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八閩陳氏

五代十國、宋陳氏入閩始祖

作者:陳美光  來源:《閩陳入閩始祖》   更新時間:2015年06月15日

五代十國、宋陳氏入閩始祖

五代十國 907~960

陳千郎:官三司左丞,梁開平元年( 907),從河南固始入閩,初居福州大義,生七子,分遷各邑,第三子柄公宋初肇遷閩清漈上,為閩清漈上始祖。

陳校尉:南院派陳邕裔,後周顯德三年( 956),由河南光州固始縣入閩,抵永春,擇居儒林街,宋初擇小岵南山開族。

陳欽由:五代後晉天福六年辛醜( 941),由河南光州固始避石晉亂入閩,扶閩王封統制,被御賜為郡守僉負命鎮守桐城(泉州),安居城西,繁衍晉江社店,稱“熬裏傳芳”。

陳啟端、陳肇端:五代年間人,兄弟自河南固始縣入閩,寓居建陽,嗣後啟端遷永春小岵,後晉開運三年( 946)啟端子光緒又自小岵遷安溪小溪場鹹化大亭翩肇基,肇端遷尤溪。

陳 公:光州固始人,五代時避地入泉,卜於泉州清源山下田邊,俗稱“棠陰陳”,衍繁至今,裔分海內外。

 

宋  960~1279

陳宣義:字永年,宋初隨宋太祖南遷擇居福州冶城劍池,數代後轉徙福清水賓裏岱石黃山埔,至十三世祖陳有祿始遷龍田東歐村東尾地方定居。

陳 焰:北宋初年,由河南淮陽入閩,定居興化府莆田縣涵江。

陳 公:陳姓官禮部侍郎,名諱失考,北宋入閩居新寧(今長樂)。傳至十世孫有稱宋郡馬四十官者,避亂遷連江琯頭壺江島。

陳 舍:祖籍河南光州固始縣,入閩後,卜居甯德陳山門下,宋至道元年( 995)從甯德陳山下(今洋中)遷居羅源徐公里潮格村(今起步鎮潮格村)。

陳 勝:浙江處州(今麗水)黃鶴人,北宋天聖至慶曆(1023~1048),間因護國平亂有功,被封為葛國公,率兵駐守浦城縣八都溪頭,遂開基立業。

陳宗和:宋嘉祐七年(1062),義門分莊,從江西九江市德安縣車轎鎮義門陳村遷居福建侯官縣開基。

陳學誠:宋嘉祐七年(1062),義門分莊,從江西九江市德安縣車轎鎮義門陳村遷居福建浦城縣開基。

陳顯先:宋嘉祐七年(1062),義門分莊,從江西九江市德安縣車轎鎮義門陳村遷居福建邵武縣開基。

陳 璋:宋嘉祐七年(1062),義門分莊,從江西九江市德安縣車轎鎮義門陳村遷居福建泉州開基。

陳璋號龍雎,魁公胞弟,宋代任泉州莆田兵馬,汀州義門分析時,遂帶家口87人住泉州興化莊,公“傳晉水而派衍三山”,大振宗威,在閩南金三角及閩西享有名望。璋公生子:振公,支分興化(今仙遊);振公生子:毅庵。毅庵公原在仙遊為官,後調往龍岩為武翊大夫,遂舉家於1259年入遷龍岩,為龍岩開基始祖。傳至第4代孔道公,於1360年遷居新羅區東肖鎮龍泉村,現繁衍裔孫2000多人。傳至10世念八郎(福興公)于明朝正統 7年(1442年)移居永定縣培豐鎮長流村開基,現已繁衍24代1100多戶5300多人。

陳 魁:宋進士,因官任汀州太守,遂帶家口97人入遷汀州,為汀州開派始祖。宋嘉祐七年(1062),義門分莊,從江西九江市德安縣車轎鎮義門陳村遷居福建汀州開基。

魁公生五子:昆、侖、嵩、嶽、峰,號稱“五山”。魁公深謀遠慮,避戰亂,將“五山”分遷閩、粵、贛地區。五公後裔遍佈閩西南、粵東、粵北、贛南地區,遷廣西、海南、臺灣、香港、四川、重慶、貴州、河北、湖南、浙江等省(市),繁衍人口有幾百萬人。

