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八閩陳氏 » 莆田陳氏 »

玉湖外海陳氏家族世系考

作者:陳一峰  來源:龍溪風華  更新時間:2013年12月30日

玉湖外海陳氏家族世系考

外海鎮地處珠江三角洲經濟開放區,毗鄰港澳,距離江門市政府所在地 6公里。西江環抱東北,東與中山市古鎮隔河相望,西連馬頭,南接禮樂,北靠江門北街。全鎮總面積47.1平方公里,人口達 40000人。外海于1977年前,原屬新會縣管轄,自劃歸江門市所屬後,經濟建設有較大發展,促進了市場繁榮,人民生活不斷提高。

外海素以僑鄉及文化之鄉著稱,有華僑、港澳同胞 3萬多人,主要旅居美國、加拿大、英國、新加坡、香港、澳門等地。自元朝末至正十年(1350年)陳氏先祖遷來外海定居開族,至今已有 645年歷史,歷代名人輩出,地土肥沃,富甲他鄉。從地理來說,外海地居崖門上游,水源發於四川省的胖舸江,合滇、黔、交桂諸水,東流人羚羊峽,經佛山而直趨新會崖門出海,又匯廣州西南之水,浮溢瀠洄於外海鎮之前後,複有崇山峻嶺,蜿蜒由西北而來,環鎮三面如屏障,真是得天獨厚。

外海鎮陳氏家族的祖先,原籍浙江錢塘,後來遷徙到福建省莆田縣(舊屬興化郡)的玉湖鄉。在那時,陳氏家族之長滿朝顯貴,非同小可,所謂“一門二丞相、八代八太師”:一世太師沂國公陳仁、二世太師蜀國公陳貴、三世大師冀國公陳銑、四世太師魏國公陳俊卿、五世太師永國公陳欽紹、六世太師安國公陳袞、七世太師榮國公陳粢、八世太師忠肅公陳文龍。其中較為特出的是四太師魏國公陳俊卿,字應求,宋高宗紹興八年廷試第二名進士,累官吏部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參知政事、拜少保進申國公、加少師丞相、魏國公。死後封贈為太師,諡號正獻。當日狀元黃公度稱讚他:“俊卿之見諸行事者,以忠事君,以孝事親,以廉為吏,以學守身,真宋室之賢相也。”(略見《宋史列傳卷》第 142節錄)其次是八世太師忠肅公陳文龍,字志忠,一字君賁,丞相俊卿公之後也。宋度宗鹹淳四年,陳文龍中戊辰狀元,廷試第—,累官樞密院,參知政事。元兵至杭州時,宋帝議降,遂乞歸養。益王(趙罡)立于福州,陳文龍複出任參知政事。漳州叛亂。朝廷封他為閩廣宣撫使平亂,後興化軍隊叛變,又兵抵興化平亂。及至元兵攻陷城,為元兵執捕,多次勸他投降。文龍指其腹曰:此皆節義文章,對我威逼利誘是枉費心機的。”始終堅強不屈,後被元兵押送杭州,絕食而死。文龍的母親在福州尼寺,聞噩耗曰“我與兒子同死,又何恨哉!”亦自殺。宋帝恤其忠烈,贈文龍太師,諡忠肅,賜廟號曰:“昭忠”。作為狀元宰輔為宋盡節的應數文天祥與陳文龍二人。陳白沙先生曾為宋狀元陳文龍畫像題詩曰:“文章甲天下,氣節愧當時。公母亦滂母,千秋共名馳。”陳文龍的侄兒陳瓚,發起家丁及義民五百人,回應宋將張世傑抗元兵,殲殺叛將林華,後兵敗被俘,不屈而死。卒諡“忠武”。(以上據《宋史》及朱拙存編《中國歷代名人傳》)
外海陳氏家族的始祖就是四世太師魏國公陳俊卿的大哥陳周卿的孫兒陳倬。陳倬又名陳元傑,皇帝賜名為陳明輔,字明仲,號莘隱。莘隱在福建省莆田縣玉湖鄉陳氏譜系為六世祖,在番禺陳氏為始遷祖。當丞相陳文龍母子殉國時,家人被元兵殺戮十人,所謂“一門百指淪胥盡”是也。先在端宗(趙昰)在位時,擢任陳文龍為閩廣宣撫使討平漳州叛亂,漳州龍溪縣人深感其德,及至元軍攻陷興化,捕殺陳氏後人,莘隱乃舉家遷到漳州龍溪縣深山中避難,他改名莘隱就是這原因。直到宋朝滅亡後第一年(1280),元朝著重甄錄江南人才,擢任莘隱為廣東按撫使,主管機宜文字,不久,又升為惠州路總管,官階朝列大夫領歸善、博羅、海豐、河源凡四縣。當時兵戈剛剛平靖,百姓渴望過和平生活,莘隱為官賢能,人民懷德,有口皆碑。

