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詩山陳氏 »

南安詩山陳厝後源流 - 上

資料提供:陳鐘敬  更新時間:2011年09月20日

南安詩山陳厝後源流 - 上

按語:

  樹有根,水有源。追根溯源,緬懷祖先,傳承祖德,激勵後昆,乃中華民族之優良傳統。

  為了我陳厝後能撰修一部源流清楚、衍脈清晰,昭穆分明、世系有序、能更好地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好族譜,作者積極追溯祖宗源流。作者拜閱《陳厝後族譜》、《雲山陳氏宗譜》、《筍山族譜》、《福建省南安縣趙堂(蓮塘)鄉陳氏家譜》、《蓮塘陳氏族譜義謀祧房譜》、《廈門殿前陳氏譜略》《廈門同安丙洲陳氏家譜》等;上網查閱大量有關陳氏源流的資料;與陳挺秀、史雙田、陳煌錡等研究陳氏歷史的專家交流、討論;積累了大量資料,然後經過分析、取捨、剪切、粘貼,綜合而成《陳厝後源流》。

  《陳厝後源流》文中對陳厝後陳氏先祖黃帝、舜帝、陳胡公、陳實公、陳邕公、逸溪公、仙媽公、良旋公均作簡要介紹,並對其傳衍世系略作探索。在探索傳衍世系中,對主要不同學說、不同觀點作介紹淺析,以供同好及後來者研究。陳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繁衍昌盛。但因為年代久遠,資料散失,不同學說、不同觀點,繁如星辰,因此難免掛一漏萬,加上作者才疏學淺,錯謬難免,望不吝賜教。

良旋公十六代孫 陳鐘敬 2011年4月20日

 

 

黃帝

  黃帝為中華民族始祖,人文初祖,中國遠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

  黃帝(前2697~前2599年),少典之子,本姓公孫,長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軒轅之丘(在今河南新鄭西北),故號軒轅氏,出生、創業和建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鄭),故亦稱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他以首先統一中華民族的偉績而載入史冊。他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創造文字,始制衣冠,建造舟車,發明指南車,定算數,制音律,創醫學等,是承前啟後中華文明的先祖。傳說中遠古時代中華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易•系辭下》:“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孔穎達疏:“黃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史記•五帝本紀》:“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裴駰集解:“號有熊。”司馬貞索隱:“有土德之瑞,土色黃,故稱黃帝,猶神農火德王而稱炎帝然也。”

  黃帝的父親是有熊國君少典。少典娶有嬌氏的女兒附寶為妻。附寶與少典成婚後,某夜在郊外田間散步,抬頭仰望星空,突然天空發出一道萬丈光芒,如閃電,似銀蛇。圍繞北斗七星旋轉不停。最後這道光芒從天而降,竟然落在附寶身上,附寶只感到腹中有動,自此就有了身孕。懷胎24個月後,生下一個小兒,這小兒就是後來的黃帝。

  據傳黃帝出生幾十天就會說話,少年時思維敏捷,青年時敦厚能幹,成年後聰明堅毅。時蚩尤暴虐無道,兼併諸侯,當時的天下共主發明農耕和醫藥的炎帝已經衰落,酋長們互相攻擊,戰亂不已,生靈塗炭,炎帝無可奈何,求助於黃帝。黃帝毅然肩負起安定天下的責任,黃帝與蚩尤戰于涿鹿,雙方的戰士鬥英勇無畏,戰鬥十分激烈。黃帝在大將風後、力牧的輔佐之下,終擒蚩尤而誅之,諸侯尊為天子,以取代炎帝,成為天下的共主。因有土德之瑞,故稱為黃帝。

  不久,天下又出現騷亂。黃帝知道蚩尤的聲威還在,於是畫了蚩尤的相到處懸掛。天下的人都以為蚩尤未死,只是被黃帝降服,更多的部落都來歸附。後來,蚩尤被尊為戰神。

  炎帝雖然被蚩尤打敗,實力尚存。他不滿黃帝成為天下共主,企圖奪回失去的地位,終於起兵反抗。炎、黃二帝發生火拼,決戰在阪泉之野進行。經過三場惡戰,黃帝得勝。從此,黃帝天下共主的地位最終確立,號令天下,凡是不順從的部落,都以天子的身份去加以討伐。

  黃帝在位時間很久,國勢強盛,政治安定,文化進步,有許多發明和製作,如文字、音樂、歷數、宮室、舟車、衣裳和指南車等。相傳堯、舜、禹、湯等均是他的後裔,因此黃帝被奉為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

  黃帝有四妃十嬪。正妃為西陵氏,名嫘祖,她教人民養蠶縲絲,織出絲綢做衣裳,故有“先蠶”的稱號。次妃方雷氏女,名女節,次妃彤魚氏女,次妃名嫫母,班在三人之下,長相醜陋,但德行高尚,深受黃帝敬重。 傳說次妃方雷氏創造了梳子,教會人們梳妝打扮。彤魚氏是黃帝第三個妻室,她在黃帝宮裏專管人們的飲食住行,傳說是他教會人們用火燒石板炒肉吃。第四個妻室嫫母是品德賢淑,性情溫柔,但面貌醜陋的醜女。傳說嫫母不但有非凡的組織能力,黃帝還授以“方相氏”的官位,利用她的相貌來驅邪;人類使用第一面鏡子是嫫母發現製作的。

  據《史記》記載:“黃帝二十五子,得其姓者十四人。”它們是: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黃帝的子孫。

  黃帝駕崩於西元前26世紀,亨年 111歲,葬地:陝西省延安府黃陵縣橋山。

  嫘祖是黃帝正宮,生有兩個兒子:一個叫玄囂,居住在匯水;另一個叫昌意,居住在若水。昌意有個兒子叫顓頊,黃帝死後,他繼承了帝位,號高陽氏。

  顓頊沉靜多智,尊重賢能。他當政期間,四方賓朋,萬眾來朝。顓頸去世後,帝位由玄囂之孫高辛繼承,即帝嚳。按輩分算,帝嚳是黃帝的曾孫。帝嚳也是一位賢明的君主,他廣施仁政,關心百姓疾苦,很受百姓的愛戴。

  帝嚳有四妻四子,長子名摯,次子名叫放勳。帝嚳死後,由摯繼承了帝位。摯即帝位後,因才幹不濟,治國無方,致使國力越來越弱。而被封為唐侯的放勳則因為才幹出眾,把唐地治理得井井有條。於是,摯把帝位禪讓給了他。放勳嗣位稱帝,史稱唐堯或帝堯。帝堯是歷史上有名的賢能之君,曾設官掌管時令,制訂曆法;又諮詢四嶽,挑選舜為其繼承人。堯死後,即由舜繼位。

  《國語•晉語》載:“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陝西武功漆水河)成,炎帝以姜水(陝西寶雞清姜河)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薑。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炎黃二帝都是起源於陝西省中部渭河流域的兩個血緣關係相近的部落首領。後來,兩個部落爭奪領地,展開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兩個部落漸漸融合成華夏族。因此黃帝和炎帝都是華夏民族的始祖、我們的血脈祖先,故中國人自稱“炎黃子孫”。

 

 

舜帝

  舜帝,黃帝十世孫,稱為太始祖。

  舜,名重華,字都君;生於姚墟(今河南濮陽),故姚姓。舜又稱虞舜,據說是國號有虞,按先秦時代以國為氏的習慣,故稱有虞氏。舜是我國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領袖,以受堯的“禪讓”而稱帝於天下。

  舜的母親叫握登,曾因看見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舜字重華,也叫仲華、玄景、重明。皆因他兩個眼睛有三個瞳子而得名。舜幼年喪母,繼母不慈,常對他進行毒打和虐待。但他逆來順受,沒有埋怨世道的不公,而是更加孝順父母,慈愛弟妹。他“好學孝友,聞于四海,陶家事親,寬裕溫良,敦敏而知時,畏天而愛民,恤遠而親近”。帝堯選繼任人的時候,四嶽推舉了舜,於是堯把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為妻,以觀察他理家的本領。娥皇、女英遵守婦道,從不以自己身份高貴而傲視舜的親戚,對公婆孝敬,對小叔謙讓。但是這一切都不能感動舜的父母。於是,舜只好遠走他鄉,攜婦將雛來到了媯水(媯汭河在今山西永濟南,源出曆山,西流入黃河)之旁,也就是現在的山西省永濟縣蒲州鎮南一帶。他的子孫以地名為姓,稱為媯氏。舜50歲時開始替帝堯處理天下政務,成績卓著;58歲那一年,帝堯駕崩,舜為他守了三年孝,到6l歲時,在群臣擁戴下登上了帝位。他在位期間,兢兢業業,扶正祛邪,政治清明,國內安定,一片升平景象,因此更加獲得百姓的擁戴。《堯典》所記舜的主要事蹟有:命後稷按時播植百穀;挖溝開渠以利灌溉;疏通河道,治理洪水;公佈五刑,除去四凶族。舜知人善任選用能人,如舜任命了許多官職:命禹作司空,主平水土;命棄作後稷,主管農業;命契作司徒,主管五教;命皋陶管理五刑等等。舜為首領時,把各項工作都做的很好,開創了上古時期政通人和的局面,所以舜成為中原最強大的盟主。正如《史記》所雲:“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舜帝是中華民族道德文化始祖,他敷布的五常之教(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已成為中華民族血脈相連、生生不息的傳統文化精髓。
後來,在去南方巡狩時,崩於蒼梧(湖南甯遠縣南)之野,葬於九嶷山下。

