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首頁 » 岵風情 »

岵山講古

作者:  來源:永春縣岵山鎮人民政府  更新時間:2013年05月15日

岵山講古

摘錄自『永春縣岵山鎮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總結報告』

 

“陳氏”開基小姑傳說

永春縣岵山南陳是由校慰公入永春第15世孫諱畏公字德盛號優道公。

優道公當時行主小姑吳阪突然天降大雨不停,到晚無處棲身,宿在吳員外踏對舂米間,其夜,吳員外夫婦倆各夢得舂米間忽然發一株情樹長蔭全小姑。

早晨,醒來對語,同到米間舂米間一視,見一少年臥睡踏對舂米上,見其眉清目秀、一表少年,問其情由,留住幫工。見其工作勤快,性情忠厚,將其女(閨名信娘,號妙然)擇配優道公。

公既已立室成家,不便久居翁丈之家,自請獨立生活。當時離開兩手風、一無所有,只在登坑有一間茅屋養鴨為生,別無經紀。其時鄭姓在現群力小學地居住,人丁經濟普裕,觀優道公勤勞忠厚,待人和藹謙恭,常與他同伴飼鴨、結交友誼。

言登坑趕鴨群到後苦壟路遠行難,不如移居與他同住,招其在現大祖門口球場左畔築茅屋同飼鴨母。

公所飼鴨母每早拾蛋都生雙蛋,而鄭家鴨母上生,晚昏查鴨母有蛋,早晨拾無蛋,疑公人品正直,不致貪盜。鄭家夜間鑒察至寅卯,其間鄭家鴨母飛過間,往公住茅屋生蛋,後再飛回再處。鄭家知此地非他所居遷往仙遊縣。

妙然媽氣量大,有德,是公認一位好內助,公當時在後苦壟飼鴨,遇一臭腳仙人日日來到公坐談。至午後媽送午飯,公將一碗飯分半同食。公吩咐媽備雙份,此人便不來;若一份他就來。其後,公吩咐媽備大碗共食,並招待回家。媽代他洗衣裳、洗臭腳服藥,他知公與媽為人心善量大日後子孫一定發福,報答公知遇之恩。

公逝世,棺扶至鋪尾飛鳳山,天降大雨,扶壽人逃雨。雨晴回觀不見棺木,仙葬飛鳳穴,媽葬狗乳穴,而今得有子孫興旺,數萬之眾,乃公與媽之德。

講述者:陳金維 岵山鎮鋪下村 7組 整理:陳文彬、陳華偉

 

優道公夫人吳信娘的傳說

昔時服役制度,計口徵兵,三抽兩,兩抽一,祖批疼愛子孫,從不吐實。雖各受衙役酷刑,系雙乳吊于梁上,臉色發黑,仍不改其堅執態度,所以黑面媽也稱吊奶媽。為紀念她愛護子孫受盡苫難,仙逝後,乃朔其像一尊以共奉,因臉部黑色,所以呼之黑面祖媽(一說為香火盛被熏黑)。祖批生前酷愛南山庸故居(原為壽峰庸,後人都稱為南山廟),左畔大房是其寢處。子孫遵其臨終遺旨,故將塑像安奉於她所喜愛之大房,但神主則進住大祖正堂。每年農曆正月初一日上午九點鐘左右,集族內執事長者,由官級較高者,或有德望之長老,端抱祖批聖像(不用轎抬以表示孝敬親切)以旗鼓五音樂隧護請至大祖舉行祭祖,然後迎回原處。陳優道(一三六三年至一三九五年),字國盛,諱輔,永春小帖人,系校尉公第十五世孫,公茂公季子。吳信娘(一三五九年至一四三四年),溢妙然,小岵吳阪坑頭吳家之女。

優道出生僅六十五天,其父公茂仙逝,由其母李氏養育成人。他人才出眾,聰穎忠厚,知書達禮,勤勞儉樸,有識有為,年萬十六娶吳信娘,生有四子,即長進、次友、三瑤、四可治。信娘明事埋,勤女工,鹿車相夫,家計充裕也。明洪武二〇年(一三八七年)永春附城猛虎為災,晝夜四出咬人,途無行人,田地荒蕪,連門絕火,官需無措,缺征之糧,責盛賠納。信娘供賠彼之苦,以婦孺之身,朝起辯輸,暮汰,綜理,陣。洪甲陳哀狀,產符奏事。子之能。千多名,信娘不武嚴刑峻法,以身當之,各受慘刑。時連年稅賦繁重,民不堪二十六年(一三九三年)信娘令其年僅十五歲的長子進,遂迸京上奏。欽差戶部主事吳禮、禮部孫智遞進奏本回勘,果吳、孫二君造廬拜焉,贊日:“賢哉,女丈夫也,又喜有令”越明年,又蒙欽差王希善覆之,無異狀,始為通邑竭豁荒永樂二年 (一四0四年)調撥福州左、右衛和興化衛士兵二在邑屯墾田地七千多畝。永春之屯田始於此。合邑感其德,謂功。

優道公不幸英年早逝,臨終時與吳氏渝諸子日:承,兄弟雖多,求其並立而傳諸後者少;田雖廣,惟汝兄弟四人。治尚幼,屋小業薄,能守足以豈無願乎!況家計產業成敗者,在爾兄弟維持;爭鬥,以為外人之譏。若遵吾命,吾死濱目矣!煥,胡天不假以年。享川三春秋,遁雨玉樓赴召淪丁。無“吾祖宗至我世代相求二代而忍不分者,求於外。倘增置之,保守不至失墜,慎無”一經傳德,四玉炳,人生修短,天道寧優道公仙逝時,其長子末成年,其餘三子或年少或在提攜中。吳氏媽扶臨喪事,貞婦道,操潔冰清,潮葛淒其,志堅金石,含辛茹苫,撫育諸孤。嗣後諸孤相繼成人,家道日盛。不數年,增置田租四幹余石,四子分酞,或專埋搖役,或督人稼稿,或勤業詩書,各司其事,家政齊肅,有萬石居家之風。吳氏媽熊丸教子,不負其望,奏蘇民困,弘濟其功,鳳志酬矣:追宣德元年(一四二六年)輛棄人間事,出己財,廣福田,修建壽峰庸即今南山庸。竣後,遂邀尼姑伴居,教宣經典,談天地間榮枯事,優遊自適。宣德九年(一四三四年)患病,日不暇穀,寢不甯席。諸子請其歸家,她日:“吾建廟於此,死亦於斯,何以歸焉。”數日後,卒於廟中,方異歸鹼,邑人鹹感而哀。濱葬之日,邑令及結紳皆吊送。諸多名賢書贈悼詩,其中冷奄唁詩日:“從子哀哀老發衰,閨門不改舊容儀;兒孫滿眼庭無間,由汝貞賢積善基。”慈澤唁贈:“嫦守諸孤數十年,閨門冰鐵志心專。斷機教子終成業,剪發延賓孰比賢。彩服俄驚風氣冷,柏舟空歎月華圓。欲知鬱鬱佳城入,水繞穀盤是犬眠。”曾諸耀拜贈日:“鴛怖人去景悲淒,獨守深房志不迷;永夜每資熊膽苫,長流空淚柏舟棲。鵑啼春暖雲嘗暗,駕妒忌花枝草自萎。一點香魂無覓處,銘文太史為修題。”鄭文淵拜贈日:“新家峨峨玉已埋,杯子卷之慕哭聲哀。修文為著平生節,明月清風繞夜台。”唁詩甚多,不勝盡錄。族人稱妙然媽為“廟媽”,而塑像於此。嘉靖辛卯年(一五三一年)縣主李和平至此拜渴,感其功德,令人重新塑像。妙然媽的功德,鍾型郝範,令名千秋,流芳百世。世謂“澤深者其嗣心昌,德全者其名不朽”,此語不謬也。

講述者:陳曉軍 岵山鎮鋪上村13組 整理:陳文彬、陳華偉

 

豬公巢的傳說

很久以前,嶺頭村井頭山有一家人,家裏養了一頭豬,準備祝壽用的,後來那頭豬失蹤了,並且失蹤了很久,一直到生日到的前一天,這頭豬就自己回來,這家人就把這頭豬殺來祝壽,不久人們發現那山頂上有一個做好的豬巢,所以人們都把那裏叫做豬公巢。

講述者:李代體 岵山鎮嶺頭村 1組 整理:羅進美

 

仙媽看病的傳說

以前,桃場百二間,有一個病人請嶺頭靈興宮的仙媽去看病,百二間裏面全部點有燈火、仙媽勉別人講,自己有法病人在那一間,仙媽找到病人以後,仙媽派一種藥叫做“血傑”百二間那裏的人說,根本沒這種藥,仙媽卻知道這種藥在那裏可以找到,後來百二間那裏的人就依照仙媽所講的地方,即然真的在那裏找到這種藥,然後病人吃了這種藥“血傑”病就全愈了,至今,嶺頭靈興宮的仙媽還有許多去問她派藥方。

講述者:李代體 岵山鎮嶺頭村 整理:羅進美

 

仙媽的傳說

宋朝期間,仙媽的主是永春桃場人,化身千百丈岩,後來分爐到嶺頭村靈興宮。

講述者:李代體 岵山鎮嶺頭村 整理:羅進美

 

仙硿岩的傳說

仙硿岩始建于宗代,當時由於群眾信仰,自發籌資興建仙硿埔佛寺,當時香火不斷,寺邊有一處石書房,上邊有仙腳跡百式階,大石洞等自然景觀,直至明代正德年間,被永春州府柴鏢所毀。

