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平陽縣鄉土風情 »

順溪古建築群

編撰:陳餘良  攝影:蔡昌振、陳餘良  來源:浙江文化信訊網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24日

浙南清中晚期民居博物館--順溪古建築群

“青街竹,順溪屋”。這句流行於平陽民間的古老諺語,準確地表達了平陽西部山區著名小鎮的鄉土風情,反映了平陽人對本地鄉土建築的自豪感。一直以來,傳統古民居是平陽文化遺產的一大特色,它們以規模宏大、工藝精湛、風格獨特聞名於世。順溪古建築群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順溪古建築群位於平陽縣順溪鎮,地處平陽縣西部山區,屬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南雁蕩山腹地。周圍群山聳立,層巒疊嶂,林木蔥蘢,清溪環繞。現保存基本完整的大型民居建築共有10座,總建築面積達 25200平方米,多建於清乾隆至嘉慶年間,粉墻黛瓦,沿溪而築,佈局恢宏,體量巨大,構建精巧,給人以古樸、深邃、莊重的感覺,是浙南溫州古代民居建築體系的重要類型之一,素有“浙南清中晚期民居博物館”美譽。

 

大屋營建歷史沿革

明隆慶年間(1567—1572),居住在昆陽附近大嶴底的平陽鳳凰山陳姓大族的一支20世祖陳育球,舉家翻山越嶺西行上百里,從鰲江下游平原來到四面環山的順溪山坳定居下來。或許當時陳育球並未想到,他的後裔們經過 400多年的篳路藍縷,使昔日山重水隔、近乎荒蕪的山坳發展為鰲江上游的重要集鎮之一,如今總人口有 15000多人,成為浙南地區罕見的聚族而居的大家族,村中90%的居民為陳姓。

陳氏遷徙順溪百餘年之後,傳至清初陳嘉詢(1691—1760)一代,陳家開始大興土木,營造第一座大屋——陳氏祖屋。其子陳永千育有七兒:陳顯仁(1747—1819),陳安仁(1749—1813),陳為仁(1751—1782),陳作仁(1752—1818),陳深仁(1754—1787),陳景仁(1758—1808),陳崇仁(1767—1847)。經過歷代苦心經營,積聚了大量財力,大規模的營建活動此起彼伏。除陳深仁和陳景仁外,均從祖屋分出,各立門戶,擇地建造大屋,其樣式皆似祖屋,惟面積大小有別。至今留存的順溪古建築群主要為陳嘉詢支派所營建,計有陳氏祖屋、老大份大屋、老四份大屋、老七份大屋、老二份大屋、新大份大屋、新二份大屋和陳氏宗祠 8 座。另外,其他支派於溪北村建陳迢岩大屋和陳有相大屋,共計10座大屋。


順溪古建築群一覽表:

名 稱

建築面積

時 代

建築特點

陳氏祖屋

4030m2

雍正二年,陳嘉詢、陳永千父子共同營建,清乾隆中後期陳永千之五子陳深仁、六子陳景仁對祖屋進行擴建。

以縱軸為主,橫軸為副,沿中軸線自東向西依次建前廳、中廳、後廳,廳與廳之間南北兩側置廂房,廂房後設廊廂別院,以迴環廊道分成六個庭院。這些院落分則獨立成院,合則渾然一體。構架中採用了大量的上昂、高腳鬥,天井採用鵝卵石鋪地。

