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詩山風采 »

詩山善訊

錄入:陳偉洸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3年05月01日

詩山 善訊

福建南安詩山鎮“黃欲水基金”再獲閩省表彰

中國新聞網・蔡敏 蘇巧鳳 2011.11.

11月14日上午,“黃欲水基金”榮獲福建省人民政府表彰立碑揭彩儀式在福建南安詩山鎮坊前中心小學舉行。

福建省僑辦紀檢組長閔惠君宣讀了省政府對“黃欲水基金”捐資興辦公益事業的表彰決定,並以省人民政府名義授予其“福建省捐贈公益事業突出貢獻獎”金質獎章、獎匾和榮譽證書。

“黃欲水基金”由南安詩山鎮坊前村旅居印尼僑領黃正泉、旅港鄉賢黃正順、黃正體三昆仲創辦,自1984年成立以來,在閩省累計捐資人民幣5000多萬元人民幣興辦公益事業。

“黃欲水基金”先後八次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樂育英才”稱號,2004年和2010年兩次榮獲福建省人民政府立碑表彰,11月還榮獲泉州市人民政府表彰的“泉州市華僑捐贈公益事業傑出貢獻獎”。

現任詩山鎮僑聯主席黃正體說,“我們兄弟做慈善工作是志願的行為,我們三兄弟願意繼續為家鄉的教育事業貢獻微薄的力量!”

 

南安詩山鎮有三個鄉親慈善捐資超過一億元

詩山鎮位於南安市西北部,屬於傳統俗稱的上南安,其經濟排名在南安市並非十分突出,然而,詩山人尤其是海外詩山僑親一秉泉州人樂善好施的傳統,在經濟並非很好的情況下,不少人紛紛慷慨解囊,捐資興學助教,鋪路扶貧,辦院興醫,詩山的醫院、中小學校幾乎百分百都有僑資的支持。目前有三個鄉親在全國各地個人捐款超一億元,他們是香港海裕基金會蔡世亮先生、仙都村的黃仲咸先生以及鵬峰村的陳水俊先生。其中,黃仲咸先生更是把自己個人所有財產全部捐出。一個小鎮巨額捐款密度之高在閩南甚至在全國還是少見。

人民感謝他們。

 

蔡世亮

蔡世亮先生于1940年出生于南安市詩山鎮聯星村,家境困窘,後隨母南渡印尼與父親團聚。

1960年就讀北京師範大學。大學畢業後返回印尼,不久轉赴香港經商,此後定居港島。他篤信佛教,淡泊名利,節儉低調,三餐素食;雖年逾花甲,兩鬢皤然,仍奔波內陸邊窮地區,心系米油不繼、孤苦無依、生活無著的赤貧農民,急其所急,拯其倒懸,廣布恩澤,仁義滿天下。據不完全統計,蔡先生在全國捐辦各項公益總額逾 1.5億元。可謂俗世亮點。

蔡世亮先生于1984年12月、1990年10月、1993年 3月、1995年 3月共 4次榮獲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的“樂育英才”金質獎章、牌匾和榮譽證書;1998年 3月30日,泉州市人民政府授予金質獎章、榮譽證書,在表彰牌匾上寫道:“蔡世亮先生熱心公益事業,慷慨捐資,造福桑梓,特頒給此證,以資鼓勵。”

祖籍南安市詩山鎮岩田村的香港著名實業家、慈善家蔡世亮,近日榮獲“全國十大社會公益之星評選表彰活動組委會”授予的“全國十大社會公益之星提名獎”。南安市詩山福利院剛剛收到寄自北京的“提名獎”榮譽證書。這是福建省唯一獲得此殊譽的個人。

據悉,首屆全國十大社會公益之星評選表彰活動,由中國社會工作協會、中國紅十字會總會、中華慈善總會、中國老齡協會、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人民日報社國內政治部共同主辦。

蔡世亮先生定居香港後,秉持報效家鄉父老孤童之愛,懷揣痌瘝在抱己饑己溺之仁,於1993年 9月,傾注钜資創辦福建省乃至全國第一家農村鄉鎮福利院--南安市詩山福利院,收養全市之鰥寡孤獨者,撫孤恤老,雪中送炭,遐邇傳頌。扶助孤老弱者,彰顯至善大義。多年一貫制包攬院內男女老少之衣食住行、就學求診等全部費用,投入的時間、精力、財力,難以計數。雖遭遇時艱而不悔,克己奉公,廣施德澤,身體力行于先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聖諭。惠及鄉梓社會,福庇翁媼稚童。

