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詩山陳氏 »

獅城南安僑領陳水俊略傳

作者:  來源:新加坡南安會館  更新時間:2015年08月30日

獅城南安僑領陳水俊略傳

2013.03.31

苦難童年煉就鬥志

陳水俊,字文彬,號心日,1919年 4月25日生於福建南安鵬峰村深泉。陳水俊出生的年代和當年家庭環境都在不幸的歲月裏。當時中國深受列強宰割,地方軍閥混戰,土匪出沒,民不聊生,人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父親陳金榜是個老實農民,卻因貧困和疾病在水俊出生前 5個月就去世了。陳水俊的出生給母親帶來一點安慰,她期望兒子命好,將來能有出息,就找個算命先生給兒子算命,算命先生說他命中欠水,便取名“水圳”,意在以活水澆注潤澤命根。但上學時,老師改為“俊”,改變了母親取名時的初衷。

從 6歲起就當小當家。 9歲進入“詩山進化四校”念小學,邊讀書識字,邊種地割草、上山放牛。只念了 3個學期小學,母親就去世了,從此失學。苦難的童年,使水俊煉就了拼搏、奮鬥的意志。曾給一個堂兄挑擔賣膏藥,後經人介紹到一個保安團長處當勤務兵。俗語說:“賜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藝”,在四伯父的勸說下,陳水俊到永春去學理髮,收入微薄。陳水俊深感當時無家無室,是個沒有牽掛的人,於是決定到異國他鄉尋找出頭之日,像許多鄉親一樣去闖蕩南洋。背井離鄉時,陳水俊許了個願,若能有出人頭地,一定回報家鄉父老。

1937年正月十八日,陳水俊離鄉到廈門。幾天之後,他乘坐一條破舊的客船,經過長途顛簸。於二月二十一日到達新加坡港口。從此,開始了他闖蕩南洋的生活。

 

機智生計脫離險境

鄉親們都知道,陳水俊有個別名叫陳文彬,卻很少有人知道這個別名包含著一段生動而驚險的經歷。陳水俊到新加坡後,在一位開傢俱店的親戚家當粉刷土工,每月只有 3元工資,幹了 4個月就離開新加坡來到檳城。經朋友引薦,在理髮店裏當理髮師,重操舊業,每月有18元工資。但是不久,中國國內發生了“七,七”盧溝橋事變,南洋各地華僑紛紛成立支援祖國抗戰的救亡組織,以陳嘉庚為會長的南僑總會也在此時成立。陳水俊記住“位卑未敢忘憂國”這句古訓,決定每月從工資中固定捐資三元給南僑總會,並積極參加各種抗日活動,如賣花,將收入的錢捐給抗日募捐組織等等。

1941年12月,日本侵略者悍然發動太平洋戰爭,大舉進犯東南亞各國。這時,陳水俊已經從檳城回到新加坡,在商店裏當店員,並深深體會到“字到用時方知少”。於是決心到夜校去學文化。晚上聽課,白天復習、練字。有志者事竟成。他的刻苦精神令文化水準提高很快,後來他競成為一個能寫詩題詞寫文章,學問淵博的儒商。1942年 1月,馬來西亞全境淪陷。 2月,日軍進攻新加坡,當地人民自發組織了抗日義勇軍。陳水俊出於義憤和強烈的愛國心,毅然參加了抗日義勇軍。當這支沒訓練過的部隊開到新馬邊境和日軍交火時,雖然堅持戰鬥了幾個小時,但還是潰散了。幾天之後,新加坡淪陷。日寇佔領新加坡後,實行大搜捕、大屠殺,特別是參加過義勇軍的,更是一個也不放過。陳水俊被關進一個露天的“集中營”,四周由荷槍實彈的日軍把守。他們對這些人進行檢查,凡檢查過的臉上打上一個“驗”字。然後,一部分人領了“良民證”放回家去。另一部分人,大多是青壯年被勒令上了卡車,有的送去做勞工,有的送去活埋掉。當驗到他時,日本人問他姓名,他脫口而出“陳文彬”。陳水俊參加過義勇軍,但“陳文彬”不可能在義勇軍名冊中,即使有人檢舉也對不上號。可是,日本人的背後,站著許多漢奸幫日本人辨認抗日分子,陳水俊檢驗後,還是被送上了卡車。他自知凶多吉少,在劫難逃,站在卡車的最後一排。他抱著九死一生的一線希望,當卡車開進一個幾百米長的彎道而減速時,他翻身跳下車,旋即進人小巷逃掉。這種絕處逢生,如果沒有超人的機智和膽量,是不可能辦到的。

 

