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安溪長坑公蔭公世系 »

致安溪南斗陳氏宗親書

作者:陳仲泓  來源:南陳宗親網  更新時間:2016年09月08日

致安溪南斗陳氏宗親書

安溪南斗陳氏宗親脫離永春小岵南山陳派下,與長樂阜山陳文龍派系聯宗,鍥而不捨的尋宗精神令人欽佩,但未經嚴謹查證就草率易宗之舉感到極之嘆惜,對此,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純屬個人見解,僅供參考,敬請勿怪:

關於六二花事件,爭論焦點在於誰才是正宗,也是事件導火線。2012年 3月 4日,南斗宗親與小岵宗親探討後不歡而散之後,已是下決心盡快脫離小岵南山派系,後來事態發展證實了這一點。從南斗宗親發表的文章可看出充滿怨氣,但,賭氣很容易會只採信想要的結果,而忽略不合理的地方,導致嚴重影響到對事情的準確判斷。

《南斗東山祖陳氏源流基於七十年之差重新考證》(以下簡稱《重新考證》)[01]文中載:『偶爾,霞鎮金宗叔發現一篇《舊譜家世源流》,原來是在民國廿七年合修《南斗東山祖陳氏族譜》時曾為累編主任的種德叔,于卅二年為霞鎮抄寫家譜時,偶于二房派家譜中所發現,恐失之用,特謄錄於諸家譜首,原文:“先代系遠不盡詳敘,[A] 南宋世祖俊卿之後文龍,文武雄才國士,自命與文天祥、張世傑、陸秀夫齊名,度宗鹹熙(淳)四年(1268)試,進士及第一名,恭宗德祐元年(1275)拜‘參知政事’兼‘樞密副使’,端宗景炎間(1276)拜‘參知政事’兼‘閩廣宣撫使’,知興化軍,時元兵猖獗,主幼國危,乃自守興化。[B] 從子瓚及宗人護駕至泉州會守臣蒲壽庚,作亂城閉不納,宗眷百餘,隨住報親寺,即今南安延福寺(原文是隨住報親寺、延福寺)。[C] 元兵進陷興化,文龍被執不屈,指其腹曰:‘此皆節義文章也,可相逼耶’![D] 文龍殉節,瓚奏別王駕,進復興化軍。[E] 我祖四三翁諱琯及子四四翁諱俞,知宋祚改(原文為‘知宋祚將改’),家眷流離,先在興化仙遊礦山住,尋移泉州安溪,居湖山后溪三載,[F] 會元詔捕[G] ,故宋臣裔祖四三翁四四翁(原文均為“公”字)及妣何氏不知所措,惟患入山不深,爰是尋僻潛蹤,喜南斗場之地,辟啟山林,卜宅於東山頭,堂構而居焉”。[H]

種德叔並附誌曰:“考之南斗東山潁川陳氏宗譜載,我祖四三翁由興化仙遊礦山遷安溪湖頭後溪,經三寒暑,轉徙於南斗東山,其源流世系紀載不曾有如此載詳而且明,今偶于霞鎮二房派之家譜斷編(篇)中得之,又恐失之用,特騰錄諸家譜之首,以俟後之輯宗譜者採而輯之,以便考據雲。”』

仔細閱讀,加以分析,發現疑點不少,提出來與大家商榷:

其一:

附件圖一至圖二《舊譜家世源流》,圖四至圖五《清溪南斗陳氏源流譜序》,出自二房白瀨《陳氏家譜》。可清晰看到:

01. 文中多處被塗改、插入文字、添加部首而成為別的字,修改前後對比意思相差甚大。修改前應為照抄作者之原稿。

02. 圖一“宋世祖俊鄉之後”是“鄉”不是“卿”。

03. 圖二“踪”的“足”部是後來添加的,“踪”是近代簡體字,清.康熙字典沒有“踪”字,只有“蹤”字;陸秀夫“陸”字寫成“六”字。

04. 圖一至圖五來自同一個人的筆跡(圖三昭穆表除外)。《舊譜家世源流》據說系修譜先生種德用毛筆於民國三十二年親手抄寫,此人是下鎮修譜人,四三公廿二世孫,住長坑,曾於上世紀三十年代在南斗梧第厝書房裏當私塾老師,通古文,民國廿八年《合修南斗東山陳氏合修族譜》彙編主任。正常狀況下不應該抄成這樣子,犯這麼多的低級錯誤。添加之部首與原文筆跡有分別。

