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八閩陳氏 » 福州陳氏 »

福州郎官巷《陳氏宗祠》(福華堂)歷史探秘

作者:  來源:  更新時間:2013年12月26日

福州郎官巷《陳氏宗祠》(福華堂)歷史探秘

隨著福州市政府“三坊七巷”最新保護方案的出爐,復活福州“三坊七巷”古民居之活動進入倒計時,市文管部門在文物調查時,在郎官巷32號門之青石匾上鑿開了塵封五十多年的灰漿,露出了《陳氏宗祠》四個蒼勁古樸的大字,一段幾乎被湮沒的塵封歷史被拂開。

那麼,是什麼人、在什麼時候能在寸土寸金的南後街郎官巷口建起這爿《陳氏宗祠》?又為什麼在福州的歷史中少了這筆記載?

這喚起了原居住在福州西門外梅峰馬坑、陸莊、鳳凰池、洪山橋一帶的老一輩陳氏後人(七十歲以上老人)的兒時記憶……

五十多年前,每年春、秋兩祭(春祭正月十三、秋祭十月十三)之時,族人從馬坑、陸莊、鳳凰池、洪山橋等地紛紛聚首郎官巷《陳氏宗祠》“福華堂”內,按典例祭拜列祖列宗、祭祀先人,同時族中長老向後輩子孫講述先賢們的光輝事蹟,講述他們如何入閩、在歷史的各個時代各取得什麼功名、為國家社稷做出了哪些貢獻,勉勵後人見賢思齊、勤奮讀書、效力國家,為祖爭輝。

那麼,本族祖先于什麼時候入閩、歷代各取得哪些功名呢?這得從唐朝說起:

一世祖陳雍,譜載“雍公,字月銘,胡公(陳氏得姓始祖胡公滿)六十一代孫,汝南令攝公之子,唐高宗龍朔二年( 662年)生,世居吳興(今浙江長興縣),少好學多才以辨博善文,年二十官拜郡守,以賢良方正被舉於朝對策百余人,高宗獨善其對。永淳元年( 682年)推為中丞。歷經武后、中宗之變,聞韋後執政,百日不赴闕,為台司所彈劾。及玄宗及位,複召赴內闕,命崇政殿賜坐,詢以民政。開元二十九年( 741年),攜次子野公遷南劍州之沙陽固發沖(今永安市貢川鎮新發沖村),公年八十歲矣。夫人鄭長史女生三子,孟蘇遷寧化石壁,仲野居發沖,季運遷閩縣(今福州,含長樂、閩清縣)。公終於唐玄宗天寶十一年( 752年),享壽九十有一。”雍公以孝悌修家,忠信交友,禮義處鄰,廉恥存身,蹈中守常,陳氏家族迅即崛起,後裔科甲蟬聯,先後登進士第達七十七人。

雍公之後,本族在閩之世系為:

一世  二世  三世  四世  五世     六世  七世  八世

    蘇(寧化)   晏-→ 遂―――→  昶-→ 昴-→ 文遜、文靖

雍-→ 野――→通-→  晁          享   樞   文豫、文殷

    運(長樂)   是  (儒、遜、遇) 昉   僉   文餘―――――→

 

九世                十世      十一世

守文、慎思、世則、可法、弩郎、克諧 儼、侃、佩、偉 瓘、瓊

世卿――――――――――――――→         玨――→

世昆、世隆             偁―――――→ 瑾、珹

 

十二世    十三世 十四世 十五世 十六世 十七世 ……

正尋(淵)→ 大易  先-→ 潤呂  文章

正願(源)  大禮→         文音→ 五八公 ……

正揆(浩)  大樂  光   潤昌→ 文序

 

二世祖陳野,字惟蕃,官拜僕射兼尚書省事,為避台司彈劾,同父遷到貢川新發沖定居。

三世祖陳通,字伯達,陳野之子。官拜泗州牧,後升朝議大夫、中奉大夫。

四世祖陳晏,字待時,官至奉政大夫。

五世祖陳遂,字如意,官拜光祿大夫。

六世祖陳昶,字東升,官拜江南通判,升左寺正。

七世祖陳昂,字志軒,仕汀州學正。

八世祖陳文餘,字宗周,仕駕部員外郎,因數貴贈尚書。公生九子,俱登進士,女婿也同登進士。閩理學四賢之首楊時曾贈聯曰:“半璧宮花春晏罷,滿床牙笏早朝歸”,理學集大成者朱熹亦贈聯曰:“一門雙理學,九子十科名”,陳氏家族遂成為遠近聞名的"士大夫之家",奠定了閩西北人文鼎盛的局面。其社會聲望和影響都達到了一個頂峰階段。

