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八閩陳氏 » 龍岩陳氏 »

上杭遷蜀宜賓報本堂陳氏族譜

整理:  來源:客家大百科  更新時間:2013年09月07日

上杭遷蜀宜賓報本堂陳氏族譜

祖籍福建汀州上杭縣,開基祖為義門陳萬三郎公。十一世日華公於明末遷至江西吉安府龍泉縣在安村溪口,十三世上川祖文玉公於康熙末隨湖廣填四川運動遷至四川敘州府宜賓縣落業。後裔除宗家場外,還分佈於宜賓縣明威鄉白羊壩,珙縣沐灘鄉,筠連縣枇杷樹、雲南建水以及成都、重慶等地,今已經傳至二十五世。

 

四川宜賓宗場陳氏先祖來川事蹟

宜賓宗場陳氏是宗場鄉的大族之一。其始祖是來源於福建上杭縣西路地區的陳萬三郎(本籍福建省汀州府上杭縣在城裏七裏三三甲山田鄉通橋驛)。陳萬三郎大約是元末明初人氏,其具體情況不得而知。不過,萬三郎這一個名稱並非是他的本名,因為宋末時朝廷有規定,平民之身對外只能以數字為名號。又根據一些學者的考證,認為取郎名的做法是從佘族那裏傳來的,佘族人在祖先死後給祖先上一個郎名以示尊重。後來由於客家人與佘族人長期混居,所以客家人也接受了這種做法。萬三郎公以下傳到明末,其第十一世孫日華公由於福建山多地少,而加之人丁繁茂,故遷移到鄰省江西吉安府龍泉縣(今遂川縣)居住。其下有三個兒子,分別是德生公、德龍公、德鳳公。德生公由於早逝,所以沒有後代。德龍公出生的時候,正是明末清初的大動盪時期,地處西部的四川省由於連年戰禍而人丁稀少,土地荒蕪。於是,朝廷便下旨要求湖廣、江西、福建等地的居民遷移到四川去。根據文玉公的墓誌銘的記載,德龍公為了一家人的生計,也隨著遷徙大軍帶著文玉公、文秀公、文星公、文明公、文鬥公五個兒子來到了四川。根據族譜上的時間推斷,他們大概是在康熙末年進入四川。又據家族的長老說,德龍公在上川的途中死在了路上,其金骨被裝壇帶到了四川,最後到了在楊家灣落業後,才最終葬於本鄉老場上柏樹咀。祖先們最先入川的路線已經不可考了,只是據族譜上的序文說,文玉公曾在嘉定府榮縣古墳場胡家坡居住,而學鳳公也誕生在這裏。學鳳公出生於康熙六十年辛醜歲,說明在康熙六十年以前,文玉公等已經遷移到榮縣了。大約文玉公在榮縣待到了雍正二年,因為學舟公雍正二年出生在榮縣,而雍正三年文玉公便在敘州府宜賓縣宗家場楊家灣落業了。這期間,文玉公還曾遷徙到敘府慶符縣七星山下居住,旋即又遷到赤岩山上的舊上鄉宗家場李家咀,最後才遷移到今天宗場鄉禾浦村的楊家灣。由於當時的宗場鄉是宜賓通向自貢、成都的東大路所經之地,是一個比較繁榮的地區,所以先祖便決定在這裏定居下來。這個時候我們陳家的家庭條件還不是很好,傳說文玉公入川以後一直以買草鞋為生,到了宗場以後,最開始也不過是薄田幾畝而已。雖然生活很艱苦,但是文玉公仍然堅持客家人的吃苦耐勞的精神,歷經幾十年的奮鬥,家境也開始慢慢地好轉起來。同時,祖婆羅氏太君也持家有道,也大大促使我陳家在宗場的發展。當時家中情況是,除了文玉公與羅太君,還有文秀公、文星公、文明公、文鬥公以及文秀公的廖氏太君、文鬥公的王氏太君,還有5歲的學鳳公與1歲的學舟公。明威支譜上說雍正三年落業以後,文玉公幾兄弟便開始立下家譜,但是由於文化原因與經濟原因,所謂的家譜只是最簡單的祖先名號而已,並不能算得上具備正式家譜的樣式。家業安定以後,家族的人口也開始繁衍起來,學孔公于雍正六年出世, 學海公于雍正十一年出世,學鵬公與學超公也在不久誕生了。我們陳家的六大房人就是從這六兄弟繁衍出來的。由於生活的艱苦,文秀公、文星公、文明公、文鬥公都沒有留下後代,所以我們陳家的後裔也全部都是文玉公的後人。文玉公在乾隆二十五年去世,葬在故宅的右邊,今天他的墓還保存完好,後世子孫也時常前來祭拜。之後學鳳公的後代迫于生計,便離開了老家,來到了今天宜賓縣象鼻鄉的大麥壩鍋圈岩,插占為業。據說當時周圍幾百畝的土地後來都逐漸為陳家所有,並且在鍋圈岩下建立了自己一支的祠堂。這一支人相當的興旺,學鳳公名下又有六個兒子,於是被稱為小六房,以別於開基的大六房。在這小六房中,朝度公、朝典公、朝制公都後來留在了宗場,而朝紀公、朝綱公、朝禮公在大麥壩發展。而二房學舟公後來搬到了宗場的羅家村居住。他的後代也有一部分留在宗場羅家村與楊家灣居住。而長子朝翰公的後代後來逐漸往宜賓縣明威白羊壩發展,成為我們陳家的一大支系。留在宗家場的朝卿公、朝貴公、朝禎公的後代,也人口眾多。其中這三房中的後裔有一部分又遷到了鬥牛岩下的鬥牛壩,為了與明威的朝翰公的後人相區別,所以他們把明威白羊壩叫做上壩,他們的聚居去叫做下壩。至此,鬥牛壩的陳家後人發展迅速,有的甚至到了更遠的百花、王場鄉。三房的學孔公後來出外混生活,死在屏山縣,就葬在當地的朱家漕。他只有一個兒子叫朝陞公,他的後代多留在宗場。四房的學海公的後代也大都在宗場居住,據說到了清末,他們這一房的人很多人都奉了教,即信了基督教,所以在本鄉也很有實力。(即當時的教民)。第五房的學鵬公生歿都在楊家灣,但是他的後人大都搬到了本鄉的馬草田一帶,現在他的長子朝傑公的青剛石的墓碑還立在馬草田。六房學超公的後人據說都搬到敘州府宜賓縣城中居住了,現在由於清明會的中斷,也失去聯繫很久了。我們家族在朝字輩的時候開始富裕起來,現在留在各地的朝字輩的墓碑都修的相當高大,精美。這個時候,祠堂也開始修建在楊家灣。這個祠堂所在的具體地方還有一個小地名叫青龍咀。我們陳家的祠堂經過歷代擴修,在周圍地區除了淩家的祠堂以外也是數一數二。據老人講這個祠堂號稱有九廳十八個天井,一百零八道門,門神齊腳,雙龍抱柱。祠堂另有祭田三百多挑,約現在的六十多畝。原來陳家的字輩傳到獻字輩時,由於世字輩的人丁太多,名字容易搞混,所以大家決定重新立一個字輩。這個字輩共有二十四個字,為:世澤正興光紹大昌明永吉祥,仁孝應維志士坤元定紀家邦。到今天,陳氏的後人更是遍及全國各地,但主要分佈地為宗場鄉、雙誼鄉、明威鄉、象鼻鄉、筠連縣枇杷樹、珙縣沐灘鄉。人口也在數千人以上。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