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永春陳氏 »

永春石牌(侯龍、亭仔口)陳氏

作者:陳小軍  來源:QQ日記  更新時間:2012年04月07日

永春石牌(侯龍、亭仔口)陳氏

“世居浙江吳興的中丞陳雍,于唐開元二十九年( 741年)攜次子陳野,遷南劍州沙陽縣(即沙縣)固發沖(今貢川鎮新發沖村)。陳氏家族是開發貢川最有貢獻的家族之一,到了宋代達到鼎盛,據《陳氏宗譜•行實》記載,陳氏家族科甲蟬聯,前後登進士第達10人之多,不愧為遠近聞名的‘士大夫世家’。永安置縣之後,于明萬曆十二年(1605年)構建‘陳氏大宗祠’,崇祀‘入閩始祖唐中丞雍公’,至今保存完好,已有 400年歷史。

由永春縣,揚梅灘人,從洪武21年調扒右街左所,百戶陳德旗魏添保十旗表下下軍,明永樂二年奉例屯政永春桃源陳氏辛得公住居二十都石牌,傳至第四世祖,陳氏毅裔公從二十都遷居二十二都侯龍村,意在侯龍藤飛而發達,得名沿用至今。

據《桃源石牌侯龍陳氏族譜》記載,陳雍是漢朝陳實之裔,入居永安貢川楊梅灘為一世祖,下傳至二十世有一位新保公,生有賜住、仙奴、觀奴、妃奴四子。賜住、仙奴仍居永安。觀奴、妃奴在明朝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自楊梅灘遷入永春縣,擇居石牌,尊新保公為始祖。觀奴下傳至今,都是其五世素庵公之裔。妃奴下傳至今,居侯龍、居亭仔口者,都是其五世賓山公之裔。臨近解放時,石牌、侯龍、亭仔口陳氏曾經一起續修族譜。

從上面的三段話我們可以清楚的瞭解到我們的祖先從浙江遷到今三明永安市貢川鎮新發沖村其子孫又從永安遷到石牌也就是今天永春五裏街鎮吾東吾邊一帶,而其部分子孫再從石牌遷往今吾峰鎮侯龍村和吾中村的亭仔口!

 


侯龍書院          來源:世紀之村

候龍書院位於永春縣吾峰鎮侯龍村金字形面的雙鬢壟山麓,坐北向南。這是永春縣僅存的歷史悠久的古代書院,已被列為縣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

侯龍書院,包括竹園齋、桂軒書齋等,其中竹園齋是侯龍貢生陳國瑛創建的,至今已有有 200多年的歷史了。根據《桃源石牌侯龍陳氏族譜》記載,陳素厚,諱國瑛,乳名樸官,字明敦,生於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卒於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陳國瑛年幼喪父,母親鄭氏善於治理家務,克勤克儉,家道日益豐盈,培養教育子女有方。陳國瑛還不到20歲,就建鳳陽堂,因為有志於書香,同時構築竹園齋,其中有亭榭池沼,富有園林的情趣。人們只要進去一看,就會讚歎不已。從此,村裏的長者和尊貴的客人雲集竹園齋,“恢恢乎氣量寬宏,有大雅之規”。族譜記載:自從有了侯龍書院,陳氏子弟讀書風氣蔚然,“身列明經,不矜勢利,不侮孤寡,夫婦相敬如賓,琴瑟和鳴,足微麟趾螽斯之盛,以故桂馥蘭芳,或選明經,或備幹城,或人成均,聯翩竟爽,何非公為善之德以致之哉!雖強年,子孫繁衍,又建螯頭堂,垂裕後昆,真可謂克盡為祖為父之道者也。侯龍書院在培育人才、弘揚優秀民族傳統等方面都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侯龍書院的左側牆邊原有一條清清的小溪流過,上面鋪設一座小石橋,橋下潺潺流水,耳畔淙淙雅韻,實在是讀書的好地方。從書院往左看是金雞旗山、大山寨,遠處是高高的天馬山,像是要騰空而去的天馬;往右看是鳳尾山、天望寨,遠處是顯眼的龍旗寨,猶如迎風漫捲的龍族;往南看是苦心橋穩穩鎖住出水口。侯龍書院四山環抱,氣勢磅礴,因而有幾名順口溜說:“金雞山寨天馬騰,美鳳望天龍旗升。苦心橋鎖出水口,四山環抱勢淩雲”。近處,左側是虎山(虎形山)、龍路(龍騰水泥路)、腰溪(山腰溪)、瀑布;右側面是德山(雕德山)、安路(龍騰水泥路)、金蛟(金蛟溪)、姚坪;往南看是屏障水美(地名水尾林)。這又得出幾名順口溜:“虎山龍路,腰溪瀑布;德山安路,金蛟下庫;屏障水美,書院水護”。的確,這裏山川秀麗,鳳景優美。

侯龍書院建築類似北方的四合院,有上廳下廳相望,東廳與西廳對稱,還有廂房為居室。中間有個大水池,石橋亭子通西院桂軒。西院桂軒又名臨池書屋。桂軒有雕龍翹脊裝飾,分別雕刻“臨池”、“桂軒”字樣,上面彩繪的花鳥走獸栩栩如生。桂軒的天井種有桂花和玉筆花樹。大廳左廂房門上有“學海”二字,大廳的右側本來是孔子廳,奉祀孔子先師畫像,如今改為教師膳廳。據《桃源石牌侯龍陳氏族譜》記載:清嘉慶年間,奉政大夫同知衙陳孝柳(諱登瀛,號仙槎),創構臨池書屋,並延名師以課子侄。後來,直隸分州陳孝開(諱登聯,號世甯),也於光緒年間組織重建一次。上廳有一廳兩廂房和亭式前廊,構造獨具一格。臨池牆上有麒麟,鳳凰石浮雕,木質金字牌匾,刊刻“鳶飛魚躍”,顯示出池中游魚、荷花和天空中的風箏相映之美。前廊的橫樑上懸掛著永春直隸州知州翁學本書寫的“董帷”匾額,及民國年間永春縣長鄭淑麟為陳輾敦捐資助學刊刻的“熱心教育”牌匾。可惜這片牌匾原件在“文革大革命”中被毀。

但是,侯龍書院至今仍然保存著許多對聯。大廳有一對柱聯依稀可見:“種樹類培佳境地,讀書如拜小神仙”。廳中對聯保留完好,如廳頭對聯曰:“賢能所至人鹹仰,和惠為懷世盡春”。二柱對聯曰:“博左圖摟周漢制,無聲詩寫晉唐題”。中柱對聯曰:“壟負侯龍,文卜在田龍見,屏開美鳳,瑞微當世鳳鳴”。廳口對聯和東西廳門聯因為被遮住了,大部份未能看清楚。左右大房門上分別刻有“據梧”、“修竹”之語,左右六扇門則刻“吞丹”、“蘊玉”之詞;東廳左右房門上刻有“修志”、“寄傲”字樣。門葉的字都俊美可人,富有教育意義。書院的下廳在“文化大革命”時已經翻建為侯龍大隊部,古建築已經面目全非,但是也保留古老的大門板,上面有門葉字“雲窟藏龍”、“桂香分月”,非常富有詩意和涵蘊,令人回味無窮。這些對聯和門葉字都是紅底黑字。

侯龍書院 200多年來不斷充分完善,並培養出不少人才。在清朝,這裏先後出現邑癢生、歲貢生、州司馬、奉政大夫、同知銜、四品都閫、武舉人、廣東補用縣正堂、方正少廉等人才,新中國成立後,人才更是有如雨後春筍般地湧現。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