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岵山永春六中 »

永春六中四十年簡史

作者:陳清圖  來源:永春文史資料.第14輯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01日

永春六中四十年簡史

岵山鎮位於永春縣城西南,山明水秀,人煙稠密,乃我縣著名僑鄉。旅外僑胞遍及東南亞各國,以其長期在外謀生的親身體驗,強烈感受到提高文化科學水準至為重要,於1930年倡議在家鄉岵山創辦中學。至1947年,海外熱心人士奔走籌畫,募集資金,終因國內社會黑暗,政治腐敗,而未能實現。

1949年 8月23日永春解放。翌年,岵山歸僑陳誦略、陳雲推諸鄉賢重新倡議興辦中學,在區長陳友平支持下,組成20余人校董會,陳誦略任首屆校董會主席。經校董會積極鼓動,印尼僑胞陳甘祀於1950年捐資人民幣 1.1萬元建校舍,定名為“振華院”。經申報省文教廳核准,於1951年 3月30日命名為“永春私立新星中學”。 3月30日為建校紀念日,即源於此。是年秋季正式開學,招收初中一年級兩個班,計 107人,聘陳克摶為首任校長,聘請教職工 6人。學校初辦維艱,舉凡圖書儀器,運動器械,食宿場所均尚匱缺。但師生員工深愛繈褓之中的“新星”,因陋就簡,借住岵山陳姓宗祠,經費則由校董會向海外熱心家鄉教育事業人士募捐和附加徵收屠宰稅解決。

1952年春季,招收初一年新生一班,原初一下兩個班拼為一個大班。當年秋季再招收初一新生兩個班百餘人。隨著班數增加,規模擴大,校舍問題日益突出。1952年國慶,印尼僑胞陳金湯歸來參加國慶觀禮並返鄉探親,獲悉校舍不足,邀旅印僑胞陳甘祀等16人捐資人民幣9000元建教室 1座,命名為“群眾院”,蓋取意眾人捐資所建。為解決私立學校靠學費維持不了經費之難題,人民政府自1953年起撥給教職工工資補助款,並發動群眾捐獻現金、設備襄助。

1954年 2月,“新星中學”被省教育廳接收,改為公辦,師生員工備受鼓舞,教師認真教學,學生刻苦學習蔚為風氣,當年中考成績斐然。

1955年春,上級委派黨員幹部來校加強領導。由於加強了學校思想政治工作,正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知識份子政策、僑務政策,學校進入發展壯大時期。學校改為公辦後一度停止活動的校董會恢復組織,積極開展工作,取得顯著成績。當年秋,旅居印尼椰城、茂物等地的僑胞陳大締等27人捐建“椰茂院”教室 1座及教師宿舍 1座。1956年,印尼僑胞陳永鎮、陳體研合建辦公廳 1座。此時學校已有初中 3個年段 6個班級,學生 300多人,教職工20余人。

為適應社會主義建設飛速發展的需要和滿足群眾提高文化教育水準的迫切要求,學校擬擴大規模,增設高中部。消息傳到印尼,獲得陳超群等多人的贊同,在籌建高中部教室 1座、大禮堂1座及教師宿舍1座的同時,又著手籌集高中辦學經費。新加坡、馬來西亞僑胞陳承丕等30餘人也集資捐建“星馬院”教室1座。

1957年秋,經省教育廳批准,增設高中部,招收新生50余人。至此我校已成為繼一中、三中之後永春第三所完全中學。

1960年,首屆高中學生畢業,參加全國高校招生考試後全部升入大專院校,打響了增辦高中班以來的第一炮。此時,全校高、初中21班,學生近千人,教職工80余人,已具中等規模。

1958年受極“左”路線影響,學生削弱了文化知識學習。隨後國家貫徹國民經濟調整“八字方針”,學校自1961年開始採取一系列調整措施,加強教學工作,逐步恢復了正常的教學秩序和良好的學習風氣。由恒源公司陳新民捐建的“科學樓”於1964年落成,原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親筆題字。學校從此有了專門的圖書館和實驗室。

