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安溪長坑鄉 »

長坑端午靜悄悄 這裏粽子六月包

記者:趙偉王昆火  來源:泉州晚報  更新時間:2012年07月10日

長坑端午靜悄悄 這裏粽子六月包

長坑鄉在泉州市安溪縣。

昨日午後,長坑玉湖村。67歲的王夏明像往常一樣制著茶。鄰居王清通也悠閒地做著自己的事。

記者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為昨日已是農曆五月初四,距中國傳統佳節“端午”節不到24小時,泉州其他地方已是粽事滿天。

怎麼可能?怎麼回事?

“我們下個月包粽子”

“早呢,我們下個月包粽子。王夏明說。

“現在習慣了,剛上小學時我也覺得奇怪得很。”王志彬說,“因為從小就等著六月初二吃粽子,從小大人就告訴我們端午節在六月初二,可上學後書上卻寫著五月初五端午節。”

王志彬是王夏明的孫子,幾天前剛剛高考結束,在村裏算是一個文化人。

王志彬說自己是後來才慢慢習慣:“終於明白,我們鄉的端午節和別的地方不一樣,要晚一個月,也就習慣比別人多等一個月。”

後來,王志彬到安溪縣城念高中時,每年班上同學都分兩批過端午,“五月初五,我們都看著別人吃粽子,到六月初二,長坑及周邊同學的家長才將粽子送到學校。”

這個謎在王志彬的心中晃了很多年,“開始我還問了村裏的幾個老人,但他們也不知道,說‘從古至今就這樣的嘛,有什麼好問的’,至今我也不明白怎麼回事。”

村民王清通帶我們找了村裏的另外幾個老人,但同樣沒有收穫,七十多歲的老人也介紹,反正從他記事起長坑人包粽子的時間就是在六月初二。

王清通四個兒子各忙各的,一個在晉江上班,他說,“每年六月初二是村裏最熱鬧的時候,四個孩子都要回來吃粽子。”

不過,在晉江上班的兒子曾告訴王清通,現在一年過兩個端午,“五月初五和同事一起吃粽子,六月初二回家吃粽子。”

“雄黃水雄黃草照做”

前天賣雄黃的到玉湖村吆喝了一圈,家家戶戶都買了一包並小心翼翼收起來。

“明天要用的,”一位村民說,“照村裏的習俗,雖然六月初二才包粽子過端午,但五月初五是塗雄黃的日子。”

他介紹,大人小孩都會抹,“驅蛇驅蚊,用雄黃草(也稱艾草)抹,然後插在門上。”

“每年抹了過後,蚊蟲真的少了許多。”王清通說,“其實我估計也不是雄黃水的作用就真的那麼大,而是五月初五過後天氣變化,蚊蟲本來就會越來越少的。”

在玉湖村採訪,我們還得到了一個特別的習俗,如果哪年哪家有人過世,那年六月初二那家就不包粽子,鄰居則都會送一串過來,然後取走一個餅。

“可能是遇喪事,包粽子的喜事就不能做了。”王清通說。

“長坑和周邊鄉都是”

為了弄清事情的真相,後來我們又走訪了長坑鄉另一個村華美和安溪縣文物管理委員會,採訪了泉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黃炯然。

得到三個傳說,而在六月初二過端午的範圍包括長坑鄉及其周邊,如藍田鄉、祥華、蘆田的一部分。

範圍是和三個傳說是密切相連的,“三說”分別是:信奉泰湖岩(當地一個神廟);“十班”的範圍;長坑周邊的內安溪。

傳說一

避難錯過五月五

當我們轉了一大圈之後,第一個為我們解釋長坑端午謎的恰恰是玉湖村王志彬的奶奶詹玉華。

詹玉華今年62歲,娘家在安溪縣祥華鄉石獅村。

“我們那裏也是六月初二過端午。”詹玉華說。

按照詹玉華回憶,在她小的時候,聽她的父親說起過——不知哪朝哪代,長坑一帶有人要造反,皇帝怪罪,派兵圍剿。一個好心和尚為長坑人報信,然後大家都離開長坑避難去了。等大家回來的時候都過了“五月初五”的端午節,但端午這麼重要的節日不能不過啊,所以回來後不久,大家在六月初二補過了端午節,以後就延續下來。

