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八閩陳氏

晉代南北朝陳氏入閩始祖

作者:陳美光  來源:《閩陳入閩始祖》   更新時間:2015年06月15日

晉代南北朝陳氏入閩始祖

陳姓入閩一

陳姓原本聚居于中原地區,隨著歷史的發展,中國人口逐漸由黃河流域向南方拓展繁衍。早在1800多年前的漢代,陳氏族人已進入福建。清乾隆《泉州府志.方外.陳寨本傳》記載:陳寨,漢時人,“善禁咒,為人治病多愈”。明何喬遠《閩書.方域志》記載:“……漢梅福煉丹于建安響山。其徒陳先生者,每竊食之。福怒,拔劍逐先生。先生逃入響山洞”。可見,在漢代,福建境內已有陳氏族人活動的足跡。西晉末年( 311)的永嘉之亂,匈奴等遊牧民族攻下洛陽,擄走晉懷帝,晉室政權流亡南方,建立了東晉。北方士族豪門紛紛南遷,進入長江以南,史稱“衣冠南渡”。

據統計,從晉明至明代,福建已知陳姓入閩支系達 150多個,而這麼多支系遷入福建又與中國數次大的人口南遷浪潮有關。在兩晉和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動亂時期,受盡動亂苦難的中原民族,成批地向遠離中原的福建等地遷徙。

南北朝“侯景之亂”,中原士人紛紛入閩。他們逃到福建來,仍心有餘悸,唯怕所居不遠,所藏不密,故多遷入深山窮谷,對開發福建山區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歷史上幾次北方移民南遷中,以唐朝南遷的人口最多,影響最大,而且大多是以河南光州固始人為主,大小支系達39支。而在南遷過程中,有一路是經過安徽、浙江、江西進入福建,另一路是經江西南部翻越過武夷山,進入閩西汀州、寧化、建寧,然後又轉到廣東東部的潮州、梅縣一帶。當時中原人口南遷,帶來了中原發達的文化和先進的農業、手工業技術,大大促進了福建人口的繁殖和經濟的發展。

宋元之際,民族矛盾尖銳,引起全國性動亂。特別是“靖康之恥”,金兵滅亡北宋王朝,擄走宋朝徽、欽二帝,宋室被迫南遷,建都臨安(杭州),史稱南宋,這次中原文明的大舉南遷,規模之大,超過以往各次。宋朝末年(1278年間),南宋皇帝趙昺帶了宋皇室南逃福建,掀起歷史上北方人口大批南遷的浪潮。隨著趙氏皇族南遷的陳氏族人也很多,他們在元兵追逼下,分別遷入福建各地。

元朝的統治者從立國之初就採取了民族歧視、壓迫政策。把國人分為四等: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漢人,四等南人。對民賦役過度,囚籠高壓,迫使大批漢人南遷。

明朝的建立,統治者為了加強地方管理,採取軍屯制,陳氏族人因此占很大比例而定居於閩。清代,至少有數十支陳氏遷入福建,因其歷史不長,繁衍人口不多,小聚落散居於八閩大地。總而言之:一部中國歷史就是一部漢人南遷的歷史。

從晉至清,已知從河南入閩的陳氏有54支,其中從固始入閩有40支,從江西入閩有33支,其中義門陳大分遷有20支,從河南及北方等地入閩有18支,從浙江入閩有16支,從江蘇入閩有 8支,還有從陝西、安徽、貴州、湖南、山東、廣東入閩各一支。

 

晉  420~589

陳 潤:265~347,字文奮,潁川始祖陳實第六世孫。父名台,字維樞。生於西晉秦始元年,卒於東晉永和三年。仕晉散騎常侍,南海太守。由於中原動亂,晉懷帝永嘉二年( 308),由光州固始縣衣冠南渡入閩,任福建府尹。陳潤為陳氏最早入閩始祖。初寓居福州烏石山,鹹和六年( 331)辛卯八月作《閩中草寓記》。妣林氏,生二子,名譚、謹。