相傳宋朝其間就開始興建,至明代被毀,從此相傳至今。

講述者:陳良瑞 岵山鎮鋪下村 整理:陳達智

 

清水祖師傳說

清水祖師,原名陳榮祖,鋪上村人。其父陳相與,其母洪氏合葬於旦嵌阪坑尾,榮祖少年時在仙硿岩一帶牧牛,兼采中草藥,行善好施,治病救人,跟寺廟裏的和尚相依為命,深得香客的愛戴,晚年由於疾病,在安溪清水岩去世,後得道成仙。

講述者:陳良瑞 岵山鎮鋪下村 整理:陳達智

 

草埔城的傳說

草埔城早時叫南壽寨,四面均是用大石壘成,沒有東、西、南、北門,據傳說清代年間,康熙皇帝一幫人微服南巡,隊伍來到南壽寨南門,遇見一群婦女跪在三間岸邊,迎接他們,當時康熙覺得很奇怪,又覺得她們很懂禮儀,很賢慧(其實她們是跪在澗邊洗衣服),他們一行人在寨內休息多日,便以公祖為辦公地點,中廳厝作為伙食房,石母厝作為宿舍,據說康熙認為一個帝王身住在寨內覺得有失身份,事後便敕封南壽寨為草埔城。

草埔城,相傳康熙帝微服南巡於處,發生事蹟相傳至今。

講述者:陳良瑞 整理:陳達智

 

虎落山與深中大厝對放鞭炮的傳說

據說早年虎落山的地理地形像只老虎,而深中大厝地理地型像一隻豬,兩厝大門相向如果虎落山厝的大厝門燈掛在大門兩邊,像一隻老虎的兩隻眼睛,那麼深中大厝的豬便會被老虎咬去。後來深中大厝的人便在門口田造成像弓箭一樣的一條田岸,大厝後壘起六堆沙包像六個紅孫兒拔弓箭射向老虎。後來兩方協商規定,虎落山的大門燈不能掛在大門兩邊,只能掛在下照廳邊。此後便沒有發生虎咬豬的事情。兩邊對放鞭炮,據說是每年二月初二,“土治生”是夜兩厝都演掌班戲,放鞭炮,為了熱鬧,兩邊輪流放鞭炮,一直放到天亮。

早時兩厝發生的虎咬豬的傳說,講述人是居住在虎落山厝的老人講述的。

講述者:陳淵源 鋪下村 1組 整理:陳達智

 

三橋九步的傳說

據說朝廷派欽差大臣南巡,此欽差大臣系福建人士,因懷念故鄉九回到福建巡視,並沒有去其他地方巡視,皇上問及巡視情況時,欽差為隱蔽自己所處地方,九將現場的三橋九步情況回復皇上,皇上疑問三橋九步是否有通水,欽差回復三橋九步均有通水,並且讓皇上不必問及七三八四的問題,皇上深知七三八四事造橋的尺寸,如此一來,皇上便深信欽差事在如實巡視全國各地的民情,三橋九步也由此為民間廣為傳頌。

早年間,一條水圳源于鋪上池壩子,流向尾樹錦萍門口東南方向,下游三片田園需用水,因田園高低不平,必須有三個流向,便在十字路口造三個出水洞,洞頂用三塊石板條鋪上,以便行人通過,這三塊石板條剛好九步。

講述者:陳金堆 鋪下村 7組 整理:陳達智

 

岵山別稱“小姑”的傳說

原先人們所說小姑是指旅居住在高山的陳姓族人,即“小姑”派。“小姑派”開基祖陳邕官太子太傅,因與權相李林甫不協被謫入閩。在漳州雲南驛路廂山居焉,斯時因築室備種鼓樓台,宏其苑囿州府參謗私建宮殿,誣為道謀之罪,朝庭欽差大臣查處。時邕女在外為官,有女金花,謂父曰:今日之事已無奈何,獨有得脫之路,唐人奉佛之舉在也,可將家宅變為寺宇,物業盡行施捨,庶可弭謗而免禍焉。父思曰:“守去家舟吾穀,無赤吾族,可即上聞。“金花奉佛,號玄妙。得救陳邕帶全家三百余口徏居海澄三都後水頭,仍任太子太傅職。為紀念金花捨身為尼救全家之恩,陳邕第十一世孫陳洪義官中軍校尉祀金花,分族永春小姑,洪義。他人即呼小姑派。自陳校尉15世孫陳優道因得好風水,陳姓大興。“有自小姑萬二丁”就是說陳姓人丁興旺,因此岵山平原大都為陳姓族人居住。“小姑”原指陳姓族人,久而久之指代岵山地名,後來“小姑”變為岵山地名的別稱。

講述者:陳敬愛 岵山塘溪村 整理:陳禮波

 

西陵宮的有關傳說

西陵宮又名吳阪宮,是岵山久負盛名的宮廟之一。建于明初,原是吳阪吳姓書房。“西陵社學”是岵山明初僅有的三所社學之一。後吳公祖師在1108年于舟山化身成佛。吳姓及岵山眾信徒從舟山恭迎回岵山供奉在此。才把西陵社學改為西陵宮。西陵宮裏現供奉吳公祖師,廣應尊王、司馬聖候、靈通舍人。因吳公祖師靈應,眾喜依求必應。特別是為民除災,派藥治病,被譽為先生佛,宮裏懸掛明、清時期“大神光”、“追蹤采藥”等上十塊匾額足以說明。西陵宮香火一貫旺盛,僅每年四月、八月眾善信叩謝戲達二個多月,在西陵宮管委的主持下,每年把叩謝樂捐款用於造福人民。如鋪設環村水泥路增添小學教育設備,為老人送溫暖,贊助貧困學生學習費用,支援災區等作貢獻。

講述者:陳敬愛 岵山鎮塘溪村 整理:陳禮波

 

塘溪的有關傳說

“塘溪”地名的沿用至今有百餘年歷史,原地名叫田頭。“塘溪”是地形特徵而命名的。岵山溪從西北向東向流經現塘溪境內。有一急轉彎,溪水流入地勢低窪地,並積成一大水塘,再向東南流去。隨著時間推移、低窪地形成的水塘泥沙沉積,地勢逐漸升高,迫使溪流漸漸移動改道,原水塘形成了荒埔,後來,人們在此開荒造田、蓋房,並形成街道。此街道被人們叫做“塘邊街”,改道的溪叫“塘邊溪”,人們習慣將此處叫為塘溪,民國時期此處叫塘溪保,新中國成立後先叫塘溪鄉,屬第五區管轄。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時改為塘溪大隊。1984年改為塘溪村沿用至今。

講述者:陳敬愛 岵山鎮塘溪村 整理:陳禮波

 

五峰岩、石城寨的有關傳說

五峰岩

一、有關傳說:清朝永春縣知縣柴標,幼時家境貧困,常以木頭雞腿在人前啃食,外人信以為真,以其家境貧窮認為必是偷竊,雙方在佛前駁杯,竟是三信懷,柴標認為佛委曲他,發誓日後出頭必毀佛。柴標任永春縣知且駻,果真發動毀佛,各地佛公集中到吾峰岩宮,掛牌五峰社學,以學校名義避過一劫。

二、吾峰岩宮敬奉佛公有:清水祖師、武安尊王、柯公、伽藍、三代、法子、司馬信候

三、有關祭祀:二月初二、五月節、七月半、十月初二、四次福、八月十八祖師掃墓、與石城寨同。

石城寨:

一、有關傳說:小宗邊土星附地汪處,姓汪的造反,造雞雞啼,造狗狗吠,紙人成真,蘆葦成箭射到皇帝金交椅,皇帝派林蕭二元帥領真很剿,按聖應抄家滅族,當時林蕭二元帥認定罪在汪家,剿滅汪家,沒有株連九族,林蕭二元帥沒有按聖旨辦事,沒有回朝繳旨。過後當地群眾感念其恩,把林蕭二元帥造成佛敬奉。林蕭二元帥來永春時,在石城寨歇腳,留有石馬槽,傳說天乾旱時從未乾枯。

二、敬奉佛公:林與蕭二元帥

三、有關蔡禮:與五峰岩宮同:二月初二、五月節、七月半、十月初二、四次福

岵山鎮茂霞村 陳克明

 

文章的傳說(文溪村的由來)

宋朝時,朱文公帶瓦差坐轎首次來我村探望好友陳布衣。從南石沿溪山路而行,觀看沿途山川,真是山青水秀好風光。發現溪中奇景金猴背邱鎖水口,再往內一程,突聽三通鼓之聲,下轎走進一看,原來是三道溪水沖入蔗簡潭發響的響聲,他說“金猴水上樂歡呼、內中必有文章、裏面定有聖人”與差使步行,續視此溪,又發現溪情塊石似硯,也豎一條石柱、民尖而園,像似支策,這是古人言之“文房四寶”,朱文公很高興,一路欣賞大自然的美景得到好友陳布衣家中。陳布衣早在門口等候,見到時,論“聖人到此寒會,為何步行而不坐轎”?朱評論以陳述路中奇觀後說:“真是好文章”,以後,陳布衣把這喜事興訴鄉親,大家都說聖人說得好,就把這個地方叫做“文章”。

講述者:鄭意明 岵山鎮文溪村 整理:陳武林

 

文章庵的傳說

文章庵始建於清代,原先在我村龍頭草埔大楓樹外經常出現佛火,食不果腹,有人進香佛保平安,並設香爐 1個。後來,一夜之時,香爐不見了。第二天,有人發現此香爐在格外之山凹裏,此地休靜,四面山峰環抱,風景更美。傳說這佛顯靈,出現飛爐,說明佛神要在此生慲。從那時起,信佛人更多,不久就興建一座庵,當時此地叫文章,故稱為“文章庵”。

