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詩山風采 »

藻蘊兄弟與歐陽詹

作者:林春明  來源:中國林氏宗親網  更新時間:2013年02月16日

藻蘊兄弟與歐陽詹

宋代李俊甫在《莆陽比事》中引錄黃璞《閩川名士傳》,提到唐時“有藻蘊橫行、歐陽獨步之語”。這裏的“藻蘊”就是九牧兄弟中的老二林藻、老六林蘊,而“歐陽”就是中唐時的泉州晉江名士歐陽詹。

林藻、林蘊兄弟生長于莆田興教裏澄渚烏石村(今屬西天尾鎮龍山村)的書香門第。曾祖父林玄泰官瀛州刺史,祖父林萬寵官饒州刺史遷高平太守。父親林披,字茂則,以明經科及第,累官臨汀別駕,知州事,卓有善政,後授檢校、太子詹事兼蘇州別駕。因生性淡泊,厭於為官,正值中年便退隱澄渚烏石故里,志在興學育才,詩禮傳家。據《澄渚俞氏族譜》記載:“澄渚之地,為陳俞世族居也。自唐林蘊立券就陳暄市地,築讀書草堂於梯雲齋之北,遂改陳為澄,改俞為渚。”蓋因其村前有澄溪綠水環流,又以“陳俞”二字諧音改為澄渚,此村名一直沿用至今。唐大歷年間(766-779),林蘊在草堂埔創辦澄渚書堂。它是莆田立縣以後創辦的第一所私家書堂。自此“父子兄弟,恂恂家塾,鯉庭有義方之訓,雁行有禮遜之美。迨學業既成,出應大科,東堂折枝,折無虛歲,棣萼之輝,聳動閩區,萬古歆羨。”(王琳《梯雲齋記》)。林家九兄弟先後以明經或以進士及第,譜寫了“一門九刺史”(官居州牧)的科舉佳話,世稱“九牧林家”。由於林家父子倡學興教,滋蘭樹蕙,澄渚文風昌盛,早在中唐時即為精英薈萃、人文繁盛之地。三山之麓的澄渚書堂、福平書堂與城南靈岩精舍(後攺建為靈岩寺、廣化寺)相輝映,成為莆田早期文化教育中心之一。

在九牧兄弟中,當推藻蘊兄弟文名業績最為顯著,自唐代就被載入正史及地方史志,百世傳芳。

林藻,字緯乾,累官容州刺史、殿中侍御史、嶺南節度副使,終江陵刺史。據《唐史.人物志》載:林藻年輕時立志高遠,個性疏狂,據載他“慨然欲自奮發於閭裏,其言曰:‘張九齡生於韶陽,陳子昂出於蜀郡,彼何人?’”林藻與其弟著、曄、蘊、邁築室讀書于福平山。時李錡為福建泉漳汀州觀察使,莆田縣始興學校。獨孤及作新學碑中有“比屋業儒,俊選如林”之句,而藻蘊兄弟猶以碑文中“縵胡之纓,化為青衿”之語為憾,因題銘文于硯泉石,刻志業文。清源(今晉江)名士歐陽詹慕名前來與之同窗共讀。藻蘊遂與歐陽詹決意率諸弟以應進士科舉。藻蘊兄弟道經浦城梨嶺,列名巨石發誓:“彼鵠彼鵠,睥睨在目,堅取乃速,矢鵠祇奪。”數載後,蘊、薦先後以明經及第,藻以詞賦擢進士第,林藻為此還題了《登第後歸梨嶺有懷》詩,詩雲:

  曾向嶺頭題姓字,不穿楊葉不言歸。

  而今各折一枝桂,同向嶺頭聯影飛。

林藻于唐貞元七年進士及第,成為莆田立縣以後考中進士的第一人。次年歐陽詹進士及第,同榜的有中唐大文豪韓愈,因為此科人才傑出,故有“龍虎榜”之稱。當時藻蘊與歐陽詹文名並著,時人譽稱為“藻蘊橫行,歐陽獨步”。

關於林藻參加省(尚書省)試,《莆陽比事》還記載:藻《珠還合浦賦》成,打盹時,仿佛有人吿訴他何不敘“珠之去來”之意,他醒來修改試卷曰:“珠之去兮,山無色兮,氛氣冥冥,海無光兮,空水浩浩;珠之來兮,川有媚兮,祥風習習,地有潤兮,生物振振”。主考官杜黃棠稱讚其“敘珠去來,若有神助”。

林藻不僅文名卓犖,而且以善書聞名,成為唐貞元時著名的書法家。林藻楷書“蕭疏古淡,意韻近古”,直追晉人意韻。《書史會要》稱其行書“遒勁濃纖,雜之魏晉書,未易優劣,唐人中丁丁者也。”其傳世佳作《深慰帖》,宋徽宗趙佶親自編錄欽定的《宣和書譜》給予極高的評價。明初陶宗義在《書史會要》中稱:“林藻行書,婉約豐妍,出入智永之域。”林藻的《深慰帖》是福建最早見載於史籍的書帖,在中國書法史上佔有一席之地,具有非常高的藝術價值。

