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八閩陳氏

尋訪唐朝陳政入閩在南平浦城縣的歷史印記

作者:雷影 柳志勇  來源:大武夷新聞網  更新時間:2013年01月13日

尋訪唐朝陳政入閩在南平浦城縣的歷史印記

漁梁驛

央視攝製組在南浦溪水上拍攝

仙霞關

據史料記載,唐初,閩粵之地泉州、潮州間爆發山越人“嘯亂”。唐總章二年,高宗皇帝詔命將軍陳政(今河南固始人)為朝議大夫統領嶺南行軍總管事,率固始籍府兵3600名、將校 123員前往平息,少年陳元光隨父出征。因水土不服,府兵作戰失利,奏請增援。朝廷命陳政兄陳敏、陳敷率58姓軍校馳援,隨征眷屬中有陳政母魏敬夫人,這便是志書所說的“盡室南來”。途中,敏、敷及其子染疫病故于須江(今浙江江山),葬於浦城漢興山。魏敬夫人文韜武略,代子領兵南下。兩軍會師後,84姓將士平亂戍邊,建設閩粵,“一無返固”。此後,南遷先民的後裔又陸續播遷到台、港、澳、東南亞以及世界各地。

 

央視攝製組尋蹤而來

為進一步弘揚華夏根親文化,增強臺灣同胞、海外僑胞的民族認同感與凝聚力,中央電視臺近期開拍反映中原先民南遷歷史以及閩台同胞、海外僑胞與中原地區血脈親情的大型人文紀錄片。鑒於浦城縣在陳政、陳元光及魏敬夫人入閩歷史中佔有重要位置, 5月上旬,中央電視臺攝製組一行 9人來到浦城縣,到該縣博物館、回龍山、漁梁驛、觀前古碼頭、梨嶺關及仙霞古道等地進行實地採訪拍攝。

唐軍入閩,途經浦城,但浦城的史料記載不多,只有1994年修編的《浦城縣誌》對此事有明確記載:“總章二年( 669),陳政攜子陳元光率兵入閩,鎮守綏安,因兵少請援,朝命陳政兄敏、敷率援兵南下,同行有其母魏氏,至須江縣時,敏、敷病死,魏氏率兵進入浦城,政葬兩兄境內,繼續南下。”

原浦城縣縣誌辦主任余奎元說:“關於唐軍入閩途經浦城,我也翻閱了不少史料,唯有1994修編的《浦城縣誌》有記載。”

 

陳政二兄葬于浦城

餘奎元查閱並分析了相關史料後得出結論:“據分析,西元 669年,陳政攜子陳元光帶3600名府兵經過浦城,進入漳浦一帶,並打了一些勝仗,後來受到敵兵的頑強抵抗,寡不敵眾,便向朝廷請援。朝廷派陳敏、陳敷和其母魏敬帶領援兵南下增援,陳敏、陳敷所帶的這支隊伍,由於攜帶家眷,行動困難,加上長途跋涉,水土不服,傷病事故,多有發生。至須江,陳敷、陳敏相繼染瘴病逝。未戰先折將,為了不動搖軍心和洩露軍情,便由魏敬代子率兵前行,將兩個兒子的屍體密封,由馬車拉著隨軍前行,從仙霞古道來到浦城,但軍隊到達浦城的時候,屍體已高度腐爛,於是將兩子葬於浦城上水南。”

據河南省固始縣文廣新局副局長高永亮介紹,固始縣的史料記載略有不同。陳政聞報兩兄病死,他立即趕赴須江,帶著兩兄的屍體經仙霞古道前往浦城,並將兩兄葬于浦城漢興山,即迎母攜子帶援軍到龍溪駐地。

 

漢興山上不見墓地

漢興山,現名回龍山,位於該縣城關南側,山上現已被當地農民開發成一片茶園,山腰處建有一寺廟,名護國寺。據說陳敷、陳敏及其他們的兒子都葬在這座山上,所以此山又叫唐軍墓。但由於年代久遠,已經看不到當年的墓地了。

關於陳敏、陳敷的墓葬地址,筆者走訪了浦城縣博物館。據縣博物館工作人員趙真友介紹,固始縣的史料記載與浦城民間口口相傳的說法也略有差異。陳敏、陳敷葬于上水南毛瘩坪,宋朝在此建有圓通塔,後又叫娘子軍連,位於現基督教堂建築地址。據當地老人回憶,他們看見過這兩座墓,建得很有氣派,但於1934年蔣介石為鎮壓第19路蔡廷鍇軍起義,在毛瘩坪興建飛機場,陳敏、陳敷墓和圓通塔同時被毀,墓石和塔磚被拆去建溪下營房。

 

在浦城留下了不少後裔

陳政入閩時帶了84姓將士,平定“嘯亂”,建設閩粵,在浦城也留下了不少後裔。浦城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周勤孫說:“小時候,奶奶告訴我,我們都是河南先民的後裔。”宣傳部辦公室主任陳火富說:”我們也是河南省陳家的後裔,很可能也是陳政的後代。但是年代久遠,已無從考究,真可惜。”

在浦城陳姓的人很多。在原浦城人民銀行行長陳善全的組織下,2008年成立了“浦城潁川陳氏研究小組”,研究陳氏由中原入閩和生息繁衍等內容。陳善全還編纂了《浦城潁川陳氏》一書,對陳政父子入閩開漳也有記載,只可惜也沒有他們在浦城的詳細記載。他說:“我們很可能就是這次唐軍入閩,中原南遷先民的陳家後裔。”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