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宗支祖祠 »

南山陳氏宗祠、祖墳記

錄入:陳承溢  來源:本站原創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12日

南山陳氏宗祠、祖墳記

校尉公茅居故址考証

桃源小岵南山陳氏的譜牒多記載:南山陳氏開基祖校尉公,於後周顯德三年(公元九五六年),自河南汝寧光州固始縣入閩,先居住儒林街,宋初遷於泉之桃源高峰陽山,即今泉州永春岵山南山之麓結茅居之。其山坤申行龍,幢幡寶蓋形勢,亦作匣里金釵,背辛而乙,行門甲位,古籍定茲以兆焉。時術家戒以屋宜卑小,不宜高大。後來公以戒為虛妄,遂張大廳堂,果遭祸,而氣運亦不無未減雲。

在這次編修《永春小岵南山陳氏譜誌》時,小岵南山陳氏宗親聯誼會組織幾位具有相當地理常識的族親,依照古譜的記述情況,携帶“羅庚”(指南針),前往岵山南山的山腳,實地觀察,茅居故址已垦植柑桔等果樹,沒有發現任何建築遺跡。其地勢確是坤申行龍,幢幡寶蓋護形,為上格之龍穴,形似匣里金釵。經勘測後,茅居故址為立辛向乙,門行甲位,與古譜的記載基本一致。觀其地勢,小船不堪重載,構建堂屋確實宜小不宜大。以後如何張大堂屋,遭受什麽祸,無從查考。然而,校尉公的子、孫、曾孫、玄孫諸輩,人丁並不興旺,這是事實。至於何時搬出茅居,遷往何處築屋居住,具體情況考証未果。

經認真查証,校尉公的茅居故址位於今永春岵山南山之麓,確切無誤。建議在故址築亭紀念,並於亭內樹立石碑,鐫刻“校尉公茅居故址”以告後昆。

                《永春小岵南山陳氏譜誌》編审組(二○○三年)

 

南山陳氏宗祠記

南山陳氏宗祠(俗稱大祖厝),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岵山鎮南山北麓。根據古譜記載,校尉公第十六世孫優道公長子進公,字德修,號雍睦,以請戶設官地鄭坂頭下坂圳尾,於明建文二年(一四○○)蓋屋一座。宣德七年(一四三二)又於西旁蓋屋一座,中建養拙軒,門外造大塘,周圍百餘丈。當時一門雍睦和氣,淑人士大夫往來莫不稱美。郡守謝琛常宿於家,見子侄環集,進退矩度,題聯以贈曰:“向陽門第春無限;積善人家慶有餘。”邑令李敏游於外塘,亦題聯贈曰:“方塘方寸隨人作,一門一戶在主權。”以表欽羡。

嗣後因吾族人丁興旺,田產星散,就庄蓋屋四座,即田頭、榜頭、蓮內(西向)、南山頭各一座分居,厥後德修公田頭之屋破壞,拆卸而修之。其孫乾端公無私屋,弘治二年(一四八九)恐後生端,乃訟於官,以為公允。知縣葉珠躬造家為度其地曰:“吾觀爾家有東西屋二座,而中有養拙軒,西邊有多空地,今莫四分,共備費用,蓋祠堂於養拙軒,西屋割半及地三丈四尺,而東屋與端居焉,西屋一半並空地地給二、三、四房共之。”並復諭曰:“兄弟難得,田產易求,況爾家世代芳名,雍睦淑人,一門喜有四廪於庠,克繼家聲,不貽祖宗之羞,得全家室之好。”即立分鬮書,鈐印付照。過後私而不一,人心不齊,宗祠尚未建焉。迨至嘉靖九年(一五三○),吾陳見祚於又,氣運復興,而孝子慈孫各痛念先人擳風沐雨。由是會議,照房出銀。人丁多寡,貧富不一,於是家資厚薄隨意。球公乃倡捐銀十五兩,谷五十石。其餘子孫歡欣鼓舞,悉依議而樂從也。舉緩忝為首,族眾同心協力,同年十二月興工,翌年二月完成,從而祠宇煥然一新,規制齊備。自是,校尉公派下至十四世先祖英靈妥侑於堂宇,逐年舉行冬祭,子孫之振裕介福於無疆矣!仙游鄭東園,諱紀,官至尚書,下顧宗祠,題聯以贈曰:“尚義聲名揚北闕;恩榮褒奬到南山。”如今贈聯重書於宗祠中廳上首。

