爐灰埕。

 

康熙十九年(1680年)

二月 清總督姚啟聖、水師提督萬正色、陸路提督楊捷出征金廈。二十六日,鄭經率廈門守軍千餘人退守臺灣。

同年 清廷派總兵鎮守廈門。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

閩浙總督姚啟聖督師廈門。六月,水師提督施琅率師東征臺灣,同月攻佔澎湖,鄭克塽降。

同年 清福建水師提督衙門由漳州移駐廈門。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

十二月 清政府開放海禁,在廈門設閩海關,凡商船越省及往外洋貿易者,皆由海關辦理。

同年 設立台廈兵備道,管理廈、台兩地政務。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水師提督施琅重建南普陀寺,修復廈門城牆。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

泉州府海防同知移駐廈門,同知署設在廈門港保鴻山寺東,負責辦理台運、海防、海關等事項。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

四月二十八日 夜,大雨如注,山崩水漲,船掛樹梢,橋樑沖壞,同安西門城崩,淹沒居民數千家,死者千余人。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

在水仙宮設軍工戰船廠。雍正七年(1729年)廢。乾隆元年(1736年)複設于媽祖宮之東。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

知縣朱奇珍編修《同安縣誌》。

 

雍正五年(1727年)

二月 興泉道移駐廈門,轄泉州、興化兩府。雍正十二年兼轄永春州,改名興泉永道。從此,廈門成為閩南政治、軍事重鎮。

是年 清廷正式成立廈門洋行,並設洋行經理,一切外省洋船收泊、進口等事宜,均歸洋行保結處理。

是年 改台廈道為臺灣道。

 

雍正六年(1728年)

正月 同安縣李、葉兩姓發生宗族械鬥,總督高其倬派員阻止。

二月 禮部議准,暹羅國商船抵達廈門,可聽其發賣,例征微稅。並規定,今後該國運米商船到福建、廣東、浙江者,均照此辦法執行。

 

乾隆二年(1737年)

二至六月 同安縣令唐孝本治理東、西溪,疏浚泥沙,修築堤岸,建造溪壩。後人稱為唐公堤。

 

乾隆十一年(1746年)

三月 同安蟲災,城東嶽口一帶蔓延十餘裏。縣令張荃督民捕捉,計數給賞,三日內獲蟲30余石,然終未能捕盡。

 

乾隆十六年(1751年)

提督倪鴻范、道尹白瀛等創辦玉屏書院,院址在今廈門市第五中學。

 

乾隆十七年(1752年)

七月七日至八日 暴風雨摧屋拔樹,損壞船隻無數。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

薛起鳳等纂修《鷺江志》,為廈門本島現存最早的地方誌。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

正月初六日 夜,同安西驛保火災,燒毀店屋 500餘間。

 

乾隆四十年(1775年)

劃同安縣東部翔鳳、民安二裏及同禾五至七都置馬巷廳,直隸泉州府。其轄域包括今三忠溪以東及金門。辛亥革命後裁撤馬巷廳,複歸同安縣。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

九月 一批呂宋(即今菲律賓群島中的呂宋島)商船到廈門,朝廷准其就近貿易,按粵海關條例輸納,並規定此後該國商民來閩均按此法處理。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

同安西浦鄉人蔡牽率眾海上起事。此後十余年間,蔡軍轉戰於閩、粵、浙沿海,與清軍對抗。至嘉慶十四年(1809年)被清政府鎮壓。

 

道光元年(1821年)

廈門商船首次直駛新加坡。

 

道光十一年(1831年)

五月 清政府禁止在廈門口岸開設大窯口(即以錢莊為招牌,從事鴉片交易的店鋪)。

 

道光十二年(1832年)

是年 由道台周凱主持的《廈門志》纂成。道光十九年刊印,共16卷。

 

道光十七年(1837年)

夏 閩浙總督鄧廷楨在廈門查禁鴉片,令海關監督稽查船隻,凡被查出鴉片者,一律嚴辦。

 

道光二十年(1840年)

四月二十一日 福建水師在穿山洋擊敗英艦“希爾拉士”號。這是鴉片戰爭前夕,福建水師首次打敗英國侵略者的記錄。

六月初四日 英艦“布郎迪”號闖入廈門港,遭守軍還擊後逃遁。

七月 英艦兩次闖入廈門海域,皆被擊退。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

七月初九日 英軍璞鼎查率30餘艘戰艦、2500名士兵進攻廈門。雙方激戰一晝夜,總兵江繼芸陣亡。初十日,英軍攻佔廈門。十天后,英軍大隊北犯,留下 3艘戰艦和 500多名士兵佔領鼓浪嶼,直至道光二十五年二月才撤出。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

