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宗彦賢達 »

校尉公派下近現代名人錄

錄入:陳承溢  來源:本站原創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18日

校尉公派下近現代名人錄

陳時景

時景君,校尉公第三十世孫,一九二八年生於岵山龍閣。家境貧寒,一九四八年為逃避壯丁往越南打工謀生。在海外幾經奔波周折,逐步積累資金,從事經商,生意日趨興旺。一九七三年越南排華,他扶老攜幼,逃往美國,繼續潛心奮鬥,家業又復興、發達,遂抽出部分資金到上海開辦中外合資海產公司。

他身居海外,心系故園,於1995年回鄉謁祖省親,目睹龍閣小學齡前的校舍不能適應教育事業發展,決定獨資興建教學樓。後因資金無法按時到位,竟毅然決定將購置於廈門的私有房產出售,所提人民幣70多萬元,全數捐建教學樓等。經濟好轉以後,慷慨解囊,贊助岵山僑聯經費,捐資為家鄉造橋修路,植樹造林,建設柑桔基地等。

時景君愛國愛鄉,熱心教育事業的事蹟感人肺腑,深受人們的普遍讚譽。

贊曰:

時雨滋桑梓;景行煥譜牒。

 

陳孝先

孝先君(又名乃璣),校尉公第三十一世孫。其曾祖父陳盛煉,於清朝中葉,自閩永春小岵南山塘邊溪(即今塘溪)芸尾厝遷往浙江省蒼南藻溪街定居。浙江省《蒼南縣誌》記載:陳孝先(一九一○~一九八○),字介,藻溪人。民國九年(一九二○)於溫州甲種商校畢業,就讀于武昌商業專校預科,又轉上海聖約翰大學英文專修科。畢業後,在靈溪吾南高等小學教英文,十九年赴西北,先後任甘肅省民政廳視察員、財政廳秘書、青海省財政廳秘書、甘肅省民樂縣縣長、陝西省會計處專員。在民樂縣任縣長時,創辦縣辦第一所女子中學,還自費辦回民浴室。在西陲二十年,依然兩袖清風。解放前夕,與邵力子商討後,決定留在大陸。一九五四年回鄉時衣履破舊,經濟拮据,後任蒼南縣政協委員。

 

陳恩趁

恩趁君(一九一五~一九九二),校尉公第三十一世孫,祖籍南安詩山林柄。自幼聰敏穎悟,篤志力學,耕作不輟。一九三四年往菲律賓古達描島營生,從事商務,勤奮儉樸,嚴謹律已,守信仗義,竭誠服務僑民,深受僑親擁戴,成為當地僑領。曾任古達描島商會會長、南安縣商會名譽顧問等職。

恩趁君身居海外,情系桑梓,熱心故鄉教育事業。一九八四年返回家鄉,竭誠呼籲擴遷詩鍾學校,組織詩鍾校董會,運籌帷幄,發函各埠集資,鼓勵海外鄉賢解囊襄助。他在村委會和海內外鄉親的鼎力支援下,艱難勞瘁,集資歷人民幣二百六十多萬元,順利地建成詩鍾學校教學大樓,建築面積達四千多平方米,改善子辦學條件。繼之,又率海內外族親捐資設立學校獎教、獎學基金會,受到社會公眾廣泛讚譽。他熱心家鄉公益事業。為弘揚宗功祖德,效法先祖懿行,邀集族親共襄籌謀,取得海內外族親共識,捐資重修宗祠、祖墳,讓列祖列宗再啟安榮,神位入龕安坐。他多方籌集資金,在村委會的支援配合下,發動鄉親鋪設全村道路的水泥路面,對家鄉交通建設作出了很大貢獻。

恩趁君為人忠厚,質行和平,敬長和鄉,敦親睦族。曾積極配合永春小岵南山陳氏宗親聯誼會幫助坑仔口族親收回祠產權。他志切承先,心存啟後的宏願義舉,蜚聲內外,堪為吾族後世楷模。

 

陳文獅與“榜舍龜

文獅君(一九○六~一九八六),字礽玉,號錦福,校尉公第三十一世孫,小岵磻溪人,小岵“榜舍龜”的製作能手和傳人。

小岵“榜舍龜”相傳二百餘年,現今在閩南和華僑中享有盛譽。文獅君二十九歲開始製作“榜舍龜”,技術日臻精細,成為遠近聞名的“榜舍龜”製作行家能手。他製作的“榜舍龜”,講求質量,精選優質糯米、綠豆、白糖、金桔為原料。糯米磨粉製作龜皮,綠豆去皮磨碎拌以白糖及金桔末為龜餡,用豆腐皮作為龜墊,裝入蒸籠炊熟。龜皮柔嫩細薄,龜餡香甜、酥鬆、清涼可口。豆腐皮墊光滑,既可食用,又便於包裝攜帶,是宴請賓客,贈送親友的佳品。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視察永春小水電時,品嘗他製作的“榜舍龜”之後,讚不絕口。一九八四年三月六日,《福建日報》發表《眾人稱道“榜舍龜”——訪永春“名牌小食”專業戶陳文獅》的通訊文章後,他製作的“榜舍龜”更加名聞遐邇,各地的光顧者絡繹不絕,旅居外地的鄉親回來探親,也經常把“榜舍龜”帶去饋贈親友。

文獅君盛年時就把“榜舍龜”的製作技藝傳授給後輩。現在他的後裔有十多人從事“榜舍龜”的加工製作,使這傳統珍品世代相傳,後繼有人。

 

陳永鎮

永鎮君,校尉公第三十二世孫,祖籍岵山茂霞,年青時往印尼經商,憑其聰明才智,銳意進取,開拓拼搏,先後經營玻璃廠、恒源布行,事業發達。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又在香港創辦珠江電影院。他熱心故鄉教育事業,於一九五六年與體研君合捐人民幣(下同)一萬三千元,興建永春六中“永體院”辦公廳;又與體研君等僑親合捐二萬二千元,興建“樹人院”和“躍進院”教室等;一九五八年捐資一萬八千八百三十一元,合建“禮堂”(總投資五萬六千元)。永鎮君的奉獻精神,值得後人敬仰。

 

陳章太

章太君,校尉公第三十二世孫,一九三二年生於永春仙夾美寨。小時家境貧寒,吃苦耐勞,勤奮讀書,學習成績優秀。在崇賢中學就讀時任學生會和縣學聯幹部,在廈門大學就讀時任學生會副主席,並加入共產黨,畢業後留校任教。一九五六年調北京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工作,後任副所長和《中國語文》雜誌副主編。一九八三年調至國務院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任秘書長、副主任、常務副主任,兼任中國應用語言學會會長等職,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