宗祠經屢次修葺,原貎猶存。公元一九八九年承蒙旅外族親捐資修繕,雕梁畫棟,檐牙翼然,騰蛟翥風,俊采星馳,氣勢恢宏,輝煌壯麗。如今宗祠的建築面積七百二十六平方米,大門前丹墀一百六十六平方米,丹墀外的水泥地面干埕八百九十一平方米,宅後袖土三百二十四平方米,共占地二千一百零七平方米;左畔緊連一座次祖祠堂,建築面積三百二十四平方米,丹墀及袖土四百零二平方米,計占地七百三十六平方米。總合計占地二千八百四十三平方米。門外大塘已不復存在。

                       《永春小岵南山陳氏譜誌》編审組

 

附:校尉公及其派下列祖靈牌安置記

根據吾族譜牒和《永春縣誌》記載,校尉公自五代後周顯德三年(九五六),由河南光州固始縣入閩抵永春,宋初擇於小岵南山之麓結茅定居,生息蕃衍。南宋景炎二年即元至元十四年(一二七七)元軍進兵福建,陳氏舉族參加抗元,兵敗後被剿,幾乎滅族。元至正十四年(一三五四)發生“六二花事件”,族人慘遭殺戮,生者逃離家園。吾族連續二次遭遇劫難,譜牌散失殘缺,祖宇毁壞或遺忘,先祖神主牌失散。

明洪武年間,校尉公十五世孫國盛,號優道,返回祖地小姑開創基業,建文二年(一四○○),優道長子德修在鄭板頭下板圳尾蓋屋一座,宣德七年(一四三二),德修四兄弟又在西旁蓋屋一座,中間建養拙軒。嘉靖九年(一五三○)優道的裔孫們痛念先人擳風沐雨,於養拙軒修建“南山陳氏宗祠”堂宇,自校尉公至十四世先祖英靈侑於堂里,神主牌安置在神龕中,逐年舉行冬祭。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神主牌被毁,八十年代未,重修“南山陳氏宗祠”時,重制靈牌,並晉入神龕,但尚有遺漏或差錯。

根據二○○三年編修的《永春小岵南山陳氏譜誌》昭穆列名是:

開基祖: 弘元,號校尉公;

二世祖: 居安、居寧;

三世祖: 天保;

四世祖: 福壽;

五世祖: 瑊公、琮公;

六世祖: 彦聖、彦通(彦賢)、彦士;

七世祖: 仁公、義公、禮公、智公、信公、知言、知柔、知方、知古;

八世祖: 朴公、模公、機公、權公、楷公、輝英、綸煥、易公、雷震、夢得、基公、

     廣福、宗公、一新;

九世祖: 正卿、亞卿、真卿、晉接、晉遇、榮祖(普足)、夢得、晉卿、晉華、

     克俊、希仁、景魏;

十世祖: 一萬、握公(握理)、需光、恪光、元器、德顯;

十一世祖:友原、友正、德高、德美、壽老、壽春、性童;

十二世祖:高公、發紫、真知、昌宗、榮宗、光宗、功祖、功祐、功賜、大真、大育;

十三世祖:得全、君濟、君澤、君治、勝祐、以德、以安、以寧;

十四世祖:佛瓊、公夢、公蔭、公茂、公忠、公著、公輔、公弼、公奭、孺官、佛惠、

     佛乞、佛應、佛養、佛聰、佛賜、光仁、光定。

現在,有必要按照以上列祖的名字,重新制作靈牌並晉入小岵“南山陳氏宗祠”神龕,以便海內外裔孫祭祀,追思先祖,弘揚宗功祖德。

                       《永春小岵南山陳氏譜誌》編审組

 