陳希琉:宋嘉祐七年(1062),義門分莊,從江西九江市德安縣車轎鎮義門陳村遷居福建莆田縣開基。

陳汝經:宋嘉祐七年(1062),義門分莊,從江西九江市德安縣車轎鎮義門陳村遷居福建清流縣開基。

陳彥光:宋嘉祐七年(1062),義門分莊,從江西九江市德安縣車轎鎮義門陳村遷居福建同安縣開基。

陳明通:宋嘉祐七年(1062),義門分莊,從江西九江市德安縣車轎鎮義門陳村遷居福建南平開基。

陳彥德、陳彥相:兄弟于宋嘉祐七年(1062),義門分莊,從江西九江市德安縣車轎鎮義門陳村遷漳州縣開基。

陳知致:宋嘉祐七年(1062),義門分莊,從江西九江市德安縣車轎鎮義門陳村遷居福建長樂縣開基。

陳守昌:宋嘉祐七年(1062),義門分莊,從江西九江市德安縣車轎鎮義門陳村遷居福建將樂縣開基。

陳延盛:宋嘉祐七年(1062),義門分莊,從江西九江市德安縣車轎鎮義門陳村遷居福建建寧縣開基。

陳延英:宋嘉祐七年(1062),義門分莊,從江西九江市德安縣車轎鎮義門陳村遷居福建興化開基。

陳道大:宋嘉祐七年(1062),義門分莊,從江西九江市德安縣車轎鎮義門陳村遷居福建建陽縣開基。

陳彥悅:宋嘉祐七年(1062),義門分莊,從江西九江市德安縣車轎鎮義門陳村遷居福建長泰縣開基。

陳延悅:宋嘉祐七年(1062),義門分莊,從江西九江市德安縣車轎鎮義門陳村遷居福建壽寧縣開基。

陳知煒:宋嘉祐七年(1062),義門分莊,從江西九江市德安縣車轎鎮義門陳村遷居福建歸化(明溪)縣開基。

陳彥豪:宋嘉祐七年(1062),義門分莊,從江西九江市德安縣車轎鎮義門陳村遷居福建上杭縣開基。

陳延助:宋嘉祐七年(1062),義門分莊,從江西九江市德安縣車轎鎮義門陳村遷居福建崇安(武夷山)縣開基。

陳道官:世居安徽貴池,任泉州守,因不滿於“熙(寧)(元)豐小人”複用,北宋元祐末年(1094),故致仕歸隱于政和關隸縣西裏之坑塘村,為阪頭陳氏開基始祖。

陳文廣:原籍光州固始。宋熙甯、元豐間(1069~1085),陳文廣經安徽鳳陽府至江蘇六合縣八角井暫居,不久,北兵陷南京,偕弟文振,遷入連江東岱鎮山堂村,為橋南陳氏一世祖。

陳葵先:世居河南,唐代因官而入江西臨川,其後裔一支入閩,先居尤溪城南,迨南北宋時,裔孫陳瑄,以卜卦雲遊四方,輾轉入政和,入贅黃姓,遂成政和縣蘇坑開基祖。

陳舜仁:北宋末,從江西吉水歸仁裏鐵吉欄村遷福州府城,然後移遷福清白嶼(今江陰),定居澤陽(占澤村)。

陳邦植:南朝派陳叔明之裔,大觀丁亥(1107)進士。北宋末年,迨章蔡用事,乞病致仕,從浙江省龍泉(寶溪)肇基崇安縣(武夷山)。

陳汝載:中原人。北宋徽宗時(1101~1125),中原板蕩,避地入閩,生數子分處各州、郡。經數傳,至陳義有兄弟仨,長兄陳仁遷寧德,二陳禮遷蓼沿溪東新洋,三陳義居連江縣館讀。

陳高士:祖籍河南,北宋靖康年間(1126~1127),從河南入閩,寓居福州台嶼,以台嶼山水青秀,遂定居於此繁衍開基。

陳宗七:原籍蘇州開源坊,宋朝年間,雲遊入閩,從閭山學道成,定居尤溪豐城鄉萬足裏三十七都泰華(現大田縣太華鎮華溪村),與上京晏五公次子宗八結義,遂定居於濂溪開族,子孫繁衍太華十來個村莊及均溪祿坑等地。

陳康伯:1097~1165,南宋抗金名相,祖籍江西弋陽縣南港鄉。至宋紹興年間(1131~1162),康伯裔景仁,避地隱跡於閩,先籍泉州南安武榮,後繁衍南安蘇內等地。

陳康伯,字長卿,一字安侯,徽宗宣和三年(1121)進士。曆官高宗參知政事、右相、左相、孝宗樞密使、左相兼樞密使。南宋時期金兵南下侵宋,陳康伯力主抗金,危難之際,他迎眷屬入臨安,薦參謀軍事,在採石大敗金兵。病死于京城任所,歸葬于弋陽縣新政鄉九龍崗。宋高宗曾稱讚陳康伯“靜重明敏,一語不妄發,真宰相也。”

從容不迫 力主抗金

陳康伯,生於宋哲宗紹聖四年,卒于孝宗乾道元年,年六十九歲。宣和三年中進士。而後歷任太學正、柯州代理知州、太常博士、樞密院大計議官、泉州知州、漢州知州、吏部尚書、左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等職。在紹興三十一年三月拜左僕射與湯思退共同輔佐朝政。

