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詩山 景緻宮廟 »

詩山錢塘宮廟 - 下

作者:佚名  來源:南安錢塘吧  更新時間:2011年09月16日

詩山錢塘宮廟‧下

維聖宮

淵源

維聖宮原名聖果堂俗稱祖師公庵,本位於錢塘許氏宗祠對面經侖之中,曾有和尚主持晨鐘暮鼓,夜宿居於廟右故名庵邊一地。又因此處在於七星池之上,清水祖師欲至安溪蓬萊時曾登南山寨尾開天眼後再到清水岩修行,功德圓滿坐化成佛後,鄉人香火恭迎分法派於此建廟主祀故名:聖果堂。因此有聯:“清水岩頭分法派,南塘座上現靈光。”

至文革時,廟被毀辟為田地,鄉人尊祖上曾受地師指點之願,於一九七零年後遷廟於今水尾橋邊上古楓樹下重建,以顧西溪水尾風水示為聚財。並取佛教中維那聖果之意,為供奉清水岩中主佛清水祖師修行圓滿化佛分法派至此主祀之宮廟而改名維聖宮。

風水格局

維聖宮原名聖果堂本位於錢塘許氏宗祠對面經侖之中。經侖為許氏宗祠騎龍過峽再起南山“蓮花浮台”之象地脈。而聖果堂建於蓮花瓣卸下至中至正,坐南向北為“回龍顧祖”之格局也。

其左有松柏頭、天邊山諸侖圍護,右有尾山寨、南壟等侖來拱。前北塔三台並立似筆架為案,前左有吊燈寨、將軍山,呂洋貞格侍立,前右有三角旗,高蓋、文章諸山如萬邦來朝。中七星池映日月為內明堂聚氣,古宅、詩中為外明堂可容千軍。然大龍從天柱而來,將軍山卸下再起北塔山,唯此一侖過峽於此,再起南山而去停留于安溪縣郡,故為地脈咽喉之要塞。因此,古時在許氏祠堂前陣列七星池有致安溪縣城雞不啼狗不吠之說,這在於地經雲:“龍脈之氣遇風則散,遇水而止也。”又有和尚主持晨鐘暮鼓時而使安溪縣長坐立不安之傳,這在於其中七星池陣列,地脈之氣唯池岸而通甚微不暢,如琴弦之不緊,鐘鼓敲擊而震之也,可見地靈之神乎!

文革後,鄉人遷廟宇重建於今水尾橋邊上,古楓樹之下,並另名維聖宮以顧水尾聚財。而此地之脈在於龍從北塔騎龍而下,七星池已填,脈氣暢通,過峽經侖再拱南山伸至天邊山龍頭而下,朝護北塔,廟建于此坐南向北為:“盤龍抱塔”之格也。

左有一靈龜欲登堂而望,右有松柏頭、庵模等侖圍護,前擁北塔而作案。遠有吊登寨、將軍山、呂洋貞格文章山巒侍朝,中西溪如玉帶束腰而過。廟前古楓經百年乃旺盛不衰,身鞠伸枝欲參拜聖佛之狀,這是地靈精華之化身矣!

法主聖君來源

神俗姓張名慈觀,也稱自觀,又名張祥,或張沙,字克勤。玉帝敕封為:“都天監雷禦史”、明朝正德皇帝封為:“法主聖君”、民間尊為:“張公法主”、“都天聖君”、“五雷法主”、“張聖公”、“張聖真君”、“張真君”、“張法主聖君”、“蕩魔將軍”、等等,為法主公派之主,故俗稱“法主公”。

南宋紹興九年(一一三九年)七月廿三日出生於永福縣廿九都(今永泰縣嵩口鎮)和平鄉感裏月洲村。據《月洲張氏族譜》載:張慈觀為五代十國時期(九零七~九六零年)隨王審知入閩始祖張睦第十三代玄孫。其童年甚苦,四歲無父,隨母改嫁于盤穀鄉連厝林裏(今福坪村)的連姓人家為寄子。七歲時因家貧繼父讓其放牛,十歲時上高蓋山砍柴,在山頂偶遇太上老君與元始天尊下棋,近前圍觀得賜仙桃,因僅食一半丟棄而不能即時成仙,還需再苦煉方能成為正果。十二歲時以做鋤柄謀生,當地人稱呼他“張鋤柄”。至宋紹興廿三年(一一五三年),十四歲的張慈觀棲身白雲寺即白雲堂(今永泰縣赤錫鄉東坑村東南)拜龔龍樹法師為師,與仙遊的蕭明,閩清的章敏為同門兄弟,學經典、法術,脫俗入道。十八歲時,得傳《五雷天心法》,砍柴所用草繩化成蛇,扁擔化成七星劍為護身之寶,因此,人們日常中見蛇好避稱為“草繩”,平日所用扁擔好用七節竹製成。又與同門兄弟蕭明、章敏上江西閭山上問道,拜許府真人之數傳弟子周佐道長為師。

其間精研武藝和道家經典,草藥醫方等。

三年後,學成歸裏,攜師授風火輪之技雲遊閩地解民疾苦,手持寶劍斬除邪魔。

南宋紹興丁醜年,十九歲的慈觀至尤溪化緣募建橋亭。廿一歲時奉天命至石牛山石壺洞降伏五通鬼,收為護壇將軍。因曾受鬼封于獅岩洞中用火煙熏七天七夜,致面目全黑。後至永泰卅六都途中蒙受觀音洗菜得賜柳枝,次日遇一青蛇攔路,柳枝化劍斬殺,血如泉噴,溪流盡染,此地遂該今名赤水。

廿四歲至興化古寨嶺用大石鋪路,鐵犁開途於石壁之中,並用劍插石獅精。廿五歲至閩清十二都界梅邑壽寧鄉內虎頭岩,用牛犁開水圳。廿八歲回永福,攻大鬼小鬼岩,于金雞岩壁鑿渠引水灌長慶尾寮田。

南宋淳熙癸已年,卅三歲的慈觀到漳州盤古方壺地曹溪岩中,因當地一貪官搜刮民脂,殘害無辜百姓,致使民怨熏天,玉帝得知降旨罰其轄區三年不雨。頓時土地乾裂,五穀無收,百姓更加苦不堪言,便請慈觀祈雨解旱。其為濟世利民,速設壇祈雨,發牒文於東海,龍王告知奉旨而不雨。忙書奏章送達靈霄殿上,幾次無果。為民之所急,他便騰雲至南天門前,隱身遁入靈宵殿中,見案上奏章原封不動,知玉帝不為人間疾苦。情急中,將禦案洗筆盂水倒下凡間後速離開。

頓時百姓贊其此次靈驗,連下三天三夜黑雨,五穀速長,甚是肥沃。歡喜之中,突感不妙,屈指一算,知玉帝查明其偷倒洗筆盂水之事,派雷公下凡捉拿歸案。其忙辭鄉親,用計扮成老者在村頭雨亭中奉茶(古人有許願免費奉茶積德者)。

當至午時,日頭焰炙,雷公滿頭汗水路過前來。慈觀見後忙喊奉茶一聲,雷公聞而大喜,入亭飲茶歇息。三碗後,慈觀問雷公說:“貴客何往,有何公幹?”雷公見其熱情忠厚而說自奉玉帝旨意捉拿張公上天問罪之事。慈觀佯裝一下對其說:“張公法術高強,武藝超群,恐你非其對手,若捉拿不住讓其而逃,那怎回天繳旨?”雷公聽其所言甚是,就問有何高見?慈觀順手提一布袋答說:“我有一計,要先委屈於你躲進布袋之中,待提布袋至張公面前,讓其不易發現,等布袋開時你就不費餘力捉拿張公。”雷神性急不加思索,言聽計從欲鑽布袋中請慈觀按計行事。

慈觀忙開通天網袋讓雷公鑽入,欲封袋口時說:“你即為玉帝所派,可有聖旨拿來一觀,我好幫你?”雷神忙將玉旨交與慈觀而後進袋。此時,慈觀忙施法將袋口封死,後打開玉旨對雷公說:“我即是你欲捉之張慈觀,可玉旨是讓我張公捉雷公。”雷公聽後知為上當忙辯說:“錯了應為雷公捉張公”。慈觀見其不信,忙念玉旨給雷公聽:“天都天皇詔曰:雷神前日奉旨收妖濫擊無辜,今遣張慈觀擒拿雷神問罰,爾其欽哉!”雷公因性急沒來得急觀旨而下凡,認為事出有因,請求慈觀放生。慈觀對其說:“我在凡間以利民濟世為己任,豈有見死不救之理?但請暫留通天網袋中,待尋機會救你無罪。但有一求,要聽號令,當袋口封帶拉一下就得響雷一聲,拉兩下響兩聲,拉三下響三聲……拉九下是有危險,要一聲不響,拉十下要大聲地響個不停。”雷公無奈忙應許尊從。

次日,慈觀欲出門辦事,拉了九下封帶而去。雷公卻將九下數成十下,便響雷不止,頓時,天上人間被震得不安。玉帝大怒,派托塔李天王率天兵天將前往捉拿問罪,李天王至南天門前不見雷神蹤跡,忙回靈霄殿繳旨。玉帝再派太白金星于南天門貼招賢鎮雷響之榜。

此時,慈觀趕到立即揭榜,太白金星見後欲帶他面玉帝領旨。慈觀忙說:“我曾偷倒洗筆盂水于人間解旱,還請前輩先到玉帝前奏敕無罪,方敢進殿領旨。”太白金星聽了請求忙見玉帝啟奏,等敕無罪再領慈觀進殿。慈觀至玉帝前而跪,帝見其道貌岸然,仙風飄逸,便賜金椅而坐問說:“聞得張賢卿在人間懸壺濟世,除惡救民,可見道行不淺,不知有何道法治此孽雷?”慈觀起立奏道:“小道自小學得《五雷天心法》待此一試。”不一會兒,其誦咒啟動通天網袋封口繩拉八下,雷聲有序而響八下,拉七下而響七下,拉一下而響一下,等到拉九下時,雷聲立止,天下遂安。玉帝大喜褒揚其說:“張賢卿道行彼深,鎮雷有功,敕封為「都天監雷禦史張聖君」一年七月五雷歸你管轄。”慈觀大喜卻將一年七月聽成是一年七個月可以管轄五雷而高興不已,忙跪下謝恩。過後方知一年僅七月可以管轄五雷而越想越是生氣,不由眼瞪鬍鬚頭髮直豎。

因此,每年一到七月時慈觀接過監雷印就命雷公隨意大響雷不停。因此民間有歇語雲:“七月法主雷,亂使響。”或“七月法主雷,免驚擊死人”。

卅四歲遊永福甲嶺七都三島村方廣仙洞,遇相諒長眉祖師圓寂,而塑立金身於殿前。返駕福清收伏一蛇王為護法神。三日後返金沙鎮作庸工,施招毛尾田螺,倒頭竹束移倉之法,主人賞谷二倉。卅五歲住江西遇張天師談論文法,與玄壇元帥相隨行回閩地破金花洞,憐銀花善心修行而不除。南宋淳熙戊戌年,至尤溪尋草藥救治瘟疫病民。至孝宗淳熙癸卯年三月初八日,四十五歲的慈觀功成果滿,天書召喚,於德化九龍潭頭一大石上祈雨後坐化。腳踏風火輪浮於龍潭上,天上雅樂幢幡迎駕,烏面散發,項掛麻蛇,左手執劍,右手執柳枝法像。

在錢塘維聖宮中供奉于殿左左邊為立像,發須豎散、眼瞪烏面、右手握蛇頸、蛇身纏項至腰、赤腳威風凜凜。每年正月初二日,鄉人迎請清水祖師出鄉割火巡境,便將法主公供坐在第一輛神轎晃抬,能使百邪見而遠避,故能祈一年平安有福。據說法主公每月要上天兩次報告人間善惡,也擔任懲罰下界罪人之職,並使善人得道升天。道士開壇作法必請法主聖君,並供五雷神牌方能作法施令祈福。

