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廈門 »

廈門陳氏家族

作者:佚名  來源:廈門市志  更新時間:2012年02月20日

廈門陳氏家族

湖裏陳氏家族

禾山的浦園、殿前、中埔、馬壟、後浦、阪上等村社的陳姓居民和遍佈廈門島內、同安、集美、灌口乃至臺灣以及海外南洋各地的“陳忠衍派”同祖同宗,系祖籍河南潁川(現許昌)望族陳氏的移民後裔。遷始祖陳忠(子陳邕、孫陳夷則等),唐開元二十四年(西元 736年)入閩,而後由龍溪(漳州)舉家300口遷入島內禾山開枝散葉。

寨上社與殿前社近在咫尺,居民也多姓陳,但出處卻不同。寨上陳氏系南宋末年中原人氏陳恭獻之後裔,和殿前陳姓互不搭界,但均源出河南。

 

福建廈門集美杏林陳氏家族

陳忠,原籍京兆府萬年縣洪故鄉胃桂裏。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西元 736年)與子陳邕被謫。入閩後居興化楓亭井上。旋遷漳州南驛南廂山。卒贈鄂國公。父子均在漳州逝世。而陳忠之長孫陳夷則,唐德宗時官至金紫光祿大夫。創覺性寺。後為求隱居生活,則于唐德宗建中二年(西元 781年)率其家族至嘉禾島(今廈門)定居。成為潁川陳氏以陳忠入廈始祖的世系,其後裔遍及閩台粵港澳及緬甸和南洋各地。

陳忠是繼開漳聖王陳元光入閩開發的另一支世系的始祖。而陳忠是陳元光的堂侄,即陳忠的高祖陳岩之父陳霸圖,與陳元光之高祖陳霸漢,是同稱陳准為高祖。

以潁川陳氏世系分佈於泉州同安、廈門各地。杏林地區的西濱、西亭、前場(瑤仔、市頭、石厝)、內林(丘厝)、曾營(洪埭頭、登瀛)等是陳姓繁衍集聚之地,其世系大部分從廈門殿前村陳姓先祖陳弘銳(國子監生)所生五子(拱、寶、?、喜、隆)分系到杏林各地。其廿六世陳蘭次子陳增保(號應遠)到杏林西亭開發,為西亭陳姓始祖。

 

福建廈門集美曾營陳氏家族

曾營陳氏來自廣東大埔,一世祖陳均用,號敬軒,是潁川陳氏始祖陳實之 109世孫。陳均用生於明正統庚申年(西元1440年),於明代中業遷入現在的曾營,至今已 500多年,傳至26世。為了與曾氏的“曾營”有所區別,自號“登瀛”,“瀛”為浩大海洋,即登高望海洋之意。

 

陳:每八個廈門人中就有一個陳姓

來自我市公安局戶政部門的資訊顯示,截至2007年10月15日,廈門戶籍人口總數為 1643502人。其中,陳姓、林姓、黃姓分別以240351人、143423人、 88391人位居前 3名。民盟廈門市委原組織部部長、市通俗研究會副會長郭坤聰告訴記者,事實上,陳姓長期以來就穩居廈門第一大姓,過去,閩南一帶還流傳著一句老話“陳林半天下,蘇吳占一半”,描述的就是幾個大姓的情況。

南陳北薛 太傅陳 將軍陳

在廈門長期穩居第一大姓的陳姓同時也是當今中國第五大姓。根據史料記載,唐朝有二姓名士率其家族來到廈門定居並大力開發建設。薛姓住在洪濟山的西北,陳姓住在南面金榜山下,時有“南陳北薛”之稱。“南陳”指的是誰呢?這裏存在兩種說法———“太傅陳”和“將軍陳”。

“太傅陳”是指唐朝河南光州固姑人氏陳邑,他在任太傅時得罪了當時的奸相李林甫,開元二十四年被貶謫到福建漳泉一帶,他的後裔有的就遷到廈門島。廈門島上保留的三座唐朝陳氏古墓就是明證。在烏石浦,有一座古墓,墓碑上刻“唐著作郎陳儔墓”。陳儔是陳邑的孫子。禾山鎮的一棵大榕樹下,豎著兩塊石碑,分別刻“大唐賜進士出身陳公封塋”、“唐上柱國陳公塋”,這座墓是陳儔曾孫陳喜的。西林觀音山還有一座唐墓,碑上刻“唐場老陳先生塋”,它是陳黯的墓。陳黯是唐代會昌至成通年間居住在廈門島的名士,是陳喜的曾孫。