他長期從事語言學的研究,曾主持創建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任所長、研究員;創辦《語言文字應用》刊物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應用語言學系,任系主任、教授,親自培養研究生;參與創辦《中國語言學報》,並發表多篇重要論文。他先後應邀赴美、日、英、法、韓等國講學,曾任日本國立一橋大學教授,香港理工大學研究員。他的專著有《福建省漢語方言概況》《語言美和精神文明建設》《永春方言志》《閩南語研究》《邵武方言志》等;主編的書有《普通話基礎方言基本詞彙集》《語言文字應用研究叢書》等;發表論文一百多篇,其中有十幾篇被譯成英、日、韓文,在國家或國際刊物上發表。

章太君對我國語言學了建設和發展作出重大貢獻,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高度重視。《中國現代語言學家》《中國當代知名學者辭典》《中國當代社科精華》《中華英才薈萃》《光明日報》、香港《世界名人錄》、“美國之音”,英國康橋《國際名人錄》、日本國家電視臺、韓國《東南日報》、新加坡《海峽時報》等二十多家報紙、電臺、電視臺、雜誌、辭典、名人錄對他作了專文或專條介紹。一九九三年獲國務院頒發的“對科學事業有突出貢獻”證書,享受國家級特殊津貼。

章太君的後裔陪穎,長子陳堅,大學畢業,赴德國留學後回國工作,次子陳永,上大學二年後,去日本留學,在日本就業。

 

陳進策

進策君,又名冠廷,校尉公第三十二世孫,一九二八年生二岵山磻溪。少小坎坷多蹇,歷經風雨滄桑,嘗盡辛酸苦辣;青年才華出眾,懷遠志而難於施展,生活陷入困境。新中國成立前夕,告別滿目瘡痍的故土,遠涉臺灣謀生,爾後躋身軍界,銳意進取,入軍校深造,勤勉有加,施展才華,晉升為上校軍銜。退役後任台中退伍軍人協會南區區會會長、臺灣伸峰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等職。

他素有濃厚的桑梓情,隔海望鄉思親。海峽兩岸關係“解凍”後,於一九八九年率夫人、兒子榮歸故鄉謁祖會親,目睹家鄉舊貌換新顏,不禁感慨萬千。當時岵山鎮政府正在倡導集資籌建岵山台聯活動中心。他率先捐獻港幣六萬八千元,並表示再奔走勸募。在他義重德高的感召開下,旅台鄉親紛紛心解囊認捐,集資任務順利完成,僅一年時間,建築面積達六百二十七平方米的“岵山鎮台聯活動中心大廈”終於勝俐落成。此外,他還先後捐資為岵山醫院增添設備,捐贈岵山中心小學辦公用具,捐款給岵山塘溪小學作為獎教獎學基金,兩次捐款給永春六中分別作為辦學經費和校慶獻禮,捐資為塘溪村開挖排洪溝、鋪設村水泥路,獨資重修崇德祖宇,捐資參加重修岵山“南山陳氏宗祠”等。累計捐資達人民幣四十多萬元,為家鄉公益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獲得永春縣政府授予“家鄉公益事業”的獎匾。

進策君心胸豁達,容人容事,敦親睦族,弘揚祖德。他同情改嫁後的嫂嫂孤苦無依,不究既往,勸其侄接回奉侍,生活費和去逝追薦功果等費用均由他支付。其侄孫一九九○年修建房屋經濟困難,一次性資助港幣三萬元。對他有滴水之恩的鄉親遇到困難,也在經濟上給予鼎力幫助。熱情接待往台辦事的鄉親,為其排憂解難。鄉親們對他的美德有口皆碑,遐邇傳頌。

 

陳顏玉雪

玉雪女士,校尉公第三十二世孫媳,出生於石鼓桃場,祖籍岵山磻溪,現定居香港。她溫柔賢惠,寬厚仁慈,樂善好施,心懷桑梓,熱心公益事業;以慈母之心言傳身教,循循善誘地教誨子女成材,惠澤於民。

玉雪女士嚴于律已,以自己的良好思想品德為榜樣,通過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如春風化雨,一點一滴滋潤滲透子女的心田。其子陳少煌自小耳濡目染,受到其母感染薰陶,茁壯成長,往香港馳騁商海。她又語重心長地教導其子經商之道應以誠信為本,取信於人。功夫不負有心人,其子事業有成,宏業大展,成為享有盛譽的實業家。

她教子成材,家業興隆,頻興義舉。先後獨資在家鄉建樓房饋贈幼稚園和老人協會合用,捐款為家鄉鋪設柏油路,向磻溪小學捐款作為獎教獎學基金,獨資在娘家桃場興建大樓饋贈魯國幼稚園。一九九二年回鄉會親,耗資人民幣數十萬元,分贈全村每位老人和各戶族親、近鄰、親戚朋友及岵山磻溪小學全體師生。一九九六年村民陳建國車禍夫婦雙亡,遺下年僅八歲的兒子及七十六歲的老母,生活無依。她深表同情,表示每年給予每人捐助人民幣壹千貳百元,直至小孩十八歲,老人享盡天年,祖孫感激落淚,她的善舉深受鄉親們的敬佩。

永春縣人民政府根據玉雪女士的貢獻,授予“熱心公益事業”獎匾。

 

陳天座

天座君,筆名高山,校尉公第三十二世孫,一九三○年生於廈門,祖籍岵山塘溪,現住居德化縣城關。

他出生四個月後,舉家由廈門遷回岵山,其父母英年早逝,承蒙小學恩師和親友幫助,進入德化縣鳳林慈兒院和德化初級中學當工讀生。於一九四九年七月間,參加共產黨領導的閩粵贛邊區遊擊隊活動。新中國成立後,歷任中共德化縣委幹事、副區長、縣檢察院檢察員、縣公安局副局長、公社革委會主任、黨委書記、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縣紀委書記等職。在主持紀委工作期間,嚴於律已,忘我工作,成績突出,福建省紀委於一九八九年授予他“優秀紀檢幹部”稱號,其事蹟載入《中共德化黨史人物》。

他離休後熱心社會公益事業,深受廣大群眾的擁戴,於一九九五年被推選為泉州市扶貧開發協會顧問、德化縣扶貧開發協會會長。他不負眾望,不顧年老體弱,誠心誠意地開展扶貧開發工作,倍受讚譽,泉州市扶貧開發協會於一九九八年授予他“熱心扶貧開發工作”獎匾。他關心宗族事務,於一九九五年首倡簽名建議編撰《永春小岵南山陳氏譜志》,並鼎力參加譜志的編審工作,不辭勞苦,背負照像器材,翻山涉水,拍攝小岵祖跡、風貌等照片,充實譜志內容,備受族親敬佩。於二○○一年小岵崇德祖宇管委會贈予他“丹心愛桑梓,馨德勵後昆”牌匾。

 