1992年,詩山福利院奠基建造。共建有四至五層大樓四幢,建築面積8452平方米。院內設醫療室、辦公室、娛樂室、圖書室、老年人學校、籃球場、門球場等。1993年 9月 5日,正式招收第一批老人和孤兒,投入 800多萬元。

建院10年來,已收養南安全市18個鄉鎮的孤兒 250多人,無償供養詩山、碼頭、金淘、蓬華、眉山共 5個鄉鎮的鰥寡老人 146人。福利院現有孤寡老人81人,最高齡者95歲,生活起居由護理員照顧。今院裏孤兒有75人,最大的孤兒為20周歲,所有孤兒生活學習有專業教師照顧管理,零至 3周歲嬰幼兒由保育員餵養。孤兒學齡前教育在福利院幼兒班進行,學齡兒童實行國家 9年義務教育,在詩山鎮中、小學完成,考上高中、大中專者繼續由蔡世亮出資培養。現已培養 5名大專生、 4名中專生、17名高中生。年滿18周歲已畢業的孤兒根據具體情況,部份安排在蔡世亮先生投資的內地企業就業。院民生活標準按泉州地區執行,每年發給院民夏、冬兩季服裝鞋襪兩套,鰥寡老人每人每月發給零用錢20元,去逝後,由福利院火化入殮。今每月固定支出 6萬元,不含春秋兩季支付孤兒上學的 5萬元學費。建院至今總支出已逾2850萬元。

1997年東南亞金融風波後,蔡世亮的公司遭受巨大損失。艱難困窘中,他仍是克服自己,寧可賣掉一些公司股份,也要源源不斷地支持福利院的正常運轉。所有的挫折、困難、煩惱,他獨力支撐,默默承受,堅強隱忍。

福利院現有行政管理人員16人,含醫師、教師、廚師、保育員、生活護理員及保安人員等。

收養的鰥寡老人,能自理的在家養老,蔡世亮先生不僅每月每人補貼120元至150元,而且幫助特困戶修葺或重建簡陋破舊的房屋。從1992年起至1997年,先後共為詩山鎮貧苦村民興建 222幢扶貧厝,每幢視家庭人口和地理條件等因素資助 1萬元至 5萬元,讓貧民有其屋,得以安身立命。

回首詩山福利院創辦10年,蔡世亮先生對記者說,主要是靠大家的力量,才有福利院的今天。他個人只是開了個頭,點了把火,長年累月裏,福利院各種大大小小繁瑣艱巨的日常事務,是靠大家去做的。詩山福利院是個大家庭,更是一支向仁履善的團隊。其團隊精神,是奉獻、團結、愛心、堅毅。

“公家之利,知無不為。”在詩山,蔡世亮先生還修建 7座橋樑、 4條鄉村水泥公路。在1992年至1997年間,他每年撥出40萬元,用於拯災救急。為村民修建農田水利設施、興建果林場、花圃綠化等。

蔡世亮先生是一個愛國而富有社會責任感的港胞,他捐辦公益的足跡涉及多個省份。在雲南創辦20所希望小學,在北京捐钜款資助匯文中學;在新疆、西藏、青海、甘肅、寧夏、北京創辦多所福利院,默默地關心社會弱勢群體。

自1981年起至今,他捐資 800多萬元,在家鄉南安詩山岩田村的聯星中學,興建宿舍樓--思馨樓、教學樓、科學樓、膳廳、食堂、體育場、圍牆、傳達室等,為學校購置桌椅實驗儀器等大量必備的教學器材,安裝電話(全南安教育系統第一部),獎教獎學。1992年至1995年秋,他獨資承辦聯星中學,包攬學校的一切費用,含教師工資(高2倍)、福利、獎金,無需政府撥一分錢。

蔡世亮是接過其父熱心興學的火炬的。1976年,旅居印尼的其父蔡斯興老先生,慨捐10餘萬元,興建二幢有寬闊走廊的平屋教室。

1990年起,蔡世亮捐資百萬元,創立聯星教育基金會,造福於聯星中小學、幼稚園,聯山小學、幼稚園的數千學童;自1987年以來的10餘年間,每逢春節,都要匯款,為教師發放過節慰問金,累計已發給中小學教師 160萬元,連同岩田蔡氏宗親的慰問款,將近 300萬元。

據不完全統計,蔡先生在全國捐辦各項公益總額逾 1.5億元。

蔡世亮先生于1984年12月、1990年10月、1993年 3月、1995年 3月共 4次榮獲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的“樂育英才”金質獎章、牌匾和榮譽證書;1998年 3月30日,泉州市人民政府授予金質獎章、榮譽證書,在表彰牌匾上寫道:“蔡世亮先生熱心公益事業,慷慨捐資,造福桑梓,特頒給此證,以資鼓勵。”