講述者:許世輝 岵山鎮文溪村 整理:陳武林

 

潘山岩的傳說

我村南溪潘山岩,位於南永交界林循崇半山中,地勢險要。是個獅子搶球之型的拂門聖地。潘山岩始建宋朝末期。當初,南溪人夜間經常看到三畫佛火,仙人來時順乾糧,各異經飯後,把筷子插入該地土中,經風雨滋潤後,這筷子長成“四角竹”,就是當今潘山岩的四角竹的由來,仙人經常來此地,成子五盞佛火,南溪人就經常前往附加條件地求平安,建成岩寺,以山名潘山為名,故命名為“潘山岩”。

講述者:曾昭托 岵山鎮文溪村 整理:陳武林

 

員渠公墓葬的傳說

員渠公逝世後,葬于內蔣(現五裏街蔣溪村),風水穴號“能天蠟燭”,地勢外形象一支蠟燭坐座,風水好在有一個燭座,燭座凹字形,蠟燭不會溢出,表示燈火長旺。員渠公精通地理術學,據說此風水能人才輩出。據傳說員渠公當時擔心風水地在外鄉里,恐怕風水被他人奪去,他深思熟慮,做了埋伏,在蠟燭凹四周埋有一千白銀。

後來四房孫不肖,把該墓地賣給徐山顏(現桃場顏),顏氏人重新造風水,他們挖到白銀,燭凹風水即被破壞,他們貪心,繼續向四周挖,燭凹深陷,飛出七隻烏鴉,其中一隻被挖墓人打著腳,後來桃場顏入葬後,桃場出了一個跛腳進士。

後為員渠公骨灰棺材遷到文溪與其大夫人合葬,風水穴號“渠上燕”。

講述者:陳華南 岵山鎮茂霞村 整理:陳志富

 

後頭寨的傳說

員渠公,諱名思澄,字希清,生於西元1542年,明朝,卒於1609年。員渠造後頭寨時,當時後頭寨是其第二夫人曾氏娘家的山地。成親後員渠公要再建新房屋但無適宜土地,當時曾開娘家山地廣闊,其岳父答應除了後頭山外,任其選一山地建寨。以前山地樹林茂盛,分不清方向遠近。員渠公顧雇轎子抬其岳父繞了一大圈,後繞到曾厝後頭山,其岳父同意,山地即定下來。
開始造寨時,其岳父聽到砍樹聲響亮,順聲而至,看到員渠公造寨竟是在自己的後頭山,認定員渠欺騙他,決定告官處理,員渠公聞訊後,一同前往縣衙,途經岩尾籠深田,因田岸窄,轎子不慎傾斜,其岳父被傾入泥水田中,轎邊的員渠丈人的兒子不知所措,員渠公不假思索,鞋襪沒脫即跳入深田扶起丈人,其岳父感慨,兒子不如女婿,就此不告女婿,給予員渠公在該山地造寨。

講述者:陳華南 岵山鎮茂霞村 整理:陳志富

 

娘傘坪的傳說(亦又稱尿山坪)

據傳說,北農年間,朝廷派揚文廣元帥率御林軍入闖平(滅)閩南十八渢(均屬山寨 賦伍處),小姑蓮花寨是屬十八渢山寨賦住地之一。與攻打蓮花寨,揚文廣元帥在蓮花寨腳即和林村後壁坑山坡(1974地質隊東邊,安營駐紮,指揮攻打蓮花寨(蓮花寨傳說另述),後來鄉民就把該地稱為“娘傘坪”(因為大元帥出征時帶“娘傘”)。

另有一種傳說,後壁坑山坡為何石頭多,是因為古代地理先生認為在此築一堤壩,將車山水引流縣城方向,小姑就會出“天子”,因此,當地官員就組織鄉民在此築壩,欲將水引流城關,不料一場暴雨將壩衝垮,小姑就出不了“天子”,石頭沖散在這山坡上,成為放羊吃草拉尿的地方。群眾就將此地叫做“尿山坪”。到底是那種傳說正確,無從考證。
作品來源 根據先輩講述留傳下來的。

講述者:陳清海 岵山鎮和林村 5組 整理:陳金嵌

 

水尾寨的傳說

現文溪在很早以前叫文章後改為磨漿,再後來改變文溪。據講述人講文溪水庫壩岸未建時,文溪水、北溪水往南石方向直流,兩溪交界處有一小丘山,好似一塊磨盤,四周群山環抱像似一隻水桶的桶邊圍住,當時有兩位官員經過此地,看到這種地形說到“文章人很窮,是因為文章有桶邊沒桶底,文章人有磨才有漿,文章該叫磨漿,又說:“石竹旗有一隻倒趴獅,倒掛在水尾寨,頭朝文溪,吃文溪人的飯,尾朝樹林,故文溪人會窮。”後來,文溪水庫建成後,磨漿人漸漸紅起來,磨漿改為文溪。

講述者:陳煙元 岵山南石村 4組 整理:陳淑明

 

邱厝陳氏祖墓的傳說

在很早以前,邱厝人很紅,小孩讀書要請私塾先生(現岵山茂霞下灶人)教,對私塾先生的態度,沒好,處處欺負他。有一位地理先生和私塾先生平時有來往,看在眼裏,心中不平,有一日對私塾先生說:“你要不要方水”。先生問:“你有辦法?”地理先生就如此這般教他。到後來,私塾先生的父母死後,也有人說是他本人死後,由他的子孫請抬棺人把棺材抬到邱厝處,當時邱厝那裏有一條牛路溝,到牛路溝時,死者的子孫假裝鬧矛盾,鬧得很抬棺的人把棺材放在牛路溝中,沒辦法只好增人。到第二天,死者的子孫再到邱厝捉路溝看時,棺材已被攤開蟻造上泥土,死者的子孫借機向邱厝人借鋤頭、畚箕,隨便挖些土把棺材葬埋,有人說棺材葬後第二天,邱厝的雞不會啼,狗不會叫。沒多久邱厝就敗,人也沒興。

講述者:陳志高 岵山鎮南石村14組 整理:陳淑明

 

下坵厝仔- 仙腳印的傳說

據講下坵厝仔處的仙腳印是清水祖師未化佛前在下坵留下的。

講述者:陳麗桃 南石村10組 整理:陳淑明

 

聖祖媽有關祭祀的傳說

每年農曆八月初一是聖祖媽的生日。本社按原則的產敗,每七戶為聖祖媽旦辰“佛頭”,在七戶中在聖祖媽面前“撥杯”,連信“三杯”的戶為“正頭”,正頭帶領七戶佛頭負責當年聖祖媽旦辰的所做佛事。

本甲的所有戶數分為5延祭祀“菜碗”。聖祖媽旦辰要叫道士觀燈做。由佛頭從8月初一前一日所有“佛頭”在“正佛頭”的房子正中(大廳)結壇,後用銅樂器迎請全境神明坐壇。在本日還要搭好戲臺,當晚做頭人先演高甲戲一晚,並把第二日(初一日)聖祖媽及全境神佛巡洋的找佛敲鑼、打鼓等的人安排好。

八月初一日子時起,道士、吹炊司、笛子司、打鼓司及打鐘司,還看地方國營、拾菜碗等人員,由道站尊起鼓,觀佛燈開始,放大禮炮、鑼鼓風、炊和笛子風、道士的咕“克”風連成一片非常熱鬧。接下道士伴著樂器開始發“文書”、請天上神明、“豬公”,分配第一“菜碗”,至第五延的菜碗輪流到道士做完佛事(每 延時間約一點鐘。直到早晨7點正,要出佛巡洋,各就各位,先放“防槍”,至前旗、彩旗、大鼓吹隊、所有的樂隊、鼓隊吹、最後扛佛隊,排成一條長龍型的巡洋隊伍,從北溪頭到苦菜壟來四巡玩一趟,所到之處有排敬桌迎敬,請神佛保佑全家人平安、事事順心。到下午四點前巡洋完畢,把神佛請回壇中,各家戶的菜碗排好,傳本屆的“佛頭”,提向全體的善男信女提出明年的有什麼所的提議,是否協方鉑,開始做總敬,各家各戶的善男信女進行拜佛祈求全境人口興旺,平安順利。後道士伴著送神,化氏、放禮炮。佛已完畢。

新舊佛再拜本鏡佛、交換程式,收明年的一切需用材料給新頭。各家戶的善男信女各自回家,等待今晚看高甲戲,高甲戲演正七旦後由新舊佛頭收對祖媽及全境諸佛迎送“碧溪岩”坐殿奉敬。

講述者:許碧沛 岵山鎮北溪村 整理:許建南

 

許氏入北溪的傳說

根據許氏的有關記載由許氏始祖尾公,從晉江湖厝十一世祖許成公,其第四子十二世祖尾公,分居岵山(前小姑庵邊)台祖邊(現時的群力小學邊)安居,由於始祖尾公是放鴨為生。逐漸把鴨群放到頂北溪(現時北溪村)長珍放養。在球墩上蓋座草房居住,得來由生活的變遷、就在這球墩前蓋祖屋一座(叫太嶽堂),屋後坐北是一座獅子山,現時獅口流出清泉(現時的聖泉)。前面向南是一座細長的小山侖,謂稱是“一條活蛇”形,長期乾旱、蛇口都流出水來。這座許氏始祖尾公的祖屋就永遠居住下來。開荒改良田,種地代代以農業為生至今。

講述者:許碧沛 岵山鎮北溪村 整理:許建南

 