每年農曆七月廿三日為聖誕

顯赫事蹟

一、圍厝捉妖

一九九零年後的一天,隔山安溪貞洋鄉有五人用神轎扛其鄉法主公聖像來我鄉辦事。當回鄉時至寨格之際,扛轎者突感神轎沉重不前,前面山崩路失難過。扶乩者突然跳起說:“速返錢塘捉妖。”過後調轉轎頭,舉步如飛,直奔錢塘鄉中一古厝而去。

一到便命人用三尺高紅布將房厝四周圍住,並燃火起油鍋於門庭之中。大家忙跟隨童乩者四處搜尋妖物,結果唯見一隻蚱蜢飛竄,抓住後忙放於油鍋中炸,僅聞有奇聲傳出,讓人驚奇不已。過後五位扛轎者方收場回鄉,當再至寨格時,只見剛才山崩之處今複而無痕,大路相通,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眼睛所見,直稱奇異。

二、蛇纏中梁

一九九二年後的夏天中午,在錢塘維聖宮中甚是熱鬧,一些讀書的孩童趁午時欲上學之際相約於宮中玩耍打乒乓球等遊戲。幾天來皆是如此,鬧得不可開交。

至一日中午,孩童們相約如期而至,當進入宮中欲玩耍時,突然有一孩童抬頭見一條胳膊粗的蟒蛇纏在大殿的中梁之上,正朝他們直吐舌信。孩子們一見,頓時嚇得魂飛魄散,忙退出宮門外議論紛紛。有幾個居住附近的孩童忙回家叫大人們來看,當大人們手拿著竹竿趕來壯膽進入宮中欲尋找蛇時,奇怪的是卻見不到蛇的蹤影,便知事有蹊蹺,忙朝殿堂三拜而出,對孩童們說:“此宮供奉祖師法主,佛門本是清靜之地,你們不懂事,競常於此喧嘩,定是法主公靈顯,派手中蟒蛇驚慌你們,以後就不要再來此玩耍。”孩子們應聲為是,過後若有人再入宮點香者皆左看右看,就怕有蛇懸樑吐信,但至今無人再見!

湧泉祖師來源

據《南安縣誌》載:佛俗姓薛名契璋,十五都崇孝裏人,自幼即皈依佛門,服役於寺僧,輒著奇異。其事母至孝又善長於祈雨,于宋建隆五年(九六四年)在十四都(今金淘鎮)白蒙山下(今樓下村)新豐院中蛻化。後又常顯靈為南安縣郡求雨,無不有求必應。縣中太守縣令常常上奏於朝廷中,至南宋紹興九年(一一三九年)宋高宗下旨敕封為“嘉惠大德禪師”。

佛最是靈驗在於降雨出泉水,普濟群黎眾生,恰符徽號,因此尊稱為:“湧泉祖師”。

在錢塘本供奉於南面近今烏洋侖內上烏洋庵之中,有和尚主持,每日晨鐘暮鼓,青燈木魚供奉。至於烏洋庵不知始建於何時,坐東南面西北之向,其名而在於左有山抽一侖似烏龍入於庵右一平洋之地中而名烏洋侖,並作朝案圍拱故以地形而名烏洋庵也。論其右有老鼠幬山伸一侖至溪而止護拱,前有東大獅、呂洋貞格、三角旗諸山來朝,中有烏洋深溪,東溪,雙雙蜿蜒而過,真是一處佛國勝境,修行淨地。約至清末民初天下大亂,民不僚生時始廢,後被墾為田地。鄉人迎抱佛像於鄉中經侖聖果堂同清水祖師合祀供奉于殿左龕之右至今。

每年農曆二月十一日為聖誕

清水祖師來源

一、天生佛格

佛俗姓陳名榮祖于宋仁宗廿二年(一零四四)即慶曆五年乙酉正月初六日誕生在永春小姑鄉(今岵山鎮)鋪上村。為陳氏遠始祖舜帝下傳第一百一十四世即北宋進士陳璣字介行之長子,其弟名陳夢得後也中進士,其母洪氏溫柔賢慧,一家世傳書香門第,為善積德。其父陳璣信佛,常持齋誦經于茂林庵中,榮祖六歲時隨父上山並在庵中吉祥院讀書,其不同他人攻讀四書五經,而好於佛經,且喜獨帶經書於山中清靜之處讀誦。

據《桃源南山陳氏族譜》載:榮祖幼時持齋誦經,日常同山下鄉裏人的小孩于南林仙石空牧牛。孩子們好玩遊戲,獨其不參加而日暮吟經。至一天傍晚,孩子們因貪玩而找不到牛急得邊哭邊找起來。唯其不尋,而坐于石上誦經,奇怪的是,他的牛卻自知而歸。

後來榮祖所牧之牛因日久聞經聲而漸通靈性,能同其言語。至一日午後,遠聞山下戲鼓聲頓起,榮祖知為鄉中酬神,在午後演早戲。便按耐不住而欲往觀戲,但怕牛亂跑則施一計,用趕牛的竹枝在一平地上劃出一圈線,將牛趕至圈內放牧,並吩咐牛不可亂跑之語就下山而去。過後牛因圈內草全食完就躍界而出偷啃他人田中的麥樅,後被人發現牽牛拴在一大樹下等其回來認領。

榮祖觀完鄉戲及興而歸,見牛被拴於樹下並聽人講起偷啃麥樅之事,不由對牛不聽話而生氣,隨手找來一根竹釘用錘子從牛的下顎近咽處釘入,從此,牛就不會說話了,凡事只會“哞哞”大叫。至今在牛的下顎近咽處還能見到印痕,用手摸之還有竹釘頭的感覺。後來人們當遇到大壟田時就喜歡用泥作田埂築格分成塊耕種,當犁田時趕牛到盡頭只要輕拉牽牛的繩子說一聲:“轉過來”,牛就乖乖地轉過身來再繼續犁田,據說這就是當年榮祖畫圈牧牛之驗也。因其好觀鄉戲,故成佛後至今每逢聖誕慶賀時,眾人無不好請鄉劇唱演,並在聖誕當天午後一定要演早戲而成俗至今。

幾年後,榮祖長大了不少,一天見家人種茄子,便覺得好玩。而其唯種一棵,等到茄子成熟時卻挑一擔簍筐並順手帶一根竹枝前往收穫。當他到那棵茄子前,就放下簍筐,舉起竹枝往茄樅上直打,當打一下就叫一聲:“茄來!”隨際就有一個茄子應聲而入筐中,打兩下就有兩個茄子……就這樣一樅茄子打下了滿滿兩筐茄子,過後欲挑回家。在這時,摘茄子的情景卻被一個鄰居看到了,那人頓時嚇得目驚口呆,忙跑到榮祖家中告知其父母。其家人聽後半信半疑便命人將柴米油鹽鎖了起來,藏身於暗處試探其挑茄子回家後的作為。只見,榮祖氣喘噓噓,三步兩歇將茄子挑回家中。時至中午肚子又饑又渴。便到廚房中尋食,見飯還未煮,而柴米油鹽盡鎖,以為家人外出未歸。情急下便在米桶邊沿尋找,忽見平日取米時不小心掉的一米粒,便拾起洗淨放入鍋中加水而煮。見沒有乾柴起火,便將兩腿伸入灶膛中生火燃燒。不一會兒,一粒米卻煮成了一鍋飯,高興之於,便將兩腿從灶中縮回,因忘了先滅火,兩腿碰到了所坐的椅子上,頓時椅腿引火也燒著了起來。這些情景,其家人歷歷在目,都嚇得魂飛魄散,一見椅子著火,煙霧迷漫,怕發生火災忙定神露面迅速救火,過後榮祖的腿完好無損。

因此,在閩南有種茄子的菜園中可見有倒插一竹掃把在茄畦中的風俗,據說所種的茄子若結果少,這樣做會使結實碩果累累,這在於民間認為榮祖僅種一棵茄子,卻用一根竹枝對打就摘了一擔茄子的緣故,而竹掃把由百根竹枝組成,故倒插於畦中就不怕茄子而不生之俗也。
在以前,人們要常備柴草用於燒煮飯菜,當沒有柴火燒時,人們常開玩笑而說:“沒得燒就學祖師公燒腳骨也。”就來源於榮祖“粒米炊鍋飯,燒火用腳骨。”之傳也。

二、拜師修行

過後,榮祖之父陳璣見子神異,心中不安,忙攜至茂林庵中請教主持說:“我平生持齋念佛為善,得此幼子種種行為怪異,不知善否?”茂林庵主持端詳了一下榮祖相貌悅然驚呼:“此乃天生佛骨神格也,若下修行,必濟於世。”陳璣聞後跪求大師欲將子託付於庵中,主持雲:“此庵地薄,窟水難屈天龍。”並指點於大雲寺中。

就此,十二歲少年的榮祖落發為僧於大雲寺中得法號,普足。

十五歲後,苦修小成,其志甘願槁薄清靜,外厭繁華而自結庵于高泰山(今永春大鵬山)中,繼續修行。其間聞得大靜山中明公禪師法慧道行具足,覺悟高超圓滿,便前往拜尊為師,講求佛中大小乘妙諦,醫學法術等等。三年後,道成業就,拜辭欲還,師囑之曰:“其後舍藥萬緣,一心以利物濟人為志。”並授衣缽而戒之曰:“非值精嚴事,不可以有此。”普足拜謝還庵,時年十九歲。

三、利物濟人

北宋嘉佑八年(一零六三年),十九歲的普足謝師還于高泰山庵中,用師言遂而實踐廣行,乃勸造橋亭數十處,以度人往來之方便。後移庵住麻章,為眾人請雨,如期皆應。以其精湛醫術施藥祛病救人,旱疫祈禱符水祛邪,輒著奇效,屢募修橋鋪路,眾人若求,力行往來,贊而尊稱:麻章上人。

宋神宗元豐三年(一零七九年)普足行走于安南永德之間募修橋亭,施藥救人。

一日從山頭城(今詩山)錢塘行官道而入安溪,登至錢塘南山而坐休息時,居高臨下,見此地小穀似城,奇峰積秀,禪意頓生,此時他已修行至天眼通,便坐峰頂面北閉目打坐開啟天眼遠觀。只見東大獅山有三盞紅燈籠向其招展,此地就是後來許府真人賜陳仙姑之福地(今水泉庵)。再遠觀文章山下鳳山寺中,卻有五盞紅燈籠向其招展。但這些都不盡其意,便面南向安溪而坐,閉目遠觀彭內(今蓬萊)山中有七盞紅燈籠向其招展而大喜,便知日後緣至修行之福地而去安溪。

後來錢塘許氏以為南山有靈氣而造祭壇(俗稱寨弧)用於冬至日祭天。又因普足曾至此已從肉眼通修行至天眼通後成正果而在南山下經侖中以建庵供奉名為:聖果堂。故有聯:“清水岩頭分法派,南塘座上現靈光。”

在東大獅山下水泉庵中,以泉水而名,論地形,從雨亭大路而入有安溪蓬萊山之觀也,故有小清水之稱。

四、請雨開岩

宋神宗元豐六年(一零八三年)癸亥,清溪(安溪)大旱,彭內村中有一劉氏名公銳者與眾人相互商議說:“曾聞永春州有位麻章上人,道行精嚴,能感動天地,何不請來祈雨?”大家同意便叫人前往拜請,普足便至,開壇立獲甘霖廣濟群農。眾人情胥歡悅,全要集資築庵心願請留普足駐錫,普足此時已修行至慧眼,見彭內一地山清水秀,大家熱情款待,便應許從願。

那張公銳一心持齋念佛,心地善良,見普足願意留下,高興得便將自家山地獻出,請普足擇址於張岩山一側,斬荊劈棘,開山挖石築草蓬為庵數架以居,因山為張氏所有而起庵名張岩。後來普足見岩前石壁甘泉清冽常流不斷而改名為清水岩。眾人所居因此山之靈秀,普足之神奇,而將彭氏聚居地名彭內(閩南語皆音)而改為今蓬萊。

因普足在山中草創建庵開岩名為清水岩,故眾人尊其為清水祖師。

五、降妖伏魔

在祖師欲上山開岩時,劉公銳等人對祖師說:“惶恐山中有個鬼洞,內居一百零八鬼怪,常下山為害作崇,還請先為民降妖除魔!”祖師聽後不顧一切,身披當年明公禪師所授袈衣,手提一支寶劍請張公銳等人帶領上山劈道場建岩。