 

記熱心捐資興學的華僑钜子陳水俊

蘇雙碧 陳奕練

在北京東單西鳳樓胡同,屹立著一座典雅秀麗的三層樓房,名曰:“俊園”。這座建築的主人是著名愛國華僑陳水俊先生,“俊園”取陳水俊先生的“俊”字,同時又可理解成建築俊秀、俊美之意。當然,“俊園”建成,成了我國第一個民間基金會,即振興中華教育科學基金會的會址。幾年來,有許多出國留學生、訪問學者,以及主要科研項目從這裏得到資助;有許多校舍的建築從這裏得到捐獻,僅北京、上海、福建等地就得到捐資5000多萬元。這筆钜資是陳水俊先生獨資捐助的,為此,福建省人民政府立碑頌揚陳先生的功德,碑文寫道:陳水俊先生“旅居海外,情系桑梓,慷慨捐資,興學育才”。

水俊先生有濃厚的鄉情。據說,他來到北京總得約幾位老鄉和朋友一起吃飯,不少應約前往的老鄉都說,水俊先生的餐桌留給人們的印象最深。桌子上只有簡單的幾碟涼菜,中間放著一大盤水餃,僅此而已。飯菜雖簡單,但席間談笑風生,共敘衷情,與餐者都能分享到溫馨和快樂。人們總說,與陳先生一起用餐是最開心的。當然也有個別就餐者發表一兩句議論,說陳先生宴客實在過於簡單。當人們知道陳先生擁有以億來計算的資產,但住的卻是公寓而非別墅,家中沒用保姆,甚至連一輛汽車也沒有,出門經常乘坐公共汽車時,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更加想瞭解他充滿傳奇色彩的經歷和人生。

艱辛的童年

陳水俊1919年生於福建南安鵬峰村。南宋朱熹在這裏題有“鵬舉勝地”四個大字,據說是朱熹看到這裏山勢起伏,有如禽鳥飛騰,即興而書的。後來,陳水俊先生也說鵬峰確實是山清水秀,“是生我養我的風水寶地”。然而,水俊出生的年代和家庭都是不幸的。當時國家深受列強宰割,地方軍閥混戰,土匪出沒,民不聊生,人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父親陳金榜是個老實農民,卻因貧困和疾病在水俊出生前 5個月就去世了。陳水俊的出生給母親帶來一點安慰,她期望兒子命好,將來能有出息,就找個算命先生給兒子算命,算命先生說他命中欠水,便取名“水圳”,意在以活水澆注潤澤命根。但上學時,老師改為“俊”,改變了母親取名時的初衷。

從 6歲起,水俊就在家種田、放牛。 9歲進入“詩山進化四校”念小學,邊讀書識字,邊種地割草、上山放牛。只念了 3個學期小學,母親就去世了,水俊成了孤兒,從此失學了。苦難的童年,使水俊煉就了拼搏、奮鬥的意志。他曾經給一個堂兄挑擔賣膏藥,天天忍饑挨餓,但這個堂兄賺幾個錢就抽鴉片,終不是出路。無奈,經人介紹到一個保安團長處當勤務兵。在水俊看來,名曰勤務兵,實際上是奴才,既然當奴才,又何必在這裏當呢? 3個月後,他便開小差不幹了。俗語說:“賜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藝”,在四伯父的勸說下,水俊到永春去學理髮,折騰了向年,收入仍十分微薄,常常處在饑寒交迫之中。他覺得這樣下去有如“風雨浮萍,四處碰壁,難有出頭之日”,且自己是個無家無室沒有牽掛的人,於是他決定到異國他鄉尋找出頭之日,像其他許多鄉親一樣去闖蕩南洋。

然而,在他決定背井離鄉時,卻對養育他的故土眷戀起來。他想起善良母親的諄諄教導:“窮人命苦讀不起書,但做人要忠厚誠實,老實人終會有好報的。”水俊心中暗暗地許了願,來朝一旦能有出頭之日,他一定要回報家鄉父老。

四伯母來送行時,指著他那個用煤油桶改裝的箱子說:“你出去一定要好好幹,賺一箱子錢回來娶妻給我看看”,水俊激動地掉下了眼淚,他向四伯母保證:“我一定好好努力,回來報答您對我的疼愛。”當他離家過河踏上溪裏的“石跳”時,一件往事又縈繞著他,那是幾年前他在溪裏玩耍時做的一件惡作劇。當時,他故意將一條死蛇放在一塊“石跳”上,使一位婦女跨上“石跳”時吃了一驚,立即轉身跑回家去,嚇得不敢過河。此時此刻,當他要告別這些“石跳”時,他再一次感到內疚、自責,想著有一天能賺到錢,一定在這裏建一座石橋,以報答家鄉父老,並寬慰自己。60年代初,陳水俊才有機會托人給鄉裏捎回人民幣7000元(當時 1美元兌1.45元人民幣),終於把石橋建了起來。

