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詩山陳氏 »

陳水俊:一代華僑鉅子捐資興學30餘載

作者:葉嬋娟  來源:南安商報  更新時間:2015年12月02日

陳水俊:一代華僑鉅子捐資興學30餘載

2015-11-30

人物簡介

陳水俊(西元1919—2012年),字文彬,號心日,南安市詩山鎮鵬峰村人,著名的愛國華僑、企業家、慈善家,是泉州師院詩山校區(原南安師範學校)、鵬峰中學、鵬峰二中的創立者,在南安市各中小學、醫院捐建數座大樓。據不完全統計,陳水俊先生歷年來累計捐資全市各項公益事業達 1.5億多元。

紀念堂

勝昔居

鵬峰大橋

鵬峰中學俊園一角

南安師範尊師塔

陵園

手稿

“窮獨善其身,達兼濟南北”,這是後人對他的客觀評價;“願將尚餘積蓄以效故人抛磚引玉之義舉”,這是他對社會的承諾。18歲隻身離家,輾轉數地,搗騰數工,最終走上“棄工從商”之路,晚年的他毅然結束50餘年的艱苦創業,選擇社會公益事業。今日,本報繼續推出“走近南安歷史名人”系列報導,帶您探尋大慈善家陳水俊跌宕起伏的人生。

時空透視 艱苦創業五十餘年

每一個成功人士的背後都有著常人無法忍受的艱辛,陳水俊先生50餘年的創業歷程,也是在起起落落中奮進的。

1937年,18歲的陳水俊第一次離開家鄉,當時堂哥讓他帶上堂侄一起去新加坡。初生牛犢不怕虎,陳水俊帶著15歲的堂侄,提上幾件破衣服和一條席子就登上了一艘“豐慶輪”,來到了完全陌生的國度。

到了新加坡後,老實肯幹的陳水俊從事雜工,刷粉土、理髮、賣鮮花,三年的省吃儉用讓他有了兩三百元的積蓄,本準備回國卻巧遇堂姐小店需要一個店員,也就是這個時候,陳水俊正式走上“棄工學商”之路。

在從商路中,陳水俊經歷了盈利和倒店,合夥經營到分道揚鑣,幾經波折終於在橡膠生意中賺得了第一桶金,從此生意雖起起落落,但終是曲折上升的階段。他在晚年的自述中表示,上世紀70年代前後的10多年裏,他在各種企業、事業、社團中任職達27種。

1979年後,他發現工資賬目出了問題,不得已只能清理賬務,轉移產業,帶著妻子幼子和5000元馬幣離開了艱苦創業45年的吉隆玻。回國後,他在香港、臺灣五年的經營淨賺的錢比吉隆玻45年還要多,英雄末路沒想到卻東山再起。

創立振興中華教育科學基金會

“窮獨善其身,達兼濟南北”是陳水俊先生一生的寫照。到了上世紀90年代,陳水俊選擇結束辛苦創立的事業,開始了無償奉獻的社會公益事業。

上世紀70年代末,陳水俊首創全國性基金會組織,即振興中華教育科學基金會,親自編寫了基金會章程,正如章程中所表白的“願將尚餘積蓄以效故人抛磚引玉之義舉”,他之後的人生便是不斷回饋社會。

對於家鄉南安,陳水俊先生更是投入了大量心血,重視科技教育的他,在南安市逐漸投入建校建樓計畫,南安師範學校、鵬峰中學、鵬峰二中、柳城小學均可見他捐建的“俊秀樓”“金榜樓”……他還為南安市醫院、南僑醫院等捐建大樓和各種醫療設備。在家鄉鵬峰村,陳老建基金會、修路、捐資,葉落歸根回報故里。

記者目擊

故居:在此生活了18年

近日,記者驅車前往鵬峰村,一路小橋流水人家,寧靜而溫馨。據村裏的老人陳連篇介紹,陳水俊兒時的故居就在“鵬峰勝地”西南邊山腳下,這是一座具有閩南特色的大厝,陳水俊在這裏生活了18年。

上世紀70年代末,陳水俊回鄉在故居上厝堂左側新建勝昔居,以表落葉歸根之情。走近勝昔居,只見門前兩根柱子上刻著“以勞動為榮,以稼穡為生”的字樣。“陳老先生回家鄉時就住在這裏,他為人樸素,喜歡吃地瓜和粗雜糧,常常跟我回憶起以前的困難時期。”陳連篇回憶道,在陳水俊先生還未出世前,他的父親就含恨離世,勤勞的母親為他人縫衣服,繡被枕,夜以繼日含辛茹苦地養育了他們兄弟倆。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6歲的陳水俊就能夠一個人放牛、種田、幹各種雜活,上山下水的勞作,幼嫩的身體常常帶著傷痕,他卻從不怨天尤人。在12歲那天,母親也因病去世,在陳水俊的自述中,他說道:“我的童年就是這樣一步步跨進苦難的境地,我深感孤獨無措,猶如風雨中的浮萍。”

鵬峰大橋:離鄉時的心願終實現

陳水俊故居前是一片菜地,採訪當日,幾位婦人正悠閒地拔草閒聊,菜地旁是小溪,水流緩緩。走過小溪,你會看到一座插滿彩旗的石橋,這便是鵬峰大橋了。

石橋史跡斑斑,週邊苔蘚滿布。據當地村民介紹,1937年,陳水俊第一次離開家鄉,對他疼愛有加的四伯母邁著小腳送他到溪邊。這條溪發源于安溪、永春,兩水彙聚於此,當時沒有橋,選在水流淺灘處,一步一個石頭連接起來,村裏人管這叫“石跳”,四伯母過不了“石跳”只能在溪邊分別,在溪的那一邊,陳水俊回頭看著四伯母嬌小的身軀,回想起幾年前由於自己的惡作劇,讓村裏一位婦人險些掉進溪裏,他的內疚之情油然而生。於是陳水俊暗暗下決心,有朝一日若能賺到錢,一定回來在此修一座橋,以報答家鄉寬慰自己。

