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八閩陳氏

陳寔公源流懸案探解暨福建陳氏主要衍派源流析疑

作者:陳國豪  來源: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會陳氏委員會  更新時間:2016年10月29日

陳寔公源流懸案探解暨福建陳氏主要衍派源流析疑

太丘長陳寔公源流

陳寔┬陳紀─陳群─陳泰┬陳恂 

  |        └陳溫

  └陳諶─陳忠┬陳佐┬陳準┬陳眕─陳逵……陳茂先

        |  |  ├陳匡─陳達……陳霸先

        |  |  └陳規

        |  ├陳戴

        |  └陳徵

        └陳坦

福建陳姓人口有四百多萬,為本省第一大姓,福建陳姓的根在河南。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港臺和海外宗親回來尋根探祖活動的深入發展,修譜建祠風靡各地。一個歷史懸案突出地顯現出來。

東漢時期,在河南潁川(具體為今長葛市古橋鄉陳固村)出了一個名士陳寔,時任太丘長,他以德高望重著稱於世,而且一直影響到今天。關於“樑上君子”的典故,說的就是陳寔教育子孫的範例。許多陳氏後裔都把陳寔崇祀為潁川陳氏始祖。然而,關於陳寔的源流卻有不同的記錄,其歸根結底主要歸納為兩種:

其一,陳寔是戶牖支派陳衍的的後裔(以下簡稱衍—寔派)。

即:胡公滿封陳國(胡公滿為 1世),後被楚國所滅,前後經歷了20代,共26(24,萬姓同譜)位君王,歷時588(645,萬姓同譜)年。末代君王閔公(20世)的兒子陳衍(21世)逃到遷陽武戶牖,再傳 9代到西漢重臣陳平(30世),再傳13代到東漢名士陳寔(43世)。

其二,陳寔是田齊支派陳軫的後裔(以下簡稱軫—寔派)。

即:胡公滿封陳國(胡公滿為 1世),至第10世陳完(字敬重)時,陳國發生內亂,陳完逃到齊國,改姓為田完,其後裔在齊國發展壯大,有的為齊相,最後奪取政權。田姓經15代傳到齊王建(25世),為秦國所滅。齊王建的兒子田軫恢復陳姓為陳軫(26世)。再傳10代到陳寔(36世)。

以上兩派所描述的陳寔是指同一個人(略有差別)。即:陳寔,字仲弓,潁川許人,生於漢和帝永元十五年(公元103年),卒於漢靈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故里在河南省長葛市古橋鄉陳固村。曾任太丘長,封潁川侯,死後諡“文範”。後人建陳太丘祠、陳太丘碑、德星亭等紀念他。

從邏輯上說,以上兩派不可能都是對的,至少有一派是錯的。這就是困擾陳氏的懸案。

隨著大量歷史資料的出現,特別是《中華陳氏大典》源流卷(以下簡稱“源流卷”)的出版,為上述懸案的破解提供了轉機。本文將結合各種史料給予分析求解。

 

一、引起兩派分歧的的根源和後續問題

最近看了很多資料,包括“源流卷”中大量的“譜序”、“四庫全書”中的戰國時期的各種史料、許多熱心研究陳氏源流的有識之士的文章,發現若干現象:

 1、在唐朝之前,衍—寔派族譜,源流清晰,代次分明,代代傳承,延續不斷,沒有爭議。其中,代表這一派的有最早入閩始祖陳潤的支派、早期入閩仙游的陳邁支派和陳伯宣(後裔傳義門)支派。而這三個衍—寔派在譜序中絲毫未提及“齊王建、陳軫”等。

 2、到了北宋中期,歐陽修(公元1054年起)編了《新唐書》,其中的《宰相世系表》關於陳氏部分,把陳寔編為“齊王建的兒子陳軫的後裔”,於是,出現了軫—寔派族譜。

這就是引起兩派分歧的的根源。本文後面將證明,《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關於陳氏部分是不可靠的,陳軫不是齊王建的兒子,陳軫、陳嬰、陳餘也不是祖孫三代一家人。

 3、目前看到的軫—寔派族譜資料最早出現在南宋初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福建閩侯古靈支系族譜的《福州陳太尉(檄公)世家族譜引》,其中明確提到了齊“王建為秦所滅,王建生子升、柏、軫,柏以王者之後為王氏,軫為楚相,封潁川侯,因從潁川襲國姓曰陳,其後世代綿遠。…”但譜序中絲毫未提及重要人物“陳寔”。也未提及本支始祖詳細的源流。

這正好說明軫—寔派起初雖受到《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關於陳氏部分的影響,但並不知道自己祖先的詳細源流。

 4、然而,到了近代,軫—寔派族譜把源流編的十分“完整” (古靈支系族譜最新修於1997年)。

持本派觀點的人,自稱正宗,反說衍—寔派錯了。依據是“歐陽修(公元1054年起)編的《新唐書.宰相世系表》”、“1991年的《中華陳氏通書.陳姓》”和“福建莆田、仙游、惠安等地及廣東、海南等省的古譜記載”。詳見陳百才先生的《姓氏文化研究論文集》第54頁。

正是由於現代人根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進行“接譜”,才出現了把自己的源流接錯了。