山中群鬼得知祖師欲與爭地盤而憤怒不以,紛紛前來抵擋於山門之外(今窺天古樟旁)。眾人見鬼前來嚇得急忙躲避,群鬼大叫不停,不許祖師進前。只見祖師面無懼色,見鬼怪倡狂而故作不出聲息,右手揮劍頓如霹靂將面前一塊巨石削去一半,化一為二。眾鬼見此神力頓時驚慌逃竄,欲退回洞中。這就是現在清水岩前試劍石之來源,後人有詩贊于石邊雲:“當日大師卓錫遊,光芒劍氣欲橫秋。劈開此石分為兩,凜凜沖霄射鬥牛。”

張公銳等人見祖師神威,紛紛壯膽而出,拍手稱哉,繼續跟隨前行。一會兒,眾鬼見無聲舉,眾人進前,又齊出吆喝道:“何方和尚,就憑這點蠻勁的小本事休想入山占我等地盤!”祖師說:“爾等罪惡又有誰能同我比試一番?”群鬼問:“欲比何為?”祖師不慌不忙將腰中所系布腰帶解下,放於手中念動咒語,然後對準前方一塊岩石將腰帶扔去。頓時,三尺布帶猶化長龍飛過峽穀,纏系于兩邊石上。祖師輕步一躍帶上,穩定自若,如蜻蜓點水,幾步便過峽谷打坐于石旁說:“爾等有誰敢過?”鬼中有一急性者見祖師無恙而過,奮然躍於帶上,但步伐淩亂,帶晃而不穩,當行至帶中時,祖師輕吹口氣,似有狂風刮過,布帶中斷鬼落於崖中慘死。眾鬼見此情景心中更加悲憤,欲報仇雪恨,但見祖師非等閒之輩便共議一計說:“和尚,你這些小計量同耍雜技,又有何意?汝若真本事先到洞中一坐,比試柴火煙熏七天七夜如何?”祖師此時已修至法眼,一看便知鬼計而說:“爾等有何本事儘管使出,不夠貧僧有言在先,七天后,汝等入洞也讓吾一熏,一言為定如何?”眾鬼即應分散拾柴。祖師入洞安然打坐,眾鬼拾得七七四十九擔乾柴堆封於洞口煙熏。張公銳等人見此場景知為不妙,但也無可奈何,齊跪地祈禱,雙手合十詠誦佛號!眾鬼認為祖師這次必死無疑,歡呼雀躍於洞前。

七天七夜期限到後,眾鬼聽聞洞中毫無聲息,不說凡胎肉體,即使鐵石也會熏成焦炭,忙開洞而觀。不看不知,一看嚇一跳,只見祖師神情穩重,端然無異,只是面部被熏烏黑,這就是俗稱“烏面祖師”之來源,故在閩台民間中若見人面目被抹黑痕,常笑而戲說:“臉若烏面祖師公。”

眾鬼詫異,有的嚇得欲逃。此時祖師出聲:“阿彌陀佛,言而無信非君子,爾等豈能食言?”眾鬼無奈只好履行誠諾進入洞中。張公銳等人在外守候七天七夜,見祖師出洞後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眾情歡呼神奇!祖師忙叫人拾柴堆封洞口煙熏,眾志歡欣鼓舞,大快於心,不久便拾來柴火熏得眾鬼直嗆。

不到三天,便聞洞中群鬼哀嚎,祈求祖師饒命。祖師大發慈悲,望眾能改過自新造福行善而停火開洞。只見洞中一片狼籍,一百零七個鬼被熏死七個,其他一百個全身癱軟,體力已是不支。但鬼見弟兄被治死八個更是不甘心,對祖師更是恨之入骨。祖師見所剩百鬼無有悔改從善之意,並非心服口服。便將身上方形袈裟取下,鋪於洞中地上,進入打坐起來。群鬼此時已漸恢復體力,見祖師持意入駐洞中,更是六神無主,慌了起來,忙問欲將何為?祖師指著袈裟四角而說:“吾打坐於此中,爾等若能抬出洞外,吾自離而不在此處開岩。”眾鬼怪一聽來勁,憑鬼多示眾,齊擁而上,把袈裟又拉又扯。祖師盤腿而坐卻固若磬石,穩似泰山,忙得群鬼大汗淋漓也未能抬離地面半分,更不用說抬出洞外。祖師見而笑說:“爾等百眾卻手無縛雞之力真是可悲,若是貧僧不用說你們其中一個或是百個齊坐於此,吾單手即能提起。”眾鬼不信,你一言我一語議論起來。有說:“和尚真會吹牛。”有的說:“袈裟之小豈容百眾?”祖師見眾不信,起身而出,默念咒語,頓時袈裟變成毯狀。眾鬼一見興奮不已,個個躍入其中端坐。祖師見眾鬼死性難改,不除難以安撫鄉裏開山創岩便手勢一揮,袈裟四角如同網袋齊包而起,說時快,那時慢,右手束提起四角猛摔。包中鬼怪一聲慘叫,摔死了九十五個,一個因用力過猛而揮出洞外被逃,其中四鬼坐在四布角之中邊沿,因速提起時沒有全收緊而被甩出外面摔得半死,忙跪地求饒。祖師勸其棄惡從善,普度修成正果,後命看守於所建的清水法門之中。這就是清水法門中蘇、王、李、趙姓四大神將之來源,也稱“四大金剛”,其中有兩位烏面者乃當時封於洞中煙熏過重所致。過後,因祖師一手提袈裟摔鬼而聲威大震,故閩南人若見到邪惡小人而打抱不平時常說:“若讓吾捉到,孤手抓起,活活摔死。”或說:“萬丁邪性,百個無用。”就來源於此。

後來清水岩一再擴建成三層九十九間在於祖師一手降伏九十九個鬼怪之豐功偉跡也,也以應佛教中九九歸真之數。

六、開劈仙境

祖師卅九歲時上張岩山中降妖伏魔,收蘇、王、李、趙四神將于清水法門為護法金剛神,又錄楊道、周明為弟子幫忙主持岩事,遂雲遊建州、汀州、劍州、漳州、等閩南七縣,施藥救人,募建橋樑,各地有病難皆往求焉,至則獲應。回歸岩中感梵宇草創狹隘,為之改建,三年乃稍完潔。

祖師見岩東惟植棗樹一株,乃多植竹木,迨今成蔭。草木隨手皆有靈性,路邊一樟至南宋初時知抗金英雄岳飛被奸臣秦繪所害,萬民敬仰而建廟主祀的事蹟後而感動,枝枝朝向三忠廟以表哀崇,這就是枝枝朝北樟樹之來源。又一樟至今中空,人入昂頭窺天似月似鏡高懸,如處洞天之中,雅稱“窺天古樟”也。在今覺路旁有羅漢松九百多年來不改其柯,“一年長三寸,雷響蝕三分”枝枝朝佛焉。有詩詠道:“昔傳身似菩提樹,今見手栽羅漢松。諸品都空誰不好,只留蒼骨老雲峰。”還有裂竹、母子樹等成為傳奇。其徒弟楊道、周明在岩隈之處壘石為二小堵於臨崖距壑之上,非人力可措手,蓋有陰陽之者矣。

祖師見缺少巨材大樑,山高徒險,運工不便,則扮商人至內山購買杉木。杉主問其欲買多少?祖師言買山中所有“無尾杉”。杉主自知林中“無尾杉”不多,且非良材,當即收下幾緡定錢,許諾五日內山中“無尾杉”任其伐完搬離,逾期禁止。”祖師欣然答應。回岩後,命徒眾在法門前靈淵之上挖一方池,中鑿一孔眼,眾見而不解其意。

次日夜中,狂風驟起,內山更猛,刮入林中大杉尾部盡斷。三日,祖師親自登門取杉,杉主詫異,驚呼天意相助,無尾杉遍是,信守誠諾,任其砍伐。祖師伐木而非扛返,將木盡投山中溪澗之中,悠然而歸,杉主見後不解其意,為遇瘋人直晃頭嘆惜,刹那間,杉木漸沉不見。此時,岩中有一小沙彌見法門前方池中浮出大杉而詫異萬分,先後從孔眼內拔出九根,邊拔邊盤算著建岩中梁已足,便情不自禁地喊道:“夠了”,話音一落,第十根剛露出孔眼而拔不起來。至今池中孔眼還露出一節杉頭,讓世人見而津津樂道俗稱池為“浮杉池”。又因池中澗泉匯注,水清可鑒,猶如方形明鏡照天光雲影,人心清淨,故名方鑒塘。

建岩期間,工匠集中,祖師在今朝聖階左側一巨石上輕拍三下,石縫中每日流出大米以餉工,工竣而米竭,故稱“出米石”。一日,祖師于石旁種菜,見無水灌溉,便用禪杖對巨石輕敲一下,泉從孔隙中源源不斷而出,故又名“出水石”。

張公銳居於山下,久不茹葷,堅持梵行,祖師與之相悅。其母病重,臥床難起,日亦消瘦,
四處尋醫無果,張公銳心急如焚。一日奴僕提說:“岩中祖師,醫術高明,懸壺濟世,何不請來一治?”張公銳恍然,忙上岩中拜請。祖師下山急至對張母望聞切診後搖頭對張公銳說:“此病難愈,藥引難尋。”張公銳一聽兩腿發軟,跪求祖師道:“即使挖心掏腹做藥救母,一死也甘。”祖師見其至孝而說:“母命福大,次日上岩相尋,自有法緣救治。”說完而返。張公銳謝辭,於次日清晨扶母拄杖登山尋祖師。行至山中,其母漸覺舒暢,當至一菜畦旁頓累而坐石上休息。又覺口渴,叫子尋水。張公銳怕山中野獸出沒,其母危險而不敢走遠,便在四處尋找。忽聞其母所坐石下流水聲潺而大喜,忙撥開水草只見水流清冽流淌,一條小蛇驚慌竄隱。張公銳不顧一切,順手折根茆杆伸入水中讓其母順茆杆吸飲。水入張母嘴中頓覺精神抖擻,滋潤喉中甘甜醇爽,精神倍增,連喝幾口全身輕鬆,起身催促張公銳趕路,連拐杖也忘了帶上,大步勁直前行,張公銳見狀忙持拐杖追上。此時祖師趕到面前,恭喜其母病好,便從袖中取出紙條讓張公銳看而說:“此乃仙中小龍戲水方也”。張公銳方悟,剛才石泉中所見小蛇即為小龍,所戲之水被母吸飲故而病癒,而此石即為“出水石”焉。後來祖師常立此石為民祈雨,有祈輒應。故岩宇昊天口篆刻聯雲:“饋貧糧聚岩前米,濟世恩深缽底龍。”

七、功德圓滿

在建岩十八年中曆三次修建方成規模。其年,祖師還造成通泉橋、穀口橋、過十年又造成汰口橋、並砌洋中亭,在亭中施濟醫藥,共糜費巨萬,皆取于施者。

至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一一零一年)辛已五月十三日,擔任清水岩十九年主持的清水祖師以修行至五通佛眼,忙命徒弟下山請張公銳前來。公銳至而輒囑以後事仍言:“形骸外物,漆身無益。”說偈訖,端然閉目坐化成佛,時五十有七。頓時,舉岩上下鐘鼓齊鳴,僧眾跪列誦佛吟經,遠近鄉裏聞知,雲集瞻禮。佛像越三日神色不異。鄉人葬師於岩後,運石塔築亭其上。至南宋嘉定四年(一一二一年),鄉人以祖師生前為僧了悟真空,故取石塔名為“真空塔”。

祖師於世慈悲為懷,以“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而普濟群生,後人也以其修橋造路功德圓滿成佛而俗雲:“修橋造路,功德最大。”的影響在閩南各地而大造橋樑,廣鋪石路,以方便往來。

