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廈門 »

廈門金榜公園隨拍

作者:龍山大姐  來源:新浪博客  更新時間:2012年09月20日

廈門金榜公園隨拍

2011年2月拍攝

廈門金榜公園,位於廈門火車站西南面約 500米處,其範圍西起金榜山,東至梧村山,北近廈禾路,南至金亭山和面前山,面積91公頃,為廈門市區面積最大的綜合性文化公園,是鼓浪嶼萬石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一部分。

金榜公園地處廈門島城區中心,緊鄰火車站,園內有“海濱鄒魯”、“石簇迷霧”、“翠穀浮香”、“古道春蔭”四個景點,其中“金榜玉笏”是“海濱鄒魯”的主體景點,它是一塊十六丈高的巨石,挺立天際、莊嚴威武,形如“玉笏”,故名“金榜玉笏”。“石簇迷霧”景區是以石趣和幽林為主,充滿原始森林的野趣。“翠穀浮香”內有“紫竹林寺”,是閩南佛學院的女子班的教學區,頗有點青燈神秘的氣氛。“古道春蔭”景區中保留有明清時代的古道和臺灣相思樹,是今人懷古思舊的理想場所。

金榜公園人文景觀豐富,自然景觀優美,林木蔥郁,奇石眾多,薈萃了從唐至清的人文史跡。
海濱鄒魯區。唐代文士陳黯在此讀書垂釣,終老金榜山下。他隱居讀書的山洞辟為石室,其上建“迎仙樓”。他垂釣之處稱為釣磯。“金榜釣磯”從清乾隆以來就是廈門名景。釣磯旁側是抗英殉國的民族英雄陳化成墓,也是值得瞻仰的。石簇迷霧區、翠谷浮香區、古道春蔭區正在開發建設。由於金榜公園地處人口稠密區域,每天入園晨練者眾多,外地遊客也不少。

位於金榜大廈前面的“釣磯”雕塑。 "金榜釣磯",原位梧村金榜山麓瀕臨筼簹港的“鷹搏兔石”處。相傳是唐代隱士陳黯釣之處,故而得名。現原景點已不復存在,後人把這一美景仿建于金榜公園內。

據廈門民間傳說,唐時文士薛令之所隱居地與陳黯互相標榜。宋張翥有詩雲:

  衣冠陳氏族,桃李薛公園。

  場老遺文古,巖僧舊跡存。

  薹磯荒磧岸,金榜勒瑤琨。

  已憐松特異,尤喜石能翻。

海濱鄒魯——明代大儒陳獻章遊覽金榜山時題寫此摩崖石刻“海濱鄒魯”。它以鄒國和魯國來比喻廈門為文明之邦。鄒國在現今山東省鄒縣東南,是孟子的故鄉。魯國在現今山東省曲阜,是孔子的故鄉。鄒國和魯國都是文學興盛的地方。明朝的廈門,風光明媚,山川秀美,人才輩出,經濟發達,故被陳獻章稱為“海濱鄒魯”。該石刻距今已有 500多年歷史,1962年被廈門市人民政府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金榜釣磯”巨石。金榜山,因“色黃如列榜”而得名。

陳黯,是最早開發廈門的人士之一,字希儒,號昌晦,少聰穎,十歲能詩。但負才不羈,十八次赴試不第,抱憾終生。他先隱居終南山,後回到故里嘉禾嶼,在金榜山隱居下來,築石室讀書著述,自稱“場老”,寓考場上的老人,所以金榜山又稱“場老山”。他在山上築一“迎仙樓”,接待來訪的朋友。讀書著述之余,常到山下海邊的一塊大石頭垂釣,以娛晚年。後人稱這塊石頭叫“釣魚磯”。“金榜釣磯”即由此而來。

由於時代的變遷,城市建設、經濟發展的進程,昔日的員當港已成為高樓林立的繁華街區,金榜山下也成為鬧市,釣魚磯、迎仙樓早已不存,石室成為原始石洞。改革開放後,金榜山與面前山、金亭山、天獅山共86萬平方米辟為公園,分“海濱鄒魯”、“石簇迷霧”、“翠穀浮香”、“古道春蔭”四個景區。在“海濱鄒魯”景區裏,恢復了釣魚磯,新建了“釣隱亭”;整修了隱居石室,在石室前塑立著由雕塑家秦長安創作的陳黯半身雕像;重建了迎仙樓,使開廈始祖之一的陳黯隱居金榜山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南宋的朱熹任同安縣主薄時,也慕名游賞考察金榜山,憑弔陳黯隱居的石室、釣魚磯,深為感佩,寫下《金榜山》詩曰:“陳場老子讀書處,金榜山前石室中。人去石存猶昨日,鶯啼花落幾春風。藏修洞口雲空集,舒嘯岩幽草自茸。應喜斯文今不泯,紫陽秉筆記前功。”,還專門寫了名篇《金榜山記》,現鐫刻在巨石上。全文如下:

金榜山在嘉禾廿三都,北有嶺曰薛嶺。南唐文士陳黯居嶺之北。薛令公十八舉不第,作書堂於上,人稱曰場老。山間有石名釣魚磯。堂側石高十六丈,名玉笏。所居有動石,形甚園,每潮至則自動,天將風則石下有聲,名好礁。宋熙甯中邑尉張翥詠嘉禾風物“尤喜石翻”之句,正味此石。宋淳熙二年春,新安朱熹謹拜讚曰猗歟。陳宗濬友,自虞協帝重華,順親底豫,克君克子,裕後有餘。胡滿受封平陽繼世至於太邱,節義尤尚,自如爰及,五代配天,耀祖剖符錫袞,遍滿寰區。更秉南越有公開土,宋室納款,臣節弗渝,丕顯丕承,此其最著。子孫繩繩,別宗寡侶,源深流長。猗歟那歟。

海濱鄒魯——明代大儒陳獻章遊覽金榜山時題寫此摩崖石刻“海濱鄒魯”。它以鄒國和魯國來比喻廈門為文明之邦。鄒國在現今山東省鄒縣東南,是孟子的故鄉。魯國在現今山東省曲阜,是孔子的故鄉。鄒國和魯國都是文學興盛的地方。明朝的廈門,風光明媚,山川秀美,人才輩出,經濟發達,故被陳獻章稱為“海濱鄒魯”。該石刻距今已有500多年歷史,1962年被廈門市人民政府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上山的小路邊有一摩崖石刻。

 

清王步蟾《鷺門雜詠》:南陳北薛久流傳,禾嶼人文此最先。

           一樣山川鐘秀氣,後賢豈必避前賢。

《金榜山記》——沿山道緩步而上,山石嶙峋,樹木遮陰,山腰有一個石壁題刻,是朱熹寫的金榜山記。

廈門歷史上第一位文人——陳黯雖然科舉落第,沒當過官,但人品好,文章也不錯。後隱居在金榜山此石室中教書育人,傳播文化。作為廈門歷史上第一個文人,是值得後人紀念的,金榜山也成為名勝古跡。

陳黯隱居石室——廈門市政府豎立的石碑。進入此山洞,便是陳黯石室了。

陳黯石室。

陳黯石室——金榜公園是廈門的鼓浪嶼—萬石山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廈門的人文發祥地。在此居住的唐代名士陳黯被譽為廈門的文化先驅。

後人將他隱居讀書的山洞辟為石室,其上建"迎仙樓"。他垂釣之處稱為“釣磯”。因屢次應試都落第,因此自稱“場老”。金榜山也就因他而別名“場老山” 。

迎仙樓——山不在高,有仙則靈。在陳黯石室的上方建有“迎仙樓”。當年的茅草屋已為鋼筋水泥的樓閣所取代,但仍保留原有樓名。

迎仙樓前的大榕樹。

陳黯石室周邊的榕樹。

金榜公園以金榜山得名,地處廈門市中心地帶,緊鄰廈門火車站,總面積91公頃。金榜公園自然景觀優美,林木蔥郁,奇石眾多,且人文景觀豐富,是廈門的文化發祥地,歷史人文底蘊豐厚,唐、宋、明、清古跡薈萃。遠自唐朝,就有許多歷史名人、英雄人物、文人墨客都慕名而來,留下了眾多歷史典故。這裏有廈門文化先驅、唐文人陳黯隱居金榜山教書育人的“石室”、“迎仙樓”遺跡,據《嘉和名勝記》、《廈門志》記載,黯公隱居遺跡,吸引了張翥、朱熹、陳獻章、丁一中、劉存德等名士前來尋訪,緬懷憑弔,題詩作記;宋朝大理學家朱熹遊覽金榜山留下巨幅石刻《金榜山記》,宋幼帝掬泉甘飲賜號“聖泉”;明代文人、書法家陳獻章提寫的“海濱鄒魯”讚譽廈門是個文明的地方;清朝抗英名將陳化成的陵墓也座落園中,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其範圍西起金榜山,東至梧村山,北近廈禾路,南至金亭山和面前山,面積91公頃,為廈門市區面積最大的綜合性文化公園,是鼓浪嶼萬石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一部分。