聖祖媽的傳說

據前人許淑搶傳說,聖祖媽(又名曰:聖祖金仙),是王母娘娘的女兒,自小到懂事時身心善良很愛外游,懇請母親下凡人界觀遊世間,風光美景、秀麗山川、同時親眼目視人間的百姓疾苦生活。有病少藥醫治。回上天庭後,再懇請她母親要長期下凡人間,扶助萬民,普度眾生。王母娘娘再三思諒後,同意女兒的要求。她再次下凡後,回游到永春小姑(現岵山鎮)北溪小村莊,看到北溪四面高山環抱、林木聳立,山上的飛禽走獸很多,在北溪的尺頭山上北直流的九疊泉瀑布,西面山上直瀉下的又門溪瀑布,西南面山上有直聳而下的又溪瀑布,三瀑布彙聚的小山村(現北溪村),這裏的山村小,保有百來人口,平日百姓靠種田為生,出入只靠肩挑走著崎嶇的羊腸小徑,因此她就找到從北溪到苦菜壟中間一座山叫獅型山立地化佛,在化佛時是謀年的農曆八月初一日,當地百姓就把每年農曆八月初一日當著她的生日,代休相傳下來。當她化佛後謂稱名叫為“聖祖金仙”即“聖祖媽”。

在她化佛後的聖祖媽,百姓就此地蓋了一座岩稱為“碧溪岩”並裝刻金身坐殿供奉。聖祖媽還會派藥給百姓治病。我小時候我母親經常病,不旮請一位聖祖媽的“筒機”在聖祖媽面前今了幾遍聖祖媽咒語後就開始“起筒”派中藥(後來一位所謂“向機”平時不懂中藥)。我母親吃了聖祖媽派的中藥病就好的。確實聖祖媽的傳奇故事暫不能一一介紹。

講述者:許碧沛 岵山鎮北溪村 整理:蘭向陽

 

五峰學社的傳說

在岵山吾峰岩宮大佛殿上方,懸掛著一塊長方形木匾,鑲有“五峰學社”四個大字,十分引人注目。在佛殿內為什麼懸掛“學社”的牌匾,許多善男信女到佛殿燒香拜佛,見木牌卻不知其含意。

據老人傳說,在幾百年前,有一位教書先生叫“柴標”,他生活困難,無錢買雞鴨魚肉,又不願被人看到窮,就做一個木雞腿,每日三餐,沾豆漿做菜伴稀飯度日。有一日就,鄰居家養雞放在大廳大板椅的竹籠中,而雞為尋食欲飛出竹籠,結果竹籠翻落地,正好將雞蓋住。鄰居家四處尋找均無雞蹤跡,就認為是柴標先生偷捉,不然為什麼天天有雞肉吃。柴標先生死都不承認,雙方就說到佛公面前公斷。柴標說:“他若有偷雞,乞示一百“信杯”(是的意思)”。結果甩到九十九信,杯杯信杯,到第一百信時,杯飛到中梁頂沒落下來,結果就定為一百信。柴標被蒙上不明之冤,十分惱恨。

後來,柴標進京考中狀元,做了官。他認為宮殿所供奉的佛爺所謂的聖明都是騙人害人的。因此,他率兵到處毀佛。當時百姓獲知柴標要毀佛,就把佛公移藏到群眾家中,並在佛殿大廳掛上“吾峰學會”牌匾,柴標看到是學社不是宮廟,就沒毀,所以吾峰岩宮得以完整保留下來。
上世紀末,華僑捐資重修吾峰岩宮,並按原樣重新製作了“吾峰學社”牌匾,仍掛在大殿上方,更加醒目。

講述者:陳吉國 岵山鎮和林村3組 整理:陳清海

 

蓮花寨的傳說

蓮花寨位於岵山鎮東山的一支山脈尾端,海拔 500多米。據傳說,在北宋年間,有一夥山賊在此建寨駐守,四周建築堅固的石頭圍牆,只有一個寨門,方圓數百平方米,周圍山高壁徒,易守難攻,寨內掘窯洞住宿(現還有洞的痕跡及碗片、鐵片)。山寨賊經常下山搶劫民眾財物,大吃大喝,搞得民不聊生。後來,朝廷派楊文廣元帥率御林軍來閩南平(滅)十八洞(均屬山寨賊住地),在攻打蓮花寨村,經多次攻打,均破不了寨。據說,該寨是“活穴”,能升能降,攻時則升,不攻時則降。後經地理先生指點,用計破其“風水”,即沿東山尖方向挖十二條溝槽,用鋼針黑狗血潑下,結果活穴不活了,不會升降了,楊文廣就一舉攻下蓮花寨,大獲全勝,平了山賊。民眾從此安居樂業。日前,山寨仍保留較完整。

後來,因該寨是風水寶地,成為附近鄉里佛廟正月“請火”取“聖火”(揭火)的地點之一。

講述者:廖玉表 岵山鎮和林村五組 整理:陳清海

 

白雲岩的傳說

白雲岩,位於龍閣村西北,山峰雄峙怪石威峨,樹木蒼翠俗,陡其巔遠望數十裏,有一覽眾山之慨,山下地脈蜿蜒,峰環路轉,是一鄉之障也,其山勢懸崖峭壁附葛藤始能上,山尖直線稍下數十米處天生平地一片,橫縱幾十米,白岩寺就屹立於此。寺背後峭壁上懸有兩塊巨石,形成大口開,猶如一頭活的“向天獅”。

據老輩人講,白岩寺乃龍閣四世祖碧峰公重建,其為紀念公之恩德,將公主牌常立於寺廟祭祀,後又崇奉《觀音佛祖》,欲保境護人民,然事與願違,原來寺廟座落面向東南方向,遠望南際小澗瀑布,其像一把神劍迎面刺來,過些年頭,龍閣人漸漸沒落,鄰鄉人日漸發紅,真是近燒香遠得福,此時鄰鄉紛紛來白岩寺燒香拜佛。後來本村眾多老輩者跪拜佛祖顯靈庇佑本土人民,此刻一跳神忽然跳起來取劍剖腹取腸而出,點明廟宇座落不對,要改面向東,背靠獅,於是寺廟又鼎新翻建。後因代遠寺貌剝落,經鄉人倡議重修,此後觀音佛祖成為龍閣陳氏神祠之主宰,佛祖顯赫,佛力無邊,香火越燒越旺,還傳說傳說跳神在田間幹活會突然不知不覺連蹦帶跳到白岩來為信徒排憂解難,指點迷津。相傳,岩寺正廳冠頭聯夜間其字型幻影能集資反復浮沉閃耀。延至文化大革命,寺廟被毀,幸得港親多人捐資,族親響應再建,比往日輝煌,近年來岩寺規模不斷擴大,更完善,石階步行路,水泥路暢通,並有常住,日夜香火不熄,遊客、信徒停時不停日、夜晚電燈光照耀全村,現已成為旅遊休閒的好去處。

講述者:陳章級 岵山鎮龍閣村 整理:陳清溪

 

黃墘岩的傳說

磻溪村黃墘岩是一處環境清幽的旅遊景地,供奉著觀音佛主等,黃墘岩原址建在現停車場位,據老輩人講,原黃墘岩由一位和尚看守,(現有石“和尚”尚存)。因年久失修倒塌,當時岩邊有居住一位號墘峰人氏,為今墘峰古室(內中供奉著由黃墘岩倒塌後搬遷入的觀音佛主等)。至今已有幾百年歷史,大約明朝年間始建,民間流傳著許多傳說及歷史印跡。如“仙足印”,“祖師爺腳印”,“李佛主”,“姑娘墓”,“石棺”,“和尚墓”等眾多旅遊聖地。據有關人士觀看地形,黃墘岩該山形地勢屬“獅形”,後山滿布百年老樹,但供奉著觀音佛主正殿屋頂從不沾樹葉,是一道奇跡的景觀。

講述者:陳文琴 岵山鎮塘溪村四組 整理:陳章致

 

陳莊墓的傳說

陳莊墓位於岵山磻溪村獅山,該處原有一座姓林人家的厝,風水很好,陳莊為了得到此風水,就請一個地理先生騙他遷到另一邊(現“安福堂”停車場邊),林家遷過去以後,慢慢衰敗,原風水被陳莊墓所得。

講述者:陳清漢 岵山鎮磻溪村二組 整理:鄭小銀

 

金鐘寨的傳說

據說宋朝年代楊文廣下南平反十八洞時,其中一洞位於本境黃墘岩山后位,相傳洞中居住著一位金鐘娘娘系妖精所變。平反後,後人將該地方稱為金鐘寨,具體相關材料不詳。

講述者:陳文琴 岵山鎮塘溪村三組 整理:陳章致

 

陳馬武的傳說

相傳陳馬武——馬武楊系磻溪村嶺邊人民,,生於清朝晚期,此人力大無窮,能力舉千斤。當時腐敗(清政府),外國侵略者欺壓百姓,埔頭村農民林俊組織百姓起義,馬武楊也參加了起義隊伍,並封為先鋒,征戰各地,為農民申張正義。後由於清政府派兵鎮壓,在尤溪以失敗告終。

講述者:陳文琴 岵山鎮塘溪村三組 整理:陳章致

 

苦菜壟的傳說

據傳苦菜壟角落,從遠處看,這個村落酷似交椅形,早年很多風水先師,認為是風水寶地,紛紛到現場查看,可到現場又找不到穴位,感歎之餘說,“真是苦害人”啊!這樣一代一代相傳,從“苦害人”轉變成“苦菜壟”。

講述者:郭從義 岵山鎮北溪村 整理:蘭向陽

 