在今清水岩中,可見祖師閉目面南而坐法像,這在於自古以“聖人南面觀天下,佛眼慈閉而心清。”而各地分爐皆以睜目法像,這在於“分爐而廣濟,睜眼以普度。”眾生也。

後來,又立張公銳像為檀越主祀于岩左東軒,凡春日抬祖師像下山迎香,必以公銳像配迎駕前盡所以報其常上清水岩“親聆講經”與祖師情益契合,捐獻山林田地充作寺業之功也。

八、降旨敕封

祖師坐化成佛後,鄉人用沉香木雕成金身安供於岩中,每逢災難病苦常至殿前,叩求卜問,祖師無不顯赫應感,有求必應,岩中香火日盛。鄉人上報朝廷請封,皇帝四次誥命降旨授封,這更使清水岩中佛國增光添彩。

宋紹興年間,本州亢旱,鄉人祈禱感應,安溪姚添等人上書朝廷請封。至紹興廿十六年(一一五六年),朝廷批示閩路轉運司派尤溪主薄方晶奉命到清水岩視察,認為“委有靈跡,功及於民,保明指實。”後又遣轉運司財計官趙下紊前去核查,結論于方晶同,于宋隆興二年(一一六四年)第一次下牒敕封為“昭應大師”。

宋淳熙初年(一一七四年)前後,鄉人祈禱有感應,有功於民。安溪縣迪功朗、林時彥等,上書請封。朝廷先後派蒲田縣丞姚奴,漳浦主薄周鼎以到清水岩核實,均列一些靈異證明“委有靈跡,惠利及民。”至宋淳熙十一年(一一八四年)第二次下敕封為“昭應慈濟大師。”

至宋慶元六年(一二零零年)雨澤稍愆,鄉人叩求祖師靈應顯跡有功乞加封。宋嘉恭元年(一二零一年)第三次下旨加封為“昭應廣惠慈濟大師。”

至宋嘉定元年(一二零八年)鄉人拜請祖師為民祈雨,隨即沾足。朝廷派仙游縣主薄韓淤前往體究,又派長泰縣尉何葆核實,場以確定祈禱靈驗,惠利及民上報。于宋嘉定三年(一二一零年)牒下第四次加封為“昭應廣惠慈濟善利大師”。遂清水岩中供有聖旨牌為:“敕賜昭應廣惠慈濟善利祖師菩薩。”

至宋會宗延佑四年(一三一七年)在覺亭對面建有綸音壇又名石櫃壇,在四次榮受敕封的綸音牒文上方浮雕翔龍圖案和“皇帝誥命”及“敕賜昭應廣惠慈濟善利大師”的陰刻篆字。故有詩詠道:“石櫃崇隆鎮上方,敕書符緯栽堂皇。空山草木都生色,七百年來佛國光。”又因綸音壇上石刻八字敕封祖師牒文,故有聯雲:“八字綸音馳宋室,一泓清水肇桃源。”故此在覺路前左邊又有石刻書:“奉旨官民下馬”碑,古人至此,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百姓或行,或頂三叩九拜大禮至岩中朝佛以表致敬。

九、書真真人

南宋淳熙五年(一一七八年)著名政治家、理學家、真德秀字景元、景希、希元、號西山,出生於閩浦城。南宋慶元五年(一一九九年)進士,官至戶部尚書、參知政事、至南宋理宗端平二年(一一二一年)逝世並同祀於孔廟。

在南宋嘉定、紹定年間(一一零七~一二三三年)其兩任泉州知府,為官清政、政績顯著,將刺桐港整理得井井有條。

至南宋嘉定年間(一二零八~一二二四年)泉州大旱,顆粒無收,民不僚生。真知府急民之所急,命人在府城四門貼告示徵集民意,眾人皆願請安溪清水祖師迎來祈雨。真知府卻憂路途遙遠,若無成則勞民傷財,而時時不肯贊成。但迫在眉急民意所向也只好一試。便在城中設蓬,上安溪蓬萊山請祖師法像入城祈雨。並在四城門貼告示四方百姓來觀者必帶金紙前往。

眾人聞欲祈雨繽紛而至,真知府命眾先不焚金紙,集中圍堆于祖師像四周,備於若求無雨時便將金紙連神像一同焚燒。待萬事俱備,由法師誦經,真知府焚香禱告祖師,眾盼顯赫普降甘霖。時至正午,日頭火焰,眾等汗流浹背,真知府見等無甘霖,欲下令焚燒金紙之際,突風來旌旗動起,眾見詫然。真知府抬頭望天,便有雨滴打於臉上,頓時風起雲湧,甘霖傾盆,眾舉歡呼雀躍,跪謝上蒼祖師公靈赫。

過後,真知府坐轎回府欲行至廳中休息時,忽從天井上空飄下一梧桐葉於廳前。便彎腰拾起一看,只見葉中有字題:“雨即江西雨,移來泉州府。老佛若無靈,渾身成火灰。”知為祖師顯靈,忙回頭恭送聖像回安溪蓬萊清水岩中。

真知府至清水岩中見殿邊懸一先賢所題的“真人”兩字匾額,忙命人取下,並親自用筆墨在匾額中“真”字前再加書一“真”字為“真真人”而後再懸上以為奉敬。

至今,清水岩中第十支靈簽雲:“火發連天炎,嶺危去路難。若無天降雨,禍福在人間。”說的就是此事。因此,世人也尊稱清水祖師為清水真人或清水陳真人。

十、皇宮救駕

南宋寶佑年間(一二五三~一二五八年)宮中皇太后患有乳癌,日夜疼痛難忍,宮中禦醫上下束手無策。寶佑皇帝忙下旨張榜於城門,日久卻無人敢揭。

一日,祖師化身雲遊於皇宮門前,見榜便伸手揭下,禦林軍見狀忙帶入宮面聖。皇上見後忙親自禦帶祖師入宮見太后,經過望聞絲線切診,便開藥方。太后服用一濟便止疼痛,幾日過後便治全愈。皇帝大悅欲贈以金帛,祖師婉辭,僅指旁邊一大沉香木請贈送往。皇帝應許問祖師家居姓名,祖師雲:“泉州府清溪縣蓬萊陳昭應也。”過後拜辭離宮。

皇帝便派官員護送大沉香木至安溪蓬萊地域,四處打聽陳昭應這人,皆無人熟悉。後問一老者告知道:“此處唯蓬萊山中有清水祖師俗姓陳,曾授封為昭應大師,別無他人矣。”這官員便將沉香木送上清水岩中,見正坐祖師神像面目與其在宮中所見無異,方知為祖師顯赫於宮中救駕治病。回京上報後,皇帝封為:“顯應真人”。

後來,又聘請工匠再雕一尊金身,因為皇帝所敕而供於左邊為正身也。至此各地效仿,有主祀祖師的廟宇都雕有兩尊一模一樣的正副金身同坐並祀。

十一、金身失得

據傳有一年,一信眾對祖師崇拜如癡如醉,每到岩中燒香後皆要端詳祖師慈容一番。日久漸起貪戀之心,心想何不將聖像偷回家中供奉,省得辛苦登這蓬萊仙山。

這人想到便做到,趁岩中和尚不注意時,就偷回家中。但其又怕他人認出,就聘請工匠再雕十二尊一模一樣的祖師聖像同供於堂上。其間岩中主持見祖師聖像不易而飛則著急萬分,後經蔔杯並打聽到所偷之處,便派徒弟前往請回。這個徒弟化作雲遊和尚到那戶人家中化緣,並求借宿。那人信佛,對和尚崇敬有加,便請家中留宿,經過一番言談甚是投機,那人便將自己所雕十三尊祖師神像之事說出,欲請和尚幫忙開光點眼。這和尚見到聖像一下子眼花僚亂,十三尊一模一樣同坐,不識哪尊才是正身,若抱錯回岩必遭師傅怪罪,一時兩下為難起來。突然聰明敏銳的他腦筋一轉就對那人說:“開光點眼又有何難,但要選良辰吉日方可。”那人依言三天後方作法事,並招待這和尚入宿。

晚間,這和尚翻來複去,不知如何是好,難以入眠。至夜中也許是勞累過度,不知不覺地入睡並作一夢,夢中祖師對其言:“十三盆水十三巾,十三像前十三盆。朝觀水中浮油現,真身不說自然分。”這和尚醒來頓悟,次日便對主人說:“清水祖師開光點眼不同凡餉,要先備十三口新面盆清水於像前,並在盆中放十三塊新毛巾。”那人不解其意便依言而做。

至第三日清晨,和尚起早直奔祖師像前,仔細一一觀察盆中清水。只見中間那盆水面浮有油珠,便知為真身,這在於其他神像沒有經過開光點眼而無神,而真身有神若人,清晨洗臉,故水中可見油膩之珠也。和尚大喜忙背起真身欲回清水岩中,卻被那人發現,遭到阻止。和尚將來龍去脈說起並言:“法在自然隨人緣,強扭瓜來實不甜。萬像皆空唯誠善,佛光普照在心間。”那人知事情敗露而心感慚愧,知道自己與祖師無緣,即使偷來也難逃法眼,忙承認錯誤恭送和尚背回岩中。至金,岩中再塑金身多尊同祀,不識者又有誰知哪尊正副,其實,只要心中有善,佛像處處顯在。

十二、出入平安

古時張岩山中林深草密,禽獸出沒,山下人生活比山上人安樂。自從祖師開岩後就發生了變化,山中禽獸不再去咬人畜,五穀不受糟蹋而兼收,人們作業早出晚歸,生活得到穩定,日子卻過得比山下人安康,真是捧神作福矣。而山下人,所種田園常受山豬,猴子下山糟蹋,五穀難收。虎狼又常踱守村口,致使人們上山砍柴,下田作業要作伴晚出早歸,久而養成了早睡晚起的習慣,致使窮苦。故山上人常笑山下人言:“一瞑睡到光,日頭照尻川。餓得目暈黃,破褲無夠捂。”

一天,山下有一老彭,挑幾捆乾柴趕墟去賣,換得油鹽醬醋。恰遇山上人,見其挑的卻是比乾柴還值錢的生炭。有的自種糧食吃剩還能挑穀或薯芋來賣,有的一頭挑雞鴨籠,一頭挑雞鴨蛋,所賣得錢有的剪布做衣褲,有的給孩子買糖果,有的給婦人買銀耳環,銀鏈子等,讓其越看越心酸。又見山上人不管買什麼都先買清香,說是要到清水岩中敬祖師點的,方知這是祖師公保佑的結果。老彭心想,祖師公既然保佑山上人,也應保佑山下人才對,不可能眼睜睜見山下人受窮吧!回家後,其忙聚眾上山叩求祖師保佑,祖師顯靈說:“大家安心回家,先開一路通山上岩中,定保日後上山作業出入平安。”又受指點所開路線,大家齊心協力,不久就開好了路。

那個老彭見路已經開好了,便想試一下是否像祖師說的那樣出入平安。一日五更就起床喝杯早茶,便從門後取一根扁擔壯膽上山。一路月光皎潔,遠遠卻看到祖師坐在路邊,其以為祖師顯靈於此坐早禪而不敢前往打擾。突然,有腳步聲傳來,轉眼一看,是一頭猛虎過來,虎見祖師坐禪而不敢前往,站一會兒就回林中去了,老彭方松了口氣。突然又竄出了一隻狼,狼見祖師也不敢前來,又回林中去了。老彭頓時大汗淋漓,以為虎狼會再來對祖師不利,就靜靜地跑回家聚眾,拿鋤頭扁擔,並帶兩面大鑼前往祖師坐禪處,卻不見虎狼和祖師,以為祖師被虎狼咬去而忙尋血跡。唯見見路邊一大圓石盤中罩一件袈裟上放一碗清水,方知是祖師顯靈施法以鎮邪祛惡,使虎狼獸性不發咬人。

從此山下人知道祖師指點開路是會保佑山民的,就放心上山砍柴,下田耕作,也未受禽獸騷擾,五穀都得豐收,山下人出入平安也起早貪黑忙碌著,一年後就變得勤勞起來,慢慢地脫貧致富。而祖師的袈裟卻日久而印于石上,人們取名“護法袈裟石。”後來有個林怡的進士作了一詩詠道:“袈裟一領證禪機,頑石通靈石所稀。苔鮮層層都是佛,至今猶認水田衣。”