陳昌曲暨夫人郭楚

昌曲君,字清相,生於一九○六年,桃城榜頭人,校尉公第三十二世孫,其夫人郭楚,生於一九一○年。夫妻結髮七十余載,白頭齊眉,真是南極生輝,中天婺煥,世之罕有。

昌曲君出生南洋,年青回梓,力田為主,兼務小販,農閒肩挑醬油下鄉做小生意,以補家費,人稱“豆油曲”,平生公正率直,性格爽朗,胸懷開闊,松柏節操。楚娘勤儉持家,生性溫柔,人緣頗好,鄰裏和睦。婚後夫妻恩愛,生有四男四女,因經濟困難,次子賣于異鄉。他們雖是粗衣素食,過著清貧的農家生活,但夫妻相敬如賓,家庭和睦,情緒樂觀,勞動適度,終於壽考。現在兒孫昌熾繁衍,興旺發達,男孫七人,女孫四人,外孫十人,外孫女七人,曾孫和曾外孫十餘人,其中有四位男孫定居美國或商或工或讀。二老生活幸福,身心健康而延年益壽。

莫謂桑榆晚景,但見龍驤虎步,雖未登期頤上壽,難得雙輝壽星,可謂吾族典範,謹以此文褒之。

 

陳誦略

誦略君,校尉公第三十三世孫,岵山茂霞人,就讀於廈門大學,學業未竟,應僑親的盛情聘請,中途輟學,出洋任印尼安汶一商行經理,一九四五年回國定居。

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侵略軍佔領南洋群島主要城市。日軍進入安汶埠,燒殺擄掠,慘不忍睹。他迅速從商行後門逃走,雇一小舟,航行十七晝夜,抵達芒加錫,隱匿於偏僻荒山,開荒種植雜糧蔬菜,苦渡年餘,日本投降後,才回歸祖國。

他深切體會,富國強兵,首先必須興辦學校,培養人才。於是,回國後大力宣傳倡議在家鄉創辦中學。新中國成立後,他與陳雲推族親不辭勞苦,四處奔波,宣傳鼓動,聯絡鄉親,積極籌備創辦中學的各項工作。不久,得到旅居印尼的族親甘杞君的支援,捐資人民幣一萬一千元,在岵山石城寨南麓興建中學的首座校舍“振華院”。他一面向福建省教育廳報告創辦中學的籌備情況,請求予以審批;一面積極做好開學前的各項準備工作。於一九五一年三月三十日,經省教育廳批准,正式創辦了“永春私立新星中學”,即今永春第六中學。他對創辦家鄉中學,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被推選為中學第一屆校董會董事長。

誦略君雖已仙逝,但他的首創精神,值得世人的敬仰!岵山人民永遠懷念他。

 

陳甘杞

甘杞君,校尉公第三十三世孫,祖籍岵山鋪上。早年曾在集美商科學校和廈門大學就讀,後出洋謀生,居印尼椰城,自強不息,艱辛創業,擔任大華有限公司、民有有限公司總經理,宏業駿發。他事業成功以後,不忘故土的滋養,關心故園的教育事業。一九五○年得到家鄉正在籌備創辦中學的消息,十分高興,獲悉印尼歸僑雲推、誦略等族親正在為辦學而不辭勞苦,四次奔波辦理申請審批手續,籌集資金,毅然率先捐資人民幣一萬一千元,在岵山石城寨南麓興建校舍一座。甘杞君親自定名為“振華院”,既是紀念其先祖,又寓有振興中華之意。這對於“永春私立新星中學”(今永春六中)在一九五一年三月三十日順利創辦提供十分有利的條件。一九五三年又與體研君等僑親合資捐建“群眾院”教室,一九五八年捐資參加興建永春六中大禮堂。甘杞君的義舉,深受人們的敬佩。

 

陳孝元

孝元君(一八九九~一九七四年),字承乾,校尉公第三十三世孫,岵山磻溪人,幼時隨父舉家遷居長泰縣謀生。於一九○五年進入新式學堂求學,後到廈門省立第十三中學就讀,又往廣東國學文科深造。他勤奮讀書,聰穎寬厚,胸懷坦蕩,不計得失。

孝元君於一九二二年應聘回永春省立第十二中學任教,於一九二五年應族親的盛情敦請,毅然回岵山執教初級小學。他為在家鄉創辦完全小學,不辭勞苦,遠涉重洋,親自往新加坡、馬來亞、印尼等地籌資。在愛國僑親陳輝相等族親的熱情支援下,籌集五萬多銀圓。於一九二八年,在陳承年等族親的鼎力協助下,興建教學辦公綜合樓一千五百多平方米,創辦了岵山第一所完全小學,即今岵山中心小學,並被公推為首任校長。不久,辭去校長職務,回到磻溪小學執教,直至新中國成立前夕離職。

如今孝元君雖已仙逝,但他熱心教育,為家鄉教育事業的發展勞苦奔波的精神,值得人們永遠懷念!

 

陳增柏

增柏君(一九三三~一九九九年),校尉公第三十三世孫,祖籍仙夾美寨。于一九五六年福建師範學院化學系畢業,先後任福州第一化工廠技術員、科長、車間党支書、副廠長、廠長。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開始,先後任福州市科委副主任、經委主任、市工會主席、市委常委、福建省委候補委員等職,於一九九四年退休。

他長期從事經濟、技術工作,成績顯著,對福州市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多次被評為福州市、福建省勞動模範,一九七八年國家化工部授予勞動英雄稱號,一九七九年被國家化工部評為優秀共產黨員,被國務院評為全國勞動模範。他的敬業精神,得到各級領導的高度讚揚。病重期間,趙學敏等省、市領導多次前往醫院看望慰問,逝世後,福州市政府主持召開隆重追悼會。

增柏君熱愛故鄉,關心家鄉建設,經常為永春經濟發展出謀獻策,家鄉人民永遠懷念他。

 

陳金爐

金爐君,校尉公第三十三世孫,出生於岵山茂霞,早年大學畢業後,前往菲律賓謀生,任勞任怨,安分守已,執著奮鬥,事業有成。他雖身居海外,仍心系桑梓,熱心家鄉公益事業,樂育英才。一九八七年獨資捐建岵山中心小學教學樓——吉協樓;一九八八年向永春六中捐款人民幣(下同)貳萬元作為獎教金,向茂霞村老人協會捐款一萬元作為活動經費;一九九二年捐資十二萬元重修祖宇;一九九五年捐資五萬元參加興建永春大橋;二○○二年春捐資歷十七萬元重新裝修“吉協樓”外牆等。金爐君及其賢內助周素娥女士的奉獻精神,深受家鄉人民的讚譽。

 

陳銀枝

銀枝君,校尉公第三十三世孫,一九二九年出生於岵山鋪上窮苦家庭,一九四九年到臺灣謀生。為人豪爽誠懇,憑其聰穎勤奮,經過一番艱苦拼搏,由文盲苦力逐步發展成為企業家。

他初到臺灣飽經風霜,沒有文化謀職艱難,靠做苦力維持生計,如饑似渴自學文化,提高知識才能,後步入教育、郵政、銀行等行業任職員,從而擺脫困境。但他不滿足現狀,開始籌措資金經商,以誠信為本,善於經營,獲得成功。以後又瞄準國際市場,創辦傢俱廠,生產多種高質量的新式傢俱,暢銷美、日、德、泰等國家。如今事業蒸蒸日上。