九世祖陳世卿,字光遠,號豸山,宋雍熙二年( 985年)考中進士。先後任衡州推官、東川節度推官、梓州從事。後歸朝為秘書郎,遷太常丞,知新安和廣州通判,並被皇帝加封為太常博士。宋景德元年(1004年)任建州(今建甌)知州。不久,升為福建轉運使。因開發南劍州(今南平)安仁等地銀礦有功,調任兩浙路轉運使和荊湖北路轉運使。宋真宗授他為秘書少監,加賜金印紫綬,出知廣州。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他在廣州任上去世,享年64歲。宋真宗賜他吏部尚書銜。陳世卿的靈柩運回家鄉安葬,王安石為他撰寫了墓誌銘。

宋史.列傳第六十六

陳世卿字光遠,雍熙二年,登進士第,解褐衡州推官。再調東川節度推官。會李順寇兩川,知州張雍以州兵馬為數部,使官分領。世卿素善射,當城一面,親射中數百人。賊寢盛,同幕皆謀圖全計。世卿正色曰:“食君祿,當委身報國,奈何欲避難為他圖耶?”亟出白雍曰:“此徒皆懦儒,存之適足惑眾,不若遣出求援。”雍從之。賊既引去,世卿適丁外艱,雍表其材,詔追出視事,就改掌書記。凡七年,歸朝,為秘書郎,遷太常丞、知新安縣。或薦其堪任憲台,即召歸,會張金監出知廣州,表為通判。將行,召見,賜緋,加太常博士。

景德初,徙知建州。真宗知其材幹,逾月,授福建轉運使,規畫南劍州安仁等銀場,歲增課羨,詔獎之。俄代姚鉉為兩浙路轉運使,曆祠部員外郎,判三司三勾院。大中祥符四年,改度支員外郎,出為荊湖北路轉運使。屬澧州慈利縣下溪等四州蠻人侵縣境地四百餘裏,朝命世卿與閣門祗候史方、知澧州劉仁霸同領兵討之,遂還所侵地,標正經界,取其要領,又令納所掠漢口千餘,複置澧川、武口等砦以控制之,自是平定,有詔嘉獎。還朝,屢述溪洞利害。召對,真宗器其材,複自言願效用於煩劇。會邵曄知廣州,被疾,乃授世卿秘書少監代之,加賜金紫。郡有計口買鹽之制,人多不便,至,即奏除之。九年,卒,年六十四。錄其子南安主簿儼為太祝。

著名詩句:思古堂

  思古堂前酒一樽,共談時事出孤村。

  臨期上馬無他囑,多買詩書教子孫。

著名言論:

汝曹事親以孝,事國以忠,為吏以廉,立身以學。學者,學乎忠孝廉而已。世世子孫固守遺訓,勿墮家聲。又曰:玉石相攻玉愈潤,金火相煉金愈精。

謙,美德也,過謙者多懷詐;默,懿行也,過默者必藏奸。人情中宜為慎之。遺訓曰:一日之計在寅,一年之計在春,一生之計在少。

十世祖 陳偁,字君舉,(1015--1086年),天聖八年(1030年),年僅16歲就高中特奏進士;20歲襲父蔭補太廟齋郎,先後出任漳州司法參軍與知縣、知州等職。

據志載廣東省惠州建有一座祀祠奉祭原惠州知州、閩人陳偁。

陳偁為官以治行聞,善於惠政著稱。

慶曆五年(1045年),陳偁出任福建羅源縣令。他十分重視發展當地教育,積極興辦學堂,儘量讓平民子弟進學識字,提高文化素質。同時,他深知農為民本的道理,發動民眾鑿渠引泉,興修水利,上千畝農田得以灌溉,深得當地民眾愛戴。不久,他又被調任浙江台州黃岩縣、處州安遠縣,廣東循州知縣。