  娥皇沒有生育,女英生有一子,取名商均,因為他沒有治國才能,舜在生前便指定了治理洪水有功的大禹為接班人。 大禹繼位後,封舜的兒子商均于虞(今河南省虞城縣西南),人稱有虞氏。

  鄭樵《通志•氏族略》言:“虞有二姓,曰姚曰媯。舜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媯水之居而姓媯。”“因而史稱媯、陳、田、姚、胡為‘媯汭五姓’”。 “媯汭”,古水名,又作“溈汭”,在今山西永濟南,源出曆山,西流入黃河。舜帝本為姚姓,因後居媯汭而得媯姓。”

 

 

黃帝至舜帝世系:

一、根據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是九代世系:黃帝-昌意-顓頊-窮蟬-敬康-句望-橋牛-瞽叟-舜。

1、黃帝,是少典三子,姓公孫,名軒轅,因長於姬水,又姓姬,居軒轅丘上(今河南開封),

  遂名軒轅。黃帝不單是陳氏的先祖,也是許多姓氏的先祖,是中華民族的始祖。

2、昌意,封侯若水,妣蜀山氏名昌僕,生四子:顓頊、安、轉流、悃。

3、顓頊,字高陽。其父沒有繼承帝位,由高陽繼承,稱顓頊帝,為上古帝王“五帝”之一,

  自幼多謀善斷,大顯政治才能。二十歲時,黃帝就把帝位傳給他,在位78年,壽年98歲。

  妣生二子:窮蟬、鯀。

4、窮蟬,妣生一子:敬康。

5、敬康,妣生一子:句望。

6、句望,妣生一子:橋牛。

7、矯牛,妣生一子:瞽叟。

8、瞽叟,性頑,繼妻性囂,次子象劣,三人協同虐待舜,皆欲殺舜。

  妣握登氏生一子:舜,繼妣東澤氏生一子:象。

9、舜。

二、十代世系學說:黃帝-昌意-顓頊-幕-窮蟬-敬康-句望-橋牛-瞽叟-舜。《左傳•昭公八年》注曰:“幕,舜之先,瞽叟舜父,從幕至瞽叟無違(天)命”。又《史記•五帝本紀》考證雲: 呂梁碑,劉耽作,碑中敘紀虞(舜)帝之世(系)雲:“舜祖幕,幕生窮蟬,窮蟬生敬康……瞽叟生舜”。《國語》、《左傳》等歷史的書籍都有記載“虞”的始祖是“幕”。所以陳氏世系自黃帝至舜帝,應以十代為合理。因此也可斷定司馬遷在撰寫舜帝世系時,顓頊之下漏了一代“幕”字。

 

 

胡公滿

  陳胡公,舜帝34世孫,陳氏得姓始祖。

  商朝末年,商均的後裔中一個叫遏父(也稱閼父)的人,前去投奔周國,擔任了陶正之官,因其制陶技藝精湛,深得周文王姬昌歡心。姬昌之子姬發(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後,追封先賢遺民,把遏父的兒子媯滿封於陳(今河南淮陽),國號陳,並將大女兒太姬嫁給他為妻。媯滿死後,諡號為胡公,故又稱胡公滿。胡公滿是舜帝34世孫,因封於陳而稱陳胡公,所建方國亦稱陳國,子孫後來也以國名為姓氏,姓陳。故陳胡公是為陳氏開山得姓始祖。

  陳胡公生於西元前 1067年10月15日,卒於西元前1011年正月15日,在位十六年,享年56歲,葬於今河南省淮陽縣城東南壕內,因城壕水注浸其址,故以鐵固之,稱為鐵墓。

  自媯滿封陳至陳閔公亡于楚,陳國共傳20世、26代君王,歷時 588年。由於後來的陳國國君不能勵精圖治,臣子也不能赤膽忠心匡扶社稷,君荒於上,臣嬉於下,政治腐敗,國勢很快便衰落下來。西元前 479年,楚惠王以兵北伐,殺掉陳國最後一位國君陳閔公,陳國滅亡,在陳國故地置縣。

 

 

舜帝至胡公滿世系:

  舜帝至媯滿(胡公滿),經歷了夏、商兩朝約有1000多年的歷史。查閱網上資料,很多陳氏的譜牒,對這段“中古世系”的記載不一樣,世系代次不同,先祖名字也有異。根據廣東陳立欽先生主編的《中華陳氏源流二》,舜帝至胡公滿的世系是:

1世、舜,字都君,號重華。為上古帝王“五帝”之一。

   舜治天下時,大行仁政,至孝篤親,百姓安居樂業,史稱太平盛世之年。

   舜112歲時讓位於禹。妣陶唐氏娥皇無生育,陶唐氏女英生二子:商均、季厘。

2世、商均,舜帝禪位於禹,禹封商均于虞(今河南虞城縣)為虞侯,

   後改封于陝西商城,故史稱其為商均。妣生一子:箕伯。

3世、箕伯,襲侯爵。妣生一子:強餘。

4世、強余,襲父爵。妣生一子:虞頡。

5世、虞頡,襲父爵,妣生二子:夢熊、虞思。

6世、虞思,襲封虞侯,有賢德,佐夏室中興,世稱虞賓,妣生一子:友龍。

7世、友龍,襲虞侯,妣生一子:壽肸。

8世、壽肸,襲父爵,妣生一子:叔儀。

9世、叔儀,襲父爵,妣生二子:康伯、康仲。

10世、康仲,追諡虞侯,妣生一子:祖媯。

11世、祖媯,追諡虞侯,妣生一子:發。

12世、發,諡思公,商湯滅桀而有天下,憫有虞氏之失祀,乃複封發公于虞,

   以奉舜祀,並追封其父、祖,立朝稱公為虞賓。妣生一子:媯方。

13世、媯方,襲父爵,妣生一子:振。

14世、振,襲父爵,妣生一子:維。

15世、維,襲父爵,妣生一子:壽固。

16世、壽固,襲父爵,妣生一子:敖。

17世、敖,襲父爵,生一子:勝。

18世、勝,襲父爵,妣生一子:元捷。

19世、元捷,襲父爵,妣生一子:偃。

20世、偃,襲父爵,妣生一子:姑猛。

21世、姑猛,襲父爵,妣生一子:公允。

22世、公允,襲父爵,妣生一子:藺。

23世、藺,襲父爵,妣生一子:填叔。

24世、填(頊)叔,襲父爵,妣生一子:野。

25世、野,妣生一子:無羈。

26世、無羈,妣生一子:菑。

27世、菑,妣生一子:叔正。

28世、叔正,妣生一子:獻子。

29世、獻子,妣生一子:亞壽。

30世、亞壽,妣生一子:原壽。

31世、原壽,妣生一子:夢延。

32世、夢延,妣生一子:閼父(瘀遏父)。

33世、閼父,又名遏父,號虞遂。仕周武王,官為陶正。助周克商紂。

   西元前1029年,牧野決戰,推翻了商紂王的統治,建立周朝,周武王得天下後,進行

   大分封,封閼父之子滿於陳國,建都宛丘(今河南省淮陽縣)。妣生一子:滿(胡公)。

34世、胡公滿。

 

 

陳實

  陳實(104年—187年),字仲弓,河南許州(今河南許昌)人。生於漢和帝永元十六年,卒於靈帝中平四年,年八十四歲 (注01)。實年少時有志好學,聰敏過人,縣令鄧邵薦其到太學讀書。學成歸裏,任潁川郡西門亭長。因其德行高尚,司空黃瓊薦其任聞喜(今山西聞喜縣)長,後任太邱(今河南永成市)長。寔為官清正廉明,黎民安居樂業,鄰縣百姓多向其轄境遷徙(注02)。桓帝時(西元一五零年),宦官專權,密告李膺、陳實、范滂、杜密等人為朋黨,很多士大夫因此被殺、被捕入獄、遭禁錮或懸賞通緝。許多人潛逃躲避,求免其禍;唯陳實依然在家,無意逃避,且對眾人說:“我不入獄,眾無所持”,自請官府拘囚。次年,尚書霍諝,校尉竇武等呈表請於桓帝,始准赦歸田(注03)。到了靈帝初年(西元一七二年)大將軍竇武想請實公出來做屬吏。是時竇將軍屬下中常侍張讓權勢強大,當讓的父親逝世時,歸葬到潁川郡地方,可是在潁川的名士,除了實公一人赴致祭外,卻沒有一個赴吊,這是張讓以為很羞恥的事 (注04)。後來宦官曹植等人,又縱使靈帝,複下令大捕黨人,連大將軍竇武,大臣陳蕃、李膺等百餘人都被陷害了;然實公幸得全赦。人們都說誅黨人時,實公能得寬宥,實得張讓感念他為讓父弔喪事 (注05)。實公隱居鄉間,平心處事,靜默潛修;當時三公每次集議,有所補缺,多提薦於實;但他始終不願再登仕途,只是隱居家園,不管閒事,以終晚年(注06)。 實公去世後各地前來弔唁的有三萬多人,出殯時執紼著哀麻衣者,竟有百多人,皆刻名立碑,以留追念。諡曰:“文范先生”(注07)。

