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八閩陳氏 » 莆田陳氏 »

莆田人遷雷州半島徙史

作者:  來源:潁川人  更新時間:2013年09月07日

莆田人遷雷州半島徙史

2013-6-26

我們生活的地方是廣東省的雷州半島,那裏說的話並非廣東話,而是雷州話(閩語的一個分支)當問起他們從哪兒來,便翻開厚厚族譜,幾乎每家每戶都記錄了祖上因躲避戰亂而從福建莆田逃亡至此的記載,那時候的莆田人憑藉勞動開墾了雷州半島,帶去了先進的文化,也把媽祖帶到這片陌生的土地上。唐宋以來,遷入雷州半島的莆田籍閩人不斷增多,千年過去了,雖然莆田的閩語與我們那說的不大一致了,但是我們依舊閩音不改,為的就是歷代莆田人對故土的深厚感情。而現在雷州半島的居民,正是當年千千萬萬遷徙至此莆田人的後代。

在湛江地區,如果你隨便問一個本地人祖籍何處,他往往會告訴你是福建搬遷來的。而所謂福建,最多的是指福建莆田縣。湛江地區沿海到處可見的天后宮(又名天妃宮),現在一些廟門還掛著“閩陸恩波流粵土,雷陽德澤接莆田”之類的對聯。湛江地區為什麼有那麼多的福建莆田人遷徙於此?追溯起來,有政治、經濟、歷史、地理等各方面的原因,最主要的是:

  1.逃避戰亂而大規模遷徙;

  2.航海經商聚居於此;

  3.到本地為官宦滿後定居於此。

湛江地區主要地處雷州半島,古時人煙稀少,當地主要土著為古百越的雷人(現代往往將其與黎族混淆)。到唐代,朝廷有計劃地“徙閩民於合州”(唐合州轄今徐聞、海康、遂溪等縣),開始了閩民開發雷州半島的歷史。至宋代,已開始形成一些莆田人卜居的村落。如北宋開寶年間(968~975年),莆田人雷州府正堂黃勳,宦滿後定居於遂溪縣城內的平衡村;南宋初,莆田人遷居遂溪寮客村(以祖輩曾為幕僚,故名);宋寶慶元年(1041年),莆田柯姓官高州通判,落籍吳川高羅;嘉佑年間(1056~1063年),莆田人避戰亂遷居吳川塘馬村;太平興國年間,莆田吳保以進士曆官銀青光祿大夫,晚謫高涼參軍,遂占籍吳川為上郭村吳姓初始祖;南宋乾道年間(1165~1173年),莆田陳鏡在化州為官,其次子陳混卜居於吳川平城;淳熙年間(1174~1189年),莆田楊姓宦遊吳川,先居博鋪,後遷居於大山江鎮東湧村;隆興元年(1163年),莆田林蘭嶼遷居吳川霞街,其後人中最著名的是清道光年間狀元林召棠;慶元年間(1195~1200年),吳姓從莆田遷來湛江霞山南柳村;鹹淳(1265~1274年)初年,梁姓從莆田遷至湛江麻章調塾村。

莆田人大規模遷徒到湛江,是南宋末年的事。德佑二年十二月(1277年元月),莆田人南宋狀元、參知政事兼權知樞密院事陳文龍歸守興化軍(轄莆田、興化、仙遊等縣)抗元,不屈身死。其叔陳瓚傾家財 300萬緡航海助張世傑軍抗元,及陳文龍就義,發民兵攻復興化軍為文龍報仇,封知興化軍事,元兵複來攻,力盡被執,不降,被元將車裂五門,壯烈殉國。陳瓚之子若水被張世傑召為督府架閣。陳文龍的子孫八宣、汝楫等率族人乘船同輔南宋幼主帝昺從福建南下廣東湛江之硇洲島,後至粵東崖門,帝昺溺水而宋亡。八宣、汝楫率族人沿海南下,除一部分留在新會外海(今屬江門市)外,其餘的散居於化州、吳川一帶。八宣生三子:正、寶、經(伯鎮)。陳伯鎮元初任石龍(現化州)教諭,晚年宦滿卜居湛江市郊的乾塘村,成為乾塘陳氏始祖。其後人中著名的有被鄭成功委任為高廉雷總兵的明末抗清將領陳尚川;清康熙32年(1694年)進士、曾任臺灣知縣、刑部主事、偏沅(今湖南)福建巡撫的陳瑸;清鹹豐三年(1853年)進士,曾任翰林院庶起士、留美學生監督、查辦古巴華工事務專使、首任大清駐美國西班牙秘魯公使、兵部右侍郎等職的陳蘭彬;清鹹豐十一年(1861年)舉人,著名詩人、嶺南派畫家、教育家陳喬森等。陳正卜居坡頭米稔村。陳寶後人遷居廉江案乾村。陳八宣的後人現在僅在湛江地區的就形成數百條村子,總人口超過10萬人。陳汝楫的子孫遷居吳川、海康,後人中最著名的是清乾隆36年進士、十世孫陳昌齊。宋幼帝南下時隨駕的有軍隊17萬人,民兵30萬人,民兵中不少是航海助張世傑抗元的莆田人,宋亡後逃得性命的遂定居于雷州半島沿海(其中包括江西籍的文天祥的後人等)。據作者所知宋末遷居湛江各縣市的莆田人還有:湛江湖光蔡屋村的蔡姓;民安鎮何尾井的何姓;遂溪支屋的支姓;遂溪龍駕村先民等等。

