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長坑鎮 »

長坑鎮宗教

作者: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2年07月10日

長坑鎮宗教

第一節 佛教

長坑先民于唐宋從中原地帶經輾轉遷徙而入此居住後,就始有信仰佛教。在宋代就建有古岩、泰湖岩、達摩岩三座岩寺,明代建有寶峰岩,最早以卿源邱氏招集周邊鄉民建“古岩”奉祀顯化大士(施美瑛)觀音佛像,後遷建鳳形山今補陀岩。二是於南宋紹興四年(1134),泉州轉運司奉旨為真異大師張道源建泰湖岩奉祀釋迦如來,後來祀惠應大師(張道源)佛像;三是高僧惠達,號普慧於南宋年間(1186—1213)建“達摩岩”奉祀“達摩”初祖。各有高僧以此為場所,吸收其徒弟,傳經說法,並耕管其所屬寺廟公田,享受免賦稅徭役的特殊待遇。解放後,廢除了寺廟地租剝削,公田分給貧苦農民,並禁止佛事活動,僧人也就逐步變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文大革命前後,佛教岩寺被夷為平地,再無人往此燒香點燭。1978年撥亂反正後,落實宗教政策,開放了寺廟,長坑多數寺廟先後都得以複建,磚廳石庭,雕樑畫棟,顯得更加堂皇壯觀,有的還擴展成為旅遊景點,遊客絡繹不絕。

 

重點岩寺簡介

補陀岩

補陀岩位於山格村西北部的大香山脈鳳形山下,縣誌載:補陀寺在坑泥(源)山,沿澗曲折,竹樹蒙密,空穀中別開幽邃之境。供奉主佛為顯化大士觀音佛祖。卿源邱氏族譜載:宋朝永春縣鄉名九鬥,施家六月十九生一女子名美瑛,生有異兆,少即持齋喜誦佛,年方十六許聘安邑卿源邱氏八世祖,於歸屆期,九月十九日邀嫂于飛鳳山,采野菜,遇一茄藤趺坐其上化去,母踵至,但見滿面汗流,急舉羅衣拭之,忽變神色光黑,南海普陀度身化其形跡,遂成觀音。時邱家與施家執占佛骨,報聞上人(官府)判別,將此形身放流溪中,以流上流下為憑,上流者歸施家,下流者歸邱家,忽焉,水流斷為兩體,於是,施家執上妝成儼雅觀音,建岩烏髻以奉祀,邱家執下妝成黑面、露腳儼雅觀音,初建古岩以奉祀,舊址猶存,傳說,某日佛前爐不翼而飛,住持和尚四處尋找,最後於鳳形山叢林中始以發現,五社眾等則依佛意將古岩遷建鳳形山下,立坤艮單籌向。原名普陀岩,是明朝大學士張瑞圖閒遊至此,深感奇怪,天下一“普”無二“普”,怎這裏又有一座“普陀”岩!聽住持介紹後,便將“普”改“補”,並揮毫疾書留墨寶。

補陀岩幾經興廢。約在民國三十年(1941)前後,被剿匪官兵放火焚燒,惟有金身佛像救出,其餘盡為灰燼,蕩然無存。不久,五社眾等馬上集資重建,立坤艮兼未醜方向。又於1967年“文化大革命”期間再度毀棄,連金身佛像也被燒掉。迨至1980年,在海外僑胞的竭力提倡下,五社(邱、陳、謝、林、蘇)眾等大力集資,糾工仍依第二次方向重新鼎建,再塑佛像,讓補陀岩率先重光於“盤嶺”內的社裏中。1991年3月4日被列為安溪縣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

岩寺依山築在高臺上,占地面積達1334平方米,規模頗大。建築風格亦十分獨特,十七檀結構,主殿重簷屋頂,三開間抬梁架,正殿面寬五間,大門前一條丈餘寬、五間長的大廊連結兩旁護厝,使整座岩寺呈倒“凹”字形結構,屋頂陶瓷彩雕,頗具獨特風格。正殿又分有中殿和前後廊,中殿供奉主佛顯化大士(俗名施美瑛)觀音和施母。後廊供奉釋加如來和十八羅漢等塑像;前廊兩端置小龕,左供奉伽藍大王,右供奉提刑相公。大廊至下埕砌十二級臺階,通往前沿砌有 1.8米左右高圍牆的半月形大庭,大庭左邊建有放生池,圍牆下隔路建有一座下樓猶如案桌,把面前的香爐山高高托起,使岩寺顯得更加壯觀。從岩寺往下百余米,在狹隘處建有一護界亭,供奉護界將軍。再往下走,在水泥路頭又建有停車亭,停車場十分寬闊,竹木蒼翠,為補陀岩增添了幾分勝色。

2003—2006年,補陀岩文管組又發動捐獻,自停車場至岩寺庭角鋪設了整齊的石碣路,對岩路口至停車場路段進行拓寬並鋪設水泥路面,將補陀岩大門兩側的木結構包括正殿內乃大廊的柱子都更為石雕,並邀請四處名人、專家、學者題寫對聯、門匾。又建二座山門及留芳亭、燒金亭。2007年秋又將原來木料小建造粗陋的屋蓋再進行翻建,顯得更加壯觀。

補陀岩存有不少文物。廳中仍停放一塊五百左右斤的“定場石”,一個早代的青草石香爐,四周雕有虎腳,正面雕一個八卦,二個獅頭,兩邊鐫刻一幅對聯:“香燃北山環龍案;爐置南海蓮花台”,還有清代精雕細刻漆金的二架大輦轎,岩寺中還鐫刻早代的“古洞爐飛神補闕;空山石落化陀崖”、“鐘聲未斷泉聲繼;香氣初升瑞氣騰”、“萬姓感恩非小補;一心悟道即彌陀”、“遍覆慈雲神補闕;宏施甘露化陀崖”、“何必西天乃能生佛;不須南海亦有補陀”、“福地無雙,日月精華資采補;慧根第一,缽衣傳付羨頭陀”、“心即佛,佛即心,修到佛心非小補;色是空,空是色,妙臻空色恍彌陀”。現代所撰的:“補時濟世稱至聖;陀佛佑民為顯神”。“施女降生欣誦佛;薜蘿跌坐化觀音。”留芳亭亥有:“留點丹心誠意表;芳些名氣後人傳。”還有很多躍然於紙上的舊對聯“護衛森嚴魔不入;界疆謹守化無邊”、“塵埃不受風清風幾;香氣自來桂滿庭”。現代所撰的“人間善惡,難瞞官案察;境內邪魔,怎避許提刑”、“美梵守岩神十八;伽藍護法佛單尊”等楹聯,耐人尋味。

補陀岩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一草一木,一磚一石,都流傳著一個個美麗古老的傳說。岩內的聖旨牌講述是:清康熙年間(1710—1720),福春的官獻瑤少時在補陀岩讀書,曾向觀音佛祖許過願,今後若能取得功名,定要酬謝,後來他果然入朝為官,返梓後,特地為補陀岩撰寫一副對聯:“水作潮音風引到;岩如鷲嶺石飛來”,還捐資鋪一段長1華里、寬1.6米,其中兩段石板橋的石碣路。又申報朝廷,皇上特賜與補陀岩聖旨牌。

