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旗海甸的民間傳說

作者: 洋洋、永權  來源:本站原創  更新時間:2010年12月05日

魯旗海甸的民間傳說

鐺鐺墓的傳聞

泉州鎮撫巷海甸陳氏家族是由永春小岵南山遷來泉州,關於這個家族是為何發跡的,傳說頗多,但流傳至今的是一則鐺鐺墓的傳聞。

據說一世祖和公居住泉州排鋪街,業酒為生,由於誠信經營,生意興隆。一日,和公經商途經南安豐州北門一處叫鯽魚崎的地方,被這裏的明山秀水驚愕了,久久停立山前,左顧右盼,流連忘返。贊道:此地左有龍山圈繞,溪流潺潺;右有山巒突出,狀似伏虎,山岰廣闊,良田頃頃;後有青翠山峰為屏,即所謂左青龍、右白虎,後臺有靠山的風水寶地。

和公探知山主姓傅,多次登門求購此地,均遭拒絕,因為當地村民認為賣田賣厝賣祖業是為敗家子,堅決不從。

咋辦?和公經過多日思考,一條妙計悠然而生。數日後,他經過一番打扮,挑上一擔賣糕點的貨郎擔,走村竄戶,邊走邊敲著一面小銅鑼,發出“鐺鐺”的聲響,招徠生意,他並在村裏租用民房居住,暗中又對鯽魚崎進行窺探,發現這裏還有一個廢棄的藏地瓜窖,於是喜上眉梢,計從心來。

冬至日,全村都忙於蒸糕做粿,祭拜神靈祖先,傍晚又下起一陣傾盆大雨,於是和公趁著天黑雨大之際,急匆匆將祖墓的一個“皇金”(藏死者骨骸的陶缸)抱在懷裏返回鯽魚崎,將“皇金”藏入地瓜窖裏,並將洞口封住。當地群眾並未察覺。

數年之後,地瓜窖上長出兩棵青翠挺拔的松樹,墓前山花爛漫,並不斷有陳氏子孫前來祭拜,年復一年,祭拜的人越來越多,騎馬的,打著遮陽傘、鳴鑼開道的達官貴人紛紛前來掃墓。夜深人靜時,有人還隱約聽到清脆的“鐺鐺”小鑼聲,群眾故將此墓稱為“鐺鐺”墓。此墓的後人在 160年間仕出進士 5人,舉人21人,仕官35人,堪稱是人傑地靈。

但現在尚不清楚,和公當夜所抱的“皇金”是男的(祖公)或是女的(祖母)的陶缸,反正自此以後,陳氏家族人才輩出,財丁兩旺,成為泉州屈指可數的家族之一。

 

福地

解放初期,為了阻止解放軍解放台、澎、金、馬,國民黨出動飛機,多批次對泉州實施狂轟濫炸,空襲警報一響,敵機就低空飛臨市區,由於當時尚無防空炮火,敵機肆無忌憚地從高空俯衝進行掃射、投彈,飛機刺耳的隆隆聲,投彈時鬼叫一般的尖叫聲,使人們心驚肉跳,惶惶不可終日。

有一天,警報剛解除又立即響了起來,四架敵機在泉州市區盤旋三圈後,在鎮撫巷巷口,離海甸宗祠二十米處仍下一顆炸彈,炸出一個方圓三米的大坑,民房倒塌,死者橫屍路邊,有的斷肢竟倒掛在電線杆上,慘不忍睹,空襲過後,救護車、消防隊立即投入救人、滅火的工作,擔架抬著滿身血跡的傷患,匆匆送往醫院………爆炸的硝煙過後,人們發現海甸宗祠依然如故,大門的“海甸儒宗”匾額依舊懸掛在大門上,紋絲不動。門前高達六米的旗杆,雖然彈痕累累,但仍挺拔屹立,大殿、護厝及廂房的建築物完好無損。

鎮撫巷一群孩子就讀于泉州中學(現六中),空襲警報後,學生們匆忙往家中跑,海甸的學生抄近路跑入海甸逃過一劫,另一夥同伴卻被炸死在鎮撫巷口。

事後,離爆炸現場約 100米、在通政巷口賣水果的小販說,她親眼看到爆炸時有一股帶有泥沙的黑煙沖上天空,衝擊波將她的水果攤掀翻在地,與此同時,她看到海甸的門口同時嵐嵐升起一道雪白的煙霧,籠罩四周約15分鐘才慢慢散去,群眾紛紛議論:有的說海甸建築品質好,抗震等級高;有的說是神靈保佑,白煙是祥雲,非同小可!自此以後,海甸就成為左鄰右舍的避難所,空襲警報一響,海甸的後花園濃密的龍眼樹下,聚集著眾多的群眾,有的草席一鋪,孩子們就在地上嬉玩,空襲時間一長,人們索性將飯菜端到樹下用餐,人們在這裏海闊天空,談笑風生根本忘記天上的飛賊隨時能送達的殺身之禍,大家心情坦然,都說此處是福地,平安無事!