林蘊字夢複, 少負奇志, 賦性鯁直,青年時期,他參加“賢良方正科”考試,在答題時就曾寫道:“臣遠祖比干,因諫而死。天不厭直,複生微臣”。表明了他以林氏先祖殷商忠臣比干自勵、剛直愛國的志向。因“語大而肆”,受到主事上司的訓斥。唐德宗貞元四年( 788),林蘊以明經及第,授集賢殿校理。他關心政治時事,企圖挽救危局。唐順宗朝劉辟代韋皋為四川節度使,據地稱雄,不受朝廷節制。受聘任推官的林蘊被聘,不顧殺身之禍,“遺書切諫”,辟大怒,欲殺之。臨刑時,林蘊大呼曰:“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得死幸矣!”行刑者把刀架在他的脖子上來回磨動,逼他屈服。他怒叱說:“死即死,吾頸豈頑徒砥石耶?”因懾於其不畏強暴的凜然正氣,劉辟終不敢殺害他,貶他為唐昌縣尉。

劉辟叛亂失敗後,林蘊以忠節名震京都。林蘊曾多次上書對如何“安邊”、鞏固唐朝統治,提出自己的主張。他接連寫了《上宰相李絳李吉甫書》、《上宰相元衡書》、《上安邑李相公安邊書》,指陳時弊,並提出自己的建議。他尖銳地指出:朝廷用人不當,建議量才委用,並任用正直之人;又主張“將帥有不用命者,許以軍法按之”,要“三年考績,能則優獎,否則孥謬。”他同情百姓,反對節度使兼併土地,敲詐勒索,殘酷剝削農民。他同情士兵疾苦,提出對士兵要以“赤子保之”。這些政治主張在當時是十分難能可貴的。因職微言輕,加上當時統治者的昏庸無能,林蘊的奏議最終沒能被採納。

唐元和十三年,林蘊受滄景節度使程權之聘掌書記。期間,他曉以大義,力勸程權獻上四川版圖向朝廷稱臣,被程所採納。他隨程權進京,被憲宗授為禮部員外郎,遷邵州刺史。

林蘊因性格剛烈,“多忤時政”且“嗜酒多忤物”,唐寶曆二年( 826年)因涉及一起命案獲“坐髒”罪杖流儋州而卒。鹹通十年( 869),寃案得到平反,朝廷追諡“忠烈”,其後裔曾于湄洲灣北岸浮州埔建立“忠烈”牌坊以紀念,俗稱“忠烈門”,今莆田秀嶼區“忠門”地名即由此而來。

林蘊善書法,他所撰著的《拔鐙法敘》為書論要典,有詩文集《林邵州集》一卷傳世。

歐陽詹(756~800),字行周,晉江潘湖村(今晉江縣池店鄉)人。祖上和父兄曾任閩、粵地方官吏。他生活在安史之亂後的中唐,歷經肅宗、代宗、德宗三朝,是泉州地區歷史上第一個進士。

歐陽詹少年時曾在泉州城北清源山、南安豐州蓮花峰、高蓋山白雲書室等處讀書。他博覽群書,“弱冠能屬文”。且文思敏捷,見解獨特,“言秀而多思,多言人所未言”。

為了進一步求學,歐陽詹于唐建中初年( 781)隻身來到當時教育比較發達的莆田(當時屬泉州管轄)。他與林藻、林蘊兄弟先後讀書于靈岩精廬和福平書堂。由於志同道合,他們共同研讀了 5年時間。因朝夕相處,彼此瞭解,歐陽詹成為莆田九牧始祖林披的女婿(部分九牧族譜曾有披公女適歐陽詹之說),建別墅(書堂)于福平山 (今莆田西天尾鎮林峰村)。另據村中今存碑記載稱,九牧墓前之積翠庵即“為先儒歐陽行周福平別墅之遺址”。

唐貞元二年( 786),30歲的歐陽詹與林藻兄弟 4人北上應試。途徑閩北浦城梨嶺(今名泗州嶺)時,特地在嶺頭刻石留名,決心“射百步而期中,飛三年而必鳴”(《出門賦》)。他們沿嘉陵江入川,經難於上青天的蜀道西上長安。經過整整一年七千里的艱苦跋涉,終於在貞元三年( 787)抵達京師長安。

到了京都後,歐陽詹利用候考的數年時間飽覽附近的河山名勝,並以文會友,結交了韓愈、柳宗元、劉禹錫等名士,更與韓愈“相知為深”,結為至交。貞元八年( 792),歐陽詹與韓愈諸名士同榜聯第,時人稱為“龍虎榜”。

