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杏塘甘山公世系 »

詩山俊彥,僑界賢才--梁瑞基

作者:洪順興  來源:詩意山人  更新時間:2018年08月10日

詩山俊彥,僑界賢才--記歸僑楷模、南安縣僑聯原副主席梁瑞基先生

案頭放著由梁毅編著、梁披雲題寫封面、新加坡南安會館再版的叢書——《梁瑞基》第一集,這是筆者同學梁軍惠贈的珍貴紀念冊。梁軍梁毅昆仲都是本文主人公梁瑞基之孫。

梁瑞基深孚眾望,生前曾任南安縣政協常委,南安縣僑聯會副主席,詩山僑聯主席、致公黨詩山支部主委、詩山中學校董會董事長、南僑醫院董事會董事長、五星小學校董會董事長、成功中學和僑光中學校董會董事。他創辦詩山僑聯、詩山中學、致公黨詩山支部、南僑醫院、五星小學等,功不可沒。

泉州市著名地方史專家、享有“泉州通”美譽的陳泗東,生前題詞盛讚梁瑞基先生:

 “詩山俊彥,僑界賢才。”

如此高度評價,梁瑞基當之無愧。

梁瑞基,字征祥,號仰族,清光緒丁酉年十一月初八(1897年12月20日)生於南安市詩山鎮鳳坡村九鼎自然村。梁瑞基沒有顯赫的背景,家世清貧,勢單力薄,其高祖、曾祖、祖父三代都是單丁傳代。更令人痛惜的是,這三代男丁同樣壽命短暫,只有三十出頭即夭折。為了子孫後代能擺脫這種“魔咒”,希冀平安長命,祖母呂富娘給她兩個兒子(即瑞基父親、叔父)各取一個乳名,老大樑汪洋叫蝦蟳;老二梁丕江叫水蠘。梁汪洋 7歲時,瑞基祖父梁新萬年僅31歲即告別人世。幼年失怙乃人生最大的不幸,父親與祖母相依為命,祖母僅靠手工的微薄收入,撫養兩個兒子,艱難度日。後來,叔父梁丕江又早殤(僅為16歲),祖母也相繼過世。過去,農村封建宗法意識根深蒂固,傳宗接代情結堅不可摧,講究強房大祧,家興族旺,血脈傳承,香火延續,而人少丁衰的梁家自然要直面傳統世俗的歧視與宗法觀念的揶揄甚至欺淩,日子就在物質貧乏與精神歧視的雙重煎熬中度過……

為了改變家庭困境,梁汪洋長大後第一次闖蕩馬來西亞謀生,而後回家娶妻成家,長子瑞基、長女梁碰相繼出生。梁汪洋對母親極其孝順,生盡其養,歿盡其哀,但依然沒有真正逆轉家庭命運的怪圈。逆境奮起,玉汝于成。在鳳坡村九鼎鄉流傳著一個勵志故事。話說有一天,梁汪洋拿出一口五鬥甕,在自家門口埕當著眾人摔破並發誓:“如不會發達,我不回這個家門!”於是,清鹹豐乙巳年(1905年),在母親辭世後,梁汪洋守喪期滿再渡南洋。這次他攜妻帶子,一家四口遠渡馬來西亞檳榔嶼謀生,在一個名叫“大路後”( Jaian Perak)的地方從事養豬業。篳路藍縷,披荊斬棘,披蕉風椰雨,經歷了十年艱苦奮鬥,積累了一定財富。在檳城十載,梁夫人又生下了兩個女兒和一個兒子,後回國又生下第四個女兒。這樣,膝下二男四女,梁家終於改寫了世代單丁的窘況。民國 4年(1915年),梁汪洋帶著一家人衣錦榮歸。

第二度南洋之行,成為梁家全方位改寫人丁、經濟、地位等各方面狀況的拐點。

梁汪洋第二次回國時,梁瑞基已經十八歲,就讀福建省立第十一中,這是一九〇二年福建省最早開辦的八所公立中學堂之一,是泉州地區第一所中等學校,後演變為如今的泉州第五中學。當時,詩山地區考入這所百年名校者可謂鳳毛麟角。當時,因為交通落後,需從詩山坐轎子到碼頭,再從水路乘坐小船抵達泉州。遇到天氣不好,一天都到不了泉州。寒窗苦讀,梁瑞基於1925年甲班畢業,時年28歲。瑞基成為家族第一位秀才,光宗耀祖,鳳坡梁氏宗族引以為榮,民國丙寅年(1926年)重修的《詩山鳳坡梁氏族譜》卷十二有記載。