建炎末,衢州常出現盜匪之禍,身為衢州通判的陳康伯,力督州兵濟王之師,進行討伐,並成功搗毀了盜匪在衢州的勢力。高宗為獎勵其功勞,提升為太常博士,後改任提舉江東常平茶鹽,再後擔任了樞密院大計議官。此時,雖然說陳康伯是與秦檜同朝為官,而且與秦檜在太學中有舊交,但是,陳康伯卻是與秦檜在“泊然無求,不偷合”。在秦檜死後,陳康伯出任吏部侍郎,在次任是他就提出“節用寬民”,要求朝廷節儉歲用,採取有所入則儲備其中十分一二以預防水旱災害。在秦檜當政的時候,有的官吏為了迎奉秦檜的喜好大興冤獄,而陳康伯挺身而出平讞多次於朝廷上直述冤情,保護了諸多士大夫,通過這些措施以此來節省費用,減輕百姓稅賦,平反冤獄。高宗登基後不久就拜陳康伯為參知政事。

紹興十一年十一月,宋高宗和金人修定和議。這一和約給宋朝帶來了二十年相對比較安定與平和的社會生活生存環境。二十年後的紹興三十一年五月,完顏亮即位,欲乘天下之亂,積極地準備再次入侵南宋王朝。同年 5月金國以賀天申節為名派出使節,口出蠻言,竟然要求宋朝廷將淮、漢地劃割給金。面對金人的無理的要求,朝中圍繞著與金是戰還是和進行激烈的爭議。內侍省都知張去為阻止用兵而陳退守避國策,中外妄傳幸閩、蜀,勸說高宗退避福建、四川。侍御史陳俊卿就主張起用張浚並要求治張去為之罪以振作士氣。當時身為右相的朱倬卻無一語,不表態。大敵當前,時為左相的陳康伯極力主張抗金,反對退避與和議。認為金敵撕毀盟約,天地共憤,面對金對南宋侵害,認為朝廷有進無退,只要朝廷聖意堅決,則廣大將士抗金士氣自然倍增,主張並分三路堅決抗擊金兵。他的主張得到了大學士宋苞的支持,一時之間主戰派佔據了優勢。

陳康伯借助其主張的相對優勢,及時向高宗提出了與金作戰的戰略措施。他提出了具體四項措施:一是增派劉錡為荊南軍,兵發重流抵抗金兵;二是分畫兩淮之地,命令諸將組建民間團社,各保其境;三是針對劉寶部將驕卒少難以獨擋淮東,積極增援,加強城防;四是沿江諸郡修城積糧,以穩固內地。1160年底,湯思退罷相,陳康伯獨任右相。1161年,起用正在患病的老將劉錡為江淮浙西制置使,領兵抵禦。1161年 9月,完顏亮準備兵分四路直取南宋。東路完顏亮率主力進攻淮南,中路進攻襄陽,西路由風翔率領攻打大散關,另有海路則直趨臨安。面對金兵的長驅直入,主戰派代表陳康伯也對此做出了積極的迎戰部署,提出了分兵迎戰策略:遣成閔守鄂洲以守備襄漢中路;由吳璘守川陝之地以備西路之敵;李寶率兵海上迎戰;劉錡為江淮浙西制置使,守兩淮之地。

金軍從壽州渡淮,長驅直入。劉錡領兵迎戰,命副帥王權先行。而王權卻和妻妾哭泣告別,以犒軍為名將家中金帛裝船運走,住在和州不敢前進。劉錡再次下命令王權進軍壽春。王權才不得已進軍到廬州,然而一聽說金軍到來,就連夜逃走,致使宋軍不戰而潰。此時正值劉錡患重病,只好退兵鎮江,淮南淪陷,警報頻頻,京都震動,“朝中有遣家欲避者”,高宗聞訊,決計重演故技,試圖再次入海避敵。宰相陳康伯竭力勸阻,陳康伯無所畏懼安排全家由江西入浙安家,且下令臨安諸城門開閉如同往常,以此安定百姓。為了穩定高宗之心,他解衣置酒,從容不迫,共商大計,高宗看後才稍微放寬了心。但是陳康伯雖然這樣做了,還是不放心。第二天,又一次入奏勸陛下靜以侍之,堅決抵抗。在陳康伯的力阻之下,高宗決定暫留臨安,觀望形勢。然而高宗對自己的這種觀望的姿態並未堅持多久,就又開始動搖了。一日,高宗擬下詔書“如敵未退,散百官”,康伯見了詔書非常氣憤,當即燒毀了詔書,以示堅決不執行,並覲見高宗,指出一旦百官散去,君主勢單力孤,無法守護朝廷,還不如御駕親征,發憤一擊。在群臣的強烈的要求下,高宗最終被迫同意“下詔親征”,派知樞密院事葉義問到建康督視江淮軍馬,中書舍人虞允文參謀軍事,準備抗敵。但又暗地命令建造禦船,做好海上逃難的準備。