附:《閩中草寓記》

國家盛衰聚散,理數相錄所不能免者。惟有子孫生於其間,扶植之,則文獻足而祚命可延矣。我陳自媯分而虞,至思、遂二公,世承舜帝祀,曆夏而商幾千年,至希公始國廢祀墜。周啟運索滿公封為陳國,賓故虞封內三百里潁川地也。子孫以陳為氏,曆二十三世,至閔公六年,為楚公子申所滅。族屬遂散處為陳留、為汝南、為下邳、為臨潁。若長十六世祖孤立公,避難擇地也。至太邱公以文行功業范于世,時裔仕魏仕晉,皆修家法,無一毫可詣議。安邦治國何物盛而衰□□□□□□□□□□□百餘家,或住石頭之預章之會,為苟安暫偷一時之性命。我宦游江表七載,痛荊棘載途,不能攜抱以歸見潁川族人。複不能支賦役,又轉而之閩者。

嗚呼!閩自漢武虛其地,至今幾百年,山峭水險,藤木參天,禽獸之藪,豈吾輩帝王衣冠清族所宜居?顧時勢至此,姑且披草莽,削木為堂,取茨為蓋,遣僮僕墾荒為食,暇教子孫讀禮。少待天下之清,歸祀陳川鐵墓,修長葛故廬,添郾城坯土重墟,潁川大德使祀不終墜,則吾願皆矣。猶然,猶恐至此複不能安,將更何之耶!閩晉安郡,有太平山蓮花壺公對峙。水秀山明,舟車不可至,可以永遁。此又在子孫自擇焉。

吾今年已耄,恐不得歸故土,可擇彼勝地暫藏衣冠。吾生於秦始元年庚申,與室林氏皆八十三。創業不成首末,無一足紀,但書所見,俾後世玩之,知所感而興起耳。

宋刑部判尚書事、裔孫海濱四先生之一陳襄撰曰:“驚心烽火,避地入閩,宦游江表,草寓榕巔。文因物盛,地以人靈,椒聊蕃衍,圭壁篤生。潁川袍笏,重慶延綿,有懷祖德,如見於羹。”潤公子孫,派衍支系繁多,如影響很大的支系有莆田陳邁、玉湖等,均是陳潤公之後,其子孫遍佈世界各地,成為福建入閩大始祖。

從陳潤公至莆田始祖陳邁公的直系是:潤——譚——豹——遂——優——訥野——銘——瓊——藥尚——元卿——解——邁(莆田始祖),從潤至邁凡12代。

從莆田始祖陳邁公至玉湖陳氏始祖陳仁公的地系是:陳邁——臨——懷琳——浴常——公兒——袞——真(南安縣尉)——蕘( 封大理寺評事,贈禮部侍郎)——齊(大理寺評事,禮部侍郎)——嶰(大理寺丞)——淮(循州軍通判)——德膺(太子秘書)——紹(鄭州管城主簿)——道行——仁(宋賜沂國公)慶曆間開基玉湖。

莆田玉湖陳氏祠堂有聯曰:“一門兩丞相,九代八太師”,祠前有坊匾“陳丞相故里”。按《玉湖陳氏族譜》,陳文龍上溯至陳俊卿之高祖共九代,其間有八個封太師。這八太師是:

一世祖陳仁,贈太師沂國公;二世祖陳貴,贈太師蜀國公;三世祖陳銑,贈太師冀國公;四世祖陳俊卿,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觀文殿大學士、太師魏國公,諡正獻;五世祖陳欽紹,贈太師永國公;六世祖陳兗,贈太師安國公;七世祖陳粢,贈太師榮國公;八世祖陳文龍,參知政事,閩廣宣撫使,贈太師,諡忠肅。
陳仁肇基玉湖後,玉湖陳氏後裔遍于大陸東南沿海、東南亞諸國家以及港澳臺地區。玉湖派是廣東潮汕地區陳氏四大派系之一。

