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八閩陳氏

潁川陳氏伯萬公後裔 字輩錯亂探源

作者:鶴松  來源:騰訊網  更新時間:2020年12月31日

潁川陳氏伯萬公後裔 字輩錯亂探源

2020-12-13

字輩,也叫做字派,是指名字中用於表示家族輩份的字。單一的每個字輩有其精深的含義;若干單一字輩合組成的四言、五言或七言等短句則類似於詩,皆宣揚忠孝節義,蓄含祈福和美好的願望。文化底蘊深厚的執筆者,其字輩的組合可謂絢麗多姿的詩篇!

按字輩命名,始於漢,成於宋,盛於明。這是在我國傳承千年的重要取名方式,是傳統家族文化的重要內容,它能明祖宗、序昭穆、講孝道、尚倫理,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

據新化鵝塘明崇禎十五年(1642)三修譜記載,「元季賊亂,遺失湘鄉,……世系班次多所錯落。」且“家自為記,戶各為牒”。

清.道光庚子(1840年)“七修譜”載,“明以前譜牒殘失,無從檢閱”。

失譜之說同我族歷次修譜的記載是吻合的。可見,我族在明弘治癸丑(1493年)“首修譜”時,有關伯萬公後裔字輩的文字資料已經很少,憑口傳心記的字輩就難免會有出入。

據史書記載,元朝實行等級歧視制度,統治者曾頒布法令,禁止平民取名。(我直系先祖六七公、千一公、萬三公等等只能用數字取名,可作為例證。)元代暴政造成不少譜書被焚毀,故不排除明代以前各個姓氏的世系淵源皆有混指儀墓、妄附梁公之嫌。

又據新化鵝塘清乾隆四十九年(1723)六修譜記載,「永齊二支修於城東公寢,康公一支修於大坪公祠。」

“盛世修譜”。康乾盛世,修譜續譜之風盛行,伯萬公後裔的大支小支紛紛自立門戶修譜。

民國時期,“時局艱危”,兵荒馬亂,續修譜牒時收錄的族人資料極不完備。據1935年新化鵝塘“九修譜”載,“此屆與修者僅二十一戶,獲修者不及未修者之多”。

近幾年來,遠徙雲、貴、川、渝、鄂、桂等省的伯萬公後裔返湖南新化尋根覓祖者日益增多,然老譜上查無此人,修譜時漏修應該是缺失的重要原因。

新中國成立後的“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年代,修譜論輩曾被管理者視為搞階級調和,倘有不諱者,……依靠對象……要冒立場不穩的風險,……成份高……者則會被認定為……階級復闢……。

綜上可以看出,元代失譜,清代分支續修,民國漏修,以及建國以來近三十年對譜牒的錯誤認識,均是伯萬公後裔字輩錯亂的重要原因。

部分伯萬公後裔沒有按統編六十字輩第35代對接“惟”字輩,也是伯萬公後裔字輩錯亂的又一重要原因。

清雍正癸卯年(1723),永康齊三宗頭人於新化仲才公祠合議共修宗譜,擬定了統編六十字派;

1996《伯萬公宗譜》和2018《伯萬公文史》皆認定為清乾隆癸卯年(1783)永康齊合議共訂“六十字輩”,這裡疑有誤,至少應提前六十年。因為在乾隆癸卯之前,族人已經按六十統編字派命名了。如下圖,族譜中的陳惟金生於雍正三年,其五個兒子均是“今”字輩。

另有宗賢認為“六十字輩”早在明祟禎壬午年(1642)新化鵝塘“三修譜”時就合議共訂了,這有可能性。若按此說,則統編六十字輩的出現則又提前了幾十年。由於我手中無“三修譜”,因此按我支系族譜所載,暫定“六十字輩”是在雍正癸卯年合議共訂的。

儘管乾隆甲辰“六修譜”再次強調了“三十五代起惟字班各戶同遵”,民國二十四年“九修譜”以及1996《陳氏伯萬公宗譜》等譜牒也反覆強調了伯萬公後裔必須按35代對接“惟”,然而仍有不少的伯萬公後裔因為種種原因並未遵照執行。因此,估計明清以來的伯萬公後裔字輩版本有上百種之多。

就現狀看,有不接“統編六十字輩”的。如錦屏陳氏和宗榮公支系的部分後裔。

也有按三十二代、三十四代、三十六代、三十七代等代次分別對接的。例如永宗派文成裔就是按伯萬公32代接“惟”的。

還有用完了本支系所議字輩再接“惟”的,例如宗榮公支系的部分後裔。

竊以為,未按三十五代接“惟”的支系,應該各有其不同的具體原因,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可以理解的。

就以本支係為例來看,我入川始祖必安公(伯萬公第34代孫)於康熙四十五年((1703)率子孫入蜀,世世代代皆在窮鄉僻壤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生活。1784年乾隆甲辰“六修譜”要求按三十五代接“惟”時,必安公已入川八十餘年了。因此,我必安公後裔按祖訓“一脈獨用”二十舊字輩,用完舊班後才對接了“惟”字輩。現已傳至伯萬公第49代“顯”字輩了。