次年三月,歐陽詹特地到莆田弔唁闕下林大孝子林攢,並作《甘露述》一文以悼念。

貞元十五( 799)年,朝廷授予歐陽詹“國子監四門助教”之職。“四門學”雖是朝廷高等學府中最低的職銜,但閩人任此職卻是破天荒,所以世人皆尊稱其為“四門先生”。

如前所述,藻、蘊兄弟與晉江名士歐陽詹有同窗之誼,形同手足,彼此引為知己。可能由於性情投合,林蘊與歐陽詹的關係似乎更加密切,現存歐陽詹的作品中有多篇寄贈林蘊的優美詩篇,字裏行間流露了兩人超越兄弟的深情厚誼。

林蘊和歐陽詹同在長安時,經常一起參加各種聚會。唐貞元十二年八月十五中秋佳節,林蘊、邵楚萇、陳詡、歐陽詹等福建名士連袂到永崇裏華陽觀舉行一次賞月雅會。當是時,只見“埃溘不流,太空悠悠,嬋娟裴回,桂華上浮,升東林,入西樓,肌骨與之疏涼,神氣與之清冷。”值此美好的月色、敦厚的鄉誼,大家心境極好,就推請歐陽詹作詩以紀之。歐陽詹揮毫疾書,寫了《玩月》一詩,其中有“含情顧廣庭,願勿沉西方”的佳句。

林蘊與歐陽詹共處時的溫馨,增添了他們別後的思念。有一年,他們結伴遊歷四川,途經嘉陵江時,聽到山林深處傳來鳥鳴,聲音極像福建老家的鳥叫聲,他們駐足同聽,流下了思鄉之淚。別後歐陽詹即以此為題寫了一首聲情並茂的七絕《越鳥》,表達對友人刻骨銘心的思念:

  正是閩中越鳥聲,幾回同聽暗沾纓。

  傷心激念君深淺,共有離鄉萬里情。

歐陽詹又有《蜀門與林蘊分路後,屢有山川似閩中,因寄林蘊。蘊亦閩人也》一詩,讀來令人倍感親切。詩雲:

  村步如延壽,川原似福平。

  無人相共語,獨自故鄉情。

詩後原注雲:“延壽,福平皆閩中川原之名。延壽,即蘊之別墅在焉;福平,即予之別墅在焉”。原注意謂歐陽之別墅在福平山,林的別墅則在延壽溪畔(九牧故里村前之澄溪即為延壽溪支流)。這首小詩寫的是四川分別後歐陽詹獨自一人散步時對林蘊的思念,以延壽、福平兩個地名喚起對故鄉的深深眷戀,將林與歐陽的高誼表現得情意綿綿,感人肺腑。

歐陽詹素有兼濟天下之志。他任四門助教後,積極薦舉人才,史評“唐自助教置官以來,善舉職者,無逾于詹。” (《八閩通志》)。 貞元十六年( 800)歐陽詹上書宰相鄭慶余,要求“使能必盡其材器”,量才破格錄用;信中還直言不諱地指出,舉子的德才品性是難以通過考試反映出來的。可惜不久歐陽詹卻突然逝世,年僅45歲。

英年早逝的歐陽詹篤於情誼,臨終時特地遺囑靈柩南歸葬于年青時與好友林藻、林蘊兄弟的讀書處——莆田廣化寺靈岩塔北面。他的一些子孫也入籍莆田。舊志載明莆田“義井歐陽”即為“四門詹後”。由於歐陽詹與莆田的特殊親密關係,莆田歷代人士始終緬懷這位“四門先生”。黃仲昭《八閩通志》也把歐陽詹列為唐代“興化府”人物之一加以介紹:“歐陽詹自泉山來莆田,與林藻、蘊業文於靈岩精廬,已而改卜于福平山下,卒葬靈岩浮屠之陰。其裔下錯居莆田,曰仲、曰盼、曰清鄉,俱登科。”

歐陽詹逝世後,韓愈滿懷深情地寫了《歐陽生哀辭》,表示深痛的悼念。歐陽詹高才博學,著述頗富,所著《歐陽行周文集》10卷。《全唐詩》錄其詩88首。

綜上所述,唐九牧藻蘊兄弟與泉州名士歐陽詹之文章道德、奮鬥業績確曾名標史冊,輝耀古今,這是林氏家族永遠值得銘記的的無尚榮光。九牧兄弟與四門先生之間的真摯情誼是人間難得的溫暖。遙想千年前如許文明的靈光,面對當今世道之澆漓,人情之冷漠,我們在感喟慨歎之餘,應當引起深切的反思。竊以為,這對我們敦親睦族,傳承文明,促進社會和諧、民族大團結無疑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

 

Copyright©2006 - 2016 xx.nanchens.com  版權所有:詩山陣 - 詩山陳氏宗親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電郵:cs@nanchens.com

          傳真:0852 - 2911 4810 QQ:2668771678

      陳偉洸 電話:0852 - 9227 7899 電郵:a7779999999991237897777777@gmail.com

 詩山林柄:陳志偉 電話:086 13532972228 電郵:289376792@qq.com

 詩山杏塘:陳雅健 電話:086 13799562974 電郵:76957535@qq.com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