補陀岩風景秀麗。主峰鳳形山氣勢磅礴,巍峨壯觀,兩旁的山脈猶如鳳翼把補陀岩環抱著。面前一座山頭宛若香爐不二樣,左右二條清澈見底的澗水匯于岩前成小溪,在奇石怪木下潺潺地流向東方,鳳形山后有一個天然岩洞和一座酷似仙人騎鶴的山峰威鎮南疆,右側一個山坳酷似馬鞍,人稱馬鞍格,左邊澗上還有一條小瀑布和豬槽潭,近岩寺還有二株野生紅豆杉,十分珍貴,四面林木蔭翳,禽鳥和鳴。來到這山清水秀的補陀岩,如入神仙之境,定會令人心往神馳,留連忘返。

 

泰湖岩

泰湖岩,坐落于田中村南部峻嶺之上的崇山裏。始建於南宋紹興四年(1134),清乾隆版縣誌載:“宋張道源祖師居此”。泰湖岩幾經興廢,居岩志載:後數百年(即自建那時起有近 200年時間),世運變遷,廟貌、陵夷,忽一夕靈火延燒,而岩煨燼,迨元代順帝初年(1328)才複建;康熙五十年(1711),漳平賊首陳五顯以此為據點聚眾起義,剿匪官軍又將其燒毀,寺僧妙德構數椽為屋奉祀祖師,迨至康熙辛酉年(1741)再複建;清光緒年間(1875—1908),十班耆老誤聽堪輿家(地理先生)之言,將岩寺遷于高處,因風侵雨襲,土木倒壞,於民國十六年(1917)又將其遷回舊址。早代泰湖岩與清水岩、泰山岩齊名,建築藝術甚為奇特,文化遺產極為豐富,輝煌的泰湖岩在歷史上幾經創傷,本就真可惜,沒想到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又再度毀棄,迨至1995年成立籌建組,發動捐獻,依原基重建,歷經十餘年時間,基本恢復舊貌,又擴建旅遊山莊和壯觀的山門,成為長坑鄉一大旅遊景點。

1995的 7月14日被安溪縣人民政府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泰湖岩分有“頂岩”和“下岩”,相間距離 300米左右。頂岩為主要建築群,祖師殿后廊中龕供奉釋迦如來、阿彌陀佛、彌勒尊佛及文殊、普賢菩薩,左龕供奉伽藍大王和朱公聖侯,右龕供奉達摩初祖,正殿供奉惠應大師(張道源),真靜大師(劉應),左邊供奉韋馱天將,右邊供奉護法地神;下岩只一座,正殿供奉昭應祖師、顯應大師,左邊供奉伽藍大王,右邊供奉護界將軍。

歷史上,泰湖岩依山而建,根據舊基和顏孚中游泰湖岩記看,可以大體勾勒出其復原圖,從田中村西上至巫村轉南沿小路盤山而上,如入雲霄,約 3公里處為泰湖岩和尚厝,步入“百丈山”山門便到下岩,再沿林陰小道往上走,是坊“圓明法界”山門,稍前幾步有古木三株,蔽蔭山門,右邊有門樓,近門樓是浮杉池,池邊一舍利塔,平面六角形,再往上走,拐個彎便見大山湖,湖中鑿一放生池,沿石路一再轉便到岩寺,初層為如來殿,大邊為地藏閣,小邊為香積廚,有樓橫其上,寺僧以此為誦經念佛之場所,再轉前稍近山門為版屋,供四方來客休息、用飯之所,殿后東西各砌30級石階,沿階而上另有一岩,惠應大師則在此圓寂成佛,左右有二個舍利塔,分別為須彌座、仰覆蓮形,塔身雕光坐態佛像,塔高2.16米,岩東邊是大士庵,由此形成一大建築群。

泰湖岩尚存不少文物。有一通高 1.1米、寬0.52米、字徑0.28x0.23米的弧頂“祝聖放生池”碑刻。還有四支高 3.2米的六角形石柱,上分別鐫刻(明•詹仰庇題)“圓明兩曜齊光,看色相金莖百丈;惠應千年不爽,問肝腸鐵石一腔”和(吳源溪題)“湖開百丈,面同發,碧岩,地聯太華稱名嶽;惠濟十方,伏群魔,安眾庶,派傳昭顯作大師”的對聯,柱礎保留完好。從現存遺物,足見當年工程的浩繁和艱巨,顯示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藝。

據泰湖岩舊版岩志載:泰湖祖師生於宋神宗熙寧九年丙辰(1076)五月初十辰時,俗姓張,名道源,字克勤,敕號惠應大師。其父甫崇,母陳氏(同安之送沙任尾人),移居感德里左槐村居住,生有二男,長曰應成,遷今廣東羅源,子孫尤旺;次曰道源,即祖師公也,生有異兆,黃雲罩戶,祥光滿室,幼依兄而食,平時不菇葷,稍長聰慧穎悟,有一年盜賊四起,兄外逃,師則拜鄰婦為義母,而後與義母遷移瀘洋居住,今尚有一祖師泉,隻身流離在外數年,自歎曰:塵緣累劫若而然,何如歸向清靜中念彌陀!遂棄去尋佛。當時安溪佛教盛興,蓬萊有昭應,泰山(湖頭)有顯應,教度眾生,而昭應早化成佛,師就前往泰山禮顯應為徒,年方31歲,是年宋崇寧五年(1106)為其披剃授衣缽,言傳身教,後顯應佛化,時尊昭應為太祖,顯應為次祖,惠應為少祖。經刻苦修煉,獲得真傳,法力浩大,驅妖魔喚風雨,慨然興起濟世利物,另擇勝地別建道場之想。初至同發山展望四方,發現泰湖列秀環拱,但邪氣濛濛,隨後潛至林中,發現一道者(朱公)跌坐在地,則進前拜見,朱說:我得此久矣,因虎蛇魑魔之穴,未易即除我朱某,師對他說:你來當扶法,我們共同鎮也,朱應允。隨即入林中,使盡法力,收降群魔,今岩下有鬼洞,有斷石可明證。菟狼蝮豨(即虎、狼、蛇、野豬)之屬漸移去,師剪荊榛築廬舍以居。

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師往京說法,朝中有史載。又至高宗紹興四年(1134),適逢歲旱,皇帝下詔,求聖僧祈雨,師歡然曰:不于此時顯佛力度眾生,更待何時!便到皇宮,面聖時,見案上有茶,遂誦經傾茶,忽降大霖雨,平地水滿三尺,皆茶色,皇帝大悅,欲賜官職,而師並非所願,只求一廟寺以棲身,即封為“真異大師”,馬上詔工部,委派泉州轉運司抵泰湖建岩寺,華麗有加。回後,種植三檉二檜於岩前,鑿放生池,立“圓明法界”和“百丈山”二坊山門,景象維新,佛法彪炳,從師日盛。乾道三年丁亥(1167)即立朱公為護法將軍,傳衣缽(袈挲和食器)于弟子劉應(生於己卯年元月十二日辰時,沒記載時代,按當時己卯有西元1099年和西元1159年兩個時間,如是出年在1159年,至化佛才歲,如是出生在  年,至化佛就有歲,但相傳是孩童)。同年九月七日,大師在大眾山圓寂成佛,年當歲,未幾,劉應也繼師而化,亦封真靜大師。今主殿設二龕,左張右劉,朝庭知道後降香木刻佛像,裏人奉祀不替。凡是欠安、逢歲旱、遭蝗災等情,所賴大師庇護不少,裏老盧德新等人書複感化裏梁丞相和盧大夫奏聞皇上,于理宗景是二年辛酉正月加封為惠應大師。