畢業後,瑞基先後在詩、淘、碼一帶鄉校穿梭任教。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時局動盪,民不聊生,國家積貧積弱。瑞基深感迷茫,決心尋找新的希望。1926年,瑞基二度闖南洋,到印尼雅加達創業,創辦新瑞興( Soei Hien Hoo)布行,生意興隆。他在菲律賓的小弟梁深純也前往印尼幫忙,兄弟齊心合力,事業日益興隆。隨著人丁的不斷增加,老家原來的老房子已經人滿為患了。1936年,瑞基在老家擇地建造一座新樓房。此時母親呂欽老人家年屆花甲,卻是家族上推數代人中最高夀者,故取厝名“壽萱堂”,壽頌成仁宇,萱開不老春。國民政府監察院院長、大書法家于右任曾饋贈墨寶,題寫堂號,蓬蓽生輝。後來,于右任又題詞惠贈瑞基:“雄劍掛壁,時時龍鳴,國恥未雪,何由成名?”

梁瑞基身材魁梧,瀟灑幹練又和藹可親,頗具長者風範。他曾經在“壽萱堂”樓上自題“更上一層,聊堪四望”,足見他志存高遠,襟懷開闊,格局大氣。

瑞基崇文尚教,樂於開化民智,育才濟世。早在上世紀廿年代末,鑒於自己鄉裏地處偏僻,交通不便,學子上學困難,瑞基即提倡在本角落增設小學,並組成校董會,主持建校籌備工作,敦聘校長、教員開班授課,使用新式教材,教化鄉親子弟。

在農耕文明社會,聖賢的教化、經典的傳播等,均以文字為載體。敬惜字紙表達了中國人對文化的天然敬畏,這是一種具有約束力的民族心理與道德規範,也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族習俗。因此,古時絕對禁止將寫有漢字的紙張(即“字紙”)等同于普通垃圾處理。鄉間便多建有字紙亭(敬字亭、惜字亭),各家各戶把不用的字紙集中到亭中焚燒。梁瑞基與鄉間文化人自發組織敬文社,每逢孔子誕辰日(農曆八月廿七日),敬文社成員輪流主辦酒禮,將焚燒後積存的大量紙灰送往溪埔,舉行祭拜儀式,宣讀祭文,把紙灰拋入溪流中。

瑞基斯想開明進步,不墨守成規,力倡移風易俗,樹立嶄新風尚。女子纏足是中國古代摧殘婦女天性的一種封建陋習,當時鄉裏有一位頑冥不化的婦女,強制14歲的閨女纏足,致使她痛苦不堪,放聲大哭,獨坐廳角孤苦無助。恰逢瑞基散步路過,聞聲而入,見此慘狀,遂手持剪刀,剪掉捆綁的布條,解開縫緊的線步,恢復自然形狀,女孩破涕為笑。解除了女孩終生殘疾之苦,長大後,這位農婦對瑞基感激不盡,稱其恩人。

1950年,瑞基三媳婦呂雪嬌19歲時嫁給瑞基三子、時任小學教師的梁世柳。第二年,呂雪嬌生下第一胎,是女孩。女兒兩周歲後,高小畢業的呂雪嬌向祖母、公婆、嬸嬸提出請求,希望繼續上學,長輩們居然一致同意,婆婆照顧小孫女。這樣,呂雪嬌就沒有後顧之憂地讀完成功中學三年初中(與國際著名學者劉再複同班)。又征得長輩一致同意繼續深造,旋即考取南安一中,讀完三年高中。畢業前夕,呂雪嬌身懷六甲參加畢業考,考完後即在丈夫陪伴下到縣城醫院生下第二胎(男孩)。翌年,婆婆照料尚未滿周歲的男孩,呂雪嬌又考入泉州醫專,三年後畢業,又生下第三胎,後就職南僑醫院。呂雪嬌求學、生育的經歷一路順風,未遇多少曲折,充滿傳奇色彩,實在罕見。這固然表明呂雪嬌篤志求學,進取不歇以及巾幗不讓鬚眉的精神;更凸顯梁瑞基一家開明和諧、詩書傳世的家風,委實令人欽佩。