十三、恩澤遊人

春時清水岩,百花盛開、泉水輕潺、雲霧環繞、真乃蓬萊仙境。自開路後,香客遊人倍增,山中氣氛一派熱鬧祥和。

有一書生手執白扇,攜一書童邊行邊賞景致,一路來逍遙自在直登清水岩中。這兩人生得眉清目秀,斯文人品、當行至路中一拐彎處時,書生突不前行,書童跟後,見其不前也同回頭觀賞,卻一下子呆住了。原來前有兩穿紅衣和綠衣的妙齡女子正從山上而下,小姐面中帶紅,滿頭青絲,插滿釵環首飾,行動酸軟,三步一歇,氣喘吁吁,風吹欲倒的樣子,還不時將手巾擦汗。那綠衣者為婢,對小姐體貼照顧,扶起前行。兩女生姿麗質,讓書生主僕二人一見,不由神魂顛倒,被其吸引住,一下子想入非非,以為自己緣份已到,方逢此豔遇。郎才女貌,真是天造地設乎,書童見主人遇小姐歡喜也高興不已。當四人路行相遇時,那小姐見書生對其兩眼生情相視,不由遂顏一笑,卻不小心跌倒。那個女婢忙扶起坐于路邊石上,見小姐腳似受傷而忙於輕揉,小姐擔憂說:“這可如何是好,怎可回家?”書生見小姐有傷而激起一股英雄救美豪情之心,忙進前行禮叫小姐勿愁,傷口讓其一觀。女婢見狀說:“難得秀才見義勇為,真是三生有幸。”書生和氣言失禮,便將小姐扶起而慢行下山。

至一三岔路口,那女婢在前引路,慢慢行進林深草淵處。突然,書生和書童兩人腳一跌落下山溝之中,小姐與女婢現出原形,原來是一紅面鬼和青面鬼所化,書生主僕頓時嚇得魂飛魄散,差點暈死過去。紅面鬼對青面鬼說:“你我山禽野獸肉吃慣,今日要嘗嘗人牲的滋味。”青面鬼言:“此未曾食過,不知是紅燜好還是油炸較香?”紅面鬼答:“還是放籠床中清蒸,原汁原味,又清甜可口。”兩鬼便將書生主僕除去衣褲,手腳綁住,用巾塞於嘴中,放入籠床之中,籠床蓋一罩,頓感天黑地暗,聽其由命。紅面鬼叫青面鬼生火,籠床內漸漸升溫,陣陣臭腥味隨風直飄清水岩中。祖師聞到味道,顯靈舉目看去,只見半山中炊煙嫋嫋,便化一陣清風前往一看究竟,只見青面鬼在添柴,紅面鬼在吹火。祖師大喊一聲:“住手!”隨手一指,一股清泉噴出將火熄滅。

兩鬼見到祖師頓時嚇了一跳又壯膽而說:“你我井水不患河水,何必於此而過不去,再說此已蒸至半熟,好事皆讓你攪黃!”祖師見其等無有悔意而說:“爾等在此山中作惡,竟不知悔改,難普度修成正果。”說完用嘴一吹,頓時狂風大作,將兩鬼捲入東海喂蝦。

書生主僕逃過一劫,自此再也不敢貪欲,一心取得功名而成正器。那籠床被祖師點化成兩塊相疊石頭,而成一處佳景“石籠床”之來源。自此,遊人香客如織,受祖師恩澤福佑而一路平安快樂!

十四、有求必應

宋時蓬萊有一婦人,十八歲成親,十幾載卻未生。自心覺同人難能比並,家中公婆常臉色相待,夫君又不諒情,動不動就對其打罵出氣。婦人無奈,淚水徑往肚中直流,一天到晚勤作家務,總怨自身為勞碌命,不知前世是做何缺德事,今世方招此報應,越想越是淚流連枕頭也都濕透。

厝邊有一姐妹伴相當同情而勸解,但安慰仍未解決事實。其中有一較有歲數的姐妹伴對其說:“岩中祖師愛咱百姓,能保佑好心歹命人,有求必應,何不一試?”婦人聽後覺得有理,也為一出路。一日清晨,其起早空腹上清水岩中求祖師賞賜一蕊白花子。過幾日,這婦人就覺有孕,萬分歡喜。但又不敢過分表露,怕萬一不是,會讓人笑話。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肚子一月大過一月。等確定懷孕無疑時,婦人想,這為祖師公保佑的後果,備在孩子臨盆出世前定到岩中祖師面前道謝,再求胎兒順產,母子平安。

次日清晨,婦人孕身吃力行走山路再上清水岩。至途中又遇濛濛小雨,婦人仍堅心邊誦祖師公保佑上山。當路見清水法門時,卻覺腹痛,頓時大汗淋漓,感到欲生狀態時則不知如何是好。在這佛門淨地豈可生子,返回又路途遙遠,一下子六神無主起來,一見路邊有幾樅翠竹,便僻入竹中。

突然雙腳一軟坐下,腹部又陣陣越來越痛,不知不覺地伸手亂抓。抓到草叢,草連根拔起,抓到樹枝,樹枝折,抓到樹藤,樹藤斷。婦人大叫一聲:“吾子欲出世,求祖師公相保庇。”忽然,一陣清風按竹尾梢吹過,頓時,樅樅青竹彎下,婦人伸手抓住。一時陣陣嗶卟聲起,兩邊竹樅紛紛裂開,將婦人圍起,讓外人不見其中。婦人在竹圍中順生一男兒。那竹樅卻皆變成幹竹,竹葉盡脫,竹身節節折之。婦人抱子跪下叩謝祖師公,叩謝翠竹。

十八年後,婦人之子中了狀元,婦人為太夫人,在回鄉省親之際,母子再到清水岩前,見原幹的竹樅已重生新枝,黯然碧綠。新科狀元在翠竹邊之山崖題“裂竹”兩字,並賦詩詠道:“淩霄翠竹兩三枝,忽遇妊人乃裂之。勁節長留君子德,如聞彈蔗起驚疑。”而後,母子進入岩中叩謝佛恩。後來,皇帝受狀元官職,其以裂竹自我犧牲精神作為座右銘,為官清正廉明,造福一方而留下美名。

鄉中顯赫事蹟

一、六貢祈雨

據載,明嘉靖十六年(一五三七年)泉州、南靖、漳浦、長泰、雲霄、等地大旱,自五月至明年四月不雨,歲饑,萬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錢塘人民深受其苦,集眾到聖果堂中祈求清水祖師上天破水以降甘霖。後占卜在六貢山中一平地祈雨,眾人心誠三步一拜扛祖師聖像至山中。由和尚主持作法,眾人所帶金紙堆積成山焚燒。當日,天氣酷熱,眾人汗流浹背,叩拜上蒼,一心祈求,將神轎天蓋掀開,讓日曬于祖師像上,至午後火熱的太陽直將神像曬裂。突然,烏雲密佈,風來雨落,眾人歡呼拜伏任雨淋身。其間,有兩外鄉人遮傘和戴笠從許山龍井旁路過,被一鄉人碰見追上而將其傘折斷,將斗笠放於地上踩爛,並訴說此時祈雨之不易,最忌遮傘戴笠而讓神感心意不誠,那外鄉人一時啞口無言,直呼甚是。後來六貢山那平地因求祖師祈雨而名祈雨坪。

至民國三十五年(一九四六年),閩南各地春旱,鄉人再扛祖師聖像至坪中祈雨,無不為應,眾人叩答祖師之顯靈應感。

二、人晃佛顯

民國時期,一年正月初二日清晨,錢塘鄉中聚眾迎聖果堂中清水祖師聖像從雨亭通岩田大路至詩山鳳山寺中乞火回鄉。

當返至岩田途中,恰遇四青年結伴路過。青年人見四位鄉人肩扛祖師神轎邊行邊搖晃著而說:“是人在搖晃而非神佛顯聖在晃。”鄉人聞後對那四青年說:“即是人在搖晃而非神佛顯聖在晃,爾等豈敢一試?”四青年興致勃勃便扛起神轎走幾步,剛好路邊下有塊泥田,祖師神轎突然一晃,四青年全滾入泥中,滿身皆是,奇怪的是祖師神轎落入田中剛好四個轎腿正落泥地而完好無損。四青年見狀都感覺特別奇異而說:“錢塘祖師公有如此之靈!”忙逃竄而去。

眾人見狀笑得合不上嘴,也深感祖師顯赫之奇異。

三、無硝放屁

一九八零年後正月祖師聖誕期間,鄉人聚眾迎接村中所有神佛像至祖厝中供奉,以慶賀祖師聖誕來臨。其間有幾人負責放香銃以增神威熱鬧氣氛,其中有一人站在祖厝屋簷下燃放香銃,過後硝盡停歇,有一相識者不知其情,問其因何不繼續燃放?這人隨口應說:“無硝欲放屁!”。突然,下身褲子便著火燒起,這人一下子驚慌失措,知為失言對祖師公不敬而受罰,忙跪地求祖師原諒。說來奇怪,火不撲而自滅,大家無不敬畏神威而不可不敬。

自此凡負責燃放香銃者都尊古例先前七天七夜不食葷腥,夫婦不可同房,燃放期間不可胡言亂語,以清淨之身方保平安無事。

四、巡保平安

一九九零年後的一正月初二日,錢塘鄉人按俗扛祖師聖像出鄉乞火,後回鄉中從塔尾等佛石經過進行全村巡境迎春祈福活動,一路鳴鑼開道、旌旗飄揚、香銃齊鳴、鑼鼓喧天、沿途鄉人設敬筵誠心叩拜,場面異常壯觀熱鬧。

當至外角大灰埕敬筵等完後,有一負責放香銃者在人山人海的迎春隊伍中燃放香銃,其一手拿香銃,一手持香將燃索點著,情急之下伸向前面燃放,剛好頂在前人背部放響,聲俱如雷。這人一下子面懼土色以為出大事,慌忙問前者有無異樣?奇怪的是前者卻無事,言感唯背部頓時燙了一下似的。眾人圍觀無不稱奇,據說香銃響聲威力五百斤有餘,被對準者能安然無恙,這在於大家心誠,燃放者無意,得到祖師保佑,故在巡境迎春中能保平安。

五、跪泣佛前

二零零零年正月初二日,清水祖師巡境至鄉中一敬筵停轎受人頂禮拜奉。有一中年人進前跪於轎前哭泣,言一家幾年來信基督教而不順,祈求祖師原諒保佑。眾鄉人見狀忙將其拉開,說其信奉基督,不可在此吵鬧,那人不肯,跪泣佛前任人阻止不去。

過後方知,全村人士基本信奉神佛,而其等幾人信仰基督參插不合,幾年來又幾經波折不順,故又欲悔改信仰神佛,方在此跪泣佛前,望能心誠得佑,過後真的的從新信奉神佛,與鄉人同俗不異,得到人們接受,心安自順而逐漸發跡,大家都說這是祖師公保佑其人勤奮的結果。

六、言乩降乩

二零零零年後一日,鄉中有一未婚青年,同夥相聚喝茶聊天言談鄉中神鬼降乩故事,講來津津樂道,久久不肯散去。當談至維聖宮中祖師公時,這人問同夥說:“鄉中神佛大多有童乩,為何祖師公沒有,難道祖師不會上壇降乩?”同夥皆言不知所然,而其此言卻被祖師公所聞。

次日清晨,這人身感迷糊,連衣褲也不知穿上,唯穿一件短褲行至維聖宮中在祖師聖像前跳起了童乩來。此後三日清晨皆是如此,而己卻不知所然,其家人發現出此怪異,著急萬分,以為言語得罪祖師公,而遭懲罰。在這人清醒時忙備果盒至維聖宮中謝罪。