 5、筆者還發現,很多研究陳氏源流的人士,在寫研究文章的時候,都是盲目地把宋代《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作為正確的證據去否定唐代以前出現的衍—寔派源流,用現代人編的某某族譜資料去證明另一個族譜的源流錯了。這犯了邏輯上的錯誤。

筆者以為,研究源流問題要掌握的原則是:

 1)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用歷史唯物主義者的觀點,採用的歷史的可靠資料,分析、判斷,以求客觀的答案。

 2)收集的歷史資料要真實可靠,資料的時間性對本文的探解很重要。

例如,族譜中較早期的“序言”、“譜引”等是通過修譜代代相傳,比較真實地表達了當時作者的觀點,而族譜中的源流圖有的在後期“接譜”過程中被修改,可能出現差錯。

 3)根據百家爭鳴的原則,觀點和結論決不強加於人。

本文後面將以上問題展開討論。

 

二、源流問題的實質是認祖問題,也是家族文化基因的傳承和延續

在當今社會,證明父子或母子關係,用的是親子鑒定,即DNA鑒定。現代人對於古人的源流探索,要證明誰是誰的祖宗,是何等困難(同濟大學正嘗試做這樣的工作)。顯然目前不可能這樣做。

因此,源流問題從實質上說,是一個認祖的問題,也就是認誰是自己的祖先。而現實中,認祖就是通過官方記載及族譜等歷史資料,實現家族文化基因的傳承和延續。如:族譜中記載的胡公滿、陳國、閔公、潁川、陳寔……等等,都是文化基因。比如,從帝舜到胡公滿封陳國再到最後一任君王閔公,可以編成以下的文化基因鏈:虞舜——胡公滿——閔公。如果把基因鏈之間都正確地填滿了,則一條源流就清晰圓滿了。

畢竟,從媯滿封陳國到現在,已過了三千多年,經歷戰爭和朝代的變化,許多資料散失,目前,福建各支派(家族)的源流問題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幾類:

一類源流:歷史資料完整,歷代源流具有傳承性和延續性。即本支派的文化基因鏈完整,關鍵的文化基因不缺失,且代代相傳,綿延不息。

二類源流:歷史資料不夠完整,本支派的文化基因鏈原本不完整,關鍵的文化基因有缺失,經後期接譜後,形成“完整”的文化基因鏈,其中可能產生瑕疵。這類源流有待於進一步查證。如果暫時無法查證,應尊重本家族意見。

三類源流:歷史資料不完整,本支派的文化基因鏈原本不完整,關鍵的文化基因有缺失,經後期接譜後,形成“完整”的文化基因鏈,其中產生明顯的差錯。這類源流建議收集資料進一步核查。如果暫時無法查實,也應尊重本家族處理意見。

四類源流:由於各種原因,至今不知源流之所出,很多宗親在想方設法,尋根問祖,隨著姓氏源流研究的不斷深入,歷史資料的不斷豐富,宗親間聯繫的增多和交流的擴大,相信將來會有更好的結果。

 

三、陳平、陳寔“上譜表”告訴我們什麼?

胡公滿封陳國,後被楚國滅於西元前 479年。西漢始於公元前 206年,陳平作為西漢三朝元老,曾輔佐漢高祖取得政權。陳寔是東漢名士,生於和帝永元十五年(公元 103年)。

“源流卷” 235頁的“漢.曲逆侯陳平上譜表”載:“漢惠帝二年(公元前196年)戊申孟夏月,詔天下索諸譜。曲逆侯陳平上譜潁川,漢初,陳郡陽武縣戶牖鄉,陳氏胡公血脈,周朝篡修宛丘譜,臣平言臣等……臣承虞帝之後,滿公之苗裔……臣六世祖周昌,周顯王二年為齊令尹,三年……因避居而家焉。子孫遍佈諸郡……領授戶牖侯,加封曲逆侯……”。

“陳平上譜表”告訴我們,西漢重臣陳平屬虞帝之後,滿公之苗裔,其源流清清楚楚,為陽武縣戶牖支派,有譜可查,而戶牖始祖公認為陳衍。自此即可勾畫出陳平家族的源流:

舜帝—滿公—閔公—陳衍—周昌—陳平

“源流卷” 235頁的“漢•太丘長陳寔上譜表”載:“東漢桓帝三年(公元 149年)秋八月,太丘長寔上譜表。……臣伏閱舊譜,分封創于胡滿,得姓始于陳國,枝葉相承……暨漢孝惠之歲,臣十三世祖平公,加曲逆侯,拜左丞相,遂移家山陽,特授封侯之樂,舍賜關內之爵,源流不惑,代次無疑。如臣何功,蒙恩屢賜為太丘長,民潁川郡,臣今賜謹錄一通,其婚姻職狀進奏以聞。臣寔誠惶誠恐,稽首頓首謹言”。

“陳寔上譜表”告訴我們,陳寔“伏閱舊譜”後編輯上譜表,對自己“源流不惑,代次無疑。”“分封創于胡滿,得姓始于陳國,枝葉相承”,認陳平是“十三世祖”。“平公,加曲逆侯,拜左丞相,遂移家山陽(注:陽武)”。戶牖始祖公認為陳衍,自此即可勾畫出陳寔家族的源流:

滿公—閔公—陳衍—陳平—陳寔

綜合“陳平上譜表”和“陳寔上譜表”所表達的陳寔源流,具有傳承性和連續性,我們可以確認陳寔源流是:

舜帝—胡公滿( 1世)—閔公(20世)—陳衍(21世)—周昌(24世)—陳平(30世)—陳寔(43世)

至此可以認定,以上陳寔源流不惑,代次無疑,真實可信。同時必須強調以下三點:

 1、陳寔源流是在公元 149年自己認定的。

 2、兩個上譜表隻字未提陳完、陳軫,因此陳寔源流與田齊派毫無關係。

 3、陳寔老家河南省長葛市古橋鄉陳固村的陳寔後人也是認定以上戶牖衍—寔派派源流。(祥見潁川陳氏研究會會長陳瑞松的《陳氏源流》)

因此陳寔的後人完全可以自信地認定自己是屬戶牖衍—寔派。

至於有的人說陳寔為了提升自己身份,“偽認”陳平為十三世祖。這可能嗎?陳寔以德高望重著稱,“偽認”二字怎麼能扣到陳寔頭上,況且造假譜是欺君重罪,陳寔會做這種傻事嗎?!

 

四、早期陳寔的後人如何認祖?

 1、關於陳潤支派

晉鹹和六年(公元 331年),最早的陳氏入閩始祖陳潤寫了一篇“閩中草寓記”。現轉載於“源流卷” 237頁。以下摘錄文中關於源流的部分內容:

“我陳自媯分而虞,至思、遂二公。世承舜帝祀,……周啟運索滿公封為陳國,賓固虞封內三百里潁川地也。子孫以陳為氏,曆二十三世,至閔公六年,為楚公子申所滅。祖屬遂散處為陳留、為下邳、為臨潁。若長十六世祖孤立公,避難擇地也。至太丘公以文行功業范于世,時仕魏仕晉,皆修家法……我宦游江表七載,痛荊棘載途,不能攜抱以歸,見潁川族人。複不能支賦役,又轉而之閩者。”

“……少待天下之清,歸祀陳川鐵墓,修長葛故廬,添郾城坯土重墟,潁川大德,使祀不終墜,則吾願終矣。……”

從“閩中草寓記”中,我們能讀出以下幾點:

 1)陳潤確認自己是舜帝、胡公滿、閔公及太丘公的後裔。

 2)陳潤確認祖籍故土在潁川長葛。

 3)陳潤入閩後,有“歸祀陳川鐵墓,修長葛故廬,添郾城坯土重墟”,以報“潁川大德,使祀不終墜”的強烈願望。

 4)“閩中草寓記”隻字未提陳完、陳軫,說明其源流與田齊派無關。

上述源流可以表達為:

滿公( 1世)—閔公(20世)—陳衍(21世)—周昌(24世)—陳平(30世)—陳寔(43世)—陳潤

此源流具有傳承性和延續性,陳潤後人可以心安理得認衍—寔派為祖。

 2、關於陳邁支派

隨.義甯恭帝元年(公元 617年),仙游一支陳姓入閩始祖陳邁(任官車騎都尉),修譜並寫了一篇族譜序,轉載在“源流卷” 238頁。此序源自仙遊《橫山陳氏族譜》,題目為《隨.陳邁族譜序》,現摘錄如下:

“……通考其本始,出自虞,傳自周,滿公因武王賜姓,始都宛丘,此我氏肇基之所以來也。傳數世,後遷平昌,再移潁川。迨至永嘉二年,潤公渡江入閩,則福州家焉。陳氏源流不絕……予于隨大業初,領兵馬鎮莆,居刺桐巷。……至於修譜一事,上而祖考,下至雲礽,千百年世系昭垂,在此一舉者,予何敢誘為伊人任也!故是歲(注:公元 617年)集稿,于孟秋修明之。一支一脈,脈絡貫通。而今以後,可以知源流,可以與忠孝,可以序昭穆,可以定服制,其在斯諸乎?其在斯譜乎?謹序。”

陳邁親自參與修譜,“上而祖考”,“可以知源流”,“可以序昭穆”。其結論是:

 1)“其本始,出自虞,傳自周,滿公因武王賜姓,始都宛丘。”

 2)“傳數世,後遷平昌,再移潁川。”

 3)“迨至永嘉二年,潤公渡江入閩,則福州家焉。”

 4)“予于隨大業初,領兵馬鎮莆,居刺桐巷。”

說明陳邁通過修譜,源流清楚,確認為陳潤後代:

滿公( 1世)—閔公(20世)—陳衍(21世)—周昌(24世)—陳平(30世)—陳寔(43世)—陳潤—陳邁

此源流也具有傳承性和連續性。即屬衍—寔派世系。因此,陳邁的後人也可以堂堂正正地認衍—寔派之祖源。

 3、關於陳伯宣支派(江州義門派)

陳伯宣是著名的江州義門派始祖。“源流卷” 238頁至 240頁轉載了《陳伯宣公譜序(匡山譜序)》,是著作郎陳闊(字伯宣)于大唐中宗嗣聖元年( 684年)所作,譜序中多次明確提到其源流,現摘錄兩小段如下:

“嘗考我陳氏宗譜,自春秋時,第二十一世衍祖,隱居陽武戶牖,衍系成圖,傳于後裔,後傳九世至漢丞相平祖,……”

“自胡公少陽始,傳至平祖三十世,平傳十三世至太丘實祖,實傳六世至逵祖,逵至予二十三代,至於統計七十二世矣。……”

以上兩段再清楚不過地表明,陳伯宣對自己家族源流瞭若指掌,概括如下:

滿公( 1世)—陳衍(21世)—陳平(30世)—陳寔(43世)—陳逵(49世)—陳伯宣(72世)

因此,上述源流具有傳承性和延續性,義門陳氏認屬衍—寔派也是無可非議的事實。

以上陳潤、陳邁、陳伯宣三大支派的源流,所提供的史料都在唐代以前(最遲為大唐中宗嗣聖元年(公元 684年)),毫無爭議。所以此三大支派的源流都屬於前述的一類源流,它進一步證明了以下衍——寔派源流的正確性:

舜帝—滿公( 1世)—閔公(20世)—陳衍(21世)—周昌(24世)—陳平(30世)—陳寔(43世)

 4、關於開漳聖王支派

陳元光(公元657年—711年),字廷炬,號龍湖,固始縣陳集人。其父陳政以功累升為玉鈐衛翊府左郎將歸德將軍民。

唐總章 2年(公元 669年),閩粵泉、潮二州間“蠻獠嘯亂”,高宗命陳政為領南行軍總管,前往七閩與粵之界綏安縣地靖亂安邊。陳元光以鷹揚將軍隨父遠征。陳政披荊斬棘,積勞成疾,於儀鳳二年(公元 677年)病故。21歲的陳元光襲職任左郎將。是年,諸蠻攻陷潮陽。永隆二年(公元 681年)晉升陳元光為正議大夫、嶺南行軍總管。

永諄二年(公元 683年),陳元光上《請建州縣表》,獲准於泉、潮間置一州,名曰漳州,下設漳浦、懷恩兩縣。詔令陳元光任刺史。

“源流卷” 258頁轉載了宋乾道己醜(1169)年雲散朝議大夫陳景肅撰寫的《重修族譜序》(錄自《開漳聖王族譜》)。摘錄如下:

“吾之譜,其普天下之譜之,則圖,吾之圖其衰時之對……縱而觀之,本自舜而滿,衰于閔公,起于文範(注:陳寔),傳於政,而至於我,其久何窮也!橫而觀之,折而田而陸,漢為紀、諶。晉為祈、匡。唐為敏、敷、政,為詠、謨、訐。本朝為三希、四小,為九舜、為六禹,為湯衍,而二文五武,為惠、獻、則、損、宋、宰、登、寀、寮,為萃、渭、英、彥、著、芳、蒙、茂、概、植、格、禮、祚、禧、佑。……”

此譜序說明,陳元光派在陳景肅之前修過譜,此次重修,源流明確,從胡公滿到閔公,到文范陳寔,到紀、諶,到祈、匡,到敏、敷、政……,具有傳承性和連續性,因此開漳聖王陳氏源流應屬衍—寔派。但是,一份《錄自開漳聖王譜》的“福建漳南陳氏世系記”把陳寔編成閔公次子全溫的後裔,使本之源流存在瑕疵(有人把陳寔過繼給全溫的後裔引奇)。因此陳元光後裔認衍—寔派為祖只能列為二類源流。

 5、關於貢川陳雍支派

陳雍,字月銘,于唐開元29年(公元 741年)同次子陳野遷南劍洲沙陽固發沖(今永安貢川)。貢川陳氏開基於唐代,鼎盛于宋代,以七十多名進士而躋身於閩西的望族,成為八閩陳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祠堂內柱上有大理學家楊時的一付對聯:“半壁宮花春宴罷,滿床牙笏早朝歸”及大門朱熹題贈:“一門雙理學,九子十科名”。“南閩理學無雙仕,北宋忠貞第一家”。就是當年宗族的真實寫照。

“源流卷”244頁至245頁轉載了《福建沙陽貢川陳氏大宗祠序》(摘自永安貢川陳氏大宗譜),由貢川陳氏第七世汀州學正陳昂于唐昭宗天複三年(公元 903年)所書。現摘錄如下:

“……複考漢中郎蔡邕所撰太丘公碑文,乙太丘公為潁川許州長葛人,年八十三……複細考中丞公之舊譜,尊太丘公諱實字仲弓者為始祖……”

序中雖未提及陳寔以前的源流,但對陳寔為祖確認無疑,說明貢川陳氏認陳寔為潁川始祖,其族譜均認衍—寔派,也從未提及與田齊相關問題。但貢川陳氏是後期接源流,包括宋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陳彭老修譜,對陳寔到陳雍的這一段世系仍存在疑問,尚待進一步考證查實。所以這也屬於二類源流。

 

