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永春陳氏 » 五裏街鎮 »

永春鳴琴陳氏源流及分支臺灣、星馬各地

作者:陳詩忠  來源:永春文史資料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12日

永春鳴琴陳氏源流及分支臺灣、星馬各地

中華民族的姓氏大多數源于黃帝,黃帝的九世孫舜帝是陳氏公認的太始祖。而陳氏得姓始自周武王時的胡公滿(舜帝34代孫)。漢代陳實(81世),被尊為潁川始祖,他與長子陳紀、四子陳諶最賢,時稱三君。陳諶的後代陳潤(86世)為避“永嘉之亂”,于晉永嘉二年由光州固始縣入閩,寓居福州烏石山,曾撰《閩中草寓記》,被尊為陳氏入閩始祖。97陳世邁居莆田,唐武德二年當莆田第一任縣令。 105世陳齊(宋朝人)為莆仙第一位進士(祠在今仙遊縣榜頭鎮侯阪村)。 130世陳伯起在末大亂的時候,由仙遊大圳蛟尾(今仙遊縣大濟鄉大濟村四明點)逃難入永春縣民康鄉鳴琴裏十九都蛟尾(屬三甲),下傳至本人已達 150世。

據《桃源鳴琴陳氏族譜》記載,元朝至正年間(1341-1367年)“亂兵蜂起無甯日”,陳伯起避亂入永春,擇居天馬山南麓,即今之五裏街鎮吾東村龍頭自然村,至今 600餘年。本人為追尋陳伯起先世血脈,十餘年來拜謁莆田“二相府”祖祠、仙游飛錢陳祖祠及宋朝廣東肇慶府太守陳大可宗祠、陳齊公宗祠,並拜讀許多古族譜,才終於接上總譜,至今 153代血脈相承無間斷。

鳴琴陳氏是個富有開拓性的家族。陳伯起擇居龍頭以後,下傳數代即有外遷者。至乾隆三年(1738),陳氏鳩集“仁義”房(屬長房)、“禮智”房(屬二房)後代修築整新 200年前所建龍頭、蛟尾二座小宗祠及龜龍後寮蛟尾的大宗祠(六世光童之子尾治公率眾建立)的時候,“有劍東洋支派曰軍比,稱為五世陶公之裔回歸。按之舊譜注,有四世海公之兄曰宗公,宗公生陶公,天順年間(1457-1464)移居別籍,願充銀伍拾兩以為祭祀資,眾議允之,奉祀一世至十一世。”按譜血脈圖,陶公之孫陳占為七世,注明“別籍”(按陳占是明朝永春農民起義首領),而其後裔又回歸祖居地龍頭。這是鳴琴陳氏複歸祖家的首次記載。

明代永春屢遭變亂,賦役繁重,《鳴琴陳氏族譜》多有“時事之繁劇”的記載,主要指的是捐稅苛重,禦倭拓城和抽丁嚴酷,但是還沒有外遷臺灣的記載,只有陳晏在嘉靖年間因犯罪被充軍湖廣九溪衛以及陳仰、陳民歡、陳民性及其子、民恬、民怡、民恢等人因大地震而別籍德化巡爐鄉等地的記載。直到康熙年間,鳴琴陳氏才有人去臺灣。最早去臺灣的是十三世文縣公,為升公四子也,生康熙甲子年(1684),卒葬臺灣。此後,鳴琴陳氏爭先恐後地往臺灣謀生或居住,形成東渡臺灣的高潮。如十四世有:維授生康熙五十九年(1720),往臺灣諸羅笨港,有家眷兒子;維揖生康熙五十九年,往臺灣南路南仔坑,有家眷,有應都、應為、應南、應吉、應口、應田等六個兒子居之。維諒字簡聖號聞益,童年便通演算法,能辦世務,父極鍾愛之,長有大志,慷慨豪舉,與叔父等兩次起蓋華屋,心力經營,費出非容易事也。功成之後,又遠涉臺灣,身勞經紀,運途乖舛,抱病數年以歸,歸而勉查族之戶屯糧產,悉為戶房、冊師瞞昧,年多賠納,用條縷計算清楚,登數以侯族之清冊,並加勘演算法,令有志之子弟習而熟之。及于丈量,丁役鹽口之例,無不了然難欺。且善書敏捷,銖黍細密字跡,皆舉筆無難。提挈譜事(指1774年第五次修譜),出入經費,凡譜中以數目計者,悉以付之。是聰明巧慧、多才多藝者。娶妻六七都山美林氏嬌娘,生有應球、應琨、應班、應瑉。維儼婚後往臺灣,卒於臺灣。以上皆鳴琴長房。而二房往臺灣者亦甚眾,如英擇字珠聖,志經營而往臺灣,念桑梓而回家,篤敬人也,娶董埔後厝林氏妁娘。英淋卻往臺灣而有子居之。十五世往臺灣的有:應鈺去臺灣,年廿六卒,在臺灣北路淡水暫葬紗帽山;應泉在臺灣別世後,拾骸回歸安葬本處,娶埔頭林氏熟娘,子曰士諸(太學生);應劄在臺灣別世,取嶺邊林氏便娘;應鈺往臺灣卒葬莫詳,應維、應祥兄弟二人也往台居住,十六世士歡壯遊臺灣,卒葬莫考;士博字學淵在道光庚戌(1850)八月十五於臺灣別世;士省年四十二在臺灣新莊社別世並葬在臺灣;士必在臺灣府別世;士占外出臺灣居住淡水而無歸;士埔在臺灣別世;十七世有晉嘉、晉樣外出臺灣,皆生卒莫詳。從族譜看,自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永春鳴琴陳氏就沒有去臺灣的記載了。這不能說明沒有人再去臺灣,因為1774年第五次修譜到1890年第六次修譜,時間隔得久,可能有缺記。但是1840年以後,去南洋的卻多起來,形成南渡高潮。