老大份大屋

5220m2

清乾隆年間,陳顯仁營建。

二進九間合院式木構建築,由主、側兩組四合院和一座獨立三合院及夾屋構成,前設院門,四週圍以蠻石壘墻。底層前廳設前廊,內院設通廊,二樓設走馬廊。

老二份大屋

1680m2

清乾隆後期,陳安仁營建。

二進五間合院式木構建築,由前廳、後廳及兩廂構成合院。三山式懸山頂,出簷深遠。

老四份大屋

3050m2

清乾隆後期,陳作仁始建,其子陳昌同、陳昌濤續建。光緒二十四年(1898),陳少文增建“適舫”三間,作為招待郡邑名士之用。

由主、側兩組四合院、學堂及夾屋構成,前設臺門,臺基用斷砌造,門外兩側各立兩對旗桿石。正廳、廂房皆為兩層樓,上層簷柱退進設走馬廊。內有平陽第一所女子學校遺址。

老七份大屋

3770m2

清乾隆後期,陳崇仁營建。

三進九間三院式木構建築,由前廳、正廳及廂房組成主四合院,廂房後設廊廂別院,以迴環廊道組成三個庭院,前廳設有院門。主院二樓設走馬廊,做拼花美人靠。

陳氏宗祠

740m2

清雍正二年陳氏四房後裔陳守豪始建,鹹豐三年失火燒燬大部,民國十六、廿四年以陳少文、卓觀、景山為首集資復原並擴建。

三進五間合院式建築,宗祠內陳列200餘塊陳氏列代祖宗牌位,前廳兩側樹立30根旗桿石。

新大份大屋

1280m2

清乾隆後期,陳顯仁之長子陳昌洛營建。

二進七間合院式木構建築,前廳係平房,正廳和東西廂均為樓房。兩廂立面上的隔板均設竹編墻。天井平面呈方形,用大塊鵝卵石鋪地。絳環板上均雕刻戲曲故事,人物形象傳神。

新二份大屋

1260m2

清乾隆後期,陳安仁營建。

進七間合院式建築,兩廂為樓房。沿中軸南北兩面分別建有一間七開間的大屋。山墻上作漏磚花窗。

陳迢岩大屋

2210m2

清乾隆庚辰年間(1760),陳迢岩營建。

二進合院式木構建築,由門廳、正廳、南北兩廂房、側院及一些附屬建築組成。天井中設有引水溝,是居民日常生活用水的管道。

陳有相大屋

1970m2

清道光年間,陳有相自陳迢岩大屋中遷出,在距其東側約300米處營建。

二進九間合院式木構建築,由磚門臺、門廳、正廳、兩廂房及附房組成。梁、枋、雀替、鬥拱上無處不雕,雕刻工藝十分精湛。

 

建築風格特色鮮明

選址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宗族意識和風水觀念。受古代哲學“天人合一”、“萬物一體”思想的影響,中國鄉土建築在選址及院落環境的設置等方面十分講究,從風水的角度來選擇村落的環境、建築的朝向、形式、佈局以及前後左右建築關係,並將它認作影響家族興旺和發達的直接元素。陳氏大屋亦如此,這在乾隆順溪陳氏家譜中也有所反映。據《增修家乘序》載:“吾高祖明山公今居大嶴攀龍,逮三傳育球公經營四方,客遊順溪,相土宜而覘物產,遂創山業田園,揭家室而居矣。”

其中“相土宜而覘物產,遂創山業田園,揭家室而居矣”所勾勒的情景與很多族譜中所載的“卜居”是一個概念。這中間雖然含有不科學的成分,但實際上卻樸素地流露出崇尚自然,強調自然界與人的生命和諧的思想。正是順溪山水秀美,水系發達,才使順溪始祖陳育球選中了這片山巒疊嶂的窮鄉僻壤,並相信他們居住的山坳是塊難得的風水寶地。整個山坳就像一隻大船,西側有秀麗的畫眉峰,形似一個高聳入雲的等腰三角形,是這只大船的桅桿,而“一帆風順”會給順溪帶來好運氣。順溪北有連綿高山聳立,南面溪流曲折而過,涉溪迎面即有遠山近丘。整個區塊東西狹長,南北窄短。