梁瑞基其弟梁深純結婚時,瑞基操持婚事,籌辦新式婚禮,文明熱鬧,轟動鄉間。 1959年 9月,瑞基令堂呂欽老太太壽終正寢,享年82歲。然時逢貧窮年代,百姓生活極為困難。詩山僑聯、致公黨詩山支部、鄉裏等單位人士組成治喪委員會,瑞基帶頭革舊鼎新,喪事簡辦,不擺宴席,不講排場,力戒鋪張浪費,親朋戚友所送的白金、布軸一律辭退。出殯儀式莊嚴而簡單,為農村提倡新型喪俗,改革陳規陋習,起到良好的示範作用。目睹農村愚昧,封建觀念嚴重,甚至豪強作惡,欺壓百姓,瑞基到處宣揚老祖宗的訓誡:“為善必昌,為善不昌,祖有餘殃,殃盡必昌;為惡必滅,為惡不滅,祖有餘德,德盡必滅,”他踐行孝道,事親至孝。當時,高齡老母老病纏身,臥床不起,瑞基履行長子的職責,在家晨昏守候,服侍在側。為母親梳頭洗腳,喂湯奉藥,端屎端尿,悉心照料體貼入微,務使母親寬懷靜養,安度晚年。瑞基的孝行備受鄉親的誇讚,給子孫留下了典範。

經過22年的海外艱難打拼,事業的基礎逐漸穩定,梁瑞基就把印尼新瑞興布行的商務交由小弟梁深純打理,毅然於1948年回國。一方面照料老母親,一方面參與社會事務。

共和國建立,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海外僑胞揚眉吐氣,瑞基備受鼓舞,幹勁倍增,滿腔熱血地投入僑鄉公益事業的建設之中。人生的角色開始轉向社會公益,走上了造福桑梓也歷經坎坷的漫漫歷程。梁瑞基急公尚義,建樹多多,譽滿僑鄉。他主動參與詩山僑聯、詩山中學、致公黨詩山支部、南僑醫院、鳳坡五星小學的創辦工作,不辭勞苦,付出巨大心血,貢獻卓越,蜚聲海內外。

1.創辦詩山僑聯會

詩山僑聯會成立於1952年6月4日,僅比洪瀨僑聯會晚一個多僅比洪瀨僑聯會晚一個多月,是福建省創辦時間最悠久、位列第二的基層僑聯會,至今已經走過65年的滄桑歷程。眾所周知,詩山鎮是福建省重點僑鄉,16萬多的旅外鄉親遍佈20多個國家與地區,全鎮 70%以上家庭系僑眷屬,“僑”歷來是詩山鎮得天獨厚的一大品牌優勢。曾經有一位老歸僑這樣形容海外詩山人“腳踏亞太地,耳納天下情”,何等豪壯,何等激越。鄉鎮僑聯作為海外僑胞和歸國華僑的溫暖之家,它為謁祖尋根,傳遞鄉情;為凝聚僑心,彙聚僑力;為政府落實統戰大政方針和僑務政策,搭橋鋪路,穿針引線,成為一方不可或缺的溝通平臺。

有鑒於此,梁瑞基、黃昌熾、黃榮顯等富有威望的僑界人士,率先發起,調動各方力量,經過充分籌備,終於成功創辦詩山僑聯會,這是南安僑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在福建基層僑聯史上也譜寫了開創性的一頁。梁瑞基作為牽頭創辦詩山僑聯的有功之臣,忙碌公務卻從不領薪,從不報酬,以全義務精神積極工作,公而忘私,淡泊名利,品格令人動容。瑞基與僑聯負責人經常深入鄉下,宣傳黨和國家的僑務政策,訪問歸僑僑眷,傾聽心聲,噓寒問暖,協助政府妥善解決困難。瑞基牽系僑鄉,知僑為僑,情暖僑心,令廣大海外僑親與歸僑、僑眷非常滿意,贏得他們的充分信任。

1955年,承蒙旅印僑親與僑眷屬慷慨解囊,擇址山頭街建造詩山僑聯會二層辦公樓(即今詩山僑聯會所在地)。後來,南安縣僑聯會成立,梁瑞基從1956年至1966年,連任四屆10年副主席。由於時代局限性,當時社會上把僑務工作視為畏途,思想上帶有“左”的印記,貫徹僑務政策頗有難度。詩山僑聯會敢於突破禁區,迎難而上,協助政府認真調查,核對材料,對土改時錯劃的成分給予徹底糾正,經濟上該退的一律退,團結廣大歸僑僑眷。詩山地區當時普遍成立僑屬工作委員會,詩山僑聯協助各村開展活動;還不定期出版內部刊物,介紹僑鄉新變化,激發華僑愛國愛鄉熱情,鼓勵他們為建設祖國和家鄉做出貢獻。

