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永春陳氏 »

永春縣桃城北門滄浯陳氏與金門陳氏對接

作者:陳詩忠  來源:僑友網  更新時間:2015年06月11日

永春縣桃城北門滄浯陳氏與金門陳氏對接

2015-05-29

1982年,本人開始為陳氏撰修族譜並幫助他們尋根,至今被稱為修譜專業戶。十多年前,永春縣城有陳氏宗親對我說,他們的族譜經歷多次戰亂世變,已經早就失傳了。下沒有族譜,上不知前系,讓我幫忙尋根。

 

一、永春縣桃城北門滄浯陳氏與金門陳氏是同宗

後來,本人見到一部《浯卿陳氏世譜》,封面題“清乾隆乙亥年鐫,家廟藏版”,又題“二十世孫雲行訂定。應瑞原本,起鳳重修”。經查考,陳應瑞,屬子俊公三房,在清雍正六年(1728)為重修族譜作序,在乾隆六年辛酉科(1741年)中式進士;二十世陳起鳳也屬子俊公三房,在雍正乙卯年(1735年)中式副元,在乾隆乙亥年(1755年)作《重修陳卿族譜後序》。這部族譜複印後,經過查閱,並且向永春北門陳氏宗親多方面瞭解,才發現他們是從金門遷移到永春的!

永春縣北門滄浯陳氏來自金門,是無庸置疑的。細查《浯卿陳氏世譜》,知道金門縣金湖鎮下坑村第九世陳光顯(號南海),屬子俊公三房,是明洪武開科經元。當時乏員分治,賜以進士,用授奉直大夫,曾經三任知州(汝州、隰州、德州),死于建文之難,清朝雍正皇帝賜《忠臣》匾額,族志有其傳。陳光顯後裔下傳至第十六世陳恒堯(號裕基)在明朝嘉靖年間(1522—1566)遷入永春北門開基。第十八世在明末清初,在永春建有永思堂(建於縣城北門亭仔腳)、永和堂(建於縣城北門外,因戰亂被火燒毀)、德耀堂(建於北門亭仔腳)。清朝時,第二十三世建永嘉堂、永奎堂(清乾隆年間建於北門外),第二十四世陳齊侯(號文軒)在北門外建永德堂,新中國成立後,成為桃城北門滄浯陳氏唯一的一座古厝。可惜不久前在縣城拆建時,這座古厝也被拆除,現在僅存古厝照片。如何為金門、臺灣和海外宗親保留宗祠文化成為一大問題。現在,桃城北門滄浯陳氏最低輩份為第三十二世,人口共有三百餘人;移居馬來西亞、澳大利亞、臺灣、香港及莆田、廈門、漳州等地數以千百人。

經過不斷查尋聯繫,終於與居住金門下坑村、山外村等地的宗親(共有二三百人)聯繫上來了,原來他們與永春縣桃城北門滄浯陳氏宗親本是同宗。我和桃城北門滄浯宗親曾經一起訪金門宗親,顯得非常親熱,畢竟是一家親啊!

 

二、北門陳氏與金門陳氏的字行

經過對接,永春北門滄浯陳氏的字行為:23世公,24世侯,25世可,26世期,27世詩,28世書,29世為,30世上,31世永,32世示,33世振,34世拔,35世千,36世載,37世垂,38世芳。四字一句,有其寄意。

為什麼北門滄浯陳氏的世系字行定為這樣呢?因為從《浯卿陳氏世譜》查知:金門十六世陳恒堯(號裕基)遷入永春縣城為北門始祖,娶呂氏諡慈祥,子孫傳播。城北陳氏宗親回憶說,始遷祖在縣城建德耀堂,大門燈寫“滄浯”二字,布袋寫“祿房”二字。建厝公名為可大公,諡肖江,生於明末,卒于清初,子四:期長、期月(字世星)、期三、期四。可大公曾任興化武德將軍,駐守興化協,為五品官。妣賜五品夫人,卒葬永春縣五裏街鎮蔣溪村內蔣山,地勢為活虎形。陳氏自明末至清初有三座次祖祖厝:永和堂、永思堂、永德堂。後來又建永嘉堂、篤慶堂。至今在縣城中的一座也被全部拆除了,僅留下永德堂古厝老照片。

