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安溪長坑公蔭公世系 »

尋根探源憶宗功--從民間信仰看南斗人的遷徙之路

作者:陳泰山  來源:安溪新聞網  更新時間:2016年08月25日

尋根探源憶宗功--從民間信仰看南斗人的遷徙之路

2016-04-22

說起南斗人,現在最讓人稱道的就是一村兩院士的美談。即“火旺燃盡耀銀河”的少將軍銜,中國國防科技大學副校長,中國銀河電腦總設計師陳火旺(1932—2008)和“志堅攻城撼鷹邦”的美國科學院院士,生物醫學研究領域的年青科學家陳志堅。然而令人驚奇且迷惑的卻是該村的宗教信仰。只要到過南斗的人都知道,在安溪北邊長坑鄉南斗村莊入口處,有一座數百年的寺廟叫監宮,寺廟內供奉三位神仙叫南斗監王公。何謂監王公呢?細問三位聖神來自何方,名叫什麼?我們南斗人會明確告訴你,他們來自南宋,名叫文天祥、張世傑、陸秀夫,是南宋朝廷的三位抗元(蒙古兵)英雄,世人皆知。可見南斗人骨子裏至今尚殘留著昨天的歷史悲憤,心底裏依然保存著忠信仁義的民族氣節。這個問題也許連現在的南斗中的年輕一代後裔都不甚明白,充滿好奇,但客觀的歷史事實卻源源不斷地孕育了南斗人民忠君報國的儒家文化底蘊,在“神”的驅使下,懂得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珍貴的精神財富。應該說,“監宮”是有價值的歷史文化遺產,在安溪境內,南斗鄉村中獨有的文化符號和歷史見證。

為了弄清南斗人從何而來,何時在此開疆拓土,安身立命,南斗人考究了很久,但一直沒有找到直接證據,所以長期以來民間一直認為是從永春岵山遷居而來,俗稱小岵陳,但真正從族譜的記錄中去考究又很難與永春小岵的史料中對上號,就連民國時期任惠安縣正堂(縣長)的陳朝棟,小名孫良在1938年主持修編族譜時也留下餘筆,說明此事,要求子孫日後進一步求證稽考。

今年 4月有幸到福建長樂參觀阜山村陳文龍紀念館,發現那裏史料齊全,脈絡清晰,令我個中迷茫茅塞頓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是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留下的警世名言,是南斗人特有的文化印記,阜山也是奉祀文天祥,與南斗人有著共同的宗教信仰,由此南斗後人延著這裏留下的蛛絲馬跡,揭開了南斗人遷徙之路的謎團。可以說共同的宗教信仰撩開了南斗人遷徙路線的面紗,詳實的族譜史料印證了南斗從長樂阜山而來的歷史進程。

據白瀨陳氏保存完好的《種德附志》記載:我祖四三翁,諱琯;及子,四四翁,諱俞,知宋祚將改,家眷流離……喜南斗場之地,開啟山林卜宅,於東山頭,堂構而居焉。關於南斗肇基祖從何而來之所以成迷,此話還應從頭說起。南斗祖陳氏今已演化成南斗、山格、玉南、月眉、雲寨、桃舟含半樺、白瀨下鎮,龍涓舉溪 8個居住地,其血脈延續與源流、世系、派別、枝分、昭穆、親疏演度、雖有明崇禛五年(1632)、清咸豐八年(1858)、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民國二十七年(1938)和2002年歷次修編的共12冊約70萬字的詳細記載可查,但歷次修編中都不敢斷定南斗之前從何而來,所以關於南斗的淵源一直沒有一個歷史定論。時至2015年初秋 8月,因偶然的機會南斗宗親陳朝旺、陳天從、陳敦厚等從其山格村林兜祖宇派下的白瀨下鎮陳氏族譜中獲取以下資料:詳見舊譜家世源流《種德附記》。其記載如下:先氏源遠,不盡詳敘,南宋世祖俊卿之後文龍、文武雄才,國士,自命與文天祥、張世傑、陸秀夫齊名,度宗鹹熙四年(1268),試進士及第,第一名;恭宗德佑元年(1275)拜參知政事副使;端宗景炎間(1276—?)拜參知政事兼閩廣宣撫使,知興化軍。時元兵猖獗,主幼國危,乃自守興化,從子贊及宗人護駕泉州,會守臣蒲壽庚作亂,城閉不納,宗眷百餘隨往報親寺即今南安延福寺,元兵進陷興化,文龍被執,不屈,指其腹曰:此皆節義文章也,可相逼耶?文龍殉節,瓚奏別王駕,進復興化軍。我祖四三翁、諱琯;及子,四四翁,諱愈,知宋祚將改,家眷流離,先在興化,仙遊礦山住,尋移泉州安溪居湖山后溪三載,會元詔捕,故宋臣裔祖四三翁,四四翁及妣何氏不知所措,惟患入山不深,爰是尋僻潛蹤,喜南斗場之地,開啟山林卜宅,於東山頭,堂構而居焉。