05. 圖四至圖五《清溪南斗陳氏源流譜序》(陳氏家譜十四頁),依筆跡是種德所寫,前半部摘錄自《舊譜家世源流》(陳氏家譜九頁)部分內容。后半部“我祖四三翁及妣何氏賜試公及妣林氏不知……”乃種德新加入內容。

06. 圖二“文龍殉節……我祖四三公諱琯及子肆四公諱俞……會元詔捕故宋臣裔祖四三公賜試公……堂構而居焉”,在短短 112個字中間重複描述同一件事,前后意思不一致,一指南一指北,同一個人引述二個不同的名字(普通話或閩南話發音,肆四與賜試都近似),可看出原作者叔蚌還在猶豫中,未決定取捨那一段。

上述疑點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

其二:

1279年在廣東江門新會崖山一役宋軍幾近全軍覆沒,史載陸秀夫見敗局已定,背著少帝趙昺,投海自盡以明其報國之志,後人嘉許該役文天祥(1283年逝)、陸秀夫、張世傑(1279年)三人忠貞不屈,將他們並稱為“宋末三傑”,到明朝才廣為流傳。而1277年已殉節的陳文龍居然早就知道:“文武雄才國士自命與文天祥張世傑陸秀夫齊名”,當時還沒有“宋末三傑”之尊稱,怎齊名?時空錯配,言不通理不順。圖一原文「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並列部首,重點標示以襯托突出「南宋世祖俊卿之後文龍」,不符合撰寫『家世源流』的格式和文法。

其三:

莆田市誌載:『陳瓚出生於官宦世家,目睹南宋末年的腐敗政治,無意仕進。』『景炎元年(1276年),元兵入閩,建甯、福州、泉州相繼淪陷,張世傑奉端宗退往廣東。陳瓚捐家財500 萬緡,航海到廣東,獻給張世傑作為軍費。世傑要給他授官,他堅辭不受。』『同年十二月,興化城陷,文龍被俘北去,絕食而死。陳瓚十分悲憤,決心為文龍報仇,他說:“侄不負國,吾當不負侄。”於是暗中部署賓客,招募義兵。景炎二年(1277年)二月,陳瓚認為時機已到,率義軍對元軍發起進攻,先攻殺叛將林華,再收復興化城。』『同年十月,因寡不敵眾,州城被攻破,他率部 500人和元兵展開巷戰,力不能支,被執。元將唆都要他投降,他大罵不絕,被唆都車裂於五門,年僅45歲。訃聞朝廷,贈兵部侍郎,諡忠武。』《家世源流》載:『從子瓚及宗人護駕』、『文龍殉節,瓚奏別王駕,進復興化軍』,仿然是一員武將。但瓚不是大臣,直到死時也沒有任何官職,以何身份去『護駕』?『奏別王駕』?與史實不符。

其四:

圖二(第 9頁)“宋臣裔”及圖五(第14頁)“家臣裔”,畫蛇添足,族譜不是上奏表給皇帝大臣們看而是留給子孫們存記的,稱謂不倫不類,用詞不當。

其五:

圖一:『從子瓚及宗人護駕至泉州會守臣蒲壽庚作亂城閉不納宗眷百餘隨幼主駐今南安延福寺』斷章取義,下半句:『蒲壽庚宣佈降元,並在泉州城內大殺趙宋在當地的宗室以及士大夫幾千人。陳宜中等人著慌,忙擁宋帝乘船逃往潮州。』陳文龍大事記載:『興化之戰,夢祥、夢麟不幸以身殉國。夢雲、夢雷、夢昌,及其孫彝誠、彝訓、汝昌、汝謀、汝彬等,不得不跟隨南宋朝庭在福建東南順海而下,紛紛遷至雷州半島一帶,並在此隱居和繁衍生息。長子夢雲後裔都在廣東省海豐縣,陸豐縣,惠來縣,惠東縣等地方。二子陳夢雷遷居雷州仙夢大村,其子孫散居雷州各地。四子夢麟字兆吉,號純齋,敕授承務郎,死節後帝賜諡秉節。』文龍后裔都有清晰的出處和交代。