 

三、金門陳氏歷次續修族譜留下寶貴資料

從金門遷移到永春縣城四百多年,現在人口只有三百多人。查《浯卿陳氏世譜》,永春第二十世陳禹志由桃城北門返回金門山外村傳衍,其餘的留居永春。而明末清初,倭寇頻繁侵擾,朝代更換,戰亂紛紛,這六座古厝人家,或死或逃,人口損失很多。

從《浯卿陳氏世譜》可稽其源流。該譜有多次撰修。嘉靖甲午年(1534)由十四世陳光佐(即陳世弼,庠生)草創族譜,他在序言中說:“吾族譜斷自三郎公而下。其自光州固始縣人,入泉家于晉江之瓷頭陳卿村”,又說“三郎公仕于宋,官自侍郎,即今有侍郎墓在。”嘉靖年間,明朝人還不敢公然造假家譜,而明代後期家譜造假就比較普諞了,而今族譜造假則時有所見,容另文談論。而這本《浯卿陳氏世譜》則足以傳信。同年,十四世陳思鵠(即世烈,庠生)在族譜《後序》說:“吾族自河南光州固始縣入於泉州,卜居陳卿之地居焉。其人其世,吾固不敢知矣。浯島自武峰之南地,又有陳卿名者,蓋傳自三郎公,有三子:長六郎,次八郎,又次九郎。意其南渡之季,始徙於是卿而名之焉。越元迄今十有四世,上下二三百年而譜猶未有修者也。”陳思鵠在《祠堂記》說:“吾祖六郎公啟於茲土,數傳至竹林公。有數傳至高祖致旺公,其與兄弟致隆、致雍、致睦及堂兄弟致淳、致治、致和、致祥,分而小徑、東洲、山外,同是而出也。則下坑之祠堂,實始祖之悠居而後裔複肯構以祀我祖考也。”

族譜次修于萬曆辛亥年(1611)仲春,十六世陳崇複在《續修序》說:“吾族始自河南光州固始,唐末王審知入閩居於晉邑之陳卿,歷任禮部侍郎,今有侍郎墓在焉。生三子,卜居浯洲,地名陳卿。今六郎公子姓蕃盛,而分擇處者,難以名字識。”

族譜三修于清朝順治辛醜年(1661)季夏,十七世陳克取在《浯卿陳氏譜志》沿襲祖源舊說:“陳氏之先,自河南光州固始,宋末入閩,家於我泉之晉江瓷頭陳卿村。數傳至三郎公生三子:長六郎公,今吾始祖是也。次八郎公,上杭城邊族是也。又次九郎公俱徙于浯陳卿之陳,實自此始。前世離亂,遺我世系,自是厥後,分而為漳洲赤水之陳、島美大嶼之陳、滄浯小徑之陳、東洲山外之陳、同邑西浦東嶺之陳、永春北門之陳、縣東安嶺之陳,其餘曛分洲縣,散處村落者不可勝紀。”這裏對後代的分佈說得詳細,而未說出始祖的名字。

族譜四修於康熙癸醜年(1673)孟春,十八世陳邦璽(字堯篆)在《滄浯陳氏譜志》也持此說,更指出:“六郎公之父曰三郎,三郎公祖父仕于宋,官左侍郎。六郎公來滄浯,啟我陳卿之派。其地何名陳卿?蓋不忘陳卿村之所自也。繼而支出為漳州赤水之陳,為海澄島美之陳,為同安東浦石橋之陳,為德化高洋之陳,為西浦之陳,為永春北門之陳。在滄浯為亦分為小徑東洲陳卿、山外之陳。明文皇帝(案指明成祖朱棣,永樂年間1403—1424年在位)間,僉京富戶多有埋名逃入漳界,或入別郡者,無可稽紀矣。”查考舊譜載:“三郎公生三子。長六郎,次八郎,三九郎。三郎仕趙宋,官拜侍郎,今有侍郎墓在焉。家于晉江圍頭陳卿村,祠宇雖壞,基址猶存。八郎公之十九世孫孔彰,曾經其處,現存子孫數百。八郎公家於上坑。九郎公亦在上坑,至九世忠進公,僉京富戶,倒死綿羊,不報官而擅殺,剿提去訖。”因為擅自宰殺羊而不報官,就被連累而幾乎滅族了。