五、軫—寔派源流質疑

宋歐陽修於公元1054年開始編輯的《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關於陳氏部分,摘錄如下:“……是為胡公,九世孫厲公他生敬仲完奔齊,以國為姓,既而食于田,又為田氏。十五世孫齊王建為秦所滅,三子:升、桓、軫。桓稱王氏。軫楚相,封潁川侯,因徙潁川,稱陳氏,生嬰秦東陽令史。嬰生成安君餘。餘生軌。軌生審。審生安。安生恒。恒生願。願四子:清、察、齊、尚。齊生源。源三子:寔、崱、遂。寔字仲弓、後漢大將軍棣屬文范先生。六子:紀、夔、洽、諶、休、光。……”

我們把以上的源流分成兩段,即:

一段:滿公(1世)—厲公(9世)—陳完(田完,10世)—齊王田建(25世)

二段:齊王田建(25世)—陳軫(26世)—陳嬰(27世)—陳餘(28世)—……陳寔(36世)

對以上兩段源流分別加以分析:

 1、第一段:陳完—齊王建,沒有爭議

歷史上陳國發生動亂,公元前 672年,厲公之子陳完(字敬仲,生於公元前 705年)奔齊,改姓為田完,仕齊。再傳15代後裔田建奪取齊國政權,為齊章王。公元前 221年齊王建被楚國所滅,齊王建被俘,關在共邑(今河南輝縣)。這段歷史沒有爭議,不做探求。

第二段源流錯誤太多,分別分析如下:

 2、第二段:齊王建—陳寔有錯,陳軫不是齊王建的兒子

有人認為,齊國滅亡以後,齊王建的兒子田軫,逃到楚國,恢復陳姓,陳軫任楚相,後被封潁川侯,成為陳姓始祖。真正的史實是如何呢?

《四庫全書》萬姓統譜卷十八中記載:“陳軫,楚大夫。秦惠王欲伐齊患楚與從,使張儀說楚:“絕齊,獻商於之地六百里,秦女事之。”軫諫曰:“絕齊,則楚孤,秦以孤國與六百里哉,齊秦合交,兩兵至矣。”王曰:“子閉口。”遂絕齊。而秦不與地,欲攻之。軫曰:“口可開乎,攻之不如賄之。”乃攻焉,斬首八萬。”

從這段歷史資料中,我們可得到哪些資訊呢?

 1)秦惠王在位時間(公元前337年—公元前311年),“張儀說楚”時間是公元前 313年,此時陳軫已任楚大夫。此時陳軫年齡至少30—40歲,設約為35歲,則其出生約在公元前 348年。而齊國滅亡(齊王建被俘)時間是公元前 221年,說明陳軫在齊王建被俘之前約 127年就已任楚大夫,所以陳軫不可能是齊王建的兒子。換一角度看,假設齊王建被俘時為60歲,則其出生於公元前 281年,比陳軫晚67年,不可能父親比兒子小約67歲吧。

歷史上,從公元前 317年的秦韓“修魚之戰”陳軫獻緩兵之計,公元前 313年“秦王使張儀説楚離間齊楚,接連敗于丹陽、藍田之戰”,公元前 310年“張儀欲窮陳軫”,公元前 299年“楚懷王入武關被秦昭襄王贏稷扣留”等事件都有陳軫活動的記載。都充分佐證了上述的結論:陳軫早于齊王建近百年,陳軫不可能是齊王建的兒子。同時,也說明了歐陽修編的《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關於“陳軫是齊王建的第三兒子”是錯誤的。

 2)陳軫任楚大夫真的,他就是戰國時的縱橫家陳軫。

 3)陳軫在齊國被滅亡(齊王建被俘)之前就姓陳,而不是齊國滅亡後恢復陳姓。

 4)陳軫是在楚國被滅亡(公元前 223年)前任楚大夫,因為楚國比齊國早2年(公元前221年)就被滅亡了。

 5)陳軫生前沒有封潁川侯

《戰國策楚策一.張儀相秦謂昭雎章》載:“陳軫,夏人也”,指的是陳軫是夏邑人,商朝時的夏邑,周時為陽翟。在周烈王六年(公元前 370年),韓懿侯將國都複遷陽翟。《史記.秦始皇本紀》載:秦始皇“十七年(公元前 230年),內史騰攻韓,得韓王安,盡納其地,以其地為郡,命曰潁川。”也就是說,秦始皇十七年起,才有潁川郡之名,郡治首府設在陽翟(今為禹州)。陳軫歷史上有記載的最後活動是在公元前 298年,促成齊、韓、魏、趙聯合抗秦,歷時三年(到公元前 296年),齊、韓、魏大軍攻入函谷關,危及咸陽,迫使秦國歸還所侵韓魏之地,合縱攻秦取得勝利。此時陳軫約52歲,離設潁川郡還有66年。假設活到90歲,則大約死於公元前 258年,他死後28年才有潁川郡。所以,陳軫生前不可能封潁川侯。據說今禹州市火龍鎮老官陳村1972年出土一塊“潁川侯陳軫故里”石碑,只能說明陽翟(今為禹州)為陳軫故里,潁川侯之稱可能受《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影響造成的。唐武宗會昌三年( 843年),陽翟複歸許州潁川郡管轄。陳軫與陳寔分別生活在兩個不同的地方,陳軫生活在陽翟(今禹州),陳寔生活在長社(今長葛,屬許昌)。他們應屬於兩個不同的家族。