鳴琴陳氏南渡的直接原因是林俊起義失敗,陳氏為避禍而離鄉背井。據族譜記載,陳氏到清末人才輩出,習文練武者比比皆是,而陳晉品還“蒙恩例賜五品之禦職”,捐資買官者也甚多。林俊起義的第二號人物陳湖是近鄰梅苑人(誤傳為龍頭人),龍頭陳氏參加起義的很多,後來招致閩浙總督左宗裳派來的兵備道朱明亮的殘酷鎮壓,十六世陳士鬱鄉大賓時任族長,挺身保護陳氏,年73而遭朱明亮殺害。這在1890年所修族譜有明確的記載。而林俊起義失敗後,鳴琴陳氏為避禍就紛紛逃往南洋。本人調查結果如下:

飛壟大厝十八世仲泉、仲娥、仲諒皆去南洋。馬來西亞永春龍頭鄉陳氏家族會第一任主席陳聯秀受封 PIS即是仲泉之子。他曾任十多種社團職務,後裔皆住柔佛東甲等地,其妻曾歸來尋根。石鼓壟大厝十八世仲邈去南洋,子孫皆在南洋,其子金澈任東甲馬華支會委員等多種社團職務。頂洋大厝十九世和甘、和雀、和池、和泮及整美堂和振、和湖、和錫、和滂、和思等皆居柔佛,子孫甚多。坑邊大厝十八世仲烈在南洋卒,其子和黎年七十歸故鄉還父輩之願以後,1994年在南洋去世,子孫在柔佛武吉哈篷。後墘堂十八世仲仙、仲堵、仲宅皆去南洋,仲山之子和富曾任幾所小學校長及麻六甲永春會館區主任。整美堂十九世和業、和源、和樵皆去南洋,現任南洋陳氏家族會副主席,廿二世陳書助居柔佛東甲。和洱、和麟、和科都在南洋別世,後代大多數在南洋。和淶也去南洋,長子金祝、次子清水皆德高望重,其兒輩在澳大利亞、新加坡、英國等地。十八世仲添、仲燃也去南洋,仲添之子和錠是南洋家族會第一屆名譽主席,曾任麻六甲潁川堂理事、麻六甲福建會館理事,1984年卒時84歲;仲燃之子和栲則是麻坡聞人。以上皆長房,子孫後代皆在南洋。而二房到南洋的同樣很多,烏石厝二十世金啟、金井、金燈皆去南洋,柳墘堂十九世和口也去南洋。山美堂十八世佳爐去南洋時途中逝世於船上,佳佃之女去南洋,而其子和州生金某、金狗,金某有子錦華、建甯、桂林皆國內大學生或大專學歷,分別任福州市電信局局長、廈門市某部教導大隊政委、廈門電視臺國際部主任。十九世和居乃太學生振往之孫,移居柔佛,傳有九子,第五子金槃現任家族會第二屆主席,多次率族人回國探親,熱心公益及教育事業,第八子金傑回國服務。金傑有二女一男,麗麗畢業于廈門大學電腦軟體專業,詩唐畢業于福州大學電子電腦硬體專業,麗芳畢業于集美大學財經專業,皆在廈門工作,詩唐還為廈門市醫療改革方案的出臺做出許多貢獻。馬龍堂(俗稱三落厝)十八世金水去南洋,子孫興旺;佳澀去南洋居什峇株,生和炒、和炎,和炒後裔皆在南洋,其子金垵任家族會查賬,多次回國探親,熱心家鄉事業。和炎回國,子孫眾多。