進入70年代,陳水俊看到產業已經有了一定的發展,便把注意力轉移到華人公益事業上,自己的企業則讓一些親戚朋友去操辦。在華族的社會福利事業中,他參與的事很多,其中對同善醫院和中華獨立中學的改造用力最大。同善醫院原是用中醫中藥為華人服務的小醫院,經改造後,病床由原來的30張增加到 250張,並增設西醫部。醫院宗旨調整為:為社會服務,不分民族與醫域,向貧窮病人提供免費醫藥。中華獨立中學歷史雖然悠久,但校舍過於陳舊,學生4000多人,他參與創辦了精武體育會,在醫院、學校、體育會的改造和創建中,他帶頭捐獻資金,親身參與組織創建這些事業。在一段時間裏,熱心社會公益成了他的奮鬥目標和人生主題。他擔任的職務越來越多,有人給他做了一個統計,在70年代前後的十多年間,他在各種企業、事業和社團中的任職27個,其中實業公司董事長 5個,醫院、學校、體育等等文化單位的董事、理事長、主席、副主席十五六個。陳水俊先生熱心公益事業,成績裴然,成為當地華人圈裏著名的慈善家。

走出“英雄末路”

正當陳水俊醉心於公益事業之際,卻發現自己的所有企業都嚴重虧損,而所有向銀行的貸款都是用陳水俊名義借貸的。他在調查瞭解中,得知這種現像是自己的親人營私舞弊的結果,他的心情陷入十分痛苦之中,原以為多參加社會公益活動與積極捐款,可以提高企業的知名度,卻沒有想到會落到這種面臨破產的下場。面對著這樣嚴峻的結局,他思緒萬千,痛感世態炎涼,人情嚴酷。幾十年披荊斬棘,轟轟烈烈創建起來的事業,卻毀於一旦,宣告破產,而具備諷刺意義的是竟然敗在自己最親最信的人手上。在這種極端苦悶之中,他進行資金評估,清理財務,還清貸款,決定離開創業45年的吉隆玻。

為了迅速走出“英雄末路”,陳水俊以他的毅力、他精明的判斷力,果斷地離開吉隆玻,踏上人生的新旅途。1985年 3月15日,陳水俊帶著夫人和幼兒,提著 3個皮箱及現款5000元馬幣(這就是他們的全部財產),經香港抵達馬尼拉。在朋友的幫助和引薦下,陳水俊看中了正在拍賣的一家星級大酒店,便和朋友合資購買下來。不久,房地產價格果然攀升,隨即將這家星級酒店轉賣他人,獲取一大筆利潤。與此同時,陳水俊又將這筆獲利轉到香港購買股票。不久,陳水俊來到臺灣,經過多方調查研究,確認臺灣房地產看好,便以香港股票作抵押,向臺灣銀行貸出美元,並將這些美元投到臺灣房地產中去。當時, 1美元兌42元台幣,到80年代末, 1美元只兌26元台幣。這樣,房地產的攀升和台幣升位,兩邊獲利,大出意料。離開吉隆玻 5年,他淨賺的錢競超過在吉隆玻45年的總數。這時,水俊已進入古稀之年,這一拼搏,他勝利了,短短的 5年,他東山再起,走出了“英雄末路”。這位老人出自內心地高興,滿懷豪情地說:“我已經是上古稀之年的人了”,可吃“黃昏飯”,堪稱“夕陽紅”了。

振華基金會

十年文革浩 之後,祖國百廢待興,陳水俊看到舉國上下重新提出建設四個現代化的奮鬥目標,他懷著一顆對祖國未來的希望和信心,於1978年10月悄悄地回到祖國,來到北京。由於事先沒有聯繫接待單位,飛機降落時,已經找不到進城的車了,只好乘坐機組人員的交通車進城。他一廂情願投奔華僑大廈,豈料華僑大廈已是客滿無房,只好又轉到中國國際旅行社。第二天,旅行社派人詢問他的來意,陳水俊表示,希望見有關方面領導人,想對祖國有所表示。在工作人員向國務院僑辦報告後,廖承志主任以極大的熱情約他在北京飯店吃早茶,由林修德、彭公涵相陪。席間相談甚歡,其中談到泉州華僑大學要複辦,經費拮据時,陳水俊當即捐助人民幣30萬元,購買一部屬於巴黎統制出口的大型電腦。