  陳實在其鄉裏頗有聲望,秉心公正為人表率,若有爭論是非,就到他那裏求個公正判斷,他一定據理詳細說明對錯,當事雙方事後都沒有什麼異議。有人甚至說:“情願被官府懲罰,也不願被陳先生說不是。”(注08)。那一年鬧饑荒,百姓饑餓。有一個偷盜的人進入他的屋子,在梁上等候。陳實暗中看到了他,於是起身整理衣服,叫他的兒子孫子起來,神情嚴肅地開導他們說:“人不能不自己勤勉,不善良的人本性未必是惡的,只是習慣了成為習性,於是就成了這樣子。”兒子(孫子)說:“成了誰?”陳實指著梁上的盜賊說:“就是那梁上的君子。”盜賊大驚,自己跳下地,磕頭賠罪。陳實慢慢地開導他說:“看你的形貌,不像大惡之人,應該反省自己為好。”看他好像很窮,於是命人給了他二匹絹。從此縣中沒有偷盜的人了(注09)。

  東漢後期,儒家經學發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士人之間的交流日漸頻繁,互相品評也成為風氣,有許多人就開始以才名德名名播天下,最有名的是潁川四長:荀韓鐘陳。“四長”即潁川潁陰人荀淑,潁川舞陽人韓韶,潁川長社人鐘皓,潁川許人陳實。陳實德高望重,常率子孫與時稱“八龍”之一的荀淑等人遊許州西湖聚宴,後有太史官發現許州上空有“德星聚集”,奏報皇上說:“德星聚會,五百里內必有賢人”。經派人查訪,原來是陳寔祖孫常會友西湖所致。於是漢靈帝便在西湖敕建“德星亭”,亭內懸掛欽賜“德星聚會”匾。陳實是“德星堂、聚星堂”之始祖,實公配梁張二氏夫人(有雲夫人旬氏),共生男六位。紀、洽、休、光、夔、諶。(有載:長紀,次憂,三洽,四諶,五信,六光)。長子紀,字元方,六子諶,字季方,與父兄同德,時人稱他三人為“三君”。其孫陳群為魏司空,就是“九品中正制”的創建者,陳群之子陳泰亦位至魏之司空。實公十二世孫陳元光,宋封廣濟王,明封開漳聖王。實公十四世孫陳邕,唐進士,官太子太傅,後封忠順王。

  實公,在陳文帝天嘉年間(西元五六零年)被追封為“康樂侯”。至陳宣帝太建年間(西元五六九年)再追封為潁川侯,被尊為穎川始祖。

陳胡公至陳實公世系:有戶牖派和田齊派兩種主要學說。

一、戶牖派世系:陳國至陳胡公第二十世孫陳閔公二十三年(前 479年),楚惠王北伐,陳國滅亡。陳國的最後一位國君閔公的長子陳衍,避居陽武縣戶牖鄉,為戶牖派始祖。其十世孫陳平為漢朝拜國功臣,三朝宰相,封戶牖侯,世襲(注10)。陳實是陳閔公的長子衍公的子孫--翔公的兒子陳麟之三子;過繼給陳閔公的次子全溫公(陳衍之弟)的子孫--引奇公為嗣子。陳衍的第二十三世孫陳實為潁川始祖(陳胡公的43世孫)。

(一)、陳胡公至陳閔公世系:(曆20代26君 588年,據《史記》)

1世,滿,諡胡公,舜帝34代孫。妣姬氏生二子:犀羊(申)、皋羊(相)。

2世,犀羊,諡申公,襲陳侯,在位25年,卒於西元前 986年。卒後傳位於弟皋羊。

   妣薊氏生一子:突。

2世,皋羊,諡相公,又名林,繼兄位,襲陳侯,在位47年,卒於西元前 939年,

   嗣失傳,卒後由申公子突繼位。

3世,突,諡孝公,又名仁,繼叔相公位襲陳侯,在位34年,卒於西元前 905年。

   妣宋氏生一子:圉戎。

4世,圉戎,諡慎公,又名釗。在位50年,卒于周厲王廿四年(西元前 855年)。

   妣周氏、繼妣翟氏生一子:寧。

5世,寧,諡幽公,又名萇,在位23年,卒于周共和十年(西元前 832年)。

   妣杞氏、繼妣覃氏生一子:孝。

6世,孝,諡厘公,又名金木父。在位36年,卒于周宣王三十二年(西元前 796年)。

   妣魯氏、繼妣劉氏生二子:靈、針。

7世,靈,諡武公,又名超,在位15年,卒于周幽王元年(西元前 781年)。

   妣齊氏生二子:說、燮。

8世,說,諡夷公,又名林熊。在位3年,卒于周幽王四年(西元前 778年)。

   傳位於弟燮,妣胡氏生育不詳。

8世,燮,諡平公,又名元圭。在位23年,卒于周平王十六年(西元前 755年)。

   妣曹氏生一子:圉。

9世,圉,諡文公,又名亹。在位10年,卒于周平王二十六年(西元前 745年)。

   妣齊氏生一子:鮑(桓)、另姬蔡氏生一子:佗。

10世,鮑,諡桓公,在位38年,卒于周桓王十三年(西元前 707年)。

   妣吳氏生太子免、陳厲公躍[子一:敬仲完]、蔡姬生莊公林、陳宣公杵臼。

10世,佗,西元前 707年,桓公病危,其異母弟陳佗為奪王位,把太子免殺了而自立。

   但人心不服,又性好田獵,不恤國政,常到蔡國尋歡作樂。

   鮑公次子躍之母舅蔡桓侯命其弟蔡季帶兵住陳境,俟佗出獵,擒而殺之。

11世,免,立為太子,未能即位,已被佗殺害。

11世,躍,諡厲公。佗被蔡人殺後,立躍為君,是為厲公。(《史記》誤將佗作厲公,

   是一大誤會)。在位 7年,卒于周桓王二十年(西元前 700年)。

   生子:完,字敬仲。

11世,林,諡莊公。躍公卒後,由弟林繼位,是為莊公,在位 7年,

   卒于周莊王四年(西元前 693年)。卒後由弟杵臼繼位。

11世,杵臼,諡宣公,繼兄林公位,在位45年,卒于周襄王四年(西元前 648年)生子:

   妣朱氏生一子禦寇、寵妾嬖姬生款、子夏。

12世,禦寇,太子禦寇本為王位之繼承人,

   但宣公寵妾嬖姬合謀殺了太子禦寇,使自己之子款登上了王位。

   厲公之子完,素與禦寇善,懼禍及己而奔齊,後改姓田,為田氏始祖。

12世,款,諡穆公,名欽,繼宣公位,在位16年,卒于周襄王二十年(西元前 632年),

   妣鄭氏生一子:朔。

12世,子夏,夏征舒之祖父也。

13世,共公朔,諡共公。繼父位,在位18年,卒于周頃王五年(西元前 614年)

   妣許氏生一子:平國。

14世,平國,諡靈公,繼父位,在位15年,西元前 599年,因辱夏征舒之母,

   被夏所殺,夏自稱為陳侯。太子午逃難於晉。妣李氏生一子:午。

15世,午,諡成公,其父被夏征舒殺後,即奔晉避難。

   次年楚莊王發兵誅夏征舒,迎午回國繼父位,在位30年,

   卒于周靈王三年(西元前 569年)。妣晉氏生四子:溺、招、過、黃。

16世,溺,諡哀公,繼父位,在位15年。西元前 534年,哀公病重,招與過共謀殺了太子偃師,

   立留為太子。哀公怒,欲殺招,反被招發兵囚禁,哀公驚聞,自縊身亡。

   元配鄭姬生太子偃師、妾夏氏生公子留、妾蔡氏生公子勝。

16世,招,招立留為陳君,偃師之子吳奔晉避禍,楚靈王聞之,派公子棄疾出兵伐陳,

   公子留懼而奔鄭,招認為有機可乘,詐請過議事。過至,招命左右殺之,取其首級,

   直赴楚營。曰:“事為過所為,仗大王威,斬之以獻,今留懼奔。陳無主,願大王封之,

   勿為他姓所有。”時公子勝至,痛述真情。招見勢不妙,遂竄逃越國。

17世,偃師,諡悼太子,溺公在世時已立太子。

   尚未即位,已被其叔司徒招與公子過殺害。妣張氏生一子:吳。

18世,吳,諡惠公,其父被招與過殺害而立留時,出奔晉國。楚滅陳後,棄疾自立為陳侯,

   長達五年,周景王十六年(西元 529年)。楚公子棄疾弑靈王登位,是為楚平王。

   平王初立,為求得各國的好感,做出姿態,從晉國接回偃師之子吳,複國為君,是為惠公。

   接父卒之年為建元,在位28年,卒于周敬王十四年(西元前 506年)。

   此時的陳國,已經疲憊到奄奄一息的地步了。妣周氏生一子:柳。

19世,柳,諡懷公,繼父位,在位4年,卒于周敬王十八年(西元前 502年)。

   妣林氏生一子:越(湣、閔)。

20世,越,諡閔公,繼父位,在位23年,卒于周敬王四十一年(西元前 479年),

   是年楚惠王伐陳,殺閔公,亡陳國。妣衛氏生二子:衍、全溫。

(二)、陳衍公世系(據《漢書》、池陽《陳氏宗譜》、德星堂《陳氏五修宗譜》):