正月十三日 美國公理會傳教士雅裨理、歸正教會傳教士文惠廉從香港乘英艦到達鼓浪嶼傳教。

六月 美國教士布恩來在鼓浪嶼設立美國“長老會”。

七月二十四日 因鴉片戰爭失敗,清政府被迫與英國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其中規定上海、廣州、寧波、福州、廈門被辟為商埠,史稱“五口通商”。道光二十三年九月十一日(1843年11月2日),廈門正式開埠。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

廈門霍亂流行。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

美國在鼓浪嶼設郵政辦事處,代行領事館事宜。

是年 英國傳教士施約翰夫婦在廈門鼓浪嶼創辦福音學校。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

六月 根據法國與在廈門的英商和記洋行簽訂的販賣華工合同,法船首次從廈門運載 180名華工往非洲留尼汪島。自此,西方列強頻繁從廈門販運華工,至咸豐三年(1853年)共販運華工達 11811名。

是年 英商在廈門創立德記、和記洋行。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

法國在鼓浪嶼設領事館。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

美傳教士雅裨理督建的基督教堂——新街禮拜堂竣工。

 

道光三十年(1850)年

六月 同安人陳慶真、王泉邀集20餘人在廈門旗杆腳正祖廟歃血盟誓,創立小刀會。幾個月時間,廈門、同安、龍溪、長泰、南靖、泉州等地入會者已達數萬人。

是年 德國人在廈門設立寶記、新利記兩家洋行。

同年 英國教士山雅各在鼓浪嶼設英國長老會。

 

咸豐元年(1851年)

二月 廈門小刀會首領陳慶真被清政府殺害。

十二月初四日 英國“斯巴達人”號輪船從廈門販運 254名華工前往悉尼。途中,船上華工造反,重傷船長馬歇爾,該船被迫駛入新加坡。

十二月初六日 英國“勝利”號輪船從廈門販運 350名華工前往秘魯,至新加坡時,船上華工暴動,該船船長、船員及部分水手被殺。

同年 英國商人在廈門租地,地點在島美路頭至新路頭,即海後灘。是為外國人在廈門最早的租借地。

 

咸豐二年(1852年)

一月三十日 美國“羅伯特•巴恩”號輪船販運華工 410名往三藩市。華工中有三分之一為同安人。在途中華工舉行暴動,殺死船長等 6人,駕駛輪船返航。二月十九日,船在琉球群島石垣島觸礁,華工上岸。美英駐廈領事館聞知後,派人到石垣島追殺華工,直至當局干涉方止。生還的 127名華工于翌年九月二十八日回到福州。

二月初一日 英船販運華工 475名,自廈門赴三藩市。

七月初四日 英國“不列顛君主”號輪船由廈門販運華工前往哈瓦那,途中華工嘩變,船長哈裏斯及部分水手喪命,該船被迫駛入西伯斯東北海岸的吉馬港。

七月初九日 英國“喀爾金勳爵”號輪船從廈門販運 110名華工前往麥拉拉(英屬圭亞那),途中死亡45人。

九月初一日 英國“吉爾楚德”號輪船從廈門販運 250名華工前往哈瓦那,途中船上華工嘩變,該船被迫駛入新加坡。

十月十三日 廈門1500名群眾在英商合記、德記洋行前示威,要求交出拐騙華工的掮客。英艦“沙拉門多”號上的陸戰隊登陸開槍彈壓,打死 8人、重傷16人。

 

咸豐三年(1853年)

四月初六日 黃位、黃德美率小刀會眾2000多人在同安縣灌口誓師起義,隨即攻克海澄、石碼、長泰。起義軍發展到8000多人。

四月十一日 黃位、黃德美率義軍從石碼渡海攻取廈門,全殲駐守鎮南關的清軍遊擊鄭振纓及兵丁 240多人。起義軍佔領廈門後建立政權,以“天德”為紀元,隨後率軍攻取同安和安溪。還先後攻下漳浦、平和、雲霄、詔安及銅山。