1161年10月,完顏亮軍已抵和州,葉義問在鎮江想要逃跑,被部下強留在建康。金軍在和州趕造船只,打算渡江攻佔採石鎮,形勢十分嚴重。這時,虞允文趕到採石,整頓潰軍,激勵士氣,迅速做好迎戰的部署。完顏亮派遣五百兵士,駕船入江,親自在江邊用小紅旗指揮。虞允文命宋軍戰艦迎戰,而另有當塗縣的民兵駕海鰍船衝鋒在前,金船被沖散分為兩處。宋軍奮勇向前,把金兵大部分殺死在江中。第二天,虞允文命舟師至楊林河口阻擊金軍,又在上游放火燒毀了金其餘的船,取得大勝利。完顏亮不能過江,只好移軍瓜洲。

金軍從海上進攻臨安的一路,由工部尚書蘇保衡率領,也在密州膠西縣陳家島被時任南宋浙西路馬步軍副總管李寶軍隊打得大敗。李寶早年在岳飛部下統領義軍,屢立戰功,這次戰役他自身率領戰船一百二十只,弓弩手三千人,航海抗擊金水軍。途中,李寶援救了被金軍圍困在海洲的魏勝抗金義兵,並與山東義軍取得了聯繫,然後從海上進軍到密州膠西縣。他從來降的金軍漢人水手那裏得到金軍不慣水戰、在船中匍匐而睡的底細,及時發動進攻。敵艦逼近後,李寶軍突然鼓噪而進,金軍驚慌失措。李寶軍用火箭射金船油帆,金船大半起火,少數沒起火的金船,也被宋軍跳上船去以短兵擊刺金軍,金軍中的漢人脫甲而降的達三千餘人。蘇保衡座船尚未啟程,得報戰敗,急忙逃跑。金軍艦隊被大部殲滅。

李寶領導的宋軍與山東農民起義軍聯合作戰的勝利,使得其他宋軍與義軍紛紛效法聯合作戰,先後收復鄧州、蔡州、陳州、順昌府等地。西北方面進犯川陝的金軍,受到四川宣撫使吳玠軍的痛擊,吳玠指揮各路軍馬收復了秦、洮、隴、商、虢、華、陝七州。金軍後方,抗金義軍也紛紛起兵。魏勝攻克海州,使完顏亮南侵軍發生後顧之憂。“山東魏勝”的威名,金軍聞之喪膽。其他各路義軍,也活躍在金軍後方,攻打城邑,經金朝統治者以很大的威脅。在金軍南侵失敗的形勢下,金朝統治集團內又一次發生了改變。金東京留守完顏雍乘完顏亮南下,奪取政權,自立為皇帝(金世宗),宣佈廢去完顏亮。完顏亮進軍到揚州,被部將殺死。金軍撤退,宋軍收復了兩淮地區。

金軍的撤退,也就意味著高宗象徵性的“御駕親征”結束了。

輿疾就道 複師北伐

紹興三十二年五月,高宗對康伯說高宗自己“今老且病,久欲退閑”,想向眾臣宣佈讓位與趙瑋,與陳康伯密贊大議。同年,孝宗即位。在其父子內禪帝位的儀式上,高宗讓康伯奉持禪讓冊書。基於高宗對康伯的重用與賞識,新主孝宗也對其倍加的尊重,在稱呼上也只是稱他為丞相而不叫他的名字。而且,孝宗也曾經對大臣們說“陳康伯有氣量,朕伴隨太上皇帝在金陵時,他遇事從容不迫的氣度,可以和東晉的謝安相比。”孝宗即位不久,進封康伯為“信國公”。

孝宗即位不久,就開始積極地討論準備北伐。為此,孝宗也就被後人視為比較好的一個皇帝。隆興元年,張浚與陳康伯為首的主戰派進軍中原。在北伐前期,南宋取得了比較好的成績,而在後期則是戰況不佳,特別是在符離這個地方的一次大戰,宋軍潰不成軍。符離之敗使宋金兩國的關係,再次的發生變化。孝宗開始在和戰之間搖擺不定,高宗這時站出來積極地主持和派,礙于高宗與眾臣子的壓力與議論,孝宗派淮西安撫使幹辦公事盧仲賢前往金軍人營議和。

數月後,盧仲賢帶回了金軍議和的條件。但是,盧仲賢一回來就遇到了張栻彈劾,說盧仲賢是“辱國喪禮”。朝廷派盧伸賢去與金交涉中爭論的最大的三件事:我方所要求的停止稱臣的舊禮,對方也肯同意;對方所要求的歲幣數量不變,我方不深加計較;其中沒有達成一致的是,對方想要得到四州之地(海、泗、唐、鄧)而我方以速還祖宗陵寢、欽宗棺槨為理由,不同意交還四州。針對此種談判條件,陳康伯斥怒說:“這些人都因為禍福利害與他們沒有切身的關係,口出大話誤害國家,以博取名聲。這是關係到宗端社稷的大事,豈同兒戲。” 朝中兩派再一次的爭吵不休,陳康伯極力支持主戰,最後還是太上皇帝出來極力支持主和派,這才打定了孝宗的心。這次的論戰尚未結束,主和派又開始一齊彈劾陳康伯,陳康伯不得已請求罷官回鄉並推薦張浚為相。因為隨高宗親征回來時康伯就染上了病,康伯曾請求了回鄉,但是沒有得到同意。這次請辭,孝宗答應了,同時又對陳康伯說“有宣召,慎勿辭”。還親自召集百官為他餞行,“宰即府餞別,百官班送都門外”。這些可以看出孝宗對回鄉的康伯仍然還是十分的敬重。

