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山鳳山寺分靈傳播之海外

澳州悉尼鳳山寺          2018.08.17.

越南西貢鳳山寺          2018.08.17.

新加坡水廊頭鳳山寺        2018.08.17.

檳城麒麟嶺鳳山寺         2018.08.17.

東南亞著名鳳山寺         2018.08.15.

印尼泗水鳳山古地廟

馬來西檳城灣島尾鳳山寺

馬來西亞巴生直落玻璃鳳山寺

馬來西亞砂朥越古晉鳳山寺

古晉福建公會屬下的鳳山寺位於古晉花香街與友海街的交界處,鳳山寺擁有一個主廟,一個側廟及一個與主廟相對的戲臺,整座廟宇的地面積為八千多平方米。

這座古廟始於何時,無從考證,根據口述歷史據說這座古廟早在第一代拉著時代(一八四八)就以小廟的形式出現在現在的地點,依據廟裏碑文的記載,光緒二十三年(一八九七年)鳳山寺進行了重修改建後,而形成今天這座古廟的面貌。那時候出錢修建鳳山寺都是當時古晉福建屬商界的翹翹者,他們的芳名與樂捐數目記在廟內牆上的一塊碑文裏。經過了將近八十八年的時間,鳳山寺在一九八五年再進行一次大修建,主要工程是將破爛的屋瓦換上了琉璃瓦,並全面修飾廟內廟外的各項雕塑,將廟內外牆鋪上瓷磚。

由於海唇街交通改道以及鳳山寺右側又新建了一條新馬路,過去寧靜的鳳山寺就變成了車輛交通中樞點,眾多重型車輛交通影響了這個古廟的基地,廟前左側開始向下沉,經過土質學家的探測,這座廟地下的地質有一部分是屬於爛泥,要穩固這座廟不受重型車輛交通的影響,就必須進行堅固其地基的工作,而古晉福建公會也已經在二○○年全面修建這座古廟並複新其固有古色古香的形象。

鳳山寺供奉的主要神明為廣澤尊王,本地市民稱他為聖王公。廣澤尊王是中國福建省南安詩山威靈顯赫的地方神,廣澤尊王是人類的化身,他的原名為郭忠福。

古晉鳳山寺廣澤尊王每年在農曆二月廿二日的誕辰日,依傳統年年都出遊巡幸,這個出遊巡辛已經成為古晉市旅遊節目裏,古晉市民生活裏的一項大盛會。

馬來西亞檳城洲鳳山寺東旺宮

才能園鳳山寺香火鼎盛,這間三十多年歷史的才能園鳳山寺(東旺宮),是北賴區內最宏偉的廟宇。

這座廟宇香火鼎盛,每年農曆八月廿二日躬逢燃燈佛聖誕時,總吸引不少各地善男信女前來膜拜,祈求平安。

據說,在一九七四年前屋業未蓬勃發展時,這間廟理事會已在才能園建立一所小廟供奉廣澤尊王,並開始舉行巡境遊行盛會,因為廟宇香火鼎盛,理事會便於一九八四年建立新廟。

以前這閒廟每二年舉行巡境遊行一次,如今則改成五年一次。目前,廣澤尊王巡境遊行盛會已邁入第十二屆,下一屆的巡境遊行盛會落在二○一二年。

馬來西亞霹靂州安順福順宮

福順宮經過多次修建,有新建築,也有百年古物。

如果提起安順具有華人色彩的古蹟,除了聞名的安順斜塔外,建於1883年的安順福順宮也有其代表性,它那具有羅曼蒂克的故事,更增添了這個古廟的風采。

華人在十九世紀以前便開始進入安順,當時下霹靂是霹靂州的行政要地。有許多華人是通過安順碼頭到霹靂州,再以水路進入內地去謀生,在一八九一年,有近二萬五千名華人通過安順碼頭進入霹靂州。華人的湧入,也使當年的政府,委任霹靂州首位華人甲必丹陳亞雲(譯音),他是在下霹靂受委任的。

當年從中國帶來的聖公神像,仍然在福順宮中接受信徒香火。

百年神轎只在神誕時才有機會見到。

古鐘百年如一日,只是顏色變老。

悠悠歲月被信徒敲打的鼓,依然故我。

最初進入安順的華人多是福建人,過後廣東人,潮洲人,客家人及海南人將接續進入安順。華人在初期是集中在安順區內的司馬登,過後才慢慢移至安順市區。

由於福建人集中居住在司馬登,因此他們在一八四五年,從中國福建遙遠的故鄉恭迎廣澤尊王(俗稱聖公)神像遠度重洋南來,最初奉祀在司馬登河邊的簡陋神盦,後來華人散居安順各處,便在一八六零年搬遷到曾吉容區,當年除了華人組織洪門會外,聖公神盦成為信徒聚集的地方。它在一八八三年獲得當時英殖民政府發出現址地段,由全體福建善信出錢出力建立起來。