從1966年開始的10年“文化大革命”使全國陷入內亂,學校處於無政府狀態,教學設備、圖書資料遭受損失。

1976年粉碎“四人幫”,全面清除“左”的影響,糾正了過去的冤假錯案,落實了党的知識份子政策和僑務政策,學校的教學工作與生活秩序逐步恢復正常,教學品質穩步提高。自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至1984年,計錄取大學79人,中專97人。1979年校董會再次恢復活動後,大力開展僑務工作。1981年30周年校慶期間,陳超群、陳寶瑾、陳秀明、陳錫石等贈送彩電 1台、收錄機 3架及體育用品、服裝,陳秀明、陳錫石捐資3000元港幣,鄭玉窗等捐資人民幣4000餘元。1984年由陳秀明、陳寶瑾、陳錫石、陳吳愛惜、鄭秀月等五位僑親捐建的3層教師宿舍樓1座落成。

1984年、1986年兩度調整、充實學校領導班子後,學校加強了管理,各項工作在原有基礎上有長足進步,教學品質明顯提高,面貌發生重大變化。1984-1985學年度首次獲縣“教育先進單位”稱號,1989年獲“泉州市校園治安秩序整頓先進集體”及“永春縣安全保衛先進單位”稱號,學校黨支部獲永春縣“先進黨支部”獎旗,學校工會獲縣“先進基層工會”獎狀,校團委獲“泉州市少先隊工作先進集體”獎牌及縣“先進團委會”獎狀。1990年校工會被評為縣教育系統“先進基層工會”,團委會獲泉州市青少年“雷鋒行動系列活動優秀組織獎”等。在高中實行優先照顧重點中學制度,我校新生素質相對較差的情況下,“文革”後至1990年,錄取在大專、中專、技工、職業中專的有 321人,其中從1985年至1990年錄取大學32人,中專、技工、職業中專 113人。學生有82人次在華東區、省、市、縣學科競賽中獲獎。在每年一度的縣中學生運動會上初中組男女團體總分名列第三或第四名,1990年躍居第二名。

校董會經兩次調整、改組,更好地發揮了連結海內外鄉情的橋樑作用,廣泛開展了海外聯誼活動,僑親為學校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1987年12月旅居馬來西亞僑親陳女士捐資25萬港元,興建 3層1172M2“陳薰相夫婦紀念大樓” 1座。該大樓的落成及教學儀器、設備的添置,大大改善了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的教學實驗條件。

1988年新加坡陳義明捐資人民幣 8萬元設立我校首筆獎學獎教基金。隨後香港陳吳愛惜捐資人民幣 5萬元為我校設立第二筆獎教基金。印尼陳秀明每年匯款人民幣3500元用於獎教。菲律賓陳金爐捐贈獎教金人民幣 2萬元。新加坡鄭振樹捐贈組合音響、百科全書各 1套。香港黃擇權捐贈中、英文打字機各 1架、擴音器 1台、收錄機 2架。這階段捐獻辦學經費的還有陳步啟人民幣1000元,陳銀枝港幣3000元,陳進策美元 500元,陳超群、陳寶瑾港幣各3000元,陳甘祀夫人港幣2000元,陳吳愛惜港幣 1萬元。

建校40年,已畢業高中26屆,初中35屆,累計7000餘人。他們離校後,或升學深造,或參軍,或就業,在建設祖國和保衛祖國的各條戰線上施展才智,拼搏奉獻。原中國女排主力隊員陳亞瓊即是其中佼佼者。

建校40年,已建成擁有60畝校園,16座總建築面積9450M2校舍和基本能滿足教學所需的圖書、儀器等設備,中等規模的完全中學。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校舍及相當部分的設備來自海外捐贈,凝聚著愛國僑親和港胞的心血。

建校40年,伴隨著祖國前進的步伐,經歷了初創維艱,繼而發展,“文革”受挫,終又上升的不同歷史階段,形成了愛祖國、愛學校、講團結、求進取、勤教好學、艱苦創業的優良傳統和作風。這對於今後繼續辦好學校,可謂彌足珍貴,有待繼承和發揚。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