元、明兩代,莆田人在湛江地區為官的很多,如元朝的雷州知府黃行可、林民止,同知朱子宣,通判陳宗虞、方山,推官李文獻等;明朝歷任的海北巡道(駐廉州,轄雷廉二郡)方良永、陳伯獻、方萬策、游伯槐;海康知縣王誥、陳遂、林齊聖,典史鄭桂、陳大輝、陳科、胡秀;遂溪知縣柯重光,縣丞陳朝政;徐聞知縣鄭普、康雲程,典史黃鏜、鄭一庸、蘇朝舉,經歷黃大會、朱杞;甯海巡檢餘芳,東場巡檢肖良;雷州府儒學教授朱闕石,訓導王正;徐聞儒學教諭李天民、王等等。由於莆田和湛江地區都處沿海,湛江的閩人不少,政治環境、語言環境等又較適合,莆田原是抗元最堅決的地區,為逃避蒙古人的迫害,莆田人南遷湛江的日益增多。如遂溪許屋村的許姓是元朝至正年間(1341~1368年)從莆田遷來,吳川中山的鄭屋村鄭姓是元初遷來。也有的是宦滿定居的,如元延佑六年(1319年),莆田舉人黃昱任石城縣尹,致仕後定居于廉江上縣村,其次子黃思溫舉明經為廣西博白教諭,宦滿後居吳川,為嶺頭街與大岸黃族始祖。明代莆田人遷居湛江最頻繁,遷來的有:東海民安丹蓼村林姓,西山村沈姓;遂溪洋青陳屋塘陳姓;徐聞曹家村曹姓,北英村蔡姓,北注村先民;海康南羅村雷姓;廉江平山村黃姓,龍灣肖村肖姓;吳川杜村杜姓等。莆田陳啟明代中葉赴任瓊州知府,宦滿後蔔居於遂溪桃溪。莆田大井村人徐福明正德年間官高雷武職,其子許耆英為五品蔭生,嘉靖十五年官廣西、宣化營守備,定居坡頭博立村成為博立及木棉村許姓始祖。

到了清代,仍有不少莆田人遷到湛江。如東海島東山村的莊姓,青藍村的宋姓;遂溪縣岸基村的季姓,北譚安塘的陳、袁等姓;徐聞後坑村的侯姓,東莞村、邊膽村、城南鄉內村園等先民,六黎村的黃姓及歐陽氏;廉江市龍灣鎮肖村的肖姓等等。

據史料記載,元代高州府(轄高州、化州、吳川等縣)僅 4.3萬人口,雷州府(轄海康、徐聞、遂溪三縣)人口也只有12.5萬人。至明代,高州府為 6.8萬人,雷州府發展到22.6萬人。清代雷州府百姓有的逃往東南亞(如陳尚川所領導的抗清軍隊四千多人遷往越南),有些遷往其他省、府,人口流失嚴重,只剩下 5.9萬人;高州府人口則增加至18.6萬人。唐、宋以來,福建的經濟、文化都要比粵西先進得多,福建莆田漢人南遷不斷增多,加速了開發雷州半島及粵西的步伐,他們與本地百姓溶成一體,為本地的經濟、文化發展寫下了不可磨滅的、光輝燦爛的篇章。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