聖公橋的傳說

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郭氏祖先,從仙夾鎮(過去叫西向方)來到現在的圳( 4組)放牧(養牛、楊羊),在一座形似燭臺的小山邊蓋一座小房子,作為臨時住處,並敬奉土地爺,由於房子較小,屬稱俺,久而久之燭臺庵就由此而該名,據傳清水祖師小的時候常到此借住,放牧,讀書。

講述者:郭從義 岵山鎮北溪村 整理:蘭向陽

 

文溪革命烈士的故事

1932年5月,我村數人到安溪參加革命,11月,革命發展到我村,並成立“詩山區”。1933年9月,縣委書記李劍光兼任紅二支隊政委,將文溪開展打壕革命鬥爭,組織遊擊隊,開闢岵山,殲來民國陳仍欣、隊員陳唱在戰鬥中犧牲,在數次的革命鬥爭中興起。陳唱和許魚四人壯烈犧牲,解放後,政府全民族為追放為烈士,並在我村半路坑路頂建個烈士墓,故稱“文溪烈士墓”。

講述者:許招才 岵山鎮文溪村 整理:陳武林

 

一夜架起三落厝 ——和林村“永興堂”的故事

一座古式的平屋,有三廳三庭,進大門是下照廳,正中央是大廳,進後部是後落廳,大門前是門口庭,大廳前是大廳庭,後落廳前是後落庭,這就形成了三落,左右兩畔並築有護厝,俗稱三落兩邊護,大小三十六間,面積千余平米,土木結構,厝頂雙翹脊,在光緒時代興建,距今都有百餘年的一種鄉村古民屋,居住者都是兄弟多人口多的大家庭,而且當時富有財源才選取建造這種厝體,厝外周圍有廣闊的秀土,且種植小岵特產的荔枝果樹,粘土夯實的牆體,堅固隔熱,冬暖夏涼,厝前有水井,水源清澈,厝邊附築土礱和踏碓間,用來礱谷舂米。這種的三落厝在小岵僅有三、四座,至今尚存比較完好的應該是檺仔林腳的三落厝,屬和林村。近泉永德新舊公路旁,從厝型看和別處的三落厝相同,擇定日子,集約建築司和工人,一夜之間將預先備好並寄在杉行的樑柱屋架搬到工地,在自耕的番薯園中按擇定偏南的朝向架起三落的柱梁,所以有“一夜架起三落”之稱。早時建厝登梁的時辰都先保密。當天幾個媳婦只知當晚其一點鐘要煮好許多人吃的飯菜,尚不知何事,也不敢問長輩。這間朝西的廳仔曾作為私塾課堂,供臨近子弟入讀,聘請德化塗先生執教多年。這座建於光緒二十四年距今百餘年的三落厝,居住者因當時民軍戰亂,多數人逃往南洋謀生,繁衍海內外子孫數百,人才輩出,六十多位大學生,宣統三年先輩陳禮埔是印尼爪哇士甲巫眉中華商務總會議員,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趁礽厚在印尼萬鴉佬與尤楊祖先生合辦“協豐永樂”公司,五十年代陳晉柔任印尼萬鴉佬華僑總會主席,近代陳志榮曾出任國家派駐外國大使館秘書。

國家改革開放後,海外親人經營有人帶後輩或外甥返鄉探祖,對她前輩住過的這種古式三落厝和踏碓,感覺稀奇又興趣,特別對她前輩住過的房間和睡床更有親情,都要坐在床上拍照留作欣賞。有“永興堂”三落祖厝在,南洋的親人才有想帶後輩返家鄉來探祖,這是在外親人真實的心意。

講述者:陳文慶 岵山鎮和林村 6組 整理:陳清海

 

農民詩歌(春耕四首)

桃李開花是春天,一年之計在於春。春耕生產在眼前,適時耕作莫等閒。

浸種下種細安排,汗水浸得泥土香。育好壯身是關鍵,身披春光忙溶田。

人強馬壯鬧春耕,親幫親來鄰幫鄰,你追我趕齊爭光,不誤季節搶時間,

咱的汗水似甘霖,心兒緊貼田間裏,禾苗潤得笑開顏,奪取更大豐收年。
作品來源 族譜,長岸派 三世,文海農民詩人

講述者:戴永送 岵山鎮南石村 整理:陳淑明

 

“六月芥菜假有心”等諺語二十則

 1、六月芥菜假有心。

 2、新車舊犁媒值古夫妻。

 3、汝是本事沒一絲,阿裏不值歸糞箕。

 4、老鼠哭貓假真心。

 5、偷吃雞健北內知。

 6、老鼠吃油目前光。

 7、鉤籃來、手翹去。

 8、鴨母裝金都是扁嘴。

 9、一面光光、一面生毛。

10、寵狗會爬灶、寵子會大不孝。

11、人心肝、牛北肚。

12、路頭燈芯、路尾鐵鍾。

13、豬仔養大不認豬哥做劉耙(老爸)。

14、七月半鴨知死不知跑。

15、做工哥免興豪,汗水那幹錢就沒。

16、山中沒鳥、屎公雀為王。

17、腳踏馬屎飯客氣。

18、千算萬算不值天一劃。

19、厝內沒檜反家鑼。

20、仲手別人相,自己殺賺北內。

講述者:陳大泉 岵山鎮鋪下村 整理:陳培植

 

“西北雨未過田岸”等氣象諺語二十則

 1、西北雨未過田岸(西北雨局部性較強)。

 2、春霧技術骨幹取消惠,夏霧做大水。

 3、未驚蟄先打雷,會回十九日是九龍(春雨特色)。

 4、清明穀雨,寒死虎母。

 5、春霜三晚透,爛田可種豆(春霜連續下三個晚上,田間雜草全除)。

 6、九月立冬江洋空,十月立冬春良月月

  (立冬產節氣早至,萬物調零,晚至方物一樣有生機)。

 7、早出日,不成天(太陽是午早,不見得整天放晴)。

 8、烏雲起北邊,大雨下房間(雲隨方向,烏雲在北,下雨必然較大)

 9、牛馬年好耕田。

10、日照山,曬死先家翁。

11、春雨夏北,無水可磨墨。

12、初一下雨初二看,初三下雨透日半。

13、清早紅霞下丁北,傍晚紀霞重水。

14、冬節是日頭,黑寒下雨年邊兜。

15、漏夏漏夏,水隙放低代。

16、冬節是月尾,黑寒下雨正二月。

17、春天後母臉,後母易變臉。

18、五月小暑過十日割稻,六月小暑可以好收成。

19、春寒雨多,冬寒雨散。

講述者:陳大泉 岵山鎮鋪下村 整理:陳培植

  

鬧廳 演唱語言 樂器

鬧廳即熱鬧廳堂的意思,用多種樂器協調演奏出樂曲,組成交響樂,熱鬧萬堂古又名鬧廳,古已有之,據傳起始於宋朝,後經後人繼承,演變內容,形式不斷充實,形成今日的形式,文革期間一度廢棄,直至上世紀八十年代隨著經濟發展,海外歸僑的推動,農村風俗活動的恢復,才得到恢復和進一步發展。

鬧廳屬於10人持各種樂器合奏形成。演奏時,先擊鼓緊接著銅鐘鼓按一定節奏齊鳴,接著“吹”(嗩呐)為主導 ,導引著笛子、三弦、二弦、琵琶。同時按各自的曲調節奏奏響,組成優美動聽的交響樂。一曲終了,可再次吹奏另一曲,或不斷重複演奏。

南音曲調:(1)出庭(2)澳沉

樂器、道具及服飾等 “吹”(嗩呐)一支小,一支大或一支小,2支大;笛子、三弦、二弦、琵琶、小鈸、銅鐘、鼓;服飾可以同意著裝,也可以隨意便服。

本村現有組織鬧廳活動得人亦十多人,每逢需要活動時,就能達到召之即來,來即可演奏。

鬧廳我村吳阪社每年除夕夜吳阪宮裏都要召集搞一次鬧廳活動,平時如搞佛事活動也會搞鬧廳活動,有些村民在為祖先做“功德”時,也會根據興趣、財力等因素搞鬧廳活動。

講述者:陳興忠 岵山鎮塘溪村 整理:陳金土

 

八音 演唱語言 閩南小調

八音創辦的初衷和其他地方一樣,為了農村中的婚喪、喜慶助興所創,八音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按歌曲旋律節奏演奏《出庭前》、《浮沉》、《繡成》;樂器、道具及服飾等吹、笛簫、琵琶、三弦、二弦、噯子、雙音、敲梆;表演者服飾整齊、統一即可。

98年香港同胞黃跨助先生捐資三千元給磻溪村老人會購置樂器,老人會成立南音組。

喜慶、節日、喪事的日子開展八音活動,該活動也用於平時休閒娛樂之用。

講述者:陳金池 岵山鎮磻溪村十三組 整理:鄭小銀

 

五音 演唱語言 閩南小調

五音的創作者及年代已不清楚,相傳很久很久以前,演奏者上京演唱給皇帝聽,皇帝覺得很好聽,當即封其為“御前清曲”就這樣一代一代傳承至今。

用洞簫或品簫、琵琶、三弦、二弦、打拍小唱,按歌曲旋律以清唱南曲為主。(皇帝禦封為清曲):《聽門樓》、《山嶺峻》、《輕輕走》、《十三腔曲》、《四腔曲》、《望明月》、《春光明媚》、《因送哥嫂》、《拜告將軍》、《阿娘聽女間》;樂器、道具及服飾等 洞簫或品簫、琵琶、三弦、二弦、打拍(拍碧);我村老人會組建一支五音隊,每逢婚喪喜慶、茶餘飯後進行演奏、娛樂。