長坑鄉另幾位元老人也告訴記者大致相同的內容。

而對這個傳說敘述最完整的是黃炯然。

黃炯然在安溪縣博物館工作,是安溪縣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泉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泉州市文物保護協會理事。

“我也是十多年前在長坑工作時收集整理綜合了當地老人的說法。”黃炯然說。

黃炯然1979年至1989年在長坑中學當老師,“也是我喜歡這些民俗和文化的東西,然後當時也覺得奇怪就問了許多老人。”

以下是黃炯然整理的傳說——明朝崇禎年間,有人向皇帝奏說長坑有人要造反,皇帝便派一個姓嚴的巡使到長坑探尋情況。

這事被一個泉州和尚知道了,和尚好心便提前到長坑告訴鄉民,好讓他們有所準備。

長坑鄉有個地方叫城門口(老人稱解放前城門被毀),孩子們經常爬到城門上去玩。當日也是恰好有事,當和尚從城門下經過時,一個六七歲的小孩子站在城門撒尿,正拉在和尚頭上。和尚修為高,不但不惱火,還笑著對孩子說“好聰明的孩子呀”。

孩子頑皮,以為撒尿在別人頭上是一件好事,會受到讚揚。第二天,孩子們又在城門上玩,看到遠處灰塵滾滾,一行人騎著馬浩浩蕩蕩從遠處來,小孩子準備好,當隊伍從下麵走過時,沖著當頭的撒了一泡尿。

當頭的正是嚴巡使,他正琢磨到村中如何勘察造反之事,忽然感到頭上脖子一陣冰冷,用手一摸,還有騷味,一看城門頂,一個孩子笑著在撒尿。

嚴巡使馬頭一轉,惱火地回去彙報說,長坑謀反是實,連小孩也敢朝我頭上撒尿,真是無法無天,應即剿滅。

皇帝大怒,便下旨派禦林軍圍剿。泉州和尚知道這一消息後,叫苦連天,急忙通知長坑百姓外逃。禦林軍五月初五到,長坑百姓早已逃走,到了六月初一,禦林軍撤走後,百姓才全部回家,第二天就縛粽子,補過端午。

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另外,黃炯然還認為,當時只是長坑一帶的百姓改了習俗,但長坑人口多,後來長坑人轉移,將這一習俗慢慢帶到周邊的鄉鎮。

他稱,現在老人們說的六月初二包粽子範圍是“十班”的人可能是由於當時長坑有十個大家族,每個家族一個戲班子,逃難的時候是長坑“十班”(十個家族)的人一起逃走的。

老人們另一種說法是信奉泰湖岩(一座廟,在長坑鄉田中村)內祖師的村子都是六月初二包粽子,別的人都不信。

據說,這是當時長坑人為了感謝為他們通信的泉州和尚,所以就為他修了一座神廟,就是現在的泰湖岩,所以當時“十班”長坑人的後代都信奉他,而其他地方的人則不會信奉他。

不過,黃炯然表示,泰湖岩為開山惠應大師張道源和真靜大師劉應等人埋骨處,現存有宋、元舍利塔,“從舍利塔的時代看,時代不太符合。”

傳說二

迎官等到六月初二

在長坑華美村,我們聽到了第二種傳說。在華美村這個傳說流傳很廣,但巧的是與第一個代傳說緊密相關的城門口卻在華美村。

91歲的王球林老人告訴我們他聽再早一輩的老人們講的傳說———清朝時,原來長坑鄉出了一個官至翰林的大人物官獻瑤,而且深得皇帝寵愛。

有一年五月(農曆)前,皇帝到福建沿海一帶巡訪,官獻瑤去陪著皇帝巡訪。

到了五月初五端午節,長坑鄉親們都等著鄉裏的大官官獻瑤來主持端午節,可官獻瑤卻陪著皇帝不能回來。

五月底,終於巡視完了。

鄉親們都準備在六月初一迎接官獻瑤補過端午節,但當地外安溪另一個鄉還有一個大官XXX,並和官獻瑤不和,於是就在回長坑進入內安溪的山道上潑上大糞,等著看官獻瑤的笑話。