21世,陳衍,楚惠王滅陳殺閔公時,衍于周敬王四十二年(西元前 478年)

   避居陽武戶牖(河南省蘭考縣東北)。

   卒于周考王六年(西元前 435年)。妣朱氏生二子:璉、璵。

21世,全溫,避禍奔晉,仕魏,為浚儀大夫,邑浚儀,別號陳留。妣生一子:班。

22世,陳璉,仕齊為大夫,年50歲時,歸奉宗祀。妣曾氏生一子:履輝。

23世,履輝,仕齊為上大夫。妣曾氏生一子:周昌。

24世,周昌,仕齊為上大夫,為官三年,民和事洽。康公倚之,

   卒于周顯王二十二年(西元前 347年)。妣錢氏生一子:裔。

25世,裔,又名最裔,妣房氏生二子:伯丕、仲丕。

26世,仲丕,仕秦,贈上大夫。卒于周赧王五十六年(西元前 259年)。

   妣鄧氏生二子:從善、從吉。

27世,從善,仕秦,拜為上大夫。妣洪氏生二子:獻章、德紹。

28世,德紹,贈侯爵。妣羊氏生一子:述。

29世,述,負大識量,清白傳家,周亡秦興之際,聚士講學,結納豪傑,人皆景仰。

   卒于秦始皇三年(西元前 244年)。妣吳氏生二子:伯、平。

30世,平,字孺子,陽武戶牖鄉人,少時家貧,好讀書,足智多謀,應變自如。

   輔助漢高祖,破楚滅秦,歷任漢高祖、漢宣帝、漢文帝三朝丞相。

   封戶牖侯,又封曲逆侯,世代相襲。卒于漢文帝二年(西元前178年),諡獻侯。

   妣張氏生二子:原仁、原勝。

31世,原仁,字賈,襲父爵曲逆侯,伐胡有功,贈驃騎將軍,守右北平,

   卒于漢景帝四年(西元前 153年)。妣柳氏生二子:子遠、子逸。

32世,子遠,字恢,襲父爵曲逆侯,伐胡有功贈驃騎將軍。妣謝氏生二子:河、澄。

33世,澄,因兄陳河之累,爵祿全失。妣江氏生二子:萬年、與京。

34世,與京,漢宣帝元年(西元前73年),拜員外郎。妣餘氏生一子:考。

35世,考,漢元帝二年,石顯上疏復議先朝臣子功罪,考是與京之子,亦被收捕,家計因之一空。

   並從陽武徙居山東山陽瑕丘(今山東滋陽縣)。妣廖氏生一子:湯。

36世,湯,字子功,漢元帝建昭二年(西元前37年),得富平侯張勃賞識,推薦為郎,

   後官遷西域副校尉。時匈奴作亂,公與西域都護甘延壽奉命領兵出征,幾經征戰,

   斬郅支單於及王室以內千餘人,大獲全勝,使西域臣服漢朝,立下汗馬功勞。

   元帝封湯官爵為關內侯,妣封關內夫人,長子馮為破胡侯、次子勳為討狄侯。

   西元元年,湯公卒于長安。妣餘氏生二子:馮、勳。

37世,馮,從父西征,立大功,封破胡侯。妣胡氏生二子:鹹、晟。

38世,鹹,官豫章太守。妣靈氏生一子:會可。

39世,會可,官豫章太守。妣雷氏生一子:珍。

40世,珍,官拜司棣校尉,卒于漢延光二年(西元 123年)。妣鮑氏生一子生子:嗣。

41世,嗣,子三:翊、翱、翔[源] 妣盧氏生一子:翔。

42世,翔,字子麟,拜侍卸史大夫,遷定鑲太守,又拜議郎,遷揚州刺史,補卸史中丞,

   以孝廉聞遠近,德高望重,馳名江南,時稱“江南八賢”,

   翔高居首,由瑕丘移居潁川。妣邱氏生三子:窬、邃、實。

43世,實,子六:紀、夔[政]、洽、諶、休[信]、光

二、田齊派世系:陳胡公十二世孫陳完,春秋時代為避禍奔齊國,改姓田氏(注11)。完公十世孫田和,西元前361年代齊當了國王,史稱“田氏代齊”(注12)。田齊傳七世,綿延183年,至齊王建時被秦所滅。齊王建的次子桓改姓王;三子軫投奔楚國,爾後還做了楚國丞相,封潁川侯,遷居封地潁川(今河南許昌一帶),複改姓陳,是為去田複陳之潁川始祖。陳軫的十一世孫陳實為潁川始祖(陳胡公的38世孫)。(注13)。

田完公世系:

12世:完公,字敬仲。陳厲公躍之子。後奔齊,齊桓公賜給完許多田地享用,

   並使之為工正,完公感其恩,便易陳為田。

13世:孟夷。

14世:孟莊。

15世:須無。事齊莊公為大夫。

16世:無宇。上大夫。

17世:乞。繼任為齊國左相。後來齊公子陽為君,他便自做了國相。

18世:常。繼父為齊國相。

19世:盤:仍為齊相。

20世:臼。齊相。

21世:和。初為齊相,大權獨攬。遷齊君康公於海上,食一邑,以奉齊先祀。後求魏文侯說項。

   魏文侯乃使使言周天子及諸侯,請立齊相田和為諸侯。周安王十六年(前386年)乙未、

   齊康公十九年,田和遂為諸侯,列于周室。稱齊侯太公。史稱“田齊”。

22世:午。為齊桓公。

23世:因齊。為齊威王,在位三十七年。

24世:辟疆(強)。為齊宣王,在位十九年。

25世:地。為齊湣王,在位十七年。

26世:法章。為齊襄王,在位十九年。

   生子:長子齊王建、次子法氏、三子齊王假、四子間、五子角。

27世:齊王建。襄王法章長子。周赧王五十一年(前 264年)丁酉年立。在位四十四年。 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前 221年)庚辰,被秦所滅。秦虜齊王建,遷之共。齊遂為郡。馬來西亞《田齊派下世系》載:“王建,諱建齊,襄王長子,母為君王後。賢聞諸侯,有四十餘年不事兵革。後為秦所滅。王子三:長嘉,次修,三良。”“嘉公,齊王建公長子,居共城,生子安。項羽滅秦,立為濟北王。子孫世系失傳。”“修公,王建公次子,避秦改姓王,其後八傳至莽仕漢,以漢為堯後,己為舜後,當受漢禪,在位一十八年,國號新莽。”“良公,齊王建三子。秦兵入宮,奔出關外。傳子二:長疾祐,次疾祚。”“疾祐,良公長子。漢高祖九年,蒙詔入關,家于長侯,傳子昌,昌公之女,為漢景帝后,生武帝,昌公三子:長蚡,次勝。漢武帝封蚡公為武安侯,官居太尉,六月晉升丞相。傳子梧,襲武安侯。勝公封為靖侯,傳子偃,襲侯爵。兄弟俱以罪免。子孫散處不能備載。”“疾祚,良公次子,傳子留(有的家譜記作‘嶽’)”“留公,傳子牟。”“牟公,貴封大司農。傳子延年。”延年,字子賓。漢昭帝時,以村略給事,大將軍霍光拜為大司農。坐罪,為不入獄,自刎。子淵。淵公,見父自刎,避於吳興,復興媯氏,子征。征公,居吳興。子平。平公,仕漢為冀州刺史。傳子豐。豐公,新莽立,封公為代睦侯。傳子恢。恢公,新莽敗,與父過江歸隱吳興,改姓媯。傳子顯。其後玄孫弈公傳敷公,副改複改姓姚,是為吳興姚氏。敷公生信公,信公七世孫,梁,高平令菩提公,傳周,上開府北絳郡公增坦,字法衛。生陳,吏部尚書察公,字伯審。入隋,襲父爵太子內舍人,傳子思廉公,為唐弘文館學士,散騎常侍。生處平公,官為通事舍人。傳子:長壽公,字全璋,高宗永徽中舉明經,補太子宮門郎,累遷中書舍人,封吳興縣男,拜地官、冬官兩尚書。致仕。卒,贈越州都督,諡曰武。次班公,擢明經,曆六州刺史,皆有政績,數被褒賜,累封宜城郡公,遷太子詹事兼左庶子。中宗擢右散騎常侍,遷秘書監,睿宗立,拜戶部尚書。顯公,恢公之子,避居不仕,釣於著溪,號著溪醉翁。子孫世居浙江吳興。其後翔公河南,傳實公,而姓陳,是為潁川陳氏。

江西《西昌閬苑陳氏族譜•本源圖(又稱世系圖)》載:齊王建在位四十四年,始皇二十六年庚辰,為秦所併,生子三:昇、恒、軫。昇乃田氏。恒改姓王。軫複姓陳。按《西昌閬苑陳氏族譜•本源圖》,系唐虔州刺史陳章(自稱軫三十三世孫)於垂拱二年(686年)所撰。該“世系”從舜至滿,由滿至鮑,由鮑至完,由完至軫,由軫至實,由實至霸先,由霸先乃至唐陳章。嗣後,有些陳氏族譜相因而襲用之。