結婚、喪事、節日、喜慶的日子,開展五音活動,也用於茶餘飯後休閒娛樂之用。

講述者:陳金池 岵山鎮磻溪村十三組 整理:鄭小銀

 

鬧台鼓 演唱語言

鬧台鼓創辦的初衷和其他地方一樣,為了農村中迎佛、送葬等熱鬧助興所創,鬧台鼓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由鏑子、柏鼓、三拍子(口強、口強、口強、),三次起後轉鼓(咚、咚、咚~~~),按旋律演奏、結束時柏鼓配鼓子(按四拍子ⅹⅹⅹⅹ)後以三項疊拍告終

 1、 樂器:柏鼓、鼓子、鼓架(鼓的組成),一副大鏑、一副鏑子、一個空鑼、一個西鑼、二支大吹(王)
 2、 表演者服飾整齊、統一即可。

現在本村組建了 8人的鬧台鼓隊,購置了樂器。每逢慶典、節日進行表演,適用於婚喪喜慶等活動,如:迎佛、送葬等。

講述者:陳建州 岵山鎮磻溪村八組 整理:鄭小銀

 

拍胸舞

據村民陳孫足傳承人傳說:鄭元和上京赴試,路過蘇州之時,遇上美女李垂仙,身上銀兩被李垂仙花光,無路費可往京城、故四處求乞,與當地乞丐相處,為了乞討更多錢財,故自編自跳拍胸舞,後又再見李亞仙,李亞仙勸他努力讀讀詩書,再上京赴試,居中狀元。後為本村舉行較大的活動中表演,熱鬧非凡。

拍胸舞由五名男性和幾名少女組成,男性四名四名赤膊穿長褲,頭戴草圈,一名男性手拿一根有柄帶球,又名“貢球”,幾名打扮小女、面對拿球這人,圓形跳舞,隨伴樂器同時演奏,其曲,歌為“三千兩金”還有一女的裝“雞婆” 1小時配合,拍胸舞,開始兩手一掌,右手打左胸,左手打右胸,右手彎手內夾,左手彎曲內夾,右手打左邊大腿,左手打左邊大腿,身子蹲行,按下依此動作進行。

道具:草圈,一根有柄之球。樂器:笛子、嘯、二胡、三弦、琵琶等服裝:少女和拿球的服裝應出色、豔紅。現在,會唱、會跳、會拍得人很少,年輕人想打工掙錢等。只有重大喜慶日子、熱鬧而上。

講述者:陳孫足 岵山鎮文溪村 2組 整理:陳武林

 

碰球舞

碰球舞古已有之,始于何代,何人發明,現無從查證。只記得在上實際六七十年代以前非常盛行,到六七十年代一度中斷。九十年代後有漸漸興起,我村在九十年代及二十一世紀初,也曾組建過碰球舞隊,近幾年由於找不到適當的繼承人,繼承人快沒了。

碰球舞一般要十多人,使用樂器有“吹”(嗩呐)、笛子、二弦,以“吹”為主導,在奏響音樂的同時,一年青小夥手持長杆碰球(碰球時用竹條編成球形上面紮上彩綢花朵)在中間舞動。四周有 6-8個女童穿著彩綢衣,腰紮上彩綢飄帶,隨著舞曲、載歌載舞,不時與碰球相碰,圓圈外號有 2人,扮成醜公、醜婆在嬉鬧。有時也竄入中間參與碰球嬉鬧,整個過程樂曲悠揚,詼諧有趣,尤其是醜公婆的嬉戲令人捧腹。

道具:長杆碰球、彩綢帶。服飾“奏樂曲者一般在場外,不可以著裝,持碰球杆的小夥著裝為小生打扮,女童著裝為各種顏色的彩綢衣褲,醜公婆著裝為寬鬆的舞衣褲。

常用的舞蹈音樂有:《元宵實務》、《三千兩金》、《十二更鼓》、《丁紅歌》。本村現已暫時無組織,此活動一般用於迎佛事、鬧元宵等喜慶活動

講述者:陳興忠 岵山鎮塘溪村 6組 整理:陳金土

 

釀酒

自古以來,本地就有自釀紅酒和白酒,以供婦女生產坐月時食用。

一、用糯米加工成糙米,然後將糙米蒸成飯。

二、待飯冷卻後,用紅粬加入攪拌均勻,裝入酒缸。

三、往酒缸內加入開水,沒過酒糟一點即可,並加以密封。

四、待一個月後便可開酒缸,過濾取出紅酒。

五、將遺下酒糟放入大鍋內,加入水蓋上酒桶,燒制白酒。

材料:糯米、紅粬

工具:酒缺、大鍋、酒桶

婦女坐月子必備食品,平時也有很多人飲用。

燒制白酒這天,不喜女客來訪,如遇女客來訪,主家婦女會生女孩。很多人會釀制。

講述者:陳燕英 岵山鎮茂霞村7組 整理:陳志富

 

香餅製造

此手法從其曾祖父一直流轉下來,經過幾代人的不斷完善,他做的香餅香噴噴,聞然遠近。

一、做餡

二、麵粉制皮包餡,用摸具壓成形

三、用電爐烤熟

四、用紙合包裝

材料:麵粉、糯米、植物油、蔥頭、金桔、冬瓜

工具:鐵桶、大鍋、電爐、摸壓

用途:食用、婚嫁禮品,茂霞村僅他一家

講述者:陳躍煌 岵山鎮茂霞村 整理:陳志富

 

榜舍龜的製作技藝

據說榜舍龜發源地為五裏街,1937年從桃城後路傳入岵山人民陳文獅,至今已有70多年。榜舍龜由糯米和綠豆製作而成,由於當時技藝粗淺,一斤糯米只能配置半斤綠豆,經過製作經驗的積累,逐漸精細製作方法,達到互相配置的標準,使榜舍龜具有皮薄餡多的特色。當時僅有陳文獅一人會製作,後來逐漸發展有許多人向其學習製作手藝,以家庭作坊的方式經營,銷往市場,主要用於生日、做壽、滿月、同歲方面。

糯米團製作:上等糯米泡制大約 1天后,洗淨、碾成漿壓幹,用精製白糖煮化調色,與壓幹的糯米混合成糯米團備用。

豆沙製作:上等綠豆浸泡大約 1天后,去殼,下鍋煮至八分熟烘乾,用碾面機將烘乾的綠豆碾成粉,加入白糖備用。

制榜舍龜:將豆沙包入(手工)製成的糯米團中,用竹葉裝,放入蒸籠,用旺火蒸熟。

材料:上等糯米、綠豆、白糖

工具:紗布袋、碾面機、碾漿機、蒸籠、竹葉。

食用,主要用於點心,滿月、周歲、做壽的饋贈佳品。因榜舍龜其形為圓形,意喻團團圓圓。

講述者:陳金池 岵山鎮磻溪村十三組 整理:陳章致

 

燒造造瓦

此手藝在茂霞村流傳時代久遠,民國年代,茂霞村瓦窯由陳棟樑經營,聞名鄉里,83年茂霞 9組又興辦一個瓦窯。現僅有茂 9組這個瓦窯在生產加工。瓦廠蓋的屋頂,可以歷經一百多的不變質,房屋冬暖夏涼,以前皇宮起的房屋都以瓦片蓋屋頂,式樣雄渾壯觀,別具特色。

一、控水田下的泥土,先剝去表土,挖土漿飽雲沙的泥土。

二、牛踏泥土,將泥土放在一個園形的土堀裏,牽大水牛踏一天。

三、造瓦:造瓦工匠逐塊造瓦,逐層篩沙。

四、燒瓦:瓦片陰乾後裝入瓦窯,用柴技或煤燃料 4天左右,

  觀火候到後停止燃料,封窯,窯頭灌水,今卻後出瓦。

材料:泥土、沙、粉沙或粗糠灰。

工具:瓦鬥、手弓、土弓、瓦鬥刀、夾尺、線

用作蓋房屋屋頂

瓦片裝入瓦窯後,要備辦菜碗祭拜土地公,以求燒瓦成功。

茂霞 9組瓦窯現有造瓦工匠12人。

講述者: 岵山鎮茂霞村 2組 整理:王國濱陳克明

 

苧麻布織造技藝

上世紀70年代以前,農家常種苧麻,婦女把它織造苧麻布,一般人夏秋季的衣著都靠苧麻布製成,隨著社會發展進步,機織棉布逐增,連木織布機也隨著消失。

 1、種收苧麻;

 2、製作苧麻線;

 3、揪糊理線;

 4、梳理上機;

 5、織造苧布;

 6、漂洗染色。

材料:苧麻

工具:椎織布機

制成衣、褲、蚊帳、收割稻穀布埕、布袋

以往農家婦女都學織布工藝,只是技術產品有高低。現代人生活水準條件好,不用土辦法織造,70年代後的人不會知道織造方法。

講述者:郭吹 岵山鎮龍閣村 4組 整理:陳有鍛

 

荔枝種植歷史,風味特點,生產過程

岵山荔枝種植歷史悠久。宋代大政治家、書法充沛蔡襄出任泉州大守時,嘗到烏葉荔枝,覺得其味較之興化荔枝尤桂,連聲稱讚。後來蔡襄就將永春烏葉荔枝列為名種,載入他的專著《荔枝譜》。茂霞村的烏葉荔枝更以色、香、味俱佳聞名遐邇。家家戶戶的房前屋後勻種植荔枝,近年來村民大量擴種,全村現有荔枝4000多株。

烏葉荔枝,皮薄核小,肉厚法多,味道清甜甘醇,肉細,爽滑可口。據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記載“常食荔枝,能補腦健身,治療瘴癘腫,開胃益脾,幹製品能補充元氣,為產婦及老弱人士的補品”。荔枝的果殼、果核可入藥治鼻、療疝氣。除鮮食外,還可以焙乾,釀酒作藥,或加工成罐頭,是福建省的個大名果之一。