泰湖岩始建後近二百年,忽一傍晚,靈火延燒頻臨傾圯的岩寺,盡為灰燼,迨元順帝初年,有一無人識者僧人前來摹緣鼎建,並向武長者求杉木,武許以萬株盡砍,回馬上召工匠,而工廠無半支杉木,木工深感奇異,到傍晚,在碧水池中湧出無數杉木,時人有感這是武長者萬株之木也,今有一木豎在池中不朽,踢之有稍稍搖動,不數月岩之上下殿宇肯構信覺莊嚴,而摹緣僧人也不知去向,時人即悟,定是大師之變現,自此以後,碧水池就號為“浮杉池”。

泰湖岩因峰巒聳翠,湖泉澄澈,風景秀麗,自建以來,蜚聲鶴遠,故吸引了眾多名人墨容前來觀光遊覽,留下諸多題詠。明弘治十八年進士、監察禦史詹源遊覽泰湖岩興致而賦:泰湖名亦重,臘月見龍盤。好鳥深藏竹,幽僧少出山。驟來如悟道,坐久不知寒。童冠夕陽外,謳歌任往還。明嘉靖三十八年進士、戶部員外郎詹彬也以(初登泰湖岩)而題詠曰:發源自佛耳,名刹難稱儔。不雨山長潤,無風氣亦秋。銜杯僧共坐,穿徑月同遊。寄語長安客,何如此地幽。明嘉靖四十三年中舉,翌年進士及第,授廣東南海知縣詹仰庇號咫亭,于隆慶庚午中秋登泰湖岩題曰:玄岩綺構控天關,白天幽深卻自寒。野鳥不鳴山寂寂,孤僧無語水潺潺。松陰十裏滋苔長,徑轉千峰繞澗還,始歎浮生何所濟,結茅早向此林間。而後又有詹允捷、張亨、鄭長青、王蘿弼,陳嘉章、蔡遜庵,章文麟、蔡大受、楊貞、官朝京等名人相繼登上泰湖岩並步咫亭先生韻的題詠,還有陳君爵、詹知震、廖瓚第、吳斐卿、汪等名人也先後登上泰湖岩並題詠,共篇,詳見《泰湖岩志》。

泰湖岩還留下歷代名人的題聯。

祖師殿:

  椿檜秀崗陵,法石杉池遺化 ;

  岩棲長日月,湖雲洞水總閒心。

 

  不盡水雲三昧地;

  無窮風月一湖天。           詹仰憲題

 

  湖裏泉聲,派自曹溪流出;

  岩中山色,秀從鷲嶺分來。       許封男題

 

一湖構景,俯仰間煙霞旦暮;

  百丈淩霄,登臨際氣象萬千。

 

  鐘鳴處燃燈說法;

  客至時煮石烹茶。           周之冕題

 

 身無一掛皈寂台,伴長空去住閑雲花鳥。

 業淨六根成慧眼,看不盡榮枯指日桑寧。 顏公告題

 

 梵刹鎮乾坤,祝萬歲山河鞏固;

  太湖涵日月,祈四時海宇長明。     蔣時馨題

  

  恩普南溟神通遊戲,盡驅魔魅俱成佛;

  湖匯峰頂日月虛涵,隨掃狼煙報太平。  李光龍題

  

  冰輪澈湖轉,看來水天原一色;

  禦墨並泰峙,悟到生滅卻是空。

  

  四朝檉檜參天聳;

  百丈招提指日成。

  

  泰山迢遞銅山峙,

  湖水渟涵法水流。

  

民國戊辰年續題:

  泰岱產高材,撥地參天森覆蔭;

  湖泉和梵吹,清音雅喨上飄空。

  

  泰山高聳無雙地;

  湖水澄清共一天。            王升雲題

 

  泰湖法水澤萬民,真矣!惠無疆若是其大;

  百丈高山仰五裏,異哉!應不窮可以為師。 林安文題

 

  泰山秀,湖水清,化身自在;

  惠無窮,應不爽,成佛如來。       官清植題

 

  佛法無邊,鬥石降魔遺古跡;

  神恩浩大,傾茶化雨利群生。       陳宗海題

 

  一湖風景,松竹間慈雲法雨,

  萬丈石岩,登臨處縮地卑天。       吳永年題

 

一九九五年複建時,另鐫刻有:

  真異傳人間,飛瓦浮杉興廟宇;

  大師當帝座,潑茶化雨濟黎民。

 

  雲路尋師傳妙偈;

  龍門辭爵顯清真。

 

  雲漢昭回,潑茶化雨傳真異;

  龍光獎,揮石浮杉仰大師。

 

  泰岱雲騰,浮杉建廟真機顯;

  湖江龍見,化雨生民異澤深。

 

觀音殿:

  觀不了世音眼前奇偶;

  如來童發老後乾坤。

 

  梵海潮音入荻渡;

  湖天雨潤野棠陰。

 

  慧月圓輝,般若禪天不夜;

  心燈覺照,真如性地長春。

 

二〇〇五年三月觀音殿複建鐫刻對聯(補撰)

  佛鎮泰湖千古寺;

  爐分南海一枝香。

 

  泰嶽巍峨通佛界;

  湖池澄澈鑒人間。

 

  千丈嶺崖千年刹 ;

  幾經興廢幾度修。

 

  泰運宏開岩再現;

  湖光相映佛重靈。

 

  泰行佛運綿千載;

  湖注聖泉澤萬民。

 

  泰寺重興逢盛世;

  觀音再塑佑黎民。

 

  祈泰當然求惠應;

  抵湖還要拜觀音。

 

  慈雲遍覆四時順;

  法雨宏施合境安。

 

  慈航得渡,眾生離苦海;

  法界皆春,合境慶升平。        陳敦厚撰

 

山門:

  古樹參天佛嘯;

  蒼苔滿地僧去來。

 

山門徑路:

  不二門任從千駟走,

  無窮路盡屬一湖天 。

  

水閣玩情:

  倚閣拭菱花,魚遊鏡裏;

  擎浮竹葉,月落杯中。

 

岩前:

  舉眼白雲依樹;

  轉身古佛傳燈。

 

石堦魔洞:

  石洞梯雲穩足下,離天尺五;

  山魔洞穴皈湖中,法界三幹。

 

禪家隱處:

  五蘊皆空,難禁烏雲擊去;

  六根盡滅,任從松菊歸來。

 

樓中戶牖:

  樓閣空中,僧在雲間啟開;

  經綸筆底,手從月下推敲。

 

年擴建旅遊山莊對聯

迎賓樓:

  迎來善信,客廳小憩;

  賓至泰湖,古跡稍遊!