莘隱元配田氏生陳惠文、陳惠公二子均早死。續配李氏,乃宋理宗朝龍圖開直學士吏部尚書監修國史李昴英(忠簡)的孫女,封“宜人”。(按朝例一品官誥命婦封“夫人”,二品官誥命封“宜人”)所居之地亦名“宜人巷”。莘隱的岳父李志道(李昴英的兒子)乃工部侍郎,按廣東通志載:“李忠簡食邑三百戶。宋端宗時航海南遷,元兵侵迫,志道糾練鄉勇,躬戰於潮州,上粟十萬石,饋送餉軍,三月益兵三千餘人。帝重其忠,賞給番禺、南海、新會、東莞、香山各縣田地約八千餘畝。”(見《廣東通志》)李志道無子,遺產盡付女婿陳莘隱。李氏生一子名陳仁齋,是為外海陳氏家族的紈褲子弟。

當時莘隱因居住廣州之新店街莆宜人巷,遂為番禺縣人(廣州屬番禺縣屬地)亦即番禺縣由此而始有陳姓人也。由於李氏宜人得到新會的食田認為奩田(帶到夫家的田叫“奩田”),田的位置就在現時外海鎮的浣草塘地以及“龍溪圍”。以前外海鎮升堂裏洪聖廟傍分踞門側一對紅石獅子,相傳就是往日李忠簡別墅中物。

紈褲子弟陳仁齋生四子。長子陳太昌、(號學逐)二子陳太安(號筠軒)第三子陳太長,(號高土)四子陳太常(號隱士)是為四房。那時莘隱以年老辭官退休,築室于廣州市榨粉街曰“陳公館”居住,即今之龍溪書室。建築式樣完全模仿宋代建築物。後來三世長子學逐又分三支,其一仍居莆宜人巷、其一分居小市街、其一遷居江門浮石橋,而陳筠軒則於元末至正年間揣同三弟陳高士、四弟陳隱士以收祖母李太宜人奩田租稅到新會外海鄉,並將乃父陳仁齋及母親骨殖由廣州遷葬於外海螃蟹山,卜居於外海陳屋巷。當初外海鄉還有姓羅、姓許、姓梁、姓屈等強大的氏族,經過若干年後,陳氏家族特別蕃衍,人才鼎盛,而其他各姓亦漸漸有所發展。

按陳氏家族未到外海定居之前,固已有外海鄉之名,而別號為“龍溪”者,則為三世祖筠軒等紀念遷祖莘隱當宋末元初時,陳文龍抗元失敗,全家避于福建省漳州龍溪深山中,得以保全陳族苗裔之歷史,故以龍溪為外海之別號,以示不忘。清朝咸豐年間,始祖朝列大夫祠堂重修落成的時候,東莞房第七傳孫陳紹學太史撰書祠堂聯曰:

  自莆驛以從王,勒鐘鼎、紀旗常,世篤忠貞,允矣七閩之望;

  卜龍溪而作室,衍箕裘、傅弓冶,蟬聯科第,居然五嶺之雄。

又1929年(民國十八年)司法院派陳芙昌署福建漳州龍溪縣地方法院院長,該縣陳族同鄉歡迎其蒞任。

芙昌自書匾額於法院中廳“回龍顧祖”四個大字,旁撰聯曰:

  職掌民刑,做事矢勤還矢慎;

  地難桑梓,此間言法不言情。

由此證明福建漳州龍溪縣輿外海別號“龍溪”的特殊關係了。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