他雖身居異鄉,而心懷故園,但欲返困難。於一九八六年首次返梓,目睹故鄉新貌,感慨萬千,毅然慷慨捐資設立岵山群力小學獎教、獎學基金。幾年來,又先後捐贈群力小學及幼兒班課桌椅二百多付及各種文體活動器具等設備,捐贈岵山中心小學教師辦公桌椅等,捐贈永春六中辦學經費,合資捐贈岵山醫院“透視機”一部,捐資參建岵山台聯活動中心大廈。

他尊宗敬祖,緬懷先輩。為弘揚祖德,領頭捐資重修“南山陳氏宗祠”和西洋敦祖厝。熱心支援編寫《永春小岵南山陳氏譜志》,主為“籌編譜志之舉,實為吾宗近代一大要事,是完成創世紀的重大任務。”不僅本身捐助可觀經費,而且積極發動旅台族親捐獻港幣一萬多元。還發動旅台族親捐資救助浙江蒼南受災族親。每逢返鄉都上山祭掃祖墳,臨別之時都要在其雙親靈牌前含淚拜別,深受族親敬佩。

銀枝君熱心家鄉公益事業,十多年來,捐資人民幣四十多萬元。為表彰他的奉獻精神,永春縣政府授予“熱心公益事業”獎匾。

 

陳俊義

俊義君,筆名豁然,校尉公第三十三世孫,生於一九三四年,祖籍岵山茂霞,永春六中初中畢業。一九五五年應徵入伍,任連隊文化教員,通過自學考試,取得大專學歷。五十年代末調任師團文化教員,專管新聞工作。一九六○年被評為全軍文化教育積極分子並出席全軍文化教育積極分子代表大會,受到中央領導的接見。一九六三年任師部專職新聞幹事,一九六九年調大軍區《前線報》社工作,先後任記者、編輯、處長。一九九三年由正團級晉升技術七級,享受副師級生活待遇。

他在部隊積極進行業餘文學創作。五十年代中期的代表作《將軍拉風箱》被選入中國詩歌總匯,《小小說創作經驗談》,得到大軍區推廣。一九五八年與林微潤聯手創作和發表了電影文學劇本《天湖山》。六十年代創作的報告文學《爐火映丹心》、《把思想工作做到心坎上》被全軍評為優秀作品,出了單行本。一九六五年被評為全國業餘青年創作積極分了並出席表彰大會,受到周總理的接見。

在八十年代,單騎遊晉度、閩江、九龍江、汀江,沿岸考察,創作了四十餘萬字的遊記散文和歷史隨筆。在《神州晚報》上開闢“千里閩江行”專欄,連載二年。代表作《瞿秋白就義專訪》發表後,《新華文摘》等十多家媒體紛紛轉載。文藝通訊《尋根之路紀遊》描繪閩台血緣關係,得到《人民日報》海外版的舉薦,榮獲《人民日報》遊記作品一等獎,海外十多家媒體先後轉載這篇作品。他先後被吸收為福建民間文藝家用協會會員、臺灣研究會研究員。

他在傳媒生涯中,兢兢業業,熱忱謳歌典型,在省級以上報刊發表各類文章二千多篇,二百多萬字,編輯各類稿件三百多萬字。重視新聞理論學習研究,寫出一批優秀學術論文,多次參與新聞學術討論的組織工作,與他人聯手編輯二本新聞學術論文選集,填補了福建新聞論文專著的空白。先後榮立三等功三次,獲得全國新聞協會“榮譽證書”和獎章。曾被樹為大軍區新聞工作標兵,在《前線報》上開闢“向陳俊義學習”的專欄。獲得《解放軍報》和《前線報》十多次獎勵,兩次評為福建省優秀新聞工作者,榮獲“福建社科聯先進工作者”稱號。曾被選為福建新聞協會理事、副秘書長和福建新聞學會副秘書長、常務理事。

俊義君的後輩賢哲,其子曉龍,生於一九七二年,十六歲起就在報刊上發表文章,現在已在《福建日報》、《福州晚報》等刊物上發表各類文章一百多篇,逾十五萬字。一九九四年被福州市作協吸收為會員,任《福建航運報》社編輯,一九九六年被破格晉升為副主編、主編。

 

陳少煌

少煌君,校尉公三十三世孫,陳顏玉雪公子,祖籍岵山磻溪,永春六中高中畢業。於一九七三年往香港定居,受聘為公司職員,忠厚誠實,工作肯幹,升為部長。後辭職自涉商海,拼搏進取,以銳利的眼光瞄準國際市場,以過人的膽識先後創辦巨集達貿易公司、巨集輝紡織有限公司、巨集通紡織公司、巨集達貨倉有限公司等企業,專營棉布生意,業績斐然,成果豐碩,成為享有盛譽的優秀實業家。

少煌君在商業競爭中機智沈著,堅守誠信的經商之道,以誠待人,信譽很高。他孝順慈母,對她體貼入微,凡商務、捐贈等重要事項均主動與她商定;其母樂善好施,熱心舉辦公益事業,需要人民幣一百多萬元,他遵從其旨,如數提供,玉成其事,以遂其志。他對故園和母校懷有濃厚深情。於一九九二年捐獻人民幣一百萬元興建永春六中體美音館,落成後率領籃球隊回鄉,在該館舉行“少煌杯”籃球友誼賽,並捐資人民幣五萬元作為賽事費用。又合資捐建磻溪小學教學樓,參加捐資修建和塘水泥路等。他對母校老師情義深長,陳志行老師因車禍腿部受傷臥床,醫藥費困難,即捐助港幣八千元,供其手術治療。據統計,幾年來共捐獻人民幣二百多萬元。

為表彰他的愛國愛鄉,無私奉獻義舉,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他“樂育英才”金匾,永春縣人民政府授予他“熱心公益事業”獎匾。鄉親們對他的義舉和馨德深為讚歎和欽敬。

 

陳體研

體研君,又名興硯,校尉公第三十四世孫,祖籍岵山塘溪田頭,少年南渡印尼龍襪椰城隨父作業。性耿介沈毅果斷,善交際,好施與。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在椰城投钜資創建“快樂世界遊藝場”,規模宏大。曾任印尼福建商會會長,馳譽印尼、星馬等地。一九四二年日軍佔領印尼被拘捕,關押至日本投降後方恢復自由。

他熱心故鄉的教育事業。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開始,慷慨解囊,捐資贊助岵山私立培英小學辦學,捐資補貼岵山私立啟新小學民辦公助時期經費至六十年代初。多次捐款支援永春六中的建設。一九五三年捐資人民幣(下同)三百八十八元參加興建“群眾院”教室(總投資六千八百元),一九五六年與永鎮君合捐一萬三千四百元興建“永體院”辦公廳,一九五七年與永鎮君等僑親合捐二萬二千元興建“樹人院”和“躍進院”教室,一九五八年捐資一萬五千元與永鎮、甘杞等僑親興建“禮堂”(總投資五萬六千元)。晚年不理外事,享年七十八歲。