康伯走後,張浚代之。隆興二年,金人又提出了無禮的要求。孝宗在主戰派的鼓勵之下命張浚視師兩淮,全力奮戰。湯思退及其同黨百般攻擊張浚,污蔑他“名曰備守,守未待發,名曰治兵,兵未必精”。孝宗最終還是屈從了主和派罷了張浚的相,由湯思退獨任右相半年之久。湯思退與金人暗通聲氣,要求金軍重兵迫和。金軍揮師南下,由於主和派的主動撤防,金軍輕而易舉的攻破宋軍的兩淮防線。湯思退還極力主張放棄兩淮,退守長江,儘快與金議和。面對險境,孝宗及時罷免了湯思退,決定重新起用因病出朝的陳康伯,任命他為左相,以支持大局。當時陳康伯的病還較嚴重,他的親故們知道他又要再次入朝,紛紛來勸導不要出相,要他上書請求辭去相位。但是,康伯意正嚴詞的說到“不然。吾大臣也,今國家危,當輿疾就道,幸上哀而歸之爾。”雖然說,陳康伯的出相意味著主戰派再一次的勝利,但終久還是無力回天,戰爭最後以宋軍失敗議和告終。

乾道元年二月,他向孝宗彙報完工作後就退去,走到官員值宿的房舍突然發病,用轎子抬到家中,就去世了,享年六十九歲,歸葬于弋陽縣新政鄉九龍崗。孝宗贈授他太師之銜,定諡號為“文恭”,親筆為他書寫“旌忠顯得之碑”的碑文,立碑在他的墓前。慶元初,“配享孝宗廟庭,改諡號文正。”之前,宋高宗曾稱讚陳康伯“靜重明敏,一語不妄發,真宰相也。”這應該是很中肯的評價。

陳康伯為人剛正不阿在國家危難之際,不顧惜自己個人的安危,臨危赴人,挺身抗擊金兵的入侵。身為孝宗之臣子,身為宋朝之臣民,“以經濟自任,臨事明斷”不僅僅受到當時君臣百姓的尊敬與愛戴,而且也成為後世學習的楷模。

陳康伯他不僅僅是一個抗金的名吏,而且在其文學詩詞也是頗有造詣。其遺著《陳文正公錄》載入《四庫全書》。而他的詩詞,我們現在雖然很少可以看見,但是仍然有流傳,如寫鉛山縣鵝湖山的《浪淘沙》及《阮郎歸》等。

阮郎歸

閑來溪上有雲飛。溪光接翠微。

江南三月落花時。春波去棹遲。

尋竹路,破林扉。蒼台舊釣磯。

欲歸回首未成歸。黃塵滿素衣。

據宋史載:乾道元年正月上辛,有事南郊,康伯起陪祠,已即丐歸,章屢上,不許。一日出殿門,喘劇,輿至第薨,年六十有九。贈太師,諡文恭,擇日臨奠,子偉節固辭,乃止。命工部侍郎何俌護喪歸。二子:偉節,除直秘閣;安節,賜同進士出身,五辭不受,上手劄批諭,寄留省中以成其美,康伯薨,給還之。慶元初,配享孝宗廟庭,改諡文正。

據南安石井武榮《南浦陳氏族譜》記載:開閩一世祖景仁公,字永壽,康伯公之孫,安節公之子。第進士,為國子助教。宋甯宗朝,外戚韓侂胄以樞密院都承旨,加開府儀同三司執政十三年,權位居左右丞相之上,與宗室趙汝愚劃北伐金朝。趙汝愚則與朱熹等道學家乃吏部侍郎彭龜年,利用進講和上書言事之機,抨擊韓侂胄:“假託聲勢,竊弄威福,不去必為後患”。為甯宗所斥,韓趁勢反擊,斥道學為偽學下令禁止。慶元四年(1198)訂立偽學逆黨籍,列趙汝愚、朱熹、陳傳良等59年為逆黨,全部罷斥,史稱“慶元黨禁”。群僚依附,皆苛植党,惟景仁公持直爭論,抗衡有忤,固避跡於閩,而為閩之祖也。