28世:軫公。《西昌閬苑陳氏族譜》載:建之子,名弛,為楚相,封潁川侯,故稱潁川郡。建家河南許州府許昌縣,信都鄉末要裏七林村。葬離縣二十裏地名龍坑,蟠龍形,坎山丙向。生子二:嬰、淳。按齊王建在位四十四年無兵革之事,過著和平平靜的生活,其子無因外出。這是其一。其二,楚亡于秦始皇二十四年(前223年)。齊被秦併為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楚比齊早亡二年。齊王建被秦擄之後,其子怎能會去楚國當丞相?因為楚已亡二年了。侭管如此,在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唐虔州刺史章公,則撰寫出《西昌閬苑陳氏族譜》,其功勞不可磨滅。作為一家之言,以供辨析,仍繼續錄之。

29世:嬰公,軫之長子。秦東陽令。相楚為上柱國 [原文如此] 封棠邑安侯。

   生子二:餘、祿。淳公,軫之次子,生子平。

30世:餘公,嬰之長子。本儒者成安君,相趙王歇,封代王,不就,與張耳有隙。

   及事漢高祖,為淮陰侯襲擊,娶公秉氏,生子軌。

   祿公,嬰公之次子。嗣侯。生子午。

   平公,淳公之子。安樂君。

31世:軌公。餘之子。生子審。

   午公,祿之子。嗣侯。生子學(頁)《此字左邊增加“三點水”》。

32世:審公,軌之子。生子安。

   學(頁)公,午公之子。生子融。

33世:安公,審公之子。生子恒。

   融公,學(頁)之子。封隆應侯。生子尊。

34世:恒公。安公之子。生子願。

   尊公,融公之子,封霸侯公士。

35世:願公,恒公之子。生子三:清、齊、察。《新唐書》載:“願四子,清、察、齊、尚。”

36世:齊公,願公之次子。生子:源。

37世:源公,齊公之子。生子:窬、邃、實。

38世:實公,源公之少子。字仲弓,漢太邱長。

   生於元興元年(按東漢和帝年號,即西元105年)乙巳。德化鄉裏,望重朝廷。

   中平四年(按東漢靈帝年號,即西元187年丁卯。八月丙午卒,年八十三。

陳實公是屬於戶牖派的後裔,還是屬於田齊派的後裔?

陳洪憲先生(注13)博覽眾譜,進行分類:

認為太丘長陳寔是陳翔之子的有(1)唐嗣聖元年《陳氏匡山族譜》稱:“胡公少陽始,傳至年平祖三十世,平傳十三世至太丘長實祖,實傳六世至逵祖,逵至予二十三代,至予統計七十七代矣。”(2)明《大成譜》稱:“元帝時、湯;平六世孫,湯之後,移家潁川,七傳而生文范先生實”。(3)清《兆祥譜•原始封》稱:“嘉靖丁未,退休林壑,每夜思,而且求,欲亟修之,乃取各族舊譜閱之,俱乙太丘長寔為一世祖,亦知稱胡公滿受周武王封而得姓……愈自悉心數十數,漫無所得。昨備考列國傳記始得其源流”。(4)清《義門陳氏宗譜》稱:閱讀了唐、宋、元、明、清若干譜本,也證實,寔祖四十三世,闊祖七十二世。

認為太丘長寔是陳完世系陳軫之後陳源之子的有:(1)陳軫公三十三世孫唐虔州刺史陳章于唐垂拱二年(西元 686年)所撰《西昌閬苑族族•本源圖》(又稱世系圖)雲:“齊王建四十四年,始皇二十六年為秦所併,生三子:昇、桓、軫。昇仍田氏,桓改王姓,軫複陳姓等雲。此譜自舜至滿,由滿至完,由完至軫,由軫至寔,由寔至談先,由談先至陳章,脈絡清楚,完善翔實”;(2)《陳氏春秋》自舜至滿,滿以後的陳國世系直敘到陳翔;陳完的田齊世系敘到太丘長直到“義門分析”;(3)《姓氏通確書》同上;(4)《陳氏宗親網》轉載陳和平提供的資料和上述三譜相同,認為太丘長陳寔是陳源之子;(5)浙江《八本源琉連環宗譜》;(6)《馬跡莊譜》;(7)《太和譜》都說“太丘長寔是陳源之子。

認為太丘長寔是陳翔曾孫的有:(1)《臺灣德星堂族譜》稱:“翔生一子宇,宇生一麟,麟生三子:窬、邃、實。”實過斷給引奇公為嗣子;(2)《漳州陳氏族譜》同上;(3)竣儀支(又稱全溫支,衍公弟弟)族譜稱:“四十八世祖引奇公無子,過繼麟公之三子,太丘長實為嗣子,遷潁川為一世祖。

否認田齊派的人們對陳軫相楚複陳提出疑問。他們根據《二十五史人名大辭典》載:“陳軫,一作田軫。戰國時遊說之士。初與張儀同事秦惠王,互相爭寵。張儀相秦,他奔楚。楚王令他為楚使秦。韓魏相攻,經年未解,秦惠王想派兵弛援,問計於他。他建議採用坐山觀虎鬥的策略,使秦坐收漁人之利。”斷定陳軫不是齊王建的孩子。理由有二:(1)秦惠王(西元前337~前311年)在位。田齊侯國(西元前386~前221年)歷時 165年。從田和代齊傳七世八君至齊王建時為秦所滅,從時間上看,陳軫早于齊王建百年左右,不可能是齊王建的孩子。(2)說齊王建的三兒子陳軫恢復陳姓,相楚,封潁川侯。齊亡西元前 221年,楚亡西元前 223年,楚比齊早亡二年,陳軫怎麼相楚,封潁川侯更是不可能的事。

陳振華先生(注14)認為:中國古代歷史上至少有兩位陳軫,一是戰國時期的謀士,縱橫家陳軫,時間在楚懷王六年(-323年講了《畫蛇添足》的故事)前後。西元前 337年仕秦,西元前 327年棄秦仕楚。”“《史記》載‘陳軫者,遊說之士。與張儀俱事秦惠王,皆貴重,爭寵。’說的陳軫是秦惠王時的遊說之士。”“另一位陳軫,齊王田建第三子,楚相,封潁川侯,因徙潁川,恢復陳氏姓的陳軫。時間在田齊王建元年-264年左右至 -221年 秦滅齊,統一全國前後的四十幾年中。”

“田齊王建執政43年中,或者說執政43年中到-223年秦滅楚的41年中,楚國由楚頃襄王到楚考烈王,楚幽王,楚哀王,楚王負芻換了五任國君。”陳軫在這一段時間裏去相楚,封潁川侯為什麼不可能?

陳實,字仲弓,號文范先生,東漢桓帝時的太丘長到底是陳衍世系陳平之後陳翔之子,還是田齊世系軫公之後陳源之子。

按貴州畢節頭鋪《陳氏公族歷史研究》對“陳平世系與陳軫世系”作如下表述: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述 伯 康 建 軫 嬰 餘 軌 審 安 恒 願 齊 源 實
平 買 子遠 澄 與京 考 湯 憑勳 鹹晟 會可 診 嗣 翔 實

即:述,德詔之子。桂氏生子:伯、平。伯,耕稼為業,性極為友,供弟陳平讀書。汪氏生子:康。康,楊氏生子建。建,裴氏生子:軫。並作如下說明:“小屯譜載,伯公之孫陳建與齊王建同名。通書作者誤會,各宗共譜亦誤”。“移家潁川,……陳平世系據王守仁(明哲學家、教育家)序言(大成宗譜序):湯之後六傳而生文范先生,即陳平世系中的翔公”,“現在通書及名家宗譜,都把陳軫視為齊王建之後,實屬誤會。”西元 209年陳平辭兄往投陳勝,是秦二世時。陳軫之子陳嬰為東陽令,眾立為師長,也是秦二世時。從此證明陳軫而是屬於陳平之兄伯之後人。平公成婚較晚,故入世亦晚,與陳嬰輩份有異,但參加起義軍皆事實。又據東漢桓帝三年(西元 149年)太邱長實公“上譜表”雲:“臣十三代祖平公,加曲逆侯,拜左丞相,遂移家山陽,特授封侯之榮,含賜關內之爵。源流不惑,代次無疑。”這證明:實公非敬仲(完)公之後裔,實乃衍公之後裔。

《新唐書世系本》載:“陳氏出自媯姓,虞帝舜之後,夏禹封舜子商均于虞城,三十二世孫遏父為周陶正,武王妻以元女太姬,生滿,封之於陳,賜姓媯,以奉舜祀,是為胡公。九世孫厲公他生敬仲完,奔齊,以國為姓。既而食邑于田,又為田氏,十五世孫齊王建為秦所滅。三子,昇、桓、軫,桓稱王氏。軫,楚相,封潁川侯,因徙潁川,稱陳氏。生嬰,秦東陽令史,嬰生成安君餘,餘生軌,軌生審,審生安,安生恒,恒生願,願四子,清、察、齊、尚,齊生源。源三子,寔、則、邃。寔字仲弓,後漢大將軍掾屬,文范先生。六子,紀、夔、洽、諶、休、光,諶字季方,獻文先生,生青州剌史忠,二子,佐、和,佐二子准、徽,准字道基,晉太尉,廣陵元公,生伯眕,建興中,渡江居曲阿新豐湖。生匡,二子,赤松、世達,世達長城令,徙居長城下若裏,生丞相掾康,康生盱眙太守英,英生尚書郎公弼,公弼生步兵校尉鼎,鼎生散騎侍郎高,高生懷安令詠,詠生安成太守猛,猛生太常卿道巨,道巨生文贊,文贊三子,談先、霸先、休先。”