 

旅遊山莊:

  泰湖景致人人羨;

  勝地山莊日日開。          陳敦厚撰

 

年新建山門對聯

朝外:

  泰嶺坦途,步步高登於你後;

  湖光山色,時時若畫在跟前。

 

朝內:

  出山門,一路順風千里走;

  回桑梓,百般如意闔家歡。      陳敦厚撰

所謂泰湖岩『十班』,據瞭解,則是現在的長坑、藍田、祥華、感德、桃舟、劍鬥等鄉鎮,還有湖上鄉的雪山、尚卿鄉的清洋、蘆田鄉的三洋、漳平的鷺鶿、永春的龍坑、古格等地,範圍甚廣。但『十班』的由來須待考證。

 

達磨岩

達磨岩,位於長坑墟市南隅之風景優美的獅子峰上。獅子峰,古人雲:『達磨到朝天,大小十八仙』,意是獅子峰到朝天山之間有十八奇峰。清著名詩人戴敬齊先生題曰:『萬峰齊俯地;千佛喜朝天』,概述獅子峰屹於群巒之中的雄偉氣魄,斯峰海拔米,從北面觀之,狀若『入定老僧』,慈祥濟世;自西北望之,形似『天馬行空』,氣勢磅礴;由南方眺之,貌如『雄獅卓立』,威武昂然,因其獨秀無雙,曾被譽為『獨秀峰』。

達磨岩文物古跡,奇石怪洞,古木清泉,無奇不有。三字『達磨岩』每字高米,寬米,楷書陰刻,是吾縣境內最大的一處摩崖石刻;峰上又有一形似竹筍的豎石,刻有三字剛勁有力的『獨秀峰』;岩中又有一神奇的『鹽米洞』,傳說是達磨岩祖師公在創建廟宇時得到神仙的扶助,左出鹽右出米,供工匠們食用;有一棵集樟質松皮樺葉楓蕾於一身之千年古木『三色樹』,高余米,身圍米,經省林業部門專家鑒定為『細齒蕈樹』,金縷梅科,蕈樹屬。據省植物志載,本樹屬產于福建,但未見標本,在此發現實屬珍稀之列;還有一神奇的『湧泉』,俗稱『三色樹水』,四時不涸;還有二座『舍利塔』。峰上還有由飛來石、禪帽石、枕石等組成的石林。另有觀音石、雄鷹石、鏡屏石、花矸石、青蛙石,無石不奇,有石皆趣,分佈前後左右。更有龍雲洞、仙人洞、一線天等景點。達磨岩的自然景觀,惟妙惟肖,巧奪天工,真令人讚歎不已。

達磨岩寺宇,由僧人惠達號普惠創建于宋,約西元年,有落款時間為淳熙十三年丙午的摩崖石刻及大石漕、縣誌、府志可考。安溪縣誌乾隆版稱『達磨岩』,泉州府志明嘉靖版載:『達磨岩』,一名『玳瑁岩』,宋僧達磨居此,上有獅岩、宋令陳密贈匾曰『獅子峰』。《辭海》注『達摩亦作達磨,菩提達摩的簡稱』。據查,達磨岩的達摩祖師出處系印度高僧菩提達摩第代傳人。

大雄寶殿內供奉主佛:普惠祖師、釋迦如來、文殊、普賢、觀音菩薩、達摩祖師、伽藍大王、清水祖師等佛像。文昌殿內供奉:文昌星君、孚佑帝君、文衡聖君、朱衣神君、魁鬥星君;護界殿內供奉:護界將軍。

達磨岩歷史上幾經修葺。據長卿王氏族譜《達磨岩記》載:明末清初,長卿(還二裏)各姓一致推舉王夢弼(崇禎壬午科舉人)擔任主事,對該岩進行重修,此後每數十年修繕一次。斯岩被毀於年大躍進年代,而不是文化大革命期間,絕大部份文物被毀,僅存普惠祖師佛牌一塊,大石珠及礎石副,大石漕一口,『獨秀峰』石刻和『達摩岩』,摩崖石刻二處,舍利塔兩座以及靈感簽詩。惜矣!

改革開放後,國運昌隆,和諧進步,長坑也轉新機。筆者深具愛鄉之心和敬業之志,於  年倡議重建該岩,獲得廣大仁人志士的大力支持,慷慨解囊,踴躍捐資,年成立籌建組並動工興建,至今已完成主要工程有:開通五公里簡易的環岩公路;仿宋建築,雕樑畫棟,富麗堂皇的大雄寶殿及二十余尊金身佛像;附屬工程有擋牆、石欄杆、功德碑、燒金塔;文昌殿的基礎內外牆(屋頂待建)及僧舍;又從大山尾引水至岩寺,供護岩禪師及遊人飲用。同時又創辦經濟實體的飲用水工程服務專案,借款投資(收取開戶費及水費以還款)從九百碣引山泉至長坑鎮區,既為鎮區人民提供服務又為風景區規劃建設提供部份資金來源,預計到年後,年純利潤可達四萬餘元。如此巨大工程,艱辛努力之處,不言而喻。

年冬隆重舉行了開光典禮並舉行迎佛,豐富多彩的文藝遊鄉活動,贏得四鄉五裏前來參觀的民眾,無不讚歎。

達磨岩重建時,名人、專家、學者相繼為本岩題聯、送墨寶。有如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佛教協會會長、著名書法家赴朴初親筆給予題寫三字『達摩岩』匾額,以『達摩』命名的岩寺在國內罕見。旅居新加坡著名『指書』書法家原民國安溪縣縣長王瑞壁題贈『獅子峰』三字墨寶,現懸于寶殿於寶殿佛龕。又得時任中共德化縣委書記、現任漳州市市長李建國的題聯:『心游佛界,常懷浩浩大慈德,了空懸明鏡;身處迷津,永系芸芸小康願,無時掛航燈』。全國聯壇十老原安溪縣楹聯學會會長王翹松的題聯:『獅吼震千山,天翻地覆;峰幽蔭萬戶,人夀年豐』。吾邑著名詩人、書法家王伯蘭題寫三字『鹽米洞』墨寶及一副親筆題聯『禪心面壁銘初祖,勝地雲龕峙乙方』。這些題字題聯,讓修葺一新的寺宇增添了異彩。

年月,被安溪人民政府公佈為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

景區之建設尚未完成,項目繁多,任重道遠,但有眾多鄉賢還不遺餘力,繼續為建設美好家鄉,共同獻謀獻策獻力量,堅信在不久的將來,這具有魅力的達磨岩旅遊區定會實現!

但願遊客:

登獅峰,眺群岫崢奇,大地鐘靈靈氣隨君好運;

進寶殿,祈眾佛顯聖,上蒼降福福星伴你平安!