考之南斗東山頭潁川陳氏宗譜載:我祖四三翁由興化、仙遊礦山,遷安溪湖頭後溪,經三寒暑,轉徙於南斗東山,其源流房派之家譜斷編中得之,又恐失之用,特騰錄諸家譜之首,以俟後之輯宗譜者,採而輯之,以便考據之。(注:以上兩段文字系修譜先生種德用毛筆於1938年親手抄寫。種德,何許人也,據陳朝旺所回憶,此人系下鎮修譜人,住長坑,曾於上世紀三十年代在南斗梧第厝書房裏當私塾老師,通古文。)

從以上文字記載中作者種德詳細介紹了陳文龍及其後裔抗元的經過和就義的情境以及其後裔逃避戰亂,躲避潛伏到南斗肇基的全過程,還有他發現這段史料的具體經過。讀來令人心酸,感慨萬端。要不是白瀨陳氏族譜的編撰人種德先生的細心和良苦用意得以重現,南斗人根本無法瞭解自己的家族史,更不可能瞭解到自己的祖先竟然是抗元英雄,民族精英,此乃先祖之英靈,子孫之大幸,家族之光輝。行文至此,我們已恍然大悟,十分清楚地說明南斗人為什麼要奉祀文天祥的來由。原來南斗人的先祖竟然是朝廷命官,抗元英雄,民族精英,與文天祥齊名。因此,南斗人理所當然要弘揚這種精神,崇拜文天祥式的歷史人物並把他們當神仙供奉了。因為供奉文天祥,實際上就是表明南斗人對自己祖先抗元保國偉大民族精神的景仰與崇拜,也是對祖先愛國精神的頌揚與懷念。

無獨有偶,在長樂阜山村陳文龍紀念館,我們可以清楚地從《陳忠肅公事略》中的記載中進行比較且輕而易舉地得出這樣的結論:阜山的陳文龍,與南斗的陳文龍完全是同一個人,南斗就是從阜山遷徙而來,不信,你請看以下歷史記載:“公諱文龍,乳名子龍,字君賁,號如心。宋理宗紹定五年(1232) 2月17日,生於莆田玉湖;鹹淳四年(1268)戊辰五月考中進士;10月度宗大廷策進士,廷對第一,遂魁天下,唱第日,度宗御筆改其名為文龍。故典:大魁授承事郎,簽書節度判官,公以龍飛射第一加一官,授宣義郎,鎮東軍節度判官,此後任職越州,得越州帥劉良貴器重,政事多咨之。鹹淳七年(1271)辛未夏五月,由鎮東節度判官除秘書省正字兼崇政殿說書,冬10月遷秘書省校書郎,八年(1272)任申春告假還鄉,承裏中父老命,立《元台碑》於後山飛來石旁,並作《明教堂元台碑文》《碑銘》及《明教堂贊》,書“讀書處”三字匾額。自署,宋鹹淳八年壬申,歲桃月穀旦裏人狀元陳文龍書。夏五月遷著作郎,秋七月除禮品員外郎,冬十月拜監察禦史。奸相賈似道愛公文雅,想羅置以自重,但公始終不為所誘,履台諫之責,直言不諱。九年(1273)癸酉春二月,公監試禮闈,放榜出院後,複抗章論“士籍之拘”。十年(1274)甲戍春除直顯文閣,知撫州,公複懇辭,鹹淳十年(1274)甲戍秋七月,度宗晏駕,謝太皇太后擁幼主顯聽正。冬十月元軍伯彥,阿術等南度,德佑元年(1275)乙亥春正月,判將呂文煥導元軍東下,範文虎首迎降,與文煥俱東。 2月22日賈似道兵敗魯港,趙潛最先遁。以故,列城從之皆遁,至此,朝廷始悔不用公之言。至十月始來,事已不可為矣。 7月26日,以同簽書樞密院兼權知樞密院事。冬十一月初四日,拜同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12月初七日拜參知政事兼知樞密院事。是時,張世傑之師敗焦山,文天祥之師拜獨松關,12月初七朝廷急召二人赴闕入衛,而元兵已長驅進入杭州之北關外,德佑二年(1276)丙子正月,臨安隱。是歲夏五月,益王稱制于福州,改元景炎,複以公為參知政事,公入覲,文相自溫州來會,相與慟哭國事。八月漳州叛,以公為閩廣宣撫使討之。十月元軍董文炳,阿剌罕兵至合沙。29日既明,盡室俘以行。至合沙,董文炳,阿剌罕欲降之。屈之臣,不臣,左右淩挫之。公指其腹曰:此皆節義文章,可相逼耶?強之,卒不屈,尋命左右引就館,公以詩寄仲子(次子)訣別雲:鬥壘孤危勢不支,書生守志定難移,自經溝讀非吾事,臣死封疆是此時,須信縲囚堪釁鼓,未聞烈士樹降旗,一門百指淪胥盡,惟有丹衷天地知”乃械系送杭州,在道數辱送騎,公去興化不食,至杭謁岳武穆王廟,一慟幾絕,語監者曰:“吾病矣”。其夕,留宿廟下薨,年46,時景炎二年(1277)丁醜夏四月25日也。訃聞行朝,詔贈太師,諡號忠肅,賜廟號昭忠。葬于杭州葛嶺智果寺。葬之次曰,墓即生竹,竹俱有刺,人不能登。眾謂岳墳柏不北枝,公墓竹盡生刺,忠魂化魄散為卉木,如出一節,稟其然乎!”