陳黯屢次應試都落第,因此自稱“場老”,意思是在考場上屢進屢出,已是老先生了。後來他隱居在金榜山,讀書垂釣,金榜山也因他而別名“場老山”;他垂釣的地方叫“金榜釣磯”。

而“將軍陳”的說法是這樣的:“將軍陳”系唐“戎衛歸德將軍、朝議大夫、嶺南行軍總管事”陳政。陳政,河南光州固始人,他的父親與陳邑的祖父是兄弟。唐高宗總章二年( 669年),因泉(今福州)潮(今廣東潮州)“蠻獠嘯亂”,高宗派陳政率府兵3600人入閩平亂,行至柳營江畔(今龍海江東)紮營迎敵,打退少數武裝。進入盤陀梁山下,因寡不敵眾,退守九龍山(今龍海九龍嶺),一邊屯墾,一邊禦守,同時請求朝廷增兵。朝廷命陳政之兄陳敏、陳敷帶領58姓軍校南下馳援,二陳南下時還帶了母親魏氏和陳政14歲的兒子陳遠光同行。

不料,行軍至浙江江山時,陳敏、陳敷病逝軍中,陳母魏氏將兩個兒子葬在浦城後,帶著孫子陳元光與陳政會合,並進駐雲霄鎮(進雲霄縣),在火田村建住宅安家,實行軍墾屯田。唐鳳儀二年( 677年)四月,陳政病逝屯田軍中,享年62歲。此後,21歲的陳元光世襲了左郎將,統率眾軍。經過 4年的準備,與唐高宗永隆二年( 681年)起兵攻打潮州,獲得大勝。陳元光也因此升為“正議大夫嶺南行軍總管事”,並決定將 400多戶“軍眷”接來雲霄落戶,陳元光一家就此紮根福建。

武則天垂拱二年( 686年)十二月,朝廷批准陳遠光所奏,在泉潮之間增置一州,定名“漳州”,州治設在漳浦(今雲霄西林鎮),轄漳浦、懷恩二縣,陳遠光被任命為首任“漳州刺史”,並提任“中郎將右鷹揚衛率府懷化大將軍”、“輕車大都尉兼朝散大夫”,還賜予“自別駕以下得自辟置”的特權。這就是後人尊稱其為“開漳聖王”的陳遠光。陳聖王的後裔向閩南各地發展繁衍,其中的一支也來到廈門,這便是廈門“將軍陳”的由來。後來,唐侍禦薛令之一家也來到嘉禾嶼,居陳寮之北,這就有了“南陳北薛"之稱。

 

求聯證緣 臺灣彰化陳氏出廈門翔安

山有脈,水有源,臺灣彰化縣北斗鎮埤頭鄉元埔村陳氏,由廈門翔安曾厝分支而來。如今元埔村興建祖廟,向曾厝村內的恒元祖陳氏家廟求取對聯,題存柱上記錄兩村淵源,見證兩地子孫血脈相連。

廈門翔安區內厝鎮曾厝村最近又熱鬧起來了。臺灣彰化縣北斗鎮埤頭鄉元埔村正在興建祖廟,向曾厝村內的恒元祖陳氏家廟求取對聯,將題于祖廟留存。曾厝陳氏宗親為這事忙上忙下,拍攝對聯、比照族譜釋文解意……以便為元埔村提供最詳實的資料。

兩岸兩地的村莊一水之隔,緣何如此親密?原來,元埔村陳氏,乃從翔安曾厝分支出去。曾厝老一輩族人陳詩日說,“山有脈,水有源,曾厝與元埔陳氏本是一家,對聯題在祖廟作為歷史見證,今後兩地子孫也就絲絲相連,不敢相忘。”

 

慎終追遠,元埔陳氏找到根

彰化縣元埔村陳氏宗親要建祖廟並非沒來由。一直以來,當地宗親早就聽說祖上從同安下曾村遷移過來,只是沒有機會考證。直到前幾年,在臺北做生意的元埔村民陳志哲,到廈門拜訪當時的同安區台辦、區僑聯,並經引見結識了曾厝村人陳厚樣,尋根一事才有了眉目。