陳洪憲先生(注:13)根據 《後漢書》卷九十二,列傳五十二陳 寔 傳(略),卷九十七,列傳五十七陳翔傳(略)進行比較,提出下列意見:(1)傳記陳述本人一生活動的主要事蹟外,同時抬出有聲望的長輩和晚晚輩。陳翔傳提出“祖父珍司隸校尉”沒提父親和子孫。陳寔傳提及有六子紀諶最賢,沒有提及父親。這就明顯說明太丘長陳寔不是陳翔之子;(2)從取名用字看,陳翔之子陳實,“實”是不虛“富”的意思,陳源之子陳寔,“寔”是置的意思,雖然兩字通用但字不同,意不同,只音同,這說明有兩個陳“寔”“實”存在。《後漢書》上的太丘長寔正是陳源之子;(3)從籍貫上看,陳翔是汝南郡邵陽縣人,太丘長陳寔是潁川郡許昌縣人,中國歷來的戶籍制度,父子應同原籍,這又說明陳寔不是陳翔之子而是陳源之子;(4)從家庭出身,看禦史中丞陳翔祖上是歷代為官,妻王氏禦制一品夫人,他“她”們的兒子的出身應屬官宦之家。太丘長陳寔出身“寒”微,家貧,和陳源家庭狀況相符;(5)陳寔得縣令鄧邵同情舉薦才進入太學,太學畢業後,縣令要複召為吏,寔不願為吏,隱避在潁川陽城山中授教,被誤為殺人犯拘捕考問,若他是禦史中丞陳翔之子,首先是可以直接進入太學;不願為吏,可以跑到汝南老家或陳翔官底,就可免去這不應有的一動;(6)陳寔升任聞喜長時,回家服喪一年(《白話史記》為西元 147年),這時陳翔夫妻尚健在,春風得意,更說明他們不是父子關係;(7)從時間上考證,陳寔生於西元103年,卒於西元187年。少作縣吏,時間約在安帝后期(西元106~125年),順帝初期(126~144年),任聞喜長,太丘長時,年齡已是四五十歲,陳翔顯露頭角,就是劾大將軍梁翼開始,梁翼任大將軍,時在141~160年之間。這時翔算少年得志,節接高升,這就說明陳翔進入社會比陳寔晚。有些譜稱:“陳翔出生於西元八十五年。”這和本人傳記太相矛盾,劾梁翼時已是六十歲以上,延熹八年( 166年)因黨錮入獄時也是八十多歲,漢制八十歲以上不入獄,而他被判十八年;(8)陳翔和陳寔都是東漢桓帝時的名臣,同朝為官幾十年,因黨事同時入獄,在各自的傳記中,史中,小說中都找不出他們有父子關係的蛛絲馬跡。得出如下結論:陳實不是陳翔的兒子。

陳洪憲先生(注:13)還對陳實的“上譜表”進行考證,他認為:東漢祖帝三年(西元 149年)的陳寔“上譜表”稱:“臣十三世祖平公”引起了後人的誤會,由此把太丘長陳寔認定為陳翔之子,陳平十三世孫。經反復考證則不然,史上沒有找到陳翔的兒子是誰?陳寔,字仲弓,號文范先生,桓帝時的太丘長是陳源之子。既是陳源之子,為什麼要稱“臣十三代祖平”呢?究其原因:一是東漢更重“門第”,陳寔上幾代都是貧民百姓,往上已改田氏,不算陳氏正宗,只有抬出親族中的西漢丞相陳平才能取信朝廷,有利於提高自己的族位;二是在滅秦戰爭中,田氏湧現出八王和上柱國陳嬰,大將軍陳餘等,他們都是站在劉邦的對立面,引起了統治者的警惕。漢一立,高祖劉邦為帝位的穩定和子孫世傳,集諸田於陽陵給予打擊,田氏子孫被迫改姓換名,以避其害,加之西漢末又出現王莽纂漢(《後漢書》,“漢元後王政君傳”,王莽“自本”稱:是田安六世孫,齊王建八世孫,舜帝後裔。)的事實,更為劉氏朝廷所痛恨,為了避免統制者的忌諱,不得不抬出陳平作擋箭牌。為什麼不以湯、翔為擋箭牌呢?因為代數近容易在世系上漏作假的餡;三是“上譜表”必須是族中最有聲望的人呈報,陳蕃、陳翔他們的族位早已穩定。當時陳軫後裔再沒有顯耀的人,義不容辭落到太丘長陳寔身上;四是東漢桓帝三年( 149年)時,陳翔正春風得意,他不呈報“上譜表”,由其子陳實來呈報“上譜表”,在論理上也不恰當,聲望上不可能,年齡上不許可。五是還有《臺灣德星堂族譜》和《漳州陳氏族譜》稱:“翔生一子宇,宇生一子麟,麟生三子:窬、邃、實”這樣陳實就是翔公曾孫,他的曾孫能跑到醒帝三年( 149)來呈報“上譜表”嗎?所以認定“上譜表”是太丘長陳寔所寫無疑,但他是陳完世系陳軫之後陳源之子,不是陳平十三世孫陳翔之子。

不管采信那一派學說,即無論陳實公是戶牖派的後裔,還是田齊派的後裔,均是陳胡公媯滿的後裔,祖源是一致的。

注1:《續疑年錄》作卒于中平三年,年八十三。此依《後漢書》本傳。

注2:少為志好學,縣令鄧邵聽其受業太學。司空黃瓊辟選聞喜長,再除太丘長,修德清靜,百姓以安。

注3:及黨錮事起,事連實,餘人均逃避,實自請囚。後遇赦出。

注4:漢靈帝初年,大將軍竇武辟為掾屬。時中常侍張讓權傾天下,父死歸葬,名士無吊者,讓以為恥。實獨往吊。

注5:及後複誅黨人,讓多所庇宥,故獨得全。

注6:歸鄉後屢徵不起。

注7:卒,海內赴吊者三萬餘人,制哀麻者以百數,共刊石立碑,諡為文范先生。

注8:寔在鄉閭,平心率物。其有爭訟,輒求判正,曉譬曲直,退無怨者。至乃歎曰:“寧為刑罰所加,不為陳君所短。”

注9:時歲饑民餒,有盜夜入其室,棲于梁上。實陰見之,乃起整衣,呼兒孫起,正色訓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惡,習以成性,遂至於斯。”兒孫曰:“孰也?”實指梁上盜曰:“樑上君子者是也。”盜大驚,自投於地,叩頭歸罪。實徐諭之曰:“視君狀貌,不似惡人,宜省己為善。”似知其貧,乃令人與之絹二匹。自是一縣無複盜。

注10:閔公的長子陳衍,避居陽武縣戶牖鄉(今河南蘭考縣境內),為戶牖派始祖。他不忘國恥,不改姓,只埋名隱居,勤奮耕讀。在陳完裔孫田和取代薑齊之後,其子陳璉就到齊國任上大夫,一連五代都在田齊做大官,成為戶牖望族。其十世孫陳平是陳述公次子,字子孺,少時家貧,喜愛讀書,長而佐漢高祖打天下,當劉邦的軍師,六出奇計定天下,為漢朝拜國功臣。劉邦得天下後,為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大肆屠殺功臣,連張良也遁跡遊仙,而陳平卻以自己的機智,躲過一次次讒言,先後任漢高祖、漢惠帝、漢文帝的三朝宰相,封戶牖侯,世襲。陳湯是陳平的七世孫,字子功,在漢元帝時任西域副校尉(相當於現西南軍區副司令員),管理西域。他力排主帥甘延壽之見,“矯詔立奇功”,就是假傳聖旨,打敗了擾邊的匈奴等,使西域臣服漢朝,漢元帝不公沒有殺他,反而給他加封關內侯射聲校尉。此後,陳湯的子孫三代為侯。其七世孫陳翔,更是名重天下的朝官。他為官清廉,馳名江南,時稱“江南八賢,陳翔居首”。

注11:陳胡公第十世孫陳桓公(鮑)三十八年(前 707年)生病時,其異母弟佗殺桓公及太子免而自立,在位僅一年六個月,因未會諸侯,故不能稱爵。桓公次子躍(母為蔡人)在蔡人幫助下誘殺佗(請蔡候令其弟蔡季伏殺之),立為陳厲公。之後躍的二個弟弟相繼即位,是為陳莊公(林)、陳宣公(杵臼)。宣公二十一年(前 672年),欲立其寵妃所生子款,乃殺其太子禦寇。厲公佗之子完(諡敬仲),因與禦寇交好,怕惹禍而出奔姜姓齊國。陳完奔齊後,不欲以本國國號為姓,改姓田,是為田姓之始祖。其子孫歷任齊國權臣,後取而代之。

注12:陳完衍至四世田須無,五世田無宇,先後均侍奉齊莊公。六世田乞任齊景公大夫,施惠於民,大得民心,於是發動政變,推翻景公子晏孺子,扶立好友陽生(景公另一兒子)為齊悼公。從此,田氏世代為相,專擅齊國政務。西元前 386年,十世田和終於奪取了薑姓齊國,自立為齊太公,並得到周王朝和列國的承認。不久,田齊成為戰國時期的強國。