茂霞村現有荔枝樹4000多株,最古老的有荔枝宅一技荔枝,有 400年的歷史,2008年量15擔。

講述者:陳文培 岵山鎮茂村8組 整理:陳克明

 

和林街的商貿變遷

和林街建於清朝年代,已近 200年歷史,分頂街、下街,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之前小姑(岵山)的主要商貿街。一條通經南安,一條通往西向(仙頭),解放前靠肩挑翻山越嶺販運。解放後,隨著經濟和交通的發展,該街逐步繁榮起來。上世紀九十年代後,因泉永公路改造拓寬,該街成了“死街”。在新的泉永公路兩側建了新街,更加繁榮。舊街擬改造建新村社區。

岵山鎮和林街位於和林村中心點,因原是一片山坡地,生長著茂盛的豪樹林,故取名豪林街,和林村也因此是此村名。

和林街建於清朝年代,已近 200年歷史,原泉永公路從街中穿過。和林街分頂街、下街,共有100 多間店面,都是土木結構,比較矮小。解放前,和林街是小姑的主要商貿街,一條是縣城經岵山和林、鋪尾、鋪上街、嶺腳盛,後沿山路直至四面的商貿之路,現在很多路段仍保留完整的石頭嶺,另一條是從縣城經岵山和林街、鋪尾、石長澤橋,通往南安的商貿之路。和林街主要經營食雜食品,旅店,販鹽、屠宰等,是小姑當時比較繁榮的商貿街,都是靠肩挑翻山越嶺販運。解放後,由先後建了岵山糧站,省 197地質部隊,供銷社門市部,和林街就更加繁榮,隨著泉永、岵夾公路修建通過,也結束了靠人肩挑販運的時代。

上世紀九十年代,由於泉永公路拓寬改線,舊和林街已變成了“死街”,多數居民已搬遷到和林新街。由於年久失修,多數店面已被損,有的已倒塌。鎮村已規劃建設和林新街社區。

現在的和林新街,整齊的店面樓房分佈在公路的兩側,經營著百貨超市,加油站,汽車站,摩托車專賣店,摩托維修,農藥肥料,種子,港澳臺商業酒家,建材,裝潢器材等,一個社會新農村正在崛起。

講述者:鄭生火 和林村三組 整理:蘇貞生

 

出生至周歲禮儀

此習俗一直流傳至今。民間凡有出生嬰兒均有,具體起始年代不詳。

主要內容與形式:嬰兒出生後要“下兔”、“謝鋪母”,出生三天、五天、七天、九天、十一天都應“謝鋪母”,如是男孩,十四天前嬰兒的父親,應備辦一擔米、肉、河幹、花生仁、油等到岳父母家“報生”。嬰兒十四天:外公婆須備辦一擔酒肉,80個圓及嬰兒一身衣服、鞋等到外甥處做十四旦。嬰兒滿月:外公婆應備辦一鍋酒肉、 100個圓、衣服、帽、貝斤 1條、浴巾一條到外甥處做滿月。嬰兒家應請親戚、親堂來吃滿月飯後應分發蛋糕、紅蛋。嬰兒四個月,外公婆應辦一鍋酒肉、 100個圓、衣服、帽、襪等到外甥作四月。嬰兒一周歲,外公婆應備辦一鍋酒肉、 120個圓、衣服、帽、襪、鞋,一對蛋放在鞋中,到外甥家做一周歲,嬰兒家應謝“天公”、“土治公”,公媽、灶君公、講鋪母,應分肉、蛋、糕、紅蛋給親戚、朋友、親堂等。

每到嬰兒節日、均要講鋪母、燒鋪母錢、講鋪母時需三碗飯及一碗湯。

此風俗流傳各地、凡出生嬰兒、對月、三旦、五旦、七旦等均應謝鋪母,目的是保佑嬰兒健康成長、聰明。

講述者:陳良瑞 岵山鎮鋪下村 2組 整理:陳達智

 

送禮

送禮實際上是正式結婚前,男方送女方的聘禮。

主要內容與形式 男方訂婚、結婚應“看日”擇好吉日,男方向女方訂婚,應根據女方要求:送糖果、大公餅、聘金給女方;女方訂婚日應把男方送的糖果分給親戚、朋友、親堂,表示本人已與男方訂婚,女方在嫁往男方當天應分肉、大餅。男方結婚,應分發“紙包”請親戚、朋友應放請帖,母舅應用大餅。男方結婚前夜,新郎應“象頭”,意思是請有身份的前輩給新郎梳“三下頭”,口念四句吉語,這就表示新郎已成大人,結婚當日,新娘按時辰入門,男方埕中放著火紅的烘爐,伴娘牽著新娘跨過烘爐,到大廳中拜過公媽,然後進入新娘房。宴席開始前,應請大舅做大位,二舅做二位等,宴席開始後,新郎新娘應給各席賓客敬酒,首先給大舅敬酒。新娘房內的伴房桌應有一位有身份的前輩婦女和一個男孩陪伴。宴席結束後,至親的親戚如到新娘房內看新娘,新娘應敬茶,伴娘互相介紹稱呼,被敬茶的人應口念四句好話,送紅包。結婚後三天或五天,新娘回娘家,岳父母請“子婿”,回來夫家應天黑俗話說,“天黑黑生幹埔”、即生男孩,滿月,岳父母應備辦酒肉圓等到子婿處做滿月、“謝鋪母”,子婿宴請老丈人等。

門帖、廚帖、請舅帖、禮物由豬肉半邊、肋肉一邊、竹竿一幅、壽麵一束、糖果、大餅、鞭炮、果蔬等物。

每逢結婚,必須有請帖、訂婚、分喜糖、辦酒席、“頭倒客”等幾項。

講述者:陳良瑞 岵山鎮鋪下村2組 整理:陳達智

 

亡後風俗

此風俗一直流傳於岵山民間,當地凡有老者去世人家,其後輩都行此禮俗。

長輩如有人先古,首先組成庫房人員,後請道士擇時日。

報喪:死者的姐妹親戚,俗語說“死父扛去埋,死母等人來”。如亡者是女的(母親),報喪後,應等“厝頭”的人來,死者家屬先安好槕,系上槕裙、點上香火,子孫穿上孝服,跪在槕邊,等待“厝頭”的人來,然後由“厝頭”的人用手把死者的後牽起來。

引魂:意思是將死者的靈魂引回來,死者的子孫、親屬親人跪著等魂,法師做法完成後接下去便是給死者開光。

“開光”:開光分為腳尾光、鐘光、打光、功德(以上這些由死者後輩根據經濟情況而定,或是按輩分而定),法師設壇做事後、出殯。出殯:如死者已有孫子,就可以出大燈、大鼓,如子孫滿堂還可以“撥龍須”,師公送,熱鬧的程度看主人的經濟和交際而定。出殯後安公媽,奉飯菜七天。

拆槕七天或者九天,請師法做事,需香、金紙、貢品等物,死者死後一年叫對平,同樣請師法做事。

三年換紅:死者後輩如果經濟較好的做功德,請親戚、親人換紅,宴請親戚、朋友、親人、請“辛苦腳”(即扶壽、火燈、大燈等)子孫後輩對長輩先人的孝順到做法為止。

捧飯七天,香、金紙、衣服、鞋臉盤、毛巾、牙刷、牙杯等。

凡有死者,後輩子孫一般應按習俗、報喪、引魂、開光、做功德換紅等。

講述者:陳良瑞 岵山鎮鋪下村2組 整理:陳達智

 

10周歲—16周歲禮

小孩出生後,到 1哦周歲,16周歲均應謝天公,神明,公媽,祈求平安。

小孩出生後,成長至10周歲、16周歲,父母都應備辦豬頭,豐厚供品謝天公,神明、公媽、祈求保佑、健康成長、每逢“上十”,都得如此叩謝天公神明。

豐厚供品、豬頭、香、金紙等。

農村中,每逢小孩10歲、20歲父母都為小孩叩謝天公,祈求保佑。

講述者:陳良瑞 岵山鎮鋪下村2組 整理:陳達智

 

和林基督堂的歷史沿革

岵山基督教有兩個聚會點,一個在和林村 8組,一個在龍閣內田角落。和林基督教堂建於1920年,當時任國民黨團長陳春光興建的。傳教士由五裏街大同教堂派牧師來傳道。文革期間停止活動,1983年 5月再恢復活動,現有教徒20多人。

堅持每星期下午聚會聽牧師傳道,之講主要內容是《聖經》、《聖詩》一本,教友喪殯按教堂儀式操辦者,由教會發動教友前去參加祈禱、弔喪、送葬,並各送禮金或助喪費 100元。逢年過節開展慰問教友老人及扶貧日。

有較完整的《聖經》,《聖詩》等書籍

目前,實際信仰者有20多人,而聽傳道者有近幾十人,多數為老人,少數為中青少年。

講述者:陳光敏 岵山鎮磻溪村12組 整理:陳清海、陳金嵌

 

祭拜發祖公、仙媽的過程

祭拜發祖公的過程:每年的農曆七月二十三,就是嶺頭靈興發祖公生日。那天,嶺頭村的家家戶戶都要去給發祖公祝壽,每家都要買很多的祭祀品去祭拜,讓發祖公能夠熱鬧、高興,這樣發祖公才會保庇弟子們的一生平安無事。