 

深夜的馬蹄聲

五七年,海甸祖祠在有關部門的“協調”下,以極其低價轉讓給泉州染紙社,他們將大門拆了,後花園的樹木砍了,搭起幾座簡易的廠房,開始生產啦。

染紙社是一家手工做坊,當時由於物資匱乏,他們只能將各地生產的土白紙,染成紅、黃等各色的紙張,兼糊一些信封、紙袋之類的物品,雖然生產工藝原始而落後,工人素質低,但在當時的條件下,它還是一個供不應求、響噹噹的集體企業。

久,“大躍進”開始了,工人為了“一天等於二十年”而日夜加班,忙於“放衛星”,疲勞過度,加上之後的“瓜菜代”,營養不良,水腫痛,有毒染料的侵襲,每年都有幾名工人死亡。有的白天還是身強力壯的“全勞力”,晚上就魂歸西天了。

人們不禁在問,這是為什麼?與此同時,廠裏也斷斷續續發生一些莫名其妙的事,使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成品車間不明原因突然起火。貯水池的水,半夜竟“嘩嘩”自動地流走了,第二天因為沒水,只好停工……。大家都不敢往迷信方面想,領導說:“別亂猜,好好幹活!”與此同時,有人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從大殿裏經常聽到陣陣清脆、整齊的馬蹄聲,起初大家不相信,說是老鼠作怪,但工人打著手電筒四處尋找,不對呀,老鼠跑動哪有這樣大的聲響?有的說是風大葉落的聲音,也不對,最近根本沒颳風,樹木砍光了,哪來落葉聲?……更稀奇古怪的是一位男工友,半夜起床小便,眼前突然看到一群身穿長衫馬褂、頭戴官帽的老人,蹣跚而行,好像在巡視什麼……他嚇得連尿都沒澈,匆匆跑返宿舍,關上門,掀起棉被將自己蓋得嚴嚴實實。此事第二天就傳開了,人們這時才相信這座已有 600多年的宗祠確有神靈。

廠方決定請道士驅離鬼魂。道師手持木劍,畫符念咒,邊走邊大聲吆喝,並在四處燒香燃紙,懸掛八卦……折騰了一夜……這就萬事大吉了嗎?沒有。

不久,又是一個星期天,鍋爐工將火熄滅了,爐裏的水也關了,安心回家休息去了,哪知半夜鍋爐的火自動燒著了,發出“吱吱“的響聲,不久就聽到震耳的響聲,鍋爐爆炸了,將鐵鍋及支架沖上房頂,又將海甸大殿炸成兩半,成為斷垣殘壁的危房,只好將它拆除了。

驅鬼之後,仍然怪事連連,領導又找道士問根由,道士搔著頭說:“我們驅的是小鬼游魂,而你們這裏住的是省部級官魂,我們確實無能為力!”

自此之後,職工仍時有傷亡,人心渙散,經營業績每況愈下,最後資不抵債,染紙社倒閉了,海甸也轉賣給他人。

40多年過去了,誰都沒辦法去開發這塊五畝多、神秘的祖祠,開發了又有誰敢去居住?或許海甸陳氏的子孫才有這種權利,到時,陳氏列祖列宗會含笑九泉,點頭應允的!

 

誰敲錯陳坡舍的後尾門

在泉州鎮撫巷中斷,有兩座宏偉的古建築,前面一座是海甸陳氏的五落大廈,緊鄰就是黃宗漢的大宅院。兩座建築規模都很宏大;大門在鎮撫巷,後門直通玉犀巷,兩家的後門也緊湊相連,都是"出磚入石"的圍牆,一樣的單扇朱紅後門,外人很難分清哪是陳家、哪是黃家的後門。

陳家發跡較早,人丁兩旺,人才輩出,在明朝清初先後有一百多名族人在朝為官,而黃宗漢是在清初道光年間(1835)才考中進士。早期黃宗漢敬仰陳家的顯貴,經常登門拜訪,並主動為陳家祖先書寫墓誌銘,關係相當融洽。