龍頭陳氏去南洋最興旺的是十七世振墘字明路,後代絕大部分在南洋。其長子佳策生有和溪、和地,和地生有六子,金素為次子,金素有子詩聖曾到臺灣大學留學,畢業後回居鑾中華中學任教達30多年,任校長20多年,1996年12月光榮退休,歡送宴會達 180席2000多人,並設立陳詩聖助學基金達100多萬馬元。陳詩聖受封PIS勳銜,近幾年多次率弟伴嫂回龍頭,熱心資助親堂叔侄,與永春訪馬各位領導甚有交往。振墘的次子佳相生四男一女;佳相的次男和文回國,和文的長子回國,次子金綏居南洋);佳相的三男和闊傳金忠、金壁,金忠由國內協和大學畢業後,再返柔佛州任華文小學校長數十年,始終任家族會中文秘書,編纂《馬來西亞永春龍頭鄉陳氏家族會三十周年紀念特刊》行世,以柳體楷書聞名;佳相的四男和暖即筆者的祖父,傳有金設(筆者之父)、金顯、金快、金輝等四男及金花(筆者之姑)。

我的父親在1950年帶全家回國,其他親人皆在南洋,我成為第四代華僑而回國就學,是1949年後龍頭第一個大學生暨南大學中文系畢業,現為副研究員職稱,連任泉州市第六、七、八屆政協委員,教育子女成材,長子書林當汽車司機,女兒巧玲大專優秀畢業生,現任永春五中英語教師,次子書澤以優異成績就讀于廈門大學數學系計算數學及其應用軟體專業,任系學生團委宣傳部副部長,參加1997年 9月中國廈門國際貿易展覽會電腦網路操作員,以流利英語為外賓排憂解難,而獲好評。我的堂弟詩慶是三叔金快之子,畢業于臺灣大學獸醫系,再往美國留學深造,現在新加坡工作。我的尾姑陳金花居新加坡,生有三個男孩皆大學畢業。我的老尾姑陳潭在南洋,後代甚多。振墘的三子佳達守居龍頭,後裔亦多。

據考證,十七世振墘是龍頭最早出國而事業有成的人,但他“不尚華飾,宗族裏務之費,身實倡之,至於重修譜牒,倡率義舉,相與有成,積善余慶有望也。”他生於1832年,老一輩說,他從南洋回國做80大壽時,穿非常長大的錦袍,坐在疊好的八仙桌上接受縣官和鄉里紳士親人的祝壽,錦袍沿著桌邊沿下垂,到80多歲才去世。十七世振墘的第四子佳相(1853-1939)和他的幾個兒子和文、和闊、和暖都生於南洋,十八世仲泉(1878-1954)、仲圖(1882-1957)、仲泉之子聯秀(1918-1984)、仲山之子和富(1918-1969)、仲邈(1915-1983),十九世和錠(1900-1984)、和栲(1910-1977)、和多(1903-1985)儘管也旅居南洋,但是年齡都小於佳相,由此可知振墘及其子佳策、佳相是近代龍頭陳氏最早出國而有成者。振墘在海外賺了錢,率子侄合建大厝,原擬建五進大厝,因為買地不易,改成三進,名為馬龍堂。

當時從五裏街經霞陵、高壟、龍頭、石牌到介福、吾峰,只有馬龍堂一座是三進大厝,解放前後解送僑匯,雖然信封上只有“龍頭鄉三落厝”也可送達。龍頭土改評地主共七戶皆姓陳,三落厝就占五戶。海外親人講及去南洋的事,都說是為避永春、德化匪亂而南渡。家族會名譽主席陳和錠在去世前一年(1983)以84歲高齡回憶往事而寫下《感言》,一開頭就說:“歲次乙卯(指民國四年1915年)和丙辰年之間,中國德化縣之土匪作亂,迅速蔓延至永春,斯時動亂不堪。慈母林看娘決心舉家渡洋,偕家父同甘苦。過後,故鄉之親戚也不堪土匪之蹂躪,相繼地攜男帶女,走出虎口,投奔星馬各地尋覓工作。”家族會副主席(後來繼為第二任正主席)陳金槃在《獻詞》中說:“清代中葉,即有渡洋之舉,雖雲寡數,然已導之於先,必有從之於後,因斯時土匪蜂起,民不聊生,吾鄉僻居永北,遭害尤劇,苛餉疊捐,剝盡脂膏,擄掠肆出,蹂躪鄉里,慘酷殘生,難以渡日,是故老攜幼,夫帶妻,相率南逃,避居星馬兩地,以柔佛麻六甲為最,散居各州者,亦不乏人。……”大家都談匪色變,去南洋後就不敢回來。但是早期出洋的,總是每隔兩三年就回來住一年半載,與家人團聚,甚至賺了錢回來建房屋、買田地、祭祖宗、拜神靈。這從三落厝馬龍堂陳氏族人的出洋、發展、變化,即可略見一斑。就永春全縣來說,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由於國民黨政府的“圍剿”而逃往海外的不少;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由於國民黨大肆抓丁而避居南洋的甚多。但是就龍頭鄉來說,這些情況就很少,這是有所不同的。

隨順說一句:龍頭陳氏現有男女 716人(大中專學生20余人),而旅居南洋的,至1985年出版《馬來西亞永春龍頭鄉陳氏家族會三十周年紀念特刊》時,登記在冊者達3500多人,至今達5000人,居住馬來西亞、新加坡以及英國、法國、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