 

四、南海公是開科進士

陳邦璽介紹可稽的後裔,說:“按六郎公時,兄弟三人,啟我陳卿及坑南城兜,八郎公、九郎公是也。而揚翟之陳始祖曰七郎公,湖前之陳始祖曰十郎公,此皆六郎公一堂兄弟者也。”接著他津津樂道地介紹南海公的事蹟,“自我六郎公遞傳至九世祖曰光顯公,即知州南海公是也。諡希文,文章德業,冠絕當時,以論經魁閩省,開先同邑。國初(按指清初)乏員分治,奉高皇帝(案指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在位於1616—1626年)恩旨經元,賜為進士,歷任汝、隰、德三州事。因文皇帝膺符公持節靖難,後改綬歸田。及使命召,則慷慨吐金而殯,乃四月廿八也,葬湖前盤坑之巨蟹穴,石鳴三日而裂。文皇帝求之不得,怒斬二使,仍誥勅旌表。公有四子,築祖祠於浯之東坑,置祀租于浯之古寧頭,地有百二十廂。蓋深冀枝葉繁衍。四月廿八之辰,使雲子雲孫,群來禮拜,羅列于列祖之前,以介景福者也。不虞明季子孫以外訟故,從中侵尅,祀祖化為烏有。雖然,駿奔之禮,誰敢廢耶?至鄭世蕃釐島,國朝(案指清朝)經議割島修和,不意浯人周全斌主戰,不和不克,致(鄭)世蕃遠遁臺灣。嘉浯(案指廈門、金門)之人祠廟田宅,盡為坵墟。惜雨島之人遷界流連,百中僅存一二。(周)全斌害人如此。(鄭)經又投識國朝(案指清朝),凡我嘉浯(案指嘉禾、浯州即廈門、金門)殘黎途遇者,莫不唾自羞之。蓋自播遷之後,四月廿八之祀遂廢。時友行百歲翁、有助公、恒行百歲翁、恒公公同集丹流,孜孜古意,痛祖不血食,示璽(即陳邦璽)曰:‘汝之祖父在時,每與吾捐修祠宗老曹寧不記憶耶?四月廿八之祀,若曹寧無駿奔耶?吾儕已老,浯界未恢,祖祀既廢,本譜且遺天地之道否?終必泰汝,略能文且詳所知,寧不誌之以啟我後耶?’”陳邦璽回憶家世說:“璽涕淚潸然,氣啞莫對。夫(陳邦)璽祖父恒仁公平生尚德,且樂修祖廟。(陳邦)璽父茂恬公年二十,進漳泮,士行高潔,漳之文人,爭相從業,嘗授(陳邦)璽書至範文正公、施與篇,輒歎曰:‘文夫子不當如是耶?’”他又說:“於戊子科(指順治五年即1648年)中式,因房闈選溢二卷,總裁以房官爭辯,乃設香案,錯綜抽出,惜乎吾父之卷與焉,遂使吾父廣置義田之事未就而殞,承遺訓者與嗟。有客憂憤十倍,豈不欲修先人故事,曾奈浯地未展,雖有其心,未有其時。古人雲:作室無資,勿壞其基,以俟能為。今日語此,是亦存其意也。願同根者,有同心焉。”

上述明末清初,戰亂致使陳氏九世南海公祖墓廢祀、宗祠不存,致修譜的後裔陳邦璽痛不堪言。本人與永春北門陳氏訪問金門宗親時,南海公的墳墓已經修繕一新,顯得雄偉壯大。

 

五、金門宗親考證本派出自漳湖派

2004年的《浯江下坑陳氏開支山外世譜》說:“此重經考,本族系屬漳湖派,循世系核稽,二十三世六郎公,即吾族始祖者也,上系支系繼接自其父二十二世太庚公,考證字三郎公,溯上焉。”錄如下:

漳湖支派廿一世,長子萬宗,列漳湖派廿一世,字延吉,號省齋,為渥公長子,追賜為武經郎,東廂兵馬都監兼司城巡檢使,砌石修築甕城。壽七十一,夫人王氏諡靜恭,合葬大場保。生三子:長子太丁,次子太戌,三子太庚。

廿二世

太丁,萬宗長子。字神右,號簡容。宋甯宗嘉定年間出擒海賊有功,授兵馬都監,陞漳州參軍沿邊巡檢武經大夫,夫人黃氏,生二子:守義、以義。

太戊,萬宗次子。生子一:正義。

太庚,萬宗三子。舊譜俗稱三郎公。子三:長子六郎,次子八郎,三子九郎。

廿三世

六郎,太庚長子。為浯卿陳氏始祖。

以下《浯江下坑陳氏開支山外世譜》采自《浯卿陳氏世譜》,以六郎公為浯卿陳氏始祖。

始祖,六郎公,太庚長子,宋末入浯島下坑(現今之金門縣夏興村),開基為始祖。夫人林氏,生子一:十五郎。

二世,十五郎,六郎公之子,名珀仲乙。子一:十九郎。

三世,十九郎,十五郎之子。子:二十七郎。

四世,二十七郎,十九郎之子。子三:長子銅山公,次子鐵山(止),三子季銘。季銘下傳六世四十六郎,七世榮、華(止),八世與太,至九世光遠止)。

五世,銅山公,二十七郎之長子。子:樂翁。

六世,樂翁公,銅山公之子。子:子俊。

七世,子俊公,樂翁公之子。子四:長與濟、次與漸、三與同、四與爵。分為四房。

八世:

與濟,子俊公長子,誥贈奉直大夫,妣絹汗。子:光顯。

與漸,子俊公次子,出居漳浦赤水,子二:長季賢(即光耀,子三,以下不錄),次子光德(進贅同安東浦石橋,縷分德化高洋,妣黃氏名細娘。以下不錄)。

與同,子俊公三子,子三:長光亮(子四,運迂,死不歸。墓壩後石墳,乃黃氏婆之墓。以下不錄),次子光祚,三子光著。

與爵,子俊公四子,子:光煥(子二,以下不錄)

下面僅錄光顯的後代,是與永春有關的。

九世,光顯,與濟長子,榜名諱顯,洪武年間科經元,三任知州,死建文難,國朝(指清朝)崇祀忠臣。子四:長致淳、次致治、三致和、四致祥。

十世:

致淳,光顯長子,子五,開支小徑,續分一支在漳州。

致治,光顯次子,子四,開支東州東宅下許東厝。

致和,光顯三子,子一,祖居下廳。

致祥,光顯四子,子二:長徽猷,次文猷。開支山外。嘉靖年間,十六世恒堯一派分永春北門住。

 

六、金門下坑陳氏傳衍入永春簡況

下麵僅錄致祥派下略況,以示上下相接:

十一世

徽猷,致祥長子,子二:長尚高、次尚明(下略)。

十二世

尚高,徽猷長子,子三,第三子:仕濬。

十三世

仕濬,尚高第三子,子二,次子:國本。

十四世

國本,仕濬次子,子四:長子有仁(不傳)、次子友義、三子有德。四子有節(傳至孫而止)。

十五世

友義,國本次子,子一:恒堯。

友德,國本三子,子五,長子恒言。

十六世

恒堯,友義之子,嘉靖年間遷入永春,居住北門,下傳至今。子四,略而不寫。

恒言,友德之子,下傳至十八世堯置,從金門遷住永春,也下傳至今。

以上浯卿陳氏從金門遷入永春,世系清楚,代代相接,錄以供研究者參考。

 

作者:陳詩忠,廣州暨南大學1962級中文系,永春縣文化館退休幹部,高級職稱,曾連任

   泉州市政協委員22年。1994年1月創立永春縣陳氏聯誼源流研究會,為創會會長。

地址:永春縣城西菜市北路16—20號

郵編:362600

手機:18815979522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