福順宮的興建是分多個階段進行的,首先在一八八三年(光緒九年)完成了福順宮的正面及東禪房。一八八七年(光緒十三年)建西禪和戲台,一八九五年(光緒二十一年)再建築宮提,一九五八年(民國十七年)進行重建,呈現今日的面貌。

目前留存在宮中的神轎、銅鐘、皮鼓等物都是當年保存下來的古物。一些木製對聯也是在光緒年代製造存留至今。聖公及聖母當年流傳下來的羅曼蒂克事蹟,也一樣由上一代口述傳承年輕一代。

夜晚當這間神廟開了彩燈後,自有一番迷人色彩,這也吸引了一些人在此攝影和設宴。不時也可見到旅客到來,這個已經有一百五十五年,三度搬遷的神廟,也被官方文件記載為華人最古老的神廟。

馬來西亞霹靂州宜力鳳山寺

馬來西亞霹靂州太平街鳳山寺

馬來西亞霹靂州太平市鳳山寺

越南同奈省邊和市鳳山寺

南安會館慶祝廣澤尊王聖誕                 1999.09.05.

莫美顏

新加坡開埠前已經有南安人在島上拓荒。

南來的南安人將他們家鄉的神明廣澤尊王請來,並建鳳山寺供奉。這座按家鄉鳳山寺的樣式建起的神廟,成了本地南安人最早的聯絡中心,也是精神的避風港。

後來南安會館成立,神廟與會館可說是兩位一體。每年慶祝廣澤尊王聖誕,就成了南安會館最熱鬧的節慶活動。

南安會館主席黃國慶說,崇敬廣澤尊王具有不忘本和傳揚孝道兩大意義,從前是這樣,今天依然如此。

南安人、鳳山寺與郭聖王的不解緣

坐落于莫罕默蘇丹路(俗稱水廊頭)的鳳山寺,是具有一百六十三年歷史的古廟。古廟是按照福建南安鳳山寺原貌“複製”,在這座雕刻精緻,古色古香的廟宇中供奉著南安的地方神——廣澤尊王。

早年的南安人離鄉背井來新加坡謀生,那種孤單寂寞可想而知,那時南安人來到鳳山寺,就像回到自己的故鄉,鳳山寺無疑成了南安人心靈的避風港。當時鳳山寺也扮演同鄉會的角色,為鄉親排難解紛,濟困扶危,直至一九二六年南安會館成立為止。

南安會館主席黃國慶受訪時說,如今鳳山寺已是南安會館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會館的理事也是鳳山寺的當然理事,而廣澤尊王聖誕也成了會館的重要節慶。每年農曆二月二十二日的廣澤尊王聖誕,會館都會大事慶祝,除傳統祭拜儀式和宴會外,還演地方戲。這天的活動捐款也是會館常年活動經費、度歲金、獎助學金的重要來源。

黃國慶說,一九九六年南安會館還選在廣澤尊王聖誕當天舉行五慶,這五慶是:會館成立七十周年、第三屆世界南安同鄉懇親會、鳳山寺建寺一百六十周年、互助會成立三十八周年及青年團成立 八周年。

廣澤尊王到底有什麼特別事蹟,南安人為什麼如此崇敬他?

廣澤尊王南安人稱之為郭聖王,他原是□□□□□□□□□□□人,原名郭忠福,生活在唐莊宗時代,距千餘年。郭忠福自幼非常孝順,父親早亡,他歷盡千辛萬苦為父親找個好墓地安葬。辦好父親的後事,郭忠福全力侍奉母親。十歲那年,一天他牽牛上山時倒斃樹藤上,他的母親趕到時,當地人說,這名孝子已羽化成仙了。

傳說,郭忠福羽化後經常顯靈,包括皇宮救火、抗倭保民、治病救世等,鄉親感動之餘,便在他生活過的地方建廟供奉他,起初這廟稱“郭山廟”,後因山勢如展翅的鳳而改稱鳳山寺。

建寺以來,香火鼎盛,起初分爐十三處,接著鳳山寺周圍鄉村各個角落都有供奉“廣澤尊王”的,後來“廣澤尊王”的崇拜還擴展到福建省的其他地方,甚至跨省至廣東省潮州人聚居處。

鳳山寺遍佈東南亞

後來“廣澤尊王”的崇拜活動更隨南安人移居海外而外傳,影響延及臺灣、香港、澳門、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緬甸、汶萊和泰國等地。單單新加坡,供奉廣澤尊王的寺廟除鳳山寺,還有另外十五座。