體研君哲嗣雋秀,其孫振南曾任新加坡發展局經理、國家電腦局主席,主掌國防電腦系統部。

 

陳超群

超群君(一九二六~一九九四1994年),校尉公第三十四世孫,祖籍岵山鋪上。出生於貧苦家庭,少年往印尼謀生,為人豪爽慷慨,講求信義,愛國愛鄉。

他從年輕時打工到事業有成,直至臨終,時刻關注家鄉的建設與發展。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積極倡議動員僑親捐資促成永春六中增設高中部,本人鼎力捐資參加興建“椰茂院”、“樹人院”、“躍進院”高中部教室和大禮堂,贈送收音機等。六十年代,獨資捐建“岵山第一橋”,贈送岵山公社解放牌汽車二輛。七十年代以後,先後與旅外族親陳良維合資捐建岵山群力小學育才樓,獨資捐建群力小學教學樓、大禮堂、教師宿舍樓及購置室內設備、建築學校圍牆,獨資捐建鋪上村老人協會會址、購置設備、創辦鋪上村柑桔基地,獨資灌注鋪上、鋪下村水泥路,捐資砌築岵山“南山陳氏宗祠”後石坅和灌注丹墀外幹埕水泥地板及拆遷佔用宗祠基地的牛欄,捐資重修南山陳氏宗祠左邊小宗,捐資參加修建岵山“和塘”公路等。累計捐資舉辦各項公益事業靡資達人民幣三百七十多萬元。

超群君淡薄名利,他所捐建的專案和饋贈送的物品,從不為自己或親屬樹碑署名。生活儉樸,平日吃的是家常便飯,穿的是普通衣料,吸的是便宜的煙絲,出門安步當車,從不接受迎送宴請。他一生造福桑梓,惠澤黎民,待人誠懇,品德高尚,在岵山人民心中樹立了不朽的豐碑,家鄉人民永遠懷念他。

 

陳文伊、陳文成

文伊君(一九二二~一九九六年)、文成君(一九二六~一九九五年)堂兄弟,校尉公第三十四世孫,祖籍仙夾龍美許內。

文伊君出生於農家,自小隨借旅居菲律賓,成年後致力商業。曾任菲律賓文記商業股份公司和文記拉鏈股份公司董事長、菲律賓永春同鄉會會長、永春仙鄉陳氏宗親會理事長和永遠名譽會長。

文成君與其堂兄文伊君共同致力商業。曾任菲律賓文記商業股份翁總經理,文記拉鏈股份公司副董事長、永春仙鄉陳氏宗親會副理事長、理事長。

兄弟倆胸懷大志,勤奮開拓,艱苦創業,事業有成。他們身居海外,心系故園,愛國愛鄉,尊祖敬宗,克已奉公,熱心梓裏公益事業,惠澤桑梓。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先後捐資興建仙鄉會場、仙夾中學和中心小學校舍,捐贈生產隊拖拉機,捐資開墾柑桔園、救助老弱貧困鄉親。八十年代捐資鋪築鄉村水泥路面、安裝路燈,帶頭並發動眾僑親鋪築岵山至西向公路的水泥路面。九十年代初菲律賓永春同鄉會發動捐建永春大橋,文伊君捐獻港幣十五萬元,文成基金會捐獻港幣五萬元。他們積極倡導,帶頭捐獻,發動捐資重修淳樸公祖墳、許內祖宇,捐給祭祖經費等。據統計,他們捐獻舉辦公益事業的資金達人民幣一百二十多萬元。

文伊、文成君的義舉感人,聲華遠馳,風範永存,德勵後人。

 

陳新民暨夫人吳愛惜

新民君(一九一七~一九七六),校尉公第三十四世孫,祖籍岵山塘溪,家貧童年失學。自幼聰穎睿智,13歲往印尼謀生,從做苦工到當學徒,矢志奮鬥幾十年,在印尼、香港擁有行交公司,業績輝煌。他身居異地,心系故園,幫助家鄉發展教育事業是他最大的願望。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先後捐資參加興建永春六中“椰茂院”教室、教師宿舍、科學樓、大禮堂及捐助部份正常經費;捐款資助岵山私立啟新小學民辦公助經費,捐資增辦附屬幼稚園等。他在香港仙逝,香港及家鄉各界聞訊,紛紛送挽聯發唁電深表哀悼。香港福建同鄉會送了“致力公眾利益,愛國愛鄉,痛惜賢才於今世;熱心教育事業,出錢出力,永留典範在人間”挽聯,以表彰他的高風亮節。

吳愛惜女士繼承先夫新民君的遺願,熱心家鄉教育公益事業。她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先後捐贈永春六中獎教金,獨資捐建永春六中“新民科學樓”、學校圍牆和東大門及西大門彩樓、配備學校電腦室和語音室全套設備及為五十周年校慶獻禮等,捐贈永春醫院醫療儀器,捐資安裝岵山鎮政府自動電話,合資捐建岵山塘溪小學“培英樓”,獨資捐建塘溪小學“育賢樓”,捐贈小學電化教學設備,率先捐資設立塘溪小學獎教獎學基金,捐資參加重建“留安塔”、鋪設“和塘”公路和塘溪村道水泥路面等等。據統計,捐資總額達人民幣二百四十多萬元。

新民君和吳女士的無私奉獻精神,深受家鄉人民的讚譽和敬佩,永春縣政府授予“樂育英才”金匾。

 

陳秀明

秀明君,又名興仲,校尉公第三十四世孫,一九二六年生於岵山塘溪。抗日戰爭時期歷經風霜困苦,爾後赴香港和印尼謀生。當過商店夥計,勤奮誠實,曆盡艱辛。憑聰穎睿智之資質,潛心經商,執著奮鬥,在印尼雅加達興辦二珠有限公司,勤勉經營,駿業大展,成為一位享有盛譽的華僑實業家。

秀明君身居海外,心系故園,深戀桑梓山水草木,懷念父老鄉親,丹心似火,義舉頻興,愛國愛鄉的事蹟感人肺腑。秀明君與其侄錫石君合資捐建公益事業的專案不勝枚舉:

一、樂育英才,捐資庠序。五十年代就與印尼諸僑親合資捐建永春六中禮堂,以後又與眾僑親合資捐建永春六中教師宿舍樓、岵山塘溪小學培英樓。八十年代以來,先後捐建塘溪小學陳承有紀念堂、永春六中明石教學樓及安溪縣蘭溪中學校舍,又先後捐資為永春六中、岵山中心小學、塘溪小學、永春縣實驗小學設立獎教、獎學基金,資助北京華僑中學經費等。