 3、陳嬰不是陳軫之子

《四庫全書》萬姓統譜卷十八中記載:“陳嬰,本東陽令史,居縣中,素信謹,東陽少年殺其令。欲立嬰為王,嬰母謂曰:自我為汝家婦,未聞汝先有貴者,今暴得大名,不祥,不如有所屬。嬰乃止。後相楚懷王。”

司馬遷《史記.漢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堂邑。以自定東陽,為將,屬項梁,為楚柱國。四歲,項羽死,屬漢,定豫章、浙江都浙,自立為王壯息,侯,千八百戶。複相楚元王十一年。(高祖)六年十二月甲申,安侯陳嬰元年。”

班固的《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堂邑安侯陳嬰。以自定東陽為將,屬楚項梁,為楚柱國。四歲,項羽死,屬漢,定豫章、浙江都漸,定自為王壯息,侯六百戶。複相楚元王十二年。十二月甲申封,十八年薨。”

這就是歷史上的東陽令史陳嬰,漢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十二月甲申日堂邑安侯,項羽死後,屬漢。受封堂邑侯十八年後(公元前183年)去世。那麼,陳嬰出生於何時呢?

《史記卷七.項羽本紀第七》中有這樣的記載:“秦二世元年(注:公元前 209年)七月,陳涉等起大澤中。”“……項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聞陳嬰已下東陽,使使欲與連和俱西。陳嬰者,故東陽令史,居縣中,素信謹,稱為長者。東陽少年殺其令……凡六七萬人,軍下邳。”

此材料說明,約在公元前 209年時,陳嬰為東陽令史,“稱為長者”,年齡當在35—40左右,設為38歲,所以其出生約在公元前 247年。則陳嬰的生卒時間為(約公元前 247年——公元前183年)。這與陳軫出生在約西元前 348年相比,大約相差約100年。所以東陽令史陳嬰不可能是楚相陳軫的兒子。

 4、陳余也不是陳嬰之子

《四庫全書》萬姓統譜卷十八中記載:“陳余,大樑人,好儒術,與張耳為刎頸交,秦滅魏,購求耳、餘兩人,變姓名俱之,陳為裏監門,後從陳勝起兵,余自立為代王。”

《史記卷八十九.張耳陳餘列傳》中有如下的記載:

“張耳者,大樑人也……陳餘者,亦大樑人也,好儒術,……亦知陳餘非庸人也。餘年少,父事張耳,兩人相與為刎頸交。”

“秦滅魏數歲,已聞此兩人魏之名士也,購求有得張耳千金,陳餘五百金。”

“陳涉起蘄,至入陳,兵數萬。張耳、陳餘上謁陳涉。涉及左右生平數聞張耳、陳餘賢,未嘗見,見即大喜。”

“章邯引兵至邯鄲,皆徙其民河內,夷其城郭。張耳與趙王歇走入钜鹿城,王離圍之。陳餘北收常山兵,得數萬人,軍钜鹿北。”

“陳餘已敗張耳,皆複收趙地,迎趙王於代,複為趙王。趙王德陳餘,立以為代王。”

“漢三年,韓信已定魏地,遣張耳與韓信擊破趙井陘,斬陳餘泜水上,追殺趙王歇襄國。漢立張耳為趙王。漢五年,張耳薨,諡為景王。”

以上資料說明:陳餘和張耳都是大樑人,年少時,陳餘對待張耳如同父親,有刎頸之交。陳餘與張耳一同參加過陳涉的起義,在钜鹿之戰中,曾被章邯、王離圍困于钜鹿城(後來兩人分道揚鑣),趙王德陳餘,立以為代王。……漢三年(公元前 204年)陳餘被韓信和張耳斬于泜水上(即陳餘死於公元前 204年)。那麼陳餘出生於哪一年呢?

陳餘事張耳如父親,說明他比張耳小至少20歲,而張耳生卒時間為(公元前 264年— 202年),則陳餘出生大約在公元前 244年。這與陳嬰出生約公元前 247年相比,年齡相近,所以陳餘也不可能是楚相陳嬰的兒子。

總結以上 2、 3、 4三點,得到以下錯誤的源流:

齊王建—錯—陳軫—錯—陳嬰—錯—陳餘

所以,宋歐陽修編輯的《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中,把幾個毫無血緣關係的歷史人物拼湊在一起,編成世系鏈,因此軫——寔派源流是錯誤的。其實也不奇怪。離齊王建被俘,到宋歐陽修編輯《新唐書》已過了一千多年,在漫長的歷史中,朝代的更迭,戰爭和遷徙,交通的不便,資料的缺失,地理位置的變化,人力的有限,都會給編輯帶來難以解決的困難。如果我們今天沒有網路、交通的方便,沒有大量資料的彙集……,我們也不可能破解這些難題。

 5、關於南院支派的源流質疑

南院支派是福建人口較多的一個支系,也稱為太子太傅派,指的是陳忠之子陳邕與唐開元二十四年入閩,始居仙遊,後遷惠安,再移居漳州南廂山,繁衍廈門、福州、閩侯等地。本支派自稱是齊王建的第三兒子陳軫—陳寔的後裔,屬於軫—寔派。