80多歲的陳老,回憶往事猶在目。他說,當時他問陳志哲尋根有何依據?對方答曰,祖上神主牌寫著“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八都曾林堡下曾村”。陳老一聽,這正是曾厝村的古地名,“下曾”是曾厝村的一大部分。可是,曾厝村有兩個陳姓,“下頭”陳姓開基祖為“禦史熹魯祖” ,“頂頭”陳姓開基祖為來自金門下坑的“恒元祖”,究竟是哪一個呢?陳志哲還提供了幾位先祖的姓名,其中一位叫“伯招”,該名字中的 “伯”,正是曾厝村恒元祖陳氏族人的字輩之一。

此後,彰化縣元埔村族人幾次前往金門下坑與當地陳氏宗親交流後,這才認定陳氏族人,正是從金門下坑恒元祖分支到廈門曾厝村然後又分支到彰化元埔村的後裔。

先祖庇護,建祖廟流輝浯水

2006年 6月,彰化元埔村 6位陳氏宗親代表正式回到廈門曾厝村認祖,祭拜恒元祖陳氏家廟,贈送一塊題有“尋根謁祖”的匾額,並向家族會敬獻爐金8000多元人民幣。

據陳厚樣回憶,謁祖團成員男女老少均有,他們說,元埔陳氏家族如今也很興旺,分支到台中、台南和臺北板橋等地的宗親已有數千人。臨行前,元埔宗親向曾厝村索要族譜翻印本,說是要拿回比照自家族譜,一一對接,形成更完整的大族譜。

後來,元埔村又開發建設養鹿場,亦有族人外出做生意。當地族人就暗自發誓:“他日若發達,定要建一座祖廟感恩祖先庇護後代。”果然,數年後,元埔村陳氏族人事業發達,大夥兒便一起商量這件大事。

彰化元埔陳氏根在廈門曾厝,曾厝陳氏開基祖陳恒元,又為金門下坑家族的第16代。今年清明,曾厝族人一行97人前往金門縣下坑村“陳氏宗祠”祭祖,瞻仰先賢遺跡。元埔村陳氏獲悉後,立即派出 5位代表前往金門下坑與祭祖團會合,並在共同的先祖面前,表達出建廟之意。

對聯見證,兩地陳一脈相承

兩岸陳氏多次移民,每到一地,當地祖祠楹聯總會注明本宗發祥地、祖居地及落基地等,昭示一個家族源遠流長的歷史。基於此,元埔村陳氏祖廟開工 3個多月,族人便致電陳詩日求賜家廟對聯,記錄淵源。熱心的陳詩日立即囑託從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陳重藝儘快協助整理資料。他說:“祖廟兒孫拜,他鄉你我逢。”

曾厝陳氏家廟共有 6對楹聯,均無上、下款,分別是神龕聯 1對、大廳楹柱聯 3對和山牆楹柱聯兩對。年長的詩芋老人向記者介紹,一楹柱聯“浯水流輝地靈人傑,江山毓秀起鳳騰蛟”中,“浯水”即“金門”,記敘曾厝村族人由金門分支的史跡源流。

詩芋老人還說,曾厝村在清末曾出一秀才叫“蔭堂仙”,大廳楹柱聯“廣化三峰拱案人文蔚起,米岩四水朝宗甲第宏開”即為他所撰,描寫祖厝周遭勝景山清水秀。另一楹聯“廣化起鴻圖祖德流芳遠,烏營呈秀色宗支衍慶長”,則系由馬巷書法家許培坤所撰。至於其他 4幅楹聯由何人所撰,現已無從可考。

前些日子,陳重藝將恒元祖陳氏家廟內的楹聯拍照,連同金門下坑陳氏宗祠的部分楹聯整理列印,由曾厝族人陳水利郵寄給元埔村族親陳文樟並電話聯繫,對方急忙回復說“寄來的資料已收到”,並一再“感恩”,還說他們將從曾厝家廟 6幅對聯中選取一幅,題在堂前,再從金門下坑陳氏宗祠的楹聯中選用一幅,以豐富歷史內涵。