我支持伯萬公後裔的字輩按第三十五代統一接“惟”字輩的作法,不糾結歷史,嚴以數位化為準。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分清長幼親疏,明白世系源流,促進伯萬公大家庭的團結。

具體操作來看,各支系的字輩以由贛遷湘始祖伯萬公為第一代,順數至本支系已經使用的最低輩份的代次,再對接統編六十字輩的相應代次就理順了。

例如:我支系的最低字輩是“顯”字輩,對應伯萬公是第49代“厚”字輩,新出生的嬰兒就應對接伯萬公第50代“繼”字輩了。

然而,網上所見的各支系譜所載的“六十字輩”又版本各異,讓修譜者難已適從。有的支系改動較小,有的支系作了較大的改動。

首先比較兩個權威版本:雍正癸卯譜(1723)和《潁川陳氏伯萬公宗譜》(1996)

後者比照前者,編委會就“採納族人建議”修改了“肇良讓舊”四個字輩。

我根據伯萬公後裔發到網絡的大同小異的字輩版本(不完全統計),對照雍正癸卯譜所擬定的六十字輩,出現差異的用括號予以了註明。

惟今能顯遠,

歷代(亙古、從古、自古、歷久、永久、立代)善名揚。

端自肇(開)基厚,

繼因衍緒良(長)。

量材(才)修正業,

素位守彝(奕)常。

禮讓(樂、義)家聲舊(振),

詩書世澤光。

香臺恢祖德,

義柱煥宗堂。

餘慶原星聚,

支延萬禩(祀、世、翼)昌。

現冒昧地對括號註明的各支系的改動談談自已的粗淺看法:

1,……亙古……從古……「自古」……歷久……永久……立代,其實含義都相同,都是……延續不斷……的意思,或許是為了避諱而作了種種改動。感覺還是……歷代稍好一點。

2,……肇……字的本意就是開始、開端,故認為改用……開……更簡明。

3,“材”改用“才”,似乎更好命名。

4,……奕……的含義是美麗,替換詞義單一、書寫不便的……彝……似覺可行。

5,……舊……改用……振……,從該短句表達的意思看更為恰當。

6,……禩……同……祀……,改用……世……更能表情達意和便於命名。

7,……“良”……讓……二字,則屬於修譜執筆者參照譜諜版本不同的問題,不排除個別字系筆誤。

還有改動較大的六十字輩版本,這是個較難處理的問題。因為這不僅涉及個人能力,還涉及到在本族的話語權。

各支系根據本支系的實際情況對“六十字輩”作了改動,皆各自有其理由。

例如宗榮支系“民國二十三年(1934)四修譜”改動的理由是“與先代犯”和“不便稱呼”。

小結一下改動理由,還有“涉於僭越”的、有避國號或先帝犯的、有便於取名的、有避免同先代重複的……

此外,還有少數伯萬公後裔誤投了義門。

甚至還有不以伯萬公為一世祖的新化錦屏陳氏。

歸納起來,伯萬公後裔字輩的錯亂有下列原因:

1,不能統一。(散居各地,聯絡不便;陳氏後裔中,尚缺乏鄧小平這樣既權傾朝野且又重視修譜的”重量級人物”。

2,不敢統一。(政治原因)

3,不願統一。(家族成見)

4,修譜者文化水平的差異。(水平原因)

5,抄寫筆誤以及印刷製版的失誤。

隨著民主進程的加快,為適應技術革命的飛躍和城鎮化的要求,我國的人口流動和遷移超過了以往任何社會。修譜論輩,就百姓來看,為了序長幼辨親疏拉關係;就管理者而言,為了外交(海外華僑尋親問祖)以及和諧社會的需要。因此,修譜論輩便悄然興起並逐漸火熱起來。就連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也於九十年代初親自審定了鄧氏96字輩。

字輩問題要求字字準確無誤,認真推敲,這對當前各支系爭先恐後的修譜活動至關重要。以前,各支系根據本支系的實際情況對字輩所作的種種不同的改動和對接,皆各自有其理由。我們沒有理由也沒有資格去責備先祖,重要的是利用現代社會網絡時代提供的方便,做好我們自已。

應該承認,伯萬公大家庭字輩的統一不是件容易的事,越往上清理,分歧越多,難度越大。正確的態度是“知難而進”,每個家族成員都應該積極參與,共同來完成這一艱巨的任務。

毋庸諱言,理順伯萬公後裔錯亂的字輩,風聞已久的正在編修中的“伯萬公宗譜”將起到扛鼎作用。

相信總祠管委會能廣邀賢能,任人為賢。尤其是主編,應飽學醇儒之宗賢方能勝任,才能在寫、編、校層層把關,認真鑑別和慎重採信,才能編修出質量上乘的“伯萬公宗譜”,促使字輩的統一。這樣,既為伯萬公添了彩,又免了他族笑話。

以上一孔之見,僅為拋磚引玉。

重慶市大足龍崗中學陳昌恆謹識

重慶市大足區中醫院陳昌仁審稿

 

Copyright©2006 - 2020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電郵:cs@nanchens.com 微信:mouchun112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