十月十一日 清軍封鎖並圍攻廈門,小刀會義軍餉斷援絕,被迫退出廈門,清軍殘酷屠殺會眾數百人。黃德美在烏嶼橋(今江東橋)被擒,解往廈門殺害。

十一月初三日 英國輪船從廈門販運 250名華工前往哈瓦那,途中華工造反,殺死船長李德,迫使該船駛入新加坡港。

 

咸豐四年(1854年)

閏七月 廈門遭颶風、大雨襲擊,房屋倒塌,交通受阻。

 

咸豐五年(1855年)

九月 美國“威佛利”號輪船自廈門販運 422名華工前往古巴。途中華工被悶死者達 251人,另有45人失蹤。

 

咸豐六年(1856年)

二月二十日 美國“海巫”號輪船從廈門販運 600名華工前往古巴,船至古巴東海岸時沉沒, 150名華工死亡。

 

咸豐八年(1858年)

八月二十六日 夜,彗星現,尾甚長,數夜方沒。

同年 廈門開徵洋藥稅,致使鴉片販賣合法化。

是年 英商加斯創建廈門船塢公司,設有機器、鐵工、木工車間和 3座船塢,從事船舶維修,這是外商在福建建立的首家工廠。

 

同治元年(1862年)

三月初一日 由外國人掌握的廈門關稅務司署成立,俗稱“洋關”,地點在今廈門海關,管理洋船貿易,徵收洋稅。洋關成立後,閩海關廈門口改稱常關,管理國內民船貿易,徵收內貿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常關也歸海關管理。

 

同治三年(1864年)

十月 同安西部諸鄉農民起義,旋遭清政府鎮壓,被焚十餘鄉,死難4000餘人,毀船 300餘艘。

同年 同安大旱,饑荒,斗米七百文。

 

同治四年(1865年)

四月十四日 福建陸路提督郭松林部圍攻同安縣滸井山,千余名鄉民被屠殺, 100多隻漁船被焚毀。

是年 修建廈門大擔島燈塔,是為福建沿海最早的燈塔。

 

同治五年(1866年)

二月二十一日 英國“伊豆”號輪船從廈門販運 480名華工往地麥拉拉。船至安吉爾港附近,因華工嘩變,輪船被焚,有 200名華工喪生。

海關設立郵務辦事處(後稱大清郵政局),廈門始通公辦郵路。

 

同治六年(1867年)

十二月二十日 清廷頒發《泉州廈防分府禁止招工告示》,禁止外國人販勾結歹徒暴力販賣人口。

 

同治八年(1869年)

奧地利在鼓浪嶼設領事館。

 

同治九年(1870年)

德國在鼓浪嶼設領事館。

 

同治十年(1871年)

二月二十八日 丹麥大北電報公司敷設香港至上海水線,擅自將線端接入廈門鼓浪嶼洋樓,用以收發電報。福建當局派員交涉遭拒。

八月初九日 興泉永道在鼓浪嶼設通商公所,辦理民間及華僑涉訟事宜。

同年 廈門流行瘧疾,居民四分之三得病。

 

同治十一年(1872年)

秋 興泉永道台反對美駐廈領事施智文私設電報線路。

《廈門航運報導》創刊,該報是外國人在廈門創辦的第一張英文報紙。以後改名為《廈門公路和航運報導》。

 

同治十三年(1874年)

三月十五日 日本軍艦以借地會操為名停泊廈門。同日,法國軍艦亦尾隨日艦駛進廈門。

三月二十一日 日軍在大隈重信、西鄉從道和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德的指揮下,率軍從廈門侵犯臺灣琅。

十一月 丹麥大北電報公司強修福州至廈門間的電報陸線。福建當局照會大北電報公司,要求立即停止施工。大北電報公司一再拖延,後因民眾拔杆毀線才被迫中止。

十二月二十日 外商在廈門成立商會,英商德記、和記的大班勿汝士、高微任正副董事長,英商協隆、美商旗昌、德商寶記的大班充任董事。

 

光緒元年(1875年)

八月 德國“安納”號帆船由廈門裝糖駛往天津,在北礵山附近洋面,因水手不堪虐待,殺死船主及大副。

日本在鼓浪嶼設立領事館。

 

光緒二年(1876年)

是年 廈門文報局設立。這是清政府在驛站之外利用輪船、火車遞送官府公文及外國使節文報的機構。

 