祭拜仙媽的全過程:農曆正月初二,每家每戶都要有人去靈興宮找仙媽到全村繞一圈,全村分為五個角落,這五個角落都要擺上敬桌讓仙媽享用,並要燒香、放鞭炮、拜仙媽,這樣仙媽佛祖就會保庇全家平安無事。

農曆三月十七,是仙媽佛祖的生日,我們每家都去買很多的祭祀品去祭拜仙媽佛祖,並邀請人來演木偶戲給仙媽佛祖祝壽。四月,等播稻完了後,選好日子去請百丈岩仙媽(是嶺頭村仙媽的姐姐)來祈福,家家戶戶都要到靈興宮那裏祭拜百丈岩的仙媽與靈興宮的仙媽,並邀請人來演高甲戲給仙媽娘娘看,一直到高戲演完結束的那一天,嶺頭村弟子才送百丈岩的仙媽回去百丈岩。五月,選好日子祈福,目的是求人口平安、五穀豐登、六畜興旺,那一天,每家每戶也要買祭祀品來祭拜,而且要燒金紙。九月,選好日子祈福,人稱(放冬福),也要祭拜仙媽娘娘,目的是感謝仙媽保庇現靈。人口平安,豐收完成。十一月,選好日子祈福,人稱(謝冬福),這次的祈福,嶺頭村弟子又要到百丈岩請仙公、仙媽到嶺頭靈興宮的仙媽聚一聚,那時每家每戶都要買豐富的祭祀品到靈興宮祭拜,並邀請演高甲戲的到靈興宮演給仙媽、仙公以及其他的佛祖看,表示對仙媽的感謝,一直到公家與其他弟子謝完高甲戲結束了後,嶺頭弟子才送仙公、仙媽回去百丈岩,這樣才完成弟子對仙媽答謝之情。

講述者:李代體 岵山鎮嶺頭村 整理:羅進美

 

民間信仰諸多神明

根據傳說,每年諸多神明,各家各戶婦女都按照習俗進行拜祭。

每年正月初六,清水祖師生辰,正月初九天公生,二月初二土地生,二月十九日觀音佛祖生辰,三月十五帝君生,三月十九古平生,六月十八武安尊王生,十二月初四三代祖師生,七月二十九日司命炤君生,以上諸神的生辰,都必須請道士來觀燈、謝菜碗,點香火、燒金紙、拜佛、求神明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蓄興旺。每年的正月初,南山庵都有舉行一次的請帖和一次的迎燈,請帖和迎燈的時間和地點都由神明來決定。每年的八月十八清水祖師特祭,到德風清水祖師先人墓前拜祭。

到該地寺院或自己厝裏進行活動。

以上各種佛事活動,需用香、金紙、水果、素菜、菇類、肉羊、鞭炮等。

從事此項活動的多數為佛教信徒、大多是老年男女,但現今也部分是中青年男女,尤其女青年居多。

講述者:陳良瑞 岵山鎮鋪下2組 整理:陳達智

 

祭拜祖先

每年的冬至過年,都要煮很豐富的食品去祭拜祖先,這表示對祖先的尊敬,祖先才會保佑下一代的子孫平平安安、順順利利。

講述者:李金龍 岵山鎮嶺頭村 整理:羅進美

 

清朝前後祭祖、掃墓等

每年至南陳大祖,分佈各地的南陳子孫均派代表到鋪上大祖祭冬,清明前後後輩都到先人墓前清楚雜草,順墓牌字,上供品、燒金紙、點香和果品等。

每年冬至,南陳祖厝即大祖厝都有祭冬,分佈各地的南陳子孫後輩接到通知後,都派代表到鋪上大祖厝拜祖先,各地代表人數至少也有四、五百人之多,也有輪流到文溪祖先墓地祭冬。每年清明佳節,是後輩為先輩祭拜的好日子,清明前後各五日,後輩們便紛紛到先輩墓前,清楚墓地四周的山芼雜草,帶毛筆紅朱順墓牌字,後上供品,點香火,燒紙錢,跪拜先人保佑子孫後代福祿壽。

每年冬至,南陳後代分佈在各地的子孫派代表到鋪上大祖厝祭冬拜祖先,清明前後後輩們到祖墓前掃墓。

祭冬需有豬頭、羊(整只)、菇類菜碗、果品、香、金紙等,祭墓毛筆、紅、果品、金紙、香等,從事活動均是先人的後輩子孫、男女、成人、小孩均有參加。

講述者:陳良瑞 岵山鎮鋪下村 2組 整理:陳達智

 

商業祭拜

這裏的本地都有一種鄉風,如果自己要做什麼買賣生意,都要安上土地公位祭拜,這樣生意才會財源滾滾,順順利利。

講述者:李金龍 岵山嶺頭村 整理:羅進美

 

古時五峰岩的禁約

五峰岩的禁約從民國十一年制訂並施行,一直延續到解放初,後隨時代變革,就停止了。

岵山五峰岩每年都有進行許多佛事活動,還有議定保護農田收稅和居家財務安全等的規約。據民國十一年就有記載著有關禁約,如:一禁社內凡有失落物件,家器以及五穀蔬菜等物,許失主鳴鐘會眾遍處搜尋,若獲真髒者,除賠價外,仍罰戲全台,分餅五十角,大灼三對,大金三千。

一禁社內不許牽牛羊飼岸草,取拾螺殘害五穀,違則鳴鐘會眾,議罰大金三千,大灼三對,糕仔四百塊

一禁社內不許放鴨落田殘害五穀,違則鳴鐘會眾趕入五峰岩烹宰吃。

一禁五峰岩、石城寨、埔邊宮不許堆積毛草以及打禾麥污穢,務宜清淨,違則將毛草燒化,仍後議罰大金三千,大灼三對以敬神明。

一禁社內凡要迎接佛像者須用轎扛,不得手抱,違則罰大金三千,大灼三對以敬神明。

另有一條是,逢石城寨凡有事要鳴鐘磬響,八甲應當齊到五峰岩相議,如社甲拖延不到,議罰大金三千到三塊宮焚香仍後議罰。

注:早時鳴鐘都是用人提銅鐘登上石城寨之城牆上向四方敲響,鐘聲在境內人均可聽到。五峰岩埔美社佛境含茂霞、和林、鋪下村。早時的鄉村行政區域和保甲撤拼多變,但佛社境界和社甲至今依舊。

埔邊宮在豪林舊頂街,現已無跡,當時敬奉的應該是一尊聖候,據有記載的聯文是:

位至王侯尊且貴,為國為民勤社稷,才兼文武聖而神,盡忠盡義享春秋。

五峰岩社含茂霞、和林、鋪下村,信仰的村氏達2000多人

講述者:陳文慶 岵山鎮和林村 6組 整理:陳清海

 

厝借人死,不借人生

本地人常說:厝借人死,不借人生,意思是說:如果厝借人死自家的風水不會被占去,而厝借人生,自家的風水就會被人搶去,所以我們本地人的厝不會借給別人生孩子。

講述者:李代體 岵山鎮嶺頭村 整理:羅進美

 

打尺

打尺活動是二十世紀四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一種兒童遊戲活動,現已很少有人玩了。

參加活動者 2人以上,在地上畫一直線為起點,把尺子放在直線上,遊戲者手持木棍蹲下敲擊尺子一頭,使之跳起,用木棍把跳起的尺子擊向遠方,尺子落地後再以那個地方為起點重複擊出,如木棍擊不中尺子即停止,在該地放一石塊,換其他人從起點處做同樣動作,做後看誰擊得遠。

 1)木棍如擊不中跳起的尺子即停止活動。

 2)木棍可以連續擊跳在空中的尺子。

 3)擊得最遠者為勝方。

講述者: 陳義群 岵山鎮塘溪村 6組整理:陳金土

 

滾錢

滾錢活動是二十世紀五十、六十年代兒童遊戲之一,現今已沒人玩了。

滾錢活動是 2人以上參加的競技活動,玩者在一平坦的硬地面上,用兩塊磚頭支成一個斜面,每人手持一古銅板,讓銅板落在斜面上,沿斜面滾沖出地面,靜止後,遠者持該幣瞄準近者的銅板丟擊,擊中者為勝方。

若多人遊戲,最遠者用銅板擊中次遠者銅板,再持續丟擊中下一個較遠者,連續擊直至全部銅板,如丟擊不中,則停止,有不中的銅板主人持該銅板丟擊下一枚銅板,一次玩完,可再次利用斜面重複遊戲。不玩了,最後統計出丟中銅板次數的多少定勝負。

磚塊 2塊或一塊磚頭,另有一處支撐物(如石塊、臺階)即可,玩者每人有一個古銅板。

講述者:陳義群 岵山鎮塘溪村 6組 整理:陳金土

 

玩封厝(忘國)

“玩封厝”是二十世紀四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我處流行的兒童遊戲活動之一,現在已很少人玩這種或動了。

參加活動人數一般為 6-8人,平均分成 2組。兩組在相距十多米遠的地方,取一磚頭(或石頭)作為“厝”,各組各派一人守“厝”,其他人去封對方的厝,對方的人也要求封自己人的厝,雙方人互相追逐,如一人被對方抓摸到即為對方俘虜,需站到對方設置牢房內(圓圈)己方人再設法營救,加入封厝行列。

 1)只要有一人踩到對方的磚塊而不被抓住即完成封厝算贏了。

 2)要去封對方的人只要被對方摸到身體任一部位即被俘虜。

 3)營救者把被營救人拉出圈外即營救成功,如被對方人摸到即被俘虜。

 4)任何一方所有人都成為俘虜也算輸。

這是兒童常用遊戲方法,一塊較寬闊的場地。

講述者:陳義群 岵山鎮塘溪村 6組 整理:陳金土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