在長坑村支部書記 王新春 字文景撰稿

二〇〇八年秋

 

寶峰岩

寶峰岩,又名後山岩,坐落於長坑鄉南斗村昆侖山上,供奉妙道帝君(即宋靈醫吳,亦稱保生大帝)、五穀帝仙、忠勇公(名張振)還有釋迦文佛、阿彌陀佛、彌勒尊佛、文殊、普賢、韋馱、觀音等菩薩。始建於明十五世紀中葉。相傳,岩寺原建於對面山上,名曰『前山岩』。一天,住僧發現香爐不知去向,幾天後在昆侖上發現。當地三社鄉紳與住僧認定此乃神明另擇新址,於是協力將岩寺遷建於今址。年,岩寺夷為平地。年,當地陳、蘇兩姓信眾集資,按原基址重建。年將通往岩寺公路進行硬化,請能工巧匠將岩前改為石雕,屋頂進行翻蓋,顯得更加壯觀。

若站在昆侖山上,環顧四周,龍脈自『烏石尖』而降,一巒過一巒接踵而至,形似幢幡寶蓋;兩旁稍矮的山脈蜿蜒伸入南斗,宛如兩條隨風飄擺的幡垂,惟妙惟肖。岩寺建于『寶蓋頭』下楓松林中,綠葉掩映,前看『朝天尖』,左瞻『雞公嶺』,右顧『石劈寨』。青山環抱,風景優美。

寶峰岩寺系土石結構,主殿規模頗大。護厝下路旁置放一石雕馬槽,長米,寬米,深米,傳說乃張振養馬之用。正殿後分水處還存放兩塊石盤,人稱朱公桌。殿內大楣上懸掛一方『皇帝萬萬歲』豎匾,稱『聖旨牌』。人文景觀確有奇趣。

寺內鐫有諸多楹聯,謹錄數副『寶樹別開金世界;峰雲洗淨玉禪心』。『寶座光華皆聚華;峰山疊翠盡朝暉』。『寶爐香氣入千戶;峰寺燭光照四方』。『寶座諸神皆顯赫;峰前眾信盡平安』。『千秋寶蓋峰之體;兩柱幢幡壯此岩』。『烏石降龍開佛地;朝天回首拜神明』。『寶像靜無聲,鐘響岩中疑佛語;峰巒空有色,香飄寺外即曇花』。

古時,陳、林、蘇姓共同供奉岩寺中神明。後因林姓遷居藍田黃柏,今由當地陳、蘇兩姓按股輪流祭祀。正月,還將主佛迎駕與三位聖王一起『做佛頭』,三月十五佛誕,還迎駕到祖宇內,舉行烈熱慶祝。正月十五日元宵節,家家戶戶手擎款式各異、種類繁多的燈籠,燈光輝煌,組成壯大的迎燈隊伍,一個村落過一個村落巡境。遠處眺望,如一條金龍飛舞。此民俗風情,世代相傳,自古至今,經久不衰。

年,安溪縣文物管理委員會為其立保護標誌。

回瀾橋

回瀾橋,系長廊屋蓋梁式橋,坐落於長坑鄉福春村溪尾,建在平緩的溪澗上。橋上有廊,廊中有廟,廟堂內供奉觀音菩薩。堂聯曰:『西天懸麗日;南海駕慈航』。『佛祖許願隨所應;士女焚香求心誠』。『心似白雲長自在;意如流水任東西』。

回瀾橋始建無考,歷代有重修。年,當地群眾集資重建,建築面積平方米。廊廂屋脊微翹,兩垂水。廟蓋高出廊頂,雙翹脊兩垂水。左右橋墩架在對峙的岩石上,堅實牢固。一泓澗水沿拱橋下潺潺流過。每年農曆二月十八日、十九日,橋廟是信眾朝拜的聖地;每月逢一、六日,橋廟又是鄰近之地村民趕集的場所。

二、崇奉與民俗

崇奉

供奉清(菜)佛的寺廟都是僧人(和尚)住持,每日誦佛念經,晨鐘暮鼓、敬茶奉飯,上香禮拜,並為香客辨別簽詩,還要為鄉民事理紅、白事(即佛事和喪事)。早時長坑境內的佛教,補陀岩傳承慧根大師教法,泰湖岩傳承惠應大師教法,達磨岩傳承普惠大師教法。因時間久遠,有所失傳,後來的住持和尚來自異地,他們也有各自的傳承,但經書必竟相同,只是方法、曲調不同而已。

佛事,一般為起鼓、發表、請神、做供、開(誦)經、獻敬、送神,如做佛醮還要安壇請水、淨壇、普施、七獻等程式。

喪事,分有初喪和功德。初喪則入殮、送葬、安魂等;功德除正常的起鼓、發表、請神、做供、開懺、犒將、送神外還要引魂、安靈、請赦、還庫、化靈(燒靈厝)等,如枉死者,還要給其轉或打城或破獄等程式,如做二天、三天者功德就要『開經』。

民俗

泰湖祖師公大佛醮,『十班』無全做,只有現在的長坑、藍田、祥華、蘆田的三洋等地。據傳,祖師公生前有這麼說過:我有『南崎嶺』起來,就無再『南崎嶺』落去,所以劍鬥、感德、桃舟等地就無這個習俗。

解放前,做『大佛醮』分為股份。即屬衡陽庵為一股份,屬南斗後山岩為一股份,屬山格補陀岩為一股份,長卿王姓為一股份,三村一股份,福春上官一股份,玉湖一股份,珊屏劉姓一股份,祥泉及尚忠一股份,還有藍田、進德、嶺頭、黃柏、蘆田的三洋、祥華的上地、下地、東坑、舊寨、多卿、珍山各為一股份。這股份不是輪流,而是以跋杯,有的股份不幾年就做一次,有的股份幾十年沒做一次。跋杯做佛頭很早以前是祖師公生日五月初十才舉行,後來眾等認為太遲了,要養一頭豬供奉來不及,最後義是在劉應公生日正月十二日就跋杯,年年有做佛醮。出佛,一年扛『上岩』佛,一年找『下岩』佛,並不固定誰專分上岩,誰專分下岩。值首社裏迎佛,響槍、龍旗、鼓套、故事無奇不有。做醮,珍奇供品、宰牲、演戲,熱鬧非凡。

解放後,停止佛事活動,而今雖是複建,但還沒有任何一鄉社做『佛醮』。

補陀岩觀音媽佛醮。舊時代六年一輪,按五姓分溪東、溪西輪流做,溪東即邱、謝、陳三姓,在六年中應做三年,溪西即蘇、林二姓,在六年中應做三年,補陀岩因有擔大租,由值首佛頭主耕管,如輪到小姓,負擔也不甚重。解放後,停止一切佛事活動。直至年五社集資複建以來,又繼續舉行做佛醮,但已改為一年一姓輪流做,做醮日期和佛頭主是在佛面前跋三筊為定,做醮時間一般在元月初三到初八以內。假如元月初五做佛醮,是日大清早應備齊響槍、旗鼓鐘鑼、抬佛、隨香到補陀岩出佛,迎到祖宇前後,先設一場『下馬敬』,然後迎入祖宇內開始做醮,醮會裏演戲、吹簫、鐘鼓、非常熱鬧,家家戶戶備辦珍奇供品敬觀音,宰牲供提刑相公,初六上午辦大筵敬觀音,中午用旗鼓鐘鑼將觀音佛祖送至公評庵給下一鬮,確定新佛頭主和明年做醮時間,新佛主一確定後,便燃放聲響槍,晚上該姓迎燈,將佛牌、香爐迎到新佛頭主屋底以奉香火(每月初二、十六日要『做牙』通常吃蔬,初二、十六可享用肉類稱牙祭,但至今仍辦菜筵,如輪到山格在十月初二日還要在佛頭主屋裏設壇場、請戲、辦筵敬觀音,叫『請謝』),初七『遊鄉』,響槍在前,緊接著大鐘鑼、肅靜、回避,前燈,還有大龍旗,鼓套,彩旗,宋江隊,彩閣,獅隊,十八學士等『故事』,坐有觀音佛像的大輦轎前有鐘鼓,娘傘,後是隨香,所到其他四姓祖宇門口還辦菜筵奉供,一路鞭炮聲,歡呼聲,熱鬧非凡,將觀音佛祖奉送上岩。又固定每年元月十二日新舊佛頭主移交『過頭簿』和旗鼓鐘鑼等相關物品 。

