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八閩陳氏 » 福州陳氏 »

連江縣陳氏宗祠

作者:  來源:  更新時間:2013年02月11日

連江縣陳氏宗祠

連江橋南陳氏宗祠    來源:《八閩祠堂大全》(續集)

橋南陳氏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宋熙甯、元豐間,邊境戰事頻繁,百姓紛紛避逃。陳文廠一族沿淮河東去,至江蘇六合縣八角井村。暫住不久,敵兵侵擾南京,陳家人又分頭逃避。橋頭離別時互囑:“往南的稱‘橋南陳氏’,向北的為‘橋北陳氏’。”實指望後世子孫團聚有門。陳文廣偕弟文振,向南一路至福建連江。

宋元祐九年(西元1094年),文廣被任為“承事”,赴寧善東鄉崇德下裏的蠣塢村管理海濱邊民,負責奉祀該處神壇等事。越數年,文廣娶妻林氏,成家於蠣塢。蠣塢成為“橋南陳氏”肇居地。文振遷居縣郊儒洋中房村。

文廣順民意、體民情,按例奉行公務,與林氏共建家業。他獨子單傳,添孫 4人,曾孫有 8,玄孫18人。諸孫學有所成,分別擔任“宣義、宣教、承信、承事、承務、郡尉、縣尉”等職。雖官微職低,但已展現望族門風。“橋南陳氏”先世以蠣塢祖厝為祖祠,在村口建碑亭,立記事碑於亭內。而今,蠣塢祖祠被民居覆蓋。山堂、儒洋、東坪、梅裏、縣城下裏街中段等地的七座“陳氏宗祠”皆“橋南陳氏”支祠、分支祠。大埕、羅回、筱埕、定海、門邊、官阪、王莊裏、花塢、柘橋、桂林、定岐、橫槎等村也以分遷始祖房屋為橋南陳祖厝。

山堂陳氏宗祠位於山堂村中部,元至正間(約1341年)由“橋南陳氏”第一支派七世祖陳彌富子孫起蓋。六扇五間兩進,單層椽桁木石結構。祠前有埕,埕外建“學亭”。祠左立“遺規碑”、祠右立“薦魂碑”。宋代監察都禦史陳鑾、四任知府陳晴忠心報國。占地面積1994下方米。祠中鑲掛明代宰相,葉向高、南京兵部尚書吳文華、侍郎董應舉、林研先等高官名人贈聯,提高了宗祠品位和文化藝術色彩。祠堂前的一口池、二口井、一條橫村大道,構成“一品”格局,乃連江縣內保留較完整的明代古建築之一。

縣城下裏街陳氏宗祠系“橋南陳氏”第一支派陳彌富的分支派之分支祠,中、前廳乃明代四川眉州太守陳璽故居。璽次子陳鋌以屋為祠,“時食必薦,朔望必拜,為子弟倡”。後由鋌子陳翰(號梅坡)將此屋獻建“陳氏宗祠”。清朝以來,屢遭兵匪破壞、颱風襲擊,祠中木柱被鋸、隔板拆除、文物盡失。改革開放後陳氏族人響應政府號召,主動捐資修祠,保護明清文物。2000年將前埕、中廳修繕。今之“陳氏宗祠”不及原祠面積三分之一,明、清建築風格保留極少。2003年5月,連江縣,政府恢復“1961年6月就已列為縣級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的陳璽墓”為文物景點,在縣郊著名風景點“半月沉江”處重樹碑文,以示保護。

橋南陳氏古今名人有:

陳 晴 明正統至天順年間,歷任湖廣嶽州府、山東東昌府、陝西漢中府、廣東高州府知府。以身殉職後,英宗朱祈鎮連下四道聖旨褒獎。陳氏族人引為恩榮,於是在陳氏宗祠大門首懸掛“恩榮”金匾,以示榮耀。

陳鑒明 南宋理宗紹定己醜黃朴榜進士、河南道監察禦史。端平甲午解元、登嘉熙戊戌周坦榜進士,辟廣州香山縣令,後任大常寺博士陳幼學。明永樂乙未陳循榜進士,觀政都察院出試十三道監察禦史陳鑾進士匾。

陳康華 字宜庚,又名靖中,抗日戰爭期間任國民黨國防部少將副署長,得“雲麾”、“忠勤”、“勝利”勳章各一枚。1990年卒於臺灣。

陳美東 中科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副理事長、國際東亞科學技術醫學史學會副主任、《中華文化通志》十位主編之一。1998年11月 9日江總書記在人民大會堂接見《中華文化通志》編委會主任、主編時,與陳美東先生親切握手。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