不久社會環境變了,清朝中期,即有所謂“捐官”的現象,就是用錢可以買官做,另外規定參加科舉的考生必須交納各種稅賦後,才准許參加考試,陳家由於疏于管理,佃戶拒絕納糧,拖欠稅賦,科舉考試之路被堵。

在海甸陳家五落大廈的後落,住著陳家落魄的子弟陳坡舍,之前他也之乎者也的讀書。想學祖宗“學而優則仕”。但是屢試不中,連個秀才也沒撈到。以後改為經商,主營南北貨交易,但是賠多賺少,以至生活無著,貧困潦倒,陳坡舍的妻子為每天的柴、米、油、鹽而發愁,因而經常與陳坡舍吵架,民諺“陳坡舍愁子孫沒米煮”道出他當時的窘境。

在一個深秋的早晨,天剛曚曚亮,陳坡舍忽然聽到有人在敲門,問“誰啊?”答:“我。”他遲疑了一會,覺得聲音有些熟悉,就開了門,進來好幾位挑著籮筐、穿著黑衣、帽沿壓得很低的壯漢,放下籮筐說聲:“這是給你們的!”匆匆帶上後門,走了。陳坡舍聞到一股魚腥味,躊躇一下,就掀開筐上的樹葉,發現竟是一筐筐新鮮的魚,是誰送這麼多的魚?正在猶豫不決時,陳坡舍的妻子來了,她正愁早飯沒著落呢:“管他是誰送的,沒飯,吃魚也好。”說著順手抓了幾條大魚,準備宰殺充饑,哪知這回她也愣住了,大魚之下竟然是雪白雪白的銀錠,咋辦?夫妻一時全無主意,最後還是陳坡舍的妻子說:“怕什麼?咱們一不偷,二不搶,誰送的?大概是天公送的,人無橫財不富……”於是取出二錠銀子叫陳坡舍去買米、割肉,時日當然是皆大歡喜,撐開肚皮吃飽飯啦,但這麼多的銀子,藏在那裏好呢?夫妻倆想了半天,決定將銀子藏在廁所裏,誰會想到窮書生的廁所能有這麼多的銀子?

但,紙是包不住火的,此時隔壁的黃宗漢官運正如日中天,官至兩廣總督兼大清通商大臣,權傾一方,據說這些銀子是鹽商和魚販送的,目的是希望黃宗漢各方給予關照,不想挑夫挑錯後門,陳坡舍無功受祿。此時黃宗漢心裏可能十分矛盾,說罷,聲譽受損,影響仕途;不說罷,又覺得很不甘願,我當官,你發財,豈有此理!

陳坡舍自從收到這些冤枉錢之後,莫名其妙的事就接踵而來:他去買米,人家說他的銀子生銹,官府說生銹的銀子肯定販賣私鹽,要逮捕、要抄家、要法辦,陳坡舍心中有鬼,急忙取出銀子,逐級疏通,方才平安無事。有一天陳坡舍在路上行走,看見路中有一塊石頭,他想這會絆倒行人。就順手拾起石頭扔在路下,據說當時恰好有一老婦在路下拾荒,被砸後不治身亡,此時官府不問青紅皂白,放聲要以命抵命,嚇得陳坡舍屁滾尿流,急忙破財消災!此外,有些市井無賴也想方設法敲詐勒索!陳坡舍此時已囊空如洗,四面楚歌,終於又回到忍饑挨餓的日子。

歷史留給人們的疑團仍然是:究竟是那個冤枉鬼敲錯陳坡舍的後尾門?陳坡舍收到冤枉錢之後又發生那些冤枉事?充滿冤枉的社會,留下多少冤枉的傳說。

 

書生英雄淚

——記祖先陳鳴華

先祖陳鳴華出生在海甸書香門第,仕宦世家,父陳安為貢元,學問淵博,家教甚嚴。鳴華自幼飽讀詩書,家庭對孩子的品德教育也極為重視,“忠孝兩全、積德行善”是陳家的祖訓,也是要求子女上進的標準。鳴華孩提時既有一股強勁,凡是他認為對的,則堅持到底,死不回頭。童年時每見到弱小兒童被欺負,他都敢於挺身而出,有事吃了虧,也不後悔!