北部高山冬季可以抵擋北方寒冷的空氣進入順溪谷地,南面的溪流又提供了生產、生活的便利。中國古代的傳統建築大多坐北朝南,東南一帶民居建築的朝向亦大多如此,這是由特定的地理條件所決定的,而順溪大屋的大部分建築為坐西朝東(或東南),也應了“一帆風順”這句話。順溪村落在早年時不建石板橋,來往行人用的是碇步,也沒有水井。他們的理論是石板壓在船身,不利行船,而挖口水井,等於把船鑿個洞。

建築規模宏大,佈局頗具特色,運用大開間、多院落的組合。順溪古建築群以規模大而著稱於當地,這個“大”不在於建築單體的體量,而主要體現在大開間、多院落上面。多數大屋正廳開間在 9間以上,陳氏老四份大屋的開間更達11間。各廳明間作為家庭活動的聚會之所,面闊明顯大於其餘各間,如陳氏祖屋正廳明間面闊達6.55米。古屋的另一特色體現在大天井的運用上,如陳氏老四份大屋中的天井長16.82米,寬達11米。陳氏老大份大屋的天井長達17.20米,寬達 11.30米。但是大天井並非一覽無餘,有的院落又在大天井中砌造兩道隔墻,適當地分隔空間,造成一定的私密性。隔墻上採用大漏窗,使庭院空間同時保持一定的聯繫。大天井的設置有利於民居中的採光與通風。

款式。大屋的款式、佈局相似,以圍合式四合院為建築組群構成基本單元,再向縱橫方向發展拼接組成,形成多進或多軸線的封閉性院落。四合院以中心縱軸為主,橫軸為副,沿中軸線自東向西依次建有前廳、中廳、後廳。廳與廳之間南北兩側分置廂房,廂後又有廊廂別院。這些院落分則獨立成院,合則渾然一體。雖然建築四面圍合,但院墻較低,多取用溪灘的蠻石壘砌,整體具有一定的開敞性。各院落之間均設有通廊,即便是雨天也可在各屋間穿梭自如。結構上,梁架以穿鬥式結構為主,局部結合抬梁結構,展示通身木構架,呈現出質樸的美。建築就地取材,用料粗大,盡顯大家風範。出簷深遠,一般有2米,老大份大屋更達到2.3米。底層廊後多使用通排的隔扇門,廳堂的隔堂板處也用隔扇門,後簷柱間則採用直欞窗。廳、廂所有門窗、隔扇,都可以拆卸,每逢大喜吉慶,全部敞開連成一片。順溪大屋大多為樓居,其二樓前簷設軒廊,俗稱“走馬樓”,並做拼花美人靠,其設計別具一格,浙南民居的地域特色盡得展現。

住宅嚴格區別內外,尊卑有序,講究對稱,對外隔絕,自有天地。正廳明間開間最大,通常設祖先神位,主要用於祭祀、喪禮、婚嫁或重大宴會。正廳供主人會客及長輩居住,左右廂房則由晚輩居住,前廳設客房,次要建築主要佈置貯藏、廚房、廁所等設施,這一佈局體現了明顯的傳統宗法制度特色。

木作。順溪古建築群較多地保存了宋代民間木作遺風,堪稱古代木作的“活化石”。究其原因,南宋時江浙一帶空前繁榮,順溪雖處浙南深山腹地,但也頗受主流文化影響,其中順溪陳族開放相容的處世哲學起到關鍵作用。到了元代,江南中心地帶的經濟文化遭受了重大破壞。明清時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隨明朝遷都北移,而順溪因偏于深山一隅,又處於相對封閉的小農經濟環境裏,社會文化出現“遲滯”現象,從而使一些古老的傳統建築手法和民居形態得以保存至今。順溪大屋中的許多建築構件保留著北宋崇寧二年(1103)由官方刊發的建築典籍《營造法式》上的做法,如祖屋中軸線上見到的上昂構造、老四份的“斷砌造”門臺、大量使用的高腳鬥,山面上或內部隔斷上端使用的竹編壁,前廊使用的“騎廊軒”、廳堂明間保留的挑斡做法等,讓我們有幸見證了古老的木作。