光緒三年(1877年)

廈門戒纏足會成立,會約規定,女子不願纏足者可立約。此為中國戒纏足立約首創。至光緒四年,已立約者80餘人。

同年 英商和記、水陸兩洋行擅自在海後灘築牆圍地,因廈門人民反對而停工。

 

光緒四年(1878年)

七月 英、德領事組織“鼓浪嶼道路墓地基金委員會”,籌款修建鼓浪嶼的道路和墓地。

同年 英國滙豐銀行廈門分行設立。

 

光緒五年(1879年)

局口街火災,焚屋50餘座,死50餘人。

 

光緒六年(1880年)

是年 英國太古航業公司在廈門島西岸建太古碼頭。

 

光緒七年(1881年)

是年 英商裕豐洋行在鼓浪嶼建鐵鍋廠。

是年 英國長老教馬麗絲開辦竹樹下醫館。

 

光緒八年(1882年)

十月初十 廈門厘捐局扣留未經批准的德商葛拉洋行附設鐵鍋製造廠生產的鐵鍋。十二月二日,德國軍艦“司托許”號及“伊利莎白”號上的水兵 300餘人在廈門登陸,將厘捐局扣留德商洋行的鐵鍋強行拉走。

是年 華僑從南洋帶回紅樹種子,在同安縣灌口區錦宅鄉寮東村海灘種植,形成60公頃紅樹林。

 

光緒九年(1883年)

十二月 廈門電報局成立,屬官督商辦津滬電報總局管轄。

 

光緒十年(1884年)

七月十三日 颱風,船被掀到岸上,民眾死傷無數。

 

光緒十三年(1887年)

十月初三日 廈港碧山岩下的火藥局發生爆炸,大火延燒三日方熄,燒毀房屋1300餘間,死60餘人,數千人無家可歸。

是年 廈門自來火局創立,聘用日本技師督理其事;所用盒外紙標由日本刷印,仿照日本名牌記號。因規模小,經營不善,於兩年後停業。

 

光緒十六年(1890年)

六月 荷蘭、比利時在鼓浪嶼設立領事館。

 

光緒十七年(1891年)

夏 廈門大旱,苗盡枯。

十二月初一 同安下雪,嚴寒徹骨。

 

光緒十八年(1892年)

七月二十九日 颶風襲擊廈門。

十一月二十八日(1893年 1月15日) 同安山區大雪,至二十九日早仍雨雪霏霏如棉絮,地上如鋪白氈,坑澗皆平。廈門島亦有雨雪。

是年 英商廈門船塢公司在香港註冊並改稱廈門新船塢公司,資本6.75萬元,常年雇傭工人 200人左右。

 

光緒十九年(1893年)

是年 廈門洋行華人買辦集資 3萬元,設立廈門機器公司,掛英商招牌在香港註冊,雇 1名愛爾蘭籍工程師,以修船為業。

 

光緒二十年(1894年)

《博物報》創刊,是為廈門最早的中文報刊,由陳金芳等創辦。出版僅 3天即停刊。

六月 同安洪災,水沒屋頂,西橋被沖塌,死人無數。

是年 英國拉蒲拿加斯洋行在廈門建立 3個火油池,儲藏容積為30萬加侖,附設小規模鐵廠,以製造鉛鐵煤油箱,便利裝運煤油輸入內地。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

四月 香港英國郵政分局在廈門發行以鷺鳥為主圖的商埠郵票。

胡裏山炮台竣工,占地 1.2萬平方米,安放德國製造的克虜伯大炮 2尊。

同年 鼠疫流行,延至光緒二十二年方止,死人無數。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

正月十九日 大清廈門郵政局正式對外營業。

三月至七月 廈門鼠疫流行,死4000餘人。禾山各村疫情尤重,有的村竟日死50餘人。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

正月 英人韋愛莉在鼓浪嶼創辦懷德幼稚園,是為廈門市最早的幼稚園。

同月 英國倫敦公會在鼓浪嶼創辦英華書院。

二月 美國駐廈門領事巴•約翰生在廈門倡辦同文書院,民國14年(1925年)改為同文中學。民國30年12月被日本侵略軍封閉。

閏二月初七日 美國歸正教創辦的救世醫院,從平和縣移址鼓浪嶼燕尾山。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