達磨岩普慧大師和寶峰岩保生大帝沒專設醮會,普慧大師與靈聖宮法主公一併於元月初舉行敬奉,保生大帝與監宮三位聖王一起同於元月初舉行隆重慶祝。

 

第二節道教

長坑地面的道教也同樣在唐宋時代傳入,三村吳姓于宋代就在村西部建有『鎮卿祠』。最興盛時期為明代以後,蘇姓就在衡陽建『衡陽庵』,五社(陳、邱、蘇、謝、林)就在山格山邊角落建『公評庵』,三姓(水口、山格、卿源)就在山格內慕角落山上建『廣雲殿』,南斗陳姓、後坪林姓、玉美蘇姓就在南斗『建監宮』,珍田就在船形山麓建『尚圖庵』,雲集西山林姓就在水尾建『顯靈宮』,雲集東山就在東北部建『大顯殿』。清代,長卿王氏就在華美建『靈聖宮』,還有始建年代未詳的福春『平水宮』,祥泉的『貞明堂』等道觀。這些寺院,不只是供奉歷代名臣,抗敵英雄,財神、土地、還供奉釋迦如來、觀音等菩薩,混為一體,道佛難清。還相當一部份道院長期居住道士,最長的有十多代,很多寺院又同樣有公田。至1949年解放後,政府將所有公田分給窮苦民眾,又禁止一切佛事活動,道士同樣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文化大革命期間,長坑多數寺院除個別為生產隊使用外同樣被撤除。1980年撥亂反正後,落實宗教政策,大多數寺院都已複建,有的已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有的已被縣文物管理委員會立『文物保護標誌』。

 

一、重點寺院簡介

衡陽庵

據新編安溪《蘇氏大宗譜》載,衡陽庵,由衡陽蘇氏肇基祖蘇結的八世孫始建于南宋中葉,初稱仙公宮,內祀神農帝仙。明洪武二十八年改建,內祀保生大帝、忠翊尊王等,嘉靖二年改稱衡陽庵。

庵坐落於長坑鄉東北部的衡陽村北斗山南麓,四合院式,坐北向南,規模恢巨集,結構嚴謹,雕飾精美。正門及左右側門可進入前落,兩邊有廂房。第二進為主建築,單簷歇山頂,面寬米,進深米,建築面積平方米。

衡陽庵內供奉神祗為道佛結合。庵正殿曰『響惠堂』,內祀明嘉靖二年塑的坐地泥塑釋迦文佛三尊、觀音菩薩及善才良女、神農帝仙、天爺地母,以及昭應、惠應、顯應三位祖師等。正殿左右兩龕排列十八羅漢。左殿曰『聖響堂』,祀保生大帝及侍從三尊,懸有『慈濟真君』聖旨牌一塊。右殿曰『聖真堂』,祀玄天上帝及六丁六甲。左邊廂房曰『靈聖廟』,中祀伽藍尊王及判官、急使,左祀灶君,右祀土地公;右邊廂房匾題『靈應廟』,祀忠翊尊王張世傑及穆、蔡兩相公。左邊角房曰『普濟壇』,供奉張、章、蕭三位法主和齊天大聖、哪吒二神。庵中鐫有『聖神道化空還寂;回應效靈妙入微』。『靈鐘宋代貞忠著;惠普衡陽輔翊深』、『忠翊臨鄉鄉和順;穆蔡到境境平安』。『保國安民尊之曰帝;生方授世奉以為君』、『聖道啟金剛,妙諦天花眩目;響音傳梵語,幽談石點頭』等諸多楹聯。

衡陽庵保存完好,現存有不少前朝遺物,它博采北來和地方信仰,熔鑄出具有特色的地方宗教文化,堪稱安溪境內的宗教博物館,是研究閩南民間信仰的珍貴實物資料。

衡陽庵還是長坑蘇氏宗親祭祀該族先賢的典型家廟,乃明宗規、行族事之所。庵堂內有株桂花古樹,樹分三杈,至今仍蔥綠茂盛。桂花樹三杈長勢均勻,它象徵衡陽開基祖的長子(九郎)、三子(十四郎)、四子(十五郎)的後裔子孫繁衍勻稱。據不完全統計,歷代以來衡陽蘇氏移居浙江、江西、臺灣、馬來西亞等地和福建省漳平、永春、德化等地,現海內外派出衡陽蘇氏的人口約萬人,可見衡陽庵對衡陽蘇氏的後裔影響頗大。年,衡陽庵進行較大規模的修繕後,來自福建、浙江、江西三省五縣市的蘇氏宗親以及臺灣同胞,海外僑胞同返衡陽庵,瞻仰重光的佛像。

年後,又請能工巧匠將庵面前改為石雕,屋蓋重新翻蓋,剪瓷彩雕,屋底重新裝修,顯得更加壯觀,尚未告竣。

年月日,衡陽庵被安溪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

 

監宮

監宮,又名監王宮,坐落於長坑鄉南斗村東邊的石船格前公路旁,內供奉宋帝趙及文天祥、陸秀夫三位聖王。相傳,明代一位江西人氏遊獵到南斗,身帶三位聖王香火袋,常掛於今小學邊一樟樹上,欲返之時留給當地民眾奉祀。後來則以此樟木雕就三位聖王金身,由陳、蘇、林三姓共同奉祀。宮歷經修葺,文化大革命期間改作他用;年,南斗村陳姓、玉美村蘇姓信眾集資重建。年,請能工巧匠將宮面前改為石雕,年將屋頂進行刷新,陶瓷彩雕,顯得更加壯觀。

古時,監宮為土木結構,建築格式獨特。主殿與護厝構成字形,正殿重簷歇山式,中殿屋架突起,三開間。砌有公分高的臺階,稱上廳,奉祀三位聖王。下廳,上釘彎桷稱拜庭,中間人行道、大邊邊房奉祀太尉相公。宮前砌七級臺階,大埕外用條石砌一道圍牆放偏門,在偏門內還建有一個金亭,後遷建在宮外。宮內楹聯讚美文天祥等的風範正氣,以及鄉村百姓對他們的尊敬:『猶留正氣參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監王報國丹心千秋在;宮佛盡忠義膽萬古存』、『千年古刹群山擁;三位聖王百姓尊』、『監護黎民康與泰;宮安聖佛帝和臣』、『信佛須知先履善;行香應曉有誠心』(履善為文天祥字名,一語雙關。)