其六:

『宗眷百餘,隨住報親寺。』『我祖四三翁諱琯及子四四翁諱俞,知宋祚將改,家眷流離,先在興化……』前后不連貫,那像一家人,『宗眷百餘』去那兒?分明是將『宗眷』『家眷』不同的二撥人拉扯在一起。

其七:

『文龍殉節瓚奏別王駕進復興化軍我祖四三翁諱琯及子四四翁諱俞知宋祚將改家眷流離先在興化仙遊礦山住尋移泉州安溪居湖山后溪三載(1276--1279年)會元詒捕故宋臣裔祖四三翁四四翁及妣何氏不知所措惟患入山不深爰是尋僻潛蹤喜南斗場之地辟啟山林卜宅於東山頭堂構而居焉”(1276年)』。

 >> 1276--1279年文龍殉節我祖四三翁居湖山乎?

 >> 1276年文龍被捕宋臣裔祖四三翁居南斗乎?

『會元詒捕』,原文『詒』字是對的,會元是指陳文龍--文龍已被捕(1276年)。圖六改為『會元詔捕』:變成“會元X年下旨抓捕”,當時皇帝年號為至元,沒有會元之稱。《重新考證》解:『又元酋對宋臣裔嚴加旨捕』,無中生有,原文沒有這含意。史載:『元世祖忽必烈感陳文龍忠義,把他被俘的妻子放回,朝廷還遣使到興化郡尋訪文龍子孫要給錄用(無人應詔)。』

其八:

《春在堂隨筆》雲:“元制,庶人無職者不許取名,而以行第及父母年齡合計為名。”《舊譜家世源流》曰:『“我祖四三翁諱琯及子四四翁諱俞”,“知宋祚將改”』這句話有意思,在南宋統治下居然早於二十年前就以元制取名,出生於名宦世家的陳文龍絕對不可能以數字替兒孫起名的,有違常理。文龍族親子孫輩的名字也可證實這一點,說明《舊譜家世源流》有嚴重的邏輯性缺陷和原則性錯誤。同樣,有理由相信四三翁四四翁乃1277年後於元統治區出世(敬請參考莆田玉湖、長樂阜山、安溪長坑等地區陳氏及其他姓氏族譜,對1277年之前後出世的人關於命名狀況進行比對分析,讓數據說話才够信服力)。

其九:

將《舊譜家世源流》進行分段,可勉強分為八句(以A--H隔開),前后不連貫,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篇不怎麼完整的隨意組合『陳文龍傳略與四三公入南斗』的即興之作。

其十:

《重新考證》云:『四三公出走時全家是三人,如根據文龍公嫁給晉江東石的大長女淑楨之記載,她生於1251年,按人類正常的發展規律,其長子應該是生於1254年,至1276年文龍被執時,他就有23歲,定有娶妻生子,不就是也只有三人,不是有更加吻合!四三公如出生在1254年,上下血脈又能互為貫通。可見,其長子就是我祖四三公!從取名的字眼看,我祖的“琯”與文龍幼子的“璥”,還有從子“瓚”等字,均是斜玉旁,可以說有傳統關係之所在。從輩份看,阜山跟南斗的繁衍現在都在25世左右,足以說明兩地是兄弟關係。總之,四三公為文龍之長子應該是不會錯!四三公的出走,不一定是他本人的選擇,很有可能是為父之命,因他已有後代,讓其先出走可傳承宗支,以免致於有絕後之苦,這就是文龍公為什麼不將這首詩寄給長子而寄仲子的主要原因。按推想,四三公應該是從長樂或隨父任從興化府輾轉而來。』

忠於原著做個比較:

圖二《舊譜家世源流》載:『會元詒捕故宋臣裔祖四三公賜試公妣何氏不知所措惟患入山不深爰是尋僻潛踪喜南斗場之地闢啟山林卜宅於東山頭堂構而居焉』文中說,四三公已經當老爺有兒媳婦何氏了。

