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首頁 » 岵風情 »

永春岵山:千年古鎮的閩南風

作者:  來源:福建日報  更新時間:2015年05月10日

永春岵山:千年古鎮的閩南風

2014年12月18日

這個小鎮,就是位於永春縣的岵山鎮。因為這些古老的遺存,該鎮先後有茂霞、塘溪、鋪上、鋪下四個村入選“中國傳統村落”,並成為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規劃中的歷史文化村鎮保護區域。

保存完好的李家大院

這是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鄉村小鎮——田園、樹木、屋舍以及一群居住其中的普通群眾,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人們每日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這又是一個並不同于普通村鎮的鄉村小鎮——千年古鎮留存著大量保存完好的古厝、古樹、古寨以及古街,許多村人即使遠走海外也念念不忘,就連一些遊客來了也不想走,他們說這裏有他們記憶中的“鄉愁”。

這個小鎮,就是位於永春縣的岵山鎮。因為這些古老的遺存,該鎮先後有茂霞、塘溪、鋪上、鋪下四個村入選“中國傳統村落”,並成為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規劃中的歷史文化村鎮保護區域。

一棟閩南民居的代表作

紅磚、赤瓦、白石基,斗拱、樑柱……

從泉三高速永春出口下,綠油油的稻田之中隨處可見一座座古舊的平房,這裏就是有“閩南古建築博物館”之稱的岵山鎮。

在這個鎮域面積54.3平方公里、擁有 2萬多人的鎮上坐落著 350座宋代至民國期間的古厝。這些古厝經過上千年的變遷,早已形成獨特的閩南建築風格,其中,也不乏中西方文化在建築上的交融。

“紅磚白石雙撥器,出磚入石燕尾脊”。隨便走進一座古厝,都可見厝內精美的古木雕、磚雕、石雕、泥雕,形態各異,栩栩如生。雖然,由於年代久遠,不少古厝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壞,但整體格局依然清晰——上下兩落、兩旁廂房、中有天井。

在這些古厝當中,不能不提到位於塘溪村的李家大院。

李家大院,也稱福興堂,建於1942年,為二進懸山式土木磚石結構,整座建築面積達1400平方米。它的建造者就是當時與陳嘉庚先生齊名的愛國商人李武宗及李武庸兩兄弟。

整座古厝由正門、門廳、天井、兩廂、正廳和左右護屋組成,為“回”字形結構,共有22個房間、 6間廳堂、 5個天井。古厝的門戶、窗櫺、廊簷、角柱、柱礎等都飾有大量的木雕、石雕和泥塑。其中,最令人歎為觀止的是內容為古代民間傳說或者典故的鏤空石雕,雕工細膩,人物栩栩如生。

“每一尊石雕、木雕,幾乎都運用了圓雕、線雕、浮雕、鏤空雕等多種手法來進行雕刻。哪怕只是一個廊口柱頂部的雕飾或是簷口的垂蓮柱,也可能是一件擁有幾十個人物的組雕藝術品。有時候觀者要繞著這些雕塑一圈,才能看清群像的全貌和每個人物的動作、表情與姿態。”該鎮黨委書記周伯祥介紹。

除了整體做工嚴謹,整座建築十分講究色彩搭配,紅、綠、白等因圖案、建築形式而相間搭配,令整座建築顯得大氣而有格調。

除了這些精美的雕刻外,厝內的書法、繪畫也都大有來頭,彙聚了近代著名畫家李霞,書法家、詩人、末代舉人鄭翹松和著名瓷畫家陳堯民等的墨蹟與畫卷。

“整座建築的裝飾集中反映了地域文化與印度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南洋文化、華僑文化在建築、裝飾藝術上的碰撞和融合,是民國後期閩南民居建築的典型代表作。”周伯祥說。

一片見證歷史的百年荔枝樹

走在岵山古鎮,除了星羅棋佈于田園之中的古厝,令人流連忘返的還有那一株株根植于房前屋後、林蔭如蓋的荔枝樹,這裏的人習慣把它叫作“風水樹”——不僅因為它樹形美觀、生長旺盛,可以為人遮風擋雨,還因為它可以為村民們創造財富。

岵山鎮四周皆山,中間為平地,整個恰似盆地,加上這裏四季氣候宜人,這樣的天時地利也孕育了皮薄核小、肉厚汁多、味道清甜的岵山荔枝。

在這裏,還流傳著一個與荔枝有關的故事。宋代大政治家、書法家蔡襄出任泉州太守時,曾在永春品嘗了岵山荔枝。這位荔枝行家,覺得岵山荔枝味較之興化荔枝更佳,籽核比花生米還要細小,樹冠也比興化名種“狀元紅”高大濃綠,他興致盎然地把岵山荔枝列入名種,載入他所著的《荔枝譜》中。