此後,這位青年誠心供奉祖師,為善作福也真正成為童乩讓祖師降壇顯聖為民處理要事。

七、扶弱救貧

清水祖師在俗好修路造橋,救治病人,化佛後仍常顯赫扶弱救貧。

在錢塘鄉中每年十一個小組在正月初一日清晨都要先抽鄉運及春夏秋冬四季水和五穀種植收成情況簽詩,列書於紅紙中貼在祖厝牆上供人們預知計畫新年種植,再用信杯占卜舉行股頭交接輪由在新年正月初二日乞火巡境與正月初五日作聖誕慶賀活動。凡所蔔的主股頭三年內,受祖師保佑不添丁就必進財,很多窮苦人因此受庇順利得富,故鄉中有俗語雲:“輪由做祖師公生,無丁也有財相添。”因此,每年祖師公巡境至聖誕時都異常熱鬧,善男信女雲集。至二零零六年正月初二日至初五日,鄉中有一人,家景較窮,常受人看鄙視,卻蔔到正股頭,鄉人迎香火盆至其家中進行交接儀式時,大家討彩頭說祖師公保佑讓其蔔得正股頭,他日必將發跡。

過後三年內,經努力奮鬥,這家人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建起了新居,並豐衣足食,生活日亦富裕,這都是其人窮志不窮,勤奮進取,受祖師公顯赫應感保佑平安順利的結果。

八、聖誕異俗

在錢塘鄉中,每年以正月初五日為清水祖師聖誕日而不同於他處皆以正月初六日為聖誕日,如此異俗幾百年來延續至今,這在於鄉中每年按俗:

農曆十二月廿三日為送神日。

新年正月初一日清晨進行抽鄉運、春夏秋冬四季水及五穀種植收成情況簽後再舉行來年乞火巡境作聖誕慶賀正股頭選舉占卜。

正月初二日淩晨舉行乞火回鄉從塔尾“等佛石”經過在全村進行巡境迎春祈福活動。

正月初三日古傳為“老鼠嫁女日”,又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至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有天書下降人間,真宗下詔定正月初三日為天慶節也稱小年朝。又因此日為“火焰之神”即“赤狗日”不宜出門作諸事活動,俗雲:“初三赤狗不出門”之說而停止。

正月初四日上午全鄉將所有宮廟神佛迎入祖厝中供奉為接神日。

正月初五日因祖師在俗時雲遊先至錢塘南山開天眼後而再決定去彭內張岩山駐錫開岩為祖,後再分靈於鄉中經侖,鄉人築聖果堂供奉,故提前一日以正月初五日作為祖師聖誕為五行五方信眾無不前來朝拜慶賀,以示誠敬。

正月初七日為人日,從正月初四日至此慶賀三天作散香(火)日,為祖師佛光普照,分散鄉裏八方,福澤一鄉民眾故以:

農曆正月初五日為聖誕

三代祖師來源

佛俗姓林名王必法號自超,祖籍福建永福縣仁義裏下姑保人士,于南宋隆興二年甲申(1164年)十二月初四日辰時出生在德化縣上湧瑩格墩(現德化二中校址)。為賢劫七佛中之第三位佛名毗舍浮佛轉世,故尊稱“三代祖師或三代浮佛。

據《龍湖寺燈譜》、《德化縣誌》、《金山五口林族譜》載,林王必在十二歲時出家南京少平寺為僧,法名自超。三年後,天石崧法師吩囑其說“龍起西方,遇水興波,遇湖則止。”後雲遊名山大川。至南宋慶元年間(1198年)戊戌,十五歲的自超夢一異人導往德化太湖山中見古木參天,流泉迂回,非凡佳境。次日即登山觀看,見四山環抱,一水迂回,宛如小天竺,便擇址創建龍湖寺。自此,其通曉法術,天文地理,為信眾祈福消災、納吉治病、驅邪造福八方,於是聲名遠震。

至南宋嘉泰二年(一二零三年)壬戌十二月初四日辰時,卅九歲的自超坐化在寺中(現存坐化台),頓時紫氣結頂、佛光貫天、跏跌不依、顏若生時。眾人稱奇,謂之“再生佛”,塑像奉祀尊為“臨濟正宗龍湖法派萬代碧天一一卓錫開基碧水三代祖師”。簡稱三代祖師,成為龍湖寺鼻祖。至南宋淳佑十一年(一二五一年)三代祖師聖誕時,四方信眾將卅六尊聖像迎入寺中開光點眼奉祀,再分爐閩南各地。

在錢塘維聖宮中三代祖師供奉於殿右龕左邊,每年:

農曆十二月初四日聖誕

羅車公來源

神俗姓李名哪吒,玉帝為鎮壓人間邪魔派殿前大羅仙靈珠于殷周時代下世為陳塘關總兵官李靖夫人姚氏懷孕三年六個月於九月初九日降生一紅色肉球,李靖揮劍剖開見一孩兒為三子故名李哪吒。

哪吒出世五日至東海洗浴,用飛帶攪海戲水得罪龍子敖丙並將其打死而闖下大禍。四海龍王前來捉拿李靖夫婦上天問罪時,哪吒為表事與父母無關,便將己身剖腹、剜腸、剔骨肉還於雙親而亡。後魂魄無所依附上幹元山金光洞拜太乙真人為師,太乙真人折荷菱為骨、藕為肉、絲為筋、葉為衣、使其複生,並授以密法、腳踏風火輪、臂套乾坤圈、手執火尖槍、能化三頭九臂、口吐青雲、騰雲駕霧功夫,下山助薑子牙興周滅紂,因其有輪有圈,為蓮藕化身故又稱為:李羅車、羅車公、蓮花三太子。在封神臺上,姜子牙封李靖為托塔李天王入封神榜中,故民間尊稱其為哪吒三太子、羅車太子,太子爺、太子元帥。玉皇大帝任其統領天庭東西南北中五營神將之中營,敕封為中壇元帥,民間也稱金康元帥、金環元帥、中營神將、中營大將等等,也為開車司機之保護神。

在錢塘維聖宮供奉於殿右龕之右邊,每年:

農曆九月初九日為聖誕

錢塘維聖宮日常供奉用品

宮中奉祀祖師聖佛,前往敬奉者按古例七天七夜吃素,夫妻分房,心誠意淨。備供品如下:
幹茶三杯、果品素食五盤或三盤、點燭焚香、燒金燃炮、禮成。

錢塘維聖宮對聯

  清水岩頭分法派,

  南塘座上現靈光。

  南塘座上慶雲繞,

  清水岩頭化雨流。

  八字綸音馳宋室,

  一泓清水肇桃源。

  維法無邊渡眾生,

  聖光普照澤群黎。

  山清水秀神仙境,

  鳥語花香極樂園。

  清磬數聲喚醒人生石夢,

  水天一色果然佛法無邊。

  感而遂通天人之際相業,

  應其為音雷雨之動滿盈。

  謂聖謂神既無形聲何予視聽,

  是師是祖凡有血氣莫不尊親。

 

貢仔格

淵源

貢仔格原名石佛宮本位於錢塘來蘇祖厝之右,活虎墓之左路邊,宮為亭式,始建難考,主祀泗洲石佛而得名。文革期間,被拆毀,石佛推倒於地,因聖像石制,倖存至今。文革後,恢復秩序,鄉人將聖像立正,唯放一香爐於佛前供奉,但祈者甚稀。至二零零二年,附近一鄉人欲在傍建房,動至聖地,經信杯占卜,遷建廟於北塔來蘇貢格中,宮以地名貢仔格,故有聯:“貢開聖廟千年勝,格奉慈佛萬古靈。”

風水格局

貢仔格一廟,龍從天柱山而來,至將軍山卸下經月娘伴再起北塔山三台並立似筆架,而來蘇貢位於北塔之右台,廟建於格中,坐北朝南為“玉筆臥架”之象也。其左有騎龍一侖過峽,右有來蘇貢侖至水尾橋圍護。前有南山、天邊山為案,並伸諸侖來朝,中明堂錢塘洋中能容萬馬,西溪蜿蜒似帶,可見地之靈乎,廟中供奉無頭石佛,屈指能知名天下,靈顯而萬人供奉。

泗洲公來源

佛俗姓何,以其國為姓,不知其名也,法號僧伽。于唐貞觀元年(六二七年)六月初一日誕生在蔥嶺北何國(今吉爾斯斯坦的阿爾別希姆)。少時出家,為僧後立志雲遊四方,始至西涼府,次曆江淮地區。

至唐高宗龍朔初年(六六一年)僧伽至山陽(楚州)龍興寺修行,自此開始露出神異。一次他與弟子慧儼一同到臨淮縣,在信義坊一家中借宿後,乞地下標,立志決定在此處建立寺廟,遂召人掘地獲得一塊古碑,乃為齊國時香積寺遺址,後又得到一尊佛像,見佛衣葉刻“普照王佛”字。屋主人見此神異而讚歎其說:“真乃天眼有先見之明,吾豈能不讓出屋舍乎!”後來,那塊碑和佛像在貞元長慶中兩次遭遇火災,因此消失而無蹤跡。後又臥在一名叫賀跋的家中床榻上,其身忽比床還要長三尺有餘,眾人見後無不感到驚奇怪異,後又見其現出十一面聖像,這家人便舉族欣慶倍加信任敬重他,遂舍屋宅讓其重建香積寺,自此其神異聖跡更顯而不止。

唐中宗孝和帝景龍二年(七零八年),僧伽受皇帝遣詔入宮內道場,帝禦法筵與其言談造膝,占對休咎,皆契若合符。在長安城期間,駙馬都尉武攸得病,僧伽用洗澡的罐子對其淋浴而治癒,頓時聲振都城,後來,有病的人都找他醫治。

其以種種偏方,或用柳枝拂人、或叫人用洗石獅子的水來治療、或擲水瓶、或令人謝過、結果都靈驗,並非虛設功不唐捐。他還能預知大雪,救旱降雨救災救難……等等。又因其在寺土中掘出金像,像刻其佛曰:“普照王”,帝乃褒其寺避武則天太后禦名而以“光”字代之,書:“普照王寺”為“普光王寺”作為寺額。至景龍四年(七一零年)庚戌,僧伽病後,皇帝敕其從宮內中遷往薦福寺安置。到三月二日時,僧伽儼然坐化成佛,神彩猶生,只是閉目耳不能聞聲而已,其在本國時曆卅年,卅一歲時化緣到中土唐朝生活五十三載,在世俗齡八十三歲。帝心感慘痛黯然追悼他,敕絹帛三百匹,令群官袒送,歸葬於臨淮縣泗洲城內,並敕恩度其弟子慧岸、慧儼、木叉三人各賜衣缽令其延嗣寺中香火,此後僧伽又多現靈跡。

至唐代宗時,敕絹帛三百匹雜彩千緞,金澡罐,皇太子衣一襲,並令畫寫容貌入宮內供養。至唐鹹通年間(八六零~八七三年),帝敕封其為:“證聖大師。”五代後,周顯德二年至六年(九五五~九五九年)周世宗有事於江南,入兵先攻取泗洲城上,僧伽寄夢於州中人民說:“不宜輕敵。”如此到達州牧皆未有人相信,後來,又讓家家做到同樣的夢而相互轉告知,周世宗遂降服一郡全部生民,這都賴於僧伽的庇佑,周世宗欽命說:“天下凡造精廬必立僧伽真相。”並封為:“大聖僧伽和尚。”此後只要有所祈求多遂人心願。這年三月,有一僧尼遊五臺山回泗洲寺中,見僧伽在一塔頂顯作童孩像,遂登刹柱捨身命供養。至宋太宗太平興國七年(九八二年)皇帝敕高品白承睿重蓋這座塔,並吩咐要蓋高蓋寬敞,並加壘層數。太平興國八年(九八三年),帝遣內使特送僧伽舍利寶物同葬在塔的下基,後又敕殿頭高品李庭訓主持。至宋雍熙元年(九八四年)下旨加封為“大聖文佛,元明清三代仍有皇室續修泗洲僧伽塔。民間尊稱:泗洲文佛、泗洲大聖、泗洲大師、泗洲菩薩、泗洲大士、泗洲古佛、等等。

北宋年間,泉州有一屠夫深感殺業太重,遂依佛道,一日至洛陽江邊,自剖腹掏腸入江坐化成神,玉皇上帝感其事蹟敕封為:“北極玄天上帝。”