黃國慶說,早年南安人“過番”具有一定的危險性,所以當年南安人南渡時,都隨身攜帶廣澤尊王的香火同來。一八二六年新加坡的南安人倡建鳳山寺,是希望鄉親飲水思源,並為後輩提供一個追本溯源的根據,而知珍惜所擁有的一切。

南安會館主席黃國慶說,歷史中的廣澤尊王原是一名孝子,他可作為一個楷模,向後代進行道德教育,灌輸他們包括孝道在內的傳統價值觀。

談到崇拜廣澤尊王的意義,黃國慶說,崇敬廣澤尊王具有不忘本和傳揚孝道兩大意義,從前是這樣,今天依然如此。

今天崇敬廣澤尊王的傳統同樣受到時代的衝擊,不曉得廣澤尊王事蹟的年輕一輩南安人也大有人在。為了延續傳統,南安會館覺得,有必要進行一些補救工作,並已著手進行這方面的工作。

黃國慶說,一九九六年會館出版了《郭忠福》一書,書中收集了有關廣澤尊王的各種事蹟、傳說、詩文、匾額、對聯,並介紹了新加坡、馬來西亞、汶萊、臺灣和福建省各地崇敬廣澤尊王的情況。會館也組團拜訪鳳山寺在福建的發源地。另外,還在廟前舉行中秋節等傳統節慶,目的就是要加強南安後人對廣澤尊王的認識與認同。

本地南安先賢黃奕歡,在《新加坡鳳山寺史話》中有一段關於南安人南來的記載:在福建沿海各縣中,南安是屬於耕地少,人丁稀少的山區,但一向豐衣足食,很少人願意出遠門,所以閩南出洋者以同安、金門及漳州一帶人士居多。

這種情況到清末民初卻有所改變。由於那時中國政局動盪,農村破產,軍閥崛起,戰禍連年,土匪橫行,加上苛捐雜稅,民不聊生,為了生計,離鄉背井,“過番”南來的南安隨著與日俱增。他們前往菲律賓、新加坡和馬來亞各地。

至於南安人何時開始到新加坡來,一時難以考證,但一八二九年,丹戎巴葛青山亭(今天柏城街,前天一景酒店背後)已有三十一名姓名不詳的南安人墳墓,墳墓旁有一個小廟,供奉著南安的共同神明——廣澤尊王,此廟就是最早的鳳山寺。可見南安人到新加坡來的歷史相當久遠,而且很可能是在萊佛士開埠之前。

許多不同籍貫的華人,南來新加坡後都發展出一個具代表性的行業,比如,福清人主要在交通行業發展,溫州人執木器業之牛耳,晉江人以經營駁船業聞名,客家人則在當店業爭得一席之地等等。

翻看了《新加坡南安先賢傳》後發現,在新加坡落腳的南安人,並沒有特別集中在某個行業發展,但幾乎各個領域都能看到南安人的足印,其中更不乏表現傑出者。他們有的是愛國志士、抗日英雄,有的是企業家、銀行家、慈善家、拓荒者、宗教家及教育家等,不一而足。

林路是其中一位。他從事建築業兼制瓦業,又經營樹膠和餅乾廠。他曾以最低標價標得維多利亞紀念堂的建築工程,結果引起同行的妒忌,為抵制他,拒絕借用建築工具給他。但林路不為所屈,以搭棚古法完成工作,在建築史上留下一段佳話。

又如抗日英雄林謀盛,他也是南安人,也是林路的兒子。他為國捐軀的大無畏精神至今仍銘刻國人心中。

曾為全球十大華人富商之一的李光前也是南安人。他的名字一度成為大實業家、銀行家、慈善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的代名詞。他被譽為樹膠大王和黃梨大王,是著名慈善機構李氏基金會的創立者,曾獨捐钜款資助前南洋大學的興建,也是新加坡大學首任校長。

還有開闢林厝港的大功臣梁宙,佛教高僧廣洽法師,國寶級書法家潘受等等都是有傑出貢獻的南安先賢。

此外,我們還可在我國的街道及地名上看到南安人在地方建設上的貢獻。以南安人名字命名的地名包括,位於惠德里路的謀盛道;位於加東的國專道,國專是李光前父親的名字;位於林厝港的梁宙路;位於林厝港的通和村等。通和村因梁宙經營的通和號而得名,村裏的房屋都是梁宙所建,他還在村內創辦了啟化學校,學生人數一度多達一千人。通和村內有樹膠園、椰園和農場等,曾是當年一個設備現代化的模範村。後受土地重新發展影響,現已成歷史名詞。

現在能秉承南安先賢遺風,繼續在各個領域奉獻的南安後輩也不少,如在五金行業大展拳腳的林文鴛,銀行家李成偉,多元藝術家陳瑞獻,中醫師梁世海等,就是當中的幾個。可見南安人在新加坡的發展道路上的巨大貢獻是有目共睹的。