陳景仁隱於閩甸,先籍于泉之武榮,惟胤男者二,長曰允榮、次曰允迪,允榮生洪及浩,浩生鐸,鐸生惟堅,三世四進士,皆登顯仕,載于南安邑志。允迪之裔胄,複薦榮名,相承濟美。八世孫元會,字資同,號勳齋,由南日而武榮,兼繼贊桃,入籍為百家之長,子孫傳派滋盛,或為蕭曹事業,宦遊他鄉,入籍於外郡,或緣世境烽燧而遷徙,僑居他鄉。至七世分成四支系:長房(文顯)居同安東興裏深青;二房(文明)居福清南日裏(今福清港頭鎮);三房(文節)居興化;四房(文義)居武榮(今泉州豐州);其長子元庚居同安溪行上;次子元會原居武榮。明成祖永樂14年(1416),陳廣悅為糧稅官,定居海山莊(今蘇內)。其後裔人口約4000左右,戶數約1000戶左右。其中十六世陳儲壁、陳儲瑆住廣東佛山;陳儲璋、陳儲璞往臺灣。武榮支派目前在閩繁衍後裔萬余人,子孫後代還向臺灣、廣東、浙江等省及東南亞諸國發展,成為閩南望族。

陳 奎:于南宋慶元二年(1196)從浙江龍泉西鄉三堡遷入浦城管厝鄉。

陳 雄、陳 雅:兄弟,南宋初年,從河南固始縣魏林鄉祥符裏遷閩侯德州,南宋紹興年間遷樟林阪,後裔繁衍永泰洑口鄉衡洋、梅村、大壟尾等地。

陳德光:南宋嘉泰四年(1204)從河南光州固始轉輾入閩,卜居於徐公里紫陵山村(今羅源縣起步鎮西山村)。

陳 超、陳汝秀:宋端宗年間(1268~1278),陳汝秀隨祖父陳超由浙江寧波府入閩,始居長樂鶴上,後遷順昌埔上沙口牛闌穀、東郊開族。

陳邦彥:宋進士,封武經郎,宋景炎丙子(1276),祖籍浙江杭州臨安,樞密使張世傑勤王,值泉城蒲壽庚之變,即隨張世傑往廣東,兵敗死於難。子紹箕思故鄉之紛亂,擇居石獅蚶江錦亭後辛。

陳 韡:陳禧,于南宋時,自河南光州固始縣徙金陵,曾孫陳韡宋官拜參知政事,是南宋抗金抗元名將,居福州築芙蓉園,南宋亡,韡裔遷居福清東壁島。

據宋史卷四百一十九列傳第一百七十八陳韡傳記載:

陳 韡:1179~1261,字子華,福州候官人。父孔碩,為朱熹、呂祖謙門人。韡讓父郊恩與弟韔。登開禧元年進士第,從葉適學。嘉定十四年,賈涉開淮閫,辟京東、河北幹官。韡謂:“山東、河北遺民,宜使歸耕其土,給耕牛農具,分配以內郡之貸死者。然後三分齊地,張林、李全各處其一,其一以待有功者。河南首領以三兩州來歸者,與節度使,一州者守其土,忠義人盡還北。然後括淮甸閒田,仿韓琦河北義勇法,募民為兵,給田而薄征之,擇土豪統率;鹽丁又別廩為一軍,此第二重藩籬也。”

十五年,淮西告捷,韡策金人必專向安豐而分兵綴諸郡,使卞整、張惠、李汝舟、范成進各以其兵屯盧州以待之。金將盧鼓捶新勝於潼關,乘銳急戰,當持久困之,不過十日必遁,設伏邀擊,必可勝。又使時青、夏全候金人深入,以輕兵搗其巢穴,第一策也。其後金人果犯安豐,韡如盱眙犒師。改淮東制置司幹辦公事。再如盱眙見劉琸,調下整、張惠、范成進、夏全諸軍應援搗虛,皆行韡之策,遂有堂門之捷,俘其四駙馬者。

遷將作監丞,又遷太府寺丞,差知真州、淮東提點刑獄。加直寶章閣,依舊提點刑獄兼知寶應州。遷宗正寺丞、權工部郎中,改倉部員外郎。入對,言:“臣所陳夏、周、漢、唐數君之事,如布德兆謀、任賢使能、信賞必罰、區處藩鎮、不事姑息,規摹莫大於此。”又言:“人主所以禦天下者,賞罰而已。”

紹定二年冬,盜起閩中,帥王居安屬韡提舉四隅保甲,韡有親喪,辭之。轉運使陳汶、提舉常平史彌忠告急於朝,謂非韡莫可平。明年,以寶章閣直學士起複,知南劍州,提舉汀州、邵武軍兵甲公事,福建路兵馬鈐轄,同共措置招捕盜賊兼福建路招捕使。未幾,加提點刑獄。韡籍土民丁壯為一軍。沙縣紫雲台告急。沙縣破,賊由間道趨城,忠勇軍破之于高橋,賊乃趨邵武,勢益熾。時有議當招不當捕者,韡言:“始者賊僅百計,招而不捕,養之至千,又養之至萬,今複養之,將至於無算。求淮西兵五千人可圖萬全。”詔韡兼福建路招捕使。