四月十五日 廈門設保商局,保護出國回籍華商。

七月十八日 日本駐廈門領事館工作人員在虎頭山為擬議中的專管租界插旗劃界,遭當地居民反對。自光緒二十二年以來,日本企圖在廈門設立專管租界,遭到廈門各界的強烈反對,最終未能得逞。

冬 廈門生員孫遜集股本 5萬兩,在廈門創建電燈公司。興泉永道台令廈門所有行店,按戶酌收兩月租金,作為開辦之費。不久公司即告失敗。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

七月二十八日 日本僧人在廈門山仔頂建造的東本願寺被焚,翌日,日本領事館藉口保護僑民,命“和泉”號兵艦上的陸戰隊士兵登陸,架大炮於虎頭山,炮口直指城內提督衙門。

八月初六日 英軍艦“愛西斯”號派水兵60名在廈門海後灘登陸。美、法、俄、德各國軍艦也先後到達廈門。各國領事集會商議,不容日本獨佔廈門。日本被迫撤退登岸的陸戰隊。

八月 廈門、鼓浪嶼兩岸渡船聯合罷渡,反對英國駐廈領事館和廈門洋務局按月向各渡船抽捐,獲勝。

是年 法國電報公司從法屬安南的都蘭(在今越南海防市)敷設電報水線至鼓浪嶼,以兵力護送強行施工,並派柏納爾為駐廈經理,開局營業。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

三月初七日 鼓浪嶼遭龍捲風襲擊。

十二月初一日(1902年1月10日) 英、美、德、日等十國駐廈領事與清政府代表在鼓浪嶼日本領事館簽訂《廈門鼓浪嶼公共地界章程》。鼓浪嶼淪為外國公共租界。

是年 日本在廈門設三井洋行專管進出口貿易,設大阪洋行專營海上運輸,設臺灣銀行進行金融活動。

是年 日本僧人加藤廣海在廈門設教堂,附設醫院。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

正月二十七日 同安縣群眾不堪捐局巡勇的騷擾,數千人起而搗毀捐局。官吏帶兵鎮壓,將西門外房屋全部燒毀。

四月初九日 《鷺江報》創刊,創辦者是英人山雅各和中國牧師周之禎、黃亮臣,於光緒三十年底停刊。

九月初二日 石埕街(今大元路)發生火災,大火延燒至關帝廟(今大同路、橫竹路)一帶,歷時兩天,13條街 800餘座店屋盡成焦土。時稱“十三條街大火”。

冬 葡萄牙在鼓浪嶼設領事館。此後,西班牙、丹麥、挪威、瑞典等國先後也設立領事館。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

三月十六日 鼓浪嶼公共租界設立會審公堂。

四月初五日 工部局成立。五月初一日,正式行使權力。直至民國34年 9月,中國政府接收鼓浪嶼,才結束公共租界的歷史。

六月初五日 工部局巡捕在鼓浪嶼種德宮(俗稱大宮)干預戲班演戲並捕去藝人 2人,遭到群眾強烈反對。

 

光緒三十年(1904年)

七月初一日 《福建日日新聞》創刊,創辦者連橫、黃乃裳。光緒三十二年四月停刊。

七月初六日 颱風正面襲擊同安、廈門。

八月初一日 廈門各界成立“拒美約會”,要求廢除苛待華工的《中美合訂華工條約》,並發動各界抵制美貨。

九月二十一日 廈門紙坊工人罷工,要求增加工資。

是年 廈門商務總會成立,民國 5年改稱廈門總商會。

是年 廈門華僑商人林輅存集資12萬元開設華寶制瓷公司,以振興國瓷,抵制舶來品。

是年 日本臺灣總督府派人架設廈門至鼓浪嶼的電話線。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

五月 廈門各界開展抵制美國苛禁華工續約的運動。鼓浪嶼民眾割斷美國領事館國旗,以示抗議。碼頭工人寧願挨餓,拒不起卸美國貨物。

八月初一日 廈門商民包圍並衝擊海關,抗議海關稅務司苛稅及關員舞弊。法籍代理稅務司嘉蘭貝下令開槍,打死商民 5人。

十月十五日 洪災,沖塌同安南門橋,石潯海面漂浮人畜屍體。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