二、修橋造路,發展交通。與諸位僑親合資捐建和塘水泥馬路,拓寬長潭橋至縣城公路。先後捐建塘溪村田頭角落機耕路,吳阪至噴水坑耕路。

三、重視文化,資助文化建設。先後捐建岵山峰明影劇院和永春南音大樓——陳秀峰紀念堂,捐贈峰明影劇院座式電影放映機兩套,捐助福建音樂院。

四、關心市政建設,資助衛生、慈善、福利事業。捐贈永春縣人大常委會、永春醫院、岵山衛生院豐田小汽車各一輛,捐贈永春醫院彩色X光機一台,岵山衛生院X光透視設備一套等醫療器材,捐資設立岵山衛生院藥物基金,捐贈塘溪村變壓器一台,資助泉州市僑聯、永春縣僑聯經費,捐資賑濟安徽災民。

秀明君與錫石君合資捐獻的專案,合計已有人民幣一千四百多萬元。秀明君後來又獨資二百萬元捐建岵山中心小學明蘭教學樓,捐贈永春六中校慶五十周年禮金一萬元。秀明君義舉垂馨,澤惠黎庶,明德耀宗,嘉譽遠播,先後榮獲福建省人民政府“捐資助學”金質獎章,“興醫利民”獎匾、金質獎章,泉州市政府和永春縣政府“捐資修路、造福桑梓、熱心公益事業”特別榮譽獎,福建省人民政府為其樹碑,以彰其德。

秀明君品德高尚,奉行孝悌,尊師重道,尊老敬賢,名聞遐邇。其母邱玉芳年早逝,為報先慈養育之恩,仍然關心資助外祖後裔。對其嫂關心備至,長期以厚資幫助其嫂排憂解難;其嫂雙目失明,臥床鋪多年,他每次返裏下車伊始便先到其嫂床前看望,詢問其飲食起居,返印尼前又去辭行,囑其珍重玉體。對其小學老師陳大有的關心敬重更是有中皆碑。老師由印尼回國定居,他給予钜額養老金,凡返裏均前往探望送禮,噓寒問暖;先師去世守制期間,每年返裏均前去向其遺像焚香蕉行禮,寄託哀思,饋贈其家屬款物,逢年過節總寄錢慰問;有一年返裏除夕至家,正月初一就冒著嚴寒陰雨向其家屬拜年,贈送禮品,令其家屬感激涕零。秀明君之高風亮節,堪為後昆之楷模。

贊曰:

秀髮雋彥光宗稷;明德高風勵後昆。

 

陳新榮及其家人

新榮君,生於一九三四年,校尉公第三十四世孫,祖父益謙,父承丕,祖籍岵山南石。

新榮君系新加坡僑生,曾在中正中學、顏永成英文中學就讀,後負笈英國倫敦大學深造,一九五九年考獲土木工程系學位,學識淵博,才華卓越,處事勤謹精明,在商場上信譽卓著。他不僅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且對社會公益和教育事業,一向不遺餘力,熱忱支援,深受公眾器重和擁戴,曾任新加坡永春會館三屆會長,現任新加坡中化總商會名譽董事、新加坡宗鄉總會理事、中正中學和南洋初級學院董事、新加坡永春會館會務顧問暨產業信託人、世界永春社團聯誼會名譽會長、永春六中校董會名譽董事長。

益謙君為清末拔貢,道德與文章鄰裏尊崇。民國初期與鄉賢鼎力創辦私立南石明新小學,率領鄉民造橋修路等等,博得公眾讚譽。

承丕君秉賦聰穎,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南渡謀生,初在雪蘭峨叻沙任書記,旋往新加坡創業,以誠信為本,經幾番運籌,商務蒸蒸日上,奠下穩固的商業基礎。他德高望重,歷任新加坡永春會館主席,處事運籌帷幄,發動籌資翻建廈門街會所等,功不可抹。他身居海外,心系故園,五十年代得悉永春六中確定增設高中部,十分高興,立即捐助經費,並發支僑親捐款,集資捐建“星馬院”教室。隨後又獨資捐建岵山南石小學禮堂和教室,並親自命名“益謙堂”,以發揚先父辦學精神,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何香凝女士親自為其題寫堂名和校名。六十年代再獨資修建被洪水沖毀的岵山鋪尾石拱橋等。承丕君對家鄉教育公益事業的突出貢獻,芳名遠播,世人敬仰,世代傳誦。

新榮君發揚先輩的奉獻精神,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先後捐款與族親合資重修馬頭洋祖宇和尖尾山祖厝,捐款與貴善、新燎君等親屬合資翻建岵山南石小學教學樓。他於一九九○年率新加坡永春會館“中國觀光暨探親團”回國,捐資翻建南石小學禮堂,命名“陳承丕紀念堂”。以後又獨資捐建南石小學廚房,捐資設立南石小學獎教獎學基金、添置教學設備等等。他還關心支援永春六中辦學,九十年代先後捐贈辦學經費和課桌椅等用具,捐資設立永春六中獎教基金和獎學金,從一九九二年開始,每年凡考入大專本科的學生,每人獎勵人民幣一百元。據統計,現在捐資總額已達人民幣一百多萬元,受到岵山鎮黨政和人民的讚譽,泉州市和永春縣政府授予他“熱心公益事業特別獎”,以褒揚他對桑梓所作出的貢獻。

新榮君之哲嗣志偉、志明君於一九九七年又捐資人民幣三十八萬元,捐建南石幼稚園“新榮樓”,以昭世代愛鄉之心。

新榮君兄弟從祖父至兒輩,一家四代,代代情系故園,愛國愛鄉,頻興義舉,惠澤鄰裏,備受鄉人族親的敬佩。

 

陳新場

新場君,校尉公第三十四世孫,一九二四年生於岵山鋪上,一九四七年往菲律賓謀生,從打工到經商,憑其聰明才智,執著奮鬥,終於事業有成。他不忘養育其成長的故鄉,熱心桑梓教育事業,緬懷先祖。一九九三年向岵山群力小學捐款人民幣(下同)三萬六千元作為添置學校設備和獎教獎學金,向岵山中心小學捐款十五萬元作為獎教獎學金。一九九六年捐款三萬元參加興建永春大橋,捐贈永春縣僑聯一萬元,捐款四萬元重修圳後祖厝。二○○一年,捐贈岵山鎮政府二萬元。新場君無私奉獻的精神,深受家鄉人民的高度讚揚。

 

陳寶瑾

寶瑾君,校尉公第三十四世孫,祖籍岵山鋪上。早年往印尼謀生,先後在展玉、蘇甲巫眉、雅加達等地任職,潛心領會展猷之道,紮實經商,終於成才,後輾轉到香港定居,任新中行副經理。他事業成功後,情系桑梓,熱心故園教育事業,一九八五年獻出人民幣二萬二千元與秀明、錫石等族親捐建永春六中教師宿舍樓,一九九○年捐資美元三千一百七十元作為永春六中辦學經費,一九九二年捐獻人民幣三萬元裝修永春六中“振華院”。他從一九九一年開始,每年捐資獎給永春六中考入中專、中技校、達標中學的學生每人人民幣五十元,不僅年年兌現,而且不斷增加,現增至一百元。從一九九三年開始,每年向岵山中心小學、群力小學分別捐資人民幣三千五百元和二千五百元作為獎教金,每年向鋪上老人協會捐贈經費人民幣三千元。一九九七年向群力幼稚園捐贈人民幣一萬元為其增添設備。二○○一年,捐贈群力小學人民幣三萬元,供其添置電腦;永春六中五十周年校慶獻禮人民幣一萬元。寶瑾君熱心家鄉公益事業的精神,嘉譽遠播。