圖五《清溪南斗陳氏源流譜序》載:『會元詔捕故家臣裔我祖四三公及妣何氏賜試公及妣林氏不知所措惟患入山不深爰是尋僻潛踪喜南斗之地闢啟山林卜宅於東山頭堂構而居之……』同樣指四三公有老婆何氏且已經當老爺有兒媳婦林氏了。

太平盛世早婚,兵荒馬亂遲婚。四三公的兒子賜試公已長大娶媳婦了,這樣一來,與上述推想又無法對接上了。按年齡推演,賜試公當文龍兒子更吻合。

回歸主題,南斗族譜載:四三公 妣何氏 生子四四,四四公 妣林氏。見下圖:

  

母親何氏變兒媳,這大逆不道混帳的記載,居然尊為金科玉律,錯誤解讀,選擇性取信,照單全收,悲哉。

概括《舊譜家世源流》,與史實不符,邏輯混亂,文法不通,可視之為不值一文錢。

 

總論:

源流、譜序,是族譜內容的精華、簡介。既然是「文龍」後裔,二房《陳氏家譜》中應該有更多更詳細描述文龍世系的相關記載。可惜二房《陳氏家譜》及南斗東山所有族譜中都沒有任何相關資料可相輔佐證。

要採信橫空出世,與舊譜毫無關連的《舊譜家世源流》全新說法,首先要查核評估其可信性,是何時何人所作?是叔蚌所作?來源依據?

《重新考證》載:『我們這篇《舊譜家世源流》,肯定是祖上傳下來。因南斗至阜山有千里之遙[02],在交通極為不便、資訊嚴重閉塞、經濟特別落後的舊朝代里,能留有一篇與阜山相印證的史料,絕無可能是為人所捏造。』說的好,讓我們也來講個長坑鄉南斗村就那么巧的故事吧--故事的開始就發生在五百多年前:

安溪縣志載:『宋代…長坑建監宮…』。監宮,又名監王宮,坐落於長坑鄉南斗村東邊。明代一位江西老表(舊時茶館說書人)遊獵到南斗,身帶宋帝趙及文天祥、陸秀夫三位聖王香火袋,常掛於村中一樟樹上,日復一日地講述“宋末三傑”和陳文龍、岳飛、楊家將等民族英雄的事跡,離開之時留給當地民眾奉祀。後來則以此樟木雕就三位聖王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金身,由陳、蘇、林三姓共同奉祀於監宮[03],兒時經常听村中老者講述這流傳的故事,“宋末三傑”和陳文龍的英雄事跡就這樣一代一代地傳下來,深受南斗人的景仰和崇拜,於是乎,叔蚌有感而發,臆造自己就是陳文龍後裔的《舊譜家世源流》隨意杜撰而成(寫於1822年道光二年端[正]月),沒有進行修改(“宋末三傑”並列部首、諸多錯別字和錯誤情節證明了這一點),順便將草稿(斷篇)和家譜原稿一起擺放而封塵,直到被種德發現撿“漏”……。『文武雄才國士自命與文天祥張世傑陸秀夫齊名』、『從子瓚及宗人護駕…瓚奏別王駕』、『宋臣裔』、『家臣裔』則是來自說書人的戲台詞與順口溜(口吻)。這也解釋了為什么會有與史實不符及不當稱謂的因由。

《重新考證》云:『能留有一篇與阜山相印證的史料』,該等資料在明朝時已是廣為流傳的公開標準答案,既沒有什么秘密也無法證明些什么,就象很多載有百犬同槽的族譜不能將之歸入義門世系一樣。

《舊譜家世源流》系種德於民國三十二年所抄寫,距離民國廿八年《合修南斗東山陳氏合修族譜》只過了四年,作為彙編主任,事關重大,必然會推荐給當時的族譜編委會,其推論可成立的話,先賢們早已採納,何須等到現在。

『父子』,人世間最元始最簡單不過的親情稱呼之一。『先代系遠不盡詳敘南宋世祖俊卿之後文龍……我祖四三翁諱琯』『會元詒捕故宋臣裔祖四三翁』--看到這樣的表述,你還會認為他們是父子嗎?