1956年新加坡某報有一位元詩山籍記者,回家鄉採訪,這在當時極為鮮見。瑞基接受採訪時現身說法,用對比鮮明的活生生實例,說明新中國建立前後歸僑僑眷生活的巨大變化。記者在詩山逗留一星期,耳聞目睹瑞基所介紹的實情,回國後發表一篇真實的通訊報導,使海外僑胞對新中國和家鄉的巨變增進了認識。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三年困難時期,詩山僑聯牽掛僑鄉人民,體恤民間疾苦,主動聯繫海外僑親,募集善款,發放大量糧油物資,扶危救困,雪中送炭,使家鄉百姓久旱逢甘霖,幫助他們共渡難關,同克時艱。這件善事在海內外產生良好的影響,至今傳為佳話。

新中國建立以來,詩山僑親、台港澳同胞興辦社會公益事業,累計捐資達 5億多元人民幣,為祖國和家鄉建設作出無私而傑出的貢獻,詩山僑聯為此立下殊勳。2002年,詩山僑聯會在原址翻建,一幢建築面積2758平方米的五層大廈拔地而起。2011年又籌資 200多萬元人民幣,創立詩山僑聯基金。前年,福建省僑聯主席王亞君參加詩山僑代會期間視察詩山僑聯,曾經稱讚:一個鄉鎮擁有這麼大的會所和如此龐大的基金,這在全省是獨一無二的。詩山僑聯能有今天的可喜局面,梁瑞基的奠基性功績值得後人緬懷。

2.創辦致公黨詩山支部

中國致公黨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主黨派,成員以歸僑、僑眷為主。詩山具有獨特的僑鄉資源優勢。1957年 3月,成立中國致公黨福建省工作委員會。10月,梁瑞基成為剛創建的致公黨泉州市委員會首批七位委員之一。其時,致公黨福建省工作委員會委員兼辦公室主任陳其揮,蒞臨詩山考察調研僑情,策劃建立基層組織。致公黨詩山支部與致公黨福建省、泉州市兩級委員會同年成立,梁瑞基作為主創成員,不負重托,立下頭功。當時,詩山支部轄永春、碼頭等地致公黨員,成員共13人,辦公地址設於詩山僑聯會,梁瑞基首任支部主委。

致公黨詩山支部(今為致公黨南安市第二支部)是1956年南安縣政協建立後出現的第一個南安縣基層民主黨派組織。從此,致公黨組織在南安落地生根,致公黨人以實幹有為的嶄新風貌,活躍于南安各行各業。詩山致公黨員同心同德,任勞任怨,充分發揮與海外僑親血緣親緣、同窗好友等千絲萬縷的關係,牽線引路,凝聚僑心,爭取僑力,為詩山僑鄉社會建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

1958年冬,詩山支部通過成員黃榮顯溝通了海外的特殊關係,廣為籌資,在著名的詩山公園內建造容納近千人的詩山影劇院,成為詩山大型會議與文藝演出的場所,活躍僑鄉文化生活,成為當時詩山主要的公共文化設施之一。

3.創辦詩山中學

新中國建立後至詩山中學創建前的七八年間,方圓90平方公里的偌大詩山,沒有一所正規的公辦中學。1957年 5月間,以梁瑞基、黃榮顯諸先生為首的有識之士,積極倡議籌建中學,四處奔波,宣傳鼓募,發動詩山、碼頭、蓬華三鄉鎮華僑、僑眷捐資辦學,借詩山林柄祖宇、林柄小學校舍、詩山公園公產房創辦“南安縣華僑子女第二中級文化學校”。由詩山僑聯會牽頭成立校董會,梁瑞基出任第一屆董事長,致公黨詩山支部一些成員在其中任職,梁敬翁、黃榮顯任副董事長,李錦旋任秘書,陳永顏、陳春祝任董事。學校自籌經費,自聘教師,招收來自大詩山五個鄉鎮(詩淘碼蓬眉)的生員近 200名。海外僑胞欣聞,稱此舉具有遠見卓識,為僑鄉人民,為海外僑親解除後顧之憂,辦了一件大實事大好事。1958年 5月,學校更名“南安縣詩山中學”。1961年 8月被批准,由私立改為公辦。從此,詩山大地終於有了第一所正式的公辦中學。爾後增辦高中,成為完全中學,譜寫了詩山教育史上新篇章。