注13: 陳氏宗親網 >> 陳氏資訊 >> 研究論述 >> 族譜研究>> 《關於陳氏宗族若干歷史問題的考證》(作者:陳洪憲彙編 )

注14: 陳氏宗親網 >> 陳氏資訊 >> 研究論述 >> 史料探索>>《中國歷史上有兩位陳軫》(作者:陳振華)

 

 

陳邕公

  陳忠公,字中鄂,實公二十四世孫。陳忠之子陳邕,字崇德,號南山,生於唐高宗德麟二年( 665年),卒于肅宗乾元元年( 758年),原藉京兆府萬年縣(現在的陝西西安)洪固鄉胄桂裏。唐中宗神龍元年( 705年)進士及第,官為太子太傅。唐玄宗開元廿四年( 736年)遭到宰相李林甫排斥,被謫入閩。始居仙遊楓亭,旋居惠安社稷壇,最後定居漳州。唐玄宗開元廿九年( 741年),陳邕建設私人府第,稱之南院。由於他建設宅院太大了,過於富麗堂皇和莊嚴,有模仿皇宮之嫌;而且他在朝又與一些人不和,所以就有人去告發,說他蓋皇宮謀權篡位。朝廷知道後就派人來調查。當時如果這個事情被查實,就有被滅九族的可能。消息傳來,陳邕急得六神無主,他的女兒陳金花想出了一個避禍的辦法,就是她削髮為尼,對外宣稱是為了女兒陳金花出家而專門蓋的佛廟,這樣才能救得了全家生命。陳邕雖然很捨不得女兒出家,但是又沒有別的應對良策,也就只好如此了。於是馬上請來法師為金花剃度,並且把她的閨房改為“修真淨室”,把府第改為“報劬院”(後曰:南山寺)。陳邕全家暫住海澄。欽差大臣來到後看見所建是寺院不是皇宮,就回去如實稟報朝廷,使得陳家躲過劫難。伊始她終身事佛為尼,法號“玄妙”,後敕賜為“金花郡主”。陳邕長子夷則,夢見神仙指點嘉禾島(今廈門)可以開發成為樂園,于唐德宗建中二年( 781年),夷則、夷錫兄弟與邕孫儔,舉家三百餘口由同安渡海入廈門島,開發廈門。

   陳邕蕃衍子孫後代,分佈於泉州、廈門、漳州、福州、興化、南平、浙江溫州、臺灣及東南亞等地。稱之太傅派、南院派或陳忠派。

陳實公至陳邕公世系:

一、根據《世界陳氏大族譜》和《帝胄陳姓淵源考》,漳州南院派世系是:

1世,陳實。

2世,陳紀。

3世,陳群。

4世,陳泰。

5世,陳准,陳泰之子,字承道,仕晉官飛虎將軍,永康年間擢太尉中書郎。

6世,陳津,陳准長子,諱匡,字定用,在東晉官拜龍圖閣大學士。生子二:顯逵,顯達。

7世,顯逵,陳津之長子顯逵,經歷西晉永嘉之亂,在晉元帝南遷後,

   任丞相椽,曆太子洗馬,出為長城令,遂意定居焉。長城即今浙江省長興縣,

   在太湖邊,陳顯逵對族人說:“此地山川秀麗,當有王者興,二百年後,

   我子孫必鍾斯運。”後來衍為巨族,建立了南朝朝代的陳朝。

8世,顯達,陳津次子顯達,字廷忠,仕東晉官至征南大將軍,

   仕齊為江州刺史,生子二曰休之、尚之。

9世,尚之,尚之官記寶郎,生三子曰霸圖、霸權、霸隆,與陳朝第一個皇帝陳霸先是堂兄弟。

9世,霸圖,霸圖被封為南朝南康王,生子曰陳岩。

10世,陳岩,陳岩生陳高、陳亮。

11世,陳亮,陳亮生陳錡、陳銘、陳錦。

12世,陳錡,陳錡生陳範。

13世,陳範;陳範生陳忠。

14世,陳忠;陳忠生陳邕。

15世,陳邕。

上述世系,霸字輩為實公九世孫,邕公為實公十五世孫。《蓮塘陳氏義謀祧房譜》采信這種說法。
二、《新唐書》載:“陳氏出自媯姓,虞帝舜之後,夏禹封舜子商均于虞城,三十二世孫遏父為周陶正,武王妻以元女太姬,生滿,封之於陳,賜姓媯,以奉舜祀,是為胡公。九世孫厲公他生敬仲完,奔齊,以國為姓。既而食邑于田,又為田氏,十五世孫齊王建為秦所滅。三子,昇、桓、軫,桓稱王氏。軫,楚相,封潁川侯,因徙潁川,稱陳氏。生嬰,秦東陽令史,嬰生成安君餘,餘生軌,軌生審,審生安,安生恒,恒生願,願四子,清、察、齊、尚,齊生源。源三子,寔、則、邃。寔字仲弓,後漢大將軍掾屬,文范先生。六子,紀、夔、洽、諶、休、光,諶字季方,獻文先生,生青州剌史忠,二子,佐、和,佐二子准、徽,准字道基,晉太尉,廣陵元公,生伯眕,建興中,渡江居曲阿新豐湖。生匡,二子,赤松、世達,世達長城令,徙居長城下若裏,生丞相掾康,康生盱眙太守英,英生尚書郎公弼,公弼生步兵校尉鼎,鼎生散騎侍郎高,高生懷安令詠,詠生安成太守猛,猛生太常卿道巨,道巨生文贊,文贊三子,談先、霸先、休先。”

《南史》卷九《陳本紀》記:陳高祖武皇帝諱霸先,字興國,從字法生,吳興長城下若裏人。姓陳氏,其本甚微,自雲漢太丘長寔之後也。寔玄孫晉太尉舉。准生匡,匡生達。永嘉中南遷,為丞相掾,太子洗馬,出為長城令,悅其山歡,遂家焉。……達生康,複為丞相掾,咸和中土斷,故為長城人。康生盱眙太守英,英生尚書郎公弼,公弼生步央校尉鼎,鼎生散騎侍郎高,高生懷安令泳,泳生安成太守猛,猛生太常卿道巨,道巨生皇考文贊。

按《新唐書》載,實公至霸先世次也是十八世,即霸先是實公的十八世孫。世系如下:

1世,寔,字仲弓,後漢大將軍掾屬,文范先生。六子:紀、夔、洽、諶、休、光。

2世,諶,字季方,獻文先生,生青州剌史忠。

3世,忠,二子:佐、和。

4世,佐,二子:准、徽。

5世,准,字道基,晉太尉,廣陵元公,生伯眕,建興中,渡江居曲阿新豐湖。

6世,伯眕,生匡。

7世,匡,二子:赤松、世達。

8世,世達,世達長城令,徙居長城下若裏,生丞相掾康。

9世,康,生盱眙太守英。

10世,英,生尚書郎公弼。

11世,公弼,生步兵校尉鼎。

12世,鼎,生散騎侍郎高。

13世,高,生懷安令詠。

14世,詠,生安成太守猛。

15世,猛,生太常卿道巨。

16世,道巨,生文贊。

17世,文贊,三子:談先、霸先、休先。

18世,霸先。

三、據廣東陳立欽先生主編的《中華陳氏源流二》和《義門陳姓歷史資料簡編》兩書的記載,自陳實公至霸字輩的世次是十八代,即霸字輩為實公十八世孫。其世系如下:

1(43)世,實,,妣荀氏生六子:紀、夔、洽、諶、休[信]、光。

2(44)世,紀,字元方,仕漢,官至太僕尚書,大鴻臚寺卿。

    與弟季方賢才齊名。父子共著高名,時號"三君"。妣溫、張、楊氏生一子:群。

3(45)世,群,字長文,仕魏,任鎮國大將軍。司空尚書。立九品官人法,任魏文帝宰相,

    封潁陰侯。妣單氏生一子:泰,繼妣劉氏生一子:訓。

4(46)世,泰,字伯玄,任魏征西大將軍,都督,護涼將軍,魏明帝宰相。

    諡穆侯,並贈司空。妣李氏生二子:訴、准。

5(47)世,准,字承道,仕晉,官飛虎將軍,擢太尉中書郎。

    妣龍氏(無出)、張氏生二子:淮、匡(津)。

6(48)世,匡(津),仕晉,官至龍圖閣大學士、中書令。妣張氏生二子:世逵、世達。

7(49)世,世達,字廷忠,又作顯達,晉永嘉中為丞相掾,曆太子洗馬,出任長城縣令。

    今浙江長興縣),妣江氏生二子:康、雄。

8(50)世,康,字康之,仕晉,官拜尚書令,丞相掾。妣劉氏(無出),

    繼妣趙氏生一子:英。續妣李氏無出。

9(51)世,英,字時亨,又字文鬱,仕晉,盱眙太守,政聲洋溢。妣王氏,生一子:公弼。

10(52)世,公弼,字伯輔,仕晉。官至尚書郎。妣生子:鼎。

11(53)世,鼎,字元用,仕晉,任步兵校尉,才智俱優。妣李氏生三子:安、定、寧。

12(54)世,安,字一德,仕晉,為散騎侍郎。妣呂氏生三子:高、太、洪。

13(55)世,高,字伯真,仕晉,為散騎侍郎。妣唐氏生一子:詠。

14(56)世,詠,官任淮安縣令,德政俱美,士民思之。妣羌氏生一子:猛。

15(57)世,猛,官任安成太守,升吏部尚書。妣張氏生二子:道巨、道卿。

16(58)世,道巨,字夔,號竹隱,仕梁,官至太常侍卿。妣張氏生三子:文贊、文輔、文英。

17(59)世,文贊,號瑞陵,生於宋孝武帝大明元年(西元 457年)。

    官侍中郎,卒于梁武帝八年(西元 527年)。壽享受歲,葬長安西北五裏,

    追諡為景文皇帝,廟號太祖,霸先登帝位時追封為太上皇。

    尊董氏為安皇后(慈訓太后)。妣董氏生三子:談先、霸先、休先。

18(60)世,談先,又作道談、霸始,字成國,仕梁,梁武帝時為東宮直閣將軍。

    侯景叛變時為保護皇宮中流矢而身亡。武帝即位後追封為侍中使持節都督,

    南兗州諸軍事、刺史。封義興郡公,諡昭烈。妣王氏,封貴妃生二子:蒨、頊。

18(60)世,霸先,字興國,小字法生,吳興長城下若裏人(今浙江長興)。

    生於梁天監二年(西元 503年)。

    於西元 557年建立陳朝,都設建康,稱陳武帝,改年號永定。卒於西元 559年。

20(61)世,頊,字紹世,小字師利,生於梁武帝大通二年(西元 528年)。

    受封安成王,為人寬宏大度,敏達軒昂,有勇力,善騎射。累官為直閣將軍中書侍郎,

    556年受尚書令。廢帝即位後,任司徒,進號大將軍錄尚書,督中外諸軍事。

    557年進位太傅領司徒。於568年登帝位,是為宣帝,年號太建,在位14年。

    卒於太建十四年(西元 582年),享年53歲,立長子叔寶為太子。

    後、妃、妾22位生子42男,封王31名。(3人早折,8人年幼未封王。)

對比《新唐書》(A)和《中華陳氏源流二》(B)所載實公至霸先的世系:

A:實→諶→忠→佐→准→伯眕→匡→世達→康→英→公弼→鼎……

  高→詠→猛→道巨→文贊→霸先

B:實→紀→群→泰→准……匡→世達→康→英→公弼→鼎→安→

  高→詠→猛→道巨→文贊→霸先

上述資料,匡生二兒子,有的寫“顯逵、顯達”,有的寫“世逵、世達”,有的寫“陳逵、陳達”,也有的寫“赤松、世達”等等。總之,逵、達是二兄弟,長城令是弟弟世達。世達的哥哥世逵傳霸圖至陳邕支派,世達傳霸先支派。

他們主要的分歧是:1,“准”是實公的哪一個兒子(“諶”或“紀”)的曾孫;

         2,伯眕與匡是父子還是兄弟;

         3,高是鼎的兒子或是孫子?

查百度百科詞條“潁川”“陳群”“陳泰”等,載:“漢末魏晉潁川陳氏家族成員史實見載於《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及《世說新語》等書,其中陳寔、陳紀,陳群、陳泰並在《後漢書》、《三國志》中列有專傳。潁川陳氏作為當時的一流高門,在譜學興盛的時代背景下,也撰有《陳氏譜》一部,可說是陳氏最早的私家譜錄了。可惜經歷代喪亂,該譜已不復存,但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梁劉孝標注《世說新語》時曾徵引該譜,是以保存了一些有價值的世系資料。”根據這些歷史記錄,我們找到下列資料:

陳諶,字季方,曾任司空掾,有子陳忠,字孝先。陳佐,是陳諶的孫子,官至青州刺史。陳佐的弟弟陳坦,官至廷尉。陳凖(?-300),陳佐子,晉惠帝元康五年( 295)官至中書令。陳眕,陳凖子。陳眕襲封廣陵公,死後諡凱。陳眕有弟弟陳匡、陳規。陳匡在惠帝元康時侍東宮,當太子司馬遹的陪讀。陳逵,字林道,陳眕子,東晉成帝咸康七年( 341)為給事黃門侍郎。穆帝永和五年( 349)為西中郎將,領梁、淮南二郡太守,鎮戍曆陽。陳逵襲父爵封為廣陵公,死後追贈衛將軍。陳准的另一孫子陳達,東晉時為丞相掾,後任太子洗馬,又出為長城縣(治所在今浙江長興東)令。

陳群(?-236),字長文,陳紀子。陳泰(?-260),字玄伯,陳群子。《三國志•陳泰傳 》“景元元年薨,追贈司空,諡曰穆侯。子恂嗣。恂薨,無嗣。弟溫紹封。鹹熙中開建五等,以泰著勳前朝,改封溫為慎子。”陳泰死後追贈司空,諡穆侯。兒子陳恂、陳溫先後嗣爵。魏末鹹熙中開建五等,改封陳溫為慎子。陳泰這一支系以後名位逐漸衰微。

根據上述資料,准是佐的兒子,諶的曾孫;泰的兒子是恂、溫,而不是准。其世系分別是:

1,諶--忠--佐----准---眕、(匡)----逵、達。

2,紀---群----泰---(恂)、溫---

實公至霸字輩到底有幾世?作者傾向于十八世(或十七世、十六世)的說法,因為:1,《新唐書》是一部正史書,可作依據。南朝是皇家,記載應該比較完整。2,陳世達對族人說:“此地山川秀麗,當有王者興,二百年後,我子孫必鍾斯運。”世達之言有靈驗,不是孫輩就能稱帝的。3,《潁川陳氏開漳族譜》中關於開漳聖王陳元光的世系有若干種說法,但世系中“慶之→霸漢→果仁→克耕→政→元光”的說法是一致的。霸漢、果仁正史無傳。《永樂大典》卷3133《陳果仁》引《豫章志》記:“隋司徒果仁,字世威,晉陵人。後漢太丘長寔十七世孫,累官至司徒,唐武德三年卒”。依此,霸漢是實公的十六世孫。4,實公生於104年,霸先生于503年,其間399年,如果是9世,平均代齡50年;如果是18世,平均代齡23.5年。實公生於104年,邕公生於665年,其間561年,如果是15世,平均代齡40年;如果是24世,平均代齡24.4年。比較起來,實公至邕公24世(或者23世、22世)相對合理。

綜上所述,實公至邕公的世系(假設是二十四世)為:1世實,2世諶,3世忠,4世佐,5世准,6世匡,生世逵、世達,7世世逵為江州刺史,傳陳邕一支,世達為長城令,傳霸先一支……17世尚之,生霸圖、霸權、霸隆,18世霸圖,生陳岩,19世陳岩,生陳高、陳亮,20世陳亮,生陳錡、陳銘、陳錦,21世陳錡,生陳範,22世陳範;生陳忠,23世陳忠;生陳邕,24世陳邕。

廈門同安《丙洲陳氏家譜》中的“太始祖傳衍閩台粵世系圖”中實公至邕公的世系是這樣寫的:81世實公,82世紀公,83世群公,84世泰公,85世准公,86世津匡公,87世顯遜,88世慶之,89世霸漢(梁尚書、封魏國公),90世果仁(字欲得、兵部待郎),91世克耕(隋司徒、諡忠節、生三子:敏、敬、政),92世敬(敬生忠),92世政(政生元光),93世忠(忠生邕),93世元光(開漳聖王),94世邕(太子太傅、忠順王)。《丙洲家譜》中實公至陳政之世系與《潁川陳氏開漳族譜》民國五年陳禎祥撰錄本(現藏廈門市圖書館古籍部)相同。但《潁川陳氏開漳族譜》福建雲霄山美藏的手抄本(簡稱《山美譜》)則為:實→紀→群→渾→欽約→肅士→景文→慶之→霸漢→果仁→克荊→政。不知誰是誰非,誰真誰偽,但兩本譜中實公至陳政都是十二世,實公至霸漢是九世。作者以為,實公生於104年,顯達生於247年,慶之生於484年,上述各譜中顯遜至慶之之間可能是漏記了幾代。

陳洪,字克耕,號叔犢,生三子:敏、敷、政。陳政為陳洪第三子,授歸德將軍。唐高宗時奉命鎮閩,陳政先到。陳政之兄陳敏、陳敷來援,至途中病故。如果陳邕的父親陳忠真是陳敷(敬)的兒子,那麼陳元光和陳忠是堂兄弟,祖藉應該相同。但《潁川陳氏開漳族譜》言陳元光之父陳政“世居河南光州固始縣之浮光山”;而陳邕原藉京兆府萬年縣(現在的陝西西安)洪固鄉胄桂裏。至今作者尚未查到有關的資料記載。因此對《丙洲陳氏家譜》中的“太始祖傳衍閩台粵世系圖”中實公至邕公的世系存疑。
 

 

Copyright©2006 - 2016 xx.nanchens.com  版權所有:詩山陣 - 詩山陳氏宗親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電郵:cs@nanchens.com

          傳真:0852 - 2911 4810 QQ:2668771678

      陳偉洸 電話:0852 - 9227 7899 電郵:a7779999999991237897777777@gmail.com

 詩山林柄:陳志偉 電話:086 13532972228 電郵:289376792@qq.com

 詩山杏塘:陳雅健 電話:086 13799562974 電郵:76957535@qq.com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