有人說,本文是在雞蛋里挑骨頭,別忘了,這些骨頭是來源於聯宗阜山文龍世系的支架。認為是錯誤的,提出來才是負責任的做法,並沒有絲毫挑撥離間宗親之意。在人世間,父母是唯一的,宗室來源也是唯一的,別以為高大尚才配做自己的祖先,『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咱們所做的一切,要上對的起列祖列宗,下不愧對子孫后代。

聯宗是件非常嚴肅的事,對接重證據。南斗宗親之前每次外訪尋根覓親時認真負責任的態度去那了?這一次,沒有認真考查,沒有實證支持,謹依據錯漏百出的《舊譜家世源流》,在一大堆對號入座“說明”“聯想”“推斷”“按推想”“應該是”“吻合”“很有可能”的推理之下,數萬人之大宗族,憑少數人的喜好『完全可認定莆陽玉湖的俊卿公和成長於長樂的文龍公是我們的祖先』,令人難以置信。南斗陳氏是否永春南山衍派存有疑點不好說,但與長樂陳文龍派系聯宗肯定是錯了。讀過《重新考證》的宗親都認為:『別樹一格,太兒嬉了。』

雖然南斗東山宗親已經往阜山恭迎文龍公神像並舉行接祖儀式,仍有很多宗親心存懷疑:這次認祖歸宗該是正確了吧?也有不少宗親從多方管道進行廣泛查詢,表明他們不太相信《重新考證》。期待南斗宗親會族編組關注上述疑點,繼續努力,找到確鑿的證據和定論,來消除眾宗親的疑慮。

以事論事,依書直說,冒犯之處,敬請莫怪,歡迎批評指教。謝謝!

 

陳仲泓

2016年09月08日 第二次修改

2016年08月25日 第一次修改

2016年08月20日 初稿(元奎)

  

附件:

圖一

圖二

圖三

圖四

圖五

 

注:

[01] 全文見 http://www.nanchens.com/zszz/ck/ck02/ck02007.htm。

[02] 安溪南斗距長樂阜山路程五百多里。

[03] 同安洪塘鎮三忠村三忠廟,始建於明代,該廟的分爐有 100多座,是古同安境內“三忠王”香火的祖廟。主祀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忠臣神像。

   新加坡普忠廟,分靈自同安洪塘鎮三忠廟,1920年代一批同安人把家鄉的三忠王請到南京街的苦力宿舍供奉,設壇《普忠殿助善堂》。後來在大芭窯六巷興建新廟取名《普忠廟》。供奉三忠王文天祥、張世傑、陸秀夫。

   新加坡水顯宮,主奉三忠王,1903年創立,2012年而從錫安路遷至兀蘭。

   長泰珪塘普濟岩,附祀文天祥、張世傑、陸秀夫三公,珪塘居民都姓葉。每到農曆正月十七,當地民眾會舉行獨具特色的「三公下水操」民俗活動以紀念宋代三傑。

   臺灣新北市雙溪三忠廟,建於同治 7年(1868年),神像由漳州府長泰縣的連元喬於清乾隆46年(1781年)率眾渡海來台所攜帶,供奉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塑像的廟宇,又稱三公廟。

   列舉出部分供奉三公寺廟,其宋代三傑民間信仰遍佈福建、廣東、台灣及東南亞。

   長樂三忠祠:長樂《江田南陽陳氏族譜》載:端王建都福州時,號召天下勤王,得到江田太學生陳公榮和他的兒子陳宗傅,侄兒陳老成的回應。他們晉見右丞相文天祥,得到文丞相的嘉許,薦舉陳公榮為福清知縣兼行軍司馬。時泉州守臣蒲壽庚叛變,公榮毀家抒難,召集一千多個子弟兵奔赴泉州,會同少保張世傑討伐蒲壽庚。不幸在接近勝利時刻,因大隊元兵趕到,戰事轉勝為敗。除陳公榮突圍外,其子陳宗傅,侄子陳老成及兵士一百七十三人壯烈犧牲。後來奉旨敕建“三忠祠”紀念公榮及其子侄。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