曾厝村恒元祖

陳氏家廟 6對楹聯

神龕聯

上聯:祖德宗功千載長綿世澤 下聯:左昭右穆壹堂敬敘人倫 橫批:鳳毛麟趾 鶴算龜齡

點評:該聯無姓氏限制,通用于各祖厝。

楹柱聯一

上聯:廣化三峰拱案人文蔚起

下聯:米岩四水朝宗甲第宏開

橫批:孝孫有慶

點評:該聯中“廣化”、“三峰”、“米岩”均為當地山川地理名稱,用來描寫該祖厝的地理位置及周遭勝景。

楹柱聯二

上聯:浯水流輝地靈人傑

下聯:江山毓秀起鳳騰蛟

點評:聯中“浯水”即“金門”。該聯記敘了曾厝村恒元祖陳氏族人系金門下坑開基始祖六朗公後裔,由金門分支的史跡源流。

楹柱聯三

上聯:廣化起鴻圖祖德流芳遠

下聯:烏營呈秀色宗支衍慶長

點評:該聯中“廣化”、“烏營”皆為本地地名。用來描寫該祖厝的地理位置及周遭勝景。

山牆楹柱聯一

上聯:左昭右穆丕振簪纓昌百世

下聯:春祀秋嘗克承俎豆慶千年

點評:曾有行家說,上聯“百世”對下聯“千年”,犯了同義相對的禁忌,屬“合掌”(所謂忌同義相對,指上下聯相對的語句,其意思應儘量避免雷同)。因“百世”與“千年”意思相同,如將“百世”改為“萬里”之類似更佳。

山牆楹柱聯二

上聯:坐榻高懸迎賓欵洽延孺子

下聯:德星團聚垂象昭明慶太邱

點評:該聯善於用典,“坐榻高懸”和“太邱”,都是與陳氏有關的典故,亦適用于各陳氏祖厝。

 

曾營曾、陳二姓的略考

曾營居民委員會由曾營、洪埭頭、吳仔尾三個自然村組成,總人口近二千人。曾、陳、謝是該居委會的三大姓。曾營南臨西港,北接內林,東靠高浦,西連馬鑾。歷史上原屬泉州府同安縣,宋為安仁裏,統于明盛鄉十四部。民國末至解放初為同安縣灌口區,一九五八年底劃為廈門郊區的杏林公社,大躍進期間曾營辟為廈門市的工業區,行政管理體制幾經變動,現屬杏林街道辦。

曾營亦稱“登瀛”、“紮營”,因曾氏發祥,改“紮”為“曾”,稱“曾營”,以紀念曾氏家族的發祥地。曾營曾氏一世祖曾公英,于元朝初從泉州的龍頭山遷移至此,屬龍山派系,是廈門曾厝安曾氏一世祖曾光綽的胞兄,至今已 600多年了。世界曾氏宗親總會出版的“曾氏會訊”第35朗,內有一段較為詳細的記載;“曾邱一家:蓋閩南曾公亮公14世孫曾明,字永在,號遷榮,入贅福建海澄丘氏,生四子,分祧二氏,其後均奉宗聖公為一派祖(注:即孔子的門生曾子),故龍山曾氏與邱氏為通婚,其後世繁眾,此曾邱一家之源也。蓋男為曾氏,其後邱氏者,生前姓邱,卒後仍以曾公稱之。”現曾營曾氏亦有如此傳說:曾姓入贅邱家,娶邱氏為妻,所生子女,分屬兩姓,以照顧兩個“邦頭”。記載與傳說基本一致,現在曾營曾氏與新?邱氏同屬龍山派,其昭穆(字行)兩姓一致。今在台的曾氏達21萬之多,是臺灣省的第26大姓,其中以龍山派的曾氏為最多,分居臺北、基隆、新竹、高雄、彰化、嘉義、南投、宜蘭、花蓮、台東等地。

曾姓是曾國諸侯的後裔,源出自姒姓,是以封地名命名的姓氏。夏帝少康封小兒子曲烈于?(今山東蒼山縣西北)。?國在西元前 567年被莒國滅掉,?太子巫逃往魯國,“?”字去掉“邑”旁,表示離開故城,稱曾氏。不過現在國內外很多曾氏後裔,都尊孔子門生曾子為“宗聖”,並以此為曾氏始祖。龍山派曾氏40字昭穆,第一字“奎”已是曾氏始祖之第六十六世了。