以下將對本支系中一個重要的分支(古靈支系)進行分析:

“源流卷” 253頁轉載《福州陳太尉(檄公)世家族譜引》。此譜引錄自《古靈支系族譜》,是佑朝議大夫陳錄輝(檄公九世孫)于宋乾道二年(1166年)所寫。這時已是南宋。

古靈支系是福州、閩侯、長樂地區重要的一個支系,它也是南院派一個分支,頗具代表性。這也是南院派目前可見到最早的“譜引”資料。摘錄如下:

“按陳氏出自媯姓,虞帝舜之後,夏禹封舜子商均于虞城,三十二世孫閼父……生滿……是為胡公。九世孫勵(厲)公陀,生敬仲完奔齊……九世孫(注:有錯)王建為秦所滅,王建生子升、柏、軫,柏以王者之後為王氏,軫為楚相,封潁川侯,因從潁川襲國姓曰陳,其後世代綿遠。唐開元有江左諸陳,居於光州固始縣者為聞公,子魏國公顯公于乾符五年拒黃巢死之,葬福州,子孫;在居石井。兵部侍郎勳公因巢滅賊之亂,自固始避亂福州,及廣明,巢賊亂中原,太尉檄公,乃迎待勳公入閩,賜第城南。太尉生三子,甲曰令鎔,大中大夫,遷大義;乙曰令圖,客省使;丙曰令酞(猷),工部尚書。尚書之後,或遷羅源、福安、長樂岱峰、侯官瓜山鞍頭。古靈惟客省使世居矣……”

按上述譜引作源流圖:

胡公滿(一世)—勵(厲)公陀(九世)—敬仲完(十世)—齊王建(十九世,注:有誤)—陳軫……陳聞—陳勳—陳檄—令鎔(遷大義)、令圖(遷古靈)、令猷(猷)(遷羅源、福安、長樂岱峰、侯官瓜山鞍頭)

此材料說明:

 1)本支派自認為敬仲完、陳軫後裔。這與本文前述的結論是矛盾的。

 2)本“譜引”未提及陳軫與陳聞之間源流,說明當時不知此段源流。

 3)本“譜引”在陳軫與陳聞之間,絲毫未提潁川陳氏的重量級人物陳寔,說明《譜引》作者陳錄輝不知道陳寔或不認為陳寔是自己的祖宗。

其實,本分支的古靈陳氏直接入閩始祖是陳勳、陳檄父子,來自河南省固始縣矮嶼村,時間是唐乾符五年(公元 878年)。作者對此前的源流並不知道,至於後來如何與南院派入閩始祖陳邕對接起來,不得而知,現在才知道是1997年修譜時“補充”上去的。

 4)閩侯大義陳氏、古靈陳氏及羅源、福安、長樂岱峰、侯官瓜山鞍頭陳氏,同屬這一派。難免出現同樣的錯誤。

再看看網路載《福建長樂古靈陳氏族譜》資料關於陳軫、陳嬰、陳餘等的記錄:

“第一世,軫,字元公,齊章王建季子,章王生三子,長子升,仍傳田姓,次子柏,以王者之後改王姓(應郎玡王),季子即公,齊為秦所滅,公奔楚,初事威王為從約長懷王元年,帥師功亟谷關,公為左大夫,襄王元年為楚相駐河東三城,封潁川侯,賜姓陳氏為潁川陳氏鼻祖(潁川封即今之陳縣),生於楚宣王丁卯八月初三子時,卒於考烈(火?)王元年已亥十月初二巳時,配吳氏封潁川郡,君合葬許昌城西三裏平原山,生子嬰。”

“第二世,嬰,字子安,初事考烈王,為壽春內史擢上大夫,封上柱國,食邑淮南五縣,後入秦為東陽令史,生於楚懷王二年甲午四月十三日午時,卒于秦始王甲子年十二月十二日子時,配劉氏封縣夫人,具附葬許昌平原山,生子:餘。”

“第三世,餘,字介溪,仕趙陳渉初發難近,與張耳同事趙王武臣為左右校尉,及武臣為將,韓廣所擄乃立趙王后,歇為王,封成安君諡文僖先生,漢高帝二年丙申立為代王,生於秦始皇二年西元前245年丙辰正月十三日亥時,卒于漢高後元年甲寅西元前187年二月十七日未時,配趙氏封為王后,合葬鳳翔府龍山,生子軌。”

……

以上列出的陳軫、陳嬰、陳餘,顯然與本文前面論述的三個歷史人物是一致的,但不可能是“祖孫三代”,我們根據此材料把上述三人的生卒時間換算出來:

陳軫生楚宣王丁卯(公元前 353年),卒考烈(火)王元年已亥(公元前 262年)。

陳嬰生楚懷王二年甲午(公元前 327年),卒秦始王甲子年(公元前 237年)。

陳餘生秦始皇二年丙辰(公元前 245年),卒漢高後元年甲寅(公元前 195年)但不是甲寅。

按照以上生卒時間,可得以下結論:

 1)楚相陳軫生於公元前 353年,比齊王建被滅(公元前 221年)早 132年,陳軫死於公元前262 年比齊王建被滅早41年,所以,陳軫不是齊王建的兒子。

 2)秦末東陽令史陳嬰生於公元前 327年,雖然年齡符合與陳軫的父子關係,但與歷史不符,他比秦始皇統一中國(公元前 221年)早 106年,不可能參加秦末起義。

 
3)成安君代王陳餘生於公元前 245年,比陳嬰生於公元前 327年,相差82歲,也是不可能是父子關係的。

所以,以上《古靈族譜》資料提供的陳軫、陳嬰、陳餘三個歷史人物,既不可能是齊王建的後代,也不可能是祖孫三代一家人。

顯然,產生以上錯誤的原因,是以上提供的資料,是現代人1997年8月8日發起重修族譜時“補充”上去的。《福建長樂古靈陳氏族譜》網路資料稱:

“根據福建師範大學圖書館古籍部的材料,宋:淳佑、紹興、乾道年間;明:洪武、洪熙、永樂、嘉慶年間;清:順治、光緒、咸豐、康熙年間以及最後一次中華民國四年正月二十日校訂的古靈陳氏的譜敘、譜記、譜引以及記、略、傳考、實錄等數十編古靈陳氏名人修譜記載,現擇其主要,將陳氏古靈(現閩侯縣南通鎮古城村,即風景區十八溪古城)主要歷史淵源,傳承環節,原由經過,名人以及現在分佈情況作耀祖引序:”即最早的資料是南宋初的。

這充分說明,陳氏源流之錯在於當代人“接譜”的錯誤。古靈譜應屬於前述的第三類源流,即通過後期接譜“補充”完整。關於南院派的其他分支的源流,未看到更多的早期的資料,不予置評。

 

六、關於兩派源流的幾點釋疑

 1、為什麼衍—寔派源流具有傳承性和延續性?因為衍—寔派源流通過代代修譜,代代傳承,不斷延續至今。

 2、為什麼衍—寔派源流中從不提及陳完、齊王建、陳軫?而軫—寔派源流中從不提及陳寔(現代譜例外)?說明陳寔與軫—寔派無關。

 3、軫—寔派源流看到的最早的資料是歐陽修編的《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其中錯誤明顯。而人們卻糊裏糊塗地相信它呢?因為普通人平時看不到歷史資料,也難以識破真相,只能盲從。

 4、為什麼陳寔的老家許昌、長葛、陳固村沒有留下陳完、齊王建、陳軫、陳嬰、陳余等文化基因(歷史記載)?唯一的解釋就是他們與陳寔沒有親緣關係。

 5、《四庫全書》萬姓統譜卷十八記載的資料,凡是有直接親緣關係(父子、兄弟、幾代孫等)的都有注明,而陳軫、陳嬰、陳餘卻沒有標注此關係,而且《四庫全書》萬姓同譜卷十八中陳嬰與陳餘是並排在一起也沒有標明父子關係,難道僅僅是疏忽嗎?

 6、有網友質疑,陳翔不是陳寔的父親,理由是陳寔“出身卑微”,而陳翔為召陵人,且官拜禦史中丞……以此否定衍—寔派的源流。筆者以為,任何一個源流都難保完美無缺。也有可能陳寔的父親是同名的普通人陳翔,而後人把兩個陳翔搞混了。因此,衍—寔派源流從宏觀上說,是可信的,也是陳寔後裔認可的。

 

七、結論

 1、衍—寔派源流具有傳承性和延續性,源遠流長。

 2、宋歐陽修編的《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中把楚相陳軫作為齊王建的第三兒子,是歷史的錯誤!楚相陳軫不是齊王建的兒子。陳軫、陳嬰、陳餘不是祖孫三代,《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關於陳氏部分難保正確。

 3、夏人陳軫作為楚大夫,沒有封潁川侯,他是歷史上著名的縱橫家,也是歷史上有記錄的較早的陳氏先賢,他作為禹州陳氏始祖可能比較合適,不宜作為潁川陳氏始祖。潁川陳氏始祖當屬漢朝名士陳寔,他是公認的潁川望族的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4、軫—寔派源流,源頭出錯,後接的譜難保正確。

 5、陳潤支系、陳邁支系、陳伯宣支系、屬衍—寔派源流,可信。

 6、陳元光支系、永安貢川陳雍支系始終認衍—寔派源流,無可非議,但源流中尚存疑點有待進一步考證。

 7、南院派陳邕支系源流缺乏唐朝在之前的早期資料,難以評論。但古靈支系陳聞、陳勳、陳檄以前的源流是後期“拼接”上去,難保正確。

以上觀點,歡迎宗親及有識之士批評指正!

 

主要參考文獻資料:

 1、《中華陳氏大典》陳美觀、陳及霖,中國文史出版社2015年

 2、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原文及全文檢索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3、《陳氏源流》陳瑞松,黃河水利出版社2002年

 4、《姓氏源流研究論文集》陳百才 2015年

 5、《潁川陳氏始祖陳軫考》陳輝斌,陳氏宗親網

 6、《陳軫生平事蹟簡述》陳月海 陳剛 陳氏研究網

 7、百度百科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