廖公的會見和親切交談,陳水俊大受鼓舞。第二年,即1979年10月,陳水俊再次來到北京,他向廖承志表示:“本人自願拋磚引玉,捐出資金倡辦基金會,為祖國的體育、科學事業作出貢獻。”儘管民間基金會在當時還沒有先例,廖承志聽了還是很稱讚,他對陳水俊說:“你出錢,我出力,共同把這件事辦好。”廖承志還引薦陳水俊去見鄧小平、李先念。鄧小平對陳水俊的愛國熱情十分贊許,緊緊地握著陳水俊的手說:“難得!難得!”其後在廖承志的支持下,著手組建基金會,並於1982年 9月27日在北京掛牌成立世華教育基金會。這是神州大地第一個由海外華人捐辦的民間基金會,廖承志特地題寫“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八個大字送給陳水俊先生留念,陳先生大受鼓舞。

 

黃仲咸稱“南安陳嘉庚” 5億捐社會

名片:

福建省黃仲咸基金會董事長,印尼籍華人,祖籍南安市碼頭鎮仙都村。

聲音:

現在我對自己的生活已經很滿足了,錢省下來,可以多捐助幾個貧困的孩子讀書,讓他們好好學習,將來報效祖國。這也算是自己對父母當年那句令我受用終生的教誨“讓真正需要的人享用財富”的一種報答吧。

“南安陳嘉庚” 5億元捐資社會公益

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長期做好事,一輩子做好事。“樹高千丈,葉落歸根,一生助人為樂、造福鄉梓”,這評價用在黃仲咸老先生身上一點都不為過,他的事蹟不僅在廈門、在福建省乃至全國,都被廣為傳頌。

黃仲鹹是一位擁有億萬钜資的實業家,但是在事業達到輝煌的頂峰時,他毅然變賣海外所有的資產,回國從事公益事業。為振興家鄉教育,他不惜變賣大廈,傾資助學。雖然他並非南安華僑首富,但他的善舉使他贏得了“南安陳嘉庚”的美譽。

數字往往最能說明問題。2005年2月3日,黃仲咸和夫人戴子媛女士在廈門市公證處立下遺囑,將南安必利達大廈、廈門必利達大廈、香港中行寄存的 11000兩黃金、廈門中行 800多萬元存款、南安水頭鎮60畝地皮的使用權及其全部收益歸福建省黃仲鹹教育基金會所有。2006年 4月20日,黃仲咸先生偕同基金會其他領導一行五人,在香港中行按時價將 11000兩黃金售出,所得款項6458.1萬港元悉數轉入福建省黃仲鹹教育基金會帳戶中。幾十年來他捐資教育、文化、衛生、福利等社會公益事業,累計資金高達 5億多元人民幣。

熟悉黃仲咸先生的人都知道,他說得最多的是愛國,最關心的是貧困學生,最寄以同情和厚望的是窮苦人家子弟。黃老感慨地說,“現在我對自己的生活已經很滿足了,錢省下來,可以多捐助幾個貧困的孩子讀書,讓他們好好學習,將來報效祖國。這也算是自己對父母當年那句令我受用終生的教誨,讓真正需要的人享用財富'的一種報答吧。”如今,福建省黃仲鹹教育基金會已成為全省固定資產最多、造福全省貧寒學子最廣的公益性基金會。

仙都村現行政隸屬碼頭鎮,但地理傳統上屬於詩山地界。

 

詩山中心小學獲得十萬元圖書捐贈

日前,詩山錢塘旅居印尼華僑許善教先生向詩山錢塘、七社等小學共捐贈圖書近四千冊,價值十萬元。

許善教先生捐贈的圖書非常精美,這些寶貴的精神食糧,對豐富孩子們的課餘生活,增長孩子們的科學知識,從小培養孩子們的閱讀興趣,都有很大的幫助。

許老先生十分熱心教育事業,已多次捐資用於興建教師宿舍樓以及獎學獎教、添置教學設備等。
 

 

Copyright©2006 - 2016 xx.nanchens.com  版權所有:詩山陣 - 詩山陳氏宗親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電郵:cs@nanchens.com

          傳真:0852 - 2911 4810 QQ:2668771678

      陳偉洸 電話:0852 - 9227 7899 電郵:a7779999999991237897777777@gmail.com

 詩山林柄:陳志偉 電話:086 13532972228 電郵:289376792@qq.com

 詩山杏塘:陳雅健 電話:086 13799562974 電郵:76957535@qq.com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