校尉陳公祖坟遷建記

吾祖弘元,號校尉公,於五代後周顯德三年(九五六年)入閩抵永,宋初擇居小岵南山生息蕃衍。校尉公與鄭氏媽歸仙之後,同葬於永春石鼓寨山麓,上下二穴。乾坤滄桑,歷史風雲變幻,久乏祭掃,祖墳幾乎被遺忘。一九九六年籌備編撰《永春小岵南山陳氏譜誌》,多方查尋,經當地群眾熱情指報,於一九九八年九月間,終於在灌木雜草丛中找到石碑鐫刻“校尉陳公祖墳”的塋地,穴負癸拱丁兼丑未。消息傳開,族人無不歡欣鼓舞,紛紛前往瞻仰拜謁。但很遺憾,鄭氏媽的坟塋至今查尋未果。祖坟年代攸久,傾頽荒穢,坟式損壞,拜埕被“仙林堂”佛廟用於建屋,視野受阻。眾族親面對荒塋,不禁愴然,紛紛要求遷移重建。

小岵南山陳氏宗親聯誼會,於二○○一年十一月間,組織族親代表深入墳地觀察,建議祖地就近遷移重建。聯誼會草擬遷建方案,計劃依祖墳坐落龍脈直線向後推移昇高,保持舊墳的造型、規格和坐向,重建新墳,並增建墓道碑。方案印發各支派,廣泛征求意見,受到宗親普遍贊同。但由於用地和選穴位置等事項的制約,方案未能實施。翌年六月間,聯誼會召開常務理事擴大會議,決定祖墳自石鼓遷回小岵南山之麓,校尉公茅居故址周圍重建,鄭媽的英靈侑與校尉公合造新橨,擬增建墓亭。為便於工作,決定成立聯誼會祖墳遷建小組,具體經辦。會議號召廣大族親思源报本,追慕先祖,緬懷祖德,弘揚孝道,踊躍捐資。決定凡自愿捐資支持遷建祖墳的單位或個人,不論數額,一律列上校尉陳公祖墳遷建捐資芳名錄,載入譜志。

祖坟遷建小組擇吉於公元二○○二年歲次壬午年六月十六日,啟開校尉陳公祖墳。穴內除《墓志銘》外,宋見其他遺物。《墓志銘》記載,祖墳歷代久遠,傾頽荒墜,爰集眾議,於清道光五年重新坟式,由武舉捷科、萬周,舉人逢原、捷鰲、榮登等二十二位董事後裔勒石。對比新的情況以及在重建祖墳的選址遇到一定困難,致使在重新墳式的問題上,持有不同見解。聯誼會再次召開常務理事擴大會議,並通知外遷族親派代表參加。與會者積極發言,各抒己見。最後,會議授權聯誼會具體研究後作出決定。

聯誼會充分研究,集思廣益,選定在小岵飛鳳山重建祖墳,興建墓亭,竪立石碑。墓亭擇吉於歲次壬午年八月十九日動工興建,系鋼筋混凝土結構,命名“勖勉亭”。亭名為石質浮雕,對聯石質陰刻“金鳳凌雲騫翥遠;英靈庇裔福澤長。”祖墳擇吉於壬午年九月二十四日動工重建,墓碑石質陰刻“宋陳公校尉、鄭氏安人墓”,坐乙申兼卯酉,穴內築有小石龕,擇吉壬午年十月十九日安放清道光五年十二月撰寫的校尉公《墓志銘》及“校尉陳公祖墳”勒石墓碑等。石碑擇吉於壬午年有月二十四日立於《勖勉亭》內,碑文陰刻《開基祖校尉公墓亭碑記》。在祖墳遷建小組與熱心的族親通力合作下,全套工程於當年農歷十一月十一日順利誜工。

祝愿金鳳展翼,飛舞藍天,祖德福蔭,子孫昌熾,英才輩出,駿業肇興。

                       永春小岵南山陳氏譜誌編审委員會撰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