園內有“海濱鄒魯”、“石簇迷霧”、“翠穀浮香”、“古道春蔭”四個景點,其中“金榜玉笏”是“海濱鄒魯”的主體景點,它是一塊十六丈高的巨石,挺立天際、莊嚴威武,形如“玉笏”,故名“金榜玉笏”。“石簇迷霧”景區是以石趣和幽林為主,充滿原始森林的野趣。“翠穀浮香”內有“紫竹林寺”,是閩南佛學院的女子班的教學區,頗有點青燈神秘的氣氛。“古道春蔭”景區中保留有明清時代的古道和臺灣相思樹,是今人懷古思舊的理想場所。金榜公園人文景觀豐富,自然景觀優美,林木蔥郁,奇石眾多,薈萃了從唐至清的人文史跡。園內有“海濱鄒魯”、“石簇迷霧”、“翠穀浮香”、“古道春蔭”四個景點,其中“海濱鄒魯”的主體景點是一塊十六丈高的巨石,挺立天際、莊嚴威武,形如“玉笏”,故名“金榜玉笏”;“石簇迷霧”以石趣和幽林為主,充滿原始森林的野趣;“翠穀浮香”內有“紫竹林寺”,是閩南佛學院的女子班的教學區,頗有點青燈的神秘氣氛;“古道春蔭”保留有明清時代的古道和臺灣相思樹,是今人懷古思舊的理想場所。

唐代文士陳黯在此讀書垂釣,終老金榜山下。他隱居讀書的山洞辟為石室,其上建“迎仙樓”。他垂釣之處稱為釣磯。“金榜釣磯”從清乾隆以來就是廈門名景。釣磯旁側是抗英殉國的民族英雄陳化成墓,也是值得瞻仰的。石簇迷霧區、翠谷浮香區、古道春蔭區正在開發建設。由於金榜公園地處人口稠密區域,每天入園晨練者眾多,外地遊客也不少。

  陳場老子讀書處,金榜山前石室中。

  人去石存猶昨日,鶯啼花落幾春風。

  藏修洞口雲空集,舒嘯岩幽草自茸。

  應喜斯文今不泯,紫陽秉筆紀前功。  宋 朱熹《金榜山》

 

  南陳北薛久流傳,禾嶼人文此最先。

  一樣山川鐘秀氣,後賢豈必避前賢。  清 王步蟾《鷺門雜詠》

金榜公園位於廈門市中心地帶,毗連城市主幹道廈禾路及旅遊觀光大道文曾路,緊鄰火車站,地理環境優越、交通便捷,是市中心難得的大面積山地公園。

這座鐵路橋將金榜公園分為東西兩部分。走過鐵路橋就進入“翠穀浮香”景區。景區內的寶山寺已經重建,改稱“紫竹林寺”,是閩南佛學院女弟子的教學區。

站在鐵路橋上,往下望,便可清楚地看到這條閒置的老鐵路,雖然它早已被人們淡忘,但它仍是城市中心區一塊不可多得的寶地,它有著悠久濃厚的歷史文化背景、獨特優越的地理位置、豐富優美的自然景觀和便捷的交通條件。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廈門解放初期建設的交通設施,早已不復舊貌,惟有這段老鐵路依然保持“本色”,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它承載了廈門交通發展最初的記憶。

一段貫通廈門島南北、全長 4.5公里的老鐵路,最近再次被人們“拾起”,將建成新景觀性“城市走廊”帶狀公園。在這段被人們遺忘多時的鐵路線上,儘管有很長一段路已荒棄,但好在沒有拆。

據悉,這段老鐵路是鷹廈鐵路(1955年 2月開建,1956年12月建成)的延伸段,是廈門當時唯一的鐵路。老鐵路曾是為了向市區運送建材和軍用設備而專門鋪設的,沒有通客車。當時廈門老市區樓宇、道路、橋樑的建設,這段老鐵路功不可沒。上世紀80年代,老鐵路開始閒置,一晃就是二三十年。

現在,老鐵路帶狀公園定位為步行及自行車的純慢行系統,並利用局部空曠場地建設景觀節點,供市民娛樂休閒。整條老鐵路帶狀公園從北到南分為鐵路文化區、民情生活區、風情體驗區和都市休閒區四個區塊。

但願不會變化太大,喜歡這保持本色的“老鐵路”!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