彬彬儒商投身公益

陳水俊是個善於捕捉時機的人。他判斷日本剛投降,新加坡萬事待興,便和岳父一起買下一大批積累多年的豬鬃,稍加分類之後,把屬於自己的一份賣到香港,獲利20萬新幣,這是他踏人商界以來第一桶金。與此同時,他在柔佛州買了一塊37英畝的橡膠園,有了一點自己的產業。50年代初,他接辦原先和岳父共同創辦的“隆發”商號,並擴大營業,隨後和朋友合資創辦僑商木材出口公司。60年代初,他創辦了益美鋸木廠,美侖美奐的文彬大廈也在此時建造起來。生意有了相當的規模,陳水俊決定退出僑商木材出口公司,獨資創辦了文彬出口有限公司,並把益美鋸木廠擴大為益美有限公司,而隆發公司這時也有較大的發展。這是他走進商界後的輝煌時期。

進入70年代,陳水俊事業有成,便把注意力轉移到華人公益事業上,自己的企業則讓一些親戚朋友去操辦。在華族的社會福利事業中,他參與的事很多,其中對同善醫院和中華獨立中學的改造用力最大。同善醫院原是用中醫中藥為華人服務的小醫院,經改造後,病床由原來的30張增加到 250張,並增設西醫部。醫院宗旨調整為:為社會服務,不分民族與醫域,向貧窮病人提供免費醫藥。中華獨立中學歷史雖然悠久,但校舍過於陳1日,學生4000多人,他參與創辦了精武體育會,在醫院、學校、體育會的改造和創建中,他帶頭捐獻資金,親身參與組織刨建這些事業。在一段時間裏,熱心社會公益成了他的奮鬥目標和人生主題。他擔任的職務越來越多,有人給他做了一個統計,在70年代前後的十多年間,他在各種企業、事業和社團中的任職27個,其中實業公司董事、理事長、主席、副主席十五六個。陳水俊先生熱心公益事業,成績裴然,成為當地華人社會著名的慈善家、社會活動家。

 

三遷得福如有神助

正當陳水俊醉心於公益事業之際,他屬下所有企業卻遭受極度嚴重的虧損,所有向銀行的貸款都是用陳水俊名義借貸,讓他的心情陷入痛苦之中,原以為多參加社會公益活動與積極捐款,可以提高企業的知名度,卻沒有想到會落到這種面臨破產的下場。在這種極端痛苦中,他進行資金評估,清理財務,還清貸款,決定離開創業45年的吉隆玻。

陳水俊果斷地離開吉隆玻,踏上人生的另一個人生旅途。1985年 3月15日,陳水俊帶著夫人和幼兒,提著 3個皮箱及現款5000元馬幣(可謂全部財產),經香港抵達馬尼拉。在朋友的幫助和引薦下,陳水俊看中了正在拍賣的一家星級大酒店,便和朋友合資購買下來。不久,房地產價格果然攀升,隨即將這家星級酒店轉賣他人,獲取一大筆利潤。與此同時,陳水俊又將這筆獲利轉到香港購買股票。不久,陳水俊來到臺灣,經過多方調查研究,確認臺灣房地產看好,便以香港股票作抵押,向臺灣銀行貸出美元,並將這些美元投到臺灣房地產中去。當時, 1美元兌42元台幣,到80年代末, 1美元只兌26元台幣。這樣,房地產的攀升和台幣升位,兩邊獲利,大為驚喜。離開吉隆玻 5年,他淨賺的錢競超過在吉隆玻45年的總數。這時,陳水俊已進入古稀之年,這一拼搏,讓他又一次的勝利,短短五年,就東山再起,可謂極度不簡單。

 

振華基金開創先河

十年動亂之後,故國百廢待興,陳水俊看到舉國上下重新提出建設四個現代化的奮鬥目標,他懷著一顆對故國未來的希望和信心,於1978年10月悄悄地回到祖國,來到首都北京。由於事先沒有聯繫接待單位,飛機降落時,已經找不到進城的車了,只好乘坐機組人員的交通車進城。他一廂情願投奔華僑大廈,豈料華僑大廈已是客滿無房,只好又轉到中國國際旅行社。第二天,旅行社派人詢問他的來意,陳水俊表示,希望見有關方面領導人,想對祖國有所表示。在工作人員向國務院僑辦報告盾,廖承志主任以極大的熱情約他在北京飯店吃早茶,由林修德、彭公涵相陪。席間相談甚歡,其中談到泉州華僑大學要複辦,經費拮据時,陳水俊當即捐助人民幣30萬元,購買一部屬於巴黎統制出口的大型電腦。

廖承志主任的接見和親切交談,陳水俊大受鼓舞。第二年,即1979年10月,陳水俊再次來到北京,他向廖承志表示:“本人自願抛磚引玉,捐出資金倡辦基金會,為祖國的體育、科學事業作出貢獻。”儘管民間基金會在當時還沒有先例,廖承志聽了很稱讚,對陳水俊說:“你出錢,我出力,共同把這件事辦好。”廖承志還引薦陳水俊去見鄧小平、李先念。鄧小平對陳水俊的愛國熱情十分贊許,緊緊地握著陳水俊的手說:“難得!難得!”其後在廖承志的支持下,著手組建基金會,並於1982年 9月27日在北京掛牌成立“世華教育基金會”。這是神州大地第一個由海外華人捐辦的民間基金會,廖承志特地題寫“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八個大字送給陳水俊先生留念。萬事開頭難,基金會起步十分艱難和曲折,加上陳水俊在海外不能直接辦事,人員配備也不很順當,1984年只好著手改組,“世華教育基金會”,更名為“振興中華教育科學基金會”,陳水俊任會長,對外稱陳振華。陳水俊還親自制走了基金會的章程,並在1993年秋天建成“俊園”基金會會址。數十年來,基金會得到很大的發展,陳水俊開始了回報社會、慷慨捐資的慈善公益之旅。