曾營陳氏來自廣東大埔,一世祖陳均用,號敬軒,是潁川陳氏始祖陳實之 109世孫。陳均用生於明正統庚申年(西元1440年),於明代中業遷入現在的曾營,至今已 500多年,傳至26世。為了與曾氏的“曾營”有所區別,自號“登瀛”,“瀛”為浩大海洋,即登高望海洋之意。吳仔尾的謝姓是海滄石塘謝氏的分支,是石塘謝氏始祖謝東山的後裔。(陳海龍)

 

廈門海滄陳氏家族

陳姓,人口 11354人,海滄第 2大姓。

得姓來由:周武王滅商朝以後,追封前代帝王的後人,把女兒太姬嫁給舜帝的後裔媯滿並封他為陳(今河南淮陽)侯,讓他奉守舜帝的宗祀。媯滿死後,諡號陳胡公,其子孫以國為姓氏。陳胡公(滿)之後有陳軫,封為潁川侯,是為潁川始祖。陳軫後裔有陳實,人丁興旺,子孫多為朝廷重臣,滿門顯貴,成為望族。實公之後有陳霸先,為南朝陳武帝,共傳3世5帝。

郡望:潁川郡。

入居廈門 主要派系有:

 1,唐總章二年( 669年),陳政父子奉敕入閩平叛,率領固始58姓入閩,陳元光被譽為“開漳聖王”,其後代遍佈漳泉,稱為“北廟聖王派”,或稱“將軍派”、龍湖派。裔孫廣布漳州、廈門市各縣區。

開漳聖王派自五世起衍三支派,稱為南江、北溪、東海支派。

 2,唐開元二十四年( 736年),太子太傅陳忠,陳邕父子從京兆萬年縣被謫舉家入閩,始居興化仙遊縣楓亭井上,遷惠安社稷壇,後移居漳州南廂山,為南院派之開基祖。陳邕子夷則、夷錫、夷實往嘉禾島開基。此派又稱太傅派,或稱南院派。裔孫廣布廈門市、泉州市各縣。

 3、唐德宗貞光年間,陳淵入閩居金門島開基。

 4,唐末五代,王審知入閩,又有大批陳姓族人隨軍入泉。中原固始人陳煜,避戰亂遷居同安苧溪上蘆村,兒子陳基娶嘉禾裏禾山塔頭村林氏為妻,發現潯江最南端、依山傍海的這塊風水寶地,便定居于此成了集美大社的開基祖。陳四翁隨王審知入閩,居同安開基。陳達( 898—993 年)原籍河南光州固始陽翟村,入閩投王審知麾下為承事郎,奉命震管浯洲鹽場,卜居地仍曰陽翟,開基繁衍。其長子陳洪濟(五代末同安縣令)創“浯陽”堂號,其弟洪銛分居後行創“浯江”堂號。至七世金門陳氏人口居浯之半,乃分立“仁義禮智信”五房,于宋乾道元年(1165年)建五恒堂。明正統間(1436—1450年)智房十四世陳大益因教書攜眷卜居同安城南從順裏,仍號陽翟,至今已近 600年。其孫陳鈞(字洪疇)再分居灌口,仍稱陽翟,清初戰亂,宗人又自灌口遷衍東孚(今稱祥宅),故同安實有金門、城南、灌口、東孚四陽翟。同是明正統間,金門浯陽禮房十六世陳廷魁、廷祚兄弟內遷同安城郊田洋松田村開基,今已繁衍田洋、五顯、蓮花澳溪等十餘社。尚有明嘉靖間浯陽信房十九世陳滄江由金門遷同安田洋前宅,繼遷城內北街,開基浯陽輪北分堂。其兄陳偉遷翔風大宅。萬曆間,信房二十世陳基虞遷居同安西門內街。此外,西柯泥山,蓮花內林、溪埔店、山前,大同後亭、浦地、下間、汀溪彎坑、新民霞美、杜橋、新店後宅等社,也均為金門浯陽陳氏分衍。

 5、宋嘉祐八年(1063年),江西義門家族奉旨分成 291莊,分別遷往全國16個省市所轄 125個縣市。其中遷入廈門的有:

①陳璋遷居泉州開基。陳璋帶家口八十七人,從江西遷入泉州太興莊即泉州同安縣義井鄉(今翔安區新圩鎮的姑井村),璋生子:操、振。陳振後裔在廈門、莆田、龍岩繁衍發展。

②陳彥光遷居同安縣開基。

 6、南宋年間,新店陳阪村陳氏系從福清安慶社陳氏遷入,後衍至新圩詩阪等社。四世陳元達生四子:太良、太奇、太江、太源。宋末,四房陳太源徙居現海滄區馬鑾社,為馬鑾社陳氏一世祖。因抗元失敗,受元兵追緝,恐被查出,受兵災之禍,陳太源故令四個兒子逃散分離,並約定無論逃到何處定居,都要在新居點井欄上刻有“陳井”的字樣,並以陳井命村名。陳太源帶次子陳武和季子陳烈逃到灌口隱居鑾井村(陳井)。長子陳文逃海南,三子陳英逃漳浦官潯(濠潯),又遷居今長橋鎮割後村陳井自然村。灌口鎮上頭亭陳氏清中葉由陳井遷入。井城陳氏由臨村陳井遷入。

肇基海滄 海滄陳姓多為太傅派,其次是將軍派。

 1、太傅派系

芸尾 陳忠14世裔孫陳洪進居莆田,至陳宓(18世)分衍泉州北門外。宋末元初,陳宓之孫陳著(字梅隱)開莊江路乾(今芸尾)。梅隱生九官(桓)、七官,即分二大房。今已傳至28代,人口近千人。

蓮花 明朝末年,角美石厝上店陳翿遷居東孚蓮花。分蓮花、南山、大溪(屬過阪村)三大房。大溪始祖名白三,康熙年間到大溪落戶。蓮花一支裔孫到灌口三社新亭等自然村蕃衍。因族譜失散,所傳裔孫代數不明,據字輩已到有字輩,推算可能已傳19代。今蓮花有 370人、南山 800人左右、過阪大溪 300人上下。

西園(東瑤) 北宋宋仁宗嘉祐年間,陳寶(14世)及其子繼周、從周開基殿前。其裔孫某某(名失傳,26世)於元代時期遷居西園(屬東孚東瑤),今傳裔孫20代,人口約 500人。

霞陽 陳姓有人口 130人,據說從廈門遷此,因無族譜,始祖無考,何時、何地到此落戶不詳。祠堂已毀。

山仰 大約在明朝末年,始祖陳羅曹開基山仰(今屬囷瑤村),何地遷來待考。先祖生三子,大房居北市,二房居山仰,三房居海門。山仰裔孫分 5大房,裔孫800人左右(合北市)。

 2、將軍派系

鼎美 陳政21世孫長泰人陳泰基為鄉進士,官判州軍事。南宋末年,元兵南下,隱居于陳墩(今鼎美)。他生初鎔(居海澄巷口)、初鐘、初銓(居浮宮)。陳泰基傳 4代分 7房:桓達(居水頭、石美)、桓適(居林埭、靖城)、桓突(居烏石埔)、桓忽(居窯後)、桓夜(居鼎尾)、桓夏(居西厝、埭頭)、桓騧(居水頭、台南)。居鼎美(即窯後)的桓夜傳25代,今裔孫人口100多人,連附近村莊總人口500人。鼎美 4代陳桓忽到東瑤發展,裔孫分 4大房,傳21代,人口 370人左右。

後井村衙裏社有陳姓 100多人,據老人傳說從漳浦遷來,始祖何人失考,有說與山仰同支,與角尾沙阪同宗。祖墓在衙後獻天獅亭仔,墓已毀。原有陳氏祠堂,已拆。

貞庵寨前陳姓家庭人口 200人左右,據說在清康熙年間從後井遷來,始祖失考。

 3、金門陳達派系

青礁蘆塘金門陳延魁、廷祚兄弟開基同安縣松田村(今屬同安區田洋村上田)。清朝中期,延魁11世孫陳國賢約在清朝道光年間從松田村遷來侯堂(今青礁村蘆塘社)。裔孫除蘆塘外,散居在海滄村蓮花洲、洪厝和龍海市角尾鎮石美村。今裔孫已傳10代,人口 130人(含蓮塘、洪厝)。

