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宗支世系 »

泉州市鎮撫巷海甸“魯旗陳”

錄入:陳承溢  來源:本站原創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18日

泉州市鎮撫巷海甸“魯旗陳”

當你走進歷史名城泉州市的鎮撫巷,你會發現這裏有一座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黃宗漢故居”,但你卻不知道這裏還有一處歷史悠久、建築宏偉的祖祠——海甸陳氏宗祠。

海甸陳氏宗祠在“黃宗漢故居”正前方(現鎮撫巷三十七號),據筆者童年的回憶,那是一座氣派恢弘的古建築,高高的門樓上懸掛“海甸儒宗”額匾,朱紅的大門,彩繪威武的門神,大門兩旁各有一顆碩大雕龍的石墩。門前有一支高達五、六米的旗杆。進門之後是一個寬廣的石埕,大殿高五.六米,左右對聯是“桃源衍派家聲遠,泉澗開基世澤長”。大堂約有三百平方米,懸掛著“進士第”各項牌匾,殿中有神龕,供奉著列祖列宗的神主。大殿有後廳和左右廂房、左右後房,大殿左右有護厝,殿后是宗祠的後花園,植有龍眼樹、枇杷樹、桂樹……,園裏樹木鬱鬱蔥蔥,四季花果飄香。

海甸陳氏宗祠呈長方形,前門在鎮撫巷,後門直通玉犀巷同樂會,占地約五.五畝。宗祠由五世祖陳愧庵(一四五四~一五一七)首建五落大廈,經歷多次整修,迄今近六百年。解放初,國民黨飛機轟炸鎮撫巷,在宗祠門前炸出一個大坑,死傷多人,但是宗祠門前的大旗杆,雖彈痕累累,卻完好地屹立不動,大殿及各廂房均平安無損,可以說是建築品質好,也應該是祖先的庇護。

泉州“魯旗陳”始祖校尉公于西元九五六年(後周顯德三年)由河南光州固始縣入閩,其子孫于宋初擇永春小岵南山居住繁衍,謂之“南山陳”,至第十五代孫陳和齋,諱應奴,號魯旗,遷居泉州排鋪街。其子陳宗善,諱媽保,再遷居泉州鎮撫巷,“魯旗陳”由此而得名,迄今已六百多年。

先祖起初以經營酒業為生,事業有成,小康之後,鼓勵子孫讀書奮進,因而詩書成風,自西元一五五二~一六五七的一百○五年間有二十二人榮登龍榜,其中進士五人,舉人十七人,分別在浙江、廣東、江西等地為官。