四月初四日 廈門中學堂開學,堂址設在玉屏書院(今第五中學)。

六月三十日 晚,廈門地震,其聲如雷,東排山頂一巨石墜落山谷,民屋多裂。

八月二十一日 日本人在廈創辦的《全閩日報》(後改名《全閩新日報》)創刊。

十一月十五日 廈門開辦警政,稱“興泉永道巡警總局”,下設東、西二局,有警員 220人。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

五月 漳廈鐵路動工。該鐵路由華僑集資倡辦。宣統二年(1910年)十二月嵩嶼至江東橋路段通車,全長28公里。民國 3年改為國有。民國19年停用。

十二月 廈門商人林爾嘉集資 8萬元,設廈門電話公司。這是全國最早的民營電話公司。

冬 廈門商人陳天恩、黃廷元集資 4萬元,創辦廈門淘化罐頭公司,年產罐頭1000擔、醬油2500擔、腐乳2500擔,銷往臺灣及南洋各地。

是年 英國在廈門設亞細亞石油公司。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

九月二十一日 颶風席捲廈門。

十月初六日 美國大西洋艦隊官兵7000人分乘裝甲戰艦 8艘(另有運煤船、補給船各 1艘),在艦隊司令額墨利海軍少將率領下,從日本抵廈。清政府外務部撥款40萬元,派貝勒毓朗、外務部右侍郎梁敦彥,偕閩浙總督松壽等到廈迎接。美艦入港時,海軍提督薩鎮冰率 9艘中國戰艦隨後護航。十月十二日,美艦離廈。

十一月五日 “順泰”輪在高崎海面翻沉,死35人。

是年 丹麥大北電報公司敷設廈門—福州海底電纜。

 

宣統元年(1909年)

正月十二日 西班牙籍的瑪甘保(華名黃瑞曲)開設的天仙茶園在光緒帝及慈禧太后治喪期間演戲,且拒交罰款,吊打前往查禁的巡官。十六日,巡警沖入茶園拆毀戲臺,捕捉瑪甘保之子(後由法國領事領回)。

八月二十七日 英領事無理阻止遊行學生經過海後灘,引起廈門人民抗議。

九月初二日 大清銀行廈門分號成立,地址在島美街(今廈門總商會)。為廈門首家國辦銀行。十月初十日,大清銀行廈門分行正式開業,至宣統三年(1911年)七月止,共發行銀元票40萬元。

同年 痢疾、天花、霍亂流行。

 

宣統二年(1910年)

三月初六日 由海軍上將哈卜率領的美國東方艦隊“差利司頓”號等 5艘軍艦抵達廈門訪問,向中國海軍贈送銀質紀念杯 1座。海軍提督程璧光專程來廈門接受。十四日美艦離廈。

七月七日 廈門商埠地方審判廳和地方檢察廳設立。

九月十七日 美國商會代表團一行42人來廈門考察,廈門商務總會在南普陀舉行歡迎儀式。這是美國工商界首次大規模組團訪問廈門。

九月二十八日 成立交涉署,署址在今復興路77號。該署為涉外機構,負責與各國領事館辦理有關華人與洋人糾紛的案件。

十月初一日 中國交通銀行在廈門設分行。

 

宣統三年(1911年)

四月二十六日 漳廈(江東橋—嵩嶼)鐵路火車開始載運郵件。這是福建省開闢的第一條火車郵路。

五月初一日 廈門郵政分局從海關分立出來,成為獨立機構。

閏六月初十日 清政府郵傳部與大北公司簽訂《中丹廈門鼓浪嶼水線合同》,中國以虛價將該公司自行安放的水線 1條收歸國有。但規定在合同有效期內水線應專供大北公司使用,並代設 3條陸線,接連水線至大北公司報房。

九月十九日 同盟會會員莊育才、陳瓞臣率革命軍攻佔同安縣城,知縣陳文緯投降,陳瓞臣被推為代縣長。

九月二十五日 同盟會在廈門寮仔後(今晨光路)天仙茶園集會,會員張海珊宣佈舉行武裝起義。在同盟會會員率領下,左臂纏有“革命軍”標誌的數千群眾分 4路進攻道署、炮臺、警署及各衙門。道台官吏聞風而逃,革命軍占領道台衙門、廈防分府衙門及胡裏山炮台等。翌日 廈門軍政分府成立,推張海珊為統制。

十月初八日 由福建軍政府委派的廈門道尹原鴻逵到任,成立參事會,延聘同盟會、教育會和商會中有名望的人士黃廷元等為參事員。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