陳碧天:中州人,晉永嘉三年(309),中原板蕩,陳碧天入閩居汀州(今長汀一帶),其後裔因功封濟南侯,三世孫陳仲明遷寧德六都。

陳玄弼:陳英第三子,官盱眙太守,西晉永嘉七年(313),由河南光州固始入閩避亂,居興化(今莆田市)。注:盱眙縣位於江蘇省中部,地處淮河下游,洪澤湖南岸。

陳 野:於西晉建興四年(316)由河南光州固始遷新羅(今龍岩市)。其後裔現不詳。

 

南北朝 420~589

陳有佑:為陳叔達十一代孫,于唐代由由河南遷到崇安乾溪鋪(今武夷山石雄),陳有佑為崇安肇基始祖。

關於陳有佑之前十一代祖陳叔達之事蹟,據歷史文獻記載:

陳叔達(573~635)字子聰,吳興長城(今浙江長興)人,陳宣帝頊之第十六子。約生於宣帝太建五年,卒于唐太宗貞觀九年,年約六十三歲。太建十四年( 582),封義陽王。接著任仁武將軍,置佐史。禎明元年( 587),封丹陽尹。三年入關。叔達善容止,頗有才學。年十餘歲,嘗侍宴,賦詩十韻,援筆便成。僕射徐陵甚奇之。

隋大業中,拜內史舍人,官至絳郡太守。以郡歸李淵,授丞相府主簿,封漢東郡公,與溫大雅同掌機密。後拜侍中,進封江國公、初唐宰相。嘗賜食御前,得葡萄執而不食。高祖問故,以“母患口渴,求之不能致。欲歸以遺母”對。高祖喟然流涕,因賜物三百段。貞觀中,拜禮部尚書。後坐閣庭不理,為有司所劾。朝廷不欲彰其罪,聽以散秩歸第。卒,初諡繆,後改諡忠。

叔達著有文集十五卷,(舊唐書志作五卷。此從舊唐書本傳及新唐書志)傳於世,今存詩九首。代表作:

春首: 雪花聯玉樹,冰彩散瑤池。翔禽遙出沒,積翠遠參差。

初年: 和風起天路,嚴氣消冰井。索索枝未柔,厭厭漏猶永。

詠菊: 霜間開紫蒂,露下發金英。但令逢採摘,寧辭獨晚榮。

自君之出矣:   自君之出矣,紅顏轉憔悴。思君如明燭,煎心且銜淚。

 一作賈馮吉詩: 自君之出矣,明鏡罷紅妝。思君如夜燭,煎淚幾千行。

早春桂林殿應詔: 金鋪照春色,玉律動年華。朱樓雲似蓋,丹桂雪如花。

         水岸銜階轉,風條出柳斜。輕輿臨太液,湛露酌流霞。

後渚置酒:    大渚初驚夜,中流沸鼓鼙。寒沙滿曲浦,夕霧上邪溪。

         岸廣鳧飛急,雲深雁度低。嚴關猶未遂,此夕待晨雞。

聽鄰人琵琶:   本是龍門桐,因妍入漢宮。香緣羅袖裏,聲逐朱弦中。

         雖有相思韻,翻將入塞同。關山臨卻月,花蕊散回風。

         為將金穀引,添令曲未終。

州城西園入齋祠社:升壇預潔祀,詰早肅分司。達氣風霜積,登光日色遲。

         農教先八政,陽和秩四時。祈年服垂冕,告幣動褰帷。

         瘞地尊餘奠,人天庶有資。椒蘭卒清酌,簠簋徹香萁。

         折俎分歸胙,充庭降受釐。方憑知禮節,況奉化雍熙。

舊唐書列傳第十一

陳叔達,字子聰,陳宣帝第十六子也。善容止,頗有才學,在陳封義陽王。年十餘歲,嘗侍宴,賦詩十韻,援筆便就,僕射徐陵甚奇之。曆侍中、丹陽尹、都官尚書。入隋,久不得調。大業中,拜內史舍人,出為絳郡通守。義師至絳郡,叔達以郡歸款,授丞相府主簿,封漢東郡公。與記室溫大雅同掌機密,軍書、赦令及禪代文誥,多叔達所為。武德元年,授黃門侍郎。二年,兼納言。四年,拜侍中。叔達明辯,善容止,每有敷奏,搢紳莫不屬目。江南名士薄游長安者,多為薦拔。五年,進封江國公。嘗賜食於御前,得蒲萄,執而不食。高祖問其故,對曰:“臣母患口乾,求之不能致,欲歸以遺母。”高祖喟然流涕曰:“卿有母遺乎!”因賜物三百段。貞觀初,加授光祿大夫。尋坐與蕭瑀對禦忿爭免官。未幾,丁母憂。叔達先有疾,太宗慮其危殆,遣使禁絕吊賓。服闋,授遂州都督,以疾不行。久之,拜禮部尚書。建成、元吉嫉害太宗,陰行譖毀,高祖惑其言,將有貶責,叔達固諫乃止。至是太宗勞之曰:“武德時,危難潛構,知公有讜言,今之此拜,有以相答。”叔達謝曰:“此不獨為陛下,社稷計耳。”後坐閨庭不理,為憲司所劾。朝廷惜其名臣,不欲彰其罪,聽以散秩歸第。九年卒,諡曰繆。後贈戶部尚書,改諡曰忠。有集十五卷。

陳 公:南北朝宋元嘉間( 450)宦遊霞浦(時為溫麻縣),遂定居霞浦赤岸村。至唐中和二年( 882),十六世孫戶部尚書陳謀、駙馬陳謙、中順大夫陳論兄弟,因太夫人丁憂皆歸故里,後因閩寇亂,攜父陳麟揭家由赤岸航海至浙江黃岩新城定居,現後裔在黃岩、溫嶺發祥。

陳伯恭 陳叔卿 陳叔儉:南朝永定元年( 557),陳霸先建立陳國,陳姓子孫紛紛入閩為官,有陳文帝第五子晉安王陳伯恭,陳宣帝其子建安王陳叔卿、南安王陳叔儉等之後裔,均有支系留居福建,成為閩中世族。

陳伯恭,字肅之,陳世祖(陳蒨,字子華,諡號文帝,廟號世祖)的第六個兒子。天嘉六年,被立為晉安王。不久為平東將軍、吳郡太守,置佐史。其時,伯恭十余歲,便留心政事,宮曹治理。太建元年,入為安前將軍、中護軍,改中領軍。不久為中衛將軍、揚州刺史,因公事免職。太建四年,起用為安左將軍,不久為鎮右將軍、特進,給扶。太建六年,出為安南將軍、南豫州刺史。九年,入為安前將軍、祠部尚書。十一年,進號軍師將軍、尚書右僕射。十二年,改僕射。十三年,改左僕射。十四年,出為安南將軍、湘州刺史,未拜任。至德元年,為侍中、中衛將軍、光祿大夫,母喪,離職。禎明元年,起用為中衛將軍、右光祿大夫,置佐史、扶均照舊。禎明三年入關。隋朝大業初年,為成州刺史、太常卿。

建安王叔卿,字子弼,高宗第五子。性質直有材器,容貌甚偉。太建四年,立為建安王,授東中郎將、東揚州刺史。七年,為雲麾將軍、郢州刺史,置佐史。九年,進號平南將軍、湘州刺史。後主即位,進號安南將軍。又為侍中、鎮右將軍、中書令。遷中書監。禎明三年入關,隋大業中,為都官郎、上黨通守。

據有關史料記載,陳滅亡後,陳宣帝的第五子,建安王陳叔卿遷入今山西省高平市唐安,而福建後裔未知何支,在唐安支系逐步繁衍發展。到陳載時,陳氏已成為唐安望族。陳載,金代河東南路高平縣唐安村(今屬高平市馬村鎮唐安東)人。明昌二年(1191年)狀元,是科舉制度下高平有史記載的唯一狀元。受陳載報國愛民,勤奮好學思想影響,後人世代崇尚教育,培育子孫立志讀書,尚文習學蔚然成風,之後的數百年間,人才輩出。這其中,聲望較大的有明代陳忠、陳璨父子和明末清初的陳烶。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