從1978年起受惠的機構不勝其數,悉知有:華僑大學、中國華僑歷史學會、南安市醫院、南安市中醫院、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南安市邑胞紀念館、廈門華僑博物館、南安鵬峰中學、南安金光中學、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華東師範大學、福建南安師範學校、廣西振華僑心小學,貴州省余慶縣沙堆振華僑心小學、南安柳城中心小學、廈門華夏職業學院、泉州師範學院等等。尤其是他一手創辦的鵬峰中學,創設了“南安鵬峰村郎裔基金會”,並為校園規劃修編方案提出了高屋建瓴的指導意見,並以博大的胸襟重新命名自己早已確定建築物名稱,以便讓鵬峰中學的新一輪發展能得到其後輩持續資助。

多年來,陳水俊還先後贊助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吉林大學、暨南大學、華僑大學等高校一部分出國訪問學者和出國留學的人員的經費,總共捐資5000多萬元。並捐資在北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等全國十所高校和家鄉學校設立貧困學生助學金。

陳水俊是一位很心細膽大,又堅持原則的人,每捐出的一筆資金都要求具體落實。近幾年來,右關大、中學校的大筆捐資,從工程設計、工程進度、工程品質他都要親自過問,親自參與落實,都有詳細的紀要,這是他捐資取得優異品質、重大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言語真實德高功偉

陳水俊對家鄉對祖國有著深厚的感情,早在六十年代家鄉處於三年困難時期,他就給全村按人口匯寄度歲金,並給鄉親們寄來許多食品,資助他們渡過難關。“四人幫”垮臺後,他毅然歷盡艱辛回到祖國,開始了他大規模捐資興學的義舉。陳水俊的義舉及他的愛國愛鄉感情是由他的崇高思想支配著的。他從實際中切身體會到,當今的中國人地位提高了,中國人在國際上受人尊敬,深深感到自己分享了祖國強大的殊榮,有責任、有義務對祖國的繁榮進步作貢獻,雖然一個人的力量“不過是滄海一粟,微不足道”,但對他來說,則是畢生的心血,是他對祖國的一片赤誠之心。

陳水俊有句名言:賺錢難,花錢恰當更難。他反對為子孫積蓄財富。他說:“人富輒思為兒孫積蓄財富。殊不知,過分溺愛,反會養成兒孫之依賴思想,使之喪失進取精神,甚或亂其所為。”他相信“遺產多,後患大”的說法,他很讚賞林則徐的一句至理名言:“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所以,他認為錢取之社會,應當恰當地歸於社會,有人在讀到陳水俊先生的以上名句時引用唐代詩人李商隱“曆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的詩句以作佐證,實算妥切。

陳水俊有他自己的金錢觀,也有他自己的生死觀。他說:一個人來到世間,一回生一回死,是絕對的平等。生為人之初,死為老而終,這是盈虛有數之自然法則的必然。所以,他樂觀,生活有節奏,從不感到空虛與無聊。他樂觀豁達、思想寬鬆、情緒穩定、生活有序。陳水俊的金錢觀、生死觀同樣是留給後人的一筆重要財富,是永遠值得後人垂鑒的。

數十年來,陳水俊在事業有成之後,情歸故里,精誠奉獻,播撒愛心,廣種福田,為振興中華,支持教育科研和衛生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受到了中國國家領導人的高度評價,也得到了家鄉人民的高度讚譽。更為可貴的是陳水俊還為後人貢獻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在2008年7月和9月先後出版先生的《詩詞雅集》和《德行賦十四篇》。《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范宣子與叔孫豹討論“朽不朽”的問題。叔孫豹說:“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這裏說的“三立”,後世也叫“三不朽”。也許,可以從陳水俊的起居室裏,掛著的“立言立功立德、壽國壽世壽民”條幅中可以看到他那崇高的精種境界…

陳水俊,淑質貞明,重教禮賢,行為世範是立德;捐資興學,助辦醫院,澤被科教是立功:苦學自修,蘊藉學養,精運詩文是立言。先生德高、功大、言真,堪稱“三不朽”之人物也!

 

Copyright©2006 - 2016 xx.nanchens.com  版權所有:詩山陣 - 詩山陳氏宗親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電郵:cs@nanchens.com

          傳真:0852 - 2911 4810 QQ:2668771678

      陳偉洸 電話:0852 - 9227 7899 電郵:a7779999999991237897777777@gmail.com

 詩山林柄:陳志偉 電話:086 13532972228 電郵:289376792@qq.com

 詩山杏塘:陳雅健 電話:086 13799562974 電郵:76957535@qq.com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