賊急攻汀州,淮西帥曾式中調精兵三千五百人由泉、漳間道入汀,擊賊於順昌勝之。六月,兵大合,加福建提點刑獄。七月,韡親提兵至沙縣、順昌、將樂、清流、寧化督捕,所至克捷。九月,分兵進討。十月,進攻五賊營砦,平之。十一月,破潭瓦磜賊起之地,夷其巢穴。十二月,誅汀州叛卒,諭降連城七十有二砦,汀境皆平。四年正月,遣將破下瞿張原砦。二月,躬往邵武督捕餘寇,賊首晏彪迎降,韡以其力屈乃降,卒誅之。進右文殿修撰,依舊提點刑獄、招捕使兼知建寧府。衢州寇汪徐、來二破常山、開化,勢張甚。韡命淮將李大聲提兵七百,出賊不意,夜薄其砦,賊出迎戰,見運算元旗,驚曰:“此陳招捕軍也!”皆大哭,急擊之,衢寇悉平。

六年,進寶章閣待制、知隆興府。贛寇陳三槍據松梓山砦,出沒江西、廣東,所至屠殘。韡遣官吏諭降,賊輒殺之。乃謂盜賊起于貪吏,劾其尤者二人。又謂:“寇盜稽誅,以臣下欺誕、事權渙散所致,若決計蕩除,數月可畢。”十一月,詔節制江西、廣東、福建三路捕寇軍馬。韡奏遣將劉師直扼梅州、齊敏扼循州,自提淮西兵及親兵搗賊巢穴。十二月,兼知贛州。

端平元年正月,進華文閣待制、江西安撫使。二月至贛,斬將士張惶賊勢及掠子女貨財者。齊敏、李大聲所至克捷。三月,分兵守大石堡,截賊糧道,遂破松梓山。三槍與餘黨縋厓而遁。韡親督諸將,乘春瘴未生,薄松梓山。賊悉精銳下山迎敵,旗幟服色甚盛。韡軍步騎夾擊,又縱火焚之,士皆攀厓上,賊巢蕩為煙埃,賊首張魔王自焚。斬千五百級,禽賊將十二,得所掠婦女、牛馬及僭偽服物各數百計。三槍中箭,與敏軍遇,擊敗之,賊遁。翼日,追及下黃,又敗之。余眾尚千餘,薙獼略盡。三槍僅以數十人遁至興寧就禽,檻車載三槍等六人,斬隆興市。

初,賊跨三路數州六十砦,至是悉平。詔曰:“韡忠勤體國,計慮精審,身任討捕之責,江、閩、東廣,訖底寧輯。”乃進權工部侍郎,仍知隆興兼江西安撫使。未幾,為工部侍郎,改江東安撫使、知建康府,兼行宮留守。二年,入奏事,帝稱其平寇功,韡頓首言曰:“臣不佞,徒有孤忠,仗陛下威靈,苟逃曠敗耳,何功之有。”遷權工部尚書,又權刑部尚書、沿江制置大使,依舊江東安撫使、知建康府。往來巡視鄂州江面,措置捍禦。三年,加寶謨閣學士。十月,詔選猛將精兵,相視緩急,據地利,遏要衝,以伐奸謀。嘉熙元年,進煥章閣學士。四年,拜刑部尚書,辭免。加徽猷閣學士、知潭州、荊湖南路安撫使。

淳祐四年,召為兵部尚書,遷禮部尚書兼侍讀,兼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拜端明殿學士、同簽書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尋拜參知政事兼同知樞密院事。七年,知樞密院事、湖南安撫大使兼知潭州。九年,以觀文殿學士、福建安撫大使知福州,五上章辭,以舊職提舉洞霄宮。開慶元年,召赴闕,落致仕,充醴泉觀使兼侍讀。景定元年,授福建安撫大使兼知福州。久之,提舉佑神觀,力請致仕。明年卒,年八十有三。贈少師,諡忠肅。

陳宜中:字與權,為南宋末年左的宰相,世居浙江永嘉縣,于宋景炎元年(1276)護端宗皇帝南渡,途中母逝,遂泊舟於東山島大帽山下,擇鳳山坡築墳葬母,後遺長子陳元朴留此守墓,為陳城村陳姓開基始祖。

據陳城村陳氏族譜記載,本支系第一代始祖追溯至唐代集賢殿大學士陳忠,南院派始祖陳邕支系,四世祖陳照遠任浙東觀察使,致仕歸隱後遷居浙江永嘉(屬溫州市),十六世陳宜中為南宋左丞相,于宋景炎元年(1276)護端宗皇帝南渡,途中母逝,遂泊舟於東山島大帽山下,擇鳳山坡築墳葬母,後遣長子元朴留此守墓,為陳城村陳姓開基始祖,至今繁衍25世。

據有關史料記載:陳宜中,少家貧,為太學生員,和同學黃鏞、林則祖等 6人聯名上書攻擊丁大全。丁大全暗使監察禦史關衍彈劾宜中,取消其太學生資格。謫為建昌軍,時稱六君子。景定三年(1263)廷試第二,任紹興府推官校書郎。依附權臣賈似道,遷為監察禦史,賈似道授意他參劾程元鳳。德佑元年(1275)年春,賈似道被革職,太皇太后任命陳宜中為右丞相。