至和二年(1055年),陳偁調任蔡州(今河南汝南)通判。陳偁在審理案件時發現蔡州有 5個原已被前任判死刑的囚犯的案件有疑點,力主復查,一查果然是一起冤案,保住 5條人命。

嘉祐五年(1060年),陳偁升任為廣東惠州知州。惠州位於珠江三角洲的東北端,北邊與河源相接;當地居民多以捕魚為業,是一個窮鄉僻壤之地。紹聖元年(1094年),蘇東坡被朝廷貶謫到惠州住了三年。陳偁到惠州後,得知惠州境內有一個大湖泊乾涸已久,但民眾仍要交納魚稅,負擔確實很重。於是,他主持開鑿豐湖,恢復漁業生產。他又上奏朝廷免除惠州課稅,減輕民眾負擔。當時惠州多以漁業生產為主,種植業不發達,生產經營手段單一。陳偁在當地大力發展農業生產。據《廣東通志》記載:“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惠州知府陳偁于城西築北堤 200餘丈,使之成廣袤十裏豐湖(即西湖),湖之潤溉田數百頃,葦藕蒲魚之利歲數萬”。因此,惠州百姓十分感激陳偁為惠州百姓所做的貢獻,把這條堤稱作“陳公堤”,還建立祠堂奉祀陳偁。

“法治惠民”是陳偁一貫堅持的為官之道。治平二年(1065年),陳偁調任安徽宿州知州。當時宿州民風強悍,社會上有許多喜歡盜鬥的好事之徒。陳偁堅持嚴懲壞人,保護市民,很快使境內訴訟平息,社會逐步趨於安定。

熙寧三年(1070年)陳偁改知開封府。正值開封發生災情,陳偁為了維護社會穩定,救民於水火之中,擅自決定動用庫帑救濟災民。

陳偁曾兩度任職于福建泉州,做了許多親民善政的好事。

第一次是北宋熙寧八年,陳偁出任泉州知州。在任期間,陳偁目睹百姓因遭受大旱,莊稼歉收的悲苦。陳偁教農民用牛車汲水灌入東湖,使東湖的水常滿,有效地灌溉了周圍40多頃的良田,保證農業收成。泉州的老百姓非常感激陳偁。不料,陳偁在前開封府任上愛民心切曾動用官帑濟民,造成府庫虧損5000余萬緡一事被繼任開封府官員告發。陳偁雖然為官多年,但一直清廉律己,兩袖清風,根本無法拿出銀兩來填補府庫的這筆虧空。因此,他被朝廷革職查辦。泉州市民聞訊後, 3天之內集資5000余萬緡,替陳偁還清虧空的錢;並且聯名向派來調查此事的戶部使者上書,請求赦免陳偁。戶部使者被民眾真情感動,如實向朝廷轉達了民情民意;因此,陳偁被免於處分,調任安徽省宿州知州。到了宿州,陳偁更是勤于政務,惠政於民。那時的宿州年年水患,民眾苦不堪言。陳偁親率宿州民眾治理水患,修築10多裏防洪長堤。第二年洪水來臨時,因宿州防洪設施堅固,有效地保護了民眾的生命和財產。

第二次是元豐二年(1079年),陳偁再度出任泉州知州。這一期間,陳偁做了兩件影響比較大的事。一是,按慣例,進士解發,州要設鹿鳴宴給予餞行。許多官員借此大肆揮霍,甚至貪污,中飽私囊。陳偁考慮到當時泉州府庫虛缺,經費緊張,自已掏錢設宴招待這些進士,被州裏傳為佳話。為此,朝廷賜陳偁進勳上柱國,賜四品服。二是,陳偁曾在首次任泉州知州時就上疏奏請在泉州設置市舶司,“若欲船泛外國買賣,自泉州就可放洋”,以便於泉州與外地的通商貿易。元豐五年,他又一次向朝廷上疏請求在泉州設置市舶司。元祐二年(1087年),朝廷終於接受了陳偁的建議置泉州市舶司。這是泉州海交史上的里程碑。自此之後,外商到泉州愈來愈多。泉州出現一片繁榮的景象:“蒼官影裏三州路,漲海聲中萬國商”。