後來其腸肚入江卻漸化成龜蛇兩妖在此興風作浪,使往來者不得安寧。一日,有一莆田楓亭孕婦坐船過江,龜蛇兩妖又興風作浪,眾人跪求天地神佛保佑,但越求風浪越是洶湧,突聞天上有聲傳來說:“蔡大人過江,爾等勿動!”江面頓時風平浪靜,大家面面相窺,不知者誰,後尋見一婦人坐於船艙之邊,眾人進前道賀。婦人心想,夫家姓蔡,難道肚中所懷為男兒,以後能夠做官?便對大家說:“我出生要是為男子,長大後若能做官,必叫他在此造座橋。”後來,婦人果生男子,取名蔡襄(一零一一~一零六七年)字君謨號端,果真入京做官。其一直牢記母親囑願,但當朝規定官員不可回原籍做官,致使他將此事耿耿於懷。一日至禦花園中見螞蟻搬食而突發靈感,便買通宮中太監用毛筆蘸蜜在芭蕉葉上書字,後邀皇帝同游禦花園,當行至芭蕉葉前,蔡襄見葉上蜜字已爬滿螞蟻,便指給皇帝觀看,帝見字而念出:“蔡端、蔡端、本府做官。”時,蔡襄忙跪謝恩,皇帝金口已開不知所然,便問蔡襄為何?蔡襄將母願奏明於帝,帝念其至孝,事出有因,便恩准入當泉州府太守,但因國庫空虛,造橋銀兩要自行辦法,蔡襄興奮上任。泉州百姓聞知新任太守要在洛陽江上造橋而歡宣鼓舞,紛紛捐資獻力,但造橋要耗钜資,所捐銀兩如同九牛一毛,這使蔡襄心急如焚。

一日,南海觀音菩薩聞知此事,同土地公化作父女,划船于洛陽江上,停船于江心。老翁指著少女對岸上往來者說:“這是我女,今日在此投錢招親,若能擲重著便將許配于他為妻。”眾人見那少女國色天香,姿態動人,紛紛相告至江邊圍觀取錢投擲,但錢紛紛落於船板上,卻無一能擲中。

父女早出晚歸,集得無數錢財皆入泉州府庫,支持造橋之需於北宋皇佑五年(1053年)四月始建至嘉佑四年十二月洛陽橋完工。

時惠安縣泗洲有位人士,本為泗洲文佛降生,每日販賣蔥菜生計,人們稱其為韭菜成。其年過三十而未娶,見眾人圍投,也興致前來湊一下熱鬧。幾日來也都未能擲中,眼見賣蔥菜小本生意即將功虧於饋僅剩下最後一枚銅錢時而猶豫不定。剛好,呂洞賓酒後見此場景醉意熏熏地走來圍觀,識得船上父女為觀音土地所化,便興致地要給父女兩戲弄一下。其小施法力,暗中幫助韭菜成將最後一枚銅錢擲中少女。頓時,岸上眾人歡呼喝彩,韭菜成也高興得手舞足蹈起來。

呂洞賓知道玩笑開大了欲化清風逃竄,少女彈指定住。父女下地到韭菜成面前,老翁對其說:“你若真心喜歡小女,次日至南安羅東郭嶺等候。”說完就一同不見了,眾人頓時議論紛紛。

韭菜成謹記老翁話語,星夜徒步,清晨趕至南安羅東郭嶺之下,在登山九百臺階前,見少女已等候多時了,便進前行禮。少女對韭菜成說:“你今至此已遲多時,若能登階至格中追到於我,即可應許。”如此,少女在前,韭菜成在後追逐,當至郭嶺頭格時,韭菜成也未能追上,大氣直喘坐在石上休息,土地公與呂洞賓見後大笑,皆現出寶像,韭菜成驚異,欲立難起,似粘石上。觀音對其說:“你如此癡情,就在此等候,待我等前往洛陽江中除妖,來年中秋再度你成佛。”後又對呂洞賓說:“你破我大事,今罰你召八仙同來。”說完一同化去,唯留泗洲公坐等。

北宋皇佑五年三月四日,江中龜蛇兩妖得知蔡襄將在江上造橋更加氣憤,糾集上游九條蛟龍再來作害。這時,南海觀音請玄天上帝前來收伏,玄天上帝揮劍作法,降伏龜蛇立壓於雙腳之下。八仙前來助陣鬥戰蛟龍,幾個回合後,呂洞賓拔劍斬斷龍首,水怪死的死,逃的逃,從此風平浪靜,四月時洛陽橋動工始建。

來年中秋,觀音菩薩再至南安金淘與省新交界處的郭嶺頭格中,面對韭菜成癡情坐等一年而直搖頭,便用一件黑裙將其罩下,韭菜成頓化成石佛,頭隨黑裙瞬間升天而斷,全然而不知,故有歇語雲:“泗洲公等客,等得頭殼落都不知。”在閩南,凡抱小孩出門時喜在小孩頭上罩一件老婦人用的黑色褲以避邪之俗就來源於此。此時,太上老君剛好騰雲從上空經過,見一黑物忙用手接住,知為泗洲佛頭,就笑著對觀音說:“念他對你一片癡情,又同是佛果,你在溪濱普度眾生,就讓他在路邊嶺格中度化吧!”觀音菩薩點頭應許,對泗洲佛說:“汝在此要慈悲普度眾生,每年可享八月初一至十五日半月香火。”說完騰雲而去。

後來人們在溪河中造橋亭都供有觀音菩薩聖像。凡在大路嶺格中造雨亭都供有泗洲公石像,有的還與觀音太上老君同供並有聯:“南海觀音化橋遊天下,泗洲文佛把格衛山河。”每年八月初一日至十五日,人們上山至格中燒香運夢,聽香蔔簽,泗洲公無不指點迷津,有求必應,普度眾生。

據傳,泗洲文佛因追觀音菩薩而癡情在格中等客一年,深感癡戀者痛苦,特別同情失戀之人。凡失戀者在他頭上挖點泥土偷偷灑在對方身上,對方會回心轉意,能使破鏡重圓,因此民間尊其為愛神。

每年六月初一日聖誕

八月初一日至十五日為敬香日

鄉中顯赫事蹟

一、扶弱救貧

二零零四年,在錢塘鄉中內蘇處有一人,三十而未娶,日以做小工度生,但其心善,每天清晨起早貪黑地至貢仔格中掃地燒香供奉,日久無人為知。

當時香港馬會盛行,其常占卜得到特碼,雖不敢買大,但常中而得不少錢財,對比做小工來說掙錢輕鬆得多,心中深感叩謝泗洲公福佑。一日,其母發現其起早貪黑而不知去何處往來,恨鐵不成鋼地大罵一場,並制止其起早外出。過後,這人再至格中叩求特碼,泗洲公皆不允占卜,這在於其福運受母破綻而至此該止也。

二、破鏡重圓

二零零八年,錢塘鄉中有一對夫婦生有一子,日久感情而不合,常吵鬧翻臉,舉家不得安寧,後來離異,孩子隨居夫家,女子回娘家一直未嫁。

過後,孩子思母心切時常哭鬧,男子家母至貢仔格中叩求泗洲公保佑,希望家中早日幸福安寧,同人有所比並。

至二零零九年下半年,那位女子無嫁,日久思子心切,心存悔意,與男子謀再合婚。兩家雙親無不贊成,就此其樂融融,破鏡重圓,人們無不稱讚說,這是愛神泗洲公保佑的結果。

南安錢塘貢仔格對聯

  貢開聖廟千年勝,

  格奉慈佛萬古靈。

  石像千秋堪膜拜,

  佛靈萬眾仰神通。

  泗洲恩澤錢塘一寶地,

  文佛普渡世間萬眾生。

  

水泉庵

淵源

水泉庵地處錢塘東大獅山之中,通往詩山之安南官道旁。始建於民國初期,為詩山杏塘陳仙姑雲遊于錢塘境中向許府真人討賜之福地。許府真人顯赫,將當年清水祖師在錢塘南山頂開天眼時所見東大獅山中三盞天燈展現處之地賜以修行度世。鄉人受其指點,在一大石下興土木磚瓦建成祠宮,又因地左出有靈泉,甘甜似蜜,常年而不絕,以名:水泉庵,故有聯:“清仙顯赫居福地,靈泉應感出洞天。”

風水格局

水泉庵一地,大龍從天柱而來,將軍山卸下逶迤而起北塔山三台展帳,分支龍朝東向至此靈氣鐘成東大獅一山雄踞,結穴於獅肚一大石之下,為“金獅獻臍”穴也。水泉庵建此,其左出有獅泉甘冽而不絕,小獅山、畚箕弧山、呂洋貞格、玉華文章諸山雙層青龍為護,從雨亭官道而入見此山勢有“錢塘小清水”之形乎,故有聯:“水秀山清真勝境,泉靈地顯一蓬萊”。

論其右有土樓山、埔山、三角旗山、老鼠幬、許山、白虎雙層密護。中有黃山水庫似鏡、狗槽山面堂欲登之勢為內明堂聚氣。詩中為中明堂可容萬馬而出鳳山寺中聖公為廣澤尊王。前瞻高蓋諸山三層五彩流雲來朝,可見穴貴之星尊也,故有聯:“金獅靈氣鐘勝地,高蓋祥光映仙台。”

陳仙姑來源

仙俗姓陳名彩玉,於清末民初時期誕生在詩山杏塘村。自幼聰明伶俐,天姿仙風道骨,八歲時飛升成仙,雲遊四方,無所歸依。

至民國初期,一年在錢塘外角土樓尾有戶人家拜請本鄉老祖叔許府真人降乩處理事宜時。期間眾人發現八仙桌下有一童女蹲等,驚異之餘忙問:“何家之女,為何在此?”童女答:“吾本詩山杏塘陳氏之女名彩玉,八歲為仙雲遊,無一定處。喜聞許府真人法力無邊、精通風水玄理、樂度世人、仙駕於此,特來討一福地好以修行度世,故在此蹲候。”許府真人顯赫,便以當年清水祖師在錢塘南山頂開天眼時所見三盞天燈招引處之東大獅山中一巨石下福地賜於,童女感激拜謝化作清風而去。這戶人家按許府真人所示位置興土木磚瓦而建祠宮供奉,因其在這清淨地素齋修行,鄉人尊稱為:清姑。又因地左出有獅泉甘冽不絕,而以泉命宮名故稱:水泉庵。

此後,陳彩玉在水泉庵中修行度世、顯赫一方、福佑信眾、有求必應而香火日益旺盛。又曾托夢顯赫金身聖像,並賜特碼工錢讓信眾用香木依夢中仙顏雕得金身聖像於二零零九年農曆三月十一日辰時安座殿中供奉尊稱為:陳仙姑。

每年農曆三月十一日為聖誕

顯赫事蹟

一、喜報杏塘

民國初期,陳仙姑雲遊錢塘境中向許府真人討賜福地後,鄉人在指點處修建祠宮名:水泉庵,讓其修行度世,甚是高興至及。

庵雖不大,但在於仙姑之靈應也,故香火日旺,路中往來者也常受其顯赫福佑。至一日,詩山杏塘陳家,夢得仙姑前往喜報,今已在錢塘邊境水泉庵福地中歸依修行,望親人能往來相探其跡。陳家人醒後大為欣喜,起早聚眾來到錢塘鄉中打聽水泉庵福地方向而前往,當徒步至庵前時,杏塘陳家如夢初醒,對照夢中仍歷歷在目,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對照殿上仙名,又用信杯蔔問,無不為是,忙取備來之果品供上,並燃香祈禱,而後依依不捨離去。
至此,陳仙姑聲名遠播,燒香叩拜者日盛,百年來,每幾年就有杏塘陳家族人聚眾至庵中燒香點燭,求財祈福至今。

二、詩述神帳

解放後,在錢塘鄉中每逢年兜月半,就有很多老人,婦女前往水泉庵中燒香祈福,過後再來還願酬謝香粉繡鞋神帳等等,日久而積多。

一年近秋收的一天,鄉中有位書深人賢的教師從水泉庵前路過。他見殿上神帳多件掛滿而猶豫不前,本苦於家中清貧在稻穀收成之際仍沒有布袋裝穀而著急。心想,庵中殿上神帳剛好可以做用,但擔心若隨手取走的話,且日後若唯心生事而被人知道了又有失於為人之師斯文,若學他人用信杯蔔求,日後又不知何時才能來還,於此舉止又失妥當。站立許久心中徘徊不定後,頓生一詩吟與仙聽,過後手扯神帳回家做布袋為用。