雕飾。建築裝飾精緻,雕刻別出心裁。自跨進順溪陳氏大屋,躍入眼簾的是各種木質雕飾,幾乎所有的木構件上都有雕刻,用“無木不雕”來形容絕非誇張。木雕題材廣泛,涉及歷史故事、戲曲人物、宗教神話、名勝古跡、山水花卉、幾何紋飾等,這些木雕幾乎都不事彩繪,顯露出木頭的天然肌理、質感以及歲月為它們塗上的色澤。門窗格扇雕刻相對較為精緻,絳環板多為雕刻山水、花木、飛禽、走獸、人物、博古等多種形式。格心樣式繁多,以宮式格為主,中間有的穿插有“福”、“壽”字,有的飾有小花件。裙板浮雕有如意紋、回形紋等圖案。鬥拱構件及梁架多有雕刻,如有的部位將鬥雕刻成花瓣的形狀;月梁的梁頭往往淺浮雕出卷草、夔龍等圖案。承單步梁的瓜柱下端被藝術化地處理成多段弧線。這些雕刻線條流暢、工藝精細、惟妙惟肖。順溪大屋中至今還保留了大量的匾額,如“賓席春暉”、“潔擇修齡”、“萱蔭恒春”、“貞壽衍祥”、“名端金玉”等,它們包含了門第榮耀、善待賓客、潔身長壽、耕讀傳家等內容,既誇耀了家族的昔日繁華,又蘊含著深厚的教化作用,成為順溪歷史源遠流長的實物見證。此外,各種石雕、磚雕、浮雕也較為精美,令人如癡如醉。這一切更為處於深山之中的古屋增添了幾份絢麗色彩。

 

耕讀傳家令人稱道

耕是農業社會許多家族的持家之本,讀書入仕同樣被看作是光宗耀祖的一件大事。在傳統儒家思想的影響下,耕讀成為很大一部人理想的生存方式。歷來,耕讀是古代村落一個比較鮮明的主題,它似乎存在於絕大多數的古村落中,這在順溪古建築群中便能得到鮮明印證。

令人稱道的是,順溪陳氏雖遠居偏僻山區,仍不忘“耕讀傳家”的傳統。順溪陳族屬昆陽鳳凰山陳族分支,歷史上向來重視詩書禮樂的教育,把讀書進入仕途作為光宗耀祖、提高家族地位的美事。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陳氏六世祖陳舜韶把鳳凰山山下50畝土地獻作縣學基地,是陳族流傳至今的一段佳話;宋朝時期,陳族後裔更是人才輩出、科第不絕。順溪始祖陳育球的從祖父,曾仕福建興化府儒學。晚年回鄉講學,學生中不乏科第出身;早在清乾隆年間,順溪陳氏文風已盛,創辦了書院和私塾。光緒年間,陳少文在會文書院開辦初等教育班,邀請名師為青年學子講授經史。購置徵集圖書 1萬多冊,供鄰近少年學習文化知識之需,各地在校生也利用寒暑假來此進修。戊戌變法後,陳少文受新思潮影響,積極興辦新學,於光緒二十七年(1901)開辦“益智高等女學校”,開創平陽文風之先河。這是平陽最早的女子學校,比1905年創辦於縣城的“毓秀女子學堂”早了 4年。光緒三十二年,元三房大份秀才陳聖概東渡日本求學。此外,順溪陳氏還有不少人在清代科舉考試中得中貢生、秀才、武生和京都國學的監生。在這偏僻的山鄉,湧現不少文儒武傑,實屬難得。清朝以來,更有莘莘學子遊學四方,人才輩出,清末民初的著名實業家、慈善家陳少文便是其中的傑出代表。陳氏重視教育的傳統至今仍令人津津樂道。