元豐八年,陳偁因病辭官居泉州。朝廷為了表彰陳偁所做出的業績,特以封朝議大夫致仕,贈特進。元祐元年七月,陳偁卒於泉州。泉州市民深切悼念,商賈停市,以示哀悼。

著名詩作:題泉州萬安橋

  跨海為橋布石牢,那知直下壓靈鼇。

  基連島嶼規模壯,勢截淵潭氣象豪。

  鐵馬著行橫絕漠,玉鯨張鬣露寒濤。

  縑圖已幸天顏照,應得元豐史筆褒。

十一世祖陳玨,宋熙寧六年(1073年)進士,仕至文林郎。

十一世胞祖陳瓘,字瑩中,號了齋,(1057--1124年),宋元豐二年(1079年)考中進士甲科第三名(探花),初任招慶軍掌書記,繼任湖州州學教授。後調到朝中任宣義郎,又出任濠州定元縣知縣。宋元祐四年(1089年),任越州通判。又兼明州(今寧波)通判。1094年,被薦為太學博士。太守蔡卞認為陳瓘德才兼備,給以特別禮遇。陳瓘卻認為蔡心術不正,避而遠之。在明州任職時,職分田(北魏至明初按官職品級授給官吏作為俸祿的公田)收入豐厚,陳瓘只取一部分,其餘充作公用。宰相章惇在向陳徵求治國意見時,被陳瓘的膽量和學識所打動,儘管政見不同,還是提拔他為太學博士。宋徽宗時,陳瓘被起用為右正言,提升為左司諫。不久,因抨擊皇太后幹政等事,被貶為揚州糧料院監官,後改為無為軍知事,翌年召回京城,任著作郎,後提升為右司員外郎兼代理給事中;後因與宰相曾布政見相左被貶外放。不久,因其子陳正匯控告蔡京動搖東宮失實,陳瓘受株連被捕入獄,流放通州、台州、江州、楚州等地。宣和四年(1122年) 2月他含冤于楚州(今江蘇淮安)逝世。宋欽宗靖康元年(1126年),朝廷門下、中書、尚書三省聯合上奏,為陳瓘平反,特贈已故 4年的陳瓘為諫議大夫,以示昭雪。34年之後,朝廷特賜諡為“忠肅”。陳瓘著作有《了齋集》(30卷)、《了齋易說》、《尊堯集》等。其中《了齋易說》被編進《欽定四庫全書》的“經部”之中。

陳瓘為人謙和,不爭財物,閒居矜莊自持,不苟言談,通《易經》,著有《尊堯集》等。同時,他的書法也頗有造詣,人稱“尚重而謹嚴”,“精勁蕭散,有《蘭亭》典型”,“觀其書,可以知氣節之勁也”。

古典小說《水滸傳》在九十七回《陳瓘諫官升安撫 瓊英處女作先鋒》和第一百回《張清瓊英雙建功  陳瓘宋江同奏捷》裏,都寫到真實的陳瓘。

南劍州(南平)地區就有將樂的楊時、尤溪的朱熹、沙縣的羅從彥、南平的李侗四個理學大學者,人稱為“四賢”;加上永安的陳瓘、陳淵、鄧肅合稱為“南劍七賢”。舊時永安還有祭祀這些人的“四賢祠”和“七賢祠”。

理學又稱“道學”,它是把佛教和道教的某些思想滲透到儒家哲學中以後出現的一種新的儒家學說。與傳統儒學相比,理學更富有哲理性、思辯性,提出不少新問題和新看法,從更高層次把握自然和社會,使儒學更加成熟。因此,海內外學者稱其為“新儒學”。宋代福建理學的興盛,使得福建各地都崇尚文化教育,興辦書院學堂,開展講學研討。