監宮北倚虎形山,左邊有一條小溪環過宮前,與右邊的山溝小澗匯合,向西南流入延綏橋溪,山上樹木遮天,溪中流子潺潺。門前一條沿溪公路,車來車往,絡繹不絕,進宮上香,直分便利。旅居東南亞各地的僑親亦建有多處分爐奉祀。臺灣省臺北市也依樣建有一座監宮,塑像奉祀。每年農曆十月初八,當地信眾演戲、供筵、慶祝聖誕。

年安溪縣文管會為其立『文物保護標誌』。

 

靈聖宮

 

平水宮

平水宮,坐落於長坑鄉福春村與祥華鄉河圖村接壤的地方,內供奉朱公聖侯。始建無考,歷經修繕,年重建。宮主體建築雙簷兩翹脊,土石木構築,占地面積約平方米。宮內懸掛『平水祖宮』匾額,柱中鐫有『浪靜波活太平在水;民康物阜有福皆春』、『朱公忠貞垂於萬古;聖侯英靈著於千秋』、『論錫朱衣,赫赫千秋如在;王封威顯,奕奕萬古垂春』、『平安境裏,崇頌朱侯沾厚福;水旺道場,足輔尊王聖世春』等楹聯。

平水宮香火鼎盛,在長坑鄉的珍田村、玉湖村,祥華鄉的祥華村、東坑村、珍山村、福洋村,福田鄉的白桃村,感德鎮的爐地村,華安縣的浦南村等地均建有分爐。

 

鎮卿祠

鎮卿祠,坐落於長坑鄉三村村西部,內供奉銀青光祿大夫,兼祀副公大夫、威武舍人、太尉相公、洪吾大使、麻三相公諸神。祠堂始建于宋,由開基祖吳盾建。歷經多次修建。現存上下落,土木結構,民居款式,古色古香。每年農曆正月擇日做『佛生日』,舉新旗,敲鑼鼓,放鞭炮,抬佛像,巡鄉鎮,或進香,或許願,連續三天,非常熱鬧。

 

公評庵

公評庵,又名集福堂,坐落於長坑鄉山格村山邊角落,約建於明,主體建築為土木石結構,坐西向東,上下兩進,左邊建有護厝,建築面積多平方米。文化大革命期間,庵被作為生產隊隊址,故少遭受破壞,但佛像毀於一空。因年久失修,庵呈破爛之態,當地陳、蘇、邱、林、謝五社群眾於年集資修葺,再塑金身佛像供奉於庵中。

公評庵建築古樸大方。上進大殿寬三間,分正廳和前後廊,其中正廳供奉昭應、顯應、惠應三尊祖師,後廊供奉釋迦文佛、十八羅漢、玄天上帝和福德正神等神像;前廊兩端設有小龕,供奉注生娘媽和伽藍大王。下進五間連及左右四間『過水』未設隔牆,只在砛上立有八根柱子,構成一條米餘寬『同』字形的大走廊,中間有一個寬闊的開井,庭中又有一『甬道』,光線充足。庵內有『高天月朗天焚燭;平地煙清地燒香』、『高德高才神貽集福;平心平氣人必公評』、『公善於人集勳斯大;評章在我福被良多』、『公惟忘私即為公道;評各有品且費評章』、『千百年法界今何自在;五煙戶指歸古豈真如』、『公爾忘私評詞成典法;集茲勝會福地聚仙班』、『公道在人心,是是非非有判;評由本月旦,明明白白無差』、『公則生明,優劣難逃鑒照;評而歸正,重輕悉得權衡』、『公理中求平等,理本唯一;評議內得自由,議豈容私』等楹聯,耐人尋味。

站立於公評庵環顧四方,鳳尖北側侍立,獅峰南疆威鎮,堂前玉帶纏腰,庵後虎頭山為枕,視野遼敝,環境優美,場所寬闊,交通便利,歷來是一個鄉人集會的好地方。古時這裏曾為裏中講約所(縣誌乾隆版有載),還二裏鄉紳常在此解決人與人、社與社之間一些具體問題,制定鄉規民約,補陀岩所奉之觀音菩薩也常在此舉行佛事活動。

 

尚圖庵

尚圖庵,坐落於長坑鄉珍田村船形山麓,內供奉觀音菩薩、五穀帝仙、伽藍尊王、法主聖君、境主公。始建于明建文年間,穴稱『牛眠形』。年,當地群眾集資重建,改原土木結構為磚石木結構,占地面積約平方米。庵堂四柱抬梁構架,三開間,小廡殿頂,下三面圍牆,左下側是門亭,構築精美。堂內寬敞幽靜,潔淨無塵,長年不見蜘蛛結網。有聯曰:『尚存佛法驅邪惡;圖煥神光保國民』、『綠水青山映佛地;白雲紅梅襯神顏』、『金爐不斷千年火;玉燭長明萬世燈』。每年農曆二月十六日,信眾分股輪流祭祀。

 

靈聖宮

靈聖宮,坐落於長坑鄉華美村四龍山下,始建於明。主殿內供奉都天聖君、五穀帝仙;左殿奉三位聖侯;右殿奉正順尊王、黃兩大使、斬鬼金人。相傳,都天聖君又稱法主聖君,俗姓張名慈觀,南宋乾道四年同蕭明(郎瑞)、章敏(朗慶)兩道友到石牛山降妖。淳熙十年三月初八,在石牛山麓的九龍潭羽化,年僅贈。鄰近五鄉里的信士為緬懷張、蕭、章三聖君的恩澤,建殿塑像奉祀。華美先民于明時在真人寨建宮供奉都天聖君。清時遷建於今址。民國年間重修。年月翻建,同年月竣工,宮堂為土木結構,仍保留清代風格,占地面積約平方米,建築面積約平方米。內有『靈爽昭明安赤子;聖恩浩蕩協蒼天』、『都有聖君治國泰;天生仙佛護民安』等楹聯。

 

顯靈宮

顯靈宮,坐落於長坑鄉雲一村西山水尾,內供奉朱公聖侯、判官急使、威母聖人。始建於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 400多年來歷經多次修建。1980年,當地信眾集資重建,占地面積 100平方米,建築面積35平方米。宮堂坐西朝東,土木結構,單間翹脊,前有金亭,簡約古樸。當地信眾每年農曆正月擇日做“佛生日”。

 

大顯殿

大顯殿,坐落於長坑鄉雲二村東北部,內供奉五穀帝仙、保生大帝、楊公真仙、玄天上帝。約始建于明成化十六年(1480)。“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毀,1980年重建。占地面積約 48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50平方米。殿宇坐北向南,土石木結構,翹脊兩垂。當地信眾於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奉神像巡境,二月十五日做“佛生日”。八月間,四方信眾到殿朝拜祈夢。安溪縣官橋及臺灣省等地建有分爐。

 

貞明堂

貞明堂,坐落於長坑鄉祥泉村鳳尾山,內供奉都天靈相(漢相張良),兼祀朱公聖侯、五穀帝仙、法主聖君。始建無考,歷經修葺。現為二進廟堂,占地面積約 400平方米。堂壁堂柱有聯曰:“靈相上升,萬古聲名垂宇宙;明神下降,千秋威顯護祥華”。“貞固幹事,興漢滅楚,功不居蕭何以下;明哲保身,煉丹脫凡,志常在神仙之班”。“楚爭善用計,高祖一布衣,方能成就帝業;漢約不相背,蕭何三傑將,安得同稱功臣”。