在外打拼的陳水俊一直沒有忘記這個心願,上世紀60年代初,他托人帶回7000元人民幣,建起一座石橋,完成了離鄉時的心願。

鵬峰中學:處處可見陳水俊的遺跡

鵬峰中學位於溪美南山山麓,走進校園,環境清幽,視野開闊。裏面紅磚外牆、琉璃瓦點綴的“俊秀樓”,據說是陳老先生最喜歡的建築風格,始建這個學校時,政府提出要以老先生的名字命名,但他婉言謝絕。學校教學樓多以陳水俊與妻子李燕秀各取一字組成“俊秀樓”,或以父親名字命名“金榜樓”。

屹立於山崗上的俊園甚是引人注目,記者忍不住登園觀賞。俊園設計巧妙,沿著蘑菇狀的旋轉梯拾階而上,便可看到山崗摩崖上銘刻“俊園”二字,上到高處,豁然開朗。騰勇亭中敬立陳老的半身石像,站在騰勇亭上,放眼柳城,市區三面環景,盡收眼底。“陳老先生在世時,每回到學校都會登上俊園駐足觀賞,與園中苦讀的學生暢談理想。”鵬峰中學副校長陳益聰說。

繼續前往,一座黃色琉璃瓦四層宮殿式的圖書館展現在眼前,在圖書館旁還有個後花園。清幽的小路,精巧的鵝卵石,舒適的小亭,曲徑通幽處,別有一番趣味。據陳益聰介紹,後山種有99株桃樹,有“桃李滿天下”的寓意。這一山一水,一花一木全是陳老先生親自督促設計完工的。

紀念堂:簡述生平事蹟

走進泉州師院詩山校區(原南安師範學校),一進門便可看到陳水俊先生“承先啟後,責無旁貸”的題字,繼續往前就可看到“俊園”坐落在道路右側,俊園幽靜清雅,是師生們學習活動的好去處。

俊園的首層是假山池水,二層有序排著五隻青石龜,馱著各級政府為陳水俊建立的表彰碑,三層樹立著一尊陳水俊先生的全身像,慈祥地凝望著整個校園。雕像上面便是他的衣冠塚,陳水俊在世時就囑咐後人他百年後,將骨灰灑向大海,衣冠塚裏放置他健在時的頭髮、牙齒和指甲。

站在俊園前,抬頭仰望“陳水俊先生紀念堂”,讓人不禁沉思,這樣豐富的人生豈是一個紀念堂可以陳列出來的。不過紀念堂裏的陳設倒是與陳老灑脫的性格相符,堂內簡單介紹了他的生平事蹟及留在世上的詩作,還珍藏了許多墨寶及外界頒給陳老的榮譽。而這樣的紀念館鵬峰中學、鵬峰二中也有,後人都希望有那麼一小塊地方來陳設名人物品以供瞻仰。

手稿:念過四年私塾卻留下許多經典

在鵬峰中學的展館裏,作者看到了陳水俊先生《再創盛世》的手稿,看著洋洋灑灑的文字,很難想像這是只念過四年私塾的人寫下的。

如此重視科技教育的陳水俊,自身也是個熱愛學習的人,兒時條件艱苦不能滿足他求知的渴望,在新加坡從商期間,他發現給客戶開單寫字時許多文字寫不出來,於是下定決心要再學習文化知識。在白天辛苦工作後,陳水俊每天晚上堅持到夜校學習,工作之餘常常翻看筆記和練字,開始學習看報紙,關心時事。

幾所陳水俊先生捐資修建的學校,都是他親自編寫校訓校歌。在陳水俊81歲那年,寫出了一篇《德行賦》,他自己曾開玩笑說:“我81歲了寫出這 162字,每年才寫 2個字啊!”這句話是何其深刻,陳老用自己的人生閱歷為後人留下寶貴的財富。

鵬峰村村支部書記陳培員:

他奉獻的不僅是物質財富,更有寶貴的精神財富

記者:您如何評價陳水俊先生一生的貢獻和影響?

陳培員:陳水俊先生情系桑梓,為國為鄉,捐資興學,為家鄉為國家的教育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奉獻給社會的不僅有辛苦積聚的物質財富,還有更為寶貴的精神財富,他無私奉獻、樂善好施的精神值得後輩代代傳承發揚下去。

記者:家鄉通過什麼方式來保護陳水俊先生的文化遺產?如何弘揚陳水俊先生的精神?

陳培員:陳水俊先生在家鄉建有祠堂,作為南安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也是我村村民平時學習和活動中心。我們會在清明節和冬至時組織族人進行祭祀,弘揚陳水俊先生的大無私精神。而他的故居我們依舊保持原樣,捐建的幸達堂也會加以保護,發揮其作用。近幾年來,我村村民艱苦奮鬥,認真創業,捐資金額達到3000多萬元,捐資人數達到3000多人次,這正是陳水俊先生無私奉獻、樂善好施精神的延續。

 

Copyright©2006 - 2016 xx.nanchens.com  版權所有:詩山陣 - 詩山陳氏宗親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電郵:cs@nanchens.com

          傳真:0852 - 2911 4810 QQ:2668771678

      陳偉洸 電話:0852 - 9227 7899 電郵:a7779999999991237897777777@gmail.com

 詩山林柄:陳志偉 電話:086 13532972228 電郵:289376792@qq.com

 詩山杏塘:陳雅健 電話:086 13799562974 電郵:76957535@qq.com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