著名詩作:一、滿庭芳

  淮葉繽紛,江煙濃淡,別尊同倒寒暉。

  未逢春信,霜露惹征衣。

  往事元無是處,無須待、回首知非。

  春鵑語,從來勸我,常道不如歸。

  家山。

  何處近,江樓簾棟,夕卷朝飛。

  問西江筍蕨,何似鱸肥。

  且置華胥舊夢,忘言處、千古同時。

  君知我,平生心事,相契古來稀。

二、醉蓬萊

  問東州何處,境勝人幽,兩俱難得。

  狼山相望,有高堂千尺。

  妙曲轟空,彩雲翻袖,樂奏壺天長日。

  笑我飄然,蓬窗竹戶,只延山色。

  擬棹觥船,徑沖花浪,直造雕筵,共醺仙液。

  仍乞蟠桃,向廬山親植。

  未舉江帆,早逢淮雁,問故人蹤跡。

  遠老池邊,陶翁琴裏,此情何極。

十二世祖陳淵(1075--1154年),字知默,18歲獲鄉試第一。26歲師從楊時,專攻儒學二程(程顥、程頤)理論,成為楊時門下的著名學者,深得其賞識,後成為楊時的女婿。宋宣和元年(1119年)李綱謫居沙縣時,相與唱和,交情至深。1122年,陳瓘的冤案平反後,陳淵得以入朝,充當樞密院計議官。宋紹興八年(1138年),高宗賜其進士出身,授予秘書丞職,次年為監察禦史,不久調任右正言。因反對秦檜被罷官。紹興十三年(1143年),他婉言謝辭秘書少監兼崇政殿說書之職,改任“宗正少卿兼崇政殿說書”。紹興十五年(1145年),秦檜的黨羽彈劾他有“朋附非毀”罪,又被罷官。當年逝世,享年79歲。著有《默堂集》30卷、《默堂先生文集》22卷。

陳淵學識淵博,敢於直言極諫。宰相秦檜為培植黨羽,鞏固地位,拉攏諫官,排除異己,曾推薦過陳淵。陳淵對秦檜派來的人說:“有責任說話的人不說話,卻憑私人的情面廢除公正之言,這種事我不能做”。秦檜極力主張同金兵議和,陳淵連上五道奏章,極力主戰,反對秦檜等人的投降主張。秦檜十分惱怒,讓監察使陳確轉告陳淵說:“陳右省如果稍微緘默就可以提升他”。陳確慨然說道:“陳右省是天下的正人君子,不可以用利害禍福來使他害怕”!朝中諫官大都是秦檜的鷹犬,唯有陳淵敢於仗義直言,被貶為秘書少監兼崇政殿說書。陳淵以回鄉省親為名辭職,後改為宗正少卿。不久,因何鑄一事被罷官,後主管台州崇道觀。

《四庫全書》收其《默堂文集》,《豫章文集》中收有陳淵撰“語孟師說跋”、“題羅仲素顏樂亭”、“題羅仲素寄傲軒”、“題羅仲素濯纓亭”、“和羅仲素寄子靜長篇”等,而清康熙皇帝題匾“奧學清節”的出處即是陳淵對羅從彥的評價之一。《宋史》羅從彥本傳中對羅從彥與陳淵的交往、友誼,有一段精彩的描述:“陳淵,楊時之婿也。嘗詣從彥,必竟日仍返,謂人曰:自吾交仲素,日聞所不聞,奧學清節,真南(劍)州之冠冕也。”

其後,先祖輾轉來到福州定居。

清乾隆年間,福州府出了個舉人叫陳國銓,官至寧州府正堂,後任閩、浙糧餉官員。

若干年後,陳國銓之侄陳柱勳于清嘉慶十六年辛未(1811年,與林則徐同科)高中進士,官至國子監學正。叔侄二人胸懷“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志,秉承先祖剛正清廉之優秀品質,成績突出,朝廷勉其功,特准其在福州郎官巷建宗祠《陳氏宗祠》一座,號曰“福華祠”,永祀先祖,勖勉後人。族人之班輩始按“克昌國攀,德裕道隆,鼎石銘功,昭史策升”之輩序排列取名。至今在馬坑、陸莊、鳳凰池、洪山橋四處已衍至“隆、鼎、石、銘、功”五個輩份。歷代後人在“福華祠”周邊數次增購祖產(如永嘉玻璃店等南後街店面),以作春秋兩祭之祭資,祭祀活動延至1955年前後。解放後,法律規定,“寺廟、教堂、祠堂的財產歸國家所有”,“福華祠”及周邊店面等祖產遂充為公房。

目前,梅峰馬坑支系有完整之世系、族譜,洪山橋支系有近代族譜(見後)。但四個支系之祖厝已在歷次的城市改造中橫遭拆解,歷史文物喪失迨盡,所幸者,唯郎官巷《陳氏宗祠》“福華祠”仍保留完好,現雖充為公產,但後代子孫們每念及先人,仍可徜徉于郎官巷內權作憑弔,春秋例祭之情難釋於懷、如梗喉中,先祖們,吾輩在此遙祭了!

陳鼎淩

2006年11月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