滿腹經綸的陳鳴華,明萬曆丙戊(1586年)考中進士,官為戶部主事,由於其辦事果斷、堅持原則,清淨廉潔深受好評,被提升為湖廣參政。在官場中,他以書生傲氣自立,不善溜鬚拍馬、阿諛奉承,自然離群索居,孤芳自賞。同僚們無法找到可攻擊他的把柄,只好在背後煽陰風,點鬼火。說他“不尊敬上司,武斷獨行,目中無人等等,”朝中有人偏聽偏信,將他降為左遷參議備兵荊西。

到任後不久,湖北沔水(漢江上游)發生大洪水,洪峰夾雜泥石流衝擊堤岸,彤雲密佈,天就像一個黑黑的大鐵鍋籠罩這大地,瓢潑的大雨,發狂似的傾瀉在兩岸的原野上,水位不斷在上升,堤壩有的已缺口,洶湧的江水咆哮著沖向村莊城鎮,災難頃刻之間降臨人間!

鳴華迅速組織官府人員、衛兵立即趕赴堤岸,他一方面組織人員用木板、草袋、石頭、打樁死堵缺口,一方面命令士兵巡堤,早期發現潰堤信號及時採取措施。他和百姓奮戰多時,全身淋雨已成落湯雞,眼看雨還是下個不停,他向天長吼:“老天爺呀,你睜開眼睛看看這些可憐的老百姓吧,你行行好吧,我下跪求你啊!”眼看倒塌的民房,被淹的農田,他決定開倉濟困,安撫災民。此時街坊突然傳來嘈雜的人聲,據說是兩個村的農民為一點小事發生鬥毆,並有不少人受傷,“什麼時候了還有心打架!”他命令將肇事者24人拘留審問。

此事傳至楚中主審判官那裏,他不分青紅皂白,認為大災鬧事,罪加一等。判決全部立斬不貸!鳴華接到通知後。心裏很猶豫,他歎道:“綱不宜密”啊!人命關天絕非小事。所謂“綱不宜密”就是他主張大難當前,執行政策應當適當寬鬆,鼓勵人犯立功贖罪,重建家園,此時亂開殺戒,動撤人心,影響安定!他多次請求主審判官免于24名人犯死刑,均遭拒絕。

經過幾天徹夜不眠的思慮,他想起父親經常對他進行陳家祖訓“忠孝兩全、積德行善”的教導,忠即忠於國家、忠於社會、忠於人民,做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此時他豁然開朗了,毅然決定:教育後釋放全部24名人犯,叫他們悔過自新,立即投入抗洪救災的戰鬥中。

他深知除中上級肯定饒不了他,於是決定請辭官職,返回故里。

他攜帶家眷、行李、準備水陸兼程返回泉州,啟程之時,鄉民數百人夾道相送,24個人犯及其家屬統統跪在路旁為他送行。男兒有淚不輕彈,此時他激動得淚流滿面,他取出不多的盤纏贈送給幾名生活特別困難的鄉親,揮手告別他上任不久的湖北大地。

此事在社會上產生很大的反響,很多人贊同鳴華敢作敢為,特別贊同其在特殊的情況下對老百姓網開一面的真知灼見,據說當時的福建巡撫深受感動,派人送來一個匾額,上書“海甸儒宗”四個大字——“你的胸懷像大海一樣浩蕩無涯,你的智慧像海邊無垠的沃土,你是儒家傳人,學子的楷模,社會一代的宗師!”匾額長 3米、寬80釐米、白底黑字,寓意是黑白分明、是非清楚,可見筆者暗含弦外之音,由於各種可以理解的原因,匾上沒有時間,沒有署名。此匾懸掛在陳家大門上,後人稱鳴華的子孫為“海甸陳”。

陳鳴華辭官後,坦然處世,他說:“我用一頂烏紗帽換回24個鮮活的生命,換回24個家庭的幸福生活,值得!”生活上他很灑脫。讀書寫字,與學者切磋學問,為上門求學的學生授課。他活到81歲,無病而終。後人將其供奉在鄉賢祠永久祭祀,以紀念這位親民、愛民的高官。

關於“海甸儒宗”匾額,另有一個說法是:此匾係廣東海豐士子為感謝恩師陳敦質所贈,但既然是為表彰尊師重教所作,應當是光明正大、無可厚非,為何是白底黑字?又為何沒寫時間,沒有署名?故引起後人的疑惑。

 

洋洋、永權搜集整理

聯繫電話:0595-22339535

錄入:2010.12.05.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陳文添 電話:0595 - 2388 3127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