 

陳榮助

榮助君,校尉公第三十四世孫,一九四九年生於岵山鋪下草埔城,永春六中高中畢業,一九七四年到香港定居。幾經艱難曲折,憑其聰明才智,執著奮鬥,成為全機械化建築工程業的老闆、香港瑞榮工程有限公司的董事長。他鴻圖大展,竭誠奉獻,熱心公益事業,深受公眾擁戴,現任香港永春同鄉會理事長、香港泉州同鄉會理事長、世界永春社團聯誼會理事長、香港永春福利基金副主席、香港永春六中校友會會長。

熱愛桑梓,關心家鄉人民生活。從一九九二年開始,先後捐獻人民幣十萬元安裝草埔城自來水管道,徹底解決村民歷來憂愁的用水困難;捐獻人民幣13萬元興建鋪下村民委員會辦公樓;兩次捐資修建鄉村道路;捐資參加鋪設岵山鎮的水泥路;捐獻港幣八十萬元興建岵山衛生院醫技綜合大樓及捐獻人民幣四十萬元添置B超設備、建築圍牆、修建道路、綠化環境。

他為母校永春六中的發展傾注了大量心血。一九九九年為激勵教職員工,捐獻港幣十萬元作為母校獎教金,翌年母校在高考中取得優異成績、中考取得突破性成績,又捐獻人民幣二萬元作為獎教金,同時為支援母校爭創省三級達標中學,又捐獻人民幣二百萬元興建一座集圖書、實驗、閱覽、集會於一體的綜合大樓。二○○一年母校創辦五十周年校慶獻禮港幣二萬元。二○○二年春捐獻人民幣一百二十三萬六千元,作為修築岵山鋪上至仙硿埔公路、永春六中圖書綜合樓附屬工程和泉州市第四屆旅遊節經費。同年八月知道永春發生嚴重洪災,就率先捐救災款人民幣十萬元,並發動鄉親共捐救災款四十六萬元,組成香港永春同鄉會賑災團回家鄉,不辭辛勞,跋山涉水,走鄉串戶,賑濟災民,使災民深受感動。

榮助君幾年來捐獻家鄉各項公益事業的資金,累計達人民幣近千萬,為家鄉的振興作出突出貢獻,得到各級領導高度讚揚,深受各屆人士的敬佩,榮獲了福建省人民政府特頒的金質獎章。

贊曰:

榮澤梓裏顒望遠;助饋黌園渥惠長。

 

陳昌圖

昌圖君,校尉公第三十四世孫,祖籍岵山茂霞。國家機械局桂林電器研究所絕緣材料研究分所副所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高分子材料學專家。

他在永春六中初一組畢業後,參加本縣中考,成績名列全縣第一,升入永春一中高中部就讀,高中畢業後考入清華大學工程化學系高分子材料專業,畢業後從事電器科學研究和高分子材料科研工作。在耐高溫絕緣材料、大型發電機主絕緣材料和固定材料以及高壓輸配電絕緣材料、微型精密印製繞組電機粘結材料方面,獲得多項科研成果。其中,有機矽絕緣材料、聚醯亞胺耐高溫材料、大型發電機動性 主絕緣有B級膠粉雲母帶和定子線卷固定材料、合成絕緣子以及印製繞組電機等成果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三項,機械部科技進步一等到獎一項、三等獎三項。

昌圖君還撰譯了一批學術論著。在全國性刊物上發表科技論文十多篇,編譯英、俄、日、德科技文獻數十篇,為引進和傳播國外先進技術作出了一定貢獻。

 

陳紅勇

紅勇君,校尉公第三十四世孫,生於一九六二年,祖籍岵山鋪上。國家優秀羽毛球運動員,國際運動健將,現移居澳大利亞。

他彈跳力強,扣殺有力,攻防技術全面。一九八二年至一九八七年,在神州、泰國、美國、波蘭等國際羽毛球比賽中與隊友合作,先後榮獲男子雙打冠軍三次、混合雙打第三名一次。在全國性比賽中,參加團體賽先後獲得男子團體冠軍一次、亞軍三次、混合雙打冠軍一次;獲男子乙組單打冠軍一次。除此以外,還先後到馬來西亞、芬蘭、日本、瑞典等國及我國武漢、長沙、南昌、杭州、四川等地參加國內外重要寨事。據統計,參加國際比賽共獲得金牌十枚、銀牌十二枚、銅牌九枚;參加全國性比賽共獲得金牌十二枚、銀牌六枚、銅牌二枚。

紅勇君對我國羽毛球運動作出突出貢獻,被評為福建省優秀運動員,省政府給予記大功表彰,國家體委頒發給“國家體育運動員榮譽獎章”。

 

陳建生

建生君,校尉公第三十四世孫,一九六三年生於岵山鋪上。他愛好體育運動,中小學時期成績突出,後來選調福建省體工隊進行跨欄訓練。一九八七年,參加在菲律賓舉行的國際田徑公開賽,榮獲男子一百一十米高欄第一名;參加在杭州舉行的國際田徑邀請賽,榮獲男子一百一十米高樣欄第三名;參加全國田徑賽奪得男子一百一十米高欄第一名,成績十四秒,破福建省記錄;參加第六屆全國運動會,獲得男子一百一十米高欄第一名,成績一十.二四秒,再破省記錄,並被評定為國家級運動健將。一九九○年參加在馬來西亞舉行的國際田徑大獎賽,獲得一百一十米高欄第一名。現榮任福建田徑隊跨欄教練。

 

陳錫石

錫石君,校尉公第三十五世孫,一九三五年生於岵山塘溪。少小遠離故鄉南渡謀生,以聰穎之資質,隨家父秀峰、叔父秀明潛心經商,執著奮鬥,經營印尼雅加達二珠有限公司,駿業大展。為人樂觀豪爽,愛好藝術,喜愛音樂、民樂彈奏,絲竹管弦精通。雖身居海外,仍心系故園,慷慨解囊,捐資庠序,樂育英才,舉辦公益事業,愛國愛鄉義舉堪為僑胞之楷模。
錫石君之父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先後捐資參加興建永春六中“群眾院”、“椰茂院”教室和大禮堂等。其父仙逝後,他賡續父願,自七十年代以來,先後與叔父合資捐建岵山峰明影劇院、永春南音大樓“陳秀峰紀念堂”、永春六中明石教學樓、岵山塘溪小學陳承有紀念堂;合資參加捐建永春六中教師宿舍樓、塘溪小學培英樓;合資設立永春六中、塘溪小學、岵山中心小學獎教獎學金、岵山衛生院藥物福利基金;合贈永春醫院、岵山衛生院、永春縣人大常委會豐田汽車各一輛;合贈永春醫院X光機一台、岵山衛生院鐳射機一架、塘溪村變壓器一台、峰明影劇院座式放映機兩套等;合資捐助泉永德公路岵山路段改道工程,合資參加修建岵山和塘水泥路、塘溪噴水坑水泥機耕路,合資捐助福建音樂院、安溪蘭溪中學、泉州市僑聯、永春縣僑聯經費,合次賑濟安徽災民等等。