4.創辦南僑醫院

筆者從詩山中學前校長陳景平家中,看到一組1958年夏南僑醫院奠基典禮的珍貴照片。照片顯示:在荒山坡劈開的一條土路上,一個女孩舉著一面旗在前引路,一隊人馬敲鑼打鼓,後面跟著零星的人群,撐傘戴斗笠。山坡曠地上佈置著一個非常簡陋的會場,背景布正中均懸掛著毛主席畫像以及兩側的五星紅旗;橫幅寫著“南僑醫院奠基儀式”,上方也懸掛著毛主席畫像;兩側立杆分別張貼著“南山壽齡病家得福”“僑胞捐建醫院奠基”斗方字樣。參加的人士圍坐在一排用布蓋住的長桌邊,梁瑞基站起身手拿稿子講話。四周站著一些圍觀的群眾,還有幾個脫光上身的孩子。

梁瑞基侄媳、福建醫學院畢業生黃碧如,當時代表醫務界發言。據她回憶,會場雖然簡易至極,但奠基典禮卻是頗有儀式感,共進行了10多個議程,包括鳴炮、唱國歌、向毛主席敬禮……可見,社會各界對南僑醫院創辦的期盼,以及倡建者的高度重視。

為瞭解決僑鄉人民缺醫少藥、治病困難的問題,1958年,由詩山僑聯會、致公黨詩山支部發起籌建南僑醫院,梁瑞基、黃昌熾、黃榮顯、梁敬翁、陳永顏、李錦旋等人組成南僑醫院董事會。南洋僑親呂俊誠、餘秉山、黃欲水、黃三多、蘇式賀、白秉志(安溪縣)等熱心捐建,梁瑞基家鄉鳳坡村九鼎旅印宗親慷慨捐寄藥品、床褥等大量醫院用品。為彰揚華僑善德,故取名“南僑醫院”。

南僑醫院擇址今山二村一片山坡,於1958年舉行奠基儀式,建成了門診綜合大樓和平屋宿舍並啟用。內設內科、外科、中醫科、西醫科、小兒科、五官科、化驗室、X光室、住院部等;還從印尼進口一些醫療設備、藥品、鐵病床、床褥( 100條)。隨後印尼華僑又捐資添置重要設備和貴重藥品,如當時國內最緊缺的盤尼西林和X光機,以及一部德國三角牌轎車。同時,為了保障醫院正常用電,還在前山村(後山)捐資興建水電站,架設專線,專供南僑醫院用電。
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兼國務院華僑事務委員會主任委員的何香凝惠贈墨寶,親筆題寫“南僑醫院”。

如今,南僑醫院的醫療服務範圍,覆蓋了大詩山五個鄉鎮30餘萬人口,與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結為協作醫院,成為集醫療、急救、預防、保健、教學於一體的二級乙等綜合醫院。

 

附錄(文:梁毅):

1)梁瑞基先生于1960年創建五星小學,共建有12間教室, 6間教師辦公室還有膳廳,操場等,設備齊全完善。五星小學到了1975年,增辦附屬初中班,連外鄉的學生也前來就讀,可見學校的歷代師資雄厚,學校常獲得先進單位和優秀教師等多種獎項。從舊照片中,也可以看出昔日的輝煌。在這間學校也培育出無數的英才和國家的棟樑之材。

2)2018年元月,由福建省僑聯通知,梁瑞基先生被選入即將出版的《共和國歸僑》一百個傑出名人行列中。

 

Copyright©2006 - 2020 xx.nanchens.com  版權所有:詩山陣 - 詩山陳氏宗親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電郵:cs@nanchens.com

          微信:mouchun112   QQ:2668771678

      陳偉洸 電話:0852 - 9227 7899 電郵:a7779999999991237897777777@gmail.com

 詩山林柄:陳志偉 電話:086 13532972228 電郵:289376792@qq.com

 詩山杏塘:陳雅健 電話:086 13799562974 電郵:76957535@qq.com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