如果說,古厝是古鎮歷史固化的記憶,那麼,這些根植其間的荔枝樹便是古鎮活的見證,是古鎮發展的“活化石”。

也許正是因為岵山荔枝這種獨特的風味,讓這裏的村民對荔枝樹有著特別的感情——這裏的人們習慣于房前屋後種植荔枝樹,並代代相傳。如今,全鎮共有荔枝樹萬餘株,其中百年以上荔枝樹達1811株,200年以上的荔枝樹有380株。

“這些百年老樹已經是古鎮的一張名片,每年一到夏季荔枝成熟時,紅彤彤的果實掛滿枝條,許多遊客都會慕名來到樹下拍照、採摘。”茂霞村村委會主任陳建華說,特別是村裏兩株樹齡在 500年的荔枝王更是吸引遊客,“最多時,一株可以採摘1000公斤,按今年均價每公斤30元,可產生 3萬元的經濟效益”。

不只是效益,對於這裏村民們來說,那荔園更是他們童年時的“百草園”。“我們小時候,孩子整天都在樹下玩耍,調皮的有時還爬上樹掏鳥窩。特別是夏天時,樹下特別涼快,左鄰右舍的大人們都愛聚在樹下‘講古’。”陳建華說。

為了保護這些古鎮的“風水樹”,岵山鎮還有不少的故事,其中之一就是對古樹進行衛星定位。

岵山鎮是永春的南大門,近年來,一些道路開發、部分工業專案或通過該鎮或選址該鎮,如何在建設中為這些古荔枝樹“讓路”?為此,岵山鎮請來了科技高手助陣,特地聘請專業隊伍,採用 GPS衛星定位對每一棵古樹進行衛星定位,將古荔枝分佈的地點,在基本圖上進行標注,並建立資料庫,“有了清晰定位,保護工作便有了科學依據”。

如今,“厝在樹中,樹在田中”,在古鎮內處處可見。

一座彰顯孝義的巍峨古寨

除了古厝、古樹外,在這裏還有保存完好的福茂寨、石城寨等古寨及民國古街等“古早味”,這裏不能不提到的是一個與“孝”有關的古寨——福茂寨。

福茂寨位於茂霞村,建于明朝,至今已有 480多年的歷史。全寨占地面積20畝,寨牆高2-3丈,環寨一周,方圓4裏有餘,巍峨雄偉。站立在寨牆上,放眼四顧,整個岵山美景盡收眼底。

福茂寨原是個小山頭,樹林茂密。明嘉靖年間,建寨始祖陳員渠,時任泉州戶糧司。他娶了個岵山姑娘,當時岳父家就在山腳下。有一次陳員渠來岳父家做客,看中這個小山頭。陳員渠三番五次提出要在小山頭上建個寨子,可是岳父不答應。

有一次,岳父的腳被毒蛇咬傷,若不馬上送醫,會有生命危險。當時交通極為不便,要把老人家從山裏抬出來絕非易事,陳員渠的兒子不願意救治他,老人家傷透了心,正好陳員渠上門拜訪,他將岳父送醫救治,挽回了一條命。此後老岳父被感動了,准許他建寨。寨子建好後,陳員渠在此繁衍生息。

“因為一個‘孝’字,才有了今天的福茂寨。”當地村民說,古寨對於今人同樣有教化的意義。

位於茂霞五峰岩的石城寨,整座圍牆全部用石頭壘砌而成,寨內有廟祠,亭台,還有姿態各異、表情豐富的十八羅漢雕像。

除了古寨外,古街一樣別具特色——兩邊建築有著閩南傳統古厝的紅磚和飛簷,但已不像傳統古大厝那樣明顯,一層廊柱和二層陽臺柵欄則採用西式的建築風格,雕飾精美,樣式獨到。

“古街是按照閩南特色的街道佈局,因為建於1930年,建造時建築風格受到了西方建築風格的影響,所以具有中西結合的特色。”

如今,古街內的民眾除了少部分外出經商工作,大部分仍在此居住,繼續著以前的傳統生活方式,處處一派怡然和諧之景。

此外,古鎮至今仍保留著閩南非物質文化遺產掌中木偶、南音等,走進古鎮,不時可以在古厝或者古荔枝樹下邂逅那已回蕩千年的悠悠古樂。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