從以上記錄中所看,陳文龍與南斗的那個陳文龍完全是同一個人,文中從其成長歷程到抗元就義,連死前的一些細節的記錄,就義前的高呼慷慨,與南斗所記完全相同。加上其他阜山族譜文字印證,至此,南斗人的遷徙路線與變化軌跡,已完全吻合,是以證明南斗是從長樂阜山遷徙而來而非永春岵山而來,這是嚴肅的不可推翻的結論。

經過本次的活動,本人直接參與考證,我可以明確告訴大家,南斗子民乃南宋朝廷忠臣良將之後裔,南斗人的宗教信仰與長樂阜山如出一轍並非偶然,都是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和清晰的明確的歷史淵源的。因為自己的祖先是朝廷命官,為國就義自命與文天祥、張世傑,陸秀夫齊名,理所當然,南斗人奉祀崇敬三位抗元名將就如奉祀崇敬懷念自己的祖先,所以安溪境內唯一獨有的南斗人奉祀文天祥也就不足為怪了。當然,從史料的考證中,也許有人會問我:你到阜山,是否親眼看到陳文龍的子女的記錄文字史料?是的,我從其阜山陳氏世系表中看到“公生於宋紹定壬辰2月17日,薨于景炎丁醜年4月25日,享年46歲,夫人乃裏人兵部尚書林采之曾孫女,生有數子,第因國亡家破,諸子各自亡命,旁塵隔斷,多失其世系傳統,無從稽考。”的記載。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南斗陳文龍出生年月與阜山陳肅公事略的記錄是一致的,而且可從有關南斗的《種德附記》的記錄中找到陳文龍之子就是陳四三,這就與阜山陳文龍生平首尾相接,形成完整的證據鏈。

行文至此,我便想到在馬來西亞旅遊參觀時,突然從一個餐館裏看到幾幅久經歲月的蔣介石和毛澤東的肖像。這一場面使我感慨萬分,因為不管你是什麼黨派,只要你是民族的驕子,為國家興亡做出貢獻,無論時代怎樣變化,人民都是永遠懷念你的。儘管蔣介石1949年後兵敗如山倒,退守臺灣,但在抗日戰爭中所做出的貢獻是不可抹殺的,這就是歷史。可以說,英雄無國界,只要是英雄,永遠都會得到萬民的景仰。今天我們花了時間和精力考證南斗始祖的來龍去脈,目的就是從歷史中汲取營養,銘記教訓,以史為鑒,知興替,明得失。最後讓我們一起記住:歷史是一面鏡子,歷史就是歷史,是歷史就應還原它本來的面貌,因為歷史是不容篡改的。

2016.4.19于安溪

作者系安溪進修學校陳泰山,新浪微博@陳先生0595 Tel:13505031512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