族譜 芸尾《莊江路乾陳氏大宗次房族譜》清宣統二年歲庚戌季春刻本。

《鼎美陳氏族譜》乾隆抄本。陳樞龍藏。

《蘆塘陳氏族譜》顏雪卿編纂2008年 5月印刷。

昭穆 芸尾:日若稽古重華協唐 睿哲文明 溫恭允篤 潛德升聞 乃命以位慎徽五典 克從納千 百揆時敘。

蓮花:起孝興宗祖 行仁及子孫 時常存敬德 萬世有人倫。

鼎美 15世起:炳垣錫浩樞煜培鉉洪樹 煥典巨澤永 晃熏釗汝禹。續編為“煒墩銘淇梳煉城鈞河桂,熺地綶湖梓炫坤欽海樊”。

蘆塘:國光再炳 其先全昭穆。

祠堂 芸尾 明德堂1992年翻修。

   蓮花 蓮山堂。

   南山 蓮山堂。

   過阪 陳氏家廟 康熙三十年(1691年)建,1922年重修。2010年再重修。

   鼎美 墩山堂 2000年修。

   東瑤 敦睦堂。

   山仰 追遠堂 位於山仰79號,2003年翻修。

   蘆塘 光裕堂 蘆塘6號。1850年建,1994年維修。

   分祠 宛在堂(蓮塘,再嘉房);曰肯堂(舊街,再安房);薇蔭堂(洪厝,再安房)。

   祖墓 梅隱公墓 在芸尾宋宮。

   鼎美 祖墓 在天柱山,具體位置待考。

   蘆塘 炳猷公墓 在文圃山。

 

海滄區陳姓分佈表

街道 村莊 行政村

人口(人)

派系   備註
海滄街道 鼇冠

399

    估計數
石塘

884

    估計數
東嶼

131

   
貞庵

188

仰山?  
鐘山

205

   
漸美

108

   
溫厝

187

   
錦裏

86

   
後井

253

仰山?  
海滄

348

蘆塘  
囷瑤

802

   
青礁

192

蘆塘  
古樓

43

   
新陽街道 霞陽

212

   
新垵

417

   
祥露

104

   
東孚鎮 蓮花

1000

   
東埔

127

   
山邊

263

   
寨後

180

   
過阪

492

蓮花  
洪塘

670

   
鳳山

77

   
貞岱

155

   
東瑤

1032

殿前、鼎美  
芸尾

1111

   
鼎美

224

   
後柯

107

   
第一農場  

214

   
海滄農場  

148

   


廈門丙洲陳氏宗祠

“丙洲陳”是廈門嘉禾陳氏的一大支系,以民風剽悍聞名。丙洲陳氏始祖永興公,諱有瑞,號居義,生於明朝洪武十二年(1379年)九月廿五日。永興公攜長子複道(丙洲二世)遷入丙島開基。祖妣林簫氏攜次子複光分居長泰,後轉遷入安溪。宣德七年(1432年)月十四日永興公卒,享年五十四歲。

陳氏宗祠(昭應廟)位於廈門市同安區西柯鎮丙洲村,原為陳、謝、李、宋四姓族人共建。明弘治甲子年(1504年)宗祠後落部分建成。此後,他姓遷出,陳氏族人於乾隆甲辰年(1784年)重建八卦亭以及宗祠前落。

明末清初,海賊紛擾,陳氏宗祠毀壞已盡。清康熙丁亥年(1707年)八月初三,陳氏族人重修宗祠,康熙辛醜年(1721年)宗祠竣工,安龕進主。乾隆二十年重修,乾隆五十四年,宗祠遭受鄰鄉搶毀。以後宗祠進行了多次重修,1988年再次重修,始得現在的面貌。

宗祠內有 “文魁”、“武魁”、“進士”、“提都忠臣”、“華宗蕃衍”、“君恩祖德”、“克昌厥後”等匾額,昭示丙洲陳氏人才輩出。清朝名將陳化成便是丙洲陳氏的十五世子孫。陳化成,字業章,號蓮峰,乾隆四十一年三月十二日(西元1776年 4月29日)誕生於丙洲島。道光十九年十二月陳化成調任江南提督,至上海任所時,鴉片戰爭已經爆發。他立即趕赴昊淞口,積極備戰,鑄炮練兵,巡防不懈,與戰士同甘共苦誓死衛國。1842年 6月16曰,英艦大舉進攻吳淞口,陳化成堅決督部還擊,重創敵艦。因兩江總督牛鑒妄動,擾亂軍心,致東炮臺淪陷,侵略軍水陸兩路夾攻西炮臺,陳化成孤軍無援,仍英勇奮戰,身受重傷,壯烈犧牲,為中國近代史上抗禦外侮的民族英雄。清廷賜葬,諡“忠湣”。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