但六月一日,抬轎子回來時,這名大官看到轎子內漏出一角皇袍,這下不得了,他嚇壞了,立馬跪在潑有大糞的山道上。

原來官獻瑤知道XXX在山道上潑了大糞,而其時正好皇上對他寵信,送予他一件舊皇袍保存,所以官獻瑤就躲在矯子裏,將包裏的皇袍拿出來並故意漏出一角來。

而這個故事,被長坑老百姓稱為“XXX潑糞,自己跪”。

不過,由於山道上有大糞,官獻瑤的矯子還是慢了一天回到長坑。所以長坑老百姓那年的端午節和吃粽子是在六月初二。

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傳說三

為秋收挪到六月

第三個傳說相對簡單,是華美村老人會的會長王珊瑚講述的。王珊瑚今年78歲,他說——本來古代長坑和其他地方一樣也是在五月初五過端午、包粽子。

但由於粽子在古代是一年才能吃,到一次的難得好東西,而秋收則要等到農曆六月,人們在五月初五大餐一頓後,到了六月又被餓瘦了,沒力氣秋收。

所以後來長坑人就商量,將端午節的粽子挪到六月初二吃,然後趁著飽食幾天,身體養好的日子做秋收。

此後,大家覺得這樣好,就延續下來。

 


 

在上世紀60年代以前,安溪湖頭的人們,會在端午節這天,在附近的一條蘭溪上,用“打粽子大戰”的有趣方式來紀念屈原。端午節這一天,蘭溪兩岸人潮湧動。當地民眾帶上自家的粽子,紛紛拿到溪岸上,準備祭江。

粽子大戰開始了,整條蘭溪鑼鼓喧天,頓時人群裏的呐喊聲響徹了雲霄。渡船篙手奮力地劃起漿,向河中衝刺。岸上的人們拿起整串的粽子扔在河裏,按當地的說法是:把粽子喂給魚吃,防止屈原的屍體被魚吃掉。在把粽子扔到水中的同時,兩岸的人們,特別是調皮的小孩,拿起粽子就往船上的篙手身上開打。篙手們當然也及時還手,把粽子撿起來又扔給岸上的人。有的篙手們還撿起粽子吃得樂滋滋,劃起漿來也更加有力,一副得意樣。岸上的人見狀,就把粽葉剝開,往篙手們身上就砸。這時,篙手們招架不住了,趕緊往溪中劃去。但是有的小孩會遊到溪裏,硬把掰開的粽子往篙手們身上砸。這種水陸夾攻之勢,結果往往是篙手們甘拜下風,收兵回去。但是,如果技巧夠好的話,儘量避開“粽子襲擊”,等到大家手中都沒有粽子扔了,若人還是在溪中的船上,你就已經打了勝仗。

後來,隨著泥沙的淤積,這條溪已經越變越小了,人們再也沒辦法在這上演“粽子大戰”了。可是當地的人們,還是很懷念當時那種熱鬧的場面。

另外,在安溪縣長坑鄉華美村,端午節卻是農曆六月初二。傳說在明朝崇禎年間,長坑鄉有人在朝廷當官。朝中一個“奸神”為了陷害此人,就在皇帝面前造謠該長坑人帶領著鄉里人要造反。五月初四,泉州府的和尚先得知了這消息,連日趕到長坑,通知百姓們早早逃離。當時正在包粽子的長坑百姓趕緊放下手裏的包粽子的葉子,逃往外地。御林軍五月初五到,長坑百姓早已逃走。直到第二年的六月初一,御林軍才撤走。逃跑的百姓聞訊後,才全部回家。想到當時為了避難,連端午節這樣一個紀念屈原的重要日子都沒有過。所以第二天,百姓們就包粽子,補過端午節。

從此,這成為當地的習俗,並延續至今。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