陳學彬:明嘉慶丗一年(西元一五五二)舉人,廣東惠來知縣、南京安東知縣。

陳鳴熙:明萬曆 七年(西元一五七九)舉人,九江府同知、調欽州知州、

    遷雷州同知、攝推官查盤瓊筦署本府事。

陳國輔:明萬曆十三年(西元一五八五)武舉人,福甯州左營廳。

陳鳴勳:明萬曆十三年(西元一五八五)舉人。

陳鳴華:明萬曆十四年(西元一五八六)進士,禮部郎中、欽命廣東提督學憲、

    擢湖廣參政、浙江司主事、進階承德郎。

陳育正:明萬曆十四年(西元一五八六)進士,授廣西永福守備、

    曆江西武寧州守備、升都指揮僉事。

陳翀奎:明萬曆十九年(西元一五九一)舉人,祁門縣知縣、升吉安府同知。

陳景奎:明萬曆廿八年(西元一六○○)舉人,永安縣教諭、遷饒平知縣、升毫州知州。

陳鳴瑜:明萬曆丗一年(西元一六○三)舉人,江南豐縣知縣。

陳昆奎:明萬曆丗四年(西元一六○六)舉人。

陳鳴烈:明萬曆卅五年(西元一六○七)進士,戶部清吏司主事、

    兵部車駕司添主事、進階承德郎。

陳位奎:明萬曆四十年(西元一六一二)舉人,江西宜黃知縣。

陳友台:明萬曆丗一年(西元一六二一)武舉人。

陳鳴嵓:明天啟 元年(西元一六二一)舉人。

陳晶奎:明天啟 四年(西元一六二四)舉人,邵武縣學教諭、遷浙江平陽縣知縣。

陳豐升:明崇禎 三年(西元一六三○)舉人,授高州府推官、

    調廣州府推官署廣州府事、授福寧州學正、升平海衛學教、授國子監學正。

陳豐頊:明崇禎 七年(西元一六三四)進士,授江陵知縣、調丹徒、曲江兩縣、

    升南京禮部員外、轉禮部郎中。

陳有功:明崇禎十二年(西元一六三九)武舉人,禁旅衛都司、加副總兵。

陳仕奎:明崇禎十三年(西元一六四○)進士,長清縣知縣、贛州府照磨署長。

陳寶鑰:清順治 三年(西元一六四六)舉人,山東青州道僉事、補江南驛傳道、

    升貴州糧驛道參議。

陳允鍚:清順治十二年(西元一六五五)舉人,江西布政司都事、臨江府通判、膠州知州。

陳振羽:清順治十四年(西元一六五七)舉人,山東費縣知縣、文林郎。

此外,此間在朝廷為官者尚有十三人。

“魯旗陳”《海甸陳氏宗祠》的祖訓是“知德行善、忠孝兩全”,歷代子孫遵循祖訓,為社會發展樹立豐碑,如五世祖陳愧庵公(西元一四一四~一五一七)原任北京教學官,得知母親雙目失明,萬分痛苦,隨即辭官回泉州,不辭勞苦,日夜伺候母親,為泉州孝子楷模,上峰旗表為孝子,入孝子祠,供後人膜拜。又如陳祥庵公,因看見社會重男輕女,遺棄女嬰甚眾,即在泉州鎮撫巷設立育嬰堂,專收女棄嬰、專人伺養、撫育成人,又訂立規矩,出示通告:凡有人願認領女棄嬰者,每月給清錢五百文生活費補貼,寒暑童裝各一套。此善舉轟動泉州,人人讚頌,有口皆碑。

“魯旗陳”五世祖陳愧庵在泉州鎮撫巷首建五落大廈(後成為陳氏宗祠),宗祠歷經明、清、民國等朝代,多次翻修重建,迄今已近六百年,宗祠前門在鎮撫巷,後門直通玉犀巷,占地約五.五畝,內有大殿、廂房、後花園……,門樓上懸掛三乘○.八米的巨匾,匾書“海甸儒宗”四個剛勁挺拔的大字,因此“魯旗陳”有人又稱為“海甸陳”。

“海甸儒宗”的筆者,一說是鳴華公的學生、時任福建巡撫的親筆跡;一說是祖先在廣東陸豐任教學官,辛勤育才,名人輩出,此匾為其學生報答恩師所題。該匾被列為泉州名匾,華僑大學陳允敦教授並將此匾結集出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該匾在一九五三年失落,陳教授生前多次關注此匾的下落。

魯旗陳氏宗祠於一九五三年轉讓給泉州染紙社,後因鍋爐爆炸,大殿被毀拆除,後園樹木盡遭砍伐。就這樣歷經明、清、民國數百年的古祠被毀於一旦,堪為可惜。宗祠後經幾次易手,終因地處名城保護區,不宜開發房地產,至今荒蕪,無人居住。

海甸宗祠被拆,“文革”時族譜被燒。部分宗親移居海內外,失去聯繫。

隨著珍藏在泉州市圖書館檔案室的“魯陳公譜”上、下冊被發現,“魯旗陳”的家族沿革才撩開了歷史的面紗,但尚有一百多年的族譜中斷,無法延續。從市圖書館得知,尚有一部“魯旗陳”族譜因年久失修,破損嚴重,目前正在南京修復,期待修復後的族譜能填補空缺。

“魯旗陳”的後人已成立聯誼會,並已通過網路、登報等方法尋找失散的宗親,最近已在海內外尋找到部分宗親。令人心慰的是不少陳氏宗親,牢記祖訓,有的學有專長、事業有成,當了教授、名醫,成了省勞模;有的為官清廉、敢作敢為、服務於民;他們在當地均備受敬崇,為社會的進步做出貢獻!

 

魯旗陳氏宗親聯誼會 洋洋、永權執筆

錄入:2010.06.04.

 

 

海甸陳(魯旗陳)

據《海甸陳氏族譜》記載,其先祖陳校尉(校尉為官名)系陳邕十三世孫,于後周顯德三年(九五六)自河南光州固始入閩,擇居永春小岵,為永春小岵陳氏一世祖,宋龍圖學士陳從易就出於這個家族。元末,陳友定守閩,系陳氏遠親,明軍分三路入福建,見陳氏宗人盡殺,陳佛乞逃難到泉州南門外不歸,遂為海甸陳氏入泉始祖。入泉一世祖陳和齊傳至四世時,兄弟有三,斯時總旗(官名)魯道溪饒於資而無子,三弟陳應勤便贅於魯家。陳家因受外祖魯道溪的樾蔭,世世不忘其恩德,以外祖絕嗣,置祀田祠宇,俾子孫奉祀,著為家令。因此,陳家也被後人稱為“魯旗陳”,住泉州南街之左,世胄簪纓,儒林輩出,形成名門望族,燈號“海甸”。有明一朝,陳家人丁興旺,人才輩出,八世孫陳安為貢元,子鳴華,明進士,官廣東學政,建府第於西門,即今文魁巷內。

魯旗陳後裔有一支徙居晉邑量頭,經數年後又移居吾垵。

 

路邊陳

魯旗陳後裔陳直軒,生有二子,長寄洲,次傳星,明嘉靖年間,兄弟兩人移居晉邑路邊,後寄洲因相其山水不合意,遂與蔡家表親遷居南安二十六都溪州,故陳傳星為路邊陳氏始祖。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