 

萬春宮

 

顯濟宮

 

二、崇奉與民俗

崇奉

供奉葷佛(歷代名臣,抗敵英雄,財神、土地)的寺院,大都是有一定道經常識的道士(也稱廟祝)住持,如衡陽庵、監宮、靈聖宮、公評庵等都有常住道士,他們除念經外要為所在的寺院上香禮佛,並為香客辨別簽詩,同樣也要為鄉民事理凶、吉事(凶則鎮邪、吉則酬神做佛事)。

吉事,大抵有二,就是酬神和做佛醮。酬天謝神道場,豎一界疏者,有起鼓、發表、請神、淨刀、獻生、犒將(獻熟)、送神 7個程式;二界疏要增設安壇、做供、關燈、七獻、送鬥燈等12個程式;三界疏要再增設請水、淨、壇、淨燈房、淨灶房、做午晚供、炳燭等17個程式;整天場合又再增設解結、解連、放生、請老君、請七聖、安公曹、安境主共24個程式;如是再大場合要增設發赦表、請赦(赦陽)、送赦,謝公曹、謝境主共28個程式;還有更大場合要三天,那麼要多開玉皇經、道德經、三元經等程式。一般一界、二界疏屬個人舉行,三界疏以上大都屬集體場合。做佛頭(醮),時間大都是元月初三至初九以內,只是衡陽蘇姓分有多股份要延至元月廿四才能結束,基本是上午半天時間,在露天舉行,程式一般只有請神、獻生、獻熟、送神較簡單,只有南斗監王公還要增設三十六奠,百花齊放,做大筵等程式,前後時間三天,各有各的習俗、型式不一。

凶事場合,有送災、謝火、謝雷、謝虹,求佛藥、收魂、鎮邪押送等。送災要用溪船,收魂要用麻蛇,一般都用鎮符道術。隨著科學的發展,目前普遍民眾很少去信這一套,人有病就上醫院,莊稼有病蟲害就買農藥。

 

民俗

南斗陳氏供奉三位聖王,每逢農曆十月初八日,佛頭主角落應在奎星堂(後祖厝)搭台演戲,備辦奇珍巧品,供筵進行聖誕慶祝活動,正月做頭,值首者在大年初一日應到監宮“請王”,無抬金身佛像只將“ ”帶到三群宮(土名草埔),放在石龕裏,舉行“十二奠”祭禮;初二日,又將 請到龍湖店,進行“廿四奠”;初三日,再將 請到奎星堂進行“三十六奠”,名曰:請王吃瞑酒。真正做 頭叫“小心”,日期從 為定,那天清晨值首角落應備旗鼓、鐘、鑼及故事到監宮請王,並舉行隆重的“三十六奠”祭禮;第二兩面三刀,才組織浩大的遊藝隊伍到監宮、寶峰岩出佛進行遊鄉,途給延綏橋、玉南,轉經三角溪再到“七鬥 ”,備“大筵”進行敬奉,禮畢,再將佛像抬到旗鼓山“禮壇”過夜;第三日,再從社壇出佛到三姓宮,36支響槍、大鐘、大鑼、肅靜、回避開道,緊接著涼傘、彩牌、關刀、鉤仔、金鐧、佛牌、大龍旗、獅隊、鼓樂隊、抬佛、隨香列在後,進行浩浩蕩蕩的遊鄉活動,路經五格頭、月眉山仔、山格的水口、路下宮、虎頭橋入長坑的車碓、霞美,再經石坊回宮到南斗街道時,仰寶尊王黨政軍要抬到樟樹腳進行一番供奉,名曰“脫轎蓋”,禮畢,送回宮。

長坑王姓供奉都天聖君

衡陽庵忠翊尊王,蘇姓給尊為『境主公』,每年做頭,自元月初一至廿四日,通稱三鄉的蘇姓按支派輪流舉行,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四時吉慶,五穀豐登為企盼。其儀式,頭主清早 點到衡陽庵出佛,佇列一般由二首人嗚鑼開道,緊接著二個舉前燈,繼而五色旗、故事、弄獅、大鼓、花鼓、扛佛(大輦轎)隨香、響槍、善信隨後,周遊社境。游畢,設壇,請道士做法事,頭主角落選二位長老持香頂禮膜拜,民眾宰牲、備供品、辦筵席進行一番敬奉,夜戲班,煙火、鞭炮、熱鬧非凡。翌日早晨送佛回庵。其後各日儀式相同,但迎佛陣容各異。所屬做頭的民眾還要辦筵席宴請親朋戚友。

三鄉各支派輪值時間雖有固定,但有人口多少之差,有十年還有二十年才輪值一次不一,其順序如下:初一厚德,初二香東卿,初三頂寨,初四霞厝,初五尚厝,初六南陽,初七草墩,初八南坑,初九、初十大西,十一、十二扶地,十三道仔,十四金溪侖,十五青苑,十六、十七、十八湖上,十九香兜,十九二十(空白),廿一敦美,廿二、廿三(空白),廿四雪山。
點燈,活動規模小,儀式簡,自正月廿五至二月十九日結束,二十日回庵。其順序如下:廿五日雪山,廿六上路,廿七大橫坑,廿八黃武,廿九、三十澤上,二月初二白瀨,初三茶林侖,初四長林,初五、初六(空白),初七、初八半嶺,初九南青,初十石皮橫山,十一湖上大坑,十二岐上,十三石吟頭,十四龕腳,十五嶺美,十六香兜,十七大軋,十八、十九橫,二十進庵,廿一日忠翊尊王生日。

衡陽庵保生大帝,蘇姓稱為『帝君公』。帝君醮,就衡陽鄰近村落按三股份輪值,一年一次,日期不一,以『跋 杯』為定。在農曆三月十五日『帝君公誕』時,新醮主在衡陽庵於眾人面前『跋杯』擇日,從十月起,先『月令』而『日期』,以『信 杯』為定。據傳,吳真人至孝,其母(黃月華)喜食『肉凍』,故有『非寒不做』之說,歷來經驗,醮日一到,即使晴日當空,亦有嚴寒突襲,年年如是,並非虛言。其儀式,醮主應排練迎佛陣容,首先推薦四名福祿壽全之人舉大燈、敲大鑼前行開道,接著龍旗、故事、扛佛(輦轎)、隨香、善信群眾隨後,到衡陽庵出佛,然後周遊全村。游畢,設壇奉敬,道士主持壇場法事,祈求風調雨順,合境平安。醮期三日,高甲、木偶好戲連場。台下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新舊醮主應在醮壇舉行交接儀式,新醮主應在佛面前跋擇日,恭迎聖指牌(佛牌)回鄉奉祀。醮畢,送佛回庵。因有求必應,香火旺盛。

帝君醮分有卿美(尚霞厝、後溪坪)、西南(頂寨、南陽、雪山、湖上、上路)、二五(大西、小西、青苑、扶地、香東卿、長林)三大股份,每年一股按次序進行輪值。各股又再分小股,各房派輪值年限又不同,或三年或六年,最大派系長三十六年才能輪值一次,古人言:要吃長命才能做二次帝君醮。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