錫石君與秀明君合資捐獻的專案,累計靡費人民幣一千四百餘萬元,澤被群黎,聲華遠播,令人欽仰。先後榮獲福建省政府“捐資助學”金質獎章、“興醫利民”獎匾和金質獎章、泉州市和永春縣政府“捐資修路、造福桑梓、熱心公益事業”特別榮譽獎。

錫石君尊老敬賢的高尚品德,廣為宗親讚頌。每次返裏,對其伯母總是噓寒問暖,關心備至;平時經常寄款給伯母,關心其飲食起居。對曾在二珠有限公司任人事部經理的陳大有先生,在其返國定居時,就與其叔秀明君給予钜額養老金,使其感激不盡。對其小學老師陳啟煜先生及時給予解決懸而未決的問題,令其十分感動。錫石君之高風劭德堪為後昆之楷模。

贊曰:

錫澤毓俊興丕業;石墨鐫華頌宗英。

 

陳義侃

義侃君,生於一九三九年,校尉公第三十五世孫,祖籍岵山塘溪。中共黨員,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國家特許一級註冊工程師。上海同濟大學畢業,學習成績優異,先後在中南、福建建築設計院工作。現任福建建築設計院副總工程師,福建省政府安全生產委員會、省工程建設標準設計技術審查委員會專家組成品,福建省建設物鑒定與加固委員會、土木學會結構委員會常委等職。

他曾主持“大懸臂高強預應力配筋特殊結構設計施工應用技術研究”,獲福建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基成果為我國同類工程的設計和應用提供了科學依據;高強預應力砼結構技術應用的研究,獲國家建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他設計的福建省圖書館獲省優秀建築設計一等獎,福建日報社采編大樓、福建省物資大廈、福建省中國人民銀行營業大樓獲省優秀建築設計三等獎;鋼筋砼預製樁、錨杆靜壓樁、人工挖孔樁三項省標準圖集獲福建省建設系統科技進步三等獎。在《建築結構學報》、《建築施工》等刊物上,發表了《神州長途電訊樞紐大樓微波天線塔臺結構設計》、《28m跨無粘結應力門式剛架的設計》、《樁土複合基礎的設計與試驗研究》、《環與杆系相結合內掌式沖(鑽)孔支護結構設計與研究》等二十多篇論文。

義侃君長期從事建築結構設計和研究,在無粘結預應力砼技術的應用上有較深造詣,曾榮獲福建國際文化經濟交流基金會十佳“集友科技成就獎”,國家建設部頒發的“人國建設科技發展試點城市先進個人”榮譽稱號。把《集友科技成就獎》的獎金人民幣兩萬元捐贈永春第六中學,深受家鄉人們的高度讚譽。他的先進事蹟被建設部和人事部收入《中國工程師名人大全》、《中國專家人才庫》、《中國專家大辭典》。

 

陳亞瓊

亞瓊女士,校尉公第三十六世孫女,一九五六年生於岵山塘溪。中國國家女子排球隊原主力隊員,現任新華社香港分社宣傳文體部副部長。

她自小熱愛體育運動,於一九七二年選調國家女子排球隊,由於打球作風頑強,鬥志旺盛,攻防全面,快速多變,攔網技術名列全隊第三位,成為國家隊主力隊員,她參加一九七九年在香港舉行的第二屆亞洲女子排球錦標賽和一九八一年在羅馬尼亞舉行的第十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女子排球賽等,均取得優異成績。一九八二年在日本舉行的世界女子排球錦標賽、一九八三年在秘魯舉行的世界盃女子排球賽、一九八四年奧運會女子排球賽、一九八五年世界盃女子排球賽、一九八六年世界女子排球錦標賽等五次國際大賽,與隊友團結協作,奮力拼搏,均奪得團體冠軍,創下“五連冠”佳績,為祖國爭得榮譽,芳名永載史冊,令人敬佩。

亞瓊女士是體育界公認的當之無愧的國際級運動健將。為人表彰她對我國體育事業作出的卓越貢獻,共青團福建省委兩次授予“新長征突擊手”稱號,福建省人民政府分別給予記特等功和大功各一次,兩次榮獲國家體委頒發的體育運動榮譽獎章。

 

陳尊榮

尊榮君,校尉公第三十六世孫,一九六二年生於岵山鋪上體育世家。系國家優秀田徑運動員,國際級運動健將,現為福建省田徑隊教練。

他的父親禮陽君為全國田徑十佳優秀啟蒙教練,自小在其父言傳身教下,刻苦鍛煉,少年時代跳遠成績屢破地區記錄。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兩次參加全國田徑錦標賽、兩次參加南京國際田徑邀請賽,均獲男子跳遠冠軍。在第十一屆亞洲運動會上,為我國奪得第一枚亞洲男子跳遠金牌。一九九一年芬蘭國際田徑大獎賽和一九九二年在古巴舉行的第六屆世界盃田徑賽,均奪得男子跳遠銅牌。一九八六年、一九九一年、一九九二年分別以8.23m、8.26m、8.36m的優異成績,連續三次打破亞洲男子跳遠記錄,被譽為“亞洲飛人”。

尊榮君體育運動成績突出,曾兩次評為人國田徑賽十佳運動員,共青團福建省委兩次授予“新長征突擊手標兵”稱號,省總工會授予“五一”勞動獎章,省人民政府給予記大功表彰獎勵,國家體委授予中國體育運動二級獎章。

 

陳海瑞

海瑞君(一九一七~一九九九),字光前,南安金淘山後人,童年跟隨其兄前往印尼椰城謀生。他生前對海內外族親懷有濃厚的感情,身在海外,心系桑梓,愛國愛鄉,熱心家鄉公益事業。一九六五年印尼政府排華,他利用時任戧城陳聖五公公會主要負責人的合法身份和該合法的宗教慈善機構,出面籌資幫助難僑;不畏艱難險阻捐資彙入國內,支授家鄉建設群眾醫院、僑光中學、小學、幼稚園、山後水泥橋,修建山後陳氏祖厝,創立山後福利教育基金會,並任該基金會董事長和僑光中學駐印尼名譽董事長等職,福建省政府授予他“樂育英才”獎牌和金質獎章。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