德祐元年(1276)七月,宋軍兵敗焦山。殿前指揮使韓震提議遷都,陳宜中將其騙到自己家中殺害。宜中膽小怕事,在和與戰之間搖擺不定。大學生劉九皋等伏階上書陳列陳宜中過失數十條:“宰相當出督而畏縮猶豫,第令集議而不行。”“張世傑步兵而用之于水,劉師勇水兵而用之于步,指授失宜,因以敗事,臣恐誤國不止於一似道矣!”陳宜中知道後,棄職而去。後由其母親說服回朝,任右丞相。

德祐元年十二月,宜中派將作監柳嶽前往元軍大營求和,伯顏不肯,又派正少卿陸秀夫前往,請求稱臣納幣,伯顏也不答應。德祐二年(1276)正月,元軍至臬亭山。德祐二年正月十八日,謝太后派大臣楊應奎向元軍獻上降表和傳國玉璽,元朝要求與宰相會談,陳宜中當夜逃離臨安,逃往溫州,漂泊在海上。景炎元年(1276)十一月,元軍進福建,知福州府王剛中投降。陳宜中與張世傑將端宗護送到海上,不久宜中逃走。

宋滅亡之時,他曾攜家眷至占城(今越南境內),過吳川極浦亭,曾賦詩明志:“顛風吹雨過吳川,極浦亭前望遠天,有路可通外嶼外,無山堪並首阻巔;淡去起處潮細長,夜月高時人入眠,異人北歸須記取,平蕪盡處一峰園。”,希望可以向占城借兵抗元,不果。在占城行醫。後來到元朝佔領占城,陳宜中敗走至遙國(暹羅),並於當地終老。

附錄

據日前相關報導稱,在廣東省陽江市海陵島石井村發現陳宜中陵墓,並經專家確認為實。

關於陳宜中之死及其後代,還有一種說法。湖北蘄春《田氏大成宗譜》記載:

“田夢羆者,乃陳宜中也。南宋永嘉人(浙江),字與權,曆仕理宗、度宗、恭宗、端宗、帝昺五主而為相,因避元兵禍,由占城(越南)走暹(泰國),以迂道轉徙江淮間,入湖廣蘄州大同鄉之久長山。仿陳公子完先例,改姓易名,僻處隱居,終老林泉矣。康熙三十二年癸酉(1693)。

另有《蘄春田夢羆系南宋丞相陳宜中考辨》(田文國著)一書由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12月出版,對此說法更是一大理論補充。

陳伯位:字有賢,浙江金華府蘭溪縣虎邱,宋季,由浙江來連江龍津拱頭開基。

陳政泰:宋代進士,官至兵部尚書,離京入閩,開基泉港藍田後龍村,該村陳氏也稱“藍田陳氏”,後裔分佈泉港數村,人丁興旺。

陳 某:宋代楊家將楊文廣平南軍隊中一兵士,後落籍惠安西塘山兜定居,繁衍至今。

陳成庵:南宋後葉人,祖籍河南光州固始縣,賜進士第,授通議大夫、詹事府正詹事、禮部侍郎,後游宦入閩定居石獅永甯,成庵傳子六人,是為六房。

陳梅聰:南宋末年,生於河南光州固始梅園蔗園村,任招諭使,因受賈似道陷害而出走,飄泊來閩南漳郡陳城鎮五都驥霞,隱姓埋名,釣魚度日,後娶西岐頭沈氏為室,衍播迄今已有23世。

岐下村陳姓子孫早於明清兩代便遠播於臺灣、澎湖、東南亞一帶。清同治三年(1864年),岐下村陳姓子孫開始陸續赴新加坡謀生,現在新加坡等國繁衍許多後裔。臺灣光復後的1947年,陳友敏、陳金標、陳仁智、陳懷惠等人到臺灣謀職,大都從事教育事業。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有50多名遷台,分播臺北、台南、台東、高雄等地。

陳榮遙:河南光州固始人,南宋時期,曾任職於朝廷,後昆仲陸續入閩,居石獅永寧,後遷居鼇江(今港邊)繁衍。

陳恭獻:河南光州固始縣人,南宋末年,仕宋光祿大夫、隨駕大總兵,宋朝亡後遁入廈門大石湖山,後移居高殿寨上,繁衍至今,裔分閩台二地數千人。

陳 煜(素軒):因宋末兵燹,自河南光州固始縣避難遷徙,輾轉至同安縣萱溪內上蘆村定居,後卜居集美渡頭。

陳千戶:名失考,原籍河南,曾任四世禁兵千戶,扶南宋幼主從杭入閩,不暇及妻子,至崖山殉職,裔陳韶陪母徐太夫人避難于福安,後定居富春,衍陽頭察陽。

陳澤遠:宋鹹淳四年戊辰科進士,南唐知府。宋景炎初,澤遠入泉勤王,始居惠安坊莊,繼而峰崎後坑,後徙淨峰西埔。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