自此,這位教師以其博才作詩述神帳,仙姑佩服也無以怪罪,眾人盛讚其有慈悲寬宏恩澤鄉人之海量,故香火更是日盛,然那位教師之一詩述神帳也被傳為佳話在錢塘鄉中流傳甚久。

三、深入人心

改革開放後,錢塘開通至高來格公路,車代徒步以方便出門往來,通往水泉庵的官道漸成歷史,唯有山中割草拾柴者了了無幾通行。除了年兜月節外,平時燒香者日少,道路處於荒廢之中,變得坎坷起來。

至一九九九年八月,錢塘鄉中有兩位年過八旬的老夫人相約,一手拄著拐杖,一手提著裝金紙香燭袋,蓮步輕移,三步一歇前往水泉庵中燒香祈願。當將至困貓格嶺上時,兩老雖是滿頭大汗,但卻喜顏甚悅,有說有笑,簡直不知勞累。有一鄉中過路人見兩老年紀已大,又蓮步行至於此而感到驚訝。忙進前招呼攀談,方知,兩老在家無聊,想起當年曾祈仙姑保佑,沐恩而難忘,眼見百年將至,時日有限,而乘在這有生之日雙雙再來水泉庵中酬願並再祈求子孫興旺,以了心願,故不辭辛苦,年老體邁而誠心步行至此。

由此可見,仙姑顯赫靈感早已深入人心,近百歲老夫人誠心蓮步前往的精神,真是讓人欽佩不已。

四、賜財修庵

自從交通方便後,經濟迅速發展,鄉人生活從以前的自然化走向了現代化,告別了以前割草拾柴燒火煮飯的歷史,因此通往水泉庵官道漸無人而往來。幾年後,道路湮沒於草木之中,庵的四周雜草尺高,因日久無修致使左邊邊牆受風雨侵蝕而瓦落攤塌一角,日益破爛不堪,,致使前往燒香者日少,讓人感到一片荒蕪。

至二零零三年三月,香港馬會盛行,四處求財者漸盛。一日,詩山杏塘有一人夢得仙姑指點將出特碼,並要求中後要來錢塘重修水泉庵。這人醒後又驚又喜,起早備得香燭果品,乘車至錢塘鄉中而來,並四處打聽水泉庵方向前往。

當徒步至庵中時,眼前一片破敗荒涼,如在夢中所見一般,歷歷在目,便清理雜草,擺上果品供奉焚香並用信杯蔔問,無不應是。這人心中更是歡喜,更加有信心下注,後中了十五萬元人民幣有餘,欣喜之時在當月忙請工匠動工重修水泉庵。

自此,聲威遠震,無論遠近,男女老幼皆聚來庵中祈福賜財,無不靈驗。致使香火不絕,所謝鮮花滿座、香燭滿筐、衣服鞋襪遍是、神帳掛滿、脂粉香水無數、應有盡有、眾人所祈錢財超百萬而有餘,可見陳仙姑之英靈顯赫,恩澤眾人。

而今,不僅日中香客不絕,夜中仍有人前往叩求,此處漸成山中勝地,人間仙境。

五、有求必應

二零零五年,在錢塘鄉中有一人好買福利彩票,但逢買必輸,沒有中過。後來聽聞水泉庵中陳仙姑顯赫,有求必應,便備得金紙香燭果品前往祈求一試。

奇怪的是這次卻中了,雖非大獎,但不失於領獎路費開支,這讓其歡喜至及,心存謝意。日後逢開福利彩票時必往占卜,有蔔必有小中,一期兩期可謂巧合,連求一年皆是如此,讓人不得不深感奇異。

至年底,這人再備供品前往叩謝仙恩,一年來之福澤。深感自己財運未到,故大獎難求,小獎不斷矣,直歎“錢是大家的,有福的人用得多。”之命中註定也!

六、父女異運

二零零六年二月,在錢塘鄉中一日正逢香港馬票開際,有兩父女聚家泡茶閒聊,當講古至水泉庵中陳仙姑顯赫故事時頓然興起,議同前往蔔問求財特碼。其父想起前往無以為敬,便將新買春茶帶上,提著開水備好茶具一同前往。

一路說笑徒步至水泉庵中,在石案上擺好茶具現場泡得三杯清茶,再點燭焚香禱告敬奉。過後,其父先取信杯蔔問,卻見杯象不許,其女接過信杯蔔問卻得一肖而深信。其父疑惑此肖上期剛開,此期不可能重複,故不信,便接信杯再占卜,杯象次次現無,而其女深信接信杯占卜卻次次現是。父女倆疆持許久,其女信杯有擲必是,其父信杯有擲象無。

此後,其女深信下注喜中三千元人民幣,其父同人飲茶笑談時而歎說:“人不同而運不同,時日不同,故陳仙姑所受賜得福運也不同。”

七、夢塑金身

二零零九年春季,在錢塘鄉中有一人夜中作得奇夢。夢中同友人飲茶閒聊之際,談笑說起鄉中神仙聖佛顯赫事蹟故事。期間那位友人激動問道:“既然水泉庵中陳仙姑如此顯赫,今時恰逢開馬彩,何不拜請來一問特碼?”這人說:“那還不容易,只要誠心叩求,再用信杯蔔問即可。”說完便焚香三拜叩請。突見空中有一身著紅衣裙、頭結仙髻、秀髮披肩之童女乘丹鳳行雲緩緩而來,立至面前。頓時,滿室紫氣蒸騰,清香沁人心脾,只見紅衣童女滿臉笑容,溫柔可愛,讓人見後不由頂禮膜拜。兩人知為仙姑顯聖,忙跪下目不轉睛凝神觀注,心想,百年前仙姑早已無人可識,今得見此真身寶像呈現甚是福大。只見仙姑對其笑道:“福來財無憂,財得有福受。若幫塑金身,免驚無錢收。”並報當期特碼,而後點頭笑顏隱去。
至此,這人突醒,方知剛處於睡夢之中,但想起夢景如真似現越想越是心感奇異,臥床輾轉至天亮而難以再次入眠。次日,其無同他人言起此事,半信半疑將夢中得知所謂的“特碼”擱在心上,沒去下注。至晚上開碼後方知頓時傻了眼,悔以莫及。

幾日後晚上,這人又作一奇夢:夢中有一華衣者在前引路,身體便慢慢飄逸步入雲中來到一嶺前,只見四周祥雲環繞,紫煙浮氣。舉步登上石鋪玉階行至深山之中,眼前豁然開朗,引路者卻消失於雲霧中,讓其心頓感奇異,疑思不知進入何處佳境之中。忙抬頭放眼望去,突見山中石壁之下金光四起,彌漫的雲霧頓開一空,從中現出一座莊嚴廟宇。只見:琉璃寶頂霞光四溢、雙層飛簷翹脊、彩塑龍飛鳳舞,百鳥朝鳳鑲嵌其間、雙柱石刻飛龍盤珠、梁棟彩金雕繪。後其忙進前來到一石牌坊前,見左有一口方池,池中靈龜戲水,錦鯉游泳。入門順九階石梯而上至一平臺之中,卻見兩邊玉欄霧守、壇中香花露滴。廟中似鏡之石案金殿中端坐著那位前晚曾見過的紅衣童女正對其點頭笑迎,心中不由嚇了一跳。方知為陳仙姑顯聖引來,再舉頭一看廟額中書“水泉庵”鎏金三字無疑。心想,水泉庵何時建得如此輝煌,怎麼也沒聽人講過。突然,金殿前,一條石刻飛龍張牙舞爪,金光閃閃而起。過後,一陣濃霧飄來,將一切籠罩其中,漸漸不見蹤跡。此時頓醒,方知是黃梁一夢,人在家中床上。再想起前晚夢中情景和仙姑話語結合起來,難道是陳仙姑真的顯化告知特碼,夢中所示下期將開“龍”之生肖?越想越是難以入睡。

次日,其忙備金紙香燭至水泉庵中祈禱,並用信杯將兩夜中所夢情景一一蔔問,杯象無不應是,但其仍心存疑慮,不敢下大注,只買了“龍”肖一碼十元,當晚卻中了,這讓其欣喜欲狂,忙備果品再次來到庵中供奉答謝仙恩。

當晚,這人睡至淩晨,又迷迷糊糊地做起夢來。睡夢中,他在一個星月齊輝的夜中獨自步行至困貓格外,忽見空中繁星相聚集結一起化作金龍光茫萬丈閃閃生輝,讓其頓時不敢睜大眼睛觀看,只見金龍慢步行空而過,消失於天際之中。天色頓暗起來,驚異之際,空中又現出“水泉庵”三個鎏金大字,後又消失隱去。此刻,方識又是陳仙姑顯聖,頓時驚醒,輾轉於床上,清晨起身,心中如壓石塊,一直耿耿於懷。心想若按夢中所示,今期又開“龍”肖,但重複很不合自身心水,又疑惑起來。當晚其一個數只下百元,結果又中了,人們都誇他眼尖,真是福氣。這讓他身感仙姑之顯赫應感,真是佩服得五體投地,忙備金紙香燭果品又往叩謝。並取紅紙在仙前用信杯占卜要塑金身之尺寸,姿態等等,用筆記錄起來,再請人用電腦按夢中所見法像聖顏描繪成圖紙並蔔可,再用香木雕塑成金身聖像為:頭頂仙髻、秀髮披肩、兩絲垂鬢至前、慈目鳳眼、櫻嘴粉面、紅衣套裙、雙手輕放膝上,平身端坐,雙鳳呈祥椅之中。兩腳之下,展卷軸中書“陳仙姑”鎏金三字,可見法相莊嚴,徐徐欲動,若呼即應,讓人不由頂禮膜拜,三次顯聖夢報特碼做工錢以得塑金身更讓人引以為奇。而人“福來財自到,財來福得受…”在於命中之註定矣。

至二零零九年三月十一日辰時,陳仙姑聖像進行開光點眼安座大吉於殿中,並定於每年農曆三月十一日為聖誕。至今一年來,金身安放於殿中,不染一絲塵埃,讓人焚香時不由感歎地之靈氣,陳仙姑之顯赫。宋理學家朱熹雲:“有天理必有地理”,縱觀大路之邊,祠宮不計其數,唯水泉庵陳仙姑顯聖,這在於許府真人賜其福地,地靈而仙顯也。然自古以來,為人作惡者為邪,民恨而避之,能為人作福者為聖,民敬故而奉祀之。

錢塘水泉庵對聯

  水秀山清真勝境,

  泉靈地顯一蓬萊。

  金獅靈氣鐘勝地,

  高蓋祥光映仙台。

  清仙顯赫居福地,

  靈泉應感出洞天。

  泉化聖恩澤四海,

  仙顯靈光照八方。

錢塘水泉庵供奉陳仙姑物品

一、凡前往敬奉者,七天七夜夫妻分房,禁三天或七天渾食,以齋素供奉為主:

  幹茶三杯

  春花吉花各一朵

  果品五盤或三盤

  點燭焚香禱告

  燒金紙放炮禮成

二、敬謝物品

神帳、披風、金銀鏈、耳環、佛珠、鞋、襪、衣、帽、香水、胭脂、香粉、圓鏡、木梳、釵、手鐲、絲巾、香花等等共十八種任謝一種。其中除了神帳、披風外,其餘信眾可用信杯占卜為用,日後再買來還願。

 

Copyright©2006 - 2016 xx.nanchens.com  版權所有:詩山陣 - 詩山陳氏宗親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電郵:cs@nanchens.com

          傳真:0852 - 2911 4810 QQ:2668771678

      陳偉洸 電話:0852 - 9227 7899 電郵:a7779999999991237897777777@gmail.com

 詩山林柄:陳志偉 電話:086 13532972228 電郵:289376792@qq.com

 詩山杏塘:陳雅健 電話:086 13799562974 電郵:76957535@qq.com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