順溪陳族在耕讀過程中,也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米齋祀神”、“地主宮額子戲”和“馬仙出巡”等民俗活動流傳至今,經久不衰。每年七月十五祭祖時,家家戶戶都要做像畫眉峰一樣的米齋到地主宮祀神以求平安,成為順溪陳族特殊的風俗習慣。

 

近代傳統行業發展

一個家族,放棄通衢大道的便利,遷移到荒山僻壤,安居樂業、生殖繁衍,在近乎荒蕪的順溪山坳創造出農耕基地、貿易集鎮和旅遊景區,同時對整個南雁蕩山以及平陽北港地區的開發也作出傑出貢獻,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智慧。

順溪陳氏始祖陳育球原本做木材生意出身,當年卜居順溪,固然也與這裡盛產木材、木排可沿溪順流而下及便於經營有關。可以說順溪陳族當年發家致富靠的就是木材生意,以此積累最原始的資本。與周圍世代為農的山民相比,順溪陳族最富特色的是頭腦靈活、擅長做生意。他們本著先祖“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用、貨暢其流”的創業精神,以順溪為基地,奮發圖強開發山區資源,發展工商貿易。從經營木材業始,至清中後期擴展經營,又創辦了平陽縣第一家陶瓷廠、開辦第一批錢莊,發展了鑄鑊業、彈棉業、運輸業、礦業、木炭業、蠶桑業、加工業、農牧業、藥材業等,終於使這個偏僻荒野之地逐漸繁榮興旺起來。民國時期,由於手工業、農牧業發展以及商業貿易的繁榮,順溪人口急劇增加,成為舊時鰲江上游重要集鎮之一。山區豐富的林木、藥材、竹及木炭等資源,引來四方客商雲集順溪,文成、泰順等地山民湧來採購及兌換山貨。當時,順溪就成為鰲江上游的交通樞紐和經濟文化中心,也是通向水頭、浙南閩北等部分山區貨物的集散地。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三月)出版的地圖中曾標稱順溪為市。

 

文化內涵耐人尋味

順溪古建築群保存數量眾多,類型較為豐富,是兼有居住、祭祀、公共服務和商業功能的建築群。它因陳氏家族聚族而居而產生、發展,集中真實地反映了當地清代以來大型民居建築發展的歷史實際。其歷史文化內涵融合了傳統家族文化、耕讀文化、工商業發展文化,在全國同時代、同類型的歷史遺存中特色突出,尤顯彌足珍貴。

順溪古建築群選址考究,背山面水,自然生態環境優越;佈局規整,而又不乏豐富變化,空間靈活多變;整個建築群依山就勢、錯落有致、古樸自然,與自然山水相映成趣,與田園風光和諧共處。以素木蠻石、青磚黛瓦建造,不施粉飾、出簷深遠,屋面曲線極其優美,整體造型樸素大方,穩重蒼勁中兼具輕靈,溫潤柔和中盡顯質樸。它體現了中國古代樸素的生態環境意識和規劃意識,在建築選址、傳統村落髮展、規劃設計和鄉土建築地域特徵方面具有較高研究價值。

縱觀順溪古建築群的歷史發展脈絡與文化內涵,大致體現了三大特點:崇尚自然,講究風水;強化血緣,聚族而居;順應禮制,注重人倫。在一定意義上講,它不僅體現了浙南山區中小城鎮清中晚期以來的歷史發展、物質生產、生活方式、思想觀念、風俗習慣,是當時社會發展水準和文化狀況的尺規,而且展現了中國南方傳統民居的發展變化過程和傳統建築工藝的衍化過程,是江南民居建築技術、美學和生態學的完美結合。它對於研究浙南山區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是探討我國封建社會家族文化和倫理宗法的“活化石”。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站長: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陳光典 電話:86 -13600725629 電